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作者:吴必康发布时间:2014-07-02 来源:江海学刊字体:大 | 中 | 小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有长期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注意。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在现代,经济失败也就是政治失败。”①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都有社会政治代价。经济政策绝非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纯政策,它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政治行为,广泛影响社会政治和民生利益,需综合考虑。因此,西方有一流行之语:“经济太重要了,不能

一次经济政策大变革,开创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各有盛衰的历史。

(一)重商主义盛衰。重商主义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

经济理论是实际利益的思想表达。重商主义学说作为近代英国的早期经济意识形态,反映商业资本利益,论证重商政策,为利用国家干预手段提供思想基础。它以金银货币为财富,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源泉,主张国家敛积财富并干预经济活动。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外贸出超,少买多卖,禁止金银输出。晚期重商主义也要求增加货币财富,但鼓励出口和制造业,又称重工主义,因外贸和工场手工业发达,货币的资本作用显现,改变了对金银的简单态度,认为货币要流通才能成为资本并增值,外贸不必囿于一时数量,只需有盈余顺差。重商主义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商业资本的利益,也体现了王朝君主的利益。君主要与新兴资产阶级结盟,在政治上强化王权,抗衡贵族,在经济上充实政府财源,重商主义是他们的经济要求,也是稳固王权的政治手段。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力量弱小,需王权保护,抗衡外国竞争和争夺市场。重商主义压低国内消费,不顾惜劳动人民贫穷,易于产生社会动荡压力。在这些方面,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权贵互相利用,产生共同利益,导致近代英国“权力与资本”的第一次结盟,形成以王权为主体的重商主义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

重商主义及其国家干预是一整套政策体系。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左右,广泛涉及工农业、工资物价、商业金融、关税和进出口等。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对经济发展有推动和保证作用。②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关税;还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简言之,重商主义形成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税政策,敛聚金银和积累资本的金融政策,鼓励生产的工商业政策,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

低工资低消费的劳工民生政策的政策体系。这对原始资本积累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促进作用,带来了“好日子”:英国经济开始崛起。

然而,重商主义国家干预有弊病。它以行政手段推行经济政策,是其有效之处,也是弊病之处。“当时,几乎所有工商业领域都受制于非常细致的立法控制”以及各行业的“自我管制”③。久之,不利经济发展。尤其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的重大问题上,重商主义重创造、轻分配。而此时英国社会已发生变化:一是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要求摆脱封建生产关系,“权力与资本”的重商主义结盟逐渐破裂,形成本质冲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资产阶级与斯图亚特王朝频发冲突,如权贵巨商有特权利益的贸易垄断,虽经激烈斗争有所改变,但弊病没有根除。从航海条例到苛捐杂税,从繁琐管制到官商勾结,都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二是社会代价沉重,民生艰苦。重商主义认为下层人民拥有财富不是“国富”,“为了给出口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必须使劳动群众经常处于贫穷地位,这样可以使国内消费保持在最低的水平上”,降低工资以减少成本和增加出口竞争力。④不惜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不利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王权与资本的结盟告终,但辉格党托利党的主要经济政策无实质创新,重商主义依然盛行。“工业受到各种形式的限制性立法、航海条例和关税束缚。”⑤在国外,重商主义政策时常导致战争。最严重的是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大败,重创经济,危及初兴的工业革命,表明重商主义不利于资本“自由”扩张。重商主义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在完成历史任务后,作用发生相反变化,从“顺应”变为“逆行”,“好日子”逐渐变成“坏日子”。政策不再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不再合乎新实践。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从“看得见的手”摆向“看不见的手”。

(二)经济自由主义的沉浮。工业革命使英国开创以近代工业为生产力基础的市场经济。产业资本和工业资产阶级成为新主角,关切经济政策,要求有适合工业资本发展的新制度、新理论和新政策。基本指向是能最大限度自由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相应政策,并有新理论来论证它们,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如何运行才能使财富迅速增长及其发展规律等。

经济自由主义逐渐产生。配第提出尊重经济规律:“高明的医生并不乱给病人用药;相反,他们都密切注意并遵循自然的运动,而不用他们自己的猛烈药方来反对自然的运动。同样,在政治问题及经济问题上,也必须用同样的方法。”⑥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⑦。1776年他出版的《国富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认为个人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但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的自身利益使他的选定有利于社会的用途。⑧“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经济活动,自由竞争提高经济效率。这只手就是市场价格机制,可由私利通达公利,即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保守主义鼻祖伯克推崇亚当·斯密的思想是“以人性为基础,恒久不变”⑨。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只是保障财产和维护秩序的“守夜人”。自然秩序、理性经济人、经济个人主义、市场自动调节等思想,后由李嘉图等人丰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经济规律事实。

经济自由主义必然与重商主义冲突。《国富论》在当时就体现了现实政治冲突。英王乔治三世扩大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在美国独立问题上损害资产阶级和辉格党的利益。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次年,《国富论》出版,公开为美洲人辩护,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矛头所指,不言而喻。英国战败后,经济自由主义逐渐得势,成为主流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两大政党。从此,政党和工业资本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二次结盟,改政策以资本为主体,重点突出自由。

工业革命时期经济政策的一个特色是“双重政策”:对内推进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对外继续重商主义政策。托利党的小皮特是坚信经济自由主义的第一位首相,他以亚

当·斯密学说为思想基础,实行经济改革,有利于经济发展,史称“新托利主义”。国内妨碍经济发展的旧政策法规逐渐消除,但在对外贸易中,小皮特等多届政府未革除重商主义,如对粮食等数百种进口物品征收高关税。这种双重经济政策在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并取得经济优势时,实际作用是发展自己,压制别人。

最后是反谷物法斗争将经济自由主义推向高潮。谷物法是典型的重商主义政策,其主旨是限制甚至禁止谷物进口,抬高粮价,有利于土地利益集团而不利于工厂主、工人和百姓,经常导致食品暴动,成为社会动荡之源和执政难题。在各国历史上,粮价从来就不是单纯经济问题,而是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工业资产阶级掀起反谷物法运动,受到贵族地主集团阻拦。1845年发生“土豆饥荒”,民生困难,自由党领袖罗素勋爵痛斥谷物法是“商业萎缩之原因,农业凋敝之祸害,阶级仇恨分裂之根源,人民贫穷、狂热、大量死亡和犯罪之缘由”,“谷物法把整个国家搅动不安”。⑩执政的保守党就此严重分裂,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皮尔首相主张废除谷物法,缓解社会危机;既得利益的贵族地主集团十分愤怒,其首领迪斯累利指责皮尔首相有意摧毁自己的政党,是政治罪行,“不仅是要废除谷物法,而且还要把权力从某个阶级转给另一个阶级——即明显拥有知识和财富的英国制造业阶级”(11)。皮尔首相处境艰难,如维护贵族地主利益,拒废谷物法,社会动乱则难以想象;废除谷物法则能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阶级整体权益,但要牺牲自己。皮尔最终决定废除二百年的谷物法,随后黯然辞职。此举缓解了社会危机。1848年欧洲革命时,皮尔说:“许多在1846年高声谴责那些措施(废除谷物法)的人……在1848年4月10日(第三次宪章运动大规模游行日)却公开庆幸:好在有了废除谷物法的预防措施。”(12)不久英国又废除了《航海条例》,大多数商品取消关税。英国成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大国,确立了经济自由主义。这次经济政策变革的背后是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至此,经济政策的“钟摆”转向经济自由主义,带来了“好日子”: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有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在理论方面,自由放任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极端表现。凯恩斯认为自由放任在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那里是找不到的;英国是在边沁的作品中才发现了自由放任:“一般的原则是政府不应做也不应试图做任何事,在这些情况中,政府的箴言或口号应是保持沉默”,工农商业对政府的要求是“别挡了我的太阳”。(13)自由放任符合资本利润最大化和限制最小化的要求,认为管事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穆勒提出:“除非有某种巨大的益处,对自由放任的任何背离都必定是一种邪恶。”(14)

然而,经济自由主义弊病逐渐突出。就在1823年“看不见的手”步入佳境时,一位议员发现:“许多存钱加贷款买地的农民,完全被投机买卖毁掉了。许多家庭坠入赤贫,却对那个把他们打翻在地的‘看不见的手’毫无所知。”(15)1825年英国发生首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从此,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19世纪末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英国社会经济进入不稳定时期。“随着资本积累的规模增大,维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变得日益艰巨,所遇抵抗也更加组织化……要维持资本积累和阻止利润下降,还要应付来自国家内部工人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政治压力,它们威胁着国家的生存和资本的活力。”(16)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突出,需要公共权力化解。但是,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同样偏重财富创造而忽视分配。阿克顿一针见血地指出:“亚当·斯密只为财富的积累提供了办法,没有为财富的分配找出办法,因此,他的理论对民主无多大助益。”(17)这一批评直击经济自由主义的政治要害。

自由放任限制国家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发展,更不能创造出市场经济稳定发展所需的新型国家干预。“看不见的手”高度发展,却难以实现自我调节,自由放任变成放任自流,激化矛盾;另一方面是“看得见的手”软弱无力,难以控制矛盾。“两只手”严重失衡,社会代价高昂。同时,经济自由主义依赖自由贸易,其实力基础是世界工厂地位。然而这一实力基础开始瓦解。1896年,一位记者发表《德国制造》文章:“看看你们的周围……各位的衣服的布料是德国织的……甚至各位喜欢看的报纸的纸张也是同一个地方产的。”即使烧掉德国制造的包装纸,手拿的拨火棍也是“德国制造”。

(18)“德国制造”使自由贸易成为党争激烈的政策难题。经济自由主义的坏日子接连到

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

一战中,英国建立战时经济体制,计划分配物资,管制物价、食品、运输、工资等,甚至直接管理工厂。政府几乎控制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9)这个经济政策的巨变,使现代国家干预在战争中走上历史舞台。新兴的工党从中看到希望。1917年,工党总书记韩德逊表示:“国家控制,本来被认为是破坏雇主和工人的权利与自由,不可容忍,现在却得到接受,在那些由上个世纪个人主义传统培养起来的人们中,没有引起有效抗议”,这是一个“革命”。(20)但是,战时措施在战后解除,重回经济自由主义旧轨。然而,两战之间英国社会经济矛盾日益严重,议会上常有关于危机乃至于挽救资本主义的议论,“看在上帝的份上,资本主义自己陷入困境,把它解救出来吧!”(21)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导致西方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体系全面混乱。经济灾难和失业贫困笼罩英国,经济自由主义束手无策。1932年麦克唐纳政府宣布放弃自由贸易,实行进口税,建立帝国特惠制,保护市场。

危机使经济自由主义破产,却也是走向大规模国家干预的动力,促成“权力与资本”结盟的更新。坚信自由主义的自由党衰落了,信奉“社会主义”的工党崛起,与保守党并驾齐驱,出现“权力与资本”的新格局。英国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政策。早前,一些学者已重新思考自由主义哲学,主张国家干预。霍布森和霍布豪斯认为社会是复杂有机体,相互依存,不宜片面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主张国家适度干预社会经济,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即“新的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工党费边社等也有类似主张,更提出公有制和国有化。它们有“修正”经济自由主义之用,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严重危机,需有全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早在1924年就提出:“得到明智地管理的资本主义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22)1933年,凯恩斯认为当前危机和理论困境需要“混合经济理论”和“计划”的补救办法。(23)1936年他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抨击经济自由主义和古典经济学“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不相符合”,“结果会是误导的,甚至是灾难性的”。(24)他认为市场自我调节难以依靠,必须有国家调节。凯恩斯主义展现了大规模国家干预理论,称为“凯恩斯革命”。它提出有效需求原理、膨胀性财政和充分就业等,论证了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和主要方法。它有一个重要特点:不是否认而是依托市场经济基础进行国家调控。同时,不能将凯恩斯主义完全视为纯经济理论,它有政治意义,认为消费和投资的“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的“病因”,其危机和失业有导致革命和毁灭资本主义的危险,需要启动巨大的国家力量,用“看得见的手”来挽救、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看得见的手”在理论上确立起来,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体现了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的稳定

需要。不久,英国在二战中再建战时经济体制,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活动,没有引起“生而自由的英格兰人”的恐慌,国家干预并非那么可怕,还能解决自由放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战后要消除匮乏、疾病、贫困、愚昧和失业,建立福利国家,实现充分就业。(25)由此,凯恩斯主义从经济角度,贝弗里奇报告从社会角度,战时经济从体制角度,全面启动国家干预力量。

经济大危机和生死存亡的教训,迫使执政党作出重大政策变革。1945年大选决定战后政策方向。大灾大难后要与民休息,是千古不易的治国安邦之道。丘吉尔和保守党背道而驰,其竞选纲领不仅坚持经济自由主义,还要“准备进行又一场巨大和恐怖的战争”(26)。长期受煎熬的选民对此显然不可接受。相反,工党提出福利国家主张。“丘吉尔处理战后重建的思想,显示了他对基本社会问题严重缺乏了解。”(27)结果保守党惨败,工党大胜,民心所向,一目了然。工党政府迅速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重要手段,以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1948年,工党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找到了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28)。保守党的1947年《工业宪章》也承认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共存,支持充分就业和福利国家政策,即“托利社会主义”。由此,两党政策大体一致,形成“共识政治”。市场机制加国家干预的“混合经济”,这在“自由主义堡垒”的英国以往不可想象,现在顺理成章。“权力与资本”形成了第三次结盟,重点改为突出国家干预。

凯恩斯主义形成了一个经济政策体系。它确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宏观目标,以政策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采用经济计划,包括金融财政、产业和税收政策,干预价格和工资;以福利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扩大政府开支;以立法手段调控社会经济,如反垄断和维护经济秩序;以制度手段实施经济干预,如工党的国有化,建立国企系统。“二战后英国经济繁荣的基础,并非仅有市场配置机制,更有高度调控市场运行过程的体系,市场交易活动是在规则和体制的复杂网络中进行。”(29)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意味着资本统治的大调整,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这次“钟摆运动”中,经济自由主义摆到极限,转向国家干预,“好日子”挽救了资本主义,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历史常相似。凯恩斯主义进入发展高潮,也像重商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那样,开始弊病丛生,从“顺应”走向“逆行”。凯恩斯主义改变了市场过度“自由”而国家干预软弱的局面,却又面临相反困境,政府失灵的坏日子来临。从经济现象看,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新危机:经济滞胀、充分就业难以持续和失业严重、资本利润下滑、劳资冲突激化、福利开支庞大、税赋和物价上涨、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频频,引起普遍不满。更深层的是社会经济结构性变化,如传统产业衰落和就业减少等变化。“共识政治”的内在矛盾也导致政策动荡,如工党国有化和保守党私有化针锋相对,经济形成“停停走走”的“英国病”,相对衰落无可挽回。

“政府失灵”的问题有:官僚主义严重、官僚机构庞杂、政府财政困难赤字大,管制过度阻碍经济发展,压制了社会经济活力,不利于市场经济有效运行,以及面对社会经济复杂变化,政策不能及时调整而僵化,盲目决策失误等。英国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1937年为25.9%,1951年为44.9%,1975年高达57.9%;政府雇员1931年为59.1万人,1951年为616.7万人,1975年高达724.2万人。(30)英国学者提出“帕金森定律”(官场病):官僚机构越大,效率越小,腐败越多。国企经营不善,人浮于事,生产率低,竞争不积极,市场反应迟缓,亏损多。总之,政府失灵归结为过度国家干预,弱化市场机制。政府失灵也有严重的社会代价,资本和社会都不满。

1979年大选,保守党抨击工党:“英国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工党是执政党,无法推脱主要责任,在三方面败事有余”:阻碍财富创造,经济虚弱;扩大国家作用,压制个人积极性;赋予工会特权。工党拙于治国。(31)这次大选工党下台,18年在野,成为经济政策转折点。“普遍看法是工党政府在经济方面失败了。”(32)凯恩斯主义钟摆也到极限,反向“钟摆运动”再现。

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重视市场作用和自由企业,要求恢复经济自由主义的正统地位,否定凯恩斯主义,反对政府干预,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更强调效率。随着凯恩斯主义陷于困境,新自由主义崛起,保守党得势,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发生第三次大变革。

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33)。保守党十分自信,认为“我国的相对衰落并非必然,我们保守党能够扭转它……这就是恢复自力更生和自信,它们是个人责任和国家成功的基础”(34)。加之美国里根政府推动,新自由主义席卷西方,波及全世界。

撒切尔首相表示:“无论实现目标的道路如何艰难漫长,我们决心要改变根本方向,要有一个崭新起点,不走回头路。我要求的是保守党信奉自由、自由市场、有限国家、国防强大。”(35)她一反保守主义的稳重传统,态势激进,提出必须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和“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36)。她大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压缩国家干预,打击工会,裁减福利。私有化包括国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并推行小股东多而资本少的“大众资本主义”,强化了资本的主导地位。国企大幅减少,大量人员下岗,1991年底只有5家国企,在国民经济比重中无足轻重。同时,改革行政,裁减大批政府雇员。自由化包括废除大批经济管制,开放市场竞争,取消价格、物价和最低工资的管制,特别是鼓励金融自由化,给银行证券业大幅“松绑”,形成了1986年金融业“大爆炸”的突飞猛进形势。由于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公共开支包括福利、教育和科技遭到削减。对企业和富人减税,理由是刺激投资和积极性,以及重新推行自由贸易。撒切尔大刀阔斧地调整国家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改革资本主义,增强资本活力,化解国家干预过度问题,渡过了危机。这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撒切尔三次连任,对于这个“好日子”,保守党认为“英国病”变成了“撒切尔奇迹”。

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思想家吉登斯概括“撒切尔主义”为:小政府、公民社会、市场原教旨主义、道德权威主义、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传统的民族主义、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压缩福利和认可不平等、低度生态意识等。

(37)新自由主义被批判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市场万能和利润至上几乎成为其代名词。撒切尔主义遏制国家权力,主张“小政府”,实为摒弃不利资本自由发展的政策,有了“效率”,少了“公平”,出现财富创造与分配的新失衡矛盾。不少中下层人民承受改革苦果,付出大量失业、生活水平下降、福利减少等代价,生活压力增大和缺乏安全感,成为社会不满的重大原因。

激进的“撒切尔改革”兴于经济,败在民生。1985年伯明翰等地失业青年暴动,保守党议员也建议:“应是政府多点敏感,多点谦恭,少点傲慢的时候了。”(38)1990年人头税事件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撒切尔因三连任得意,忘记一个道理:政府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会有社会政治代价。人头税是她最不得人心的政策之一,

人头税按人分摊,穷人负担实际高于富人,无力交税者丧失选举权等等。英国人终于愤怒,伦敦发生大规模抗议和流血冲突,反对人头税,口号是“交不起,不愿交”。最终,党内外压力迫使铁娘子撒切尔含泪辞职。继任首相梅杰废除人头税,采取缓和措施,继续执政6年,但经济自由主义原则没有变化。随后,政府增税和大举借债等经济问题接踵而至。政策失误还包括金融自由化过度。1992年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投机英镑,迫使英镑贬值。2008年迄今的西方金融大危机,英国损失严重,与当时过度金融自由化有关。1996年发生疯牛病事件,保守党政府掩盖实情十年,事发引起社会恐慌,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97年大选,保守党惨败下台,12年在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告终。

保守党18年的经济政策,成在抑制过度的国家干预,有恢复经济活力之功,败在过度市场自由化和沉重的社会代价,忽视了市场经济也是风险经济。犹如自由放任那样,

新自由主义陷于困境,钟摆效应再现。新自由主义从“顺应”走向“逆行”,导致政策钟摆再次“回摆”,摆向了期望“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形成第四次经济政策大变革。

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此前工党18年在野,反思过去的理论思想和政策实践,改称新工党,在长期激烈争论后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同时,工党吸取保守党执政和撒切尔被迫辞职的经验教训,分析利弊,包括认为市场经济未必自动带来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试图在工党的“老左派”和保守党的撒切尔“新右派”之外走出第三条道路。工党经济思想变革首先有四大问题:“如何理解经济,如何看待市场和国家的作用,英国经济衰落,全球化影响”;有五个影响因素:(1)经济环境变化;(2)保守党政策产生的经济变化,特别是私有化;(3)领悟工党以往经济政策的成败;(4)经济辩论的变化;(5)接受或说是吸收了保守党的思想。(39)早在1983年工党讨论理论问题时,牛津大学戴维·米勒教授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概念,主张“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40)。1988年工党声明“我们现在不会,永远也不会去实施单一形式的公有制”,代之以社会所有制:“主要不是看在经济中采取某种明确形式,而是取决于每个人掌握自身生活的权利,在影响其生活的决策中有发言权和公正地分享由于参与社会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而应得到的好处。”(41)该理论主张放弃国有化,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在市场社会主义中,经济政策以“市场作用奏效的领域就依靠市场,市场作用失效的领域就依靠政府”为指导原则,既容纳充满活力的私有经济,也容纳高质量的公有服务业的经济体系,主张在国企和私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认为国有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财富不均时,就采用国有化;反之,则可以实行私人所有。(42)1994年工党修改党章,取消著名的“公有制条款”。1997年工党竞选宣言提出“在政策领域要有独特的新规划,它不同于老左派和保守党右派”;“保守党做得对的一些事情,我们不会改变,只在他们犯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我们无意用一套教条去取代另一套教条”;“老左派要对经济产业实行国家控制,右派的保守党满足于把一切都推给市场,工党拒绝这两者”,要对工商业施以“新政”。(43)工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同时,一个更广泛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应运而生。工党思想家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是一种思维或政策框架,超越老左派和新右派。老左派的普遍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平等主义、限制市场作用等不再适用,新右派(撒切尔和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强烈的经济个人主义、压缩福利、放任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分化

等,制造了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样不适用;需总结以往政策和理论的经验教训,探索一种不同于它们的“第三条道路”。该理论(虽被批评缺少系统的经济学说)提出新型混合经济思想,它不同于市场受制于政府的“老式”混合经济,要求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建立协作机制,承认和利用市场机制,同时重视公共利益,既反对过度国家干预,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适度国家干预。(44)

“第三条道路”分析二战后工党和保守党两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思考两党社会经济政策的利弊得失,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它试图抛弃老左派和新右派的短处,也试图汲取它们的优点,包括重视市场作用和生产效率、社会道德、机会公平和社会福利、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国家的重要性等,由此求解社会经济难题。所以,它继承了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机制,但没有排斥国家干预作用;提出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重建政府,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但也要求国家权力促进公民社会的繁荣发展等。“第三条道路”构成了一种“中间偏左”的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政策体系,主张既强调市场功能又强调政府作用的新式混合经济模式。它还试图在国家与市场、个人与政府、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人类与自然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换言之,第三条道路追求“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某种均衡,求取社会利益关系的新平衡,似趋两者之利,避两者之害。

在经济政策方面,布莱尔首相提出“政府要为经济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并非指挥其运作”(45)。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控宏观经济,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力求使市场机制、企业追求利润、开发应用新技术等不形成对社会的威胁,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机会。布莱尔政府财政大臣戈登·布朗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两大内容:促进整体经济稳定;提供就业和经济机会,消除障碍。注重民生问题成为政策亮点。经济政策的一个重点是保持政府支出稳定,降低通胀率,健全公共财政系统,规定政府贷款用于投资,而不是提供支出的资金运作。另一重点是建立良好的经济政策架构,包括充分就业、经济机制稳定,把握利率工具等。同时经济政策倾向于增加公共支出,以促进经济成长与稳定公共财政的目标,又以国家作用重建对金融市场功能的信心,要求决策透明化。在政策手段方面,新工党政府基本放弃了以政治裁量为主和直接使用行政干涉的政策手段,多用法治方法,建立以法规为主的经济调控系统,依法行事。

从1997年到2007年,新工党政府连续三次大选获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英国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政策有一定功效。这10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10年,年增长率约为2.5%,通货膨胀率为2%。这样持久稳定的经济发展在英国不多见。

但是,英国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工党许诺不增赋税,但在财政开支压力下,多次增税,引起不满。最严重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使许多国家的银行坏账累累,加之80年代金融自由化以来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破坏性倍增,西方金融急剧动荡,形成1929年以来的最大经济危机。英国深受打击,面临银行破产、金融动荡、英镑不稳、失业加剧和人民不满的严重形势。金融危机威胁英国经济,严重冲击了工党经济政策和第三条道路理论。布朗政府不得不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投入纳税人的上千亿英镑公共资金挽救危机。加之其他因素,布朗政府于2010年下台,保守党卡梅伦和自民党联合执政。卡梅伦政府推行紧缩政策,然而经济形势不佳,债台高筑。英国经济政策

研究政策,要有宽广的历史视野,不宜限于局部,囿于一时。纵观英国经济政策历史,尽管各种政策变革的内容形式不同,根本目的都是推进资本利益,不可能摆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同时,这些政策变革有其历史特点和经验教训。

一是政策变革的“钟摆运动”时间明显缩短,但是具有稳定作用。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从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历时近百年,从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历时三十余年,从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18年,而第三条道路仅12年。每次经济政策的变革都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另外,这些政策变革,矛盾虽多,但基本是平稳过渡,没有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颠覆,且有稳定之用。这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

二是每次政策变革都有从“好日子”走向“坏日子”的过程,直接原因是危机驱动,深层原因多是偏重财富创造,忽视财富分配。兴于经济需要,败在民生问题,是重大教训。政策变革背后是社会利益的博弈得失。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必须考虑社会代价。创造财富当然要发展生产力,但与社会分配和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从更高角度来看,凡是生产力可解决的民生问题,就不应该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是政策和理论的关系特点。西方的主要政治经济理论大多出于这个地理小国,表明英国是理论大国,擅长理论思维。然而,理论美好,实践无情。经济政策及其理论总是处于利益矛盾中。毕竟,理论产生于实践,服务实践才能指导实践;实践不能削足适履,不能以广大的社会去适应字面理论。英国经济政策变革相对平稳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概念观点出发,理论服务于实际需要。凯恩斯就有此言:“当事实变化,我就改变我的思想。”(46)要看到,每种理论都有利益背景,各有侧重。缺乏社会良心和政治智慧的经济学思想,实为人间祸害。就经济理论目的而言,亚当·斯密早提出经济学的第一目标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47)奇怪的是,经济学老祖宗关于经济学第一目的在于人民生计的重要论断,远不如他那“看不见的手”著名。

四是每次变革及其手段方式都不免矫枉过正,也是教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有长短,相关理论各有利弊。没有万能之手,只有适用之手。两只手不应是对立关系,有相互配合之用,其实际运用也有适度和过度之别。归根结底,两只手都是政策手段,不是政策目的。

注释:

①B. Elbaum & W. Lenick, The Decline of the British Economy, Oxford,1986, p. 289.

②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③Anthony Ogus, Regulation, legal Form and Economic Theory, Oxford, 1994, p. 6.

④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干预》,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⑤James Meadowcroft, ed., Hobhouse, Liberalism and Other Writings, Com bridge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6.

⑥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页。

⑦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0页。

⑧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25页。

⑨Thomas W. Copeland, et al. ed., Correspondence of E dmund Burke, Vol. 10, Chicago, 1980, p. 146.

⑩Robert Peel, Memoir of Sir Robert Peel, London, 1857, p. 178, pp. 175~176, p. 244.

(11)(18)宫崎犀一等编:《近代国际经济要览(16世纪以来)》,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155页。

(12)Michael Lusztig, Risking free trade: the politics of trade in Britain, Canada, Mexico, and the United States, Pittsburgh, 1966, pp. 38~39.

(13)(22)(23)《凯恩斯文集》(下卷),改革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318、329、287~288页。

(14)A. J. Tylor, Laissez-Faire and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19 Century Britain, Macmillan, 1977, p. 13.

(15)英国议会议事录HC Deb 11 June 1823 vol. 9 cc899.

(16)A. M. Gamble, Britain in Decline: economic policy, political strategy and the British state, London, 1990, p. 83.

(17)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83页。

(19)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

(20)A. Henderson, The Aims of Labour, London, 1917, pp. 9~10.

(21)英国议会议事录HC Deb 22 July 1925 vol. 186 cc2237~376.

(24)《凯恩斯文集》(上卷),改革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25)Sir William Beveridge, 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 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Command of His Majesty, November 1942, HMSO CMND 6404.

(26)Iain Dale. ed., Conservative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s, 1900~1997, London, 2000, CONSERVATIVE PARTY: 1945 Mr. Churchill""""""""s Declaration of Policy to the Electors.

(27)Eric Willenz, "The Conservative Party in Britain Since 1945", Social Research, 16: 1/4(1949).

(28)TIMES, 4th. Jan. 1948.

(29)(30)D. Coates, Running the Country, Open University, 1991, p. 27, p.

60.

(31)(34)Iain Dale, ed., Conservative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s 1900~1997,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Conservative manifesto, 1979.

(32)Richard Hill, The Labour Party and Economic Strategy, 1979~1997, New York, 2001, pp. 3~4.

(33)K. Button & D. Swann, ed., The Age of Regulatory Reform, Clarendun, 1989, p. 321.

(35)M. Thatcher, The Downing Street Years, London, 1993, p. 15.

(36)玛格丽特·撒切尔:《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岁月》,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8页。

(37)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

(38)R. W. Apple Jr., "Tory M. P. """"""""s Reble Against Thatcher"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N. Y.: Jul. 25, 1985.

(39)Richard Hill, The Labour Party and Economic Strategy, 1979~1997, New York, 2001, p. 8, p. 15.

(40)余文烈、吕薇洲:《英国工党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7期。

(41)《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42)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编:《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43)New Labour Party, "New Labour because Britain deserves better, Britain will be better with new Labour", in lain Dale, ed., Labour Party General Election Manifestos, 1900~1997, Politico""""""""s, London, 2000.

(44)Anthony Giddens,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1998.

(45)Tony Blair, 1998, The Third Way, New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 London: the Fabian Society, p. 32.

(46)英国议会议事录HL Deb 16 May 2002 vol 635 cc1-54GC.

(47)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序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第13篇最后的思考 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是否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第一个争论问题涉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是否应该用他们所控制的工具来试图平缓经济周期的上升与下降 1.赞成: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经济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相信政府可以管理总需求,以便抵消内在的不稳定性。 通过“逆经济变动的风向行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稳定总需求,从而稳定生产和就业。当总需求不足以确保充分就业时,决策者应该刺激政府支出、减税并扩大货币供给。当总需求过大,有引起更高通货膨胀的危险时,决策者应该削减政府支出、增税并减少货币供给。这些政策行为通过引起一个更稳定的经济,并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使宏观经济理论得到最好的运用。 2.反对:决策者不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决策者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由于预期是困难的,而且,很多冲击是不可预期的,稳定政策应该根据未来经济状况有根据地推测,错误预期会使经济政策引起不稳定。政策的第一个规则应该是“不伤害”,因此,决策者应该抑制对经济的日常性干预。 二、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1.赞成:政府应该增加支出来反衰退 在衰退期间,社会基本问题是总需求不足。终结衰退的关键在于把总需求恢复到与经济中劳动力充分就业一致的水平,对此可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支出来反衰退。 2.反方:政府应该减税来反衰退 减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有重要的影响。减税可以:第一,增加总需求;第二,增加总供给(通过刺激工作予以实现);第三,分散了支出决策。相对而言,家庭、企业决策优于政府集中支出决策。 另外,在衰退期间增加政府支出存在各种问题:第一,政府支出乘数变小;第二,快速的花钱,购买没什么公共价值的东西不能适时地增加总需求;第三,谨慎而细致的计划支出存在着较长的时滞。 三、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

英国的名胜古迹

英国的名胜古迹 四川省安岳中学邓伊 内容提要 一、1、让同学们了解英国有哪些著名的名胜古迹? 2、让我们知道应该哪名胜古迹的地理位置,了解为何值得了解! 二、1、培养学生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 2、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技巧。 3、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 4、适应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正文 英国(The United Kingdom)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一统于一个中央政府和国家元首。该国社会安定、生活稳定,犯罪率低并极少有暴力行为发生。英国的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四季如春。这里交通便捷、公路和铁路系统既安全又高效,电讯业也属世界上最发达者之列。大城市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猛崛起,这就使许多历史建筑和遗迹得以保存,并确保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未被占用。作为欧洲最大和最具国际特色的城市,伦敦是英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众多国际组织和企业的总部所在地。 伦敦塔桥英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社会。英国的艺术、音乐、文化和饮食一直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人民和民族习惯的影响,并与许多国家有着悠久而密切的联系。直到现在,它仍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国家保持着牢固的关系。英国是欧盟成员国,25年来,在维护和发展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方面,它是始终不渝和热心的支持者。英国是欧盟国家在中国最大的投资者。 英国位于欧洲,是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一些小岛(海外领地)组成。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24.36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 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 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 36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它的陆界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海岸线总长11450公里。全境分为四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 一、问题提出: 英国名胜古迹有哪些? 二、研究过程: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0最新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真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真题及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 A.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B.财政部 C.银监会 D.中国人民银行 答案:[C] 2.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5%,某商业银行最初吸收的存款为1 000万元人民币时,须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 金为()万元。

A.300 B.150 C.110 D.100 答案:[B] 3.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由()组成。A.三级、三类规划 B.四级、四类规划 C.三级、四类规划 D.四级、三类规划 答案:[A] 4.国家级专项规划应组织专家论证。按规定,参加论证的其他相关领域专家不得少于专家总数的()。 A.1/5 B.1/4 C.1/3 D.1/2

答案:[C] 5.除特殊情况外,国家级专项规划应在批准后()内 向社会公布。 A.一周 B.二周 C.一个月 D.二个月 答案:[C] 6.在投资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首要目标应是()。 A.质量、成本、工期三控制 B.投资经济效益最大化 C.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D.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答案:[C] 7.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对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社 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的汇总,其组成部分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

A.出口 B.进口 C.进出口 D.净出1:3 答案:[D] 8.目前我国部分应届大学生毕业后,处于正在寻找工作的 状态,这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失业 答案:[A] 9.农产品价格上升带动的整体物价水平上涨属于()。A.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混合型通货膨胀

最新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1.假定你是李华,是某高中的一名学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你校近日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展(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air)。请给你的外教Mr. Smith写一封电子邮件,邀请他参加。邮件的内容包括: 展会的宗旨,时间、地点以及参加人; 展出内容:相关书籍、图片、实物等; 注意:词数100左右;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Smith, I'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air to be held by our school at the Art Center this Friday afternoon, from 2pm to 5pm. Since this event aims to help more people learn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taff, all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s well as anyone interested in it are welcome. At the Fair, related books, pictures, videos and objects will be exhibited, through which visitors will not only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etter but also definitely feel the unique beauty of it. If you're interested, please come and enjoy it. And I'd be glad to offer any help.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Yours, Li Hua 2.假如你是李华,你校将举办中学生文化艺术节,请给你的英国朋友Peter写信,邀请他参加这次艺术节并请他表演一个节目.信的内容包括: 1.演出地点、时间及参加人员; 2.介绍艺术节主题: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词汇:中学生文化艺术节the Middle School Art Festival 承办 host 弘扬 carry forward . Dear Peter, How is everything going?I'm honored and happy,hearing you are a f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and Culture.Here comes a piece of good news appealing to you.The Middle School Art Festival hosted by our school is drawing near. The festival is to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And it provides audience with a stage where they can sample different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while putting on performance.Next Friday,on the 30th of June,the festival will be held in the Shiyu Building.All of us students will take part in it.I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can join us in our performance.By the way,it will be nicer of you to show us something from your country,since it will satisfy our curiosity about Britain. All of us will feel graced with the presence of you and your family. Yours,Li Hua 3. 假定你是李华,你的留学生同学Smith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想要了解端午节。请你写信向他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包括以下要点: 1)端午节的时间及起源(农历五月初五); 2)端午节的习俗; 3)邀请他端午节那天和你一起过节。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Smith,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02、2011年注册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

2011 年注册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以人为本 B .统筹兼顾 C.发展 D .全面协调可持续 2. 联合国确立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A .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 B .健康、文化和幸福 C.寿命、文化和幸福 D .健康、技能和生活水平 3. 生产资料价格和工资上涨过快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属于( A .成本推动型 B .需求拉动型 C.结构型 D ?混合型 4. 因社会总支出和产出下降,对劳动整体需求减少引起的失业称为( A .摩擦性失业 B .结构性失业 C. 稳态性失业 D. 周期性失业 5. 经济学关于经济萧条的解释是()。 A. 实际产出低于实际需求水平 B .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水平 C.实际产出下降,与潜在产出之间缺口不大 D .实际产出持续下降,与潜在产出之间缺口巨大 6. 为应对经济衰退,需要扩大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A .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 B .出售政府债券、降低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 C.购入政府债券、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 D .购入政府债券、降低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 7. 衡量经济体所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是() A .消费物价指数 B. GDP 平减指数 C. 生产价格指数 D .核心价格指数 ) 。 )通货膨胀。 ) 。 ) 。 ) 。

B .国民生产总值 C. 国民收入 D. 国民净收入 9. 实际GDP 是指()。 A ?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B?按实际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C.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D ?按实际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10. 按收入法统计GDP 是指()。 A ?对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的营业收入进行汇总 B ?对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的纯收入进行汇总 C.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要素的收入、折旧和政府间接税收入进行汇总 D ?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性收入进行汇总 11.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需向政府提交()。 A?项目申请报告 B. 项目建议书 C. 可行性研究报告 D .资产评估报告 12. 根据乘数一加速原理,导致经济周期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 .消费 B .投资 C.国际贸易 D .国际资本流动 13.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一般由企业按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备案。 A ?建设主管部门 B?工商管理部门 C.投资主管部门 D .土地管理部门 14. “支出在先,回报在后”指的是投资的()特性。 A .收益性 B .长期性 C.风险性 D .预付性 15. 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 A .折旧 B .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 C.对外贸易顺差 D .国民收入中的消费基金 16. 保证社会再生产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是()。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案例内容: 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

从《唐顿庄园》看英国传统文化

从《唐顿庄园》看英国传统文化 摘要:英国是一个素来注重传统的国家,这一点丝毫不逊于中国,谈西方文化就 无法避开谈英国文化,英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唐顿庄园》被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英剧”,它重现了20世纪初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我们可从中寻见英国传统文化缩影。 关键词:英国文化传统西方文化唐顿庄园 在整体的西方文化中,我们或许可以绕开欧洲、美洲任何一个国家来谈,唯独不能绕开英国。在“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殖民地所统治的人口几乎占世界的一半。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包括开启工业化的文明等等,这些荣誉都不属于西方,而仅属于英国。英国文化是西方的典型,并迄今影响整个世界。 享有“21世纪最伟大英剧”美誉的《唐顿庄园》,自2010年播出至今,横扫艾美奖,金球奖,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在中国也掀起了追剧热潮。尤其最近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不仅提到了莎士比亚、拜伦,也提到了英国当代文艺作品《唐顿庄园》。伦敦大学教授大卫?莫里认为,英国人对于《唐顿庄园》的喜爱更多的可能源自对于历史记忆的追寻,而中国人对于《唐顿庄园》的追捧可能基于一种对贵族生活的想像以及对于上层生活的追求。但笔者认为,中国人的追剧热情来源于对英国文化的探秘心理,此剧所反映的英国文化特征对中国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所以,本文将以《唐顿庄园》为引,浅析其中英国的传统文化。 一、唐顿庄园与英国传统贵族文化 英国的贵族是自盎格鲁-撒克逊开始形成的一个社会等级。贵族在英国的长期统治,使英国社会形成了“贵族精神”。 ①勇敢尚武,贵族的勇武精神对捍卫民族独立,保卫自由的权利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风格流传给后世,使整个民族都具有一种勇敢、不畏强暴的特征。 这一点实际上与中国古代上流社会有点相像,皇族不光重视文学,也重视骑射,这是一种时刻准备保家卫国的觉悟。唐顿庄园中的贵族们每年也会定期邀请好友举办打猎的娱乐活动。《唐顿庄园》对于贵族精神的描写,在唐顿庄园的主人格兰瑟姆伯爵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战爆发之初,不少贵族投军从戎,格兰瑟姆伯爵被选为郡治安长官,也换上了一身戎装。但他对于这个空有虚衔的职位并不感到满意,抱怨说“这并不是真正重返了军队”。 直到一天早晨,他收到来自罗宾森上将的书面邀请,请他出任北雷丁志愿军的上校。这个消息令格兰瑟姆伯爵喜出望外,因为他不仅借此能统帅真正的部队,实现“重返军队”的夙愿,同时也能在战时承担地方治安乃至军事作战上的责任,总算不负他伯爵的贵族头衔。 而剧中的这位伯爵并非战争狂热份子,在国家危难时能有此身先士卒的觉悟,实际上,在一战的阵亡者名单中,就包含了六名上院贵族、十六名从男爵、近百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 )。 A.增长一倍 B.增长两倍 C.翻一番 D.翻两番 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 )阶段。 A.起步 B.上升 C.初级 D.繁荣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 A.经济建设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社会主义( )四位一体。 A.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 B.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C.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明建设 D.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 5.如果A商品的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必然引起B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则说明A、B两种商品是( )。 A.互补商品 B.无关商品 C.无价格弹性商品 D.相互可替代商品

6.在充分竞争市场上,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经济学上称做( )。 A.保护价格 B.垄断价格 C.生产价格 D.均衡价格 7.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资料价格和工资上涨过快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属于( )通货膨胀。 A.成本推动型 B.需求拉动型 C.输入型 D.混合型 8.当经济运行显著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以上时,就业状况和价格水平将分别呈现( )。 A.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 B.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C.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 D.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9.采购经理指数(PMI)是监测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反映经济运行荣枯分水线的PMI值是( )。 A.10 B. 30 C.50 D.100 10.在外汇市场上虽然交易规模不大,但影响很大的参与者是( )。 A.国际贸易公司 B.中央银行 C.投资银行

这10篇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这10篇传统文化英语作文,绝对考试热点,背起来~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10篇关于传统文化的英语作文,也是近年高考热门话题 01 假定你是华,是某高中的一名学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你校近日将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展(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air)。请给你的外教Mr. Smith写一封电子,邀请他参加。的容包括: (1)展会时间和地点:本周五下午2:00--5:00,本校艺术中心; (2)展会宗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展出容:相关书籍、图片、实物等: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优秀满分文】 Dear Mr. Smith, I'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air to be held by our school at the Art Center this Friday afternoon, from 2pm to 5pm. Since this event aims to help more people learn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staff, all th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s well as anyone interested in it are welcome. At the Fair, related books, pictures, videos and objects will be exhibited, through which visitors will not only underst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etter but also

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 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不再是仅仅作为经济专业的研究课题而存在。本文主要基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基础上,以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例来讨论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房地产产业发展、我国宏观经济政 策取向 基于以李克强总理带头的新一届政府4 个多月以来“新 政”的履职情况,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很多重要场合均强调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举措,本文认为,现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可以用两句话来表示,即并重经济增加和结构 应明调整;促进经济转型与经济升级。就经济发展目标来说,确 要打造中国“升级版” 经济,就经济调控方式与措施来说,应具备统筹兼顾-先浅后深-逐一解决的特点,就调控思路来 说,应体现出区间管理和底线思维,就调控方式来说,要具备灵活性,强化信息以及稳定预期,就调控标准来说,要突出预见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 就财政与货币政策角度而言,现目前我国还是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稳健货币政策” ,与之前几年政策方向 没什么出入。特别是新政府刚刚履职的初期,中央多次强调应确保宏观政策具备连续性以及稳定性,这对政府换届过程中确保经济平稳发展以及稳定社会各界对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都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新政府后续实施经济领域相关改革奠定了稳定、良好的环境。但历经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经济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也

越来越明显,甚至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要确保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必然要在宏观政策方面做出 定的改变或是调整,加之,我国现目前整处于过渡期和转折期,所以,现目前宏观政策更要并重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相较于传统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现目前的经济调控方式具备灵活性、主动性、精确性以及弹性等特点 、与房地产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财税政策 所谓财税政策,即国家在一定时期里,结合有关经济理 论以及国家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的配套财税准则、财税方针等。财税政策是调控房地产市场应用较多的宏观政策之 因为最近几年我国房价增长很快,基于此政府制定了相应的财税政策来控制房价上涨。结合国家各个部委的网站和有关资料,对最近几年政策相关房地产价格调控的财税政策进行了整理,具体见表1。 表1 我国财税方面的政策汇总 二)金融政策 金融政策即政府为了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运用多种方式 对汇率、利率以及货币供应等实施调节。因为房地产行业需要很多资金,而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银行贷款。所以,要有效调控房地产行业,确保该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政策制定了与之配套的金融政策。结合国家各个部委网站和有关资料,对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有关金融政策进行了整理,具体见表2 。 表2 我国金融方面的政策汇总三、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 一)财税政策对我国房价的影响 最近几年,我国房价上涨幅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收入

英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英国传统文化与教育[谦让是一种美德]

谦让是一种美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许多让的佳话,如“尧舜让位”、“相如让廉颇”、“孔融让梨”等。现在就以孔融让梨为例看看中国传统美德中的“让”。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翻开《辞海》,“让”字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这里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厚人自薄谓之让”。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让”作为一种精神,是国家加强安定团结的胶合剂。在古代,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就把互相谦让的事当作古今佳话,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也和谦让有关。如果人人都能从大局出发,宽怀让人,美德就会蔚然成风,大家就会感到温暖,社会问题就会减少,构建和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如果缺乏让的风格,相互间斤斤计较,白眼相视,攥拳相持,那社会生活的车轮就不能正常运转。其实说到底,有的人之所以不让,主要还是怕吃亏。让,是要吃一点亏的,但作为情操高尚的人,还是应该有敢于吃亏的精神。梅之所以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是因为它对冰雪的谦让;荷之所以赢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对于污泥的谦让;竹之所以赢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誉,是因为对于陡崖的谦让。其实,谦让就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谦卑与互让,就是一种心明眼亮的谦虚与互利,就是一种心比天高的谦逊与互惠,就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谦敬与互存。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谦让,谦让是一种品质。我们在学会谦让别人的同时,更要学会谦让自己,谦让人生。面对生命的挫折,我们要学会谦让,必要时,我们更要感激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不能因为挫折而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不能因为挫折而失去了活下来的勇气。学会谦让,它将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风帆。然而,谦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软弱可欺,并不是面对委屈、误解甚至凌辱无动于衷;而是在不伤害别人或危及社会的情况下,作出合理的让步,对于没有道理,存在伤害的对峙,我们是不应该谦让,应当肯定的坚持。 人生的旅途总有坎坎坷坷,带上“谦让”,总能找到避风港;人生的小路总有弯弯曲曲,握住“谦让”,总能披荆斩棘,看到胜利。相互谦让,让社会更和谐,世界更和平。 出处:1.《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辞海》“厚人自薄谓之让”。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笔记.docx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第一章科学发展观概要 国家制定: 1、发展战略 2、区域发展规划 3、专项发展规划 4、产业政策 科学发展观作为工程咨询业务的指导思想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 2、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动协调发展 4、促进全面发展(1加快项目全过程管理2加强投资决策3注重后评价4积极开发新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如何指导各类工程咨询业务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全面发展 ●推动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咨询业务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 ●二要重视社会全面发展的多目标分析 ●三是综合考虑影响投资建设的各种因素 工程咨询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 ■加快工程咨询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 ■促进工程咨询全面协调发展 ■注重提高咨询服务质量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工程咨询单位体制机制创新 ■实施“走出去”战略 咨询专业人才格局

形成年龄层次合理、专业结构匹配、以行业领军人物为引领、以复合型人才为骨干、以专业执业人才为主体、以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为支撑的行业人才梯队 第二章宏观经济管理 第一节市场经济 需求数量和价格反方向变化 供给数量和价格正方向变化 三个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生成什么(供应与需求)2如何生产(成本最低)3为谁生产(如何分配) 市场失灵: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市场效率 =帕累托效率,均衡价格=帕累托最优 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7大因素)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正相关 ■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负相关 ■替代品的价格-(商品房与经适房) ■互补品的价格-(住房与家居装修) ■预期-买涨不买跌 ■其它 影响供给的基本因素(六大因素) ■产品价格-正相关 ■生产成本-负相关 ■生产技术-正相关 ■预期-预期涨价,则减少当期供给(捂盘),预期跌价,则增加当期供给(急推盘)■相关产品的价格 ■其它(如国家政策等) 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产量同方向变动 【用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动来理解】 ■住房需求上升,会引起房价上升与房屋供给量上升(量价齐升) ■住房供给上升,例如开发商开发的房屋数量上升,价格会下降,但均衡的产量会上升(以价换量)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基础 关键变量:产出、就业(失业率)、价格 GDP=常驻单位、最终成果 GDP=价值状态、收入状态、产品状态 名义GDP、实际GDP、潜在GDP(理想状态下GDP最大值) 生产法(3个部门)+收入法(6项生产要素)+支出法(4项支出类型) GNP:考虑国外影响 N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是一种地域的界定,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只要其经济活动在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居民都要计算在内

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

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待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需要加快,各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技巧还待提高。目前,对金融体制改革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存在许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他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业更好地为经剂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按照这一精神,金融业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利率改革已成为国外金融业不断研究的主题,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已取得了不少发展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剂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一、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客观上要求利率市场化必须稳步推进。现行的严格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1、管制价格是非市场竞争基础上形成的资金价格制约了金融交易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了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 2、利率管制的经营环境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接受市场利率的洗礼,缺乏应对利率竞争,管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实践和经验,从而可能在未来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3、没有在利率市场化基础上的资金定价权,商业银行就不能根据资产业务的风险度和客户的贡献度,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就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客户市场,也无法把自己打造成真正市场化的微观金融主体。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利率生成机制的改变,也是改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应对商业银行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整体变革。同时,从利率本身形成及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必然趋势。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利率市场化极大地促进各商业银行及专业银行的自由竞争程度,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如果银行没有优秀的定价能力和良好的内部管理,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很大。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没有有序的竞争,建立存款保险体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试题与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试题与答案 1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 )。 A.促进经济增长 B.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C.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会出现( )等现象。 A.市场供应紧张、通货紧缩 B.失业增加、物资匮乏 C.生产能力闲置、通货膨胀 D.通货膨胀、物资匮乏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 )。 A.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B.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扣除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2

C.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扣除折旧 D.国民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 4.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主要反映( )。 A.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各项要素的边际产出率 B.各种要素投入折算为资金成本后,单位资金成本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C.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D.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全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5.各国经济发展经历表明,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源泉是( )。 A.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各项要素投入量增加 B.提高要素生产率 C.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 D.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以下关于中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是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是第二产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是第三产业 B.第一产业包括农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它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它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D.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其它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7.在本世纪头2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 )。 A.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B.经济社会信息化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