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第一稿)

变化的量(第一稿)
变化的量(第一稿)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18页“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变化的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正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具体情境:1、用表格的形式出示“小明10岁前体重变化情况”;

2、用折线图的形式出示“骆驼的体温变化图”;

3、用文字和式子的形式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教材通过三个具体情境的呈现,让学生体会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这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体会表示变化的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同时体会函数思想。函数思想是一个在数学学习中广泛涉及的数学思想,数的规律、形的变化规律、用字母表示数等都渗透着函数的思想,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研究变化的量之间关系的经验。教师用书中指出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它也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函数的重要价值,新世纪教材在学习正、反比例前安排了这节变化的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上这一节课。今天这一节课你们有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同?(教室变了,老师变了,……)今天的你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吗?(身高、体重等等都在发生变化)老师期待这节课你们还能有新的变化,新的成长。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从刚才的谈话中,我们发现,只要善于观察,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发现变化。如:季节在变,天气在变,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等都在变化,而像身高、年龄、体重等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为变化的量,有时也简称为变量。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变化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板书课题)

二、观察交流,感知变量。

1、师:生活中像这样不断变化的量还有吗?下面请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火眼真睛,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2、动画演示,寻找生活中变化的量。

(1)在汽车的行进中寻找变化的量。

提问:从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的量了吗?(我发现路程是一个变化的量。)

(2)从跳绳的情景中寻找变化的量。

提问:从刚才的情境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的量?(我发现跳绳的次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

(3)从太阳的东升西落中寻找变化的量。

提问: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在这东升西落中,什么是变化的量?(我发现在太阳的东升西落中,时间是一个变化的量)

师:果然好眼力,竟然能够透过太阳的东升西落看到时间这个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量。)

(4)从水龙头滴水的情境中寻找变化的量。

提问:从一滴一滴的水滴中,你发现了变化的量了吗?(我发现滴的时间越久,滴的水越多)

师: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一个水龙头滴水"在1个小时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个月里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一个人的生活所需。所以,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这样,我们才有水喝。(师拿水喝)

(5)从喝水的情境中寻找变化的量。

提问:从刚才老师喝水的情境中,你发现了变化的量了吗?(我发现老师喝的水越多,水壶里的水就变得越少)

三、探索交流,掌握变量间的关系。

1、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这样变化的量,而有些变化的量之间又往往

师:表中记录了哪个量?这个量是怎么变化的?(表中记录的是小明的体重,它是逐渐增加的。)

师:体重逐渐增加与什么有关呢?(体重的增加与年龄的增长有关)

出示表头:年龄。

师:猜想一下,表中的各个体重可能分别是哪个年龄段的体重?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下表:

师: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10周岁之前,小明的体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师: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10周岁之前,小明的体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像这样,一个量随着另一个的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两个变量,在数学上称为“相关联的量”。而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表格清楚地表示出来。那么通过表格,大家能估计一下,12岁时小明的体重吗?能确定吗?20岁呢?30岁?体重会一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吗?(不一定,人老了反而会减轻。)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加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2、师:现在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体重已经跟年龄不相称了。因此,我们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同学们请看这样一则报道:(出示报道)

每周吃一个汉堡包一年增加8千克脂肪

据12月8日《广州日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近期发现,人们越来越胖,不在

于吃东西的多少,而是因为他们吃的东西营养热量太高了。

营养学家安德鲁·普伦蒂斯发现,如果一个人平均每周吃200克的快餐食品

(相当于一个汉堡包),他一年就能增加8千克的多余脂肪。一项外国科研发现,汉

堡包所含的脂肪足以令人反应迟钝及丧失记记力,研究人员警告,年轻人日常饮食

若含有超过四成的高脂肪食物,将对脑部造成永久损害。年轻人应养成少吃高脂肪

食物的习惯。

师:同学们请算一算,一周吃一个汉堡包一年会增加8千克脂肪,那么一周如果吃两个汉堡包一年会增加多少千克脂肪?一周吃3个呢?4个呢?……(引导学生把表格填完整)

师:通过填写表格,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表格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怎样变化的?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我发现脂肪含量随着汉堡包个数的增加而增加。)计算一下,一周吃10个汉堡包一年会增加多少千克脂肪?(80千克)能确定吗?为什么?

师:比较两个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用表格来表现两个量的变化情况,而且表现的都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之增加)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第一个表格中两个量的增加是没有规律的,第二个表格中两个量的增加是有规律的)

师:从两个表格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同样是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但有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3、师:要保持适当的体重,除了要注意合理饮食以外,还要适当运动锻炼身体,小明为了锻炼身体,每天下午放学后都要到体育场去跑几圈(出示跑步图),这是他跑步的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统计表,看看表中哪两个量在发生变化?怎样变化的?想好了可以跟同桌轻声交流一下。(速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如果跑完三圈用10分钟,那么小明一分钟跑几米呢?确定吗?为什么?

比较小明跑步情况统计表与每周吃汉堡包一年增加脂肪含量统计表,有没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变化都有规律,但规律不同,一个是同增同减,一个是一增一减。)

4、其实,不单我们人类身上有许多变化的量,动物身上也有变化的量。科学家们对沙漠上行走的骆驼进行了研究,并制作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请看大屏幕(出示骆驼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认真观察这幅图。

(1)图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怎样变化的?

(3)从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反馈交流:

(1)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的量?(骆驼的体温和时间)

(2)横轴上表示的是哪个量?纵轴上表示的又是哪个量?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看来用这一句话很难说清楚两种量的变化关系,我们试着分成几句话来说。

课件出示:从()到()时,骆驼的体温是随着时间的()而()。

(3)从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猜想一下,骆驼第三天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第四天呢?第五天?第一百天?(都和第一天相应的时间体温相同)

师:像这样周而复始不断进行下去的变化,数学上把它叫做周期性变化。

比较一下,这幅统计图跟刚才跑步情况统计表,你有没有什么发现?(一个是统计表,一个是统计图,都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但变化的规律不一样,一个是一增一减,一个是周期性的)

师:看来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除了用表格表示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来表示。不过,无论用表格,还是用折线统计图,虽有不同,但都描述了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在变化。

5、刚才我们了解到骆驼体温变化的有趣的现象,其实自然界中这种有趣的现象还很多很多,那么还有哪些动物身上还存在着像这样有趣的变化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看看你能不能听出哪些变化的量?(播放蟋蟀的叫声)

提问:你听到什么了吗?(蟋蟀的叫声)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科学家们在对骆驼的研究中发现了骆驼的体温和时间之间的变化关系,那么从蟋蟀的叫声中,你有没有感受到哪些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呢?猜想一下,蟋蟀的叫声可能跟哪些量的变化有关系?(气温)

师:同学们真厉害,都赶得上科学家了,大家猜想的没错,蟋蟀的叫声的确跟气温的变化有关系。有位小科学迷在对蟋蟀的研究中有了惊人的发现,我们来听听看。(出示图片)谁愿意来充当小科学迷给大家读一读他的发现?(指名学生朗读)小科学迷研究的是哪两个变化的量?(蟋蟀的叫声和气温)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上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

气温差不多)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H代表气温,你能用式子来表示这个关系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写一写。(学生尝试用关系式来表示两个量的变化关系)

反馈,板书。(t÷7+3=h)

师:像这样的式子叫做关系式。谁能根据野外蟋蟀每分叫的次数通过关系式来计算当时的气温?

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

师:也就是说在这个关系式中输入一个蟋蟀每分叫的次数t,一定会得到一个和它相对应的气温h。这两个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蟋蟀每分钟叫的次数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师:你们看,两个变化的量的变化关系不仅可以通过表格和图像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关系式来表现。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变化关系可以用关系式来表示?前几道题可以吗?试着表示一下。(第2和第3可以)

四、举例交流,尝试描述变量间的关系。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四人小组交流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我们分别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哪些量可以用关系式来表示?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机动)

1、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

(2)人的长相与身高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5)每袋米重50千克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的哥哥是一名大学生,他利用暑假去一家公司打工,报酬按16元/

①表上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②哥哥的报酬是如何变化的?

③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哥哥工作时间和应得报酬之间的关系吗?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交流,我们知道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变化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化的量之间存在着关系。它们的关系可用多种形式表示。例如用表格、图像、语言文字,还有关系式等来呈现。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13- 04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陈起川1,2,夏自强1,2,郭利丹1,2,杨富程1,2,鄢 波1, 2 (1.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为了解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中亚地区不同经纬度5个湖泊代表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的实测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距平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及相关的水文统计方法,对该区域的降水量特征、变化趋势及其趋势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里海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四个湖泊区域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关键词:中亚地区;湖泊地区;降水量;降水分配;不均匀系数中图分类号:P339;P457.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1,修回日期:2011-11- 22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基金资助项目(201001052 )作者简介:陈起川(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利用及生态水文,E-mail:chenq c2010@126.com 降水量是地表水、 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1] ,分析研究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具有重要意义[2,3] 。中亚地区深处内陆,远离海 洋, 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原因,该地区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基本全靠降水补给,但降水量变化特征的研究却极少。鉴此, 本文对中亚地区主要湖泊地区的降水量进行分析,旨在探究该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并为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①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位于亚欧大陆腹地,亚洲与欧洲之间。里海北部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而里海中部及南部大部分区域则位于温热带,西南部受副热带气候影响,东海岸以沙漠气候为主,从而气候多变。②咸海。是位于中亚地区的一内流咸水湖,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交界处,为世界第四大水体,属于沙漠大陆型气候。③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是该国境内第3大水体,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 海洋上的气流很难流入,呈现出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4] 。④阿拉湖。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盐湖,接近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⑤斋桑泊。是哈萨克斯坦境 内东北部的一淡水湖,位于阿尔泰山西麓,额尔齐斯河流经此湖。 1.2 研究资料及分析方法 利用中亚地区5个湖泊气象站20世纪中后期及21世纪初的平均面降水量进行分析。所选择的5个气象站的地理坐标分别为:里海43.0°N、47.6°E,咸海46.8°N、61.7°E,巴尔喀什湖46.8°N、 75.1°E,阿拉湖46.2°N、80.9°E,斋桑泊47.5°N、 84.9°E。采用五年滑动平均法[5]、距平分析法[6] 、线性倾向估计法[7] 对各站的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 行分析,对研究数据按时间序列进行年代和季节划分来研究该地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并采用Mann-K endall秩次相关分析检验法(M-K法)[8]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2 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2.1 降水量特征统计 表1为各站年均降水量的统计特征。由表可看出,里海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对丰沛,巴尔喀什湖年均降水最少,咸海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巴尔喀什湖相近。咸海极端降水量的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最大, 巴尔喀什湖次之,说明咸海年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最大,巴尔喀什湖次之;咸海与巴尔喀什湖特征很相似,阿拉湖与斋桑泊相似。2.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 对各站的年降水量进行五年滑动平均及趋势分析并绘制成过程线(图1)。由图可看出,里海的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四个湖泊地区的

1.5降水量与降水变化

1.5降水(雪)量与降水变化 答题思路: A:熟悉降水形成的条件:①凝结核 ②充足的水汽 ③遇冷降温达到饱和/过饱和状态 B:降水类型的划分: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气旋雨(台风雨) C:影响降水的因素:a.影响降水量:①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②大气环流(分布与性质,推导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 ③下垫面(局部水域)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 b.降温:①地形 ②洋流 ③上升气流 1.5.1降雪/降雨量 【试做题】.《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地堑盆地;是中国地势最低(-154.31m)和夏季气温最高(47.8℃)的地方。(26分) (1)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16mm,蒸发量3000mm,是中国的干极。分析吐鲁番盆地年降水量很少的原因。(10分) ①吐鲁番盆地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海洋中湿润的水汽不易到达;②吐鲁番地区为盆地地形,周高中低,不利于水汽进入;③吐鲁番盆地周围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干旱区,水汽来源太少;④吐鲁番地区植被稀少,植物蒸腾水汽少;⑤吐鲁番地区是内流区域,无大江大河大湖分布,所提供的水汽少;因此降水较少。 【练习题】图11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表2为图11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8分) 分布在湖的东、南岸。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作业题】.(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 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2012-10-221小二沟地区地理自然概况 小二沟地区(现名诺敏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林地区,辖区面积7825km 2,其中林地面积3167km 2,草场面积2650km 2,耕地面积134km 2, 平均海拔高度为286.1m ,气候属于寒温带温凉半湿润大陆性季 风气候。四面环山,具有寒冷、风大、干旱等典型山地气候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多,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 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小二沟地区降水 变化特征对本地农业生产、森林草原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2统计资料及方法 利用小二沟建站以来1957-2010年降水资料,求出年降水 的距平,再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求各季的降水 距平: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 为秋季;11月、12月、1月、2月为冬季。计算年降水距平及各季 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值,系统分析了小二沟地区近54年的 降水变化情况。3降水的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8年,为 998.6mm ,年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76年,为290.9mm 。从图1中 年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60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年降水趋于减少,而从80年代至2000年降水量增加。进入 2000年以后,降水的年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 降水的季节变化4.1春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春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年,为 149.9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为10.9mm 。从图2中春 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春季降水始终是波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张胜利,孙晓慧,郝占宇 (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摘要: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限制性因素,降水量的多少且年内分配均匀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种植结构以及农业类型。文章通过对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54年来降水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小二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小二沟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 10.3969/j.jssn.1007-0907.2012.06.049文章编号:1007-0907(2012)06-0092-02 The Small Ditch Region Nearly 54Years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Z HANG Sheng -li (Hulunbuir Small Ditch Meteorological Bureau,Hulunbuir 165474,China) Abstract :the water condi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and restrictive factors,rainfall and annual distribution of uniform or not,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affect the local planting structure and the types of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mall ditch area 1957-2010year 54years precipi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discusses the small ditch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Key words :Small ditch region;Precipitation;Change trend 图1 年降水变化趋势 图2 春季降水变化趋势距平值(m m )距平值(m m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2~93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虽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总数-上次总数)/上次总数*100%=增长率。如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那么该种群在当年的增长率为(b-a)/ a。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其计算公式为:(本次总数-上次总数)/ 时间=增长速率。同样某种群现有数量为a,一年后,该种群数为b,其种群增长速率为:(b-a)/1年。 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增长率不能等同于增长速率。因此,“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要改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 种群中“S”型曲线中,“K/2”时有一个拐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增长率”不是一个点的问题,是某两端相比较。不能把增长速率等同于增长率。 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应该是逐渐增大。增长速率是增长的数量除以时间。在“J”型增长曲线中也就是曲线的斜率。从课本图中可发现曲线的斜率在不断增大,而每年的增长率(λ)是不变的。 J型曲线和S型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2011-01-08 9:40 增长率和增长速度这两个概念在习题中经常把增长率看作增长速度,这种模糊处理没有科学性。包括很多资料都没有很好区分;增长率是个百分率,没有“单位”,而增长速率有“单位”,“个(株)/年”。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100-1000)/1000]*100%=10%。而增长速率为(1100-1000)/1年=100个/年。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没有大小上的相关性。 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

我国降水量及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 1引言: 大家在被北京也待了一段时间了,应该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个夏秋降水多,而冬春降水少的城市。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图的方法,让大家了解中国的降水特征。 2空间分配: A.首先来看这张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它显示的是中国各地年平均降水量的情况 B.我们先来看一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如这种颜色表示。。。 C.然后看图,一眼看去,很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颜色整体上是由蓝向绿过渡,那么可以看出降水量的一个分布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不断减少。 原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影响,降水多。 西北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 D.我们再看,图中有两个极值—— 一个位于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年降水量达到8408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 另一个位于我国的南疆托克逊,年降水量仅达5.9mm,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E.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几条比较重要的等降水量线—— 首先是中间的这条,表示的是800mm的等降水量线,那么,结合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发现,这条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等降水量线和很多自然要素界限吻合。

再来看看稍北的400mm等降水量线,它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阴山、吕梁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终止于雅鲁藏布江河谷。 这条线东南气候湿润,适宜森林生长,是我国主要农耕地带; 此线西北气候干旱,为草原地带,是我国主要牧区。 而200mm的这条则是沿着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是草原 和荒漠的大致分界线。 B.在时间上: 1.年内变化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越往北部集中性越强。雨季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此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大。 年内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下图所示) (原因): a.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 b.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影响降水的因素: a.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50度,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 b.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差异大;

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分析 地磁场的变化覆盖范围从秒量级到百万年量级之间,跨越了非常大的广度。其中短期的变化一般是由地球外层空间活动所引起的,而长期变化通常是由地球内部的活动所引起的。本文对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对研究人员了解地磁场与地球内部物理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标签: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IGRF 1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计算方案 本文通过IGRF(国际地磁参考模型)对地磁场分布及长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地磁场长期变化涉及到大量的参数,其中主要包括磁偶极矩、磁极位置、磁场能量的变化情况以及西向漂移等参数[1]。本文选择磁场能量变化、磁偶极矩和西向漂移三个参数进行计算。主磁场能量的表达式为: 2方法与结果分析 2.1分析方法 本文利用小波变换的方法对地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相对于传统的Fourier变换方法来说,小波变换可以对地磁场局部时频特征进行分析,因此更加适合对地磁场长期变化过程中的时变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这里选择Morlet 小波变换,时间序列f(t)的小波变换可以进行如下定义: 公式(4)中的ψ表示ψ的共轭复数,a表示伸缩因子,b表示平移因子,Wf(a,b)表示小波变换系数,通过该公式对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机构所公布的1623.5~2005年期间的年均日长值序列进行一维小波变换,可以得到小波变换系数的实部、幅值以及相位等信息。 2.2地磁长期变化 根据公式(4)对各个参数进行小波变换,由于在小波变换的过程中,资料序列段的数据所得到的结果存在端部效应,导致该位置的结果精度下降。因此,这里选择1800~2000年之间的资料进行分析,从而避免端部效应带来的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出LOD和WN(n)2个参数在小波变换后所得的结果存在66年和32年两个平均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所有参数的小波谱焦点位置所对应的周期值与具体强度都不断发生变化,这表明各个参数的周期变化具有时变特性,而根据这种特点,可以说明这些参数的周期变化属于准周期变化。 在地磁场能量中,偶极子项(n=1)的能量具有绝对优势,能量的具體变化率主要受到偶极子磁场能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对小波变化结果分析发现M和W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物理: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内容,它是今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概念, 2、学情分析 加速度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爱因斯坦就曾经指出:“精确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公式,并且认识它的物理意义,该显示出多大的想象力”。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并且在学生的生活语言里没有与加速度概念相关的语言,这些都为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带来很多困难。 由于学生已经熟悉了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也就是比值定义法,因此本节课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引入加速度概念。这样既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又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 二、重点、难点 根据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 (1)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它的矢量性 学好高中物理离不开数学知识,图像的充分利用就体现了这一点,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是: (2)利用v-t图像计算加速度 2、难点 (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加速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方向学生更是难以判断,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是:(2)加速度方向的判定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出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让学生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有四点: (1)知道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式和物理含义。 (2)会根据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直线运动的运动性质 (3)掌握运用矢量公式的一般解题步骤(4)会利用v-t图像计算加速度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的应用 (2)通过例题探析过程,让学生掌握运用“矢量公式”的常规解题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发现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 四、教法、学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主要采取下面教学方法。 1、教法:

北大西洋海表风速季节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北大西洋海表风速季节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摘要: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长时间序列、高精度的ERA-40海表10 m风场资料,对北大西洋海域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长期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北大西洋海域的海表风速等值线在各季均大致呈东西带状分布,且由高纬度向赤道表现出高—低—高—低的分布特征。MAM和SON期间海表风速的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大值中心分布于北半球西风带海域;DJF期间的海表风速为全年最大;JJA期间的海表风速为全年最小。加勒比海海域常年存在一风速的相对大值中心。从多年平均来看,风速存在一明显的、范围较广的大值区:西风带海域,加勒比海也存在一范围较小的大风区。(2)1958年至2001年期间,北大西洋海域的海表风速以0.0049 m·s-1·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3)北大西洋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的区域主要分布于30°N以下的低纬度海域,变化趋势在0.01~0.025 m·s-1·a-1左右,西班牙东北部近海的递增趋势最为强劲,达到0.035 m·s-1·a-1以上,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则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减,趋势为-0.015 m·s-1·a-1左右,其余海域的海表风速无显著变化趋势。(4)近44年期间,北大西洋海域的海表风速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突变期为1972年前后。 关键词:北大西洋ERA-40风场季节特征长期变化趋势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ea Surface Wind Field and Its Long

速度变化规律

速度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加速度表达式推导得出速度公式,理解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2.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和运动图像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课前复习】 1._____是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其表达式_____ 2.位移、速度、加速度均是_____,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3.当加速度与出速度方向_____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_____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学习过程】 学习引入 看图思考下列问题: t/s0123456 v/(m/s)024681012问题1:汽车的速度在如何变化? 问题2:汽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速度变化快慢相同么?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m 2m/s 1s 4m 9m 2s 4m/s 3s 6m/s

定义:_____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1.加速度保持不变且方向与速度方向 _____ 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加速度保持不变且方向与速度方向_____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随堂练习 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B.匀减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为负值的运动 C.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D.速度先减小再增大的运动一定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 思考:汽车以2m/s的初速度,做加速度1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问2s时 汽车的速度达到多少? 根据得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满足表达式: v t=________ 三、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t/s0123456 v/(m/s)024681012 思考作图:请绘制图像来描述汽车速度的变化。 t v v a t0 - = s m v2 = 2 1s m a= t=0s t=2s ? = t v a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Ξ 王绍武 蔡静宁 朱锦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100871) 龚道溢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1 分析方法 1951年之前中国的降水量观测记录残缺不全,而且主要限于东部地区,因此对近百年的全国降水量的变化还没有系统的了解。2000年王绍武等[1]建立了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季降水量序列。这个序列包括中国东部均匀分布的35个站(站点位置见图1中星号),时间自1880年到1999年,但是时间分辨率只达到季。因为所有的缺测都是用史料插补的,而史料的精度有限,不可能重建月的降水量。不过,35个站的降水量序列对中国还是有相当好的代表性。根据1951~1990年资料,35个站平均年降水量与165个站(大陆内160个站加台湾地区5个站)平均年降水量相关系数达到0.95,与全国384个站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也达到0.86[1]。所以我们认为,至少从反映全国降水量变化趋势来看35个站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把35个站降水量序列向前延伸到1880年,误差或不确定性主要不是来自站数不够,而主要来自代用资料的准确度[1]。 王绍武在文献[1]中已指出,中国西部的降水量变化与东部相关不明显。所以,为了认识全中国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对西部要专门进行分析。不过,西部地区没有充分史料可以应用,不可能建立一个类似于东部的旱涝级别序列。但是,西部有丰富的树木年轮记录,而且西部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区,年轮与降水量的关系密切。 王绍武等[2]近来建立了中国西部17个站(图1中圆圈)的降水量序列,其中11个站应用树木年轮记录。把降水量序列向前延伸到1600年。分析表明这17个代用资料站的EOF,与近50a35个观测站的EOF有很大相似[2],因此可以认为代用资料所反映的降水量变化,对中国西部有一定代表性。但是由于代用资料的时间分辨率不高或者说对高频变化(如年变化)反映不够,所以仅建立了10a平均年降水量序列。 为了统一对东部地区35个站的年降水量,也计算出10a平均年降水量,就有了完整的东部35个站、西部17个站(站点位置见图1),19世纪80年代(1880~1889年)到20世纪90年代(1990~1999年)的10a平均降水量序列。统一对20世纪60~80年代的30a平均求距平,这相当于用1960~1989年30a平均,与国际通用的1961~1990年作平均稍有不同。西部17个站有不少在附近没有气象站,无法直接求降水量值,用代用资料得到降水量距平百分比。所以用全国160个站(图中黑点)中的西部35个站1960~1989年的观测记录,计算年平均降水量,再根据距平百分比推出19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每10a的平均降水量。 2 降水年代际变率 图2给出了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西部及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其中全国直接用东部与西部降水量平均,因为这两部分的面积大体相同。由图可见西部与东部的变化很不相同。东部地区以20~30a的年代际变化为主,而西部则变化周期较长,20世纪前干旱明显,20世纪后半期降水逐渐增 第60卷第5期2002年10月 气 象 学 报 ACTA METEOROLO GICA SIN ICA Vol.60,No.5  October2002 Ξ初稿时间:2002年8月14日,修改稿时间:2002年9月3日。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自然科学基金(49635190)。

发达国家经济结构长期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发达国家经济结构长期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对美国、日本与德国的比较研究 夏明张红霞 长期来,我们对于发达国家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总的认识是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总体变化趋势,对于早早就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来说,是工业化之后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总的这种变化趋势中,各国却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例如2007年美国的服务业产出占总产出比重为68.6%,而制造业只占到21.6%,但我们却看到同时期日本服务业只占54.2%,德国为54%,而两国的制造业则分别占到34.2%与37.3%1。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需求结构的变化、收入分配的调整与生产相互联系,并在长期内发生系统的变化,不同国家正由此塑造出不同的结构调整路径。从这一角度考察西方国家长期来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与特点,对于处于结构转型与调整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利用OECD的国民核算与投入产出数据,选择对美国、日本与德国的结构调整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三国长期结构调整中的趋势与特点。 一、产出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从产出结构来看,美国的结构调整表现出经济更大程度的服务业化,而日本与德国则在走向服务业化大趋势下,保持了一个强大的制造业。随着产出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产生了一致的变动趋势,而且服务业的就业在整个就业中的比重相对于其产业份额要更高。随着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就业人数在长期内是趋于相对下降的,特别是2000年以来,制造业就业份额经历了一个显著的下降,这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发达国家在2000年以后产业转移加速推进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具体来看,三国表现出如下的趋势与特点: 1、美国制造业下降明显,而服务业增长迅速,相比而言,日本与德国制造业在产出总的份额稳定,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美国的制造业从1987年的28.5%下降到2009年的19.5%,服务业则从60.1%上升到71.7%,成为总体经济中占产出份额最大的产业。相反,日本的制造业相比于80年代40%以上的份额尽管有所降低,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保持在占整个经济1/3的份额左右,德国制造业的份额更高,占35%以上。从这一点而言,德国与日本不同于美国,表现出一个强大的制造业。 2、从高技术产业的情况看,美国伴随着制造业整体份额的下降,其中的高技术与中高1根据OECD核算数据计算。

江苏省降水量变化事实

江苏省降水量变化事实 1、近50年江苏省夏季旱涝区域分布特征的变化 江苏省夏季降水分布年代际变化: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旱涝区域变化特征,60和70年代北部正常,南部偏少,80年代转变,90年代北少南多,2001年以后,淮北进入偏多期。 自1997年起,淮河流域处于降水偏多期,长江流域处于偏少期,其中淮北地区降水量有6年呈正距平(2007年也很有可能偏多),其中2000、2003和2005年偏多5成以上;苏南地区有4年呈正距平,仅1999年偏多5成以上,其它年份均正常或偏少。 2、全省夏季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近几十年江苏省全省夏季降水量变化相对平稳,区域变化特征明显。其中淮北地区近十几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苏南地区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0200 400 600 800 1000 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 200 400 600 800 1000 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 200 400 600 800 1000 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 200 400 600 800 1000 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 3、梅雨的变化 近几十年,江苏省梅雨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80年代梅雨强度偏强,之后梅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处于偏弱时段,近十年里除1999年和2003年以外,其余年份梅雨量偏少。此外,梅

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 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以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并不相同。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还记得初中有哪些方法吗? 初中所学的速度与高中所学的速度完全相同吗? 二、讲授新课 (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位移 出示动画:小车的运动 教师总结:相同时间内,位移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相同位移比较时间 出示动画:小车的运动 教师总结: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越短的物体运动的越快 思考讨论:如果时间和位移都不同,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呢? 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2.速度 (1)定义: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之比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定义式:v=Δx/Δt v 表示速度;Δx 表示物体在Δt 内的位移 (3)单位:米每秒(m/s )、千米每时(km/h )、厘米每秒(cm/s )等。 (4)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5)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v 的方向是由对应Δt 时间内位移Δx 的方向决定,正号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负号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针对练习: 1.说出下面速度方向并比较大小 1 5 m/s v = 220 km/h v = 38 m/s v =- 解答:1 5 m/s v =和220 km/h v = 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同 38 m/s v =- 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 123v v v <<

水资源的年际年内变化和水旱灾害

水资源的年际和年内变化 中国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虽然这种雨热同季的情况对农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降水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都很大,而且愈是缺水的地区变率就越大。同样,河川径流在年际和年内均有较大的变率。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和年内的变率大,不仅给开发利用带来困难,而且也是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 一、年际变化 我国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亦极不均匀,时而为丰水年,时而为枯水年,经常发生旱、涝及连旱连涝灾害。年降水量年际变化通常用Cv值来表示,Cv即变差系数,系数大表示变化大,反之则小。 在兰州秦岭一线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Cv值一般在0.25以下,其中西南诸河通常为0.20以下,是全国年降水量Cv值最小的地区。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介于0.25~0.35之间。东北的东部为0.20~0.25,西部0.25~0.30。广大西北地区,大部分在0.40以上。 各地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大小,还可用降水极值的对比K值来加以说明。各地历年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K值小,说明变化小。西北地区的K值最大,可超过8(山地除外);华北为4~6;东北一般3~4;南方较小,通常为2~3;西南<2。 与年降水量相应的径流的年际变化情况,总的趋势两者基本一致,且由南向北逐渐增大。但受到流域的径流补给来源以及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与年降水量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如西北干旱区的一些河流,由于有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有的河流补给比重还相当大,它与雨水补给部分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即某年天气炎热,降水少而融水多;反之降雨多时则融水少,因此,其年径流的Cv值就小,一般在0.20以下。 另外,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年径流的Cv值也小。 中国年径流变差系数Cv的地区分布,在江淮丘陵和秦岭一线以南在0.5以下,两湖盆地以南一般在0.3~0.4;淮河流域在0.6~0.8之间;华北平原可超过1.0,个别河流达1.30以上,是我国年径流变差系数最大的地区;东北山地一般在0.5以下,而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可达0.8以上;黄河流域一般在0.6以下;内陆河流域除山地在0.2~0.3外,几个大盆地为0.6~0.8;内蒙古高原的西部>1.0,最大达到1.2。 同样,年径流极值变化幅度也比年降水量为大。通常Cv值大的河流K值也大,长江以南各河一般在5.0以下,北方河流可相差十几倍。全国较大的K值都发生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如潮白河苏庄站为19.3,为全国之最。 径流的年际变化,除丰枯交替外,还出现了许多连丰或连枯的情况。宁夏在1956~1979年的系列中就出现了1969~1976年连续8年偏枯或枯水年份,黄河的陕县站也出现过1922~1933年连续11年的枯水年份。 二、年内变化 虽然中国各地的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都集中在夏季,但各地的集中程度和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水资源的年内变化不仅对旱、涝灾害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与水资源的利用也有密切的关系。表3.7大致反映出各主要城市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状况可用集中度Cn和集中期D表达,即径流量年内分配集中的程度和最多水出现的时间。我国径流集中度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而西、自南而北逐渐增高。我国南方月径流集中度一般为40~50,北方为60~70,最高的地区为山东和辽东半岛,东北内流区和新疆的阿尔泰山、昆仑

黄海大风日数长期变化特征研究

黄海大风日数长期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利用1979—2009年的cfsr再分析风场资料,分风向、分月份对黄海6级以上大风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海大风日数呈趋势性减少特征,黄海北部海区和东南部海区大风日数最多。nnw风向大风日数最多(6.8 d),而南风大风日数最少(0.8 d)。大风日数最多的月份是12月(7.8 d),而最少的月份是6月(2.0 d)。各风向大风日数异常振荡的周期一般为2.5~3.0年。黄海大风冬季3个月基本以偏西北风为主,春季偏南大风的比例逐月增加。夏季3个月主要以偏南大风为主,秋季3个月以西南大风日数最多。全年中8级以上极端大风日数最多的月份是8月,与夏季极端大风相联系的天气过程主要为热带气旋。 关键词黄海;大风;气候;eof;极端大风 中图分类号p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 12-0185-03 long-termchangecharacteristicsofgaledaysontheyellowsea gong pansun ji-lingong yan-hua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abstractbased on cfsr reanalysis dataset from 1979 to 2009,this article did a comprehensive statistic analysis to the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of force 6+ wind of different direction in different month in the yellow se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gale day of the yellow sea area had a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

第51卷第1期 2006年1月论文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 影响因子的差异 平凡①罗哲贤②琚建华③ (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 210044; 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北京 100081. E-mail: pingf@https://www.360docs.net/doc/255786832.html,) 摘要长江流域汛期(6和7月)降水量的变化, 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特征, 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明显增多, 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 长江流域汛期的 降水进入了一个丰沛期. 研究表明, 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具有高基本态和高变化率的特征, 它是由 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及年际变化的因子共同作用结果. 利用NCAR/NCEP资料分别对这两种时间长 度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和诊断, 发现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和年际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因此要预 测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量变化, 必须将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清楚地认识 控制或影响各时间尺度的物理因素. 关键词长江流域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影响因子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预测是中国每年汛期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非常有必要认清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 研究发现,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着明显的准6~7年年的代际和年际变化: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20世纪50年代至1963年长江流域降水处于偏多阶段, 从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降水明显减少, 90年代至今, 由于全球气候增暖趋势非常明显, 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多[1].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 受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的影响,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作为大尺度季风降水现象, 也具有相当显著的年际变化,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量的变化明显加大, 特别是90年代以来, 1993, 1998, 1999年都有洪水或大洪水发生. 由于上述不同时间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使得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及研究十分困难. 全球大气海洋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致性地经历了一次跃变, 其结果导致80年代以来, 全球大范围地区明显增暖, 赤道两侧的热带东太平洋、北美和南美西海岸等海域海表温度偏高, 这种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系统的突变造成东亚夏季风长达数年的持续异常, 长江流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多雨期[2,3].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从后20世纪50年代至1963年处于偏多阶段, 从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处于偏少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显著偏多的阶段[4]. 对产生这种年代际变化原因, 已有了一些研究. 葛旭阳[5]认为, 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即存在着“年代际ENSO”现象. 赤道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增暖特别是中国东部近海海温的异常增暖, 将减弱海陆热力对比, 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减弱, 引起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增加. 姜彤和施雅风[6]指出, 全球气候变暖, 使得水循环加快, 势必导致海洋与陆地水体蒸发增加, 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加, 降水的极值事件频繁发生. 慕巧珍和王绍武[7]则通过对近百年来西太平洋副高变化的模拟研究, 发现西太平洋副高的年代际变率与长江流域降水年代际变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赵平和陈隆勋[8]通过对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的分析, 发现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 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对于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 它与同期长江流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但总体说来还未能得出比较概括性的结论. 由于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 中国东部的夏季降水具有相当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 一些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郭燕娟和杨修群[9]通过对全球海气系统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表明SST最大的年际变化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 第一EOF对应的时间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年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