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

80张

西北行之十三

拓碑

为阅读方便,后面请点击左键翻页。

秦峰山石刻此石刻是秦始皇于28

年出巡中,登邹峰山时立的第一个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並书,为秦始皇歌功颂德。书体为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点划粗细均匀,对后世碑铭和书法都有一定影响。

汉曹全碑

书体为隶书,是汉隶代表作之一。它以文字清晰,结构匀称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碑身完整而著称于世,为东汉隶书极威盛时期的精品。

汉章

在位期间,事从宽厚,打击豪强,

兼并土地,募民恳荒,减轻赋税,提倡儒术,喜爱书法,笔法劲健有力峻整。

北魏鄯

1931年由洛阳出土

北魏贵华恭夫人墓志

一九二五年由洛阳出土

楷书

北魏穆亮墓志

志文楷书,书体多用方笔,棱角森挺,结构紧密。

北魏文贵墓志

公元五七九年所刻。志文隶书,书法沉稳劲拔。

晋魏夫人书帖

卫铄(公元272-349)卫恒侄女,李矩之妻,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后世称“卫夫人”。王羲之早年以她为师。《书评》谓其“书若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若美女登台,仙舞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可见其书法之美。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导游词最全6篇

西安导游词最全6篇 西安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遗址,是我们国家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 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孔庙遗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 门照壁上的“孔庙”两字是由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现在的大门东西开,俗称“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 气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 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 成石经》而建,经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们,碑林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欢迎大家下次 再来参观,谢谢大家! 西安导游词2 各位朋友,您们好: 首先欢迎大家乘坐我们的旅游班车,欢迎大家参加我们旅行社安排的东线一日游。我是这天随车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好了,为咱们驾车的这位师傅姓*,*师傅具有 多年的驾龄,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这天我们俩共同为大家服务,感到十分的荣幸,我们必须尽全力为大家作好服务工作,期望大家能够满意。如果我们工作中有不周到 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千万不要客气!预祝大家这天游得尽兴,玩得开心! 西安导游词3 女士们,先生们,叔叔阿姨阿姨夫们,老少爷们娘们们,大家早上*点钟好! 首先,我谨代表旅行社老板,全体老板娘以及全体导游向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了表示我的热情,我要先给大家唱首歌,为什么要唱歌呢?不是因为我唱歌好听。我唱歌属于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中间还走调,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唱呢?我们旅行社老板说了,您们就是我的上帝,耶稣阿门啥的,您们对我们导游十分重要,您们快乐

陕西西安碑林导游词(长篇)

陕西西安碑林导游词(长篇)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历史、文学、绘画、雕刻、书法艺术爱好者,来西安而没去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会十分遗憾。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发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下面,请大伙儿纵情地观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文庙的历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差不多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遨游也就要紧分成两部分。如今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算是文庙,参观这个地方就像是观察主戏前的序幕。 文庙算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如今仍保持着孔庙建造的格调。游客们还在车内时就能发觉这个地方是一片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式的古建造群,别亲历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谁能相信在繁华的闹市区竞有这样幽静的场所? 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建有孔庙,规模最大的要算山东曲阜的那座了。我们面前这座西安孔庙始建于宋徽宗赵信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长安国子监旧址,也算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移建于此,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屡修葺,还是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伙儿差不多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闻名书画家刘晖所书。墙根下那几棵古槐有人说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被称为太庙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遗产加以爱护。 【三学街—孔庙大门—木牌坊】横在大伙儿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别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西安府辖的长安和咸宁二县的学府,相继迁移至文庙两侧,遂有一庙(孔庙)三学(咸宁学、府学、长安学)之称。三学街的称谓也就向来连续下未了。今天,这个地方已成为西安古文化艺术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宝、文物古玩无奇不有。各位游客,游完三学街后步入博物馆大门,向东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楼等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具风格的动人画面。只要稍加注意,大伙儿就会发觉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别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事实上天下孔庙无正门。不管大小,孔庙的整体建造格局基本上坐北朝南,但别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能够说是至高无尚。若开南门,便是别敬。 孔庙里建有一座神奇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造,也叫太和元气坊。按当时规格建筑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别出合适的地点,便只好“屈就” 在这个地方了。 【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两庑】各位游客,如今我们已进入到碑林前院了。大伙儿差不多看到中间有座别大别小的水池。这别是普通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算是它。所谓泮池,算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惟独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各位游客别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觉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棂星门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

中国美术馆观后感

中国美术馆观后感 画儿画到境界,画气与人气相似。展厅门口的四大家头像,煞是吸引入。我观瞻着四位巨匠的风采,想:任伯年有一种单纯而显得薄气的脸,双眸清莹而有灵气,才华过于福泽…… 吴昌硕人瘦小而气魄大,面庞上的沉雄冷峻之气令人生畏,好像与他画幅上的热烈奔放有点反差,容颜有些阴沉…… 齐白石老人神采奕奕,那双眸深沉而智慧,大大的头颅不愧寿者相,九十余年的人生阅历竟未让他变得世故。萍翁的气质,除了大气还有纯粹和天然。黄宾虹则一副优雅从容气象,或许是白内障眼疾使他的眼神有点散,总之,宾虹散人(其号)一片潇散的风采,好像什么都无所谓了…… 进入展厅,先拜访任伯年,他太有能力,太有本事!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一不精。而且,多是能品。人工之巧,不能臻大美之境。其画太像画了!《羲之爱鹅图》则让我神往。 缶翁(吴昌硕号)的雄强,体现在梅花与紫藤上。枇杷也画得美。苔点最见功力,大笔淋漓,石头则独步天下,柔里含刚。画桃让人垂涎,笔力扛鼎而又古艳。可惜,他的画总不免于有点讨厌的黑气,有时不干净。 白石老人像个胡同市井里的神仙,我喜欢他那方”年高

身健不肯作神仙”的印文。其画让我复归于田野,复归于童年,复归于自然。他不动心机,平民自贵,那团清气、和气、正气、大气必传不朽!他的画太干净,干净得一尘不染,蛙声十里。过桥的猪群,陶然忘札烟柳画柳,平波如心绪。我一直偏爱白石山水,古今不二。那刘海蟾,美又丑。那柳丝中的牛,可以羞煞老毕(加索)!那《八哥玉兰》憨态可掬。那青蛙…… 宾虹叟是个江湖高手,“太极拳法”大师,他每招每势都有内蕴之气,他是练内功的。他的画儿太不像画儿,黑乎乎的,一片狼籍却有自然美感,老子说:大巧若拙。黄画就是学问!黄先生根本不在乎眼前,牛。 任画能,吴画妙,齐画神,黄画逸,这是近现代四品。 2. 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去上海博物馆参观。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藏有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和绘画最为出色。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高米,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在所有的展品中我喜爱的是“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和一幅名为“桃花双绶图轴”的画。虽然我很早就听说过景德镇的瓷器非常有名,但没有想到在公元一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能用手工制作出那么精美的瓷器。这件瓷器是在高温中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口小而中间鼓出,在罐子的正中央画着一朵朵牡丹,幽雅可爱,徐徐如生,我好像透

西安景点导游词五篇

西安景点导游词五篇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人类礼貌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也许还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辉煌: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西安景点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西安景点导游词(一) 华清池是位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宫苑,西距西安30公里, 南依骊山,北面渭水。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以及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示范景区。 华清池融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于一体,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修建离宫别苑。景区仿唐建筑大气恢宏,园林风光别具一格。主要有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有飞霜殿、昭阳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有体验皇家温泉的以澜汤殿、御汤苑、星辰苑、尚食苑、长汤苑、少阳苑、香凝阁和御膳阁为主的华清御汤(精品)酒店。20__年4月推出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成为中国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典范。20__年5月推出的多媒体影像剧《玄境长生殿》,成为传统博物馆数字化改造的新模式。 近年来,华清池以“打造中国唐宫廷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为发展愿景,积极实施唐华清宫文化旅游开发战略,按照历史文化、御汤文化、宫苑文化、梨园文化、宗教文化等五大文化元素规划建设唐华清宫文化旅游大景区。 西安景点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 陕西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4231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Guide words of Xi'an stele forest museum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篇1: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历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画像石等石刻文物和书法、绘画、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志、历代拓本为具有特色的馆藏品。 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较多,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xx多年。 馆区由孔庙、碑林、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展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667平方米。xx以来,新建成以“长安佛韵”为主题展陈的石刻艺术馆,并荣获*优质工程“鲁班奖”与“十大精品”陈列奖,形成“一轴两翼”的展陈格局。 篇2: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附近,馆内由碑林、石刻艺术等部分组成,其中由历代碑石、墓志组成的碑林是馆内的亮点,其中包括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 在碑林博物馆内,你能够欣赏到历朝历代的碑刻和墓志,这里收藏的碑刻和

墓志时间跨度长达20xx多年。其中的珍品有: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 除了书法大家的石刻外,最受游客欢迎就是《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碑刻。《石台孝经》,是儒家经典,碑文由两个皇帝以四种字体书写的,即: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书写碑文,又以楷书作小字注释,又在碑刻成后在碑侧用行书作批注,而此这块碑的碑额是由唐肃宗李亨用篆书所写的。《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一共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二部经书。 在碑林博物馆浏览时,还可以在馆内的“石刻艺术馆”中观赏到四神墓门、唐昭陵六骏图、孔子见老子图、青龙朱雀图等精美的石刻。游玩后,还可以购买到用原碑刻拓印出来的“碑帖”,不过这里的“碑帖”价格不算便宜,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在碑林边上的书院门步行街上购买碑帖,价格相比较便宜些。 篇3: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中国美术馆设计介绍

中国美术馆设计介绍 首都的中国美术馆胜利地落成了。今年五、六月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在这里举办了全国美术展览会。 美术馆的建造,主要是为了经常展出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在美术方面的各种优秀作品,包括绘画、雕塑、版面、工艺美术作品和民间艺术品等;同时,将来国内或国外来我国的临时性美术展览会,也可以来这里举行。并有一部分面积辟作中国美术家协会办公和美术家们集会交谊等活动之用。全馆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其中展出的面积有7,0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仅馆外的庭园绿化工程和馆内某些装修和设备工程,还有待以后逐步实现。 建筑内容和平面布局 根据使用的性质来分析,美术馆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比较主要的部分: 一、展览部分包括大小展厅共17个,这是美术馆最主要的部分。 二、供应服务部分包括装帧、裱画、展品修补和木工车间,还有?藏展品和?藏各种器材的仓库等,他们是为展览部分服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展厅的“后台”。 三、办公部分包括管理用房和美术家协会办公用法等。 四、公共活动部分包括美术家们集会用的大厅——美术家之家——和国际交谊活动用的接待厅、贵宾休息室等。 五、其他包括通风机房、变电所等附属房屋。 以上这些部分,各自有其不同的使用特点,因此在平面布局中,就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安排。例如,展览厅是直接供广大观众观赏美术品的场所,是美术馆最主要的部分,因此都布置在整个平面中最显要的位置,以便于观众参观。其次如接待厅和“美术家之家”等公共活动的场所,也适当布置在显要位置上。办公部分则和全馆其他部分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需要自成一个“天地”,以避免观众的干扰,这里就把它集中布置在建筑物的西端,有西边大门可供出入。供应部分布置在全馆的后部,连接后院,并右后门为器材出入之用。展品仓库则分设在各展览层和夹层里面。地下水主要作为通风机房,一小部分用作器材仓库。 以上是从内部的使用要求来分析平面布局的情况。从基地周围的环境来分析,建筑物南边临猪市大街,这是横贯北京东西向的一条主要干道。因此,在平面布局上,这两个面部都应当加以适当的重视。由于这一情况,设计中把南面正中作为建筑物的主要入口,东西两边各设次要入口。从南边主要入口进门,有一个作为交通中?的中央大厅,从这里直通中间的综合展览厅、侧展厅和楼上各展厅。从东西入口进门,则各有侧门直达侧展厅和四角展厅(西门兼做美术家协会办公的出入口)。各展厅除内部互相联系外,正门入口的两边还有长廊从外面直接沟通正门和角展厅的联系。东西两边和三层的廊子则作为观众休息只用(图1)。

西安旅游介绍导游词

西安旅游介绍导游词 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古城西安观光游览。西安,一个被人们赐予太多太多美妙称谓的地方。尤其通过今年世园会的召开,西安再一次把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给世人。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走近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可是一个看不完、听不尽、吃不烦、逛不够的地方,希望您带着轻松的心去聆听、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一起去品古都上下五千年历史神韵,尝老城街头巷尾美食七滋八味,阅西安改革三十年城市全新风貌,观新区科学规划建设热火朝天。 【地理位置】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南面是秦岭山脉,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市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长安】4县【蓝田、周至、户县、高陵】,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总人口843万,其中市区面积3782平方公里,人口大概646万左右。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两季是旅游黄金时期。大家远道而来,也许您是带着自己潜意识中的“西安印象”【古老陈旧、黄土飞扬、干旱缺水、满目苍茫】来的,现在看见西安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呢?其实这里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指的是西安城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fēng)河、涝(lào)河、潏(yù)河、滈(hào)河、浐(Chǎn)河、灞(bà)河。渭、泾是其中两条大的河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大家现在能看到西安这般的景象和市政府的重视和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些河流流经于此也让这座城市有了勃勃的生机和灵气。【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fēnghàolàoyù),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上林赋》】 【陕西得名于西周,是大西北的门户,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所在的位置兼具南北,联通东西,所以陕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渭河虽发源于甘肃,但是流经陕西,联接灞河、泾河、浐河等最后汇入黄河,因此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支流,它和它的分支流冲击而成的平坦台面就是今天陕西省的中部,我们也把它叫做关中平原也可称为渭河平原。渭河与长安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有很多物资就是通过渭河运到长安,而“泾渭分明”这一成语也来源于这条大河。】 【历史背景】 在中国旅游界有几句俗话: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首站来到西安,他对西安的评价就很高,他说:“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这片物华天宝的土地上,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这里发祥。 早在《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中就有所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哺育了“华胥古国”“姜寨”等半坡先民。到了汉唐时期,西安更是发展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当时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真实写照。 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齐名,同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而且,西安也是中国七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游完三学街步入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边的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名“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万历年间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的。牌坊的南面是照壁,即塞门。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里孔庙之所以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出入礼仪之门。 大家请看中间这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入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入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它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二道门戟门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夏是匈奴族所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统治的时间也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石马显得很珍贵。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李隆基亲自为它注释、作序并书写,目的是要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碑额由皇太子李亨亲书。此碑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整体造型端庄,风格独特,装饰华丽。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开成石经》。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这套石刻经书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周礼》、《尚

西安碑林精华版解说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 wtt帮大家整理的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遗址,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孔庙遗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置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门照壁上的“孔庙”两字是由清代书画家刘晖书写的。现在的大门东西开,俗称“礼门”、“义路”。走进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气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石质书库”、“书法的故乡”。西安碑林是为保存唐代《石台孝经》、《开成石经》而建,经历代不断的整修充实,集中展出了汉魏至明清的碑石墓志1000多件。 游客朋友们,碑林博物馆的参观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配合,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谢谢大家!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2

大家好!很高兴做你们的导游,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去参观,希望我们有一个快乐的旅程。 西安兵马俑,它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总面积是二万零七百八十平方米。第一号兵马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农民伯伯打井时发现的,后来经过考古学家认真的工作,我们才知道兵马俑是地下式土木结构,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宽六十二米,内有陶俑陶马六千多件。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 兵马俑博物馆每年接待一百多万中外游客,许多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整个博物馆占地二百万平方米,馆区内树林、花、草清香,环境幽雅。 为了揭开秦始皇陵墓的奥秘,考古学家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对陵园进行科学的钻探的调查,最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拥有一支雄兵千万,由七千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他们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但由于我们现代世界技术达不到保护兵马俑的要求,目前只有一号坑、二号坑出土,有几个坑的轮廓已经出现,但停止挖掘的钻探,其它的地下文物都被保护起来,以免遭到破坏。 西安兵马俑,壮丽的景观,世界独有人土的美观! 西安名胜古迹导游词3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2018年三孔常用导游词-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三孔常用导游词 引导语: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 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 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孔导游词,欢迎参考! 三孔导游词(一)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 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 远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 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 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 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 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 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 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 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 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 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 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西安碑林博物馆 造像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造像碑 西魏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西魏 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西魏(535-556)碑高144厘米,宽87厘米194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移交此造像碑竖方形三 面刻,前方作阶式,很为少见。阶上正面浅浮雕龛形释迦三尊像,右侧上部雕龛形弥勒三尊,左则正中部雕大龛,内浮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有宝珠背光,龛及背光均无雕饰。阶下层左右两侧各刻坐佛龛左七右三。三面龛周均雕千佛多列,数不计。正面右侧均为方形,惟左侧为并列无间格,虽在一石上,雕法不同,甚为少见。无文字题记,佛并坐,龛不加饰,背光作平板形,衣纹转化为波状线,已为北魏晚期及西魏艺术伤风。造型已不如北魏中期,但雕刻重点却逐渐脱离平面转化为高浮雕。所以隋、唐以后圆雕佛像较多起来,大概是由于雕刻倾向这样变迁之故。所以西魏以后浮雕造像,不如北魏时期精美。 西魏高子路造像碑西魏高子路造像碑西魏高子路造像 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 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 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隋(581-618)碑高125厘米,宽80厘米1953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造像碑为竖方形

浮雕四面多龛千佛造像,正面上部为满饰璎珞束幔拱龛,雕造得精细繁丽而不显堆积紊乱,帷幔的挂钩束带理顺适的皱纹给人一种轻盈飘动的感觉。龛内作六阶形大小不同的小龛,佛与供养菩萨都表现出一种调和的美。背面和两侧雕数层佛龛,人物表情生动,神态安祥。这是碑林博物馆馆藏千佛式造像中一件精美的作品。景明四面造像景明四面造像景 明二年四面石造像该造像高0.6米,宽0.56米,四面相等,基本为一个正方体(图27、28、29、29a),西安市郊区查家寨出土,1953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石像四 面各开一龛,龛中主像均为一佛二菩萨,但佛的手印、造型和其它配置图像各不相同,以下分面述之。以有发愿文字的面为第一面,颐时针旋转,依次为第二、三、四面。北魏景明年号只有四年,其中景明二年为辛巳,当为此石像造作年代。龛中主佛结跏跌坐,作禅定印,波形髻,著偏袒衣,内有僧只支,下有双狮和力士托座。舟形背光从外到内层分别为火焰纹、化佛、联珠纹和莲办纹。左右为二胁侍菩萨,双手托扶佛的背光,站立于莲花座上,座下亦有力士托座。龛上及两边均开小龛,上面为4小龛,各有三尊坐佛,左右各5龛,各有二尊坐佛。下二角为护法狮。(第二面) 主龛佛像结跏跌坐,作说法印和与愿印,著通肩袈裟,发髻亦为波浪形。佛座为腰略内收的方形。背光纹饰有火焰纹、联珠纹、化佛和莲办纹。二胁侍菩萨双手捧莲花,著宽袖对襟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WTT精心整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

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加强中国美术馆学基础研究

人民日报/2016年/6月/5日/第012版 副刊 加强中国美术馆学基础研究 ——由李万万《美术馆的历史》所想到的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美术馆学虽然立足于美术馆,但其学术触角却伸向人文艺术学科的广阔领域。关于美术馆历史的思考,是美术馆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1793年,法国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作为公共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就此,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博物馆正式出现,虽然它并非世界上第一所向民众开放的公共博物馆,但所产生的影响却极为深远:艺术品由旧王朝的奢侈品及特权阶层的享受品变为国家财产,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和启蒙大众的重要资源、体现公共文化生活的标志。这种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从法国延伸到欧洲的大部分国家,最终蔓延至全世界。 在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古已有之,如《周礼》中就曾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隋朝,隋炀帝在观文殿后建立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这些多是皇家收藏,后逐渐成为定制,自北宋而晚清,攒聚了无数杰作经典。此外,贵族、士大夫、学者、商人往往也在财力充裕的情况下购募古玩珍好,以作收藏鉴赏之用。皇家收藏与民间收藏并行但都不公开展示。直至19世纪下半叶,一批文化先哲前往欧洲踏访考察,发现了博物馆的社会功用,博物馆意识才在中国萌发。 近代美术展览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刺激了对专业美术馆的需求。中国最早的现代私立美术馆,是由颜文樑等人于1927年筹备并建立的苏州美术馆,它结束了苏州画赛会“会场历届无定址”的历史,解决了当时苏州美术展览场地的窘迫问题。1930年,天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立美术馆——天津市立美术馆,并直接借鉴了日本及西方美术馆的管理经验,使其自起步就与当时国际业界通行的做法接轨,标志着中国现代公立美术馆事业的开端。在地方美术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国立美术馆的建设也开始提上日程。1935年,经于右任等提议在南京建立国立美术陈列馆。1936年8月,国立美术陈列馆建成竣工,这是中国第一座国家美术馆。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美术馆事业曾一度中落,但其理想却从未中断:美术展览在战时的中国依然可见,并由于唤起民众、宣传救亡与御敌而被推广到街头和乡村。战时重庆国立中央美术馆和战后上海市立美术馆的筹建,也显示出当时中国文化界对美术馆的艰难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美术馆建设成为文化建设的一环。1956年,江苏省美术陈列馆和上海美术展览馆相继成立。1962年,中国美术馆在北京市中心落成,成为中国美术馆界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公立美术馆相继建立,民营美术馆方兴未艾,共同形成新的公共文化景观,为此人们用“美术馆的时代”来指称美术馆在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艺术保存与公共教育、艺术展示与传播推广方面的综合价值。 二战以来,西方大国的美术馆在内容、数量、功能、角色、社会地位等方面不断呈现出新的特色,美术馆的评价标准也与最初迥然不同,这些问题而今也摆在中国的美术馆面前。当代的美术馆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美术创作、美术收藏、美术普及与教育、美术评论与研究,甚至是美术产品的宣传与推介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机构,这与最初的美术馆工作仅仅专注于保存和展示美术作品等迥然不同,由此美术馆观念也面临历史上的巨大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