汽车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汽车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汽车制造业现状

1、1、1 汽车制造业概述

汽车工业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不同于普通产品,汽车产品就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最终产品,需要组织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相关工业产品与之配套。长期以来,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点投资与发展的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是与世界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汽车工业尚属幼稚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汽车工业必须面对国际与国内广泛领域的挑战。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于50年代,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汽车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汽车工业已经初步显示出产业关联度大、资金积累能力强与就业人口多的特点。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正越来越突出。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量迅速增长,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布局与产品系列,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基本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004年底,我国汽车生产能力超过500万辆,汽车产量从1980年22万辆快速增长到2004年507、05万辆,居世界第4位,2004年销售汽车507、11万辆,居世界第3位,已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

对汽车产品生产较稳定、产值较大的5857家企业统计表明:2004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849、55亿元,利润总额719、85亿元,其中15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458、82亿元,利润总额为381、93亿元。2004年底汽车工业从业职工498、68万人,加上直接相关行业就业人数为6761、19万人。

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金额为114、92亿美元,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3、63万辆,配件金额87、84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865、71%、1249、5%、1142、43%。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口金额为161、8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527、44%;进口整车17、57万辆,比1990年增长了399、15%;进口配件金额为103、5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935、8%。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从90年代,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政策明显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特别就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之后,大部分投资集中于15家重点骨干企业。同时,随着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大,不少骨干企业的生产达到或接近了经济规模,汽车工业组织结构优化,汽车工业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2004年全国15家大企业产量为458、33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90、4%,已经形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企业占领全国绝大部分市场的格局。

产品结构趋向合理,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实施与市场竞争推动下,企业逐渐重视技术引进与RD投入加剧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提高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水平。技术引进已从过去单纯引进生产技术,转变为同时引进产品开发人才与产品开发技术,并开始与国外联合开发新产品,“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轿车所占比重已由1991年11%提高到2004年45、7%,而载货车所占的比重则由64%降到29、9%。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正逐步趋于合理。

汽车市场消费结构转变

计划经济时代,汽车一直被作为生产资料管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购车比例逐年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市场消费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据统计,2004年我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497、2万辆,增长17倍,个人汽车保有量占全国保有量的比重则从14、8%上升到55、3%。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私人购车已经达到很高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80年至今,北京机动车数量以平均年递增15、1%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底已突破182、4万辆,其中私人购车增势迅猛,年递增率高达50%左右,在近几年新增车辆中,私人购车占70%~80%。

汽车零部件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通过对一些为轿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引进与改造,以及一批零部件合资、独资企业的建立,汽车零部件工业已开始从主要生产载货汽车零部件向主要生产轿车零部件转变,从简单仿制向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等效替代、自行设计与开发转变,从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变。2004年零部件出口创汇从1990年的0、8亿美元增加到87、84亿美元。

1、1、2 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产品水平低,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我国汽车产品总体水平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大约落后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10-15年,并且所有轿车厂家都不具备开发国际90年代水平整车的能力。我国的微型车、中型货车、以及部分轻型货车、轻型客车与部分零部件在国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就是质量性能与国外相差较大。

开发能力薄弱直接影响到我国汽车工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已成为制约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开发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有经验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2)基础研究不够,资料、经验积累不够;(3)开发、试验设备少,种类不全。

总之,开发能力不足就是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全行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开发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经验的、掌握先进技术的开发与制造人才。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未形成规模效益

“散、乱、差”问题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长期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共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23家,生产厂家过多导致无法形成汽车生产的必要经济规模,生产效率低。2004年,按集团口径统计,年产100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只有1家,年产10万辆以上的10家,年产6万辆以上的13家,年产1万辆以上的28家,70%以上的厂家产量不足1万辆。而国外最大的10家最大汽车厂家产量均已超过200万辆,居前20位的厂家产量也都超过50万辆,规模经济导致的竞争优势显著。

零部件工业落后于整车发展

除极少数合资企业产品外,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品水平与技术开发能力比整车更为落后,直接导致整车产品质量提高缓慢。其原因有四:(1)缺乏专业的、掌握先进技术的零部件开发制造人才;(2)从我国汽车工业的总体到生产线等各层次均未达到各自的规模经济水平;(3)各企业分头引进不同国家的同类车型,汽车整车未达到规模经济要求,而且零部件还没有实现国际上通行的通用化、系列化与标准化;(4)零部件配套上的地方保护主义,也严重影响了零部件经济规模的形成。

1、2 汽车制造业发展趋势

1、2、1 汽车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环境正在日益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消费能力日趋增强,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改善汽车消费环境,鼓励居民购买汽车,国际汽车巨头悉数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可供消费者选择的车型大幅增加,但同时石油及钢材价格不断上涨,汽车消费环境的制约将影响到汽车产业的更快发展。

国民经济在重化工业拉动下持续快速发展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重化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增强,重化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中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到重化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化阶段就是大量消费资源、大量积累财富的阶段,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阶段,重化工业增长速度必然快于其她行业,并具有较长的持续性,我国经济高增长格局已基本形成。从消费市场瞧,目前也具备了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动力与空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内需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政策、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