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专题讲座学习体会:增强大局意识,培养战略思维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专题讲座学习体会:增强大局意识,培养战略思维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专题讲座学习体会:增强大局意识,培养战略思维

增强大局意识,培养战略思维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学习体会

在认真学习中央党校杨春贵教授所作的《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专题讲座后,使我感触很深,明白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要想有所作为,更应该有全局意识,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在大局中辩证的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推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收获有:

一是提高自身战略思维能力要注重理论武装。战略思维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只有打牢理论功底,善于辩证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规律,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要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学习和领会,掌握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形势任务。特别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掌握唯物辩证法。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唯物辩证法,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主心骨,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千头万绪中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不纠缠于一时一地之得失,从容应对重大问题,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此外,还应该学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就经营工作而言,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设计咨询、信息化市场,必须要深刻领会和熟知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吃透国家有关

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的各项政策精神,做到精通熟知业务知识,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能力。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才能促进战略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是提高自身战略思维能力要注重政治修养。战略思维涉及的问题往往事关企业大局,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党性修养、坚定的政治立场、明晰的政治观念、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只有讲政治、讲党性,才能把实现党的最高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把这种目标同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产生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坚持原则,作出正确的决策。经营问题事关我院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全体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确定我院的市场定位,战略布局,从传统的设计咨询向以设计咨询为依托,

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发展和稳定大局,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普通老百姓、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要高度重视住房问题,突出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将加快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从理清思路、构建体系入手,不断创新机制,着力完善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把破解“住房难”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

重要内容和重点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有所居”问题。

三是提高自身战略思维能力要注重思维训练。一要加强战略理论学习。系统学习战略学基础理论,仔细探寻、深刻领会从战略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从中领悟“真经”,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二要培养多种思维方法。要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还需要从各个侧面、各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找出处理复杂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预期效果。三要养成战略思考的习惯。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熟悉国家大政方针。要把房地产管理和发展的问题放到更高、更宽、更远的空间中思考,尽可能从发展形势和未来需要、上级意图和自身实际等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自觉地用战略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研究加强房产调控与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办法,逐步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总之,作为企业基层领导者,要不断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做一名管本行、议大事、懂全局的新时代年轻管理者。

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服务意识

树立大局意识提高服务意识 一、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中,代表的是政府机关执行公务。办事人员的工作扯皮拖拉、态度粗暴或以权谋私行为,将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机关的工作效能,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直接影响乡机关的对外形象。作为一个直接服务于基层的服务型单位,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就必须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机关工作人员应时刻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去要求自己,把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二、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努力改善办事效率低,不讲勤政,不讲效能的问题,将机关效能建设落实到位,加强管理,强化措施,改进工作,完善管理,促进办事效率,提高行政效能,不断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三、认真排查整改,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关键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实现由墨守成规向与时俱进的转变,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结合本部门以及自身实际,认真排查反思与加快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找准症结,认清危害,认真加以整改,要形成主动服务的作风,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要做到热情待人,用心办事,明确工作职责,促进各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整治发展软环境、建设服务型机关”,关键和落脚点在服务上,要强化服务意识,深刻认识管理就是服务,始终把服务放到首位,努力实践以民为根本、敬民如父母的理念,切实做到“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自觉将工作精力集中到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困难、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如何培养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能力 摘要:战略思维,作为一种着眼于全局和长远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对战略思维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者战略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企业管理者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谋划,才能科学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预见其发展趋势,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取得事业的辉煌。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建立和运用科学的战略思维方式,努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战略思维能力,以有力地推动所经营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实现股东、客户、员工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福祉。 1.战略思维的内涵 一般说来,战略是指在整个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中,那些事关全局、具有根本意义或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或方略[l]。就其广义而言,则是指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战略思维是指对关系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的分析、综合、判断、预见的理性思维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运动规律的思考与把握,是管理者思维能力、思维水平、思维成果的高度体现。战略思维的成熟与否,不仅直接制约着管理者观察、分析、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观点,而且直接制约着管理者的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管理绩效。因此,战略思维是企业各个层级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的核心就是能够把握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趋势,做到“运筹于帷握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深谋远虑,具有战略眼光和洞察能力。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尽管是曲折多变的,但其内部总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认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才能做到运筹帷握,

为什么要增强四个意识

为什么要增强四个意识?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了谆谆告诫: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为什么要增强“四个意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有忧患意识,才有清醒头脑;有创新意识,才能奋发有为;有宗旨意识,才能人民至上;有使命意识,才有政治本色。自今日起,本报评论部刊发系列文章,以推助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好地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有忧患意识,才有清醒头脑 彼岸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只有几步之遥。但是,这“几步”,不是闲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一跃”。今天,我们引领的是一个与世界联系空前紧密而又承受巨大压力的新兴大国,治理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相互叠加的转型社会。在忧患中清醒面对现实,在忧患中探索改革创新,在忧患中体验人民疾苦,在忧患中敢于担当使命,才能不断激发攻坚克难的力量。 随着被称为“全球最重要政治会议”的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党再次以“忧患意识”作为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从胡锦涛同志告诫全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

终保持清醒头脑”,到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在巨大成功面前,我们依然保持着清醒头脑。 这种深深的忧患,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传统的民族来说并不突兀,但在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中、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下,一些党员干部容易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忽视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模糊了今日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淡忘了繁荣背后的“不测之忧”,忧患意识突出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 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倍加自豪而又倍加清醒,十八大报告把成绩讲够,也把问题说透,展示出观察和思考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务实视角。虽然我们有着全球第二的经济总量,但人均GDP在世界排名靠后;虽然城市的夜景日益璀璨,但不少边远农村依然为温饱发愁;虽然我们党涌现了从焦裕禄到沈浩等一大批优秀干部,但“表哥”、“房叔”等不时浮出水面,引发着公众的反腐焦虑。 正是从无数个这样忧乐并存的时代片段中,我们才能更加真切地理解国情的“三个没有变”,更加深切地感受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更加清晰地辨别当今中国在历史坐标系中的真实位臵。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站在十八大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与瞩望,经过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彼岸的曙光已经显现,我们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景只有几步之遥。但是,这“几步”,不是闲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一跃”。能不能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创新动力重启经济引擎?能不能彰显公平正义,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破解一系列民生难题,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再上一个大台阶?能不能避免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巩固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政治优势”?

战略的本质战略思维及其逻辑陈春花

战略的本质战略思维及其逻辑 陈春花原创 | 2013-02-15 人们一直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这样容易受到影响,企业家个人的危机、自然条件的变化、资源的改变、政策的调整、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等,一个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就会带来企业致命的危机,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这样脆弱呢?很多人告诉我说,因为中国企业还是小孩子在学走路,所以特别容易摔跤;也有人告诉我是因为中国的企业还不够大,所以抵抗能力弱,一点气候变化都比较容易感冒;还有人告诉我说中国有些企业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大家给出诸多解释都不能够说服我:小孩子会摔跤,但是他能够爬起来继续长大而为什么那些企业不行;感冒可以医治为什么那些企业总是得重感冒而且无法治;到了它们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为什么被频频打击。可见这些说法都无法解释中国部分企业比较脆弱这个现象。 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企业能够持续存活下去,就必须回答凭什么活下去这个问题,事实上企业规模大小、赚多少钱、解决多少就业、是否具备品牌等,都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企业运营的外化表现,所以当人们认为企业不够大而无法抵抗风险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还是要回到企业凭什么存活下去这个问题上来思考,这个层面就是战略的思考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脆弱的原因是不会做战略的思考,仅仅是做了管理的思考。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所作

的努力都是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战略的努力,这些企业所追求的是解决问题,遇到原材料涨价如何办?劳动力成本增长怎么办?面对竞争变化该如何办……的确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我还是需要强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解决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战略的问题,先回到战略思维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决问题。因为企业要面对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面对问题本身就是管理的职责,但是问题并不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是否可以生存的关键是如何做出战略的选择。战略决定命运。 战略思维就是选择不做什么 蒙牛公司由急速发展到今天的品牌困境引发了多个层面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明白需要开始反省企业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企业的战略思维不能够被管理理念替代。 战略思维与管理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本身就意味着做出艰难的抉择,选择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则是那些你不必做选择而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事关各种业务的处理方式。战略思维是:问题1,你想做什么;问题2,所想做的事情凭什么条件可以做;问题3,你有什么;问题4,你缺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你要做些什么?战略思维就是做出选择。管理理念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找到解决的办法;管理没有对错,

增强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市场监督管理局齐子群 当十九大精神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加深,当《治国理政》中关于大局意识的论断不断在脑海中闪烁,我深刻地理解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一古语,大局就是关系到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局面或整个形势,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利益性和系统性,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熟悉和把握它。一域是小局,是局部利益,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最大的大局。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大局,才能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以最果断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确保十九大精神和决策落到实处。 识全局懂全局服务于全局,就要增强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局意识并不是件容易事,即使主观愿望很强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局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也可能一时树立起来,但不会持久。从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角度,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监管机制,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文明管理、竭诚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条件,具体的讲要在服务上不断创新,开辟办照“绿色通道”,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经营对策,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不断促进额尔古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内部建设上,要营造内和外顺的良好环境,一把手起表率作用,在各方面主动提出“向我看

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不能凌驾于组织和制度之上,创造和谐宽松的共事环境,同舟共济抓工作,奋发有为谋事业。 识全局懂全局服务于全局,就要有淡泊名利、献身工作的高尚品格。《周恩来的大局观》,诠释了周总理不计个人得失、“相忍为国”、“相忍为党”的大局观以及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革命情怀和担当。我们学习周恩来,就是要学习周总理为人、为事、为官的优秀品质、高风亮节和崇高境界。牢固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了解大局、认识大局、胸怀大局、服务大局,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眼睛盯着大局,心里想着大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比较

企业战略治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战略是什么?我们能够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差不多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进展的基础是制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制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如此,我们能够讲企业战略确实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制造。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往常是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获得了专门大的进展。其中,60年代有钞票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治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

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治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职员素养普遍提高、自我进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治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治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进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制造以后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阻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差不多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

增强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当十九大精神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加深,当《治国理政》中关于大局意识的论断不断在脑海中闪烁,我深刻地理解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一古语,大局就是关系到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局面或整个形势,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利益性和系统性,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熟悉和把握它。一域是小局,是局部利益,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最大的大局。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大局,才能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以最果断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确保十九大精神和决策落到实处。 识全局懂全局服务于全局,就要增强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局意识并不是件容易事,即使主观愿望很强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局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也可能一时树立起来,但不会持久。从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角度,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监管机制,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文明管理、竭诚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条件,具体的讲要在服务上不断创新,开辟办照“绿色通道”,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经营对策,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不断促进额尔古纳市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内部建设上,要营造内和外顺的良好环境,一把手起表率作用,在各方面主动提出“向我看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不能凌驾于组织和制度之上,创造和谐宽松的共事环境,同舟共济抓工作,奋发有为谋事业。 识全局懂全局服务于全局,就要有淡泊名利、献身工作的高尚品格。《周恩来的大局观》,诠释了周总理不计个人得失、“相忍为国”、“相忍为党”的大局观以及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革命情怀和担当。我们学习周恩来,就是要学习周总理为人、为事、为官的优秀品质、高风亮节和崇高境界。牢固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了解大局、认识大局、胸怀大局、服务大局,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眼睛盯着大局,心里想着大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齐子群)

树立大局意识 加强沟通理解

树立大局意识加强沟通理解, 努力营造和谐积极的工作环境 离开单位近一年时间,脱离了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跳出圈子看圈子,脱离现实看现实,冷眼观世界,感触良多。每每在泰国局势危急的时刻得到领导同事的关心和问候,我感觉非常的温暖和高兴,甚至有些自豪,我为有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而深感荣幸,为工作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深感惭愧和内疚。下面是我对和谐单位的认识和建设和谐单位的几点感悟,在此交流讨论,与大家共勉。 社会需要和谐、单位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谐。单位和谐是成就伟大事业的沃土,和谐的单位能出政绩、出人才、成事业,能让外单位羡慕、让自己人自豪,在这样的单位工作能舒心惬意,体验工作的乐趣,提升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指数,而单位的和谐归根结底是人的和谐,人和谐了,关系融洽了,苦一点、累一点都能以苦为乐,人与物、人与财都能找到和谐的结合点。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人的知识结构有差异,人生阅历各不同,脾气性格各有特点,即使不上一百,也会形形色色,如何把形形色色的人拧成一股绳,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和谐单位呢? 一要加强个人修养,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要怀抱一颗平常心,眼光长远一点、心胸豁达一点,

大气的看待他人、看待前途、看待个人利益,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大可不必为了一个优岗、一个先进、一些鸡毛蒜皮无伤大雅的小事闹得乌烟瘴气,遇到矛盾,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多听取和包容不同的意见,主动化解矛盾,超然一点,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主观感觉,在干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多一些宏观考虑,既要有局部的利益,更要有全局的观念,既要承认“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的客观事实,更要看到任何矛盾的双方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如果不大度的去解决矛盾,最后只会是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同事之间,要多补台、不拆台,多帮助,不看笑话,不背后议论他人,遇事多沟通、多协调,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斤斤计较、眼高手低、心高气盛是成不了大事的。 二要讲政治守规矩,坚持按章办事。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单位,它也有办事的制度和规矩,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横向加强协调,它就是单位行为的准绳,每个人只有围绕这个准绳,按着制度和规矩去办事,才会避免矛盾,即使有了矛盾,才会有对照检查的标准,判断谁是谁非,从而自觉去改正,否则,只会各行其是,还自以为是对的,单位形不成合力,就更谈不上和谐了。 三要珍惜同事情谊,加强理解沟通。人生一世,一般来说,工作的单位不会很多,何况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杨春贵)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杨春贵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是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这里讲的是战争,实际上适合于任何领导工作。实践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决定一切实践主体都应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比较起来,总是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内外关系更为复杂,影响也更为深远,因而更加需要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整体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事,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何以有必要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必要的。因为: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毛泽东说:“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即是说,相对于全局而言,你是局部的,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的,也有一个总揽全局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具有全局意识。毛泽东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的东西的。”只有增强全局意识,了解战略大局,才能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为全局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妨碍大局、甚至危害大局。邓小平在谈到地方财政工作时说,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重点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

如何增强大局意识

检察机关如何增强大局意识 服务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保障,这是时代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使命。检察机关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和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服务大局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是宪法原则和党性的根本要求,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对于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工作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和坚持检察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对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 服务大局一直以来是党对政法机关的一贯要求,是政法机关的重要使命,更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肩负着为国家和人民掌好权、执好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服务大局也是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检察干警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一)服务大局的理念,是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就必须服务于起到保障作用的经济基础,推动和保护经济基础的快速发展。因此检察机关必须牢固地树立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 (二)服务大局的理念,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客观要求。“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肩负着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现实法定责任,肩负着在“依法

治国”基本方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构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法治氛围的使命。因此检察机关必须牢固地树立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 (三)服务大局的理念,是检察机关持续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肩负的职责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检察机关要围绕在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党的工作大局,来做好各项检察工作,使检察工作始终与党保持协调一致,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使检察工作持续发展。因此检察机关必须牢固地树立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 二、检察机关在服务大局中如何找准定位 正确把握检察机关服务大局中的定位,这不仅是我们做好检察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 (一)把握检察工作特点,确立服务大局的理念。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特殊地位和权力。但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检察工作可以脱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检察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大局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贴近大局,融入大局、服务大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独立性是检察机关参与和服务大局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努力开拓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工作空间,做好检察各项业务工作,并将检察业务向外延伸,进一步增强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工作的主动性。 (二)明确检察工作原则,端正服务大局的方向。围绕服务大局这个基本理念,要明确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保证检察工作在政治上不走偏方向;要明确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是以服务人民,依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切入点和归宿点;要明确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

13-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优秀的管理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首先是个学习型的人 看谁比对手学习得更快、什么是学习、君子是怎么学习的 四种选择——四种结果 预见变革 – 提前固牢,居安思危 从不丢羊,喝酒唱歌 适应变革 – 亡羊补牢,居危思危 很少丢羊,心情愉悦 不知变革 – 亡羊找羊,居危不思 永远丢羊,劳苦心烦 大彻大悟 – 绝不养羊,无危可思 无羊可丢,忍饥挨饿 二、要有颗做大事的心 1、心是指心智模式;是指格局、是指器 2、看问题时大处着眼,干事情时小处落笔 3、成功时总结外部条件,失败时总结内部原因 4、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5、狭路相逢勇者胜与亮剑精神 三、必须是个不自私的人 1、决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2、国王寻找的答案 3、喜欢、关心、注意他人 4、三个垒墙人的不同命运 要记住,并努力按此改变自己,这是成为优秀管理者的内功心法 一、战略思维的内涵 不建立全面综合的观点,就会迷失在个体的研究之中 1、战略思维要素: 思维主体的知识空间 思维主体的思维方式 思维主体的战略价值观 战略思维: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 二、新世纪对管理者战略思维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世界眼光 历史的深远眼光 世界的全局眼光

时代的敏锐眼光 世界眼光的路径 1、打开思维的空间 从大看小—切入点 案例分析:1.南京长江大桥2.椒江大桥 从长看短—着眼点 预见性思维:依靠昨天,干着今天,眼睛盯着明天,心理想着后天。案例:丁渭修复皇宫 解决三难:取土之难;运输之难;清场之难。 正负兼顾—着重点 “隆中对”、三峡工程 内外兼顾—基本点 2、避免霍布森思维 霍布森思维的局限: 第一,小选择第二,假选择第三,死选择 3、避免“二八佳人”思维 4、差序格局思维 5、定势思维 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采用自己习惯的特定思维框架进行处理。 跳出经验定势:传统本质上是前人的经验 前人当时只能那样做,我们现在不必那样做 (二)全局观念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要善于识全局,把握方向与大势 要善于弹钢琴,统筹兼顾求合力 要善于牵牛鼻子,抓住关键带全盘 (三)机遇意识 机遇与挑战、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机遇的要件 从理论层面看:善于把握大势、增强规律意识 从实践层面看:缩短决策的选择时间,避免“布里丹选择 ” 三点启示: 1.十全十美的最优决策是不存在的 2.领导者决策的价值取向是面向未来 3. 领导者要善于排序(价值排序) 及时制定对策,确保目标实现 目的-目标-途径-对策

战略思维及其逻辑

人们一直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这样容易受到影响,企业家个人的危机、自然条件的变化、资源的改变、政策的调整、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等,一个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就会带来企业致命的危机,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这样脆弱呢?很多人告诉我说,因为中国企业还是小孩子在学走路,所以特别容易摔跤;也有人告诉我是因为中国的企业还不够大,所以抵抗能力弱,一点气候变化都比较容易感冒;还有人告诉我说中国有些企业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大家给出诸多解释都不能够说服我:小孩子会摔跤,但是他能够爬起来继续长大而为什么那些企业不行;感冒可以医治为什么那些企业总是得重感冒而且无法治;到了它们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为什么被频频打击。可见这些说法都无法解释中国部分企业比较脆弱这个现象。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企业能够持续存活下去,就必须回答凭什么活下去这个问题,事实上企业规模大小、赚多少钱、解决多少就业、是否具备品牌等,都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企业运营的外化表现,所以当人们认为企业不够大而无法抵抗风险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还是要回到企业凭什么存活下去这个问题上来思考,这个层面就是战略的思考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脆弱的原因是不会做战略的思考,仅仅是做了管理的思考。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所作的努力都是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战略的努力,这些企业所追求的是解决问题,遇到原材料涨价如何办?劳动力成本增长怎么办?面对竞争变化该如何办……的确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我还是需要强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解决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战略的问题,先回到战略思维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决问题。因为企业要面对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面对问题本身就是管理的职责,但是问题并不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是否可以生存的关键是如何做出战略的选择。战略决定命运。战略思维就是选择不做什么蒙牛公司由急速发展到今天的品牌困境引发了多个层面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明白需要开始反省企业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企业的战略思维不能够被管理理念替代。战略思维与管理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本身就意味着做出艰难的抉择,选择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则是那些你不必做选择而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事关各种业务的处理方式。战略思维是:问题1,你想做什么;问题2,所想做的事情凭什么条件可以做;问题3,你有什么;问题4,你缺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你要做些什么?战略思维就是做出选择。管理理念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找到解决的办法;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战略思维要求首先问自己“我想做什么”,而不是问自己“我如何解决问题”,后者是管理理念。战略思维会让企业关心企业存活的根本依据,会清楚地界定赢利的来源,会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战略并不是一个以赢利作为选择依据的行动,而是以持续发展为选择依据的行动,赢利仅仅是战略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依据。看到矿井陆续出事,在谴责那些昧着良心赚钱的矿主和经营者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不能够把这些人称为企业家或者经营者,因为这违背了战略思维的方式。作为企业,如果仅仅能够看到面对的问题,只知道解决问题是危险的:如果企业所努力的方向就是解决所面对的问题,那么你就是只顾管理理念的人。在今天,信息流和资金流以惊人的速度运转时,只会管理的公司前途难测。更糟糕的情况是仅仅以管理为中心的做法,往往还会导致企业陷入故步自封的状态。如果人人都想竭力解决问题,那就必然会使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产品。过去几年,当看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行业格局调整,从而使得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被淘汰,就该明白这是只顾管理忽略战略的结果。战略思维就是选择不做什么。1997年开始我进入更深入的企业咨询活动,在理解了康佳的购并、TCL的运作、科龙的文化、美的的战略之后,我理解了彼得?德鲁克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的深刻含义,他说:“在法律上和财政上的意义(不是从公司结构及经济上)上来说,现在有120年历史的公司将活不过25年。”[6] 我在讲学的时候都以这段话开篇来讲战略的问题,大师告诉我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保证的,用我的理解来说就是:法律保守、财务保守。这是做企业的两个基本前提,如果违背了这两个前提,已经活了120年的大公司也不会再活多久,更何况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活到120年的呢?这里明确表达的就是:战略是在法律、规则保守和财务保守的前提下的选择,换个角度说就是战略要求不做违背法律和规则的事情,不做财务冒进的事情,这是战略思维的首要选择。如果你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就应该具备这样的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你的企业抵御

增强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增强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市场监督管理局齐子群 当十九大精神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加深,当《治国理政》中关于大局意识的论断不断在脑海中闪烁,我深刻地理解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一古语,大局就是关系到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局面或整个形势,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利益性和系统性,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熟悉和把握它。一域是小局,是局部利益,小局必须服从大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最大的大局。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大局,才能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以最果断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确保十九大精神和决策落到实处。 识全局懂全局服务于全局,就要增强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局意识并不是件容易事,即使主观愿望很强烈,如果不具备

一定的政治素养,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局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也可能一时树立起来,但不会持久。从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角度,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监管机制,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文明管理、竭诚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条件,具体的讲要在服务上不断创新,开辟办照“绿色通道”,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实行首问责任制,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经营对策,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不断促进额尔古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内部建设上,要营造内和外顺的良好环境,一把手起表率作用,在各方面主动提出“向我看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不能凌驾于组织和制度之上,创造和谐宽松的共事环境,同舟共济抓工作,奋发有为谋事业。 识全局懂全局服务于全局,就要有淡泊名利、献身工作的高尚品格。《周恩来的大局观》,诠释了周总理不计个人得失、“相忍为国”、“相忍为党”的大局观以及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革命情怀和担当。我们学习周恩来,就是要学习周总理为

树立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树立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篇一:树立大局意识,心得体会】 一:大局意识体会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是大局和小局的关系。一般来说, 大局就是关系到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局面或整个形势,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利益性和系统性,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熟悉和把握它。一域是小局,是局部利益,小局必须服从大局。面对经济全球化、 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大局,才能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做好 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使 命的迫切要求。 我们讲发展,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讲政绩,也要 讲全面,讲长远,既要看眼前的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人文、环 境指标;既要经得起现在的考核,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然而,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的领导者全局观念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有的在贯彻中心的方针政策时,过多地考虑部门利益,对中心的政 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在制定规划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有的甚至打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幌子,搞急功近利的 短期行为。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必须果断摒弃。 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最大的大局。我们要以最果断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 确保中心精神和决策落到实处。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党员干部讲大局,一是要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服从与服务全局。二是要识全局懂 全局,自觉把握大势与方向,果断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三是要坚持 系统思维,寻求整体效能最大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 主义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和判定各种形势,准 确地把握大局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大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得到和-谐发展。 心得二:大局意识 审计干部交流工作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干部 人事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实践证明,审计机关实行干 部交流,有利于干部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经受历练、增长才干。2011年3月我有幸到署交流、学习,对交流工作有几点体会:

《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

《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课程大纲一、战略思维的内涵 ●战略思维:对全局性、规律性、长远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思维 方法。 ●不建立全面综合的观点就会迷失在个体的研究之中 案例:盲人摸象 ●战略思维要素: 二、对领导者战略思维的全新要求 (一)世界眼光 ●历史的深远眼光 ●世界的全局眼光 ●时代的敏锐眼光 ●世界眼光的路径 ●打开思维的空间 1、从大看小—切入点 案例分析: a)南京长江大桥 b)椒江大桥 2、从长看短—着眼点 总结:预见性思维:依靠昨天,干着今天,眼睛盯着明天,心理想着后天。 案例:丁渭修复皇宫 解决三难:取土之难;运输之难;清场之难。 3、正负兼顾—着重点 案例:“隆中对”三峡工程 4、内外兼顾—基本点

◆避免霍布森思维 ◆霍布森思维的局限: ◆避免“二八佳人”思维 ◆差序格局思维 ◆定势思维 (二)全局观念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要善于识全局,把握方向与大势 ◆要善于弹钢琴,统筹兼顾求合力 ◆要善于牵牛鼻子,抓住关键带全盘(三)机遇意识 1、机遇与挑战 2、从理论层面看 3、从实践层面看 案例分析:赤壁之战 (四)战略创新 1、观念创新 ◆能力本位的新理念 ◆领导观念的新变化 2、制度创新 ◆制度缺失 一制度科学性不够 二是制度供给不足 三制度缺少权威性 3、机制创新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强将手下无弱兵

4、方法创新 ◆知识杂交、智能杂交 ◆对经验的创造性改造(猴子的经验) 5、角度创新 ◆增加动力 ◆减少阻力 ◆转化阻力 6、思路创新 三、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路径选择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的定义 一是学会生存 二是学会交往 三是学会专业 四是学会学习 2、学什么 ◆学理论 ◆学科学知识 a)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b)道德上的人本主义——制度建设滞后 c)强求统一的思维方式——“一致通过” d)泯灭个性的文化积淀——《东方红》与《国际歌》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及理论发展分析

企业战略治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重点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是什么?我们能够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差不多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进展的基础是制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制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如此,我们能够讲企业战略确实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制造。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往常是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获得了专门大的进

展。其中,60年代有钞票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治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治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职员素养普遍提高、自我进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治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治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进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制造以后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阻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

浅谈大局意识

浅谈大局意识 大局,即“整个的局面,整个的形势”。尽管大局是会转移变化的,但无论何时何地,大局观念、大局意识断然不能淡薄。因为大局事关战略部署,事关整体合力,事关人心向背,只有增强大局意识,才能确保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只有增强大局意识,才能整合资源,整肃措施;只有增强大局意识,才能维护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权威性,将中央的战略决策、战略部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作为领导干部要增强大局意识,必须做到了解大局、把握大局。如果连大局都不了解,不认识,怎么增强大局意识?怎么把握大局?了解大局,既要加强学习,对有关政策措施要注重原原本本学习,力争吃深吃透;又要联系实际学习,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通过协调关系,解决突出矛盾,化解不和谐因素,在驾驭大局中进一步了解大局。事实上,只有全面了解大局,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局,从而真正做到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能围绕大局,一切从大局出发。 增强大局意识,必须做到思考大局、融入大局。了解大局固然重要,但真正了解大局,是建立在深入思考基础上的;真正把握大局,是建立在融入大局基础上的。思考大局,就是要思考大局形成的背景,思考大局既定的宗旨,努力做到站高一步、看远一点、想深一些;融入大局,就是要合而为一,让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及其个人成为大局的一部分、一分子,成为一个有机的协调的整体。 增强大局意识,必须做到心系大局、顾全大局。大局是生命线,心系大局就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凡事都必须符合大局利益,一切都要在大局范围内转,不能以种种借口脱离大局。保障大局,更须强调顾全大局,即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