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2015MBA复试政治大纲_苏大考研考试

苏州大学2015年MBA复试

《政治理论》笔试大纲

2015.3

?实践与真理检验标准问题;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一、“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二、“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三、“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四、“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习近平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与和谐社会问题;

一、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和紧迫任务;

3、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4、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着力点。

二、当前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

1、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2、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不规范以及非法收入较为严重;

3、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城乡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

4、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存在体制缺陷和政策漏洞。

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考

1、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上的有效功能,提高政府为民服务意识;

2、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正;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低收入“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4、积极推进调节收入的社会第三次分配,进一步动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高效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新棋局问题;

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各地区要找准主体功能区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

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

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八项规定问题;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1、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2、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

3、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

4、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

5、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6、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7、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

8、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意义: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重视作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头改进作风的坚

定决心,体现了从严治党的要求,是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举措。

一、“八项规定”展示了新一届领导人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风格,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胆识和决心,而且迅速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二、“八项规定”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反映,是新的条件下对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展。

三、“八项规定”将行为准则和规范固化为制度,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问题;

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民主的关系

一、民主是法制的基础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原则;

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

4、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不断完善、健全、发展。相应地,法制也必然随之发展、健全、完善。

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1、社会主义法制确认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法制规定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

3、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一方面法制规定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为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提供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规定对行使民主权利的制约,保障人民能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

4、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危害民主的违法犯罪行为,这就需要用法来制裁这些行为,使民主得到切实保障。同时,法制也是同官僚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通过这种斗争,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反腐败与党的建设问题;

一、反腐倡廉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深刻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腐败。

二、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三、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党风问题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四、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把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地看待二者关系,既不能不讲求市场规律束缚生产力发展,也不能只讲市场偏废政府的管理职能。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激发经济活力。

一、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格局已初步建立,一般商品劳务的价格基本上已由市场决定,但是关键的要素价格还不是市场供求决定。政府手上掌握资源过多,过度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而行政权力过大,导致发展关键不是争夺市场,而是争取政府手中掌控的资源。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解决以往存在的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

三、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应注意加强二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现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倾向,又要防止只讲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的倾向。经济发展不是静态上的配臵和按计划行事,还得靠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应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同时要培育政府的作用,因为市场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既需要政府为市场提供规则和环境,又需要政府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保障,转型期还需要政府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推动。

因此,必须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市场需求,二是资本供给,三是企业活力。所以,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重点推进三大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和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

?关注民生问题;

1、人民群众是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关注民生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3、有利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5、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6、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国民幸福指数问题;

GDP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和人民群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相对于GDP,以国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更适应各方面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国民幸福指数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导政府的公共政策应当从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到追求建立并维系一个健康、公平、正义的宏观制度安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现阶段,我国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我国内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其实质是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靠第二产业;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人与自然关系不够和谐;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产业协调推动,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一、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企业对此功不可没,但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逃税、造假、破坏生态环境、损害职工利益等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也在不断发生。造成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问题是多方面的:

1、最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高速发展同制度滞后之间的失衡;

2、国家没有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缺乏一套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3、缺乏一套具有责任倒查机制的管理体系,国家在治理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时存在指标不治本的现象;

4、政府缺乏对企业价值观、发展观的正确引导,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5、由于我国的经济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导致我国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中小型企业在维系自身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更无力承担社会责任;

6、在世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浪潮即将冲击我国之际,如何处理好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同国际体系对接,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我国即将面临的问题。

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加大对国有大型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引导和培养。在大型企业中设立公益活动专项基金;评选年度“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等;

2、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创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环境。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保证其有足够的精力投身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浪潮中去。

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并同国际接轨的企业责任评价机制。建立以国际劳动标准和我国劳动法律为基础的企业责任评价机制,并配套有问责机制的管理体系,将企业责任评价机制同企业的信用度、银行贷款相挂钩。

4、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条款列入经济法、民法等范畴,弥补这方面的法律真空;

5、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企业的形象紧密的联系起来。对承担社会责任做的好的企业要加强宣传报道,对做的不好的企业进行及时曝光,并建立举报电话、投诉网站,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三农”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最适合国情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央提出,改革土地制度既要考虑提高土地的要素利用效率,也要考虑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立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和农地农用的前提下推进改革,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当下,农业经营体制上的变革会渐进式的推进中国农村文化、社会组织架构的演变,农户传统的意义上的单打独斗式的经营无法适应商业化的发展需求,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与历史上的农业合作社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

中国农民在获得土地后,运用现代化的运营手段重新组合资源,实现土地使用、转换的多赢。在十八大报告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既是对三农问题的负责,也是走利用经济先行带动三农问题渐次解决的稳健的策略。面对中国的未来,城市的变化固然令人惊叹,但新一轮的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不但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沉疴,亦会向中国社会的发展释放巨大的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这一命题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次,这一命题强调要把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再次,这一命题强调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形成符合新的实践的新理论;最后,这一命题还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使之通过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达出来。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诚信建设问题;

一、诚信教育要从娃娃们抓起,在中小学的课本和素质教育中,都要有诚信方面的重要内容,使孩子们牢固树立守诚重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

二、要加强舆论监督,使不诚信者、违法违规、丧失职业道德的企业和个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

三、企业和政府都要建立严格的制度,从原料、加工、流通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在金融领域更要全面加强诚信建设。

四、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法规,严厉执法。

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倡行业自律,加强互相监督。企业间要开展公平的竞争,以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努力工作、诚信经营取胜,去发展壮大自己。

六、表彰先进,弘扬正气,以正压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七、最重要的一条,要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任务来确定的。《决定》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战略目标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

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坚持走中国道路的自信和共识,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有助于团结全国人民,凝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的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

?当前我国的经济新常态问题;

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他指出,中国能否抓住新的机遇,应对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这是继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之后,时隔半年,高层对新常态的全面解读,对于各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常态的内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如何在战略上应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选择在APEC会议国际场合,全面阐述新常态,对新常态进行定调,一方面有利于“定分止争”,消除各种分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未来宏观政策。

一、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习近平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机遇,这是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

三、明确提出深化改革是化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关键,这点可谓切中肯綮。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问题:

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12万亿元,增加17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增加1000亿元。处理好债务管理与稳增长的关系,创新和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适当发行专项债券。保障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

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2015年“两会”热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