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学习障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学习障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学习障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现代的学习障碍理论中,认知理论研究占主导地位,但也不排斥行为主义的课业技能理论,认知和行为的理论在学校的特殊教育实践中相互补充。研究者公认,学习障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涉及不同的亚类型及不同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点,用某一个单一的理论难以统一如此复杂的领域。

一、临床医学个案报告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临床医学阶段是指学习障碍研究被医学工作者发现并命名的阶段。学习障碍的研究虽只有短暂的历史,却有着悠久的过去。在临床医学研究阶段,学习障碍概念并没有被中小学所了解和接受,也没有出现专门诊治和矫正学习障碍的教育措施。最先报告有关学习障碍案例的是儿科医生。

早期学习障碍的个案报告与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一个是语言与阅读障碍的理论,另一个是视知觉理论。

在以拼音文字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语言与阅读过程一直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研究表明,拼音文字的国家中,阅读障碍的发生率高达10%~30%,成为学习障碍的一个最主要的类型。

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解剖了一个患多年失语症老人的大脑,发现言语运动中枢位于左脑额叶的第三个沟回。

1872年,英国医生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报告了一个无法阅读的病例。1892年德杰林(Dejerine)则发现了一位不会阅读却会写字的病人,他解剖病人的大脑时发现,病人的左右脑之间的神经连接有障碍。

1895年,苏格兰的眼科医生欣谢尔伍德(J.Hinshelwood)报告了一个不会认字的小男孩的个案。该男孩数学能力正常,音乐方面极富才华,然而学习单词能力却极为落后,几乎不会拼读任何单词,欣谢尔伍德称之为“字盲”。他用脑损伤、胚胎早期发育落后来解释该问题。他指出,在诊断此问题上需要医学,但矫正该问题只能依赖教育。他倡导以字母法,即利用触觉和动作联合来教育这样的特殊儿童。1917年,他发表文章描述了如何矫治字盲的方法。包括:①利用大脑的视知觉记忆功能来识记和储存个别生疏的字母;②教学生通过听觉记忆大声地拼读整个单词,记住单词的发音;③将这个听觉记忆转移到大脑的视觉记忆中。虽然他的理论今天看来并不十分正确,但他倡导的教学与治疗理念是十分有价值的。他认识到,

学生虽然有严重的阅读困难,但仍然具有学习的潜能,要设计特殊的教学方案改变学生的阅读困难。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有关矫正学习障碍的教学方案,欣谢尔伍德被誉为研究学习障碍的先驱。

二、过渡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过渡期是指学习障碍的概念还没有正式提出,但学习障碍的理念与理论已经开始形成的时期。此时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证据证明了学习障碍的存在,并形成了有关学习障碍的理论解释。

1920年,美国精神病学教授奥顿(S.Orton)报告了一位16岁男生学习障碍的个案,该学生智商分数正常,但不会阅读。不久,奥顿及其研究小组又发现了几例类似的个案。同时,还发现这些学生经常出现“镜像字”的现象,即把字母p看成q,将was读成saw。他同时还负责研究言语损伤的成年人,在解剖死亡病人的大脑后,他将大脑损伤与儿童的阅读障碍联系起来。他超前地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诸如把字母看错之类的现象,是由于大脑左半球言语优势建立迟缓引起的。他提出了矫正阅读障碍的教育计划。奥顿等人建立的教育治疗学校采用了“多重感觉”的学习方法,即通过视、听、动、触等多种感觉通道来教授儿童学习拼写和阅读。奥顿认为,认字主要是发音和字形的结合,所以要加强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的联合。这种方法的主要功效在于认字,这种训练对于那些单词解码能力落后的儿童矫正效果很好,但对于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效果欠佳。

这之后,研究者弗纳德(G FemaId)于192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培训学校提出了训练阅读和书写的计划。该计划以多重感觉法为基础,让学生运用视觉、听觉和动作的刺激来学习,将看到和听到的字母和单词用动作表达出来。

尽管有几个特殊教育学校采纳了奥顿的教学计划,但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仍持有传统的观念,把阅读障碍归结为一般的成绩落后,认为是环境、学习态度和教育问题导致了阅读障碍,而不是特殊的认知能力缺陷。大多数人并没有接受学习障碍与大脑损伤相联系这样一种观念。此外,由于报告的个案都有着十分严重的阅读障碍,只有在医院中才出现,所以与学校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距离。在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阅读障碍症状并不十分典型,只是经常出现不会读单词、记不住句子、注意力不集中等学习问题。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一般并不认同医生提出的概念,而是将这些学习障碍学生称为不专心的、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懒惰的学习者。

视知觉理论有时也称视动统合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视知觉能力和动作能力的发展性

落后是学习障碍的真正原因。视知觉,特别是视一动统合的落后会导致精细动作和书写的落后,影响阅读、写字、计算,而这些能力的发展独立于智力的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一个儿童智力水平可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脑对手的控制和对眼睛的调节能力出现落后,在写作业的能力上就会受到妨碍。他的正常智力并不能保证他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视知觉能力落后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有关,这个缺陷是先天的生物学上的,可能的原因是大脑出现轻微的损伤。所以,在这个理论中,学习障碍经常被命名为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的失调或者叫做轻微脑功能损伤。

脑研究专家戈德斯坦(K.Goldstein)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研究了战争中大脑受到损伤的战士,主要考察他们的知觉能力。研究发现,这些大脯损伤的病人不能分辨图形与背景的区别,或失去了阅读能力,经常出现镜像字,如将字母左右方向颠倒,并经常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学习障碍儿童的表现如出一辙。所以,戈德斯坦把这些学习障碍儿童称为大脑损伤的孩子。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间,视知觉理论一直是统辖学习障碍研究的主要理论。

戈德斯坦的研究影响了一位特殊教育家斯特劳斯(A.Strauss),后者一直致力于智力落后儿童的研究。斯特劳斯最先提出,智力落后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内源性的智力落后是由先天的基因变异引起的严重智力发展落后,又可称为先天愚。外源性智力落后不是遗传的,一般没有家族的遗传病史,但可以找到脑损伤的病史或特征,如产前、产中或产后的脑损伤。这些儿童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刺激产生错误反应,学习方面的问题是较为严重和不易纠正的。这些儿童有共同的行为表现,即知觉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斯特劳斯认为,个体的听、说、读、写及动作功能的障碍都是脑功能失调的结果。它影响个体的阅读、写作、算术等有关课业的活动,中度脑损伤患者的一般学习过程会受到妨碍,加工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可表现为如分心、多动、知觉能力缺陷、言语能力落后等。

大脑损伤学说为从内部基本认知功能来解释学习障碍,为今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斯特劳斯的外源性智力障碍的提出,标志着划分了一个新领域,即存在着不同于由基因变异等遗传因素引起的智力落后。外源性智力落后者指的就是后来的学习障碍儿童。1947年,他出版了《大脑损伤儿童的心理病理学和教育》一书,算是对自己理论的一种总结。

那么视知觉落后的具体机制又是什么昵?在大脑损伤和视知觉理论基础上,弗洛斯提格(Frosting)等人提出了感觉统合失调理论。他们认为如果儿童不能正确地仿绘几何图形,说明他们内部各感觉之间的统合出现了漳碍,即输入的感觉信息与输出的动作系统不能统合起来。感觉统合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学习障碍儿童不能正确地抄写黑板上的文字,不能

辨别隐藏的图形,这些活动都涉及将信息准确地输入并将之与精细动作统合起来这样一种特殊能力。

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学习障碍理论的三个基石奠定下来:

(1)学习的个体差异应当根据个体内部与学习有关的基本神经心理过程的特点来考察,学习活动是表面的行为,支持它们的是大脑神经活动。

(2)教育过程应当适应儿童的学习活动。每个儿童都有其能力的长处和短处,应当改造教育过程,使之适合个体的学习特点。这也是个性化教学的雏形。

(3)如果这些基本的神经、心理过程得到训练或强化,或者实施发挥儿童特长的教学过程,具有缺陷的儿童就会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变得正常。

正是这三个观念,使学习障碍即将成为有别于其他教育领域的特殊研究领域。

但也应当指出,在这一阶段,智力落后、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这些术语仍然是交替使用的,广大家长和教师对学习障碍的特殊性质和特殊的训练方法还不是很了解。尤其是智力落后与学习障碍并没有得到严格的区分,例如,斯特劳斯等提出的教育对策主要是针对内源性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界定不清楚。在这一阶段,还没有教育立法支持学习障碍的诊断与矫正,多数教育计划仍然在封闭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医院进行,普通中小学并没有出现学习障碍的矫正方案。除了“奥顿阅读障碍学社”外,也没有其他针对学习障碍的专业组织的存在。

三、学习障碍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学校中的引进(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在过渡期,主要有三个学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第一,智力落后一直得到特殊教育法规的保护,被诊断为智力落后的儿童可以免费享有特殊教育服务。但智力并不落后的注意力或阅读障碍者就没有得到相关特殊教育法的保护。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类学习障碍儿童既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却无法享有特殊教育服务。因此,为学习障碍儿童立法就显得迫切而必要。第二,大脑损伤假设太医学化,而且难以得到证明。许多学习障碍学生,没有被发现脑损伤的经历,生理检查又查不出任何毛病。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落后是由于大脑损伤导致的这一观点无法接受,无论是脑损伤还是轻微脑功能损伤的说法都缺少直接的科学证据。第三,普通中小学中缺少矫正学习障碍的机构和方案,学习障碍儿童一般只能去医院进行诊断,并在医学环境中得到治疗。显然,对于较为轻微的学习障碍儿童,在这种医学环境中处置是不当的,易引起家长的反感。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兴起及其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家长和教师也迫切需要有关机构对学习障碍进行相关的研究、鉴别和矫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要求学习障碍的研究走向深入,服务尽快普及。

1.学习障碍概念的提出

随着学习障碍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特殊教育的服务领域,学习障碍儿童的家长们开始呼吁政府重视这个问题。过去,智力落后和其他身体残疾儿童的教育权益已经以立法的形式受到维护,现在学习障碍儿童的权益也必须得到教育立法的维护。学习过程中的知觉落后问题、阅读落后或者记忆缺陷都与智力落后无关,也与教育环境无直接的因果

关系,是由于儿童大脑的信息加工能力落后导致的。然而,对于这个现象的命名缺少统一性,教育专家往往称之为阅读障碍、知觉障碍,而医生们一直称之为大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1963年4月6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知觉障碍儿童基金会”的研讨会,著名心理学家柯克(Kirk)在研讨会上受邀发表演说。他建议使用其著作中曾提出的“学习障碍”一词来称谓所有这些阅读能力落后、知觉落后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学习行为。他还对学习障碍下了一个著名定义,他说:“最近,我使用学习障碍术语来描述那些在言语发展、说话表达、阅读、拼写、写作和数学等方面有障碍的儿童。这些人不包括有感官残疾的群体,如聋、盲,因为我们对管理和训练他们已有了方法;也不包括一般的智力落后儿童。”这是一个学习障碍的宣言,这一定义标志着学习障碍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这个定义具有开拓性意义。

首先,这一定义区分了学习障碍与智力落后,把学习障碍者当作一个特殊的对象。在学校中,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智力水平优等的学生表现出学业方面的落后,其学习成绩与其智力水平不匹配。主要原因是与学习有关的认知过程受到了妨碍,体现的是学习能力的缺损。这些缺陷是内部固有的,可能是遗传的个体差异,也可能是发展过程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但这不是儿童本人的错,也不是家长和教师的错,可以通过特殊的训练来减少这一缺损造成的损失。科克的定义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为家长和教师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次,这一定义区分了生理残疾和学习障碍。它将那些因生理残疾而导致学习落后的儿童从学习障碍中划分出去,规定了学习障碍的问题主要是与学习有关的基本心理过程的缺损或失调。这有利于使学习障碍的研究模式摆脱脑损伤模式的医学束缚,走向更宽泛的教育领域。

第三,这个定义为相关的立法奠定了基础。美国政府对于智力落后和身体残障的儿童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来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益。政府为这些特殊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基金,用于特殊教育服务。现在,学习障碍作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缺陷,也理应要受到政府相关教育立法的涵盖和资金的支持。这意味着特殊教育的范围要扩大,要包括这些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儿童。政府有义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帮助学习障碍儿童。这个定义的意义与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转化成为了社会政治力量和行政行为。在这个定义影响下,学习障碍的特殊教育服务终于被正式写入了特殊教育法规。

就在该定义提出的当晚,与会人士决定成立“儿童学习障碍学会”(ACLD)。

该学会的任务有三个:①研究学习障碍的教育与现存的特殊教育之间的差异;②争取更多人士的支持,以推动政府制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③是推动教育部门培养有关学习障碍的研究型人才,以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

不久,政府开始介入学习障碍领域。美国公共卫生部颁布了有关学习障碍的特殊教育法案,联邦政府辅助五个大学成立了学习障碍研究中心。

2.教育立法

1972年,美国通过了教育法案94-142,即“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此法规将“学习障碍”儿童列为十类特殊教育服务对象之一,受到政府的资助。从此,各学校开始设立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计划,成立了很多资源教室并开展小班训练,逐步从小学扩展到中学,使接受学习障碍训练的人数大增。政府规定学校每诊断出一个学习障碍儿童,就会得到3万美元的资助,用于特殊教育的开支。而在此之前,每个弱智儿童有权享受5万美元的特殊教育资助。

3.学术团体的扩大

除了成立于1963年的“儿童学习障碍学会”之外,1975年美国“学习障碍全国委员会”宣告成立;1982年美国特殊教育委员会下的学习障碍分会也宣告成立。这些学会出版了《学

习障碍》《学习障碍季刊》《学习障碍焦点》等杂志。

4.教育模式

这一阶段,虽然有关学习障碍的概念和学术研究形成了空前热潮,但盛行的教育训练仍然是前一阶段提出的知觉动作论,即神经心理过程训练。视知觉理论仍然是学习障碍的主要理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仍然在引起学习障碍者缺陷的心理过程上。如麦克尔布斯特(H.Myklebust)通过研究听障碍儿童得出结论,言语功能失调和听过程受损是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训练是要强化这两个能力的刺激,尤其是听觉刺激。柯法特(NKephart)等人提出了“教室中慢的学习者”概念,认为学生天生就可以分为慢的学习者和快的学习者,学习落后者只是在知觉速度和动作的精确性方面比别人慢,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书写和阅读。训练的重点是提高知觉速度。他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觉一动作论的教学计划。

以上述理论指导下的各种训练,强调学习行为后面的心理过程,如视、听、动作和记忆等基本能力。一时,各种知觉一动作训练、视觉训练、语言能力训练等都被引入中小学和各种辅导机构中。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外,人们假定,只要影响学习能力的基本心理过程或神经过程得到了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就能得到提升。

在这一阶段,学习障碍也被广大民众所了解并接受,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家长和社会各界力量都介入学习障碍的研究,各种学习障碍的刊物和书籍先后出版。由于政府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及其特殊教育立法,规定了学习障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对其的训练内容,这些儿童开始被当作一个特殊群体来对待。

四、行为主义理论统治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

从1970年开始,行为主义理论占据了学习研究的统治地位,开始对知觉一动作和语言心理理论的训练效果提出质疑。20世纪70年代中期,年轻一代的研究者对过去的学习障碍研究进行了反省。1972年以曼尼(L.Mann)为代表的学者.总结了一个阶段以来的有关学习障碍的实证研究。对盛行的神经心理过程训练提出质疑,对柯法特、奥顿等人的知觉动作论和科克的伊利诺心理语言测验提出了批评,他们的观点主要有:第一,以心理过程来诊断学生,容易忽略学生学习行为的完整性,如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动机和教师的作用;第二,心理过程的评估项目与学习表现无关,心理过程的训练不能有效地迁移到学校学习中。如果一个学生将p和q搞混,我们因此训练学生去仿绘几何图形,而不是去训练字母的书写,这岂不是南辕北辙吗?第三,心理过程训练的效果有限,有关测验缺少令人满意的效度。一些对知觉一动作训练效果的研究发现,这种训练对学生的数学、语文等学业成绩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知觉动作训练、心理语言训练对提高学业技能和成绩有直接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业方面,它是由学习技能落后导致的,所以诊断、测评和训练都应当围绕学业本身。由于行为主义深受操作主义的影响,有关学者开始了课业技能的评估与矫正训练。一些人从以课程为中心的立场上来理解学习障碍,认为用间

接的学习能力来解释学习成绩,不如用直接的学习技能那样操作简单,方便可行。

行为主义倾向的测评与训练的重点放在了语文和数学的错误分析上,考查学生的错误类型和规律。例如,如果是计算技能落后,要考查其未能掌握的训算技能是加还是减,是进位还是错位,学生计算技能存在什么缺陷。行为主义理论取向的学习障碍研究者一般都熟悉课业知识,而不是心理学知识,他们设计一些课业卷子,将每个单元的学习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或技能点,考查学生掌握的程度。通过试卷的回答过程和成绩往往就能发现学生在什么知识点和技能上存在漏洞,教师可以据此帮助这些儿童查漏补缺。因此,特殊教育的教师要设计一些试卷来进行诊断。非标准化的诊断测验开始流行,如将词汇分成若干类型,让孩子再认,如果是介词或副词掌握得不好,则重点训练这些项目。

行为主义的学习障碍理论非常重视学习行为和技能的训练与矫正,尤其是重视教育方案的细节和可操作性,对于个别化教育方案(IEP)的制定具有极大的指导性和促进作用。如今的个别化教育方案都多少具有行为主义的色彩。如在教育方案中不仅要指明学生落后的学业技能是什么,其具体的操作定义和表现是什么,而且要标明每个月、每周、每天、每节课的任务和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指出对儿童进行行为矫正的技术是什么。学习障碍儿童的每一项技能落后都对应着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技能训练,这就大大地提高了训练的效果,使训练计划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一一对应起来。

对于相信能力缺损理论的人来说,如果面对一个书写落后的学生,他首先要检查其基本的心理功能,若结果表明是知觉动作统合能力低下,就要训练他的精细动作能力,如进行临摹图画的练习。而持技能缺陷观点的人则针对书写落后儿童的写字活动进行直接辅导,帮助他提高书写技巧,学会字母和单词的书写。而诸如智力测验、认知能力评估、神经检查等被认为是与学业成绩无关的,不予采用。

这种以课业为基础的评估和训练,在矫正学习障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且易为学校特殊教师掌握与应用。然而,仍有许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批洋者的主要观点是:

(1)这种对课业辅导缺少对学习障碍者认知过程的评定与假设,混淆了学习障碍与一般意义上成绩落后的区别。实际上,课业辅导的方法可以适应于任何一个学生。重视课业技能的行为主义学者甚至没有形成规范的学习障碍的定义,他们只是将学习障碍等同于成绩落后。

(2)在技术与内容上,这类辅导是从小学教学中借用来的,与一般的课业辅导没有什么不同,一般的教师就能胜任这项工作。这就失去了特殊教育的特点。

(3)该方法忽视了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学生的差异性,如注意力障碍和阅读障碍儿童的各自心理过程和规律是什么?他们在认知过程上有什么不同?需要训练的特殊内容是什么?

(4)行为主义的理论不能解决较为严重的学习障碍者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个较为严重的阅读障碍儿童,在学校已经接受了大量的阅读与语言教学,可仍然掌握不了最基本的读写技能,难道我们把这些技能分析和抽象出来,在课后多教几遍或多练习几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显然阅读障碍的背后涉及复杂的大脑机制和特殊的语言加工过程。不解决认知机制的问题,训练便是盲目的、缺少针对性的。

五、综合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当代)

因此目前出现多种理论并存的局面。

(一)脑科学与神经心理过程缺陷的理论取向

这一研究取向是传统知觉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脑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于1990年后取得了技术和方法上的长足进步。脑电技术(ERP)和脑成像技术(FMRI)的发展使大脑不再是一个不能看清楚的黑箱,而是可以直接观察的对象。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学习障碍者学习时的大脑活动状况。伴随着学习时的脑电活动和生化活动,学习障碍者的大脑缺陷假设得到了直接的科学检验,这一证据比过去更加客观、可靠。

脑科学研究发现,注意力障碍者的前额叶功能确实与正常人不同,他们不仅左侧额叶的面积比正常人小,而且血液和脑电活动出现异常。认知心理学研究还证明,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存在一个工作记忆,负责将短时记忆的内容转化为长时记忆,而学习障碍者正是工作记忆存在缺陷。

研究者运用脑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如信息的加工需要一定时间,当教讲述概念或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一定要给学生一段安静思考的时间,而不是马上要求学生做出回答。

(二)元认知研究

这是早期被动学习者研究取向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学习障碍所包括的群体是异质的,有的人是基本的感知觉加工过程出了问题,有的人是言语能力出了问题,还有的人是不能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陶金森(J.Torgesen)认为,完成复杂的思考需要具备对思维的监控和执行能力。学习障碍儿童没有形成或发展出教育所要求的学习策略,没有学习的计划和执行能力。由于认知和情绪方面的落后,学习障碍学生没能形成有效的自我指导策略,不善于将复杂的学习过程分解为更加简单的步骤。每个人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都使用自己的策略,即对我们的思维过程进行思考(元认知)。在学习时,我们要对自己说话,对如何完成任务进行复述。研究表明,学习障碍的儿童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有效地进行自我指导,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在准确性和经常性方面都不如正常儿童。此外,这些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也比其他儿童低,这导致他们不能成功地完成学习计划,或把学习效果的不理想归咎于外界因素。基于这些观点出现了一些学习策略的训练计划,如告诉儿童使用有效的策略进行阅读,或教给儿童特殊的解题策略。还有人针对注意力缺陷儿童提出了自我监控策略,如训练儿童上课时,经常问自己“我正在集中注意力吗?”以提高他们的专注能力。这种旨在发挥学生积极性与能力的观点和行为主义倡导的技能观点相一致。它是通过改进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提高他们的自我指导能力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然而,元认知理论也遭到了一些批评。首先,与行为主义的课业理论一样,它也缺少对学习障碍的特殊认知能力的概念。学习策略落后不仅是学习障碍儿童的特点,也是所有学习落后者,甚至是智力落后者的特点,有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可能也存在着元认知的落后。因此,用元认知来解释学习障碍显得过于宽泛。第二,元认知是不可测量的,目前所使用的问卷技术一般都缺少测验的效度。第三,训练元认知通常过于抽象,难以与具体的学习内容联系起

来,而这种抽象的元认知训练一般不适合那些动机不强的儿童。

(三)平衡的模式

目前,综合的诊断与多元的训练方法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由于学习障碍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诊断和矫正也应当是多元的,既要包括学习策略及元认知方面的考察,也要从脑科学角度进行评估和诊断,还要从课业角度进行测评与矫正。

平衡的模式较为全面和系统,即在基本的认知过程与课业技能之间采取一种平衡的策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进行智力评估和认知加工能力评估,如记忆力、语音意识和加工速度等能力的测评,并针对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以弥补认知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学生的课业技能诊断,要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识字水平、阅读理解水平、写作水平和计算水平进行测评,同时针对这些课业的缺陷进行补救性教学,通过直接指导来提高学生的课业技能。

两者的关系如同运动员的基本体能素质和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足球运动员出现能力落后,很可能表现为两个不同的水平。一个是基本的体能素质落后,如肺活量、肌肉力量和速度落后,这就需要进行体能训练;另一方面,这些体能素质的落后可能妨碍具体的技术性动作和技巧,如射门的力量和准确性,传球的准确性和断球的技术。虽然基本的认知过程与课业技能之间不完全是因果关系,但还是有着一定联系,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成绩,就要对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诊断,同时训练基本的认知过程和课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的训练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的研究

有关学习的认知研究是当代学习障碍领域取得的最主要成果。从认知过程和认知机制的角度看问题,学习障碍这一概念显得过于宽泛。如果以认知缺陷来划分学习障碍,我们的视野中就只有特殊类型的学习障碍,如书写障碍、阅读障碍或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每一种障碍涉及的认知加工过程不一样,评估和干预的过程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研究不同类型学习障碍的认知规律,发现其特殊机制。在这方面目前已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如拼音文字的阅读障碍研究证明,语音加工缺陷,尤其是语音的分解、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的落后是造成阅读困难的原因,这一成果标志着学习障碍领域走向了成熟。阅读障碍可以归于语音能力落后之中,用一个规律来解释众多的症状。如果我们能用这样有说服力的认知缺陷来统一数学障碍、读写障碍和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话,我们就可以将学习障碍领域纳入真正的科学王国。

这种统一的尝试也为学习障碍的矫正与干预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习障碍既然是由不同类型的障碍组成的,我们就应针对每个学习障碍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设计不同的训练计划。这对学习障碍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使用能对学习障碍详细分类的测验和评估手段。

机器人发展史

专业:工业设计班级:设计11-1 任课教师:莫才颂姓名:邱松芹学号:11024060105 成绩: 机器人发展史 摘要:机器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20世纪,机器人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并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机器人学已发展为综合了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工程、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科学,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未来的机器人将向智能化方向继续发展。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工业,智能 引言:“懒惰”的人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正因为有这种人存在,机器人的产 生才能顺理成章,才会有了现在人类的发展。 一、机器人的定义 机器人是在科研或工业生产中用来代替人工作的机械装置,虽然现在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机器人定义的标准却没有统一,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虽然定义的基本原则大体一致,但仍有较大的区别。世界上机器人制造最完美的是美国和日本,目前部分国家倾向于美国机器人协会所给出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通过可编程程序动作来执行种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 二、早期机器人的发展 直到四十多年前,“机器人”才作为专业术语加以引用,然而机器人的概念在人类的想象中却已存在三千多年了。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流传着有关巧匠偃师献给周穆王一个艺妓(歌舞机器人)的故事。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67)后期,被称为木匠祖师爷的鲁班,利用竹子和木料制造出一个木鸟,它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这件事在古书《墨经》中有所记载,这可称得上世界第一个空中机器人。 东汉时期(公元25~220),我国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震惊世界的“候风地动仪”,还发明了测量路程用的“计里鼓车”,车上装有木人、鼓和钟,每走1里,击鼓1次,每走10里击钟一次,奇妙无比。 三国时期的蜀汉(公元221~263),丞相诸葛亮既是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发明家。他成功地创造出“木牛流马”,可以运送军用物资,可成为最早的陆地军用机器人。 在国外,也有一些国家较早进行机器人的研制。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发明家戴达罗斯用青铜为克里特岛国王迈诺斯塑造了一个守卫宝岛的青铜卫士塔罗斯。 在公元前2世纪出现的书籍中,描写过一个具有类似机器人角色的机械化剧院,这些角色能够在宫廷仪式上进行舞蹈和列队表演。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人发明了一个机器人,它是用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作为动力,能够动作,会自己开门,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662年,日本人竹田近江,利用中标技术发明了能进行表演的自动机器玩

法社会学发展历程

法社会学 摘要:产生于19世纪末的法社会学,在其近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发展迅速,与新自然法学派和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并列成为二战后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法社会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及必要性,在其兴起的过程中,商业的发展,社会学的风靡,特别是实证主义哲学的诞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末期,它主张把法律看作一种社会现象,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以期实现用法律来平衡社会各群体利益的功能与目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它的目的是认识社会问题,摒弃对一个社会作出是好或坏、善或恶、进步或退步这种独断的论述,旨在论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改善。法社会学的出现不仅为法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而且也带来了一种对法律认识的新的法律哲学。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它经历了先驱、经典、学派三个阶段,最终跃为与新自然法学派、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并列的二战后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 引言 18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识到应在法与社会的关系中或在法的社会背景中研究法和法律组织,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写到,法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社会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强调并致力于探讨地理和气候条件通过社会环境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德国萨维尼和英国梅因等历史法学家强调法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关系,试图从塑造着“民族精神”或法的“观念”的社会历史、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中找到法的“真谛”。19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孔德(1798- 1857年)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更是启发了一批学者在社会中研究法和通过法研究社会。耶林、斯宾塞、沃德、龚普洛维奇等社会学家和法学家运用孔德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及方法论,解释法的社会根源、社会特征和社会目的,确立了法社会学的某些重要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为法社会学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严格说来,这些研究只能算是法社会学的孕育过程。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法社会学的诞生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主题 安齐洛迪(DionisioAnzilott)《法律哲学与社会学》。1892年,意大利学者安齐洛迪(DionisioAnzilotti,1869- 1950年)在其所著的《法律哲学与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法社会学”这一概念。若以此为标志,学科意义上的法社会学至今只有110余年的历史。

人工智能发展史解读

人工智能学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由于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人们开始了具有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的研究。(虽然计算机为AI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但直到50年代早期人们才注意到人类智能与机器之间的联系. Norbert Wiener是最早研究反馈理论的美国人之一.最熟悉的反馈控制的例子是自动调温器.它将收集到的房间温度与希望的温度比较,并做出反应将加热器开大或关小,从而控制环境温度.这项对反馈回路的研究重要性在于: Wiener从理论上指出,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反馈机制的结果.而反馈机制是有可能用机器 模拟的.这项发现对早期AI的发展影响很大。) 1956年夏,美国达特莫斯大学助教麦卡锡、哈佛大学明斯基、贝尔实验室申龙、IBM公司信息研究中心罗彻斯特、卡内基——梅隆大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麻省理工学院塞夫里奇和索罗门夫,以及IBM公司塞缪尔和莫尔在美国达特莫斯大学举行了以此为其两个月的学术讨论会,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人类各种学习和其他职能特征的基础,并研究如何在远离上进行精确的描述,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术语。从此,人工智能这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这些青年的研究专业包括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和电脑科学,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他们的名字人们并不陌生,例如申龙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塞缪尔编写了第一个电脑跳棋程序,麦卡锡、明斯基、纽厄尔和西蒙都是“图灵奖”的获奖者。 这次会议之后,在美国很快形成了3个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即以西蒙和纽威尔为首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组,以麦卡锡、明斯基为首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组,以塞缪尔为首的IBM公司研究组。随后,这几个研究组相继在思维模型、数理逻辑和启发式程序方面取得了一批显著的成果: (1)1956年,纽威尔和西蒙研制了一个“逻辑理论家“(简称LT)程序,它将每个问题都表示成一个树形模型,然后选择最可能得到正确结论的那一枝来求解问题,证明了怀特黑德与罗素的数学名著《数学原理》的第2章中52个定理中的38个定理。1963年对程序进行了修改,证明了全部定理。这一工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计算机模拟人的高级思维活动的一个重大成果,是人工智能的真正开端。 (2)1956年,塞缪尔利用对策论和启发式搜索技术编制出西洋跳棋程序Checkers。该程序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在下棋过程中不断积累所获得的经验,并能根据对方的走步,从许多可能的步数中选出一个较好的走法。这是模拟人类学习过程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台机器不仅在1959年击败了塞缪尔本人,而且在1962年击败了美国一个州的跳棋冠军,在世界上引起了大轰动。这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大突破。 (3)1958年,麦卡锡研制出表处理程序设计语言LISP,它不仅可以处理数据,而且可以方便的处理各种符号,成为了人工智能程序语言的重要里程碑。目前,LISP语言仍然是研究人工智能何开发智能系统的重要工具。 (4)1960年纽威尔、肖和西蒙等人通过心理学实验,发现人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首先想出大致的解题计划;2。根据记忆中的公理、定理和解题规划、按计划实施解题过程;3.在实施解题过程中,不断进行方法和目标分析,修改计划。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活动过程,其中主要是方法和目的的分析。(也就是人们在求解数学问题通常使用试凑的办法进行的试凑是不一定列出所有的可能性,而是用逻辑推理来迅速缩小搜索范围的办法进行的),基于这一发现,他们研制了“通用问题求解程序GPS”,用它来解决不定积分、三角函数、代数方程等11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并首次提出启发式搜索概念,从而使启发式程序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历程

经济学发展历程:政府与市场 1自由市场经济与看不见的手 1.1 “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Adam Smith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那么,社会的福利怎么能够保证? 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个人私利的同时,也就无意识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1.2斯密定理与分工及经济增长 国民财富增长的秘密:分工 1?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产量 2?更大的产量则带来更高的工资,并增加人均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3?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并随之带来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则又进一步促进分工“斯密定 理”:市场的范围会限制分工的程度 原因:交通成本和政策 1?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早期的增长找到了原因 2.为鼓励市场开拓和国际贸易的政策找到了基础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 决定分工模式的“比较优势”学说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 《经济学原理》:完整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 建立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的竞争均衡分析 坚定了人们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首次系统地将数学分析工具用于构建完整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 2自由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经济学 1929-1933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经济的衰退和经济学家的恐慌 萨伊(Say):“萨伊定律” 生产将会自动地产生需求,当供给者得到收入时他就会去买同样多的 东西 市场将始终是平衡的,经济危机只会是短暂的

卜理工具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1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宏观上的供大于求的原因:价格 短期内,当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具有向下调整的刚性,使得商品滞销、工人失业不能通过价格调整而及时消除 供大于求的原因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消费和投资两大需求都增长不足,生产的持续增长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经济危机便产生了 2.2政府干预与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要使经济很快走出低谷,只能依赖政府干预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直接增加有效需求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而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投资 缓解供求不均衡的局面 “乘数效应”:有效需求增加一一扩大劳动力需求一一减少失业一一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一一增加有效需求理论影 响 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直接将国家引上了政府干预的道路 货币和财政政策找到了理论的支撑 3资本主义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剩余价值、利润和剥削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价值,而劳动力作为商品,其价值低于它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产生资本主义生产 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 基础: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 马克思(Karl Marx )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必将带来资本主义的矛盾 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中,资本家只能通过资本扩张来追逐更多的利润,造成劳动和资

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关于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库卡公司最早于1898年由Johann Josef Keller和Jakob Knappich在奥格斯堡建立。最初主要专注于室内及城市照明。但与此不久公司就涉足至其它领域(焊接工具及设备,大型容器),1966年公司成为欧洲市政车辆的市场领导者。1973年公司研发了其名为FAMULUS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当时库卡公司属Quandt集团旗下,而Quandt家族则于1980年退出。公司成为一个上市公司。1995年库卡机器人技术脱离库卡焊接及机器人有限公司独立成立有限公司,与库卡焊接设备有限公司(即后来的库卡系统有限公司),同属属于库卡股分公司(前身IWKA集团)。现今库卡专注于向工业生产过程提供先进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库卡机器人公司目前全球拥有3150名员工(2012年9月30日数据),其总部在德国奥格斯堡。公司主要客户来自汽车制造领域,但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重要发展 1971 –为Daimler-Benz建成欧洲第一台焊接传输线。 1973 –库卡建成全球第一台六轴机电驱动的工业机器人FAMULUS。1976 – IR 6/60 –全新的机器人类型六轴机电驱动带角手。 1989 –新一代工业机器人诞生–无刷电机的使用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技术可用性。 2007 –库卡…titan“ - 当时最强大的6轴工业机器人,被计入吉尼斯纪录。2010 – KR QUANTEC系列工业机器人贴补了机器人家庭中载重90-300公斤工作范围达3100毫米这一部分的空白。 2012 –最新小型机器人系列KR AGILUS上市。 ABB是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集团,总部设在瑞士。ABB集团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20,000名员工。在中国的13,000名员工,在60 个不同城市服务于26家本地企业和38个销售与服务分公司。 ABB致力于研发、生产机器人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全球160000多套机器人的安装经验。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先行者以及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厂商,在瑞典、挪威和中国等地设有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ABB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管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及未来战略思路与重点教学文案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及未来战略思路与重点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PT),是当前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焦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显著改变几乎所有行业原来发展的路径,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甚至赶超发达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 国内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赛场上,无论是从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方面,还是从产业基础方面来看,应该说我国的研究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文俊就凭借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成果,成为国际自动推理界的领军人物,他所开创的数学机械化也在国际上被誉为"吴方法"。在人际对弈方面,浪潮天梭在2006年8月以3胜5平2负击败柳大华等5位中国象棋大师组成的联盟。近些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有取得了飞速发展。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语音识别和理解的准确率均达到了世界第一,自2006年首次参加国际权威的BlizzardChallenge大赛以来,一直保持冠军地位。百度推出了度秘和自动驾驶汽车。腾讯推出了机器人记者Dreamwriter和图像识别产品腾讯优图。阿里巴巴推出了人工智能平台DTPAI和机器人客服平台。清华大学研发成功的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智能问答技术都已经获得了应用。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成功了"寒武纪"芯片并建成了类脑智能研究平台。华为也推出了MoKA 人工智能系统。 政府重视发展人工智能 我国一直政府也一直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2015年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互联网+"战略中十一个具体行动之一,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智能产品创新,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2016年中,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这是我国首次单独为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具体的策略方案,也是对去年发布的"互联网+"战略中人工智能部分内容的具体落实。该行动方案提出了三大方向共九大工程,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在2016至2018年间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内容,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撑各行业领域"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这不仅在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

郑州领航机器人有限公司 工业机器人发展史 工业机器人最早产生于美国,从发展上来看,大至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机器人,也称作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是通过一个计算机,来控制一个多自由度的机械。它通过示教存储程序和信息,工作时再将信息重现,并发出指令,这样机器人就可以重复示教时的结果,再现出示教时的动作。例如:汽车的点焊机器人,只要把点焊的过程示教完以后,它总是重复这样一种工作,它对于外界的环境没有感知,这个操作力的大小,这个工件存在不存在,焊的好与坏,它并不知道。因此,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也就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为解决上述问题,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第二代机器人的研究。 第二代机器人,也称作带感觉的机器人,这种带感觉的机器人是模拟人某种功能的感觉,比如说力觉、触觉、滑觉、视觉、听觉和人进行相类比。有了各种各样的感觉,那么在机器人进行实际工作时,它可以通过感觉功能去感知环境与自身的状况,也形成了机器人本身与环境的协调。尤其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传感器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成熟,这就为带感觉机器人发展和应用带来了契机。在此基础上,第二代机器人的发展与成熟也为第三代机器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三代机器人,也是我们机器人学中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的最高级阶段,叫智能机器人。从理论上来说,智能机器人是一种带有思维能

力的机器人,能根据给定的任务去自主的设定完成工作的流程,并不需要人在实现其过程中进行干预。由于受到技术和其它方面的约束,智能机器人目前的发展还是相对的,只是局部的符合这种智能的概念和含义,真正完整意义的这种智能机器人实际上并不存在。 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一些里程碑,它们在机器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1959 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 公司。 1962 年美国 AMF 公司生产出“VERSTRAN”(万能搬运 ),与unimation 公司生产的 Unimate 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的研究热潮。 1962 一 1963 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 1961 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 1962 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 1963 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 1965 年帮助 MIT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 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 Beast 机器人。 Beast 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

法社会学

法社会学课程报告 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学与社会学关系、法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学科。从这个定义来看,法学与社会学应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一方为另一方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论之类。然而在中国,出于更加实用的目的,法社会学往往被阐释为借鉴、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法律问题。 不可否认,用一种学科作为方法去研究另一学科的思路在研究的实操层面是更便捷和有效率的。尤其是对作为主学科(目的学科)的法学来说,无疑获得了极大的补充与滋养,从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无疑削弱了法律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学现象的洞察。一味强调将社会学作为研究法学的一种方法而忽视社会学相较法学 的并列地位从长远来看不仅会使社会学的研究受到抑制也会扭曲法 学本来的涵义。 应该注意到的是,法社会学不是简单的“法学+社会学”,而是更像一种系统工程,即法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1+1>2” 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法社会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接下来我会分享一下法律与社会学双向互动的几个例子,以便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法学与社 会学的这种“羁绊”。 1.乱轮禁忌起源的简单探究 在我看来,作为西方伦理道德起源的核心命题之一——乱伦 禁忌,不仅体现着人类学家对现实社会的真切关怀,还是作为最崇高

的自然法(道德)的起点。从弗洛伊德著名的“弑父娶母”的俄狄 浦斯情结到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乱轮禁忌及其起源》,都有对于人 类最原始之禁忌——乱伦的阐释。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认为:正因为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部分,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也完全可以归结为道德的起点;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法则。 所谓外婚制,是指禁止同一氏族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 与现在家庭建立于血亲关系之上有些不同,氏族是指一群具有相同图腾、自认为彼此是亲戚的个体,换言之,氏族的亲属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图腾共同体上的。但是,我们仍会感受到外婚制与现代法律禁止近亲结婚与乱伦的规定何其相似,以至于完全有理由相信,前者是后者的源头。 因此,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反过来探究外婚制产生于氏族(图腾制)的原因一样可以掌握乱伦禁忌的社会起源。这种法与社会双向互动从而互相印证的思路显得极为有趣和有用。 2.罗伊堕胎案的简单分析 法律源自社会生活,每套法律规则都有着与之对应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感性的,他就是日常生活的故事;法律也重塑着社会生活,这种塑造,是通过法官案例分析和推理而形成法律规则来完成的。 罗伊堕胎案表面上是关于女子堕胎的法律,但是,女子堕胎问题内部所蕴含的生命对于整个人类的意义和个人身体的完整性之间的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课程序号: 3908 《机器人技术基础》 学院 : 行知学院专业: 环境艺术10b2班 姓名:虞佳文学号: 10746330 授课教师 : 周武提交时间: 2011 年 10 月 30日成绩: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摘要:作为现代计算技术和IT技术的延伸,机器人正在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而高度智能化和特性化正成为个人机器人的鲜明特征。本文针对现代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提出了下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基于经验的记忆学习。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历史;应用;发展状况 1)智能机器人的现状 我们从广泛意义上理解所谓的智能机器人,它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独特的进行自我控制的“活物”。其实,这个自控“活物”的主要器官并没有像真正的人那样微妙而复杂。智能机器人具备形形色色的内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除具有感受器外,它还有效应器,作为作用于周围环境的手段。这就是筋肉,或称自整步电动机,它们使手、脚、长鼻子、触角等动起来。 机器人技术自上个世纪中叶问世以来,经历四十多年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极为重要的战略高技术。目前,机器人关键技术日臻成熟,应用范围迅速扩展,作为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先进制造等领域技术集成的典型代表,面临巨大产业发展机会。国内外业界专家预测,智能机器人将是21世纪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方向。2003至2006年间,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当代机器人专家现已达成了共识:作为计算机技术及现代IT综合技术的一个必然延伸,机器人技术完全可能遵循“摩尔定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突破。智能机器人将成为继家电、个人电脑之后、第三个以超常规速度走向我们日常生活的产品。 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联系。最主要的是,这样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按目的安排的动作。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种机器人才是真正的机器人,尽管它们的外表可能有所不同。我们称这种机器人为自控机器人,以便使它同前面谈到的机器人区分开来。它是控制论产生的结果,控制论主张这样的事实:生命和非生命有目的的行为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正像一个智能机器人制造者所说的,机器人是一种系统的功能描述,这种系统过去只能从生命细胞生长的结果中得到,现在它们已经成了我们自己能够制造的东西了。 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机器人将与30年前的个人电脑一样迈入家家户户,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深入发展,机器人智能程度在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宽了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不但在工业领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MBA全景教程之四) ★课程提纲 ——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第一讲管理和企业管理 1.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涵义 2.企业管理的环境变革 第二讲管理的计划职能(一) 1.计划的作用 2.计划的形式 3.计划的过程 4.目标及其制定 第三讲管理的计划职能(二) 1.过程的概念 2.标高超越活动的概念 3.标高超越活动的步骤 第四讲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职能概述 2.职位的设计 3.部门化 第五讲组织的结构形式与运作 1.组织的传统结构形式 2.组织的新型结构形式 3.在组织中的权力配置 第六讲组织机构的整合与变革 1.组织机构的协调与整合 2.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3.组织变革的企业再造 4.分析两个企业再造实例

第七讲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职能的涵义 2.领导职能的激励理论 3.领导职能的沟通理论 4.领导职能的领导方式理论 第八讲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概念 2.控制的过程 3.考评指标体系的方法 第九讲ISO9000国际标准 1.ISO9000的形成 2.ISO9000的思路和原理 3.ISO9000的构成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4.美国国家质量奖与ISO9000标准 5.总结:戴明14点与管理学 第十讲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1.二战前的发展 2.二战中的发展 3.二战后的发展 4.未来的管理模式 第1讲管理和企业管理 【本讲重点】 管理学概说 企业管理的基本涵义 当代企业管理面临的环境

管理学概说 【管理名言】 延续与发展: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的通用的器官。 ——德鲁克 你也许要问: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理论与设计等等,这些课程都是与管理有关的课程,管理学与这些课程有什么区别呢? 这很好理解。如果把管理和企业管理看作是一头大象,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组织理论与设计等等这些课程,就好比是这头大象的某一个部位或者器官,而管理学这门课程则着重了解这头大象的全局,偏重于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管理过程的构成。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管理学与学习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不同,这要求在学习时要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从“林”到“木”的方法,也就是要求你首先了解这门课程的总体构成,在了解总体的情况下再来了解局部的理论,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总体来讲,本课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2、3、4”四个数字。 表1-1 管理学的基本框架

社会法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法学在20世纪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各种社会矛盾趋向激化,战争、经济危机等灾难频繁来临;旧的利益结构急剧变动,新的利益结构正在形成,新旧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民主和法治理想之间的空距( IVI GAP )越来越大;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公害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关注以往与国家不相干的劳动、福利、教育、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并运用政治的和法律的手段予以调节。于是,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公共交通法、经济法等社会立法不断制定出来,“法律的社会化”[1]成为时代的潮流。法律社会化以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联结、保障消费者和社会弱者为特征。这些社会问题和法律实践要求对法学理论做出调整。如果法学的对象依然与现实生活脱节,局限于现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结构分析,而且只是象分析法学家那样机械地注释成文法和判例法,不为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见,就不能适应社会和法律实践的需要。社会法学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和积极的社会推动下,并借助于社会学家提供的新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的 富勒的法治八原则 第一一般性第二公布第三非溯及既往第四明确第五不矛盾 第六可为人遵守,第七稳定性第八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 哈耶克法与自由 具体而言,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哈耶克的自由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在这里,“‘自由’仅指涉人与他人间的 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亦仅来自人的强制”。显而易见,哈耶克对自由概念的界定,乃是通过指出外在强制(extemal CoerCion)而将自由定义为“独立于他人专断意志之外”的状态的。自由 表示能根据自己的决定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行事,不自由则表示必须受制于他人专断的意志之下;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不受外在强制是指不受他人专断的意志之强制,而不是否定一切的外在强制。显而易见,对于哈耶克来讲,这里的关键在于强制在何时是正当的,亦即我们应当如何界定不正当的强制和正当的强制。正是在这里,“确获保障的领域”这个概念凸显出了它所具有的至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哈耶克看来,社会实是通过界分个人行动的“确获保障的领域”的过程而在正当强制与不正当强制之间划定边界的:“只有在一个已经试图以确定予以保障的私域的方式来阻止强制的社会中,诸如…专断的干涉?这样的概念才会具有明确的意义”。 其次,根据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不确定性和正确预测的不可能性乃是社会进程的主要特征,所以他强调自由对于自生自发秩序的助益性还具有极为重要的工具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 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少买多卖),是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1.1.工业机器人发展史 1.1.1.1959-1978 机器人技术发展阶段 1956年,美国发明家乔治? 德沃尔(George Devol)和 物理学家约瑟?英格柏格 (Joe Engelberger)成立了 一家名为Unimation的公 司。公司名字来自于两个单 词“Universal”和 “Animation”的缩写。 1959年,乔治·德沃尔和约 瑟·英格柏格发明了世界上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命名为 Unimate(尤尼梅特),意思 是“万能自动”。英格伯格负 责设计机器人的“手”、“脚”、 “身体”,即机器人的机械部 分和完成操作部分;由德沃 尔设计机器人的“头脑”、“神 经系统”、“肌肉系统”,即机 器人的控制装置和驱动装 置。Unimate重达两吨,通 过磁鼓上的一个程序来控 制。它采用液压执行机构驱 动,基座上有一个大机械臂, 大臂可绕轴在基座上转动, 大臂上又伸出一个小机械 臂,它相对大臂可以伸出或 缩回。小臂顶有一个腕子, 可绕小臂转动,进行俯仰和 侧摇。腕子前头是手,即操 作器。这个机器人的功能和 人手臂功能相似。Unimate 的精确率达1/10000英寸。

1971年,日本机器人协会(Japanese Robot Association)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机器人协会。日本机器人协会最初是一个非官方的自发组织,以开展工业机器人座谈会的形式成立。1972年,工业机器人座谈会改名为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apan Industrial Robot Association ,JIRA),1973年正式注册成立。1994年改为现名――日本机器人协会(Japanese Robot Association,JARA)。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更名为日本机器人协会,是因为机器人领域的重大进展导致了对机器人需求的多样化,机器人由制造业扩展到非制造业,例如,核电站、医疗服务及福利事业,民用工程及建筑业以及海洋事业等方面。1974年,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在日本投入运行。日本川崎Array 重工公司将用于制造川崎摩托车框架的Unimate点焊机器人改造成弧焊机器人。同年,川崎还开发了世界上首款带精密插入控制功能的机器人,命名为“Hi-T-Hand”,该机器人还具备触摸和力学感应功能。这款机器人手腕灵活并带有力反馈控制系统,因此它可以插入一个约 10微米间隙的机械零件。

齐海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 中法评 独家首发

齐海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中法评  · 独家首发 圆桌讨论· 主持人按 程金华 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关联,实际上是法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尽管我们讲的是首届年会,但实际上中国的同仁们,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好多年,已经有很多的成果,我们认为至少当代中国的法社会学也已经形成了很多的层面和维度。今天参会的诸多嘉宾中,无论是前辈嘉宾还是后起之秀,都是在相应维度之中做了非常出色研究的。 第一个维度我们称之为时间的维度,非常荣幸请到华东师范大学齐海滨老师,他也是当代中国法社会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们请他从历史的角度讲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 第二个维度我们称之为是一个方法的维度,葛洪义老师和侯猛老师他们刚好在这个领域非常有代表性,一个是年纪更大一些,一个是年纪更晚一些,其实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时间维度的对话。 第三个我们请的是王亚新老师和左卫民老师,尽管他们标签上不属于法社会学,但是在各自领域,无论是民事法还是刑事法,确切的说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领域,是最早的用法社会学方法去从事研究的学者。法社会学方法在各自领域

展现出了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我们可能把焦点变成空间的维度,请了我们郑永流老师和刘思达教授。其实是一个本土化以及一个全球化的视角观察中国法社会学。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 齐海滨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非常感谢会议邀请,有幸参加这样一个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的学术事件。很抱歉未能准备论文,我提交给会议的是这样一堆文献资料(指面前)。这些资料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的:2009 年9月我应邀参加刚才季卫东教授提到的那次会议,带来了1980年代我们北大法律系法律社会学课题组编印的《法律 社会学研究交流计划通讯》的合订本。与会者看到我保存的这些文献资料,都觉得非常珍贵,在场的北大法学院的强世功教授和上海交大法社会研究中心的朱芒教授,都要求我把这个合订本留下,强说应该交给北大,朱说希望留给会议东道主。我说因为只保存了这样一本,所以容我先带回去复制一下。 在当年年底,我把当时我们编印的十余册、数百万字的各种资料,请打字社输入电子文档,用最小号的字体印了这样三卷本的《法社会学在中国(1986—1989)》。另外还从每一卷中挑选出一些原始内容做了复印件,这次一并带过来。 我的发言题目是季卫东教授建议的,实际上不是谈学术,而是谈学术史。

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意义

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意义 钟祥财 内容提要: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存在着重要的相关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阐述了这种相关性的三个含义: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意义;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第二个意义是对经济学原理进行实证检验;而理论创新的价值和科学验证的目的又从根本上构成了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第三个意义——对现实经济增长和未来社会发展提供导向。 关键词:历史经济学意义 谈到经济学研究的交叉领域,人们较多注意的是政治、哲学和数学等,从经济学的起源来看,这种流行观念是有道理的1。但是,笔者在研究经济思想史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同样存在重要的相关性。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历史作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学创新的基础;二、历史作为实证资料是对经济学原理的检验;三、历史作为思想智慧是对现实经济发展的指向。 一 回顾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凡是对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都是在对前人的思想或经济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其理论创新的。萨缪尔森曾这样评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一部具有吸引力的编年史,充满了睿智的见解和生动的历史事实。人们能够读懂,并且确实被广泛阅读。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它,而且,不考虑它的影响,就无法理解议会的立法和公众的意见。”2美国经济学家福格尔在一篇论述诺思的理论贡献的文章中写道:“历史知识的贡献已不仅体现在理论的传授过程,而且体现在经济史理论本身的进步。总之,在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之间所有伟大的理论家在提出其理论时均严重地依赖于历史知识。在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勃伦、克拉克和威斯利·米切尔等理论家的著作中,对历史的这种依赖显而易见,同时在那些精通数学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包括奥古斯汀·古诺、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欧文·费雪等人,亦是如此。”3熊彼特认为:经济学家从事研究的技巧或技术主要有三类:历史、经济和“理论”,而“在上述基本学科中,经济史——是它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乃是最重要的。我愿立即指出,如果我重新开始研究经济学,而在这三门学科中只许任选一种,那么我就选择经济史”4。 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历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意义。美国有两位专门研究经济理论史的学者强调:研究历史的主要收益是“更好地理解创造过程”,因为,“一切伟大的知识先驱都是以一种怀疑论的(几乎是反偶像崇拜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思想,并以一种开放的(几乎是朴素的)信任来对待新思想……创造性过程总是把概念从其传统的联系或含义转向新方向的过程。”5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变革,已是耳熟能详的例子。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