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分析

霸王别姬分析
霸王别姬分析

霸王别姬分析

一、线索结构:

《霸王别姬》有着清晰的叙事框架,即学戏、从戏与最后的殉戏,而且有着连贯的叙事线:以程碟衣、段小楼、菊仙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体现蝶衣与小楼的分分合合,以历史的演进以及“霸王别姬”这出京戏为两条副线。

电影的时间推移角度本片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军阀混战时期

影片开头是一个通道,缓缓地走出两位戏子,脚步声渐大,然后是俯拍的远景。

两人站定,基本上以“霸王”的话为主,虞姬只有两句,再加上细微动作,将两个人那种既亲密又矛盾的关系显露无遗,采用这样的倒叙方法,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场灯一亮,故事开始。

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出场,背景是庙会,开始用黑白的画面色彩,随着师傅的三声拍响,

画面逐渐变亮,变成彩色。同时,暗示了人物命运的转变。

导演注意用音效来表达时代大背景,在这一时期,经常有鸽子哨声的出现。因六指,师傅不收。小豆子母亲把他抱出门外,一路上经过几个门槛,几个拐弯,交待了戏班大院的空间感,纵深感。

返回时一个静场,然后跟拍,晃动镜头,节奏加快,人群嘈杂,将气氛渲染得更加凄惨。最后是一个戏班大院的远景,给人一中说不出的禁锢感,不安全感

两主人公用动作和语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性格。小石头以头破砖和那一句经典的:“我操你们大爷”充分展示了他的“纯爷们”,而小豆子也极其倔强,总是强调着“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直至看到了舞台上雄姿英发的“霸王”,他留下了眼泪,他被折服了,被“霸王”控制了,他向往那种权力。于是,他拉着小瘌子回到了戏班。小癞子吃下最后一颗让他成为“大爷”的糖葫芦后上吊了,他的死,为小豆子和小石头的人物命运作了铺垫。

小豆子把师哥当作自己的霸王。在小石头把烟锅子塞进小豆子嘴里的时候,小豆子被这种雄性的魅力,霸王的魄力所折服,终于改口“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2.民国时期

第一场戏,也是通过音效来展示时代大背景,学生们的抗日口号和电车声。

他们离开照相馆,坐上车开始运动,路线与当初小豆子和小瘌子去看戏的路线完全吻合,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蝶衣和小楼成了“角”。两人下车,面对万众欢迎的场面,蝶衣背过身去,听到一声“冰糖葫芦”,一愣,转过头来。这个细节刻画了蝶衣细腻的感情,也令不少观众感到伤感。

这时,第二个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出现了----袁四爷,他以“阴阳脸”出场,暗示了他分裂的人格,四爷可以说是张公公的翻版,而且,他也渴望虞姬。平静的生活被另一个虞姬的出现打破,一个妓女-菊仙,而她可能才是真正的虞姬,因为她和“霸王”小楼结了婚。蝶衣可是说是绝望了,因为堂堂楚霸王娶了一个妓女,他发现小楼是个假霸王,从此不再一起唱戏,寻找解脱,开始了抽大烟。镜头被鱼缸挡住,表现他本性欲望的挣扎。

在小楼与菊仙结婚的那场戏中,导演用足了黄色调和红色,表现出温暖的感觉,而同时,蝶衣与四爷聚餐则是冰冷的蓝色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蓝色中,蝶衣发现了那把“霸王剑”,他又开始激动了,在与四爷发生了不应该的交易后,他拿着剑来到红色中,准备用“霸王剑”来唤醒他昔日的霸王,可小楼一句“又不唱戏,要剑有什么用?”使蝶衣彻底绝望了。回去抽着大烟,给母亲“写”着信,虽然蝶衣是笑着的,可这一幕,不知让多少观众泪下。是的,蝶衣从很小就没有了母爱,没有。

3.Wg时期

依然用音效表达大背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面播放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讽刺的是,“霸王”被“虞姬”捡来的孩子所审判,在“人民”的压力和求生的本能下,霸王服了软,因为他心里清楚,自己根本不是他妈的什么霸王,真正的霸王是每个时期权利的拥有者!

整个电影在大火焚烧牛鬼蛇神时达到了高潮,大伙始终在镜头前燃烧,暗示,一切旧事物将被毁灭。在求生的本能下,霸王终于脱下戏袍,甚至脱下了一层人皮,他疯狂地攻击着蝶衣,把能说得都说了出来。甚至把“霸王剑”扔进了火堆。菊仙奋不顾身夺出那把剑,因为她坚信,自己深爱的小楼是真正的霸王,霸王不可以没有霸王剑。蝶衣开始报复菊仙,他始终认为,是菊仙误了霸王。直至小楼说出了“不爱菊仙”镜头切到菊仙的特写,她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不仅是绝望,她不愿意接受家霸王这个现实,于是,寻求一种解脱,上吊了。又是一个静场,接着一声凄惨的叫声,于是霸王死了,活下来的是段小楼。

蝶衣终于唱出“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而小楼的一句“师弟,你又错了”蝶衣刚刚找到的一点希望又荡然无存了,于是他选择像戏中那样,挥剑自刎,选择了“从一而终”。

二、人物形象:

程蝶衣的形象首先是一种人生形象。这种人生形象是带有变态色彩的人生形象。让我们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程蝶衣成长在上世纪前半期,那是一个经历着急剧社会历史转型、跌宕起伏的时代。新思想传入、兴起,传统文化逐渐衰败,革命风起云涌,中国传统文明正与西方先进文明进行着激烈的拉锯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社会底层人物的戏子程蝶衣自然无法接触新文化,迫于艰难生存的需要,他以戏为生,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溺养,成为一个坚信“忠”“孝”“义”“礼”“廉”“耻”的封建卫道士式人物。面对京剧,他坚定地从一而终;面对师兄,他变态式的依恋,宁肯为他舍弃一切;面对妓女菊仙和师兄大胆、真诚的恋爱,他嗤之以鼻、深恶痛绝。特别是对有着真性情的菊仙的一成不变的厌恶,更显示其变态的心理。然而,在巨变的年代里,他的信仰和扭曲的、不切实际的梦一个个破灭了。他的精神世界随之轰然倒塌。他放纵自己、折磨自己,在鸦片烟中寻找梦幻,在监牢狱中寻找毁灭。新中国的建立曾让他感到过希望,他从鸦片和阴影中走出,重新振作。但好景不长,“Wg”时期的折磨又使他重新陷入绝望,疯狂的批斗中,他高喊“报

应啊”、“报应啊”,惊天动地。那段时期结束后不久,他突然而必然地在表演中死去……世事无常,人生坎坷,他的人生是充满悲剧主义色彩的人生。

程蝶衣的形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变中,他一生的碰撞、磨难、蜕变、精神上一层层剥离不也正是中国文化在近代化的历史大潮中痛苦整饬的表现吗?程蝶衣是文化的英雄也是文化的牺牲品。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是痛苦的也是壮丽的。文化的蜕变蜕变终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它会牵动文化者敏感的神经。为了文化,他们甚至会选择牺牲。悲剧终难挽回,文化更需传承、发展。在文化的冲突中,我们也许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认准方向,奋力前行。从这种意义上说,影片《霸王别姬》是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冲突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现当代历史的风景画。

蝶衣的形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他是20世纪前半期众多中国人的一个代表。从他身上体现出处于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承载了许多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深深迷茫与反思。百年中国经历的实在太多:太多的命题,太多的探索,太多的壮丽与沧桑。处于这个激流年代的人们与这段历史跳跃在一起,谱写了自己生命的篇章。记录他们的生活就是记录了中国的生活;挖掘他们的灵魂就是挖掘中国的灵魂。他们,是百年中国见证人。影片《霸王别姬》正是对程蝶衣——一位典型的见证人的成功刻画,深入、独到发掘了我们的人生、文化、社会,并达到了一个辉煌的艺术高度。

程蝶衣这个只知迷恋的人物的一生,是不断被抛弃、遭背叛的一生。他作为妓女的儿子,先以断指的代价,被生身母亲所抛弃;在千辛万苦的学戏过程中,他为了生活理想不得不背叛自己的性别,甚至彻底抛弃现实,一头扎进戏里,雌雄不分、真假莫辨;他与师兄段小楼多年结下手足之请,也由于后者和妓女菊仙的相爱而破裂;他亲手抚养的孤儿徒弟小四不但背叛师门,而且在Wg中借机整他;甚至他到死都疯狂迷恋的京剧在现代戏时代也由于他的固执而将他抛弃,使他不能再上台演出。只是到了他生命的终结处,他才算“自个儿成全了自个儿”:还是在戏台上,还是在“霸王”面前,拔剑自刎,:“从一而终”。

段小楼的性格是最可玩味的。一个极端矛盾的人,他为了救别人自己挨打,却在被打时口口声声的求饶。他突兀而梗直的惹恼日本人,却在Wg期间出卖了他一生的挚爱!看似不可思议,却件件都在情理之中。他的爱也让人恼火,他爱师傅,更爱师弟,他爱京剧,更爱女人,他爱妻子,却更爱自己。留情太多,是他的错。说道他对程蝶衣的感情,我更愿希望是爱情。是的,他是爱他的,袁四爷出场时前的那一幕,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程蝶衣的双手从身后圈住他,轻柔的移动在他的腰间,而后有意的轻触,玩笑间,两人都怔住了,迷失在对方的眼中。他是怕,怕被一分不正当的感情捉住,无法自拔,于是他救了菊仙,又娶了她。

菊仙是唯一的女性,她爱的执着,爱的热烈,爱的深刻,爱的勇敢。有时女性才是最坚强,最聪明,最有能力的一个。程和段都有性格上的缺陷,而身为女人的菊仙,给了他俩最无私的爱,她柔韧圆滑的处世风格僻护了两个最脆弱的男人。然而她是为爱而生的,她永远无法承受无爱的段小楼,所以她自己结束了生命。

三、影像风格

电影风格具有高度的历史感与诗化风格,作品的史诗风格首先体现在作品独特的选择了中国文化积淀最深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生活来表现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及人性的思考(京剧曲目剧目来影射人物命运)其次,《霸王别姬》的哲学内涵体现在;以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相联系从而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

《霸王别姬》所搬演的中国历史十分的眩目。随着小豆子的成长,观众经历了近代中国最纷乱的时代。不到三小时的影片时间内,中国江山已经数度易主。影片细心地安插了各种情节去让观众感受这段期间内政权交替的频繁,片子展现那都是中国一个个真实的年代,因此片中包含了清朝的太监张公公、北洋政府时代、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文化大革命等细节。包括人们生活状态,京剧文化,都对中国的那些年代一个很好的复现。借助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窥视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霸王别姬》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极为丰富深广,对中国文化的挖掘更具历史深度。它把戏剧小舞台与人生大舞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剧中演员的艺术声涯和现实人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既扩大了艺术表现的空间,又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思考,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充分地发挥了电影音画的综合表现效果,是一部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众的佳作。

《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并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认为“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四、主题意蕴

(1)对权力和文化暴力的批判与控诉

(2)对主人公和京剧艺术的眷恋与惋惜

程蝶衣是《霸王别姬》文化理想和文化反思的中心

程蝶衣多面,复杂的性格展示,始终和段小楼的性格发展,菊仙的闯入分不开,致使理想人生与世俗人生的冲突。

《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的第5部影片,它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两岸三地电影人合作拍片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电影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影片充满激情地叙述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极具张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不仅具有纵深的历史感,更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掺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盘旋纠错地展现出来,兼具细腻的男性情谊与史诗的格局。

“霸王别姬”本是一幕历史逸话,而在这里,它演变成一段梨园的血泪,一缕梨园的风气,一幅时代的画卷,一个历史的烙印。主人公也由两个痴情男女变换为两个相互重叠的男人——段小楼与程蝶衣,他是花脸,他是青衣,他的坚毅和他的温柔,他的唇吻轮廓刚毅凝固,他的眼角眉梢爱意满溢,他是叱咤纵横的霸王,他是从一而终的虞姬。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那一个苍凉的手势——天黑前最后一幕灰蓝,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花雪月,是那些随风飘远的红颜遗事……

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

的。《霸王别姬》一片深刻地挖掘了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内蕴也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历史的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微观近乎完美的融合在一部电影中。将展示的主角确定在“历史”与“小人物”两个方面,突出小人物在无常的历史大潮中犹如被玩弄于股掌的玩偶,渺小、无力而无助,主题上讲依旧延续着陈凯歌电影中“将文化反思进行到底”的命脉,最为人称道的是蕴藏于其中的浓郁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浩荡的历史洪流与社会变迁中,个人理想再强烈也是微茫的,程蝶衣的悲剧根源他企图根据理想来安排自己的人生他在舞台和现实中都陶醉于这样的戏剧情景中,使他的人生笼罩着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梦似地气氛

关于影片《霸王别姬》,陈凯歌说:“影片写的是两个京剧男演员与一个妓女的情感故事。这种情感延绵五十年,其中经历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也经历了他们之间情感的巨变与命运的巨变。------由张国荣扮演的青衣演员程蝶衣,他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做梦的人。在他个人世界里,理想与现实、舞台与人生、男与女、真与幻、生与死的界限,统统被融合了,以至当他最后拔剑自刎时,我们仍然觉得在看一出美丽的戏剧。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什么叫迷恋。”

五、视听(镜头)语言:

《霸王别姬》的镜头语言明确简洁,基本围绕着故事展开,而不是刻意营造意义。影片剪辑流畅规则,构图精美;同时影片中有大量的运动镜头与不同景别的静止镜头交叉使用,形成行云流水而有放有收的节奏效果。

这部影片的色彩总体上比较丰富,明暗对比鲜明,这与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相符合。长镜头的运用在片中也体现得非常好,例如:蝶衣拔剑自刎后,镜头久久停留在霸王脸上,那种惊诧、那种哀痛、那种心碎在长镜头带来的压抑感下体现的淋漓尽致。细节的体现更是展现了演员的演技和功夫的到位,例如:蝶衣在剧院后台,温柔而轻盈地伸出莲花指从他师兄的背后轻轻抱住他的时候,极尽女性的温柔,和蝶衣的男性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既体现了他对虞姬这个角色的极端投入和忘却自我,又让人想起他小时候对自己性别的倔强坚持,“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性别转换的矛盾与挣扎的表演浑然天成、丝丝入扣,演员的演技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陈凯歌在影像风味的控制和处理上可谓很成功。一是在重头戏里对人物的奔走行动作长距离的前后跟拍,既完整地展现出极具真实感的空间布景,又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当事人的某种临场体验;使一场戏的的着重点高度集中;加强影片的节奏感,而节奏的张弛变化可以引导、调节观众的注意力,避免冗长枯燥,树立鲜明的电影语法风格等。而且,不同的长镜头跟拍段落,效果也不尽相同:像影片一开始,前跟“霸王”与“虞姬”缓步走进体育场,长长的过道,相对固定的拍摄距离,使这样的一个运动镜头产生了“动中取静”的沉重抑郁感,一下子将人带进真幻难辨的颓旧氛围里恍若隔世一般。另一场小豆子被母亲砍断手指,疼痛难忍,在戏园子奔跑大叫,其余角色在不同景深位置也相应地急速移动,剧烈狂暴的画面处理再配以撕心裂肺的尖叫,可谓先声夺人,体现学戏之艰难苛刻。

由于影片中人物经常处于歇斯底里式的情绪状态,摄影师实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夸张的、变形的短焦距镜头了,但顾长卫却从用色入手来烘托画面情绪,可谓自成一家。比如花满楼“相亲”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调,几乎能把银幕点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爷扮装调戏的场面则用清冷阴郁的调子,加上淡淡的放烟效果。影片里多处可见表现主义的大反差布光,以及模拟舞台效果的分光、追光,反映出顾长卫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丰富的影像创造经验。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既能把握导演意图又心思细腻敏锐的优秀摄影师。顾长卫恰好能予以弥补和润色,在本片多处利用光色的细部微调,衬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给观者几多回味之处。

为了给顾长卫的精彩摄影锦上添花,在剪接手法上,陈凯歌常常有意反常规而行,作动接静或静接动式的跳跃式组接,对比强烈,不乏令人色变的冲击震撼;镜语的又准又狠,再加上音响突然的闯入,凌厉逼人。

灯光技术分析

《霸王别姬》用光让人看上去相当舒服,它既不是那种单一、冷冷的暗沉,又不是绝对的暖色调。它介于两者之间,一面尽可能表现了旧中国时代的衰败,另一方面对人物摄像时达到了足够的暖色调,使人物看上去不单一,很具有血色。在色调处理上,尽量照顾到人物在该场景中的情绪。譬如:当Wg时期来临前夕,菊仙和段小楼的家对比他们俩刚结婚时洞房,这点对比在对观众关于时间环境的交代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本片前半部分对小豆子、小癞子、小石头的面部刻画,机位都是处于侧45度角,光也是尽量模拟到自然光,打到半张脸,随着时间转换,人物刻画开始以正前方拍摄为主:这样做的效果在于利用光的效果,儿童们的一张张脸在逐渐展开,逐渐清晰,很有讲故事的意味,这是创作者在驾驭故事时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

镜头技术分析

镜头是摄像师的艺术,包括前面的光。而所有的影视元素就像一辆马车,导演就是车夫。本片的摄影师是顾长卫。从片子的镜头美观程度就深知顾导的功底和用心。由于影片中人物经常处于歇斯底里式的情绪状态,摄影师实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夸张的、变形的短焦距镜头了,比如花满楼“相亲”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调,几乎能把银幕点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爷扮装调戏的场面则用清冷阴郁的调子,加上淡淡的放烟效果——雌雄难分,真假莫测,一派迷离情调。影片里多处可反映出顾长卫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丰富的影像创造经验。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既能把握导演意图又心思细腻敏锐的优秀摄影师。原来,陈凯歌一贯的执导作风通常使演员的表演偏向抽象理性一端,故人物的情感表达往往流于粗线条,而顾长卫恰好能予以弥补和润色,在本片多处利用光色的细部微调,衬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给观者几多回味之处。

《霸王别姬》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影片,将近三小时要讲述跨越半个世纪的发生在一对戏子身上的事,考验摄像师的镜头叙事能力。场面的调度和人物的调度尽善尽美。在本片中,所安排的演员的调度形式的着眼点布置在于保持演员和他所出的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构图中的完美,更主要在于反映人物的性格,拍摄时更强调遵循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为了使电影形象的造型更具艺术感染力,在处理电影场面调度时,更注重从剧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场面调度。使这部电影的过渡也显得自然而流畅,在前一个主题结束之后,画面悄无声息地由亮转暗、由暗转亮,婉转而出下一段主题。比如:在片子的开头,小豆子被切去手指,小豆子的脸部特写,手部特写,反复两三次出现街道,再结合音响“磨剪子来,镪菜刀”以及“低沉的鼓声”。

拍摄技术分析

这一段场面纵深调度对人物命运的铺垫起到了很多作用。就像摄像师对整部片子镜头的把握程度其实用两个字来形容:“精”、“炼”,

“精”指的是摄像师慧眼,他找到最能传达情谊的镜头,譬如小楼从花满楼救下菊仙,回到戏院蝶衣和小楼两人背靠背坐着对话的那一段,先不说哪一段对白是如何如何精彩,单看镜头,两人背对着坐着,摄像师给的角度是平视,人们面前都摆着一块镜子,这种格调的设置,比两人傻傻站着对白更具意味深长性。“炼”,指的是摄像师对镜头逐个的提炼,导演找对了场景,演员弄清楚了对白,但摄像师要思考的是:把人物角度如何摆,机位如果设置,是动还是静,才能最具效果。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在《霸王别姬》的镜头里,多次出现人物甲通过镜子看人物乙,也就是说在片子里镜子作为一种视线介质多次出现,当然这其中肯定包含导演的想法,关于镜子在生活中的用途我就不多扯了,我想说的是这一运用正暗暗对应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一说法。

越是经典的片子越没有必要把画面蒙太奇一一抠出来逐个分析。它的蒙太奇思维应该是一个整体,存在于导演的的脑海中。从转场来说,小豆子和小石头从童年变成少年,是在湖边念叨:“力拔山兮气盖世…”转换的,通过两个摇镜头叠化,表示时间过渡。另外小豆子和小石头从少年变成程蝶衣和段小楼时,则是通过照相,前一镜头是和师父以及众师兄弟合照,后一镜头则是他们已成为角儿是的合照。一前一后,时空交代。前后镜头一两秒,就跨越了好几年,这一方面说明了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蒙太奇在影视中运用的欺骗性。

电影的画面剪辑干净利落,在一个个段落般的故事结束后没有拖泥带水的衔接,而是直接剪接或用远镜头摇开摇进。而电影画面中物象的镜头处理,更使得象征主义手法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小癞子自杀时轰然倒下的屏风,在关师傅叙述霸王悲剧时的霸王别姬画卷,在太庙批斗时燃烧的戏服和在大火照耀下扭曲的脸,都仿佛对未来人生的磨难与悲壮做了无情的预言。

影片的音乐音响也挣脱了沉重的寓意,而主要用来刻画人物心理、营造场面氛围以及创造场面节奏。整部影片总共有四十多段音乐,以胡琴、笛子、鼓等民族乐器为主,巧妙的将京剧、昆曲及各种配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与影片风格相契合的凄凉与沧桑韵味。音响上,影片经常巧妙地对现实音响进行恰到好处的提炼,有效的营造出了场面的空间感,托起了整个场面的情绪和气氛。

声音技术分析

声音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和磨合的,否则就会使声音显得很突兀。它与画面蒙太奇同等重要。声音是有节奏的,用声音来调控画面的节奏,磨合出最好的效果。这就是声音蒙太奇存在的伟大意义。这儿我只说一个:当小癞子和小豆子逃走后再次返回时,小癞子看到小豆子被打得很惨,那一刻他害怕了,赶紧吃掉他美味的冰糖葫芦,接着就自杀了。那一段:小癞子吃冰糖葫芦的动作音响,以及被混响了的“刀胚子”声,暗示下一镜头小癞子的自杀。声音是铺垫得如此干净。宁静,死亡前的片刻。

片子有两段主题音乐:一段是低沉的弦乐,另一段则是京剧中很常见的敲击乐,很有韵味的哪一种(本人对京剧不了解,无法详细描述)。也有两段音乐叠化在一起的时候。一般主题音乐出现时,都是主人公命运发生转变的时候。低沉的弦乐暗示主人公命运的未知数;而京剧选段则是提醒着观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主题。比如:当小豆子被母亲切去第六指强行留在戏班时,两段音乐是交织在一起的,强调小豆子入戏行,铺垫了“戏子”这个身份对他命运以后的影响。再如:当小豆子和小癞子逃跑时在戏院看到“当一个角儿的风采”时,弦乐再次响起,这一次音乐传达了一个信息——小豆子要“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再到后来,蝶衣吸毒,把自己弄得人鬼不分时,主题音乐也响了起来。得不到爱人,自感沉沦,深深地刻画了蝶衣对小楼的爱慕之深。再往后Wg时期:当红卫兵问到段小楼爱不爱菊仙,段小楼因为害怕背叛了菊仙,同时他也揭发了蝶衣。在那个互相背叛来保护自己的年代,段小楼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蝶衣和菊仙命运:蝶衣绝望,菊仙自杀。这又是一个主题音乐暗示人物命运的一个例子。最后还有一个:在片尾时,当久别重逢的蝶衣小楼再唱《霸王别姬》时,蝶衣装过脸来的特写,拔剑前的一刹那,音乐再次回到了京剧选段——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唯美的经典。当然其实在蝶衣倒下后,音乐中出现一个微弱的《歌唱祖国》(片子开头也有):一方面对应了片子的时空叙述方式,另一方面,激进的旋律,有点讽刺的意味,当然更多的是中国一路走来,有过尝试,有过错误,但也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好。

电影全篇大量使用了京剧中二胡以及如锣鼓等打击乐乐器的声音,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民族传统韵味,而音效与画面的结合更是恰到好处:在开始时戏班中师徒抓小豆子拜师时的京剧声暗示了小豆子已无法改变自己戏子的命运;在小四抢戏的环节,台前京剧声的响起与其说是故事中的原声,不如说更是为了表现段小楼难以抉择却必须抉择,英雄末路的配音,虞姬的唱腔一直在耳边萦绕,却不是程蝶衣而是他认真栽培的徒弟小四的声音,更是增添了对今昔对比和对苦涩的现实的渲染。在“太庙大火”的场景中,沉重的打击乐声错落有致地响起,使得我们的心头也饱受着和主人公一样的精神摧残。在菊仙自杀的时候,菊仙在空中悬挂的画面配着程段二人撕打发出的吼叫声和“听奶奶讲革命……”的歌声,使故事具有了荒诞色彩,而广播中的歌词“却原来,我是风里生雨里长”是暗暗包含了对菊仙一生的概括,更使故事具有了悲凉感。

六、细节运用:

正所谓,小事成孕育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惠普公司创始戴维·帕卡德说过,多处细节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让影片增色。本片中多处细节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窗户。当蝶衣被母亲送入戏班,他像个害羞的姑娘,不敢与人交流。导演安排了一个个的窗户,用这种代表羞涩的物体,让人们体会当时蝶衣不敢接触世界,与世界的隔离。

镜子。当蝶衣知道小楼与菊仙“大喜”之后,他在化妆台前质问小楼。导演用两面相对的镜子,镜头对着一人,镜子里可见另一人,加之镜子的椭圆形状,两人像是被一个画框框住,像是小楼与蝶衣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光束。导演用了几个光束作为转场。影片第一个镜头,大门透出的一束光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主人公身上,使得画面成黑暗两色,象征着艺术的光明与社会的黑暗的交线,就是蝶衣和小楼的经历。

歌曲。影片讲的是戏子,唱的是京剧。可当全国解放之后,影片的京剧相对较少,加上了《解放区的天》向前向前向前》等军歌,更加贴近时代的背景,也突出了解放后带来的新景象。

但是纵然如此,看完这部电影,我仍然觉得很痛心。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不要说对艺术扶植了,连那种让其保持原生态,自生自灭的气量都没有了。而那个曾经听话的好孩子“小四”,也因为受到政治运动的利诱,终于变成了一个狂热的革命份子,完全背弃了当初跪在逝去的师傅的灵堂前那种对艺术的完美追求的本质。这个时候的小四已经是早饭派的头头,打着新文化运动的幌子做着那些破坏艺术的事情。因此,影片最后程蝶衣的“死”,突显了艺术大师辉煌执着的一生,而影片最后,早已经不再提及那个背叛者“小四”,他

早已经被人所遗忘……他是死是活,早经无关紧要了。艺术是超越政治的。艺术通过程蝶衣,艺术达到了永恒,而小四只能是政治的牺牲品、革命的牺牲品。这影片每一个细节的运用都是很深刻的,片中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士兵集体殴打戏子的一幕,虽然说明了国民党士兵对艺术理解能力的低弱,但是起码还能说明那时候人性偏好的本质,而到了后来解放军看戏、集体起立鼓掌的一幕,那简直就是对艺术最大的亵渎,而且后面的集体唱军歌,更是对艺术的强奸和蹂躏。能给观众这样的观感,我想也是导演的成功了。

最后一个镜头,在黑暗的大剧场中,只有一束灯关,虞姬在与霸王的深情对唱中在霸王背过身体的一刹那,深情地望了他一眼,然后拔剑自刎,此时镜头定格在霸王悲哀痛心的表情上,镜头不再转向蝶衣,给了观众一种想再看蝶衣一眼却又于心不忍的心的纠结。这个镜头的结束给了观众一个无限悲凉和寂寞的感觉。但不论如何,蝶衣的死,是为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而死。其实,这部片的同性恋只不过是个幌子,张国荣演出的深度并不是对段小楼的感情,而是演出了那种为艺术为人生形而上价值的纯净神圣美,从张国荣自己的话来看,他深深懂得蝶衣的这种为艺术和信仰献身的价值,所以他才能诠释得如此地深入。这是演员的成功之处和演技的炉火纯青。在我的理解中,之所以最后不是蝶衣死在段小楼的面前,而是虞姬死在霸王面前,正是为了呼应师傅口中艺术的从一而终,程蝶衣最终还是为艺术而死,并且死在了Wg之后,我觉得也是大有意义的,尽管Wg中死的话也可以理解,但是,Wg中人们处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中,如果死,显得不冷静,显得是绝望而死,赌气而死,而只有在Wg之后一切平定之后的死,才是在平静中为艺术痴狂至极而献身,才死得所以,显得苍凉,才是心甘情愿的,其形而上的意义更加明显,这也是美学观年、艺术趣味和导演表现技巧之所在。

最后舞台的双重隐喻中京剧舞台长袖善舞的程蝶衣与人生舞台上与师兄相依为命的小豆子戏剧性的合二为一。

那台阶一出戏中,台阶仿佛成了观众席,一同目击着这一现当代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缕缕飘过的烟雾遮断了画面的纵深感,将这幅三人全景呈现为一幅扁平的画面仿佛在这一历史剧变的时刻,旧日的历史不仅永远失去了它延伸的可能,而且被挤压为扁平的一页,昔日显赫一时的公公与永恒的戏子,此时一同被抛出了新的历史的轨道,成为旧历史好、间不值一文的点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