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亮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我中心秉承大医精诚,牢记医学誓言,为人类健康奋斗。

一、中医特色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着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吴师机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我中心开展小儿推拿疗法一年余,日均门诊量30余次。确立了感冒、肺炎、腹泻、病理性黄疸、惊风等优势病种。治疗效果较好,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针灸推拿

针刺在中国已经应用了数千年。在一本写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300 年名叫《内经》的书中,人们看到了有关针刺的内容。该书通过公元前约2500年中国一位名叫黄帝的帝王与其首席大臣对话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关于中医的知识。中国传统医术的一种。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国人不相信魔鬼会使人得病,他们认为应从人

体的内部去寻找病因。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阴和阳两种相反的力量。阴具有黑暗、潮湿、雌性的性质,而阳则具有光亮、干燥、雄性的性质。一旦两种力量失去平衡,人就会得病。针刺是通过使能量进入或离开人体的方式,使阴阳两者恢复平衡的。其手法是在人体的特定穴位,用细的针刺入人体,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我中心确立了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疾患等骨伤疾病,面神经炎、痛风、产后疾患等优势病种。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艾灸主要用于配合针刺治疗,开展了督灸、隔物灸、脐灸等特色灸法。尤擅长治疗寒湿痛症、产后疾患、血小板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

艾灸产生烟尘处理,运用了新式的烟雾净化器。通过风机引力作用,焊烟废气经万向吸尘罩吸入设备进风口,设备进风口处设有阻火器,火花经阻火器被阻留,烟尘气体进入沉降室,利用重力与上行气流,首先将粗粒尘直接降至灰斗,微粒烟尘被滤芯捕集在外表面,洁净气体经滤芯过滤净化后,由滤芯中心流入洁净室,洁净空气又经活性碳过滤器吸附进一步净化后经出风口达标排出。

推拿(Tuina),中医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1]??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和力道,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延长寿命的疗效。

三、拔罐刮痧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结核、风湿病等内科病证。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外科、内科等都有它的适应症,并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因此,拔罐法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

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罐的质地、形式多种多样。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病、软组织损伤、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等,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唯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使用时应注意选用罐口光滑、大小适宜,拔罐时间不宜过长。常用拔罐方法有闪罐法、投火法、抽气法、水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四、中频治疗

中频治疗仪全称为“低频调制中频治疗仪”,是应用被低频电流调制后的中频电流来治疗疾病的仪器。该电流幅度和频率随着低频电流的幅度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调制中频电流含有1~150Hz低频电流与2~8K Hz中频电流,其中低频电流有不同的频率与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梯形波、微分波等),有不同的调制方式(连续、间调、断调、变调)、不同调幅度(0%~100%),按波形的对称性来分有对称,不对称之分。电流的动态变化大,因此调制中频电流兼有低频电与中频电两种电流各自的特点和治疗作用,作用较深,不产生电解刺激作用,人体易于接受而容易产生适应性,其主要治疗作用为:镇痛;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引起骨骼肌收缩,可以锻炼肌肉,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平滑肌张力;作用于神经节与神经节段,可产生反射作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五、中药熏蒸及中药洗浴

中药熏蒸治疗疗法又叫蒸汽治疗疗法、汽浴治疗疗法、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治疗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实践证明,中药熏蒸治疗疗法作用直接,疗效确切,适应症广,无毒副作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面积很大,毛孔很多,除具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中药熏蒸治疗疗法就是利用皮肤的这一生理特性,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中药熏蒸集中了中医药疗、热疗、汽疗、中药离子渗透治疗疗法等多种功能,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因病施治,药物对症,可有效治疗多种皮肤疾病。通过可调式中药熏蒸治疗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中医理疗,直接对中药进行蒸煮,免去了传统的那种需要先将中药煎煮成液体繁复过程,通过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扩张局部和全身的血管,促进体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吸收作用,促进汗腺的大量分泌,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同时由熏蒸药物中逸出的中药粒子(为分子或离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治痛等作用,或经透皮吸收人体通过激发组织细胞受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发挥药疗作用,进而消除病灶。我中心开展熏蒸主要用于寒湿痛症及脾胃病。

中药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从清代开始,药浴就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亦需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

六、中医透药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是通过独创的非对称中频电流产生的电场,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的推动力,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深入、更有效地透过皮肤粘膜快速的进入人体,靶向作用患部病灶。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是指在定向药透仪的导引下,将治病或镇痛的药物直接从皮肤定向地送到组织伤害病灶部位。我中心开展中医透药治疗主要用于寒湿痛症及肺炎患者。

七、其他特色疗法

我中心还开展了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膏药疗法是利用中药制成的膏药、敷药(糊膏)、药粉、膏剂等贴敷于人体外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2.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炮制是中医药的专业制药术语,其历史悠久,经过炮制的中草药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了中草药的效果。3.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4.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我中心计划发展壮大已有的中医特色疗法,计划再开展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发展壮大。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为了更好的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科室中医建设与管理,我们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加强中医从业人员管理 首先坚持中医特色,学习中医药文化,注重中医理论学习。采取了如下措施:制定并实施了科室学习中医计划、中医大讲堂、中医在职研究生班学习、西学中以及外请上级医院中医主任查房等措施保证了中医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现科室中医人员占全部医生的80%,建立了中医学术带头人制度,确定吴宏生副主任医师为本科中医学科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科室中医发展方向。 学习中医药文化特色,牢固树立将中医传承并发展理念贯穿于全部工作之中,科室在内部装饰等环境形象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科室制定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并定期优化整理,同时制定重点病种的协定处方,已实施于日常工作中。 二、注重中草药的使用 为了提高中草药的使用,科室制定了奖惩措施门诊草药处方指标必须完成35%以上,如每降1%点,处罚相关人员100元,降5%以上,处罚相关人员500元,并取消院内中药奖励,连续三个月不完成

指标者,调离门诊岗位,完成指标者给予科内奖励。全科中药、中成药使用率达65%以上。 三、积极开展非药物疗法 为了体现中医治疗的多样性,科室门诊已开展足浴、耳穴压豆,新增穴位敷贴等项目,应用比例在10%以上。病房开展了足浴、针灸、耳穴埋豆,并新增语言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等项目达70%。 四、努力提高科研创新 在科室制定协定处方的前提下,注意原始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争取为取得“院内制剂”及申请中医科研项目做好基础工作。 科室争取每年发表中医学术论文三篇以上。 脑病科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怎样体现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导, 情志指导, 饮食调护指导, 用药护理指导, 康复护理, 专科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形神供养 情志指导 七情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损伤五脏) 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诚挚体贴全面关心有的放矢,因人施护清净养神宁心寡欲怡情畅 志乐观愉快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言语开导清净养神移情易性情志相胜顺情 解郁七情致病悲惊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按时定量调和四气谨和无味饮食清 淡吃忌厚味卫生清洁习惯良好辨证施食相因相宜辩药施食特殊 忌口因人施食因时施食 按食物性质分类包括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 食物补益性食物 (清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平补类食物) 发散类食物 食物的性能

1、热性食物:具有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的作用,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如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但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凡热证及阴虚者应忌用。 2、凉性食物:具有清热、养阴等作用,适用于发热、痢疾、痈肿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里热证。如李子、芒果、柠檬、梨等。凉性食物较寒性食物平和,但久服仍能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弱患者应慎用。 3、补益性食物: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作用。根据其寒凉温热的不同,分为温补、清补和平补三类。 4、清补类食物:清补类食物一般具有寒凉性质、有滋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证或热性病需要补养或调养者,寒证和素体阳虚者慎用或禁用。如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5、温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证,寒证或久病体弱,禀赋不足需进行补养和调护者,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如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 6、发散性食物: 发散类食物习惯上称为“发物” ,是中医饮食调护中应十分重视的一类食物。发散类食物多腥、膻、荤、臊,食之易于动风生痰,发毒煮火助邪,诱发旧病尤其是皮肤病,或加重新病。比较典型的发物大部分海腥类。禽畜类中的猪头、鸡头、公鸡、狗肉、驴肉、各种野味、蔬菜中的蘑菇、香椿、葱、蒜、生姜、辣椒,虾、蟹,以及紫菜、胡椒、花椒、白酒等。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 ,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 即餐后 2小时血糖高于 7.8mmol/L但低于 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 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 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 “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 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 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 , 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 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 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 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 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 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 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 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

糖尿病专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得 具体措施 (2016年) 我科作为市级中医特色糖尿病专科,在重点专科建设思想得指导下,应积极配合医院内涵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为主得办院方向,保持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与学术水平。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现制定有关落实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具体措施。 一、科室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得管理措施 1、成立专门得管理小组,检查与督促各人员落实中医药特色治疗具体措施得情况,具体人员如下: 组长:杨惠群 副组长:游祖红、侯梅芳 秘书:游祖红 2、组长负责对本科室开展得中医特色诊疗治疗进行监督与检查,定期召开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会议,听取各副组长对中医诊疗技术开展情况得汇报,指出其存在问题,促使其进行改进;对其困难予以大力得帮助;同时负责统筹、落实各项工作接受上级得检查。 3、副组长负责制订我科关于中医药特色治疗得具体措施及奖惩制度,并负责检查就是否落实到位。积极鼓励临床医生从多个途径、多个方面使用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饮片、免煎中药、拔罐、灸法、穴位注射、穴位敷贴、耳穴压豆、中药灌肠、中药足浴等),改变患者单一得治疗手段,从而改善患者得生存质量。积极解决在落实过程中出现得问题。 4、副组长定期向组长汇报科室人员执行中医特色疗法措施得情况,并提出在执行期间出现得问题与困难,在组长得指导下予以解决。积极配合重点专科迎接各项检查。 5、组长不定期组织人员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对中医特色治疗落实较好得人员,给予100-200元得奖励,落实欠佳得人员给予50-100元不等得罚款。 6、秘书负责定期收集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得相关材料,汇总

成册;听取临床中开展中医特色诊疗得成效及存在得困难之处,汇总报告组长,进行集中讨论解决。秘书年度完成任务较好则奖励200元,完成欠佳则扣罚200元。 7、其余措施参照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办法及分析总结。 二、加大对科室及本科室治疗优势病种得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科室在整个县整个市得品牌,使之深入人心,目前我科室得声誉与服务半径不断扩大,门诊量及床位使用量得到较大幅度得提高,我科室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于:疗效好,副作用小,简便,便宜。 三、加强中医人才培养 1、成立以杨惠群副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配备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轮科医师得专业技术团队。 2、开展中医学术师承教育工作。杨惠群副主任医师为指导老师,选定王波医师为学术继承人,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学科学术新进展等方面得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 3、科室派送2名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国内、国际高水平专业学术活动,接受乡村医生及实习生10-20名。学科带头人组织院级学术讲座1次;全科医务人员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每人至少取得I类再继续教育学分10分以上。 4、全科医务人员每季度参加1次医院组织得“三基”水平培训、考核,每月参加1次科内业务学习及考核,均合格通过。 5、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举办2次学术讲座。 四、积极开展中医医疗技术服务项目 疗法一:艾灸(悬灸、隔物灸)技术:具有温通经脉,活血祛瘀,益气养阴之功。可用于各种寒症、虚证、阴症,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疗法二:中药定向透入疗法:将红外线照射于患侧肢体或疼痛处约30分钟,隔以活血化瘀止痛1号方湿敷或理伤膏外搽,1—2次/日。具有温通经络,活血止痛之效。 疗法三: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

中医药验方和特色疗法

医院中医药验方和中药特色疗法 收集整理工作方案 为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医药优秀文化,挖掘医院中医药技术资源,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提升中医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我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决定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医药(含草药,下同)验方和特色中药疗法收集整理工作。 一、组织机构 成立院中医药验方和特色中药疗法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成员及职责见附件1)。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药剂科(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二、工作内容 (一)收集和整理本院人士编著的各种图书和期刊中记载的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 (二)研究和开发具有较高学术和临床价值的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 (三)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三、工作原则 (一)注重自愿无偿捐献 收集整理工作遵循自愿无偿捐献的原则。尊重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持有人(单位或个人)的意愿,鼓励持有人主动无偿

捐献。如果持有人同意捐献,须填写《中医药无偿捐献自愿书》(见附件2)。 (二)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尊重捐献人的知识产权。捐献人完成捐献行为后,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将及时为捐献人出具收取证明、清单;协助捐献人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妥善协调处理好在收集、整理、出版、应用中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事宜。 (三)注重科学严谨保密 对收集的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要进行鉴定、验证和评估,切实保证安全有效。受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参与论证评估的人员,负有为捐献者及其捐献物保密的义务,不得私自对外宣传、出版、使用和开展研发等活动,违反者将依据国家科技保密有关规定处理。 四、工作步骤与分工 (一)科室收集(2016年9月至2016年10月) 1.药剂科负责收集院内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并审核,报院中医药验方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院中医药验方收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全院收集的中医药验方及中药特色疗法进行技术审查。需要补充完善材料或需要调查核实的,将派专家组实地考察。 (二)资料处理(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

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

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用中医药为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是中医医院的基本办院方向。近年来,这一办院方向有逐渐偏离之势。一般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药诊疗率达到50%~60%,住院中医药诊疗率达到40%~50%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据江西省2008年对95所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统计分析,业务收入18亿元,其中药品收入8.9亿元,占49.5%,药品收入中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收入3.2亿元,占36%左右。 中医特色淡化优势弱化的原因 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着中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医药行业的看法。其产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学术发展相对缓慢,临床阵地日渐缩小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以经验为主的科学,但是随着现代西医技术迅速发展,中医药学术相形见绌。现代西医学与现代科学密切结合,每一项高新技术问世,许多中医药学原有的治疗优势往往被取代,优势变成相对劣势。如清热利水通淋排石被碎石技术取代;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被介入和微创技术取代等等。 另外,中医治疗手段比较单一,而基层中医医院需要健全的综合功能。当前各县级中医医院的就诊病人80%以上是农民,农民应用中医药防治多发病和常见病绝大多数都在乡村解决了。而到县级医院来就诊的大多数是较重的、需要抢救和手术的病,或者是拖延日久需要明确诊断的病。面对此种病人,单纯应用中医药技术就无法适应了。内服中药是中医最常见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在给药途径和口感上都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适应不了危急重症的临床需求。 2.市场竞争激烈,效益压倒特色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行各业都要围绕市场需求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医医院也是如此。 中医医院员工工资奖金、房屋建设、设备添置、就医条件改善等都要靠业务收入来支撑。加之中医医院建院历史较短,投入不足,占地偏小,房屋拥挤,设备简陋的现状,要在剧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其压力更显沉重。而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反成了中医医院生存发展的弱势,若单纯靠中医药创收,医院难以生存发展,当然会严重影响中医药的广泛使用。 3.中医队伍思维转向,临床选择重西轻中 若一概指责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乏术,未免有失公允,但当今中医队伍缺乏高明的中医临床家,临床思维上西化却是事实。目前中医临床队伍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临床以中医药为主的,以老中医、师承出身的中医和少部分中医医院校毕业生为主,他们临证时多以中医药为主要手段。但他们只是坐门诊,不适合直接主管住院病床。另外一种是中医医院校毕业的中青年中医,他们因系统学习过中西医理论,在第一线主管病房,面对危急重症需要明确诊断,临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中医养生的根本与市场发展□ 刘逢军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中医养生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种文化与人民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正确理解中医养生的本质,使民众树立唯物辩证的养生观,是中医养生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中医养生的源头及基础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偏向于治病,并兼养生。 养生不治病,着眼点在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促进身体的康复。 中医养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来自于人民,来自于实践。 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人民的养生实践,而不是实验室。 《帝王世纪》写道: 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 《史记补三皇本纪》写道: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1 / 8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就是依靠一块树皮、一把草的调理,使中华民族虽屡经天灾、战乱的磨难,虽无现代医疗技术保健,仍然生生不息繁衍昌盛。 同样,中医养生方法方便易行,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而效果不减。 科学实验的标准之一是可重复性。 而这些方法经成千上万的人重复几千年而结果一致,充分说明了中医养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所在,而验证这种结论的权威正是人民大众。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石,其不仅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从始至终贯穿了养生的内容,并占有重要篇幅。 它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作者站在辩证唯物的立场上提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并且指出人在大地上,大地悬在大气中,较早地揭示了人和宇宙之间的客观关系。 其理论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在精辟论述生命生成和养护的基础上,明确指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而在这段足以作为中医养生原则的经典语言中,《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

中医养生的源流、现状与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焕兰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的健康理念已彻底更新,对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更对中医养生寄托了期盼。 一、中医养生的源流探索 中医养生文化产生于古人的养生实践,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形成。(一)起萌与形成阶段 远在上古,先民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生存作为一种本能的需要,促使人们去探求却病延年的方法,如饥饿时便去寻物采果、寒冷时则躲进山洞等,这为养生学的起萌和养生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如《周易》的天人合一、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修身养性、杂家的动形主张等的兴起对养生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迨至秦汉,医学巨著《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后历代养生理论,多源自《内经》。 (二)完善与发展阶段 汉唐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养生学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不少养生家,以及养生专论、专著。如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为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等。 宋元时期养生学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老年保健及食疗营养方面有较大突破。如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为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是古代营养学专著。

明清两代养生家辈出,养生学说日臻完善。张景岳强调“中年修理,以振根基”,对于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意义重大。李中梓《寿世青编》力倡以调养脾胃为中心的五脏调养法。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详尽记载了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等。 近现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研究的重点已从临床医学转向预防医学,传统的养生保健得到全面振兴。1992年第一部《中医养生学》教材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养生学已发展成专门的学科,并纳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系列。中医养生从此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二、中医养生的现状透析 1 在现代生活中,中医养生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中医养生之“热”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健康,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带动了全民“养生热潮”。 1、政府引导 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改变以往“重疾病,轻预防”的思想,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2007年11月29日,吴仪副总理宣布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广州试点启动,2008年1月正式实施。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推行“治未病”健康工程,使广大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内初步形成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这一切预示着全民预防时代的到来。 2、专家贡献

中医药文化特色实施计划方案

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在精神和思想基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我院加快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工作达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从而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以营造特色鲜明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氛

围为重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达标工作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更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2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3坚持从本地本院实际出发,逐步推广中医中药的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能中不西。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容 1、规中医病历的书写。通过迎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强化和规中医病案书写。在中医病历中体现中医药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遵循中华医道的核心理念,突出“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充分理解中医对待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诊治优良率。以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达标工作为载体,在临床诊治中强化体现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方法,充分认识中医临床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将中医因时因地

医院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近年来,中医西医化,中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居民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中医院对当地医疗市场占有份额不高,综合效益欠佳等,这些问题不但直接制约着我院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医事业的看法。对此,我院结合本地域的现状,进行了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调研分析: 一、中医药特色不明显 (一)、原因分析: 医院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财政的投入少之以少,医院长期实行自负盈亏的核算体制,医院、医生不得不为收入而工作,这就导致中医医生并不以中医手段来治病,很多采用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方式,开药也以开西药为主,而价格低廉、简便灵验的中医药和中医特色疗法逐渐被冷落。 (二)、针对性措施: (一)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 1、我院认为,中医院应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紧紧围绕“中”字做文章。以开展中医诊疗方案为切入点,将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贯穿全院工作。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发挥和凸显,是中医医院的办院之基。 针对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的县情,全面向农村基层群众推广使用中医药服务,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在对临床工作的考 核中,突出中医特色,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评估,年底有总结。 同时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2、通过经济杠杆保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我院建立新的考核机制,在每个科室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服务,并树立典型,奖优罚劣,动态管理,相互促进。针对过去有些科室很少使用中草药的情况,医院反复要求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并与绩效工资挂钩,调动临床医生使用中草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西医学比较而言,优势应该体现在疗效更高、疗程更短、方法更简易、价格更低廉、毒副作用更小方面。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病毒性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

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怎样体现中 医特色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导, 情志指导, 饮食调护指导, 用药护理指导, 康复护理, 专科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供养 情志指导 七情内容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情致病损伤五脏. 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诚挚体贴,全面关心 有的放矢,因人施护 清净养神,宁心寡欲 怡情畅志,乐观愉快. 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言语开导 清净养神 移情易性 情志相胜 顺情解郁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节、按时定量 调和四气、谨和无味 饮食清淡、吃忌厚味 卫生清洁、习惯良好 辨证施食、相因相宜 辩药施食、特殊忌口 因人施食、因时施食 按食物性质分类包括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 (清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平补类食物) 发散类食物 食物的性能 热性食物具有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的作用,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如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但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凡热证及阴虚者应忌用。 凉性食物具有清热、养阴等作用,适用于发热、痢疾、痈肿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里热证。如李子、芒果、柠檬、梨等。凉性食物较寒性食物平和,但久服仍能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弱患者应慎用。 补益性食物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作用。根据其寒凉温热的不同,分为温补、清补和平补三类。 清补类食物:清补类食物一般具有寒凉性质、有滋阴、清热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证

或热性病需要补养或调养者,寒证和素体阳虚者慎用或禁用。如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温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证,寒证或久病体弱,禀赋不足需进行补养和调护者,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如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发散性食物 发散类食物习惯上称为“发物”,是中医饮食调护中应十分重视的一类食物。发散类食物多腥、膻、荤、臊,食之易于动风生痰,发毒煮火助邪,诱发旧病尤其是皮肤病,或加重新病。比较典型的发物大部分海腥类。禽畜类中的猪头、鸡头、公鸡、狗肉、驴肉、各种野味、蔬菜中的蘑菇、香椿、葱、蒜、生姜、辣椒,虾、蟹,以及紫菜、胡椒、花椒、白酒等。 按食物的味分类分为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补气类:粳米、糯米、小米、黄豆、豆腐、牛肉、鸡肉、兔肉、鹌鹑、鸡蛋、鹌鹑蛋、土豆、胡萝卜、大枣等,用于气虚证。 补血类: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桑椹等。用于血虚证。 滋阴类:鸡蛋黄、鸭蛋黄、甲鱼、乌贼、猪皮、鸭肉、桑椹、枸杞子、黑木耳、银耳等,用于阴虚证。 补阳类:羊肉、狗肉、鹿肉、兔肉、羊肾、猪肾、鸽蛋、鳝鱼、虾、韭菜、枸杞子、刀豆、黑桃仁等,用于阳虚证辛温解表类:生姜、大葱、蒜等,用于风寒感冒。 辛凉解表类:杨桃、茶叶、豆豉等,用于风热感冒。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四节宋元时期 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显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辩,又互有渗透,互有吸取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阻碍。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治理,进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进展。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进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进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讲,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同时有了进一步进展。金元时期,许多闻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体会,提出新见解,不管在理论上,依旧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进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讲,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可见,当时十分确信这些方法的成效,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专门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阻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据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阻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按照阴阳五行等理论关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按照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此外,张元素的《珍宝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具体措施

舞阳县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具体措施 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应用中医药为主,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是中医医院的基本办院方向。中医医院特色不浓,优势发挥不够,中医药治疗率偏低,诊疗方法逐渐西化,中医临床阵地缩小,疗效降低,居民患病选择中医药治疗意向偏低。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制约着中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政府和社会对中医药行业的看法。如何引导中医医院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坚守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特制订具体措施如下: 1.创新思维模式,丰富拓展中医阵地 思路决定出路,中医药界尤其是管理层要有全新的思维模式,不能囿于传统的“一个老头加一个枕头和一个汤头就是中医药”的局限模式。在事业上要立足大中医,促进大发展;在学术上要立足大开放,促进大繁荣。 从宏观上看,中医药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值8000余亿元,其中中药2000余亿元,占20.5%。若除去一次耗材等,中药约占30%左右。可见中医药在国民医疗保健中,地位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在学术上,不能把现代的诊断治疗设备都看做是西医的。现代诊断设备是现代物理学、光学和化学的科技成果,既可以与西医结合为西医服务,也可以与中医结合为中医服务,把现代诊断技术都看作是西医内容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不能简单地把手术、注射等治疗方法都看作是西医的治疗手段。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麻沸散麻醉做手术,用葱管导尿,种牛痘免疫等等。只是近几百年来西医学借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而中医药学困于传统模式,相形见绌了。因此,中医药学术一定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绝不能固步自封、封闭发展,与现代科学形成鸿沟。 2.发展创新中医学术,对现代疑难病有所作为 中医的灵魂在学术,学术的基础在临床,临床的关键是疗效。发展中医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对现代医学疑难病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对现代医学的疑难病、中医药又有相对优势的病种,逐个进行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选用方药和调理防护等。在探讨总结疾病的辨证分型论治时,应将现成的研究成果和诸多疗法吸纳进去。病名、诊断和疗效标准都可借用现代西医学的研究成果,既符合临床实际,又体现辨病与辨证结合,创新和规范了中医的临床辨证。例如祝谌予先生将糖尿病进行辨证分型,中医界均称道和采用。中医界若能将现代医学各科的常见病、疑难病进行规范的辨证分型治疗,中医学术也许能前进一大步。 丰富中医的临床疗法,改变靠内服药为主的现状,既要继承总结前人已有的治疗方法,更要创新新的疗法,尤其是中医临证时要重视运用综合疗法,既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疗程,又易于被患者接受,扩大了中医临床阵地。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学实际,研制开发一大批中医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措施落实情况根据医院“十一五”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医院制定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现将措施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我院以骨伤、针灸理疗康复、肛肠为龙头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省级骨伤重点专科2011年已高分通过国家验收,市级重点专科针灸理疗康复科、肛肠科、于2012年4月验收通过,同时急诊科于2012年3月申报为省级重点急诊科建设单位。 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与落实。如医院制剂的鼓励措施的落实,引进人才以中医药为才为主,科室设置与发展以中医为主线,如增设针灸理疗康复科,脾胃病科、糖尿病科等。 3、医院制定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我院于2009年下发了《绥棱县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与考核制度》,每年进行了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罚。 4、人员配备等指标落实情况

5、医院及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6、各临床科室制定并实施了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每年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13各临床住院科室进行了中医临床路径应用试点工作,医务人员掌握临床路径情况好。

7、中医诊疗设备配备情况: 8、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情况: 2009-2012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应用情况

9、医院中药制剂情况:品种情况,近两来的使用情况。 医院中药制剂情况:品种情况,近两来的使用情况统计 10、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按照要求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严格执行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中医养生馆运营方案

中医养生馆运营方案 您好,仔细看了您的任务要求,特此为您制作营销方案以及日常内部管理方案细则,分两部分内容阐述。我们的发展模式要以发展会员,日常促销为主打。 1,会员采用会员卡形式,会员充值刷卡可以享受8.5折优惠。 2,日常利用各自形式派发抵价券配合宣传单做促销。 (一)我们的市场定位: 1,市场细分: a)追求健康生活的白领,政府人士,银行工作人员,中老年等, b)有中等以上的收入。 c)追求健康自然的中医养生人群。 d)注重养生的安全性,科学性。 2,市场定位 中医养生馆——用中端的价格,高端的服务,专业化的水平为客人服务3,环境定位 a)整体风格:古朴优雅不失时尚,创造视觉、心境上最佳享受。洋溢渲染出雅静、淳厚中国风情(中医是中国的国粹,适当采用中国风可以给人舒适安宁的感觉,跟养生的主题很贴合)的风格。(围绕中国古典风格,统一服装(服务员服装可以采用中国风,比如旗袍)、宣传单,服务项目名称等诸多方面加以充分烘托) b)养生馆环境促销:作为环境促销,主要为内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能吸引顾客进店;内部环境能刺激顾客消费,并成功挽留顾客。 外部环境:特色鲜明,体现出养生,健康的元素,以热烈、明快、醒目的氛围吸引消费者进店,可用:POP介绍服务内容,DM介绍促销内容,音乐吸引人流眼球。(营造气氛) 内部环境:满足顾客的五感六觉,使顾客流连忘返。 1、灯光照明要效果好。给顾客明快、轻松的感觉;渲染店内气氛,突出产品,增强陈列效果。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高效率。 2、内部色调的选择: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以古典、节奏缓慢的轻音乐为主,使顾客感到放松,舒适,点上植物精油,让养生馆弥漫着一股醉人的花草香气。 (二)节假日活动以及日常营销方案: 1,节假日策划: 1)策划目的 1.通过活动宣传中医养生概念,为店面积攒人气。 2.倡导自然健康的中医养生观念,古法中医治疗养生,安全有效。 3.宣传公司理念:用中端的价格,高端的服务,专业化的水平为客人服务 2)策划方案 活动时间:节假日,视具体营销计划不定期 活动主题:“养颜,养生,养心”——中医养生新主张 活动形式:现场展示+免费体验+中医养生知识展/咨询+派送抵价劵 活动前期宣传: 1.海报,传单:主要派发DM宣传单:在本地人流多的地方比如大型商城,超市派发传单;在高档小区,政府部门等特定人群处派发传单;小车广告,在停放的小车插宣传单,你懂的! 2,若定位高,资金充裕,可以考虑在报纸及当地一些较有针对性的杂志广告,报纸宣传(软文)。 3,联系市区几家事业单位工会,大公司工会,银行等,赠送体验劵或者抵价券。4,充分利用老板自身人脉关系,送人情卡吸引顾客。 5,预备1000只彩色气球, 活动流程:

1.3.1发挥中医药特色鼓励和考核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 和考核制度 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坚持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工作,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促进中医药学术和技术的发展,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继承为基础,认真总结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历代中医积累创造的行之有效的丰富经验,诊疗方法等,并加以应用,保持原创的特色优势;坚持以疗效为核心,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通过疗效彰显特色优势;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现代科技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特色优势;坚持以文化为保障,确保医院管理层、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以中医为主,大力培育中医“精、诚、仁、和”的核心价值理念,营造适宜中医药良性发展的氛围;坚持以人才为关键,培养中医药科学理念坚定,熟练掌握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专业素质较高的中青年中医学专家,从而始终保持中医特色优势,保障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鼓励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始终把保持发挥特色优势作为核心任务,明确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发展主线,提高临床疗效,以“名院”为建设为目标,加强医院规划和管理,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三)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三) 第四节宋元时期 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出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论,又互有渗透,互有吸收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影响。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管理,发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发展。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发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说,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并且有了进一步发展。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发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说,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可见,当时十分肯定这些方法的效果,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根据阴阳五行等理论对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根据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此外,张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以及新的针灸专著,如《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同时,又出现了子午流注针法,主张依据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宋代整理的《正统道藏》及其辑要本《云笈七签》,虽属道家书籍,但书中记述很多导引、气功、按摩等有关方法,对于防病保健具有重大的价值。 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在唐代孙思邈重视老年保健的基础上,宋元医家、养生家寻求新的老年保健方法,全面认识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和方法,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宋代陈直撰《养老奉亲书》,元代邹铉在此书的基础上继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内容颇为详尽,是老年医学专书。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对老年保健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趋完善。 (一)强调精神摄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