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

2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
2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60÷3+1=21(棵) 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比较分析,迁移新知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题意,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环节的设计还重点突出了对“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将规律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这一数学方法的迁移。

三、理解归纳,得出模型

指名回答,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 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学生操作,交流发现。)运用这一模型,例2可以怎样解答?

60÷3-1=19(棵) 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在教学实际中,可结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这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规律。

四、课堂练习,应用新知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32 m,每隔4 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

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

32÷4+1=9(盆)

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2.一根木头长10 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练习,分析讲评:

10÷5-1=4(次) 8×4=32(分钟)

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设计意图】第1题在完成后进行了比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两种不同数学模型之间关系的认识;第2题虽然不是植树的情境,但规律是相同的,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即可抓住题目的本质,同时扩展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视野。

五、利用变式,强化认知

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 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预设3:直接用35÷5=7(棵)。(教师追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其实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这种情况的规律,在最后的比较环节也强调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思维活动的经验才能更加鲜活和深刻,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课外作业:先判断以下各题属于哪种情况,再列式解答。

(1)在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的一边栽白杨树,每隔8米栽1棵,最多可以栽多少棵?最少可以栽多少棵?

(2)搬运工从一楼到二楼,走了16级台阶,王丽家住6楼,每相邻两层台阶相同,从一楼到六楼一共走多少级台阶?

(3)一个古老的摆钟,于六时整敲响六下,需时五秒钟;那么,在正午敲响十二下时,需时多少秒?

小学数学四年级《植树问题: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详尽的生活情境,理解并应用“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情况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应用直线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灵敏地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关于“植树问题”你有哪些了解?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 (二)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例题:动物园里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 (2)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60÷3=2020+1=21 生2:60÷3=2020+1=21 21×2=42 生3:60÷3=20 生4:60÷3=2020-1=19 生5:60÷3=2020-1=1919×2=38 2.合作探究:同学们都是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答的,怎么答案不一样呢?有办法来验证一下,谁的答案正确吗? (1)小组讨论并把验证方法和验证结果记录下来。 (2)以组为单位,汇报。 画线段图的方法 3.归纳总结: (1)根据已知信息或图示判断:这道题是直线上植树中两端都不种的情况 棵数=间隔数—1 (2)抓住关键词:两旁 4.比较分析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例外的地方? 生:相同点:植树的棵数都离不开间隔数

2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60÷3+1=21(棵) 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比较分析,迁移新知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案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①“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②“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教案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教案 篇一: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 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 招聘启示:

新兴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要在的一条6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两端都栽。 生2:头栽尾不栽。 生3:尾栽头不栽。 生4:两端都不栽。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6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两端都栽要栽多少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这道题和上节课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还需不需要栽树呢?还有需要注意的吗?到底要栽几棵,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9米、12米、15米、21米)画一画,栽一栽? 自主学习: 小组四人每人选一个长度,间距还是3米,来画一画,填一填。展示交流: 师:大家发现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间距、间隔数和总长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间隔数-1 间距×间隔数=总长 讨论:在两头都不种的情况下,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少1呢?师:那大象馆和猴山间栽多少棵数? 60÷3=20(个) 20-1=19 (棵) 19×2=38(棵)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判断是“两端要栽”还是“两端不栽”。 三、检测导结: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板书)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去户外植树,但是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2.《植树问题(两端不栽)》教案设计

2.《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1.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预设1:20棵。(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每隔5 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 预设2:我认为是21棵,因为题目中写着“两端要栽”,所以要再加1棵。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例题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既是对教学起点的了解,又利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画线段图)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分析思考的整个过程,感受“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深刻地体会“从简单事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数学思想。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植树与方阵问题奥数知识点 植树问题 专题分析: 要想了解植树问题中的数学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首先要牢记三要素①总路长、②树间距、③棵数。只要知道这三要素中的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要素。解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间隔数,题目一般不会直接给出来。 关于植树的路线,有封闭和不封闭两种路线。 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每份数(树间距)×份数(间隔数)=总数(路长) 总数(路长)÷份数(间隔数)=每份数(树间距) 总数(路长)÷每份数(树间距)=份数(间隔数) 一、不封闭路线有3种,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另一端不种。 1、两端都种 重要公式: 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路长÷树间距=间隔数这两三公式是解答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关键。由此推出: 树间距×(棵数-1)=路长 路长÷(棵数-1)=树间距 路长÷树间距+1=棵数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分析:要以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作为分段标准,公路全长可分成若干段,由于公路两端都要求栽树,所以植树的棵数比分成的段数多1。 间隔数:100÷5=20(个)路长÷树间距=间隔数 一边棵数:20+1=21(棵)间隔数+1=棵数 答:一共要栽种21棵。 例2、在花园小区一条320米的小路的两边上栽树,从起点到终点每隔16米栽一棵,一共栽了多少棵? 注意审题看清是“一边”栽,还是“两边”栽 间隔数:320÷16=20(个)路长÷树间距=间隔数 一边棵数:20+1=21(棵)间隔数+1=棵数 两边棵数:21×2=42(棵) 答:一共要栽种42棵。 例3、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间隔数:36-1=35(个)棵数-1=间隔数 路长:6 ×35=210(米)树间距×间隔数=路长 答: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210米。 例4、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两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108棵(两端都种)。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分析:要以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作为分段标准,公路全长可分成若干段,分段标准只看一边。由于公路两边都要求栽树,所以要先求出公路一边要种几棵树。

两端都不栽的 植树问题

第2课时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 教学时间:月日 教学内容: 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操作法和讨论法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60÷3+1=21(棵)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比较分析,迁移新知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题意,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环节的设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教案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教案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 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 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 招聘启示: 新兴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为了美化环境,要在的一条6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两端都栽。 生2:头栽尾不栽。 生3:尾栽头不栽。 生4:两端都不栽。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6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两端都栽要栽多少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这道题和上节课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不种)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学会通过线段图来分析理解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能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问题中。 3、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况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 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 二、探究新知 1、自学课本第118页例2,回答以下问题: .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还是两端都栽吗? 如何解决?先画线段图把它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 .你发现什么规律?(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2、我来算一算一共要栽几棵树? 要在小路两旁栽树,要先算出一旁需要栽多少棵树,那就要先求出一旁的间隔数:小路一旁栽树多少棵?两旁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3、我来算一算一共要栽几棵树? 4、要在小路两旁栽树,要先算出一旁需要栽多少棵树,那就要先求出一旁的间隔数: 小路一旁栽树多少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学生相互交流, 注意强调:道路两旁都种的棵数是只在道路一旁种树的2倍 ②计算出结果,一学生板算 60÷3=20(个)20-1=19(棵)19×2=38(棵) 答:一共要栽树38棵。

小结:这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栽树”也就是棵数比间隔数(),棵数=()÷()-1,株距=()÷(-1)。 4、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例2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8、归纳规律: 你从前面的分析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点数=间隔数-1 间隔数=点数+ 1) 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 (板书: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 10、生活延伸: 同学们还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三、巩固与延伸练习 1、延伸练习: (1)在一个1.5米的窗框里,按每15厘米插一根铁管,要插多少根铁管?(2)教室的两根柱子之间摆了6盆花,每3米摆一盆,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有多少米? (3)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要注意什么?

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招聘会吗?生:没有。 师:想不想拥有这样一次经历?生:想。 师:瞧,老师带来了一份招聘启示。(课件演示)招聘启示: 新兴学校将对校园进一步绿化,特聘请校园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师:愿意试试吗?我们先来看看设计有什么要求。(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要在的一条10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植树?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生1:两端都栽。生2:头栽尾不栽。生3:尾栽头不栽。生4:两端都不栽。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路全长有1000米,只在路的一边栽,每隔5米栽一棵。 师:两端都栽要栽多少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二、民主导学:任务呈现: 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1、你都知道了什么?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这道题和上节课学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一样呢? 提示:两端不栽 自主学习: 画一画,填一填。 展示交流: 师:大家发现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间距、间隔数和总长有什么关系? 生:棵数=间隔数-1 间距×间隔数=总长 讨论:在两头都不种的情况下,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少1呢? 师:栽多少棵数? 10÷5=2(个) 2+1=3 (棵) 师: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判断是“两端要栽”还是“两端不栽”。 三、检测导结: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既发现了规律,又总结了方法,真了不起。老师这里有几道题,把明明难住了,我们来帮帮他。 1、目标检测: 一、填一填 1、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第一排有()个同学。 2、小红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从二楼到四楼要走()个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