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周易》的哲学观讲义

第一讲《周易》的哲学观讲义
第一讲《周易》的哲学观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

绪论

概括性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大题目,它涉及“天人之际,古今之间”的许多问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

在改革开放以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只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社会上的多数人对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有人将它视为东方的老古董予以鄙视,有人甚至把它作为封建的糟粕予以批判。包括“文革”后期的批儒(批孔),把它当作反动、落后的思潮予以批判和鞭挞。而在一些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这些老掉牙的陈谷子、烂芝麻,也像满清时期男人脑袋后边的辫子、女人的小脚一样,除了可以作为人们的笑料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外,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实用价值。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而且使中国传统文化从被忽视、受冷落的地位,一跃而为当今的“显学”,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广大青年和国内外人民的广泛关注。

我们学校也于2004年开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把它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性质是文化素质课。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同学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弄清什么是文化。进而弄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倒不是什么舶来品。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因

此也可以说: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即“文明”,应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故而称为“小文化”。

是历史的结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是指我国的古代文化,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所谓“源远”,是说自从中国产生人类那天起,就有了中国的历史,也就有了中国的文化。

“流长”,可以从其流传的时代、文化的类型以及传播的地域来说明。(略)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如按时代划分,可以分为九个时代:

①史前文化、原始文化: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其中又分为宗教文化、艺术文化、陶瓷文化、建筑文化等。

②殷周文化:又称青铜文化。殷人尊神,有人称其为神本文化;周人强调重天保民,人称尊礼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思想等都是从此发源的。

③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它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它基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④秦汉:从一统帝国,到文化的大一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汉武帝建太学,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⑤魏晋南北朝:乱世中文化的多元化。玄学的兴盛,道教、佛教的兴起。

⑥隋唐:封建文化的辉煌。唐诗。

⑦两宋:市井文化的勃兴,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市民文化,程朱理学的兴盛。

⑧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冲突。元曲,中外文化的交流。

⑨明清: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考据学,古典小说,西学东渐等。

第一讲《周易》的哲学观

第一节《周易》简介

同学们都知道“五经”,五经中的《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周易》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是最有特色的,也可以说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代表作。儒家以它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子》《庄子》《易》)之一,无论研究天文、地理、音乐、兵法,还是研究数学、武术、气功,古人都喜欢援引、借助《周易》的学说。至于道士炼丹,术士算命,更是以它为根据,以它为招牌。在古人看来,“《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它囊括了天、地、人间的一切知识,它研究的是事物的本质以及宇宙变化的规律,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可以说,《周易》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乃至中国文化圈内各国人的思维习惯、人生态度。就是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它也在相当程度上充当了至少是哲学指导的角色。它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罕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1、*《周易》的含义:

关于书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周”指周遍、普遍,“易”指变易、变化,“周易”就是事物普遍的变易法则。外国人把它直接翻译成《The Book of Changes》

另一种说法是:周指周代,易取变化之义。学术界有人认为,“易”本是个象形字,象蜥蜴的形状,蜥蜴就是我们平时叫做壁虎的动物,因它能十二时变色,善于变化是它的一大特点,正了符合占筮的神妙莫测之义,因此假借为“变易”之“易”。

2、《周易》、《易经》、《易传》与易学:

①《周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周易》是指形成于西周初期的一部占筮用书,由乾、坤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题和爻辞组成。

广义的《周易》包括狭义的《周易》和《易传》。

②《易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中央办太学,置五经博士,将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并立于官学,从此被尊为“经”,表示其为千古不变之常道,世人必尊之天理。《易经》则被奉为五经之首。

③“传”相对于“经”而言,是对经义的说明与引申。《易传》就是注释和阐发《周易》的著作的通称。

④易学是指研究广义《周易》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学问的一门学科。

3、*关于《周易》的作者、创作时代及其性质:

①作者及及时代

这些是《易》学史上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说法是:“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记》),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意思是说上古伏羲氏象天法地,始画八卦;中古周文王被囚羑里,推演出六十四卦;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经。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人更三圣”“人更四圣”“人更多圣”等可能不尽如史书所说,但“世历三古”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周易》的成书有一个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并非出自于一人或几人之手;在这个过程中,它分别受到了上古、中古、下古几个不同时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从远古到春秋战国的集体作品。现在我们认为它当在西周以前的颇为远古的年代就已产生并出现了。

②*《周易》的性质:

关于《周易》的性质,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观点:应该承认,它起初是占筮之书,而且是一部系统而正宗的占筮用书。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周礼》记载:“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指占筮。卜,指龟卜。卜和筮是当时一种决定国家大事的政治形式,是一种由极少数人操纵的极为高级、极为神圣的文化行为。在夏、商、周三代,卜、筮是赖以沟通天人、指导人事的重要方式,是统治阶级用以教化民众、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其实它是对天道、人道变化规律的探索,人们逐渐地注意到了它的哲学观和文化要义。

第二节《易经》简说

1、*八卦及六十四卦:

翻开《周易》,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以及与这些符号紧密关联的卦辞、爻辞。这就是《周易》的“经”文。

十分明显,无论是后来的八卦或六十四卦,都是由阴阳两爻(-- —)组合成的,所以我们从这两种基本符号谈起。

“阴”“阳”概念的形成,是古代人们通过对宇宙万物矛盾现象的直接观察得出的。“盈乎天地之间无非一阴一阳之理”,“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阴阳,具有哲学形上学意义,是世界构成的原始要素。

古先民把宇宙间变化万端、纷繁复杂的事物归结为阴、阳对应系统,通过阴阳把宇宙万物进行哲学化的归纳。用两种符号表示:阴为“--”,阳为“—”。

关于阴阳概念的形成,在学界往往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阴阳取象于男女两

性文化,男为阳,女为阴;另一种产生于对光的明暗度的标识,明者为阳而暗者为阴,起初,光的明暗不是取自于日月之象,而是取于山阳山阴。对山之阴阳面的关注,源于古先民的相宅卜居理念,即“负阴山,抱阳水,冲气为和”。后来,阴阳观念形成丰富的哲学对应系统:

“——”称为“阳爻”,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

“——”称为“阴爻”,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

“爻”是阳和阴两种符号的总称,爻的本意是交错,这里指阳阴的交错。

之所以用“——”和“——”作为爻的符号,是因为它们同卜筮用的蓍草形象一致。“—”表示一根蓍草,为奇数,是阳的特征。“--”表示断开的两根蓍草,为偶数,是阴的特征。将三个爻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就是卦。卦”也就是一套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符号。最基本的卦有八种,称八卦。它们两两相对,分别代表自然界八种相生相克的自然现象。

《周易》概括地、明确地指出阳爻和阴爻是“效天下之动者”,也就是仿效天下事物运动、变化的产物。用阴阳两爻代表世间两种最基本的对立势力,并且用它们来说明自然和人事的变化,这也表明了古人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八卦”有不同的名称、形式,分别是:(卦名)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各自代表着宇宙间的一种事物,这八种基本物质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表明,八卦的取象,已经从阴阳二爻对事物的广泛象征,发展到对自然界八种基本物质的具体象征了。

《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既是介绍“八卦”的生成过程,又反映了易经学者对宇宙构成的看法。他们认为:宇宙原始于太极(宇宙的原始状态、天地混沌时期。这种混沌未分的“元气”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包含万物的胚胎),太极生出两仪(阴、阳二气),两仪生出四象(只要宇宙在运动,就必然会出现四象。四季/另说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再生出“八卦”。

八卦图形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举《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帮助理解。

太极 两 仪

其中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被认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根源,因而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这八种事物,在古人心目中是极为威严而又神圣的。

《周易》的作者从自然现象和人事变迁中,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并且认为人们可以根据八卦的演变,对这些变化做出预测。这反映了一种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且认为事物变化有规律可循的哲学观念。而且,八卦中还包含了四对矛盾,即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矛盾。尽管这些观念都十分朴素,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它们的组合显示了客观事物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复杂的。《周易》的《易》部分就是对六十四卦逐卦进行解释。

2、***《周易》的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易是一个富含辩证思想的概念。“易”本是一个象形字,上日下月,即一阳一阴。它有三种互为一体的含义,称“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第一,变易。指一切事物如同日月之行,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永无止境。这种变化表现为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由阳到阴,又由阴到阳。从白昼、四季、生死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到朝代的更替、世事变迁等社会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即矛盾相互转化的结果。

八卦太极图

这个图形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它是卜卦算命的工具,而在于它所深藏的生命玄机,一种充满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它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第一,矛盾观。第二,发展观。第三,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第四,无终极论和循环论。第五,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

(1)、矛盾观:讲八卦的时候就提到了,八卦中包含了四对矛盾,即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矛盾。在矛盾统一体中,阴消阳长,反之亦然。

(2)、发展观:它说明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曲折地向前推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或由大到小,由强到弱,没有停止的时候。

(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它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结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

力。

3、天地人“三才”

天道的运行刚健不辍,生生不息。君子应当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奋力拼搏、自强不息。

大地的态势柔顺宽厚,君子要效法大地的胸怀博大、柔顺恬静。

“天行健”,它要求人们,首先要处理好天与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不听天由命,也不依赖别人,而应自立自强,自力更生;要努力克服与战胜个人的私欲及缺点、错误,力求不断进步,造福于天下。其次,要树立一种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凡事都要积极进取,拼搏向上,而不能消极等待,得过且过;要胸怀壮志,志存高远,而不是鼠目寸光、无所用心;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而不是忽冷忽热、兴趣经常转移。另外还要正确地对待困难与挫折,一是不怕困难,不畏强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二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要有一种失败了再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地势坤”,在宇宙万物创始与生长的过程中,天的法则是刚健有为、生生不息,大地的法则是安详而纯正,阴柔而顺从。大地养充万物,有如慈母,包容一切,好比海纳百川。君子也应该效法大地的这种精神,一方面要像慈母对待子女一样,为政以德,施政以仁,对人民的翔要无微不致;另一方面,又要像大地和海洋那样,虚怀若谷,无所不容:既要容纳和团结拥护自己的人,也要努力容纳和团结反对过自己的人,包括要用大度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敌人;要努力学习和吸取别人的优点与长处,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缺点与错误。要学习“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学习大肚弥勒佛那种大度包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精神。

思考题: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4、翻译“《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

5、“三才”指什么?

6、列出六组阴阳对应关系。

第二节、天人合一、中和之美

一、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肯定在“天”(神)与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他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民必须按照天经地义的“礼”行事。这是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出了天与人可以相通、可以按照同样的法则运作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人性天赋,善端与生俱有,因而性、天相通。《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与天地合其德,是指人与自然界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用现代语言来表示,这就是天人协调的思想,即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较为全面正确的观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他援阴阳五行学说入儒,提出“人副天数”之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在张载看来,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他这种观点,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张载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阐发,但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彼此间有着共识。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我们应当大胆地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二、中和之美

1、中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总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

从其哲学价值构成上来说,中和之美实际上涵盖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和”思想,它主要以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的范式进入到审美领域。

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国人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它有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法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执两用中”。孔子在其《中庸》第六章中表明了他基本的社会人生态度:“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对“中”的崇尚是非常明确的。“中”是指一种持中不偏均衡统一的正确态势。中,有中正、正确、适度等意思,很显然,“中”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德性。“执两用中”是指在事物的两端、两极、两面之间求“中”,这里的“中”,不是“中间、中心”,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

衡统一的势态,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发展、才能平衡,才能和谐有序。

以尚“中”思想为出发点,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怎样去获得“中”的一整套思想或者说是方法、原则——中庸。“中庸”也就是“用中”,即掌握事物对立两端、两极、两面并在其间选取、运用正确之点。“中”是对立因素或对立面之间的正确之点、最佳之点,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就好比秤砣在秤杆上移动。

孔子是以“执两用中”的原则去阐释个体和社会关系中的美学问题,从而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等美学命题。

2、和

“和”作为古代和谐观哲学基础的核心构成,在先秦思想家的观念中,是指一种和谐的最佳状态。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和”的认识: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而不同”实际上建立在对各种复杂事物的建构认识的基础上的哲学理论。它首先承认事物的复杂构成,多样统一,无“不同”就不会有“和谐”。“和”与“不同”乃是矛盾统一。这说明孔子对和谐的认识,是一种矛盾的各谐观和动态和谐观。“和”是人际关系,也是“君子”人格。从“和实生物”的角度看,“和”是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持久而不易互解的内在根据。

三、“中”与“和”的兼容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

这是孔子提出关于人格修养的文质观,后来,这文质观也用于文学美学,阐发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文质彬彬指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质是重要的,但文也很重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从“中”的角度上,取文与质的两端的中间点,在追求适度;另从“和”的角度看,只有文与质两方面结合,才能生出美来。“文质彬彬”,是两要素间的最佳关系形态。

结论: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特质,它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这两大文化特质,渗透于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形式之中,对人的道德修养、伦理关系、社会组织形式、政治管理制度及艺术审美体系等均发生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潜能,这是一种世界共识。它的存在与发展,将成为现在及未来世界文化整合的活跃因子。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特质是什么?

2、如何正确理解天人合一?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中庸》就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论语·述而》也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来,孔子是在50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68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无疑表明:孔子对《易》是有过精深研究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据说,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样:“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我们知道,孔子早期四处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得不到各路诸侯的采纳。而艰难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仍然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至于孔子的主张为什么的不到当时得不到认可呢?原因也许很简单,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释“礼”的儒学建构缺少了内在的灵魂,很容易沦为一种死板的形式和教条。而知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读到《周易》。今天的我们也许无法想像,当时看本书是很困难的,尤其像《周易》这样的书,属于官方的教科书,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里的小图书馆里,属于秘藏典籍,为太史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到。别说孔子这样的一个没落贵族的后裔,就是王公贵族也很难看到。所以说,孔子读《易》不得,是很苦恼的。孔子能最终读到《易经》,还是沾了时代的光。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王室衰微以后,原来在周天子身边当文官的知识分子为了生计,都跑到各路诸侯国去了。但这些人出走,并没有空着手,临走还要捞一把,随身带走了一些东西。带走的什么?文人嘛!当然带的是书。就像今天我们很多知识分子搬家,最为珍贵的还是书籍。在被这些人带有的书籍当中,很可能就有《易经》。孔子晚年定居鲁国,当了个编纂鲁国历史的小官,才得以见到《易经》的庐山真面目。孔子看到《易经》

玄学初学者看什么

?关于初学者学习易学术数的一些基本说明,仅为个人一家之言。 一、初学者选书书目:初学者如果只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去了解,也不想花 太多精力,想轻松一些的话,那么选李居明或者是苏民峰的是最好,他们的商业运作很成功,书可以让你看完后还想再看的冲动,很多人都想买全套来看,但是对有志于专业化研究的同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修习佛学的有些书籍可以看看李居明的,毕竟枯燥的佛经一般人不太愿意看,但是李居明的书一般人都愿意看,虽然他是东密真言宗。如果想专业化一些,就要有坚持的耐心,据统计的经验,在任何行业用功有效时间达到一千小时,你基本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了。学习之前先要有个准备,就是问自己:我要学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不主张人人都去搞预测,毕竟玄学不是科学,不是百分百的东西,做个了解是可以的,玄学毕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易理及梅花六爻类不懂易理,术数水平要想真正提高,绝不可能。学 习易理有助于你搞懂自己学习的目的。张延生是一个易学实力派人物,张延生的作品(易学入门、易学应用、易象延、易与和谐、心易、气易)是研究易理者的首选,相信可惜能真正看懂的并不多。易理方面建议还是看一些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古籍影印本,原汁原味。梅花的古籍可以看《梅花易数》,现代的可以看台湾的梁湘润、王士文,大陆的黄鉴都比较畅销。六爻的精华在古籍中很多,尤其是七大经典《易隐》、《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林补遗》、《易冒》、《火珠林》、《断易天机》。推荐书目:陈圆《周易预测学入门》、邵伟华《周易预测学》或者《周易预测学讲义》、李洪成《六爻预测技术入门》。日本人著的《高岛断易》是海外研究六爻和易理必读的一本好书,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水平都很高。需要读现代人的书提高水平的可以看李洪成、王虎应、曲炜、李顺祥、吕文艺等人的,都属于畅销品种。 ?2、四柱类就是八字类,以现代人为主,可以看陈圆《四柱预测学入门》、李洪成《四柱预测技术入门》,李居明的《四柱算命术》是四柱类无错字的好版本,目前只有繁体版的,习惯认简体字的人读得可能有点费劲,李居明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兴趣。中级最好的就是朱祖夏《命理应用精解》上下册,这个是千百人所公认的,超级热销,但是纸张不怎么好。高级的象邵伟中的《四柱高级班理论》、李后启《命理精析》、曲炜的《二十一论》等,新派的可以看李涵辰的著作。古籍有《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命理探原》,比较接近现代理论的书是《子平真诠》和《滴天髓》。其他的畅销作者有:李洪成、李顺祥、曲炜、李顺祥、吕文艺等等,可以提高水平。港台名家的书建议多读,如梁湘润、宋英成、光莲、吴怀云等。 3、风水类在风水之前要说一句,因为风水相对比较复杂,没有基础或者 不想钻研的人请看李居明与苏民峰的书,要是连九宫飞星、七星打劫、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周易预测学讲义

周易预测学讲义 周易预测学讲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周易预测是大家比较熟悉而又通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起卦方法比较灵活随意;断卦或依据卦象,或依据地支装上六亲用生克之法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加之其测之人断事准确性又较高,故而倍受大家喜爱。但有不少人说自己学习周易多年了,至今仍不得要领,断起卦来不知从何处下手。从反映的问题看,归纳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卦理不明,知其法而不知其理;二是诸书所讲的方法和理论比较混乱,前后不能保持其完整院鸵恢滦裕蝗嵌浴睹坊ㄒ资泛汀读晨巍?两种方法相列互混淆不清。为了帮助大家理清眉目,尽快学会断卦,本讲义针对以上问题对予以讲解,并着重重对六爻的理论和方法从概念和运用上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章关于《梅花易数》与《六爻课》两种预测方法的区别用《梅花易数》和用《六爻课》断卦方法有何区别,同一件事用两种方法分别而断,其结果是否相同,这是不少读者所询问半感迷惑的问题。其原因一是看有关的书多了,杂了;二是现代有些书上举例,把两种方法混淆应用;三是出于《大衍卦》预测方法之因。在此有必要予于澄清和说明,否则,它将有碍于大家对这两种预测方法的学习和应用。用梅花易数断卦和用六爻断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因为梅花易数是用体卦和用卦与变卦之间生克关系和万物类象来断的;而所摇的六爻卦则是用五行生克的方法去断的。 用梅花易数预测是看上卦和下卦,体卦与用卦,上互与下互(包括变卦之互间,上卦与变卦,下卦与变卦,上互与下互,下互与下互之间的生克关系。同时返要看各卦之间的形态关系和生克关系。对这些要凭看、想、象,然后把看想象串联在一起构成连锁反映,同时还要把时空、反应、第一感觉结合在一起思维之后方可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若这些环节中有一处出现误差,就会得出相反的结

现代易学文化纲要

现代易学文化纲要 丘亮辉 提要 易学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渊远流长。古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经传、历代易学有象、数、义、理各派,当代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建设现代易学文化。本文对现代易学的发展、特性、内涵和创新之路,提出的意见,可以看作现代易学的初步纲要。 关键词:周易现代易学纲要 Abstract Establishing a modern I - Ching I –Ch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ancient Lianshan of Xia Dynang,Guizang of Shang Dynasty, Jingzhuan of Zhou Dynasty and all previous dynasties, I –Ching developed different academic system, for example Xiang,Shu,Yi and Li.We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establish and develop modem I–Ching in present ag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opinion of characteristic, content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I - Ching. It is the preliminary summary of modem I - Ching Key words: I – Ching Modem I - Ching, Summary 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渊远流长。古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经传、历代易学有象、数、义、理各派。易学文化延续几千年之久,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代易学是对古代易学的继承和发展,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显著的特征,而且是历代社会所需要并且为社会服务的文化。目前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易学顺应时代潮流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形态,反对一切不符合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的内容。因此,带有愚昧和迷信内容的旧易学,在现代社会是没有出路的。 在易学文化领域反对愚昧和迷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去研究易学,厘清其精华和糟粕,继承和创造现代易学文化,为建设当代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现代易学是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创新,要有创新和探索的精神,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要允许出错甚至失败,要营造百花齐放的环境,通过百家争鸣的方法,促进现代易学文化的成长。现代的易学工作者不管自觉与否都为现代易学作贡献,贵在自觉地、全面地、有组织地团结易学界、科学界、人文界的有识之士,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仅就现代易学的发展、特性、内涵和创新之路,提出初步的意见,以便引起学界的讨论,推进现代易学的研究。 一、现代易学的发展 现代易学为推翻帝制以降的易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事实,今天倡导现代易学研究的自觉性,意在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要。在中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现代易学是在摸索中发展的,有漫长的、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李镜池、郭沫若、钱玄同、余永梁等学术界开展了关于《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的大讨论,意在否定传统的说法,认为《周易》非伏羲、文王所作,《易传》非孔子所作,从而掀起了现代易学的第一个高潮。 朱谦之的《周易哲学》(1926年)最早以“宇宙观”、“人生观”、“伦理学”、“知识论”说《易》,将西方哲学融人易理,把现代易学从传统儒家哲学向现代哲学发展。 郭沫若在20年代末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探讨《周易》。他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认为,《周易》的根本观念是阴阳两性的对立,宇宙充满了这些矛

易经与人生

感悟《易经与人生》 摘要: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对于已经距我们数千年之久的古代文化书籍,以及里面所包含的自然哲学、伦理实践和对人生的看法态度,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精神方面却缺乏食量的时候,易经更具有引导作用,就像航行在大海中航船的灯塔一样,在迷失的时候能够找回自己的方向。在《易经与人生》这门课程学习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对《易经》这门深奥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中,老师讲解的几项基本的卦象,也使得我对人生和哲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易经乾卦坤卦 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和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先有伏羲氏做先天八卦图,后周文王姬昌被囚七年,闲来无事在前人基础上推演出后天八卦图。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籍,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了这些预测规律理论的书。以现在的角度看,这很有迷信的成分,但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占卜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奠基和促进作用,而易经更是对后来各种文化、经籍、言行等等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儒家、道家等远古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到明朝时期创立的心学,乃至民国创立现在很流行的厚黑学,在它们的立言中都能找到易经的根源,也因此,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本质就是用来占卜的书,但是社会中的很多人却打着易经的旗号招摇撞骗,像什么算命测字看风水。我认为,学习易经能够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预测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但是这要求学习者本身的学习修养,这么深奥的哲学思想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够看透看穿的,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透所有人的未来。易经,给有学问的人带来的是人生的境界与追求,给迷信的人

周易发展史讲义

周易发展史讲义 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 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 (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简:“”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

代)有“”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 (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连山》亦有称“神农易”(现为新的说法此起彼伏)。 (2)《归藏》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言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归藏》亦有称“黄帝易”。

易经课程论文-《易经》与哲学

《易经》与哲学 《易经》是我国先秦的重要典籍,中华文化的瑰宝。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易经》是一部教人做人做事的著作。易是变化不定的方式,经是对易变化的方式而实行的方法。易和经是一体的,是万变和万法的合体。易经就是一易一经的学问。综合起来,易经就是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 《易经》有三大原则:1.简易,万事万物都是非常简单的,大道至简;2.变易,万事万物都是随时变化的,没有不变的人、事、物,3.不易:万事万物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总体来说《易经》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全息对应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对应的,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预示着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 2.五行生克制化论,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类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一物生一物,一物克一物,没有最强者,也没有最弱者,事物在相生相克中才能得到发展。 3.阴阳论,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纯阳纯阴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4.时空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或空间变了,事物也会随着变化; 5.因果报应论,今世的果由前世做的因来决定,今世做的因决定了来生得到的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易经》包含很多的哲理,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哲学思想。 一、实存的本质 在《易经》中可以看到了两个基本概念“太极”和“道”,它们描画了人类所体验到的终极实存的特征。两者都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界中万物的形成以及转化的经验,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表现了变化的一般特征以及对变化的一般本质的更深领悟。“太极”一词首次出现在“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六十四卦产生于八卦的两两组合,这一生成过程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仅建立起了一幅实存作为万物的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宇宙演化图景,而且提供了一个在八卦和六十四卦系统结构中符号化了的宇宙结构学思维方式。此生成过程也可以称之为“道”,其持续之源被称为“太极”。“道”是过程位相中的“太极”,而“太极”是生成位相下的“道”。它们一起指向同一物,即创生、变化和转化的实存的总体。 实存与神性是所有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因为二者体现了对人类的根本关切。实际上,当我们追问如何能够确证我们的生活、安顿我们的感受以及决定我们的行动的时候,神性问题就不可否认地呈现出来了。因此,如果不提出实存或者人类起源和命运的问题,我们便几乎无法碰触到任何哲学问题。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印度对“存在”概念的各种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充分承认存在的变化这一事实,认为存在是存在的生成。 二、类比——等价性思维 《易经》是以事物变化的原始经验和宇宙的创造性为基础,发挥为卦象的类比——等价意义和哲学注释所要阐明、解释的理。就变化的原始经验和卦象的类比——等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第4讲)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第4讲) ——易经,为什么又称为周易? 前面我们讲过,《易经》一共有三部,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那么,《易经》为什么又称为《周易》呢?这是因为,在《易经》的传承过程中,《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经失传了,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所以我们在提到《易经》时,往往就用《周易》来替代《易经》。 那么,作为书名的“周”、“易”二字,又有什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呢?对于“周易”的“周”字,历代易学先辈们至少总结、概括为三种不同含义的解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周表示周朝,是朝代的名称,表明这部《易经》是在周代演绎的,是由周文王所演绎的; 第二种解释是,周表示周遍,是无所不包的意思。由于《易经》所讲的“三才之道”的内容包罗万象,正如《系辞传下》中所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 焉。”既包括了天地自然,也 包括了人类社会,所以说是无 所不包。 第三种解释是,周表示周 转,是周而复始的意思。《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从乾、坤两卦开始,一直到第六十三卦既济卦,表示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从开始(产生)、发展到结束等过程。济,表示渡河。既济,就是说已经渡过河了。既然已经渡过河了,说明事情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还有后面第六十四卦?第六十四卦的卦名,叫未济。未济的意思是说,还没有渡过河。换句话说,就是事情还没有完成。前面的第六十三卦,说事情已经完成了;后面的第六十四卦,却说事情没有完成。那么,既济卦与未济卦所表达的意义,是不是相互矛盾?一点儿也不矛盾。第六十三卦既济卦所表达的意义,是说事物的某一发展阶段已经完成了,结束了;第六十四卦未济卦所表达的意义,则是说事物新一轮的发展阶段又开始了。 既济卦与未济卦合起来所表达的,是周而复始意思,是螺旋上升、持续发展的意思,而不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譬如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建设网站,拉队伍,建平台,填内容……经过一番忙碌以后,网站终于建成了,这就是既济。那么,网站建成以后,就没有其他工作要做了吗?显然不是!网站建成,只是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了,后面还有运营、推广等各项工作要做,网站新一阶段的发展又开始了。这一阶段的发展与前一阶段完全一样吗?肯定不一样,这一阶段是在

周易预测学入门讲义(最新整理)

周易预测学入门 (课前必读2)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为课前必读资料二,未看课前必读资料一的朋友请先看课前必读资料一。 一、八字格局和区分用忌神有什么用呢? A.首先要知道算命的原理: 八字不同组合决定了不同的格局,八字一旦确定,那么格局也就定了,格局定下了,就可以根据组合区分忌神和用神了。大运和流年共同作用八字中的用神和忌神,得出吉凶。 B.所以,算准一个八字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断格局和区分用忌神。 二、第一课讲解身弱格局论断的时候,很多朋友听课感觉特别吃力。针对0基础或者基础差的朋友我们讲解下八字怎么断格局,为听课为良好的课前准备。 三、我们拿到一个八字如何断格局呢? 八字的格局分为四种情况:身弱、身旺、从弱、从旺。以张三的八字举例详细分析。 命例二:张三的八字 辛癸甲庚 卯巳子午(戌亥空) 八字戌、亥空亡。月令为巳,巳不空亡,这样的情况叫月令不空亡。 月令不空亡,正常断旺衰的情况,具体怎么入手? ●分析一个八字以日干为中心来分析。 这个八字的日干就是甲,我们也常常习惯叫做甲木。有的朋友会问“如果日干是庚,又叫庚什么呢?月令巳又叫巳什么?”所以我给大家把所有属性列出来。(很多朋友也不认识下面字我还标注下不常见字的读音) 谐音字五几根鬼 拼音wu ji geng gui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行属性: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 谐音字赢四 续害 拼音ying mao chen si wu wei shen you xu hai zi chou 十二个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木作用金,简称:木耗金。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木作用水,简称:木泄水。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 火作用火,简称:火帮火。为:促进。作用结果:增力。火作用土,简称:火生土。为:促进。作用结果:增力。火作用金,简称:火克金。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火作用水,简称:火耗水。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火作用木,简称:火泄木。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 土作用土,简称:土扶土。为:促进。作用结果:增力。土作用金,简称:土生金。为:促进。作用结果:增力。土作用水,简称:土克水。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土作用木,简称:土耗木。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土作用火,简称:土泄火。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 金作用金,简称:金扶金。为:促进。作用结果:增力。金作用水,简称:金生水。为:促进。作用结果:增力。金作用木,简称:金克木。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金作用火,简称:金耗火。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金作用土,简称:金泄土。为:制约。作用结果:减力。

试题--儒学与人生

儒学与人生--试题.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 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中国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什么? A.做人与记人 B.记事与做人 C.做人与做事 D.记事与记人 用户答案: 2.(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用户答案: 3.(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A.一种政治学说 B.一种关于人生的学问 C.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 D.一种伦理学说 用户答案: 4.(本题分值:2) “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 A.做人 B.做给自己看 C.作为 D.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 用户答案: 5.(本题分值:2) “出自哪部典籍?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汉书》A. 《周易》B. 《孟子》C.《论语》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6.( ”为己指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中“A.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 B.为自己名利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C. 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7.( ”是哪位先贤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孙子韩非子B. C.老子D.孔子 : 用户答案:2) 8.(本题分值 做人就是要处理什么样的关系?A.人和事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B. C.人和动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9.( 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什么? 学习别人A. 做自己的事B.从自己做起C.照着别人去做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0.( 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是什么? 爱学习A. 爱民族B. C.爱国家D.爱人 : 用户答案:2) 11.(本题分值 ”.汗青是什么?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化A.历史B.哲学C. D.儒学 用户答案: :2) 12.(本题分值 下面哪位是儒学的奠基人?孟子A. 荀子B. C.孔子老子D. : 用户答案:2) 本题分值13.( 出自哪部典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礼记》A. B.《论语》C.《孟子》D.《周易》 : 用户答案:2) 本题分值14.(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A.重复性时代性B. C.象征性D.历史性 用户答案: :2) 15.(本题分值 儒学的核心是()? 人与仁A. 民与君B.仁与礼C. D.人与人 用户答案: :2) 16.(本题分值 儒家形而上学哲学重点是在()学科中进行展开的?理学、心学A.自然学B.心理学C. D.科学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7.( 上个世纪,中国哪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研究了周易哲学,研究基督教哲学,参与、组织翻译了许多基督 教经典著作。并用信、知、行来总结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杜维明A. B.冯友兰C.谢扶雅D.熊十力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8.( ”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身心和谐中心心脏A. B.人的精神C.心思D.心情 : 用户答案:2) 19.(本题分值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说:是什么意思?凭他的能力能治理出周文王那样的盛世A. B.如果我能被用,周国一定胜利

(完整版)《易经》中熟语的思想哲理

《易经》中熟语的思想哲理

思患预防(《周易·既济》)、载鬼一车(《周易·睽卦》) 辨物居方(《周易·未济》) 三、思想哲理例说 否极泰来:物不可以终通,故泰极否来;但物亦不会终否,故否极泰来,这些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理。《周易·否》上九爻辞说:“倾否,先否后喜”。倾否,有否极泰来,转变于顷刻之际。上九以阳刚之才,居否卦的终极,能倾覆其时代之否塞,所以不曰“否倾”,而曰“倾否”。因先必有危亡之惧,通过人的努力而转化,及终得“倾否”之喜。 乱极必治:乱极必治之理,见《周易·蛊》。蛊卦卦辞说:“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这就是说,蛊是天下乱而多事,因本卦卦象,下巽上艮,巽顺艮止。居上位者,如艮之静止而不动作,颓废偷安;居下位者,如巽之卑顺而不敢违杵,因循苟且。上下彼此懈怠,积弊而致蛊之败坏。又,本卦卦性,上刚下柔。上太刚则情不下达,下太柔而情难上达,上下不交所以致蛊。但天理之常,乱极必治,因败坏而出了事故,不是坐视不理,就可拨乱反正,必须整治一番,才能涉险济难,利泽万物,这就是卦辞所说:“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防微杜渐:“防微杜渐”,可参《周易·坤》初六爻辞。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这就是说,当我们足下踏着霜的时候,就应想到阴寒已甚,阳气渐消,天气就要逐渐冷到结成坚冰了。比喻到人事上来,就有“防微杜渐”的意思。如殷纣之宠爱妲己,咸丰之纵容慈禧,不慎之于始,以致身败国乱。如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矣。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些都是表示未注意“履霜”的坏信息而加以防止,从而酿成“坚冰至”的祸患,天下之事,大多如此。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顺之则为祸,当防微杜渐。 弟子舆尸:“弟子舆尸”,语出《周易·师卦》九五爻辞。九五爻辞说:“长子帅师,弟子舆尸。”长子指九二之丈人,使帅师以征;弟子指三四之小人,用以监军,此必然取舆尸之败。因本卦六五君主过于阴柔,不知任将在审慎与专一,若任长子而使弟子参与其权,任君子而使小人参与其权,出师名义虽正,必有覆败之辱,故曰“弟子舆尸,使不当也。”舆,在此指战车;尸,指战死之人。舆尸,指用战车载尸而归,形容大败之状。 何天之衢:“何天之衢”,语出《周易·大畜》上九爻辞说:“何天之衢,亨。”何音荷,有担负、肩姚之义;衡,指四通八达之道,天衢喻朝政大事。因上九大畜大道已成,往日乾阳不可上进。现在可以上进了,往日贤才不得用,现在贤路大开,可以得用了。君子才德充实,又得大有作为之时,故象辞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舍尔灵龟:“舍尔灵龟”,语出《周易·颐卦》初九爻辞。本卦上艮下震,上下皆为阳爻,中为阴爻,大象为离,有灵龟之象。阳刚之爻,本以能养人为贵,但其位卑,无养人之功,有待正应之四以养之,故日“舍尔灵龟”。 官衙南向:“官衙南向”,从历史上的帝王宫室,到府县衙门,都一律南向。如北京的天安门和各省、市、县的衙门,都是南向的,所以有“小小衙门向南开”之俚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起源于盖天派的古天文,南向以立圭表测日影,或南向立竿见影以测晷景。南向有方向为正,目标光明和纪念南向测日影所取得的伟大发现,因为前人在古天文的观测中,发现了一整套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由此可见官衙南向的意义了。 治历明时:“治历明时”,语出《周易·革卦》。如说:“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泽中有之”,指水火不能相容,即自然界相互革命之象。“治历明时”,指治世的大从君子,取象于历法,因时而革。如昼夜不同为一日之革,晦朔不同为一月之革,分至不同为一季之革,四时不同为一年之革等。但古代帝王,改朝换代,必须改历,这亦取“治历明时”之义。《周易玩辞》说:“凡

易经入门(最全解答)

易经入门(最全解答) 对于周易的迷途者,可能需要找些入门的书籍,建议。但是百度,网站等会经常变动,比如我之前找到一个周易入门的好网站,是从百度里面搜到的,过几天就搜不到了,后悔当时没有收藏网站,所以现在把之前积累的公布出来建议或书籍发布出来,大家收藏一下。 (1)这个比较全面客观的: 数目有很多,建议你你有整体的观念,这样会比较容易学。以下这段介绍,是我保存的,觉得很好,希望对你有用。 选书如选老师,因此选择书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在此,向给大家推荐相关书籍,让你少走弯路,成为大师级高手! 重要叮嘱 易学、佛经是迷宫,进门后一定要学会出得了门。正如紫钦天老师在《太极博弈原理》里面“信息对抗:命越算越薄,知命与宿命”提到的,其实现在才最真实的,人要克服的是未来信息对现在的影响!很多人能懂一点点了,以为天下无敌,但是如果未来的信息,没有百分百准确,都是误导人的。最怕三分真,七分假。人依然会迷茫,犹豫,错失。 另外,易曰:知得也要知丧,当你得到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诚然,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而在于你的选择。为什么还要特别提醒呢?因在现实中接触不少易友,一学什么易或练什么功,就顾及不到其他方面,给家庭社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古曰:平常心是道!不要把自己标榜成与别人不一样,否则你会一事无成。要明白你只是一个凡人,不要以为自己学易了就有什么了不起。法、侣、财、地(简单讲就是方法、同道、财力、环境)是学好功法,其实也是学好易经的最好指导。千万不要指望学易来发大财,否则你将走上不归路。以此为职业的人,是有宿因的。薄迦梵歌曰:要把成与败、得于失等同看待。患得患失不是学易人应有的心态。好好工作,养家糊口,业余修习,平凡一生这是吾师给本人的开示和指导,希望易友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最后以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最为紧要! 1、基础书 (1)周易原文注解类: 如果不读周易原文,而想彻底搞懂周易基本是不可能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越牢,对后面的学习帮助越大。 建议采用中国易经协会会长、哲学教授刘大钧著的《周易概论》,其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较大的出版社出版的《周易》都是比较可靠的。 南怀瑾老师倡导的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出版的原文《易经》,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和听懂一些难读的字。 (2)周易精华思想融汇类: 应该说,目前只有紫钦天老师的《太极博弈原理》一书能做到这点,全书中是没有解释卦象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研究周易几十年的学者来说,一看这书,应该明白其实里面是是蕴含

正确弘扬易经促进文明进步

正确认识易经弘扬易经文化 世界易经学会执行会长况君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东方文明曾经有过极具辉煌的成就。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中国所创造的文明永远是光辉灿烂的。在众多的文化和民族中,中华民族具有高超的智慧,而这种智慧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易经文化之内。易经文化,从古到今,都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易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甲申年九月以来,学术界对《易经》文化提出批评,继而引起争议,很有必要正确认识易经,才能弘扬易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一、周易热间接引发学术争议 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传统文化热”、“周易热”相继兴起,但“周易热”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以占卦、算命、风水等象数类,第二将易经思维方式引入现代自然科学的“科学易热潮”。前者视《易经》为纯粹的卜筮之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牵强比附的误区。在科学易热潮中,有不少学者渐而大胆提出“管理易”、“中医易”“音乐易”“美术易”“天文易”“生物易”“数学易”“军事易”“物理易”等观点,两股“易热”逐渐风糜东南亚许多国家,西方也有部分国家学者介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从事术数研究的人打着“科学”的旗号,游荡于社会各阶层,遍及各个社会角落,影响极大,间接引起了国内部分自然科学界科学家的惴惴不安,在二00四年九月三日上午,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明确指出易经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启蒙,杨振宁的发言,代表了部分科学家的心声,甚至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说易经是一部书,一部华夏民族的哲学经典,一部具有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文化经典,诚然数千年以来,易经的研究曾经走过很多误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研究易学的人没有认真研究易经文化的本质涵义、思维方式及其现时代的意义渐入了学术的误区,但是将近代自然科学未在中国启蒙和阻碍科学的发展的罪名硬扣在易经上,是大错而特错的。 二、“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 杨振宁把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归纳总结为五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特色是只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①。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哗然,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段时间我上网查看了不少文章,有附和杨振宁观点的,有反对杨振宁观点,有的客客气气地认真阐述自己的理由,有的唇枪舌战火药味极浓,我认为大家应平静下来认真研究杨振宁这个观点的论点、论据是否充分正确,通过客观研究,我认为杨振宁的观点是有失公允的。 三、易经中有科学的归纳法和推演法 首先易经中的归纳法是显而易见的。《系辞下传》“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的意义在于效法,八卦的创作启源于取象,八卦的目的在于比类。取象是取自客观事物的某种典型之象;比类则是根据具体卦象中蕴含的共性而加以推论。借助卦象来演绎哲理,是易经中所采用的朴素而基本的方法,而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取象比类”②。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方法,从它取自某一特殊的卦象,归纳出普通哲理,这是一种朴素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亦即是现在学术界广泛认同易经中有明显的归纳法。 其次易经中的推演法更是不可忽视的。古人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用极为抽象的符号“━”阳爻和“--”阴爻两个符号作为最基本的元素,比类演绎,排列组成经卦,并将八经卦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配数,在八经卦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河图、洛书,

六爻预测终生运气

六爻预测终生运气 预测终生运气〈选自邵伟华先生的《周易预测学讲义》〉预测终生运气,卦成之后,首观卦象,细观卦爻。《断易天机》云“卦旺不如爻 旺”,非也。卦为大象,大象吉,则吉;大象凶,则凶。故卦象吉者,犹如中流砥柱; 卦象凶者,遇克更凶。卦旺又得吉爻旺相更是好上加好。 世为一生之根,应为结发之妻(临财为正妻)。 世爻为一卦这主,人之根基,吉凶祸福之所在。世爻旺相,临日月动爻之生扶, 应爻之生合,如人身体之强壮,能抗外邪之侵犯。又若临天乙贵人、驿马或吉神生助, 无凶杀刑克害,不仅吉而又吉,而且前途远大。倘若世遇旬空、休囚死绝之地,被恶 杀刑冲克害,又无吉神解救,不但凶多吉少,而且一事无成。 应爻为妻,如临贵人、青龙等吉神生世合世,必得贤妻之内助,共偕白头。如应 临咸池、玄武等凶杀刑克世爻,其妻必夺夫权、淫乱而生离。 世财福旺,必富且寿。世为人之身,财为养命之本,子孙为财之源泉、福禄之根。 故世爻、财爻、子孙爻三者,无一损伤,必富而寿。 世爻、财爻两旺,而子孙爻不旺者,必是先富后贫之人。 世爻不旺而有气,财福两旺,逢生旺之期必发,是先贫后富之家。 世爻、子孙爻两旺,而财不旺者,是无财享福之人。该人多得现成事业,不知奋 发,只知享受,或将财托人经营,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日喝凉水。 财福两爻旺,而世爻无气者,不吉之象,虽然不缺吃穿,但日子难过,不是痴聋 哑,则疾病不离身,官非不断,或悭吝鄙俗。 世爻休囚死绝,而财福两旺者,则是大凶之兆,虽家有万贯,难买长生之药。 世爻、财爻、子孙爻三者无气,或遇空破墓绝,动而变凶,是无衣无食之人。 世爻得地,而财福失陷者,此人身强力健,有小谋小技,亦可度日。 世爻财爻有气,而福爻无气,此人虽无积蓄,但手上常不缺钱,

周易风水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周易风水学习心得 篇一:易经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 ---关于易经的心得体会 总结: 通过何老师对易经的详细讲解、小组对爻辞的讨论以及自己亲手绘制的六十四卦方圆图,我从一个对中国传统易经文化不是很了解的人变成了有浓厚兴趣并且可以将所学的 应用到生活中的人。下面我将从自己现在对易经粗略的理解和易经在生活中的现实应用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文: 《易经》是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百经之首”,《易经》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易经》是哲学,是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与人生哲学,乃中华文化之源之本之根,其中关于五行八卦的内容更是被后人用来

作为“风水学”的重要依据。《易经》乃生变中和之道,乃顺逆进退、利弊得失、存亡生死之术,真正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首为《易经》。1【】 我认为《易经》讲的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很本质的东西,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去解决问题。老外“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中国“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不会太过绝对,而是分场合看情况的。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会使人产生诸多困惑。我认为六十四卦实际上预设了人生的六十四种境遇模型,圣人巧妙地把解决人生困惑的答案,隐藏在卦辞和爻辞之中。因而,《易经》其实就是一套答疑解惑的方程式,身处顺境的人,容易得意忘形,如果不坚守正道,就不可能长顺久安。这是处世的态度,也是做人的准则。那么,身处逆境的人,又该怎么办呢?穷困潦倒的时候,即使是圣贤一类人,也很难取信于人,因为世道就是如此,人心就是如此。社会大环境恶劣败坏,圣人也很难有所作为,即便如此,还是要乐观,要看到光明,积极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摆脱困境一定要走正途,人在逆境之中,不能自暴自弃,而应正确地积极地寻求突破,方能取得成功。对《易经》,我们应破除"五个误区",树立"五个新理念",即"五正":正名、正位、正源、正本、正意。对易文化,我们应继承、创新、丰富、发展,实现《易经》"四化":时代化、科学化、通俗化、世界化。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