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

一、解读

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

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

(范式)(科学革命)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

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图表来看:

其实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范式----概念框架,这个范式将在很长的时间内规范和约束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并指导会计理论和会计问题的研究。虽然我们目前预见不到可能改变这个范式的反常现象,但是从这个范式的修订过程我们可以感受革命的意义。

举一个小的例子:概念框架形成初期,根据会计目标的要求,信息使用者主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概念框架中,也主要强调权责发生制,根据应收应付的原则评价企业业绩。但是经济环境的复杂导致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经营失败,人们开始注重现

金流的重要性,并在会计目标中加入了了解企业现金流的要求。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 不断交替的过程,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 信仰。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研究库恩 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 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然后对这种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模式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1922-)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他从历史主义出发, 提出了范式的概念, 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库恩不同意逻 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 他 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思想都 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 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 展模式, 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1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 前科学(无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反常和危机(范式动摇)———科学革命(建立新范式)———新的常 规科学…… 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 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矛盾和斗争,因此是富有历 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按照库恩的动态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前科学阶段。 库恩把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 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对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没有达成共识,各种理论、学 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在前科学阶段各种理论争论的结果,就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报告 本文是在对托马斯·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仔细研读后,首先通过对该书各章节分别经行简要介绍,梳理出作者核心观点。同时,介绍了该书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对书中科学发展是否是“非积累性”的进行了集中探讨。最后,阐述了该书对我的启示以及我对作者核心观点的见解。 一、《科学革命的结构》内容简介 第一章:历史的作用。库恩指出现如今“科学的发展变成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的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堆栈中。而科学史则变成一门编年史学科,它记载这些成功的累积过程以及抑制它们累积的障碍。”(P1)这是一个误区,所以库恩提出该书的目的是要“勾画出一种大异其趣的科学观”(P1)为其观点的提出作了铺垫。①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首先对“常规科学”给出了定义:是指坚实的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P10)并指出“范式”所具有的两个特征:1,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地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2,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P10)所以说常规科学是一群以共同范式为基础经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库恩说:“常规科学研究乃在于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那些现象和理论。它具有一种内在机制,每当造成这些限制的范式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时,它能保证使束缚研究那些限制变得松弛”(P25)从而指出了常规科学的缺陷。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作者提到“解答常规科学问题,即以一种新的方式实现预期,这就需要解决所有各种复杂仪器方面、概念方面以及数学方面的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后

陳瑞麟 東吳大學哲學系 本文發表於2001年傅大為、朱元鴻主編,《孔恩:評論集》(台北:巨流),頁279-309。

1983年孔恩發表了《可共量性、可比較性、可溝通性》(Commensurability, Comparability, Communicability)(以下簡稱CCC)一文,呈獻了「局部的不可共量性」(local incommensurability)和「詞彙結構」(lexical structure)或「分類結構」(taxonomic structure)的新提法,正式地標誌了他開始走上《科學革命的結構》(以下簡稱《結構》)之後的道路。 從發表且造成廣大影響以來,《結構》中的兩大核心觀念「典範」與「不可共量性」即不斷地受到來自各方的批評。面對批判浪潮的孔恩,在科學哲學方面的主要工作即是一再精練地典範的觀念與捍衛不可共量性的「合法性」(雖然還是有一些修飾調整)。 針對「典範」的觀念,早在1970年代,孔恩在《後記》(Postscript-1969)與《對批評的反省》(Reflection on My Critics)二文中,將典範再解釋為「範例」(exemplar)和「訓練基質」(disciplinary matrix)1的組合。或許是因為這個再解釋的社會學意味更濃厚,而沒有受到哲學批評家的重視。基於哲學傳統,他們對「理論的結構」問題更感興趣。他們普遍地將典範理解為「鉅型理論」(如牛頓力學、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等),試圖對「科學理論的結構」提出更恰當的理解,以顯示典範觀念的模糊與歧義,証明理論與理論間的「不可共量性」不能成立,展現科學畢竟仍是理性、累積與進步而非革命斷裂的2。 再者,不可共量性的「命運」與典範的「命運」是相繫在一起的,因為孔恩在《結構》中的主旨正是「典範與典範之間的不共可量性」。對科學哲學家來說,如果能夠分析科學理論的語言或概念結構,顯示理論與理論之間的語言或概念是「同義的」、「共指稱」或「可以互譯的」,那麼所謂的「不可共量性」就站不住腳了。 在這種受批判與競爭的背景下,孔恩自己的思考也被帶向去重建足以支持不可共量性的理論結構──因為他放棄了「典範」一詞3,但堅持不可共量性。於是,我們看到的就是他在CCC以及後續的諸多論文中提出且發展的「分類結構」和「局部的不可共量性」。的確,不管是「典範」或者「範例」與「訓練基質」的組合,都沒有涉入「理論結構」的分析。在CCC之後,孔恩身上的科學 1「範例」也就是科學家在訓練的過程中,用來幫助理解他所研究的學科的「例題」。「訓練基質」則包含了四個元素:符號通式、形上觀念、共享價值、範例;這些也都是在訓練過程中,由訓練者有形無形地透過例題或其它互動而傳遞給受訓者的必備「技能」。換言之,孔恩從「訓練」的角度來重新解釋「典範」的觀念,強調「訓練」在常態科學中的角色與重要性。 2參看Lakatos, Imre & Musgrave (1970) (eds.), Criticism and Growth of Knowledge; F. Suppe (1977)(ed.),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heories, W. Stugmueller (1976), The Structure of Dynamics of Scientific Theory, F. Suppe (1989), Th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Theories and Scientific Realism 等論文集或著作。 3有趣的是,《結構》在其它學界造成深遠影響,各種學科均樂於使用「典範」的觀念。「典範」成為琅琅上口的術語,似乎絲毫不管孔恩本人已經放棄了它。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人 文 论 坛 166 INTELLIGENC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陈 杪 摘 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同时库恩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在于库恩看待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其科学革命观的非理性化。 关键词:范式 科学革命 相对性 非理性化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而享誉世界。而人们对其“范式”理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完全不足信的”和“耀眼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 一、库恩范式理论简介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事实,事实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如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种则主张:科学发展始于问题,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不断由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理论,如波普尔证伪主义。 而库恩则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在解释这个过程中,库恩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即“范式”。尽管“范式”在库恩自己的著作中涵义也不尽相同,但它大致可表述为:“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们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当一门学科缺少一定的范式,即科学家对基本问题、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则该门学科仍处于前科学状态。而范式一旦形成,则形成成熟的常规科学。“一个范式和一种更秘藏的研究方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成熟的标志。”而当在常规科学研究中总是发现反常规问题,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则该范式危机就出现了,这时另一种范式取而代之,一场科学革命随之而来,之后确立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并如此反复。 由此可见,“范式”这个概念成了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是由于 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下的整体性活动。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库恩科学观的另一部分“科学革命”理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跃进转化的方式即科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归纳主义科学观特征的积累进步。“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因此,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是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的范式。库恩用“革命”这一概念来强调科学进步的非积累性。认为一个范式发生危机经由科学革命而由另一范式所取代。科学的长期进步不仅包括在理论框架内确证事实和定律的积累,而且也时常包括推翻一种范式,并用另一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而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重新塑造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自身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标准等方面发生“达尔文式的进化”。 二、范式理论的缺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也有着较大的缺陷。库恩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其真理性,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谜题”的工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旧范式,但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接近客观真理。例如库恩指出:“我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方式来重建像‘真实在哪儿’这种说法;一个理论的本体与它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之间契合这种观念,现在在我看来原则上是虚幻的。”因此库恩的立场缺少一个基本要素即“前后相继的理论会逐渐逼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们通过建立范式,在理论框架内所进 行的对话与交流。但是,科学理论除了在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外,其最根本的功能应是用于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爆发科学革命,其根本上是因为革命之后的科学理论相比于革命前的科学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例如伽利略的物理学代替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更为客观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理论也具有非理性色彩。在阐述新范式如何产生时,库恩曾指出:“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他认为科学范式和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是个人心理格式塔的瞬间的转变,是一种云翳顿开的体验,夸大了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实,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离不开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刻苦艰辛的实验,还需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艰苦的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是人的内心因素与现实世界在人的主观努力下,运用理性思维,使人产生一个心理转变的复杂过程。 综上所述,库恩的科学观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注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可谓一种创举,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非理性色彩和相对性。本人认为,库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内部历史,在具体解决某一相同问题上,一个范式的解答必定是因为更加逼近客观真理而超过另一范式,才能吸引众多的科学家,从而一个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科学自此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澳]艾伦·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学俊:《试论库恩的范式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一言以蔽之,库恩用范式这个概念来解释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科学是通过革命(范式的转变)而发展。 全书分三个部分:常规科学,危机的出现,科学革命。用范式来解释这三个现象就分别对应于:范式的产生,范式的转变,范式的竞争。 库恩的“范式”比较模糊,他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这么一个用语,而不是从逻辑分析得出的词语。所见到的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其实,亨普尔的逻辑主义更能够揭示出范式的真正逻辑内涵。如果只读库恩书会抓不到重点,因为范式太模糊了。结合亨普尔的书可以更好的把握库恩的思想本质,说出库恩所没说出的话。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 库恩开篇提出我们接受的一般科学教育使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科学观。他反两种科学观,其一科学是由科学方法通过逻辑运作得出的,其二科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余部分库恩介绍了全篇布局。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本章库恩要用范式说明是常规科学如何产生的。 首先,在库恩看来,所谓“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者多种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使进一步实践的基础。 库恩认为,在一门学科成为科学之前,学派林立,争论不休,而范式建立使得研究得以聚焦。从逻辑实证分析,范式的成立有助于发展搜集更集中的资料,设计精准的实验,才指引科学发展,正所谓“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上一章库恩提出一个得到公认的范式是辨别常规科学的标准,这一章库恩则要说明这种范式所容许的研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如果一门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公认的范式,那么还会剩下什么东西供人研究呢? 库恩先给范式做了定义:其一有范例的意思,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有待澄清的对象。在一个范式最初出现的时候,它的应用范围和精确程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此,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目的既不是去发现新现象和新理论,而只是为了澄清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的那些现象和理论。 无论是在现象上还是在理论上,常规科学的研究有且只有三类问题:确定事实、理论与事实一致、阐明理论。 第四章常规科学即是解谜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的吸引力,可以用“解谜”来比喻。 既然有谜题,就一定存在解谜的规则。库恩认为,解谜的规则既包括此前已经确立的观点,也包括其它的有着丰富内容的东西。简言之,科学家作出的各种承诺: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方法论的,都可以归入规则的行列之中。 第五章范式的优先性 这一章,库恩主要解释了他为什么要用“范式”一词,而不用规则一词,他说出了若干理由。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①规范,原文是paradigm。这个字来自希腊文,原来包含“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特别是用在文法中,表示词形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作者在这个基础上用这个字来说明科学理论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即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种模式,因而形成一定观点和方法的框架。“规范”的译法比较接近于作者的原义。 I 导言:赋予历史的一种作用 我们如果把历史不仅仅看成是一堆轶事和年表,就会根本改变今天仍然支配我们头脑的关于科学的形象。 常现科学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之上:科学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科学事业的许多成就都是从科学界捍卫这个假定的决心中得来的,必要时还不惜付出相当的代价。 例如,常规科学往往压制重大的革新,因为必然要打破它的一些基本成现。但是只要成规中有任意性因素,常规研究的本性又可以保证革新不会被压制很久。有时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本来可以用已知的规则和方法加以解决,但是虽经这个专业的研究集体中最有才能的人反复钻研,仍然不得解决。也有时,为常规研究制造的某一种设备不合要求,结果出现了反常,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之同科学上预期的现象相一致。在这样一些情况下,常规科学就会走入歧途。这时候——也就是当这一专业再也避不开那种破坏科学实践旧传统的反常现象时——就会开始那种非常研究,最后终于把这一专业引向一套新的成规,为科学实践提供一个新的基础。这种使专业的成规发生变革的非常事件,就是本文所说的科学革命。作为常规科学活动所受传统束缚的补充,革命是对这种传统的破坏。 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以支持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每一次革命都必然会改变科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也会改变同行们据以确定什么是可以采纳的或怎样才算是合理解决问题的标准。每一次革命都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形象,以至于最后我们不得不说,那个人们在里面进行科学研究的世界也根本变了。这些变化同几乎总是随之而来的争论一起,决定了科学革命的特征。 创立另一种新理论如果触犯了某些专家的专门职权范围,也照例会激起他们同样的反应。对这些人来说,新理论意味着改变常规科学原来所遵循的规则。因此,新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指责他们所已经完成的许多科学研究。正因为这样,一种新的理论,不管应用范围是多么专门,都很少会、甚至永远也不会只是已知事实的累加。新理论的同化作用要求重新构思原来的理论,重新评价原来的事实,这个内在的革命过程很少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更不是一夜之间所能完成的。 只要学术界重新评价传统的实验方法,取代它久已熟悉的实体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它把握世界的理论框架,最后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II 走向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是指严格根据一种或多种已有科学成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某一科学共同

库恩发展模式的认识

从库恩科学观看中国 思想发展史 托马斯.库恩是六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科学哲学家,他提出的观点最初是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在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中一些重大的事实之后发现,他从前关于科学的性质的看法是有问题的,于是对那些先入之见发生了动摇。他认识到,传统的科学观不论是归纳主义的还是证伪主义的都经不住历史的证据的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库恩企图发现一种更好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应当与他自己所理解的科学历史情况更加符合。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著述,正是为此而作出的努力的成果。 本文将通过运用科恩科学观谈谈对中国思想发展的认识。 科学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西方,由于科学理论滞后于生产实践,所以为假说、设想等的提出创造了条件,这时候学术自由流派自由没有范式。因此前范式时期为常规科学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此时期各诸侯国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使意识形态长期内落后于社会发展。正统思想的缺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诸子百家都能够自由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宣传其思想和主张。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着共同理念的科学家集团或者科学家共同体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形成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形成“范式”。范式的出现一方面为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法,提高分析问题效率。另一方面范式的出现不利于科学的创新,限制了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历史上自秦朝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推行以后,儒家文化就是中国历朝历代思想上的范式,范式统一了思想、方法和理念,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中庸之道、孝道、礼仪等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三纲五常则严重束缚了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 一、解读 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

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 (范式)(科学革命)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 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图表来看:

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范式理论模式 科学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内在机理是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一般来说,关于科学发展的研究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发展一般模式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因和机制等。对科学的发展模式问题,无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还是历史主义学派的科学哲学家们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模式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性内涵,表明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主动靠拢。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其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致使他们没有实现对唯物辩证法的全面理解。 依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对这些模式( 理论)进行分析, 找出其利弊, 有利于我们在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即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下:感觉经验→归纳→假说→(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各种科学成果一旦获得经验证实或认可,便将作为真理的一部分而进入科学的范畴。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积累,观察次数愈多、愈广泛、愈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愈普遍、愈正确;科学的发展只是量上的递进、渐进的积累,而没有革命,没有渐进的中断与飞跃。 创立伪证主义的卡尔·波普尔曾言:你可能是正确的,我可能是错误的;即使我们的批评性讨论不能使我们明确决定谁是正确的,我们仍会希望在讨论后对事物看得更清楚。我们都可以互相学习,只要我们不忘记真正重要的不是谁正确,而是我们更接近真理。 在此我们重点分析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1、科学革命模式又称“范式” 范式是科学家集团即科学共同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共同持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信念。这个共同体由于经历了相同的教育训练,相同的业务传授.从事着相同的科学工作,吸收到相同的科学技术文献,探索着相同的科学目标,因而,他们在理解问题的观念上,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培养接班人的方法上就必然形成一种传统,遵循着一套规则,在把握世界的共同的理论框架中活动,在同一种科学信念下研究以致所用的语言、工具、仪器等等都会相同,这就是科学共同体所共同信奉和遵循的“范式”。 ①范式是一定时期科学共同体“看问题的方式”,包括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信仰和价值标准。 ②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一致接受的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取得的重大学科成就,包括可以进行逻辑和数学演算的符号概括系统。 ③范式是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所遵循的范例。 2、发展模式 库恩认为任何一种常规科学都是一种范式,而科学的发展就是范式的转移和更替的过程。库恩从自己的范式论出发,提出了他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互更替过程的模式:前科

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1. 1逻辑实证主义理论 若干事实→归并出经验定律→归并出高层次的定律→归并出理论 19世纪惠威尔把科学的进化发展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形式,即科学是通过归并而进化的。这种归并是指把过去的成果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 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例子:伽利略力学研究成果;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惠更斯圆周运动研究成果;胡克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成果;牛顿经典力学 问题: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而是存在间断。 新理论并非旧理论的逻辑扩展,而是包含有内容突变。 归纳累进模式: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因此,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的经验所证实,那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所包括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越少。 科学进步是先前的理论归并到后一个更大的理论中。(中国套箱模式) 合理性: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图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局限性:偏重于归纳,忽视了科学发展中的飞跃和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的新理论。 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的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即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下:感觉经验→归纳→假说→(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 1. 2证伪主义的理论 与“证实”相对。如果科学陈述或科学理论所排斥、否定的东西被经验证实,即其被证伪。如“凡金属都导电”。 P1 → TT → EE → P2 P1:问题 TT:(tentative theory)试探性理论 EE:(elimination of error)用证伪排除错误 P2:下一个新问题 评价 (1)科学始于问题(日心说恒星视差) (2)提出试探性理论(开普勒) (3)各种理论间激烈竞争,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如布鲁诺伽利略) (4)新的问题,开始科学的下一个发展过程。 从这种模式出发,波普尔提出一系列应提倡的科学精神: (1)要有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2)要有批判精神 (3)要有否定精神 其它问题:反例(天王星)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能被证伪。 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 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大胆地提出假设,通过证伪,然后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识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

科学革命的结构-文档 科学革命的结构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4标准书号:ISBN7-301-06100-5/ ? 0255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科学技术哲学既不等同于科学哲学也不等同于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科学史、科学哲学、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与科研管理。学科范式——学术积累和进步。科技哲学分成两个群体:哲学群体、社会学群体。前者关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自然科学哲学等问题。后者关注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学等。本书将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思想史四个分支。 序 皮亚杰例子阐明了从一个世界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的过程。本书描述了新理论或新发现之突现的发展类型。范式:在科学研究当中所起的作用,作者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本书的目的是勾画出一种科学观,它从研究活动本身的历史记载中浮现出来。科学是所收集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科学家是都会为总汇贡献一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事实、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活结合着而被加进知识的堆栈之中。历史学家的两项主要任务:确定出当代科学的每一事实、

定律和理论是何人何时发现或发明的;必须描述和解释阻碍着现代科学教科书诸成分更 迅速地累积起来的错误、神话和迷信。 自然观部分地来自科学观察和科学方法的要求,观察和经验能够大幅度的限制可容许的科学新年的范围,但是观察和经验不可能单独决定这种信念的特定实质。常规科学 是基于科学共同体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假定之上的。而新思想必定会破坏常规科学研究 的基本承诺。非常规时期,期间科学共同体的专业承诺发生转移,这些非常规时期被称 之为科学革命。每一次革命也改变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对许多其它 并不明显的具有革命性的事件的研究,同样也具有这些特征。新理论的同化需重建先前 的理论,重新评价先前的事实,是一个内在的革命过程。历史是一门纯粹的描述性学 科。其论点是诠释性的,有时又是规范性的。 第二章通向常规科学之路 常规科学指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他们的成就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是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无限制的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作者即称之为范式。科学实践的承诺和其一致性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即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去的范式所容许的更深奥德研究,是任何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物理光学的转变就是科学革命,一种范式通过革命革命向另一范式的过度,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运动研究,阿基米德以前的动力学研究,布莱克以前的热研究,波义尔和波尔哈夫以前的化学研究,赫顿以前的历史地质研究。这些案例向我们暗示出,通向一种坚实的研究共识的路程是及其艰难的。在科学界, 所发行的书要么是教科书,要么是对科学生活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回顾性反思。各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前范式阶段。 第三章常规科学的本质 一个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标准用法中,范式起着容许范例重复的作用,其中任一范例都可用来代替这个范式。另一方面,在科学中,一种范式是一种很少 用于重复的对象。范式是一种在新的或更严格的条件下有待进一步澄清和明确的对象。 常规科学既不是去发现新类型的现象,也不是发明新理论,而且也难以容忍别人发明新 理论。常规科学在于澄清范式的现象与理论。常规科学又具有一种内在的机制。事实科

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

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 [摘要]对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说明是库恩的一个重大贡献。系统解读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展现库恩科学哲学思想中的文化社会维度,有助于拓宽当前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库恩;科学共同体;文化社会维度 查尔默斯认为,强调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库恩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1〕。“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最能体现库恩科学哲学的文化社会维度。 一、科学共同体的内涵 “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這一概念借用了社会学中的”共同体”(Community)概念。共同体源于德语Gemeinschaft,后译为英语,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具有共同的特质、归属感以及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群体。1942年波兰尼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置……科学家按专业形成不同的集团,总和而为科学共同体。”〔2〕库恩发展了这一概念,赋予许多新的具休内容。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范式”和“科学共同体”两个概念常常出现循环定义:“一个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3〕拥有一个共同的范式的科学家组成一个科学共同体,或者说,一个科学共同体就是共有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因科学成就而结成,科学成就以科学共同体的结成而成为范式。 库恩后来在《后记》(1969)中对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表述得较为明确。“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同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在一种绝大多数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程度上,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通常这种标准文献的范围标出了一个科学的学界,每个科学共同体一般有一个它自己的主题。”〔4〕这显然是一种社会学的定义,从一群社会成员的行为出发,对其加以归类和划分。 库恩在《再论范式》一文中也谈到,“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学有专长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由他们所受教育和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一起,他们自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这种共同体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的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5〕这些群体形成科学共同体,围绕特定的知识目标,控制研究设备,决定优先权和研究程序。而共同因素“一个范式或一组范式”使得科学共同体内部专业交流充分、专业见解一致。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docx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什么?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 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配合作用的结果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5科学发展是现象阶段,实体阶段,本质阶段的演化过程 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配合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是范式转换,知识创新,动态演进的过程 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模式,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是富有历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首先,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各种理论、学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然后,常规科学阶段是指确立和发展范式的阶段。科学研究由于有了配合遵循的范式,解题研究工作便可深入发展。常规科学的目的,并不是要作出某种重大的科学发现,而是运用已有的范式去解决难题,从而使己有的科学知识稳步地扩大和精确化,是科学发展的渐进阶段。最后,科学革命开始于反常现象,反常的大量出现导致危机,危机的出现是建立新范式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在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们面对范式危机,纷纷寻求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摆脱范式危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竞争与理论选择来确立新范式,用新范式替代旧范式,使科学研究从非常规科

《科学革命的结构》干货版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该书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 《科学革命的结构》的作者是被理查德·罗蒂称作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 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

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 一个重要词汇。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托马斯·库恩 作品目录: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丛书》总序(吴国盛) 导读(伊安·哈金) 序 第一章绪论:历史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模式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 材化部专业:分析化学 学生姓名:吴怡亭学号:20124209109 授课教师:___李继堂____ 考试日期:2012 年12 月24 日

科学的发展模式 ——纳米材料的发展 摘要:阐述了科学发展模式所包含的类型及其在哲学家不懈努力下的发展进程,由此讨论了当今热门材料-纳米材料的发展,并运用科学发展模式的观点看待纳米材料的发展进程。 关键字:科学发展模式、发展进程、纳米材料 一、科学发展模式 所谓的科学发展模式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宏观上描述科学整体运动的规律有:指数增长律、汤浅现象、凯德洛夫:带头学科理论、积累模式、波普尔模式以及库恩模式;二、微观上阐述科学理论生长的过程:观察、实验-假说-检验-理论问题-尝试性答案-检验-理论(1)。科学与非科学不能完全分离,非理性与非科学的成分在科学中应占重要地位。科学的历史发展中,非理性是不可少的。科学其实并无特殊的普遍的科学方法,而且科学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科学发展模式大致上有:因经验积累而进步的发展模式、通过证伪而增长的发展模式—不断革命模式、范式嬗替的科学革命模式、基于研究纲领进化的发展模式等。科学发现的模式包括:序曲、归纳和结局的三拍子的进行曲。19世纪以前科学界相信科学的发展是累积的,其原因是(1)科学研究只有一种模式(从观察开始);(2)大多数历史事实使学者领悟到的也是如此。惠威尔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发现,科学是在从事实出发,用概念去综合事实,使事实上升为定律;再通过综合上升为理论这个历史过程中进步的。休厄尔把科学进步看作是事实和观念的成功结合。他认为,我们平时称为感觉经验的报告那类事实,只是事实一类。广义地说,事实只是片段的,是提出定律和理论的原料。这样的事实和理论间只有相对的区别,如果一个理论被归并到另一个理论中去的话,那它本身就是事实。休厄尔把观念看作是事实结合在一起的理性原理。科学的进化发展—支流汇合成江河,强调科学通过把过去的成果逐渐合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不断进化。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对于伽利略定律、开普勒定律的研究体现为一种进步,是因为在牛顿理论中包含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等。旧理论不论多么荒谬总会对科学的进步产生影响,如燃素说虽被氧化说所代替,但它把燃烧、酸化和呼吸归为一类来进行研究的见解却在化学史上起了积极作用。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的,期间曾经存在革命、有间断、无法用继承性加以说明;新理论的产生常开始于旧理论与观察事实的矛盾;累计模式把科学发展问题太简单化(2)。 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大胆地提出假说,通过伪证然后再推翻理论的过程,科学知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解读 关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解读 一、解读 我们在读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前,首先了解了库恩的生平,他从一个物理学者,转变为科学史家,再转变为科学哲学家,他 的一生都与几个重要的词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范式、常规研究、科学革命。 在这本书中,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常规研究————反常————反常时期————新的范式 (范式) (科学革命) 虽然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和革命一起计入历史,但是长时间的常规研究是一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范式的行成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资源,他们不再纠结于基本的概念,而是利用论文的形式对最新的热点进行交流。正是这种交流,使我们的资料更加详尽,观察和理论的一致性更加精细。这个专业化的过程,一方面使我们知识和理论更加丰富,帮助我们去解释更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限制我们的眼界,使范式变化受到很大的阻碍。所以我们要借助于范式去进行研究,因为范式越精确,涵盖面越广,作为反常的指示器越灵敏;而不是依赖范式,纠结于范式,错失发现的机会。 二、启示:范式的继承与反常的探索 承认与学习已有学科领域的范式,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固守陈规,而是在已有范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范式的形成依赖于真正有能力的人接受它,并在新理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使新理论日渐完善,直至整个科学共同体都认可它。而发现与探索反常则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必须做的工作。

下面我们结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谈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的范式理解及反常研究。 财务概念框架(CF)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12月发布的,作为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也根据研究发布了相关的报告,我国则是在1992年发布了基本准则,并于2006年根据趋同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尽管时间、制度背景、经济环境差别很大,但是这些理论框架内容都基本相同。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图表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