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与竹文化讲解

竹与竹文化讲解
竹与竹文化讲解

竹与竹文化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起敏

北京园林局专家张济和

一、竹子的美

(一)竹文化源远流长

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自古就和竹子分不开的。中国的古书都是写在竹片上的,叫做竹简。先秦就开始有竹简了,从先秦以后魏晋南北朝都有大量竹简出土。

张:那么我们国家先民对竹的开发利用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据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样的原始部落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实证,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竹编制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当中,就有关于竹制品的字体出现。那么,以竹做箭也不晚于殷商,刚才李老师也提到竹简,竹简在我们国家出现也是很早的。就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三次竹简实物出土来看,从战国,一直到三国时期的东吴,时间就跨越了四五个世纪。

(二)竹子的品格

李:人们为什么喜欢竹子?就是因为竹子它还有好多品格,它是和人的心理,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是重合的。竹子有玉的性格,比如说,青翠如玉,温润如玉,有玉石之声,有玉石之韵,有如玉之格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所以,曹雪芹把他的一个最喜欢的人物,最主要的人物,在《红楼梦》中那个环境放到哪里了?放到潇湘馆里了。为什么不把别人放到潇湘馆里?大家想一想,就是因为主人公性格、这个身世这个经历和竹子有着天然的联系,让人想到风雨潇潇之中林黛玉纯洁的这样一个性格。而且她那个身世又有着风雨箫瑟的一种感觉和竹子有着同调,假如把薛蟠放在潇湘馆里就糟糕了,所以这个人物性格和她的居住环境是相一致。所以,也说明曹雪芹大笔如椽,每一个细节他都那么结合得天衣无缝,在一些诗人的描绘当中,就更为深刻,比如说,张先生跟我谈到他文章里写到白居易。

张:白居易是我们古代园林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的理论和实践对文人园林的比较都有很大的影响,待会儿我还要讲到这方面的内容,刚才李老师提到这一点,我先插着说几句。他在这篇文章(《养竹记序》)里说什么呢?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

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励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碲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那么他在这儿讲的是在种竹赏竹当中,养情怡性,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实现人格完善,那么也是对作者自己以竹为诗的最好诠释。(6:00)

苏轼在《墨君堂记》,那《墨君堂记》是画家文同(文与可)画墨竹和储藏墨竹画的一个地方,苏轼为这个堂做的一篇记,那么叫做《墨君堂记》。在《墨君堂记》里面,苏轼是这么阐发竹子的品格美,他是这么说的。说: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德志隧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这里苏轼强调的是不合于流俗而保持人格独立的这样一种节操。

李:中国人欣赏大自然之美,欣赏河山,名山大川,欣赏任何植物,自古就有传统的,从远古的中国的古族,三大古族开始就开始对自然美欣赏,对植物崇拜,甚至玄鸟生商。人类的产生、民族的产生都和大自然有关系。所以,这样一个美学环境下,对竹的人格化和喜爱成为一种必然,水到渠成,很自然的一种东西。所以,把竹子人格化也是很必然的。人在山水当中,我就是山水,山水就是我,在画家是这样,在诗人是这样,在每一个旅游者也是这样。当你深入名山大川的时候,你对自然中融入了自然,所以这是我们民族心理的一个积淀,这种积淀赋予竹子上也是同样的。

比如说把竹子,中国人就向来认为它是四君子之一,君子之花,梅兰竹菊都是君子之花,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君子?因为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超凡不俗的品格,这种超凡不俗的品格恰恰是中国人所崇尚的,这种崇尚就把自身人和竹子融汇在一起了。讲竹子的时候,欣赏竹子的时候也是欣赏人自己,欣赏竹子品格的时候也是欣赏人自身的品格。所以,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竹子人格化了。人们又把它叫做岁寒三友,三个朋友,松竹梅是岁寒三友,自然是附会在人身上,人也和它为友,所以,松竹梅连在一起作为美的象征由来以久,因为在风雪弥漫中只有它们依然是青翠不惊寒,在恶劣的环中国人像松竹梅一样能够挺得住,勤劳朴素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战胜贫困饥寒是中华民族一种朴素的美德。所以,他们在松竹梅身上,也找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瘦劲孤高,竹子的枝枝傲雪,节节干宵都是看到人自己,所以像人一样,豪气凌云,不为世俗所屈,竹子干又直做人要正直,它的心又虚,心虚就可以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有容则大,有人(文同)说: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不是平常的植物。(10:00)

另外,它人格化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说,湘妃竹大家知道了,湘妃竹就是中国的传说上,

就是把舜南巡苍梧,死在那个地方,他的两个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去找他,也痛苦流泪,把泪洒在竹子上,所以,湘妃竹影响深远。

(三)历代文人与竹子的不解之缘

到了文化人这里,他就更显得爱竹如命了。古今有不少人爱竹成癖,比如说,王徽之,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的王羲之的儿子,这个人每建一个山间别墅或者临时借居的地方,都先让人种竹子,人问他为什么,你就是住两天,种什么竹子?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我一天也离不开它,所以,此君又成了竹子的别名,在诗词中,你见到此君两个字的时候,那是竹子。

晋代几乎爱竹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比如说《兰亭集序》,那就是一批文人,在春天春游,在兰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汇于茂林修竹之间,进行春游活动的一种盛况。另外,竹林七贤也是以竹林而命名的。宋代苏轼,有句名言,他说:“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是何等深刻地闯入了文人的生活里。杜甫当年漂泊到四川,在浣花溪畔建草堂的时候,他还向绵阳的县令叫韦续,他是他的一个朋友,要索取绵竹,来点缀他的草堂。文人是这样不遗余力地在提倡,因为他们是如命一样欣赏竹子。

后来怎么样入画的呢?一种是它本身具有,所崇尚的那种格调,另一个在形式美上,它很适于用笔墨去表现,所以墨竹就成为文化的一个大宗。另外它还可以同花鸟画共生,也可以同人物画为邻,所以这样很自然历史地就进入中国文人画的领域。

二、中国园林史上竹子的栽培及竹景的构建

中国园林史,把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划分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以及成熟期等等若干时期。

(一)第一阶段:古典园林发展的生成期

竹在古典园林中栽培应用的第一阶段尚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的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这个时期。以台、囿、苗圃为雏形的处于这种生成期的园林还承担着重要的生产方面的功能,它的植物栽培普遍具有生产意义。一直到西汉时期,规模空前的上林苑还是这样,当时东方朔在《谏除上林苑疏》中,说到这个院子里的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那么他把竹和农作物、果树等经济植物是并列的。事实上这个上林苑当中,有几片面积很大的竹林,当时被称为竹圃,既作为宫苑苑景的一个构成部分,也和其他经济植物的栽培一样和皇家的生产和经济运作直接相关。这也是这个时期竹子在园林里面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它还有重

要的生产意义。

(二)第二阶段: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

第二阶段,在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竹子因为受到士族文人的喜爱,刚才李老师也讲到了比如说,竹林七贤、王徽之都是这个时期的人物,因为受到他们的喜欢,所以在当时的他们营建的园林,所谓士流园林,竹子栽培是比较普遍,而且影响到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那么成为竹子在园林广泛应用的发端。

那么我们国家的古典园林,分为几大类型,最主要的类型就是刚才说的一个是私家园林一个是皇家园林,再一个就是寺观园林,当时还有一些其他的园林,比如一些带有公共的游赏性质的这种园林。比如刚才,李老师讲到的兰亭,实际上它带有公共游赏的性质。主要的是这三类。(15:29)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前期的和生成期的园林相比,主要是游赏功能上升到了主要的地位,更加重视观赏植物的栽培和培育。在这个时期,在当时的士族文人当中,流行一种崇尚玄学、雅好自然、向往隐逸的风气,受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悠游竹林,吟啸谈玄的影响,那就是阮籍他们那些人,当然这个隐士集团后来分裂了,嵇康也被杀了。但是他们在当时主张玄学,而且特别是主张人格独立,是很有影响的一个隐士集团,所以,受他们的影响,竹子也就引起了士族文人的特别的喜爱。

西晋的左思有诗说:经时东山庐,果下自成臻,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茜青葱间,竹柏得其真。那么就是他们很看中用竹柏这样的植物,作为他们园林里边栽培的植物。当时像谢灵运《山居赋》里所说的那种方圆百余丈的竹园或者像庾信,庾信是北朝的一个文人,他在小园赋里面讲到的三竿和二竿之竹。那么,竹子因为适应了士族文人对园林的清逸情趣的追求和人格寄托的需要,所以开始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士流园林当中,不管是城市的一些小园还是规模比较大的山居别墅都是这样。因为在士流园里面栽培流行起来,也影响到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在《晋书》《南史》还有像《洛阳伽蓝记》这样一些文献里面的记载,当时的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还有会嵇,还有北方的洛阳,那不论是以士流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还是像南北的华林园那样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寺观园林,竹子的栽培、以竹成景的情况已经都比较普遍了,这是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兴盛期和成熟期

第三节就是跨越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兴盛期和成熟期,这个时期,大体上是从中唐以

后已经到明清。隋唐是我们园林发展的全盛期,到了宋代开始进行成熟期,一直到明清,那么竹子的栽培和竹子的以竹成景这种构景形式,它这个发展和当时文人园林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有关系,竹景的构建在这个时期更加追求意境的蕴含。

我们国家研究园林史的专家周维权教授在《中国古典园林史》当中,这么讲文人园林,“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那么,中唐以后,中隐思想在士大夫阶层流行并且转化为隐于园的追求,和过去的遁迹山林、归田隐居不一样了,它要求去隐于园,在园林里实现所谓壶中之隐,到宋代就更为盛行。那么,这成为中唐以后,文人园林兴起的一个基础。(20:15)

园林史上第一位文人造园家,刚才已经说到白居易,那么他对中隐思想的诠释,以及对泉石养心怡性的营园主旨,还有他的营园实践,他一生建了四处园林,其中下工夫最大的就是他晚年经营的在洛阳的履道里宅园,待会来要谈到。那么他这些营园,他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于文人园林的发展是有深刻的影响。

那白居易在众多的园林观赏植物中,对竹子是情有独钟的,刚才说到他履道里宅园,他这么写他的履道里宅园,说是“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开篇就是这样。就是说它以水和竹为主构建了一处“地与尘相远,人将境共幽”的园居环境。而且,他又在他写他的园居的生活的一首诗里面又这样写,这首诗叫做《池上竹下作》。他这么写,“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可师”,那么,又把水和竹作为理想人格的一种寄托,引为师友,他的影响是很深的。刚才也讲了,白居易的《养竹记序》。

那么到了宋代,文人园林就更为兴盛了,园中的竹子种植,也就更为普遍了,而且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数都结构为大面积的林景,于林中取径或者是构亭筑屋。那么在林子里面开出竹径来,在林子里面做亭子、建庭堂,这样创造一种清幽深邃的景观。那么,李格非当时写了有《洛阳名园记》,他记了洛阳的十九处有名的园林,其中,多数都有这种以竹成景的情况,而且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说法。在当时的江南文人园林中,以竹景著称的就更多了。有沈括的梦溪园在润州,就是现在的镇江。还有叶梦得的叶氏石林,洪适的盘洲园等等,不胜枚举。那么,当时受文人园林影响很深的皇家园林,宋徽宗参与营建的这么一个皇家园林,很有文人情趣的一个皇家园林,那么它也有面积很大的竹林幽胜区,那么,竹景的构建为士大夫文人创造了一种在城市山林中做壶中之隐的清幽环境。

那么,竹子有它的特点。它生长迅速,成林很快,用竹子来作为构建园景形成园林环境的材料有它的特殊的优点,就是它效果来得很快。而且,竹子用咱们现在的话说,那么它在

治尘减噪这方面,环境的效益也是很突出的所以它很容易形成一种清幽的环境,那就是可以不闻车马喧,避开城市的喧嚣。

在宋代竹子也开始成为追求雅意格调的文人画的主要题材。刚才李老师讲了很多。我不再说了,影响很大的当然是当时的文同,苏轼。那么,宋代开始,墨竹画的发展,是在元可以说是画的人很多,一直到明清,成就是很突出的。

那么在诗文中,也把竹子作为重要的吟诵的对象,其中也包括大量的题画诗,我们很多的画墨竹的画家本身的文学素养是很高的,很多诗都是画家自己做。所以,当时为什么咏竹的诗很多,一方面是对竹景的、对竹子的实际的题材的应用,还有很多是提在墨竹画当中的诗。这时候,形成诗题画题也是景题的这种局面,三者相互影响,竹景也成为园林追求雅意格调的手段,成为园林雅意格调的一种象征。(25:37)

到了明清,文人园林作为两宋的传承还在继续发展,并且保持着对雅意格调的追求,那么,雅与俗更成为评定造园艺术高下的分野。那么这个时候,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出现了一些造园的专家,文人造园的专家,像文震亨、李渔、计成这些人他们对于文人园林的发展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是造园的理论上,而且在实践当中也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所以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追求一个雅的格调和当时的一些世俗的园林里面一些比较俗的一些东西形成一个对比,所以当时,是雅是俗是成为评定园林造园艺术高低的一个标准。

但是这时候的园景里面的竹景和宋代有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随着园林的规模的进一步小型化,在空间布局更紧凑、建筑密度比较大的园林当中,那种大面积的林景的构建,已经不太多见,只是在一些皇家园林里面可以做得到,一般只在有限的空间形成较小的林片,而以在建筑围合的院落天井当中作小品式的配置更为普遍,那么这种配置更加追求画意和讲究技巧。

刚才讲了墨竹画的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有很高的成就,所以园林里面这种画题式的小品式的布置很重要的就是它追求画意而且还讲究技巧。常见的形式比如说以粉墙做纸、朱石为绘或以门窗等构成的景框结合形成画幅,那么这种配置当然不可能像林景的配置一样去创造城市山林的实体环境,但是也可以让观赏者感悟另外一番的意境。比如郑燮就是郑板桥,在他的《题画竹石》当中有这么一则,说:“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他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诗情画意虚实结合,物我相通,体味一种新的意境。

(四)小结

我们说,古典园林当中的竹大体应用这么三个阶段在配置构景的特点,也只能简单地跟大家说一说。那么我们的古典园林中,竹子的栽培以竹构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和园主人理想和人格的寄托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园林的发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狭义的园林能够概括得了的,那么竹子的栽培、竹景的配置也会有新的内容和形式,但是我觉得这种通过竹的审美来陶冶情操,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29:49)

三、画竹的历史

李:当然画竹不是自宋代开始,唐代就有了,唐代的吴道子和肖悦,他们都画过竹子。当然,唐代的画迹已经是很难找到了,几乎是荡然无存,有些指出是它们的也不确定藏在国外的,见不到。

画竹的流传最早的大概就是宋代画的竹子,文同这个人是个很著名的文人,诗词画书法,被苏轼称为四绝,当然在他之前,也有好多人画,但是,最杰出的最具有创造性的是这个文同,他创造了用浓墨画叶的正面,用淡墨画叶的背面,这是他的创造,而且创造了竹子各种的风格,苏轼曾经写文章很高度地评价和赞扬过他。这个是赵孟頫,因为赵孟頫是宋代皇家宗师,宋代是赵匡胤天下,赵氏天下,到他年已经是元朝蒙古军事集团占领中国之后,他成了遗老,但是后来发现了他,元朝政府就给他高官,因为他诗词书画这个人非常的全面,一下就成了元初文坛的领袖,这个是承前启后的一个人。

刚才说的李衎那个人,这个李衎直接继承了文同的一些画法,他有自己的创造性,李衎在元代之后,是继赵孟頫之后,影响最大的一个画家。

这个是管道升(字仲姬),管道升是赵孟頫的妻子,刚才我们看那幅画,元代那个承前启后那个大画家的妻子,管道升她也是诗词歌赋文化修养非常全面的一个人。管仲姬这个人画竹子很有名,在女画家当中,在元代是一号人物。

这个是吴镇的,黄王倪吴元四家之一,另一个画家,他画的风格比较萧索,和另一个画家,倪瓒等人是一样的,这个风格上都是相近的,因为元代画家他有个理论,比如说,倪瓒,倪瓒画竹,他以为像不像竹无所谓,你认为是芦苇也好,是马也好,那无所谓,但是我是在抒发胸中的逸气,他是在表现他的内心情怀,表现自己的精神。

这是扬州八怪的,扬州八怪有个金农,金农在扬州八怪当中是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一个人,他画梅花画竹子,他爱竹子的格调,显然跟别人不太一样更诗意化,写诗一样画梅花,像写

诗一样画竹子。

这个大家更熟悉了,格调一看就是郑板桥的,画竹是扬州八怪中成功最高的一个人,郑板桥,当过两个县的知县,后来从潍县弃官之后,就到扬州卖画了。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孤傲,很有竹子的这种风格,所以官场不如意,但是,绘画上的成就,清朝政府少了一个很好的县官,但是中国历史上多的一个很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一些绘画成就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尤其在画竹上,他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的生活老师,艺术上师从的主要对象,月白风清窗户纸上的竹影,往往是他的模仿对象,所以,郑板桥又注意把竹子和社会联系起来。县衙里的萧萧竹声,他联想到的民间的疾苦声,这样在对一个画家来说是很不容易的,郑板桥这个人是非常特殊的一个人物。几杆清瘦竹代表了他的人格,代表了他政治上的、社会的一种关怀。都是郑板桥的竹子。历代的绘画,我由于时间关系,只好减了一些画家,到此为止。

四、启示

张:刚才我讲到就是说,我们对竹子栽培和竹景构建,重视以竹的审美来陶冶情操是值得我们在现在的竹子栽培和竹景构建中的来借鉴的,人们很早以前,就认识了竹子的美,《诗经》、《楚辞》对于竹子的形象美都有很多的描写。那么到了,《礼记·礼器篇》就把竹箭松柏四时不改柯易叶来比之人,赋予竹子以品格美,“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在以后的诗文当中这种品格美越来越多的颂扬于阐发,刚才讲过的就不再重复了,比如刚才讲到的白居易与苏东坡。当然他们那些认识是时代的局限是明显的,那么,到了现代对于竹子品格美的颂扬,很有代表的一篇散文就是诗人袁鹰在上世纪50年代写的《井冈翠竹》,他着重颂扬井冈山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借物喻人来歌颂战争年代,根据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新一代建设者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不断地赋予竹审美以新的思想内涵,对其品格美的认识也会不断丰富和深化。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赋予竹的“本固心虚|直立不已、高风亮节、夷险一致”的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反映,也是应该永远积极继承的。

因此,虽然园林的发展,使竹子的栽培,有了更广阔的领域,竹景构建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深入发掘竹的文化内涵,在展现竹的形象美,竹景的外在的形式美的同时,启发人们去感悟竹的品格美,和竹景的意境美。从而在思想上,心灵上得到有益的启迪和陶冶,还是园林工作者需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的课题。

五、提问

李:下面请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问:向老师提个问题,宋代文与可画竹,清代郑板桥,还有苏虚古也画竹,当代的文学大师启功先生也画竹,他们的各具神韵,请问老师他们对竹的欣赏趣味跟爱好有什么不同?

答:在传统上,他们对竹子的欣赏趣味在画中笔墨表现以及追求这个文化、画外的那种韵味和意境实际上是一致的。我觉得先生,你问的意思是古代的那样一些画家和当代画家有什么不同?

当代画家除了和古人有相同的地方,比如说,启功,启功除了写字之外也画竹,但是他画的竹大部分还是很传统的,他从古代文人画家里面学了很多的笔法,他自己的创造不是太多,他的审美趣味也是很传统的,就是更多地他有自己的风格,比如说他写字更接近他学养上,从管格体发展而来,有他自己非常清秀的风格,他画竹子的风格也是比较清秀和他的书法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书画同源和古人的主张也是一致的。(39:55)

问:李老师,您当时提到竹子是岁寒三友,还有梅兰菊竹都占有一份,可见崇尚竹子是自古就深入人心的,那么,画家把竹子纳入自己的这种描绘的视野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答:有些墨竹的画家,有些文人画家,有一部分非常倾向于有的画家他一辈子他也画墨竹不画别的题材,或者说,很少画别的题材,专业画竹的画家,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举不胜数。但是,有的画家他也去画竹,比如说,徐悲鸿,徐悲鸿大家知道,他根本不画竹,不是他的专业,画竹子,他画人物画鞍马,可是他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那幅图上他也画了竹子。上面一个公鸡在叫,下面一个山石,下面又是竹林。它也是衬托环境的。

文化与生活方式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提问:简述护士的审美修养途径和目标。 导入新课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东方文化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教训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在西方文化里却认为孩子应该和大人一样收到尊重,父母打骂孩子是错误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同,生活方式必然不同。 以一种邪恶的、不智的、失节的和不洁的方式活着,就不仅是很坏地活着,而且是在继续不断地死亡。 ——德谟克里特 讲授新课 一、生活方式的内涵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活样式和方法。具体地说,生活方式指的是在一定制度下社会、民族、阶级、群体以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及道德、价值观念等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 (一)生活方式的主体是人。 首先,生活方式首先包括个人的、有个性的生活活动样式; 其次,生活方式还包括人的社会群体生活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任何生活方式都是通过无数个人生活活动而实现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群体及整个社会成员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也是同样要受社会总体观念体系制约的。 (二)任何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生活方式的主观条件是指人们的生活观念。人们生活的动机和需要总是和他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分不开的。客观条件是指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它包括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装备等,是人类生活、生产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生活观念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如农耕文化,崇尚安静和谐;游牧文化,崇尚力量勇武。 (三)任何生活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文化与生活

文化与生活 考点解读 1.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①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②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的行为举止。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认识、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①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②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5.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 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 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文化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戴丽红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难点: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的力量、作用 【学习方法】 1.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并勾画课本,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2.学生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完成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题目. 3.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1.2文化与经济、政治 单元问题设置:结合生活事例思考:文化、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是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意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总结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前国国际竞争的重要砝码,从而提高参与文化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文化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自觉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在实践活动中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情境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文化与生活 教案

前言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2、了解阅读《文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涉及经济、政治两大领域,必修三《文化生活》则涉及文化领域。 〈讲授新课〉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讲“校园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出门讲“旅游文化”……时时在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然而“熟知非真知”,我们的生活虽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过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发展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进行文化建设?这是《文化生活》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生活的主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当然也包括文化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 (1)对个人 (2)对民族和国家 2、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1)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意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 (3)知道中特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认识到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阅读教材的方法 (1)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2)正文、辅助文的要求不同。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_李慧波

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看上去似乎是极其简单的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然而当我们真正想把它们厘清时,却又显得无能为力。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究竟如何定义,学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观点可谓是异彩纷呈。在讨论这两个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其共同的修饰语“社会”一词作出解释。中外学者对“社会”下过多种定义,到目前为止,学界已基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 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1] 。有学者认为: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 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系统” [2] ;“它(社会)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合力形成的,并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生产和再 生产出来”[3] 。可见,社会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 种多元的、 复杂的、具有共同维系力的有机组织。这种组织非常类似于佛教华严宗里所描述的一多互摄、重重无尽的“因 陀罗网” ① 。对于“社会史”这一概念,克拉克曾说:“社会史是一个多义词,因为‘社会’行为过于广泛以至于不可能把它定义为一 个学术范畴。”[4] 的确,社会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 维概念。 因为它涉及到太多的领域和学科。在这种多要素、多成分体系之下,很难用几个词来阐明它的概念。目前学界主要探讨的是“社会史”范围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在各自所理解的实践中不断架构社会史的研究体系。至于其研究对象究竟包括哪些,直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②。其实,我们不妨把思路转换一下,即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传统的“分支”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等。因为即便是政治史、法制史这类专史,它不仅与社会上层有关,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同范围内的群体有关。当然社会史作为一种运用方法在每个领域所占的比重有可能不同,如在研究政治史或法制史时,社会史可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而在研究文化史领域的时候, 社会史所占的比重可能会大一些。所以,社会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注重其它各个领域的社会内涵。研究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把所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史实相结合,将其容纳到通史和断代史著 作中,使社会史这一概念得到完整的体现。” [5] 一、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在对“社会”这个范畴作出界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再来谈“社会生活”的概念。社会生活是人的活动,但这里的“人”已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相互联系”的个体或群体。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生活”的 摘 要:“社会” 是一个有机组织,它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上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从而创造出种种“社会生活”。而文化又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定格,是维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体现,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社会生活又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社会;社会生活;文化;定格中图分类号:C 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10)02-0041-03 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 概念问题的思考 李慧波1赵红红2 (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48;2.繁峙县育英中学,山西 繁峙034300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李慧波(1979-),女,山西左权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 ①“因陀罗网”又叫天帝网、帝网,是帝释天的宝网,此网的每一结都缠有宝珠,其数无量。每一宝珠都映现其它宝珠,所有宝珠因此无限交错相映,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为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也是这种重重无尽、相互含摄的关系。一事物中拥有万法,所有的事物相互拥有。②(英)C.M.屈维廉认为社会史研究的是社区、婚姻、监狱等方面的历史和各种社会集团的生活状况、特征,将历史与政治史、文化史区别开来。邵雍则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来研究,强调“因此完全可以将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历史学研究,开拓社会史的新领域”。张静如认为“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的部分,是立于各类专史之上的学科”, “是研究社会全部的历史。”李慧波赵红红: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 41·· DOI:10.16392/https://www.360docs.net/doc/2519148264.html,ki.14-1057/c.2010.02.022

文化生活公开课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备课人:政史地教研组 执行人:阆中江南职中付绍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能说出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 2 知道为什么在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3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二)能力目标 1 会辨识各种文化现象,能正确区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 2 能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使我们的文生活更加健康向上,更加丰富多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化会毒害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辨析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 2 理解为什么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选用 学生预习、查找案例、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目标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时间安排一课时 五、课型结构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目标 组织课堂教学:欢迎来到我们的文化课堂,欢迎前来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交流展示手机上的垃圾短信 引导学生思考:形式多样的文化,丰富了生活,扩展了视野,活跃了思想,激发了学习、工作热情。但是,阳光下有阴影,虚假信息垃圾短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教师:请看投影,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P90《在文化生活中选择》。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和交流,我们即将知道什么是落后文化,什么是腐朽文化。探讨为什么在我们文化生活中还存

社会生活与文化

社会生活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的了解,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理解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现2013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创设情境。熟悉的场景,热闹的场面,这就是每年一度的春节文化盛宴,春晚已成为新的文化传统,走进了中国人们的生活,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将穿越千年,回到宋元时期,来领略宋元时期的文化和生活。引用一句话:给我一节课,换你千年情!我们春节除了有春晚,还有哪些民间习俗?那宋元时期,人们又是如何过春节的,我们看一下王安石的《元日》是如何描述的? (二)教与学 1、宋元春节节目之一—走基层 思一思:诗中反映了北宋过年的哪些习俗? 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伴随春节走基层节目组一起走进千家万户百姓家,来采访一下:宋元时期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还有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想一想:举一些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的一些传统生活方式 2、宋元春节节目之二——众星灿烂 宋元时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春节晚会。宋元晚会,节目丰富,明星众多。希望大家好好欣赏,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传统歌曲(宋词)——豪放派(苏轼)PK婉约派(李清照)(播放曲子),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节目。链接:宋词简介。 元曲——流行歌曲(马致远散曲)PK杂剧(关汉卿)(播放曲子)链接:元曲简介 草根选手(各瓦子选派)—滑稽剧(赵本祖)PK大宋好声音(金志先) 3、宋元春节节目之三—共同关注 思考:为什么在宋元朝时期人们的世俗生活会如此丰富多彩? 综合评述: 4、结束语:远处传来铿锵豪放的大江东去,关汉卿悲愤欲绝的演绎着千古奇冤,寻寻觅觅时,断肠人已在天涯!当风花雪月的文化走进下里巴人的世俗生活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文明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我们今天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包括今天我们坐在这宽敞的教室里学习,都得益于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支撑着民族伟大而 坚强的集体灵 魂。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五)学案及课堂实录 案例背景 教材 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存在着模糊认识,以致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有人还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为此作者写作本文一是提醒国人要正视传统文化,二是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能做好文化的薪火相传。本文三个标题,内在逻辑清晰,在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作出自我判断。 学情 分析 有关社会现象同学们都有直观感知,但是上升到文化范畴,学生却知之甚少。同时,许多同学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只是一种主观印象,并不能够产生思想的深度,加之本文在语言、逻辑上与学生阅读口味有些距离,所以学生的感性认知、理性判断并不够强烈。学案设计时可以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来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学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2.借助对文本的理解,正确评述社会现象。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问题探讨,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内涵及之间的关系。 2.学会立足本文中关键词句,谈谈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见解。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增强自主学习时把握文章要点的习惯。 2.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相互质疑争辩的意识。 学习重点 比较:结合生活体验,简要文字记录对传统文化、文化传统概念的理解;在研读文本后,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读文本前的理解作比较。 学习难点 结合所给例文,立足本文中关键词句,谈谈对例文中相关现象的见解。 学习过程 学习重点与难点 活动安排 设计意图 一、自主学习 1.〖课前自学〗:简要写出你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初步见解,然后交流。 交流要点: 2.〖课前检测〗“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属于文化传统? 追问: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借“竹子”表示对“高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说课稿 高二政治 田德鹏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说课稿 高二政治田德鹏 一、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和主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社文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理解《文化生活》模块内容的基础,在整个模块起着中的统领和导入作用。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知识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不仅对个人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对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国际舞台上,文化这个角色也越来越引人注目。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影响?这些就是第一单元要探讨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懂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和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从感悟文化现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巨大力量,然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早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第二课从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入手,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第一单元分别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透视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和重要作用。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从知识方面看: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理解经济政治的密切关系,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从能力方面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比如,透过纷繁的文化现象认识文化的本质,透过西方文化输出认识文化霸权主义的等;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辩证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看:通过感受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感受先进文化的对人的巨大影响,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自觉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 三、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高考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高考考点解读

高考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高考考 点解读 高考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高考考点解读 新课标解读: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第一单元的高考常见考点结合有关题型进行分析,旨在帮学生轻松把握本单元的重难点,以便在高考中能轻松应对,复习中能有的放矢。 考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解读: “文化”概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范围: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

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的“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精题解说: 1、文化不是神的恩赐,也不是动物的活动,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表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文化不需要物质载体 D、文化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化特点的认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B与题意无关;C与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本题答案是A项。了解文化的特点,本题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用排除的方法也能得出答案。 2、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它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备课人孙伏解 [备课时间]:2007年3与月22日[上课时间]:3月日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庞朴的相关文学常识 2. 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三、理清思路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第三部分(第8—13段)分四层: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四、文本研习 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专题1 文化与生活

分校 高 二 分 校 学 科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课 型 _ _ _ _ _ _ _ 执 笔 人 _ _ _ _ _ _ _ 审 核 人 _ _ _ _ _ _ _ 文化与生活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查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作用,包括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复习中要注意: ①结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认识文化的特点与实质; ②结合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与消费的发展,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③结合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活动、先进文化创建活动等,认识文化与人的关系。 ④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⑤结合中外文化生产力的对比,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 一、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本专题的复习可以把握一个核心,认识两对关系。一个核心就是文化的实质与特征,明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对关系就是,认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综合国力重要因素的作用;认识文化与人的关系,明确文化是如何影响人和塑造人的。 二、对教材知识进行模块整合:本专题主要强调了文化的作用,所以复习中应该立足文化的作用,向第三、四单元延伸,认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联系时政热点,强化方法指导:复习本专题必须联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明,认识我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和意义;本专题为文化生活非选择题的主要命题区域,应以高考题为例,重点讲解文化生活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 核心考点一 全面揭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文化的实质与力量 (1)把握文化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一方面,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人所特有的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文化深刻影响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 (2)认识文化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加强文化建设: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即通过影响和引导人的实践而使客观世界发展改变,但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 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不同

传统文化是以前流传下来的(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这就是文化传统所起到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文化传统的惰性。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固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2.文化对人的素质形成的作用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序: 1.文科学习的基本要求 (1)上课听的同时必须要参与活动,文科的学习在理解,只有参与才能体会,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学习,尤其如此。我期末在评价各位的成绩时会加入课堂参与分(10分)。 (2)多积累一些社会关注与我们生活相联系的新闻,特别是对所有公民都有启发意义或是教育意义的现象,请准备一本本子记录,并留有适当的空间作分析记录,要求一个星期记录2个事例。 (3)知识的记忆是基本条件。政治课的学习必须注意平时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这是学习和运用的基础。 (4)练习是必须的,基本要求是同步完成《学习与评价》,并自己准备一本同步的框题练习册,保证足够的练习量。 2.《文化生活》教材的体系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视频播放“福娃”动画片。你知道“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五个“福娃”中,头顶波涛文样的鱼娃“贝贝”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因为水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积聚”,传递的祝福是盛世繁荣;熊猫“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火娃“欢欢”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藏羚羊“迎迎”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它身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