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是破译宇宙奥秘的无字天书

??????《周易》产生后,被人人们奉为经典,故称为《易经》。八卦符号是《易经》的本质,具体的表现,所以说八卦是无字天书。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类的语言文字是有限的,而作有限的语言文字是难以表述无限的宇宙世界的。又由于凡是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事物,都难免因人们各自观察此事物的角度和立场不同,以及个人的知识层次、表达水平、人生经历和社会地位等不同,从而偏离和违背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先圣伏羲则“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而“不立文字”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有象征意义抽象的八卦符号,用抽象的符号组成的卦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显示宇宙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包罗涵蓄的宇宙万物发展的信息之全之广,就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也无法找出一种文字符号能确切地代表它。所以,八卦符号是易经的本质和真正内涵,古今一切文字的“诠释”都是各自站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人生经历以及各人的悟性的阐述,都不能代表易经本身。但他们都能给予我们思维的启示。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易经》时,应该不拘于辞句字面的意思,不要为其艰涩繁难的古文字而困顿生畏。而是从它的隐喻中得到启示,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卦象的含义,真正理解各个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利用八卦的类万物之象,利用爻位的不同,就可以理解八卦的抽象符号系统所显示的自己所需要了解的和知道的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发生及其变化结果。
《易经》就是八卦,卦是它核心的东西,基本的东西,万物万象归于卦,万变万化归于卦。《易经》的全部理论就是理解万物、万象、万化与卦的对应关系。
《易经》的内涵非常丰富,表达手法之精炼,足以使它有可能从整体上去描述宇宙的全部内涵,并以其独特的具有高度概括的辨证观点去解释一切宇宙自然和生命现象。从而去建立整套的阴阳对立、交变循环以及周期性发展的哲理,从而把纷繁无比、形式万千的宇宙质能运动规律,用极其简单的太极图的图象和河图洛书的术数值描写出来,刻划出时空、质能、阴阳、虚实的交变,启迪人的思维,去获得突破五官感知进入灵感感知的飞跃,预测占断万事万物,尤其是人生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应用于人事占断及社会和自然预测。
由于《易经》古文字的艰深,它本身又太简炼了,简炼得认人无从猜想。太深邃了,深奥得无从思考,使人面对这科学皇冠的殿堂望而却步。实际《易经》之所以称为“易”,而不谓为“难”,就是它易简易知,平常“百姓日用而不知”,一旦

掌握了方法,就会认为它很科学,很容易学。就如人们有时对某个领导不了解时,对它很惧怕,畏而避之,但真正的接触了解后,有了一两次的交道,就会觉得他很亲切,很好接近一样。
根据本人多年潜心研究和大量实践的经验,只要我们本着“大道至简”的原则,诱导思维,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简单的操作和预测。象是易之本,无象无易,然而有象必有数,有数必有卦,所以“象、数”是八卦之根,它是一切预测法之根本大法,是万法之宗。
八卦是一把万能的认识工具,它并且教人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各自有什么用途?
一、周文王为什么要修改伏羲的“先天八卦”?
1、伏羲创立“先天八卦”时代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即天在上、地在下。
“天动地静”,即动为“阳”,静为“阴”。卦爻以“—”为阳爻,“--”为阴爻,“乾”是三个阳爻所组成,“坤”是三个阴爻所组成,所以先天八卦把“乾为天在上、坤为地在下”,从而确立了“天南地北”的“对待”关系,即(天和地对、男和女对)“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这就是先天八卦“方位”的理论依据。
2、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汉代出现了“浑天派”,并制成了浑天仪,认为“天包地外”,否认了“盖天派”所确立的“天地上下”的旧观点。
周文王为什么会否定“先天八卦”所确立的“天地上下”的“对待”关系呢?
首先是因为先天八卦既然是讲“天地对待(定位)”,但只有冬与夏符合,春与秋的位置并不对称。
其次是虽然冬夏位置的定位不差,但因先天八卦强调“乾阳在上、坤阴在下”,这又违背自然规律(阳在下可上升、阴在上可下降)。那么,先天八卦“乾在上坤在下”阴阳就不能相交,怎能生出六子(万物)?又怎能概括大自然之理呢?
于是,周文王对“先天八卦”进行了改进,就创制了“后天八卦”。
3、一直到今天,就有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同时存在的局面,也就有了先天八卦讲“对待”、后天八卦讲“流行”的规则,“对待者数”,“流行者气”(“对待者数”:是指先天八卦而言;“流行者气”:是指后天八卦而言)。
二、八卦所蕴含的自然之理与客观内涵。
伏羲根据河图创制“先天八卦”,而周文王则根据洛书创制“后天八卦”。
1、“先后天八卦”揭示了不同的自然之理与客观内涵:

八卦事实上是古人将他们对宇宙的认识进一步科学化的宇宙图解。因此八卦上不仅包含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还体现了宇宙中八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出的万种状况


其中,“先天八卦”主要体现的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过程”,而“后天八卦”则反映了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规律”。
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过程”,最后确立了“天地定位”的“阴阳对应”法则,以“序数”的方式将这种自然存在的客观定律确定下来。
而“后天八卦”所反映的万事万物“发展演变规律”,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运行规则。
2、后天八卦描述的是“太阳”的“运行规律”。
后天八卦的顺序是:“帝出乎震,齐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周易.说卦》)
“帝”,指“太阳”,太阳给以万物能量和生命,故称为“帝”。它初升于东方,故东方有“一阳”为“震”,即“帝出乎震”;
日照在上午渐强,使空气温暖并流动,故午前为“巽风”,即“齐乎巽”;
日照在中午最强,故南方为“火离”,中午能见度最好,即“相见乎离”;
午后日照虽然渐弱,但地表气温还在上升,故称其“致役乎坤”;
太阳没入地平线,大地开始转凉,阴阳能量交流转换,故正西为顶上“一阴”的兑,即“说言乎兑”;
太阳虽没入地平线,其能量却从天空折射回到大地,故称“战乎乾”;
太阳能量全部被大地吸收,故称“劳乎坎”;
地球吸收太阳能量后不断向四周散发热量,直到剩下最后一丝能量,故称“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以“中国”为本位确立。按照“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习惯,南方近于赤道以火(离)表示,北方寒冷以冰水(坎)表示,东方有森林(震),西方有湖泊(兑),东南有季风(巽),西南有高原(坤),西北多晴天(乾),东北有高山(艮)。
3、“后天八卦”与自然之理的验证。
周文王创制“后天八卦”后,人们进行了验证预测,如果按后天的“卦数”进行预测则不准确。然而,用先天的“卦数”则准确。
对此有人提出了“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的定律。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先后天八卦两者缺一不可”的局面。
4、八卦所揭示的自然之理与应用规则。
周文王改进“先天八卦”之后,根据先后天八卦所揭示的不同自然之理与客观内涵,确立了以下几条重要的自然之理与应用规则:
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
先天八卦讲“天道”,后天八卦论“人道”;
先天八卦讲“对待”,后天八卦讲“流行”;
先天八卦主“静”,后天八卦主“动”;
先天八卦“合十”,后天八卦“合九”;
阳“顺”阴“逆”,八卦有顺逆阳阴之分;
先天八卦主“时间”,后天八卦主“空间”;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孤阴

不生、孤阳不长;
三、八卦的用途。
伏羲根据“河图”创制“先天八卦”,而周文王则根据“洛书”创制“后天八卦”。
那么八卦的用途有哪些呢?
1、先后天八卦的实际应用总论。
根据先后天八卦所揭示的不同自然之理与客观内涵,如果要预测宏观上的天下走势等,就主要用“先天八卦”,因此,先天八卦多用于“理数”方面的“本体”。
如要看“方位”,推演个人运程、家族命运,则要侧重“后天八卦”为准,根据其中的基本信息来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2、如何应用“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易学中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哪个在实际中运用的多?先天的主要记住哪些方面的知识,后天的要记住哪些知识?
“先天八卦”主要在修炼时用,“后天八卦”才是用来预测用的。
“数字”用的是“先天”的,“方位”用的是“后天”的。
先天八卦的“数”是揭示规律的根本,就象是公式定理一样。后天八卦的“象”都是在变化的,就象无数复杂的计算题一样。只有了解了先天的定理公式,才有可能将后来的卦计算出来。
先天八卦算的是“自身”,后天八卦算的是“周边”。
先天主“静”,为“静止的”;后天主“动”,为“变化的”。
“先天”是地理改变前的状态,“后天”就是地理改变后的状态。因此,先天“没五行”,后天“有五行”。
比如,在地球诞生之前为“先天”,之后为“后天”;云形成之前为先天,之后为后天。算卦不用看先天(没有五行),得看后天“五行生克化制”为准。
比如,你还没出生之前(在母亲肚子)为“先天”,出生之后为“后天”;
“先天”是“根本”,“后天”是“应用”;
先天八卦代表的是“本体”,而后天八卦代表的是“事用”。所以在运用时,主要是用“后天八卦”。在应用方面,“先天八卦”主要是用它的“数”。
“数以先天为主、后天应用以后天八卦为主”。
伏羲是按照“天地阴阳对应”的“顺序”排的,所以最能反应自然的物象(所以,“数字”是“先天”的);后天八卦是按照“应用”的原则对“先天八卦”进行改进而来,是按照地理的“位置”排的(比如说东方太阳升起,西方太阳落下,东方震卦,震为木,树木象征生命,生机勃勃;西方为兑,兑为金,为秋,有肃杀之气;南方为离,离为火,为南方,南方地理是暖和,是热,同理北方为水)。

具体到应用方面,主要是看你用来干什么用?今人一般都是用“后天八卦”,有些时候两个同时用。
例如,风水“先天、后天”两者都要用(“先天”主要用其“数”);
紫微六壬“先天、后天”两者

都要用;
六爻用先天多,后天看风水用;
梅花易数均用“先天八卦”的“数”;
八字基本不用,懂卦词,能忽悠就得。
先看南怀堇的《易经杂说》吧。
在应用方面,现在用的一般是两者的结合---用先天八卦的“数”配合后天八卦的“象”而使用。
其实,失传的“归藏”和“连山”,各有其理,现在是三者结合。
“安宅立坟、占卜预测”都是用的“后天八卦”。
“数字”用的是先天,“方位”用的后天。变卦为“走势”,预测当下看“本卦”,走向看“变卦”。
“后天八卦”主要记下“64卦名称、卦辞”,再配合“河图洛书、天干、地支”,那么绝大多数术数的基础都能覆盖。
3、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中的“方位”不同,以哪个为准?
先天八卦是伏羲创造的,根据“河图”演变而来;而后天八卦是周文王创造的,根据“洛书”演变而来。两种八卦的区别是“方位”的不同,也就是两者的“卦位”是不相同。
后天八卦是根据“应用”的需要,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改变而来的,不能混为一谈。“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正是说明了先、后天八卦在实际应用上是不同的。
风水中,八卦方位是按照先天八卦的“方位”,还是后天八卦的“方位”?
研究“易经”一定要用先天八卦的“方位”,其它如研究风水等等科目还是用后天八卦的“方位”。
比方说,后天八卦的“乾卦”,在西北方,以九宫飞星论为“六白”,属“金”,后天八卦是有“方向性”的,为之后天为“用”。
但“六”数本身的先天五行属“水”,也就是“河图”上的“一六共宗”,为“水”居北了,这是先天八卦的应用在“数理”上的“五行”。
你只要多看一些关于河图和洛书的文章,自然会明白。
在风水学中,定地理“实际方位”,都是用“后天八卦”,“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乾西北、巽东南、坤西南、艮东北”。而先天八卦不用作定实际位置,而用作判断“时间应期”。
也可以说是后天八卦是“空间”模型,先天八卦是“时间”模型。两相交互,才构成了风水体系。
现在看阳宅毫无疑问是用的是“后天”的,先天八卦只有在“洛书”中才用,看阳宅就是“后天八卦”加上“八门套九星”,配上“门主灶”,是看阳宅内五行的主要条件,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4、从罗盘在风水中的应用看“后天八卦”的实用性。
现实中,不论是阴宅风水还是阳宅风水,一律都归属堪舆学的范畴。堪舆学的学理陈述和实地堪测,都离不开“罗盘”。如果你手头有了罗盘,细加揣摸,这个问题就能基本解决。
罗盘的版本不同,层数也不同,其功用

也不齐。但最基本的几层,总都会有的。
从里往外数,第一层排的就是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其实就是“太极图”(黑白二鱼互相追逐)的演变,在罗盘上只具象征性的意义,实际使用中是用不上的。
再一层层往外看,所有的层次,那都是从“后天八卦”衍化出来的,实用的东西全在这里。其中最重要的一层是表明“二十四山”的那一层。在这一层中,明白无误地标出“乾坤艮巽”的位置(四偶方位),但找不到“坎离震兑”(四正方位)在哪里。其实,它就隐藏在“子午卯酉”的下面。“二十四山”中的“子山”就是“坎位”,“午山”就是“离位”,“卯山”就是“震位”,“酉山”就是“兑位”。
当初古人把“后天八卦”和“天干地支”结合起来(叫“纳甲”)的伊始就是这么安排的。
所以说,后天八卦才是“实用八卦”。
先天后天八卦图的意义及方位(基础必学)
由于“先天八卦图”排列跟“后天八卦”不同,所以很多初学易的易友一头雾水。下面会说明一下“先天后天”的分别及方位是应用那一种八卦图。
周易说卦传中是这样解释先天八卦的:
“天地定位, 山泽通气, 雷风相溥, 水火不相射, 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 知来者逆, 是故“易”逆数也。”
其实,所谓“先天”,即人类未出现之前,这客观的自己现象就存在了, 所以,伏羲画“先天八卦”,“乾位定南方,坤定北方,而乾为天,所以放于上方,坤为地,置于下方;东离西坎,是因日出东方,月出西方,而出现日月交替的情况,即日与夜,兑为雨为泽,艮为云为山,震为雷为动,巽为风为散”。这就是说明了自然天气及地理现象。
以上是先解释了“先天八卦”方位的由来。
下面系文王后天八卦的解释:
后天八卦图是以“洛书九宫”为基础,依照北半球黄河流域为中心,华夏民族的生活而设计的。
周文王活动中心是西安一带,以地理方位,特徵,气侯变化来看,
北是黄河,寒冷自北而来,所以代表水;寒冷的坎卦放到北面,又与农历十一月(子月)、一天中最黑最冷的子夜相对应。
东北方是山西高原及太行山,所以把代表“山、稳固、停止”,属土的艮卦放到东北方;又与农历十二月(丑月),正月(寅月)和一天中黑夜与黎明交接的丑时,寅时相对应。

第一声春雷从东方而来,春天草木生长,所以把代表“雷、震动”,属木的震卦放在东方,又与农历二月(卯月),早晨的卯时相对应。
春夏之交接,风从东南方刮来,草木繁盛,东南沿海一带风多,草木又多,所以代表“风”,属木的巽卦置于东南方;又与农历三月(辰),四月(已)及辰时已时相对应。
南方天气炎热

,夏烈日高照,所以代表“火、太阳、光明”的离卦放南方;又与农历五月(午)及午时相对应。
西南是四川盆地,秋天收割,所以代表大地,收藏的坤卦置于西南;又与农历六、七月(未、申)及未时申时相对应。
西有青海湖等的沼泽地,云雨又多从西来,秋天是收获庄稼的季节,农民最高兴了,所以把代表“泽、雨,又代表喜悦(又代表口舌,因古人往往一天两餐于辰酉二时)”的兑卦放到西方;又与八月(酉),酉时相对应。
西北多金属矿产,而西北风一刮天气又开始转冷,同时古人认为天高西北、地陷东南,所以代表“天、君主、金属矿产、父亲”的乾放到西北;又与九月(戌)、十月(亥)及戌时亥时相对应。
这样,就成为我们祖先生存的时间空间的统一性描绘出来,因而成为文王后天八卦图的放置方法。
上面详述左先天及后天八卦的分别。所以身为中国人,如要看方位的话,多用后天八卦为准;而先天八卦多用于理数方面的本体。
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及其应用
(之一)
摘要:一部《周易》,“简捷明了”。因“象、数、理”寓其中,不需再去说明。《周易》系辞讲得好,“一阴一阳谓之道”,即凡事都一分为二,《周易》之书也一样,因其过于简捷,随着时间变易,语言环境变迁,思辩方式的演变,弄得繁缛末节,反而不能明了了。
其实,《周易》有其深化,完善的过程,有其内在规律性。“数、象、理”是其核心内容,“占”是其技术手段及应用。
《伏羲八卦次序图》主“数”;(备注:《伏羲八卦次序图》不是《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主“象”;
《后天八卦图》主“理”;
“占”是以对“数、象、理”之综合应用。
《周易》是“数、象、理、占”的提炼、归总和综合应用。
本文论述“数、象、理”是根据“日、月、地”三者运动关系而来的,具有客观性。“日、月、地”运动是地上一切能量变化,生命活动之源泉。任何生命活动和社会现象都脱离不了“日、月、地”天体运动节律及其影响范围,即都超越不了太极八卦规律。也就是任何事物都遵循太极八卦之“数象理”。故太极八卦具有物质基础,具有客观性。致于“占”,则类似于当今的生命“克隆”技术,是一种信息克隆。
自古以来,对待《周易》一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肯定。持肯定态度者,倾毕生精力,学习,研究,应用《周易》。历朝历代以来,著书《周易》可谓汗牛充栋。一种是否定。持否定态度者极力歪曲,打压《周易》的研究,应用。尤其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占领思想阵地以后,认为“八卦”的应用,是“无根无据的迷信”。
不管是肯

定也好,否定也好,《周易》的研究与应用,由过去官方太卜掌握,到后来流入民问,持久不衰,除《易经》之外,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学问,持续研究,应用几千年而不衰,这不是仅仅用“文化热”现象能解释得了的。
那么,“太极八卦”到底蕴含了什么?也就是说“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1、《易》文化渊源及其演变。
就象一个运动健将,回顾性观看他蹒跚学步的影像,正确的态度是即不能夸大他蹒跚学步的作用,也不能否定他幼雉行为的存在。今天回顾性总结中《易》文化及其演化过程,未免觉得人类早期的认识是那么幼雉,甚至可笑。但是,否定它,就无从探讨“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过分夸大,高推圣境,就又会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步,仍被认为是“迷信”。
我们今天应用最普遍,最方便的高科技机器莫过于电子计算机(电脑)。它也不是一朝被发明,被应用的。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这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先是人类发明电,继之生产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原件,经过若干年,组装成收音机,又经若干年,发明集成电路,组装成电视机,后才有计算机。单是计算机也有一个性能优越化,功能多样化,携带便捷化的过程。
《易》文化也是如此。它是在人类蒙昧无知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对天体简单的认识,后历经“三圣”,再到无数实践、探索、补充,发展起来的。是有其物质基础和内在规律的。
《系辞》云“古者包羲氏仰观天文……”,那么,他仰观的什么天文?有什么样的天文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亘古不变?人类从野蛮的动物状态进化到文明状态的人时,应当说还不知日、月周期及规律。但是日、月又是反复出现和可以感知的存在。于是就有了种种关于日月的崇和拜神话传说。在种种的神话传说中,现在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想象的结果,哪些是认识的过程。而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既使称不上一个“科学家”,也能被称为上古时期的一个伟大的“观测家”。是他最早观测日月,创立“太极、八卦”图画
1.1 “太极图”的形成过程,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确立过程。

从伏羲氏起就已经有了对日月的观测及记录.古人最早观测日影的工具是“土圭”,用土筑成,上圆下方,分三点设立(立着的叫圭或立圭,卧着的叫表或叫圭表)。以“日出、日入”两点定东、西,平分两半,中间一垂线为子午线定南北。(把圭表放在南北线上,有立表的一端在南)。后来把“立圭”改成立“八尺标杆”,操作一样,记录每天(重点在二十四节气)中午时的日影长度。以一年之中,立柱的阴影在圭

表上最大距离者为冬至节,最小者为夏至节。把圭表划成十二段(分二十四节气)。记录日影的数据,某地观测台记录数据。(摘自《周易全书》P2338。团结出版社)
“圭表”本是一个“直尺表”,上顶端为“夏至”点,下顶端为“冬至”点。
另,二十二个节气共用十一个刻度。即小寒=大雪;大寒=小雪;立春=立冬;雨水=霜降;惊蛰=寒露;春分=秋分;清明=白露;谷雨=处暑;立夏=立冬;小满=大暑;芒种=小暑。
那么,圭表标尺刻度作一个等变量处理,使之成为一个圆形。
这里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上半年看白天,白天在增加;下半年看夜晚,夜晚在延长。把从夏至到冬至逐渐延长的阴影看作夜晚的一部分,平移到大圆圈的边上,而昼夜时间问题不会改变。图象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具备了“太极图”的雏形。上半年白天在延长的同时,仍有夜晚的存在,故“阳鱼”中有阴眼。下半年黑夜在延长的同时,仍有白天的存在,故“阴鱼”中有阳眼。
以上为“太极图”的演化过程,没有人为的因素,完全是根据实际数据而来。只是在作图时,按比例缩小而已。所以说,“太极图”是有物质基础的。
1.2 八卦的由来。
以上推演了“太极图”的形成,具有客观性,是先民观测、记录、提炼的结果。
那么,八卦是何意?由何而来?为何只有“八经卦”,每卦三爻,而不是十六卦,每卦四爻或其他的形式?也就是说,“八卦”、“六十四卦”是由什么决定的?
“卦”者,挂也。“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卦”字,由古人观测工具“土圭”而来。所以“卦”仍与观测“日月”这两个“象”有关。
1.2.1 太极概念出现。
从以上推演太极图我们可知,“太阳”循环一周,这么一个抽象的过程,是谓“太极”。
同理,“月亮”循环一周,这么一个抽象的过程,也视为一个“太极”。
广义的讲,凡以一点为中心作圆周运动,或者以一点为中心,向外扩布的一定的空间范围都视作一个“太极”,用一个圆圈表示。后来演变成一个哲学概念,表示任何事物或者发展变化着的事物的任何阶段,都可视见为“太极”。
“太极”,一般可以理解为中心点、初始点、原始状态等。所以太极圈又有“零”的含义,相当于“无”的概念。所以,《老子》曰“有生于无”。
1.2.2 两仪的产生。
由上推演太极图可以看出,“太极图”是根据对太阳年运动日昝变化观测而得。
从冬至到夏至,白天在延长,视为“阳”。从夏至到冬至,夜晚在延长,视为“阴”。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把太极圈“一分为二”,一半阳,一半阴。这“一阴一

阳”就为“两仪”。
它与太极概念一样,演变成一个哲学概念:如以大地为中心,以一定的太间范围为太极的话,那么,两仪就是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系辞:阴阳二仪配日月)。以人类为太极,则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雄性动物为阳,雌性动物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
“阴阳”是普遍的现象,阴阳概念也是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古人取象于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规定阳爻用“”表示,阴爻用“”表示。
1.2.3 两仪生四象。
由“太极”一分为二以后,还不能足以说明问题。如上半年、下半年各有160天,还不能细化。太极生两仪这种“二分法”的规则不打破的话,应当以此办法继续划分上、下半年。恰好在上半年有一个“春分点”、下半年有一个“秋分点”处于各自的中点。这样,一年就分出“春、夏、秋、冬”四季。
同理,一月分出“朔、望、既望、晦”四象。一昼夜也分出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来,这样就出现了四中现象(即“四象”)。“四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1.2.4 四象生八卦。
按“一分为二”的数学规则,把每一部分再按先阳后阴的顺序划分原有的“四象”,就可以得出八个部分。
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步都可以用一个“阴、阳爻”符号表示。那么,这八个部分,实际就是“八个卦”。图中阳影用阳爻“”表示,图中阴影用阴爻“”表示,从内向外排列阴爻阳爻,就会得出八卦来。
我们可以看出,如此的分法,只是严格按照“一分为二的数学法则”,表示的是一种“数”的关系。
《黄帝内经》曰:“阴阳之数各有多少者,曰三阴三阳也”。这里的“三阴三阳”指另外的数字系统——“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和本八卦系统意思很接近。
那么,本八卦各卦数是多少呢?以“二进制”规则,=0,=1,与八卦自然数(十进制)对应关系。
1.2.5 伏羲八卦次序图。
这种八卦图不同于任何八卦图,它只是推理的一个过程。可以看出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量变过程。

从二进制数,十进制数和八卦次序数都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但是,从到,或者从反向直接到,虽然相邻,却不能衔接,不能过度,也就是说,虽是圆形,却不能“流通”,不能表示“日、月圆周运动”,不符合日月循环运行的事实。因为它代表的是直线型变量,而非曲线型变量。
但是,由这八卦所产生的“数”,相重“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讲“384爻”,正合闰年384天。
伏羲八卦次序也叫先天八卦数。所以,八卦推导出来以后,我们可以看出,它最早的基本的含义

之一就是“数”。
事实上,按照“一分为二”的数学规则,由“八卦”可以再继续分成“十六卦”,为什么不分了呢?为什么所说只有“八卦”呢?
从以上的推导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都是以“太阳”为分析对象的,月亮的运行具有同样的道理。
太阳是一个“大太极”(大周期),在这个大的周期过程中,又包含了12(或13)个月周期(小太极),同时,还包含一年365(闰年384)个日周期。这样,太阳八卦与月亮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卦”,每卦六爻,384爻正好合闰年384天。所以说384爻封顶,限定了一个太阳周期(太极)为八卦,一个月亮周期(月太极)也是八卦。而不能有其它的形式。
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每卦只有三爻?
道理很简单,从八卦的形成过程上看,是因为“太极”被分割了“三次”,而本质上讲,每卦三爻代表着“日、月、地”有直接关联的三大星体。
八卦及其数推导出来以后,我们提出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是八卦?两仪生四象后,四象也可以表示事物运动周期,为何不用四象?如果说用四象表示事物运动周期过于简单,那么,“十六卦”应当很“准确”,按一分为二之分法,八卦很简单地分成“十六卦”,为何没有“十六卦”之说?
“卦”者,由古人观测日影工具土圭(圭表)的意义引伸而来,是天体测量的工具,目的在于观测日月运行,所以有人讲八卦是无字天书,是有道理的。
古人长期观测,发现从冬至到夏至再回到冬至,寒、暑往来是一个大周期,它里面包含了12个月象的周期,以及365个日的周期。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一个大的周期,象太阳年周期运运动。在太阳年周期这样一个大的循环过程中,蕴含着12个月的周期。每一个月周期仍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内八卦(大周期)象太阳年运动,外八个八卦象多个月周期(中周期)。年、月周期又都包含着日周期,就是六十四卦(谓之小周期)。小周期由内八卦三爻和外八卦三爻共六爻组成。
这样,一爻象一天,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象一年(闰年)之全数。
1.3 先天八卦图及其意义。
《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的精髓在于“数”。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对日月的观测也一样。《伏羲八卦次序图》从数学上讲,它是直线型的,不能循环流通,被阻碍在由向流通的这一步。古人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轮流值班的神话。
这个神话流传了许多年,一直到舜帝时代,经过长期观测才得出结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

,它是连续运行、循环无端的(《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同样,也只有一个月亮,永不停息的运行着。(《坤》用六:利永贞)。于是“舜命后羿射日”——修改历法,减去九个太阳,留一个太阳及一个月亮。
通过对“月亮象”的变化观测,先发现了天体运行八卦图——月亮象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即“先天八卦图”。
1.3.1 先天八卦的由来。
《伏羲八卦次序图》具有积极的意义:确定了八卦符号具有“数”的含义,并且由此演变了《伏羲六十四次序图》,其384爻数与闰年周天数相吻合。
但是,它是对事物现象表述的一个侧面,还不能完整的表述事物的整体活动现象及实质。例如,利用《伏羲八卦次序图》就不能描述日、月的循环运行的问题。所以说,它与日月“连续运行”现象不相符。
古人观测得出结论:日月运行,不仅有“数”的内在关系,还有“象”外在变化。尤其是月亮有明显的形象变规律可循。通过观测月象的变化和正确表述这种变化规律,就得出《月象八卦图》。
“古者包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观的什么天文?
“在天成象”及其形象变化最明显而又恒久不变者,莫过于月亮。
月亮变化现象,三十而晦,完全消失,为阴爻,初三傍晚,庚方出现弯弯勾月;初八傍晚,在丁方出现上弦月;十五傍晚,甲方出现满月;这时月亮又大又圆;十六清晨,辛方望月开始亏;二十三清晨,丙方出现下弦月;三十清晨,月亮又消失在东北(癸)上空(《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在月亮象中,没有一个“象”是周围亮,中间暗的离象,也没有出现中间亮四周暗的坎象。
怎么办?
根据“伏羲八卦次序数”的大小关系,离卦的大小,实际介于与之间,坎卦的大小,实际介于与之间,于是将、二卦补上。
这种“象”的变化过程,本是均匀的,为什么作此图时,有间隔呢?

因为这是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观测到的象。本图只表示月亮形象的连续变化,“没有绝对的时空意义”,把它们均匀地分布。
月象的变化是这样的。那么,太阳的循环运动是否也可以如此表示呢?
太阳虽然没有形状的改变。但是太阳在“南回北归连续运行”过程中,其晷影的长短(形状)是有变化的。
冬至节气:全阴无阳。
立春节气:阳初长。
春分节气:阴阳各半。
立夏节气:阳盛阴衰。
夏至节气:阳壮阴绝。
立秋节气:阴初生。
秋分节气:阴阳各半。
立冬节气:阴盛阳衰。
冬至节气:阴盛阳死。
同样的道理,根据这种晷影的长短变化,画出同样的《太阳晷象八卦图》,以此来表示太阳的

连续循环运动。
古人对天体认识的理论基础是“大地中心论”和“日月顺行”。古时,人们在观测日月运行时,以“大地”为中心,又以大地为参照系,发现太阳东升西落。更为重要的是认为月亮也是西落的,只是每次升起位置不同而已。这样“月亮象八卦图”也应和“日晷象八卦图”有同样的运转方向。又因为这两个图都是表示“形状”变化的,所以,具有同等意义,于是把这两个图合二为一,是为《先天八卦图》。
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及其应用
(之二)
1.3.2 先天八卦图的意义。
《先天八卦图》者,乃先发现的天体运行八卦规律图。它的主要内涵是以日和月“形状”变化规律来展示日和月的循环运动并且与之相合。
首先,标示了日月运行的循环性,克服了“伏羲八卦次序图”日月直线型运动、不能循环的问题。天上十个太阳轮流值日的想象,以“后羿射日”宣告结束。
其二:《先天八卦图》包含了《伏羲八卦次序图》“数”的意义。或者说,《先天八卦图》的绘成有赖于“伏羲八卦次序数”在离卦和坎卦中的过度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伏羲八卦次序数图》为体,《先天八卦图》为用。
这二者的结合,更好的解决了“年周期、月周期和日周期”三者的关系问题。用现代科学来讲: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并且,月球还在绕地球公转。
这三个周期的运动关系在《伏羲六十卦方位圆图》一目了然。较《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更能说明问题。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内八卦(每卦三爻)是一个“先天八卦图”,表示“年周期”循环运动。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外八卦以内八卦为依托,分八个中周期,表示“月周期”多次循环运动。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由内向外,每一个六爻卦也是一个小周期,表示六个日循环运动(六爻代表六天)。总计384爻,又与置闰年384天相合。
第三:《先天八卦图》只表示“形状”改变,没有“方位”的意义。
《伏羲八卦次序图》有叫《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其中的“方位”的意思是指某一个卦与左右卦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具有空间“东、南、西、北方”的意义。也就是说,《先天八卦图》中的八卦不具有“五行”的属性。把《先天八卦图》配五行,是把它繁杂化了。
1.3.3 先天八卦的数学模型。
人类对日月认知有一个过程。由对日月崇拜到对日月观测,由十日轮流值日及十二月轮流值月不能循环到一日一月循环运行;由一日一月顺行再到日月交叉运行,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过程。
在完成了《先天八卦图》的绘制以后,古人为了从理

论上更好的阐述天体运动,建立了天体运行的“数学模型”——《河图》,欲从日月分运动及日月合运动两个方面阐述天体运动。
《河图》这个天体运动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以“大地”为观测点,以大地为观测背景的“大地中心论”的认识基础上的。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观测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日月顺行”。
《系辞-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这里的“天”为乾卦,为太阳。
这里的“地”为坤卦,为月亮。
系辞所讲的“天一、三、(五)、七、九”表示太阳一个周期(太极)四个特征点。“地二、四、六、八、(十)”表示月亮一个周期(太极)四个特征点。
因为有字无图,后来根据“日月顺行”的认识和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这样把图中“阳数”依次相连视为太阳一周的运行,把“阴数”相连表示月亮一周的运行。
总的结论是:日月顺行。
在今天看来这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在《洛书》时就得到纠正。
本文为了探讨八卦图的形成过程,所以对“错误”的认识也进行分析。今天看来虽是错误的,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日月循环运行”。
因为《河图》是一个错误的图示,不能表示日月的真实运动,所以,《河图》虽为《先天八卦图》而建立的数学模型,却不能由此指导出《先天八卦图》来。
后来在《洛书》出现以后,纠正了《河图》中的错误。
根据《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推断,也许最早时《河图》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由于《易》无图,或图失传,导致后人在绘《河图》时,出现错误。今人史力生发现了这个错误,把“2、7”和“4、9”的位置对调,得《真河图》。
仅有“数”和“象”还不能清楚表达对一个事物的描述。

《列子篇-两小儿辨日》有这么一个故事:甲小儿说太阳初出时大,日中时小。因为初出时太阳大如车盖,中午时小如铜锣。乙小儿说太阳初出时小,日中时大。因为太阳初出时其温……。
这里,甲小儿用的是“象”的表述,即用“大、小”来描述的。乙小儿在这里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用“理”的表述。即用“冷、热”表描述。
笔者所讲的“理”非《周易》书中卦爻辞的义理。笔者把它定义为“五行”概念。
“五行”概念一出,和它相关系的四方、四季就密不可分。五行之中又有“生、克、制、化”等关系,都可归为“理”的内含。
“理”—是对事物表述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或者说,理——主要是对事物“功能、功用、能量变化”的表达。
《先天八卦图》主要是对事物“象”

的表达,是以“月亮象”为主要表达对象的。
《后天八卦图》主要是对事物“理”的表达,是以“太阳功能”(能量变化)为主要表达对象的。
那么,《后天八卦图》是怎样得来的呢?
由《先天八卦图》上升到数学模型——《河图》(《河图》改为《真河图》)。
由《真河图》而得《洛书》。
再由《真河图》和《洛书》更高一层次地分别推导出《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下面摘抄“史力生”《易经科学新解》一书中P78关于《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推导过程。
一、先天八卦图来自真河图。
证明过程:
1. “四象”由“两仪”生成:
两仪为“阴、阳”。阴又生出阴和阳,阳也又生出阴和阳,这样就构成了“四象”。
“四象”的排列顺序为:老阳1,少阴2,少阳3,老阴4。
2.我们知道,在“真河图”中:“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
用“真河图”中央的成数“10”减去四周的“成数”,再用中央的生数5分别减去四周的生数。其结果是:东:10-8=2,5-3=2;南:10-9=1,5-4=1;西:10-7=3,5-2=3;北:10-6=4,5-1=4。
3.将各侧所得“1、2、3、4”看作是“四象”。按四象的生成顺序可得到:南1为老阳,东2为少阴,西3为少阳,北4为老阴。
4. 在“真河图”中,每侧都有奇偶一对数。偶数为阴,奇数为阳。
根据“真河图”各侧的奇数和偶数,在四方所得到的四象上分别“一阴一阳”。为偶数的在看得到的四象上生一阴爻,为奇数的在所得到的四象上生一阳爻。这样每侧就得到两个卦:
在南方(9、4)的老阳上加一阳爻(9为阳数)构成“乾”,加一阴爻(4为阴数)构成“兑”;
在西方(7、2)所得少阳上加一阳爻(7为阳数)构成“巽”,加一阴爻(2为阴数)构成“坎”;
在北方(1、6)老阴上加一阴爻(6为阴数)构成“坤”,加一阳爻(1为阳数)构成“艮”;
在东方(3、8)所得的少阴上加一阴爻(8为阴数)构成“震”,加一阳爻(3为阳数)构成“离”。
5.将每侧所得到的两个卦按顺序排好。
6.将“东、南侧”偶数“8、4”所对应的“震、兑”卦分别“逆时针旋转45度”,此时将“西、北侧”奇数“7、1”所对应的“巽、艮”卦分别“逆旋转45度”,就得到“先天八卦图”。
做这样的旋转是因为:按照“真河图”所表示的方位和季节,从南(夏)向北(冬)阴气逐渐增加;从北(冬)到南(夏)阳气逐渐增加。
7.此结果说明,“先天八卦图”来自“真河图”和“四象”,《易传上》的有关描述是正确的。
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真河图”的正确性

,而宋朝人所得河图为误传。
8.证毕。
二、“后天八卦图”来自“洛书”。
证明过程:
1.还从两仪生四象证起。
两仪为“一阳一阴”,“一阳”生出“一阳一阴”,“一阴”生出“一阴一阳”,构成“四象”。
“四象”为“春、夏、秋、冬”。按夏秋冬春的循环顺序,“老阳”为夏为1,“少阴”为秋为2,“老阴”为冬为3,“少阳”为春为4。
2.将“洛书”中“八方之数”分别与“中央5”相减后得到:四宫得1、九宫得4、二宫得3、三宫得2、七宫得2、八宫得3、一宫得4、六宫得1。
“1”对应“老阳”,“2”对应“少阴”,“3”对应“老阴”,“4”对应“少阳”。
将“四象”填入各宫中。
3.“洛书四、九宫”与“真河图”的夏天(南)对应,“二、七宫”与“真河图”的秋天(西)对应。
在夏、秋四宫所得四象的下面分别加上阴爻或阳爻,表示夏、秋季节(或南、西方)阴、阳由天而降。
“四、二宫”为偶数,下加阴爻,分别得到“巽”和“坤”。“九、七宫”为奇数,下加阳爻,分别得到“离”和“兑”。
4.“洛书六、一宫”与“真河图”的冬天(北)对应,“八、三宫”与“真河图”的春天(东)对应。
在冬、春四宫所得四象上上面分别加上阴爻或阳爻,表示冬、春季节(或北、东方)阴、阳由地而升。

“真河图”的“中宫五”代表“土”,也代表“地”。“六、八宫”与中宫五(地)相互作用,其洛书之数的差为奇数(6-5=1,8-5=3),所以分别在六宫所得的老阳上与八宫所得的老阴上加阳爻,得到“乾”和“艮”。“一、三宫”与中宫五(地)的差为“偶数”,分别在少阳与少阴上加阴爻,得到“坎”和“震”。
5.这就得到“后天八卦图”。
6:证毕。
以上完整摘录“史力生”有关证明《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全过程。
比较有趣的是,笔者根据月象推导《先天八卦图》时,借用了《伏羲八卦次序数》把“坎卦”和“离卦”分别按在适当的位置。而史力生用《真河图》证明《先天八卦图》时,应用了《伏羲八卦次序数》直线型思维方法,具体的说,在证明《先天八卦图》第1步,关于四象的顺序时是以“阳、阴爻”顺序各自再一分为二,化分“阳、阴”的直线型思维方法,照这个方法,再分一步就是《伏羲八卦次序图》。
从这个意义上讲,《伏羲八卦次序图》为体,《先天八卦图》为用。
在推导《后天八卦图》时,笔者认为要有“理”的因素,即要考虑四季、五行方位因素。而史力生在用《洛书》证明《后天八卦图》的过程中,直接考虑“四季”因素。如“在夏、秋四宫所得四

象的下面分别加上阴爻或阳爻,表示夏、秋季节(或南、西方)阴、阳由天而降”;“在冬、春四宫所得四象上上面分别加上阴爻或阳爻,表示冬、春季节(或北、东方)阴、阳由地而升”。
更为有趣的是,史力生在证明《后天八卦图》时,应用了《先天八卦图》曲线型(循环性)思维方法。具体的说,在证明《后天八卦图》第1步,关于“四象”的顺序时,是日(或月)作循环运动的四象,如果按这个思路再分一步,(分别再按阳、阴的顺序,分别再按阴、阳的顺序分下去)就得到《先天八卦图》。
从这个意义上讲,《先天八卦图》为体,《后天八卦图》为用。
所不同的是,史力生是根据《真河图》和《洛书》两个有关日月合运动的数学模型来证明“先、后天八卦”的。
总之,从“数、象、理”多层次、多角度证明,得到先、后天八卦图,并且,只有这两个图式。
一切对“先、后天八卦图”合理性产生怀疑和对“先、后天八卦图”画蛇添足都可以休矣!
太极八卦的物质基础及其应用
(之三)
1.4 《洛书》及其意义。
从日月运行的“数学模型”,按一定的规则得到《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这个数学模型就是《真河图》和《洛书》。
再仔细观察《真河图》发现,只要把“四方”的“四个阴数”“逆时针旋转45度”,就得到《洛书》。
这一动作说明,《真河图》和《洛书》是对日月运行这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的描述。
《洛书》来源于《真河图》,与日月运行的真实情况相符,表述的是一种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表述的是一种客观规律,并非主观臆造。
1.4.1 后天八卦数学模型。
后天八卦数学模型即《洛书》,是一个九格数表。是在发现“日月逆行”以后,由《真河图》转化而来。“数表”虽然很简洁,但其内涵却很丰富。与日月的实际运行又是非常吻合,具有客观性,非人为臆造。
1.4.2 《洛书》的稳定性。
《洛书》具有超稳定性,其任意一边三数之和等于15。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说明这个“数表”不是人为填写,具有客观性,与一个节气之数相吻合。
另一方面说明日月运行的稳定性,非人力可以操纵,可以控制。
1.4.3 《洛书》数列的意义。
《洛书》数列之数360,为周天度数,正好为一年之天数。
古以360天为一年,虽后以365天为一年,但周天度数360仍是客观之数。这也说明《洛书》是表示日月运行的客观数据,非人为臆造。
1.4.4 《洛书》配八卦,体现日月逆向分运动。
由日月顺行到日月逆行,这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逐渐深化、提高的结果。《河图》有可能就是

当时认识的真实记录,只是流传有误。但是,日月运行的方向事实只有一个。今人史力生在《河图》基础上提出《真河图》,并由《真河图》得《洛书》,很好地解决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千古疑案。先天八卦图的“象”系统,不能承载日月合运动及能量转换,即五行变化,而《洛书》和由《洛书》推导出来的《后天八卦图》则可以很好地体现出。

古人仍是“大地中心论”,但“是以大地为中心,以星宿为参照系”时,发现日月逆向运动。《洛书》四阳数一、三、九、七居外,象太阳运行的“四象”。四阴数二、四、八、六居内,象月亮运行的“四象”。五居中,为土,为大地,为地球。这样,《洛书》配《后天八卦图》实际表述的是以大地为中心的立体空间图。这也许是“大地中心论”的理论依据。从图上看去,地球位于中心,人仍然在大地之看问题,把这个中心视为第一个星体,×1。1乘任何数得1。月亮是去地球的第二个星体,视为2,用“2”乘以四个阴数象,即位:2×2=4,到位。2×4=8,到位。2×8=16,取个位6,到位。2×6=12,取个位2,回到位,得月亮逆行,循环不已。从图上看,太阳是去地球的第三个星体,视为3,用“3”分别乘以四个阳数象,即位:3×1=3,到位。3×3=9,到位;3×9=27,取个位7。到位。3×7=21,取个位1,回到位,太阳顺行,循环不已。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日月是逆向运动的。
1.4.5 《洛书》数学模型体现日月逆向合运动。
日、月运行,可以分别看作是两个封闭的圆周运动。而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月亮围着地球转。在地上看日月运行,虽然还是逆向运动,但是,因为有南北回归的存在,每天太阳升起并不是在同一个位置,月亮也一样。换一句话说,日月虽然作循环运动,但是它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一种螺旋性的。一张简单的《洛书》表格,完整地表达了这种日月交叉运行,螺旋型变化的过程。请看以下的分析。
1.4.5.1 太阳运动在《洛书》中的体现。
太阳实际的运动是东升西落。在《洛书》中的体现是沿阳数“1、3、(5)、7、9”顺向运动。显示了由直线连结,到曲线变化,再到坐标曲线的演化过程。《洛书》是平面图,其曲线也为平面曲线。
1.4.5.2 月亮运动在《洛书》中的体现。
把《洛书》中阴数按2、4、6、8顺序连接,可视为月亮的逆向运行路线。显示了由直线连结,到曲线变化,再到坐标曲线演化这样的过程。
1.4.5.3 由曲线到圆周运动再到右旋双螺旋结构。
正弦函数曲线图,可以看出,圆周运动可以用正弦或余弦曲线表示。反

过来讲,一个正弦或余弦曲线也可以表示圆周运动。
所以,由阳数1、3、7、9和由阴数2、4、6、8所连接的曲线完全可以表示日月的圆周运动。同样的道理,我们完全可以把日月的圆周运动用《洛书》曲线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样我们就能看出,《洛书》实际是由两条曲线构成。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是一个空间结构,看似都穿过中央五(五代表大地),实际是“绕”大地的,所以。这两条曲线应当看作是象弹簧一样的立体结构。把这两个立体的曲线一合并,就发现它是一个右旋双螺旋结构。和DNA右旋双螺旋结构完全一致。
2.太极八卦的应用。
以上系统、完整地论证了“太极”,“八卦”的来历。使我们明白“太极八卦是研究日、月规律”的学问。所谓“日、月之谓易”正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八卦是无字天书”是有根据的。
“数、象、理”是八卦的核心内容。
那么,八卦又是怎样和“占”扯上关系呢?即八卦是怎样被应用的?
2.1八卦是怎样被应用的?
首先,是实用性的需要。
研究日月运行的规律(即太极八卦)是为了正确向天下发布节气、天气变化。只有正确地发布了天气、节令变化,才能“替天行道”,传达上天的旨意。最高统治者“受命于天”的“天子”地位才有“合法性”。
所以,在上古、中古时期,“太卜”所掌握的观测数据和观测方法,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其二,是其规律性的使然。
《系辞》“……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是讲古人发规了自然界可以归纳,可以类比的规律性。古人用一句“天人合一”给予高度概括。
“一”为何?
《老子》曰:“道生一”。一既是规律性。又有一句古语“天人相应”,即是人与自然现象、天体运行相适应,相对应。
这本是在古代极易理解的一句话。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似乎是太笼统了。张颖清提出“生物全息律”,即生物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含有个体生物的全部信息。这为后来生物克隆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据此,有人提出“宇宙全息律”。认为八卦(六十四卦)是宇宙全息之密码。任何一个卦(局部的信息),都可以“克隆”出整体的信息来。黄鉴老师悟创的《易魂》系列,更加形象的比喻为“时空网络学”,即由八卦系统和干支系统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抓住时空网络中的任意一点,就可以连带起整个网络。
那么,这个网络是由谁编织的呢?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的“八卦”的来历,实际论述的是日月的运行规律。
所以说,八卦这张“网”实际是由日月运行编织的。而《黄帝内经》讲得也

很明白“干支系统”,实际也是记录“日月”运行的。简单一句话,干支系统这张网也是由日月运行编织的。
那么,为什么时空网络就可以用于“占”呢?

实际上,在应用八卦“数、象、理”进行“占”的问题上,古老的《易》学与现代的《生物遗传学》,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殊途同归了。所不同的是,《易》文化是从宏观讲日月地的运行对万物的影响;而现代《生物遗传学》是从微观讲遗传与变异的规律,万物都受日月运律的影响。
日、月运行是万物之纲纪,统领世间万物。
太阳是大地万物之父,月亮是大地万物之母。日月(地)的运行,孕育世间万物,并且,日月运行的节律,深刻时络印在每一种生物,每一个细胞的分裂、生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够游离于日、月、地“三界”之外不受日月的孕育而生长。
假设虽有“日月地”三星体,但“日月地”的运行规律不符合太极八卦、六十四卦和《洛书》右螺旋双螺旋结构,也不会有地上生物。至少不是象现在这样的生物。(研究外星生命者应当注意到这一点,而主张炸毁月球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要将人类和一切生物彻底毁灭,不可想象的。将来开发月球,也应提前想到月球的轨道的改变对地球生物破坏的严重问题)。现代《生物遗传学》,从微观讲遗传与变异的规律,最后与八卦、六十四卦、《洛书》双螺旋结构完全一致了。比如人的胚胎发育: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这是新个体生命之始,受精后大约三十六小时,开始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细胞。一边分裂,一边从输卵管向子宫移动。而后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细胞。……这一段“生命”的过程用易学的语言讲则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八个细胞后来发育成人体八大系统。这样可以把这八个细胞之一看作新的发育点(太极点)。生物的克隆技术就是用任何一个体细胞(与精细胞不同)发育成一个全新的,与原体拥有相同遗传信息的个体。
那么,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太极八卦的每一步都是生命的过程。克隆技术实则是生命信息的重复再现。据此,我们又可以认为,生命的每一步又都是新的太极点,所以,黄鉴老师利用太极点置换,可以发掘无限量的信息。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染色体内有四对碱基,组成64个遗传密码。由64个遗传密码组合成长链,为DNA或RNA,其空间结构恬为右旋又螺旋结构。这就归结到“太极、四象、八卦、六十四和洛书”上来了。
因为任何人,任何事,不能脱离日月地运行总规律,总范畴,所以,可以用太极八卦进行“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