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虚拟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虚拟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五双极性不归零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极性不归零码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和功率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分析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双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双极性不归零码是用正电平和负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码1和0的

码型,它与双极性归零码类似,但双极性非归零码的波形在整个码元持续期间电平保持不变.双极性非归零码的特点是:从统计平均来看,该码型信号在1和0的数目各占一半时无直流分量,并且接收时判决电平为0,容易设置并且稳定,因此抗干扰能力强.此外,可以在电缆等无接地的传输线上传输,因此双极性非归零码应用极广.双极性非归零码常用于低速数字通信.双极性码的主要缺点是:与单极性非归零码一样,不能直接从双极性非归零码中提取同步信号,并且1码和0码不等概时,仍有直流成分。

四、实验步骤

1.按照图3.5-1 所示实验框图搭建实验环境。

2.设置参数:设置序列码产生器序列数N=128;观察其波形及功率谱。

3.调节序列数N 分别等于6

4.256,重复步骤2.

图3.5-1 双极性不归零码实验框图

实验五步骤2图

N=128

实验五步骤3图N=64

N=256

六、实验报告

(1)分析双极性不归零码波形及功率谱。

(2)总结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实验六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极性归零码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双极性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和功率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分析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双极性归零码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双极性归零码是二进制码0 和1 分别对应于正和负电平的波形的编码,在每个码之间都有间隙产生.这种码既具有双极性特性,又具有归零的特性.双极性归零码的特点是:接收端根据接收波形归于零电平就可以判决1 比特的信息已接收完毕,然后准备下一比特信息的接收,因此发送端不必按一定的周期发送信息.可以认为正负脉冲的前沿起了起动信号的作用,后沿起了终止信号的作用.因此可以经常保持正确的比特同步.即收发之间元需特别的定时,且各符号独立地构成起止方式,此方式也叫做自同步方式.由于这一特性,双极性归零码的应用十分广泛。

实验六步骤2

N=128

步骤三

N=64

N=256

六、实验报告

(1)分析双极性归零码波形及功率谱。

(2)总结双极性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实验七信息交替反转码(AMI)

一、实验目的

1.了解AMI 码的编码方式。

2.掌AMI 码的功率谱分析方法。

2.掌握AMI 码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AMI 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AMI 英文全称是Alternate Mark Inversion,AMI 双极性码,是指“信号交替反转”,即零电平表示0,而1 则使电平在正.负极间交替翻转。双极性码是三进制码,1 为反转,0 为保持零电平。根据信号是否归零,还可以划分为归零码和非归零码,归零码码元中间的信号回归到0 电平,而非归零码遇1 电平翻转,零时不变。作为编码方案的双极性不归零码,"1"码和"0"码都有电流,但是"1"码是正电流,"0"码是负电流,正和负的幅度相等,故称为双极性码。此时的判决门限为零电平,接收端使用零判决器或正负判决器,接收信号的值若在零电平以上为正,判为"1"码;若在零电平以下为负,判为"0"码。

实验七图

六、实验报告

1.论述AMI 的编码方式。

2.分析AMI 码的波形及功率谱。

3.总结AMI 码的测量方法。

答:1.原信息码的0仍编为传输码的0;

原信息码的1在编为传输码时,交替地变换为+1,-1,+1,

-1,。。。

实验八传号反转码(CMI)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CMI 码的编码方式。

2.掌握CMI 码的功率谱分析方法。

3.掌握CMI 码的不同特点。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CMI 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CMI(Coded Mark Inversion)码是传号反转码的简称,与双相码类似,它也是一种双极性二电平码。其编码规则是“1”码交替用“11”和“00”两位码表示;“0”码固定地用“01”表示。CMI 码易于实现,含有丰富的定时信息。此外,由于10 为禁用码组,不会出现三个以上的连码,这个规律可以用来宏观检错。该码已被ITU-T 推荐为PCM 四次群的接口码型,有时也用在速率低于8.44Mb/s 的光缆传输系统中。

实验八图

六、实验报告

1.论述CMI 的编码方式。

2.分析CMI 码的波形及功率谱。

3.总结CMI 码的测量方法。

实验九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

一、实验目的

1.了解HDB3 码的编码方式。

2.掌握HDB3 码的功率谱分析方法。

3.掌握HDB3 码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HDB3 码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是数字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不经过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对基带信号进行直接传输。采用AMI 码的信号交替反转,有可能出现四连零现象,这不利于接收端的定时信号提取。而HDB3 码因其无直流成份.低频成份少和连0 个数最多不超过三个等特点,而对定时信号的恢复十分有利,并已成为CCITT 协会推荐使用的基带传输码型之一。

编码规则:

1 先将消息代码变换成AMI 码,若AMI 码中连0 的个数小于4,此时

的AMI 码就是HDB3 码;

2 若AMI 码中连0 的个数大于3,则将每4 个连0 小段的第4 个0 变

成与前一个非0 符号(+1 或-1)同极性的符号,用表示(+1+,-1-);

3 为了不破坏极性交替反转,当相邻符号之间有偶数个非0 符号时,

再将该小段的第1 个0 变换成+B 或-B,符号的极性与前一非零符号的相反,并让后面的非零符号从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

例如:

消息代码: 1 0 0 0 0 1 0 0 0 01 1 0 0 0 0 1 1

AMI 码: +1 0 0 0 0 -1 0 0 0 0+1 -1 0 0 0 0 +1 -1

HDB3 码: +1 0 0 0 +V -1 0 0 0 -V+1 -1 +B 0 0 +V -1 +1

实验九图

六、实验报告

1.论述HDB3 的编码方式。

2.分析HDB3 码的波形及功率谱。

3.总结HDB3 码的测量方法。

实验十曼彻斯特码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曼彻斯特码的编码方式。

2.掌握曼彻斯特码的功率谱分析方法。

3.掌握曼彻斯特码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曼彻斯特码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曼彻斯特码Manchester code (又称裂相码.双向码),一种用电平跳变来表示1 或0 的编码,其变化规则很简单,即每个码元均用两个不同相位的电平信号表示,也就是一个周期的方波,但0 码和1 码的相位正好相反。其对应关系为:0--》01 1--》10信码0 1 0 0 1 0 1 1 0 双向码01 10 01 01 10 01 10 10 01曼彻斯特编码是一种自同步的编码方式,即时钟同步信号就隐藏在数据波形中。在曼彻斯特编码中,

每一位的中间有一跳变,位中间的跳变既作时钟信号,又作数据信号;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变表示"0"。还有一种是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每位中间的跳变仅提供时钟定时,而用每位开始时有无跳变表示"0"或"1",有跳变为"0",无跳变为"1"。

实验十图

六、实验报告

1.论述曼彻斯特码的编码方式。

2.分析曼彻斯特码的波形及功率谱。

3.总结曼彻斯特码的测量方法

实验十一差分码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差分码的编码方式。

2.掌握差分码的功率谱分析方法。

3.掌握差分码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差分码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通信中的差分编码,差分编码输入序列{an},差分编码输出序列{bn},二者都为{0.1}序列,则差分编码输出结果为bn=an 异或bn-1,并不是bn=an异或an-1(即所谓的:对数字数据流,除第一个元素外,将其中各元素都表示为各该元素与其前一元素的差的编码。)前者多用在2DPSK 调制,后者多用在MSK 调制预编码。同时后者是码反变换器的数学表达式,即用来解差分编码用的。差分码利用相邻码元之间的信号波形变化与否来分别表示绝对码的"1"或"0"。譬如以相邻码元的信号波形变化表示"1",以相邻码元信号波形不变表示"0",所以差分码又被称为相对码。

实验十一图

六、实验报告

1.论述差分码的编码方式。

2.分析差分码的波形及功率谱。

3.总结差分码的测量方法。

实验十七二进制通断键控(OOK)

一、实验目的

1.了解OOK 信号产生的方法及其实现的方法。

2.了解OOK 信号波形和功率谱的特点及其测量的方法。

3.了解OOK 信号的解调及其实现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1.信号发生器(余弦信号)

2.功率谱分析仪

3.示波器

4.序列码产生器

5.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6.乘法器

7.白高斯噪声信道

8.低通滤波器

9.判决器

三、实验原理

二进制通断键控(OOK)方式是以单极性不归零码序列来控制正弦波的导通与关闭来实现。乘法器

产生OOK信号的原理框图

其功率谱密度如下所示:

功率谱密度

对OOK 信号的解调方式有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两种。相干解调的框图如下所示:

其中时钟提取部分由余弦信号代替,注意调节其频率相位与载波信号相同。另一种解调时非相干解调,如下图:

图3.17-4 OOK 非相干解调框图

本实验采用相干解调方案。

实验十七图

六、实验报告

1.简述通断键控OOK 调制解调的原理。

2.分析OOK 波形的特点。

3.总结OOK 的测量方法。

实验十八二进制相频键控(BPSK)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用数字信号的离散值对载波的幅度.频率.相位进行键控,可获得

的三种调制方式;

2.掌握PSK 的调制.解调原理,了解“0”相和“π”相载频信号的产生方法;

3.知道PSK 在目前中.高速传输数据中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信号发生器(余弦信号)

3.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4.双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5.乘法器

6.白高斯噪声信道

7.低通滤波器8.判决器

9.示波器10.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是根据数字基带信号的两个电平,使载波相位在两个不同的数值之间切换的一种相位调制方法。通常,两个载波相位相差π弧度。故有时又称为反相键控(PRK)。假如被调制的信号是二进制信号用正负电平表示,则2PSK 与双边带

抑制载波调幅(DSB)完全等效。PSK 信号可由下式表示:

SPSK(t)=A*a(n)*cos(ω0t+θ)

1.调制部分:在2PSK 中,通常用相位0°或180°分别表示1 或-1。在

此用调相法生成2PSK,将数字信号与载波直接相乘,产生DSB 信号。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北京邮电出版社)课后答案

第一章概述 1.1简述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①移动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②移动通信在强干扰环境下工作; ③通信容量有限; ④通信系统复杂; ⑤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1.2移动台主要受哪些干扰影响?哪些干扰是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答:①互调干扰; ②邻道干扰; ③同频干扰;(蜂窝系统所特有的) ④多址干扰。 1.3简述蜂窝式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说明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答:第一代(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商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美的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欧洲的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两大系统,另外还有北欧的NMT 及日本的HCMTS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1G以解决两个动态性中最基本的用户这一重动态性为核心并适当考虑到第二重信道动态性。主要是措施是采用频分多址FDMA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再用方式,达到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优良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 第二代(2G)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构成数字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走向商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欧洲的时分多址(TDMA)GSM(GSM原意为Group Special Mobile,1989年以后改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北美的码分多址(CDMA)的IS-95 两大系统,另外还有日本的PDC 系统等。 从技术特色上看,它是以数字化为基础,较全面地考虑了信道与用户的二重动态特性及相应的匹配措施。主要的实现措施有:采用TDMA(GSM)、CDMA(IS-95)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相位)规划实现载频(相位)再用方式,从而扩大覆盖服务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对信道动态特性的匹配上采取了下面一系列措施: (1)采用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GSM、IS-95)、级联码(GSM); (2)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这对于CDMA方式的IS-95尤为重要; (3)采用自适应均衡(GSM)和Rake 接收(IS-95)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 (4)采用信道交织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GSM)和块交织方式(IS-95)抗时间选择性衰落。 第三代(3G)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它于本世纪初刚刚投入商业化运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北美的CDMA2000、欧洲和日本的WCDMA及我国提出的TD-SCDMA三大系统,另外还有欧洲的DECT及北美的UMC-136。 从技术上看,3G 是在2G 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即在3G 系统中,用户业务既可以是单一的语音、数据、图像,也可以是多媒体业务,且用户选择业务是随机的,这个是第三重动态性的引入使系统大大复杂化。所以第三代是在第二代数字化基础上的、以业务多媒体化为主要目标,全面考虑并完善对信道、用户二重动态特性匹配特性,并适当考虑到业务的动态性能,尽力采用相应措施予以实现的技术。其主要实现措施有: (1)继续采用第二代(2G)中所采用的所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2)对CDMA扩频方式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扩频提高了抗干扰性,提高了通信容量;另一方面由于扩

通信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通信系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实验名称:微波无源电路和天线设计仿真 实验目的: 1.掌握CST 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会对基本元器件建模、仿真。 2.掌握用散射矩阵(S )参数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 3.了解阻抗匹配的概念及在微波工程中的应用。 4.了解天线的基本功能及其基本的特性参数。 5.掌握二项式多阶梯阻抗变换器的原理、设计及分析方法。 6.掌握矩形微带贴片天线的原理、设计及分析方法。 实验环境:CST Microwave Studio 实验内容: 1. 设计设计S 波段二项式阻抗变换器,并用微带电路仿真实现。 2.设计并仿真中心频率为2.45GHz 的矩形微带天线。 实验要求: 1. 设计阻抗变换器,一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50Ω,另一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100Ω,工作频率范围为 2.364GHz ~ 3.636GHz ,允许最大反射系数的模值为0.02m Γ≤,设计二项式阻抗变换器,并用 3.8r ε=,2h mm =的微带线来实现。 2. 设计中心频率为2.45GHz 的矩形微带天线,介质基片采用厚度为1.6mm 的FR4环氧树脂(FR4 Epoxy )板,天线馈电方式为微带线馈电。 实验方法:先根据基本原理计算设计,在通过CST 环境仿真实现。 实验步骤: 1. 二项式多阶梯阻抗变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1)根据指标要求,计算相关参数。 ? 变换段数目3n = 相对反射系数i α分布为1 i n C -,则有11α=,23α=,33α=,41α=,且 有4 31 28i i α===∑

? 变换特性的阻抗分布 根据公式4 11i i i i i Z R Z αα=-∑=,100250R Ω==Ω,得出:11802Z Z =,32812Z Z =,3382 2Z Z =, 最终得出:154.525Z =Ω,270.708Z =Ω,391.694Z =Ω,又2h mm =,经过查表,计算得:1 3.58W mm =,2 2.23W mm =,3 1.25W mm =。 由于要对该50-100欧姆阻抗变换器进行仿真,需在阻抗变换器两端加上原来的传输线0Z 和4Z ,经查表计算可得,0 4.13W mm =,4 1.0W mm =。 ? 变化段长度 中心波长:12 0122λλλλλ= +; 微带线波长: g λ= 有效介电常数:r e r r 00.96(0.1090.004)[lg(10)1] Z εεεε= +-+- 显然,微带线的波导波长和有效介电常数e ε有关,也就是与/h ω有关,亦即与特性阻抗0Z 有关。对同一工作频率,不同特性阻抗微带线有不同的波导波长。 在实际工程中,微带线的有效介电常数e ε常用r ε近似替代,即 g λ λ= 变换段长度: 4g L λ= 用理论公式计算: 12314.5514.8415.12L mm L mm L mm === (2)CST 软件建模并仿真分析 二项式阻抗变换器模型如图1示,整个模型结构由接地板、介质层、三条微带线组成。三条不同宽度的微带线表示了不同的阻抗分布。由于仿真需要,阻抗变换器两端必须接的两段传输线,其长度我们均取为3mm 。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方真 实验二模拟信号幅度调制仿真实验班级:10通信工程三班_________ 学号:2010550920 ________________ 姓名:彭龙龙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王仕果______________

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用于通信原理时域仿真分析的MATLAB函数; 2、掌握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MATLAB产生; 3、牢固掌握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卷积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卷积的计算方法、卷积的基本性质; 4、掌握利用MATLAB计算卷积的编程方法,并利用所编写的MATLAB程序验证卷积的常用基本性质; 5、掌握MATLAB描述通信系统中不同波形的常用方法及有关函数,并学会利用MATLAB求解系统功率谱,绘制相应曲线。 基本要求:掌握用MATLAB描述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方法,能够编写 MATLAB程序,实现各种常用信号的MATLA实现,并且以图形的方式再现各种信号的波形。 二、实验内容 1、编写MATLAB程序产生离散随机信号 2、编写MATLAB程序生成连续时间信号 3、编写MATLAB程序实现常见特殊信号 三、实验原理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通信的过程就是消息的交换和传递的过程。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的整个过程或者各个环节不外乎是一些码或信号的交换过程。例如信源压缩编码、纠错编码、AMI编码、扰码等属于码层次上的变换,而基带成形、滤波、调 制等则是信号层坎上的处理。码的变换是易于用软件来仿真的。要仿真信号的变换,必须解 决信号与信号系统在软件中表示的问题。 3.1信号及系统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3.1.1时域取样及频域取样 一般来说,任意信号s(t)是定义在时间区间(-R, +R)上的连续函数,但所有计算机的CPU都只能按指令周期离散运行,同时计算机也不能处理( -R, + R)这样一个时间段。 为此将把s(t)按区间T, T截短为 2 2 S T(t),再对S T(t)按时间间隔△ t均匀取样,得到取样 点数为: 仿真时用这个样值集合来表示信号 T Nt t s(t)。显然△ t反映了仿真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分辨 率, (3-1) △ t越小则仿真的精确度越高。据通信原理所学,信号被取样以后,对应的频谱时频率的周期函数,其重复周期是—。如果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 H,那么必须有f H W 丄才能保证不发 t 2 t 生频域混叠失真。设 1 B s 2 t 则称B s为仿真系统的系统带宽。如果在仿真程序中设定的采样间隔是△ (3-2) t,那么不能用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课程教师胡苏 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 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选择合并模型设计

1,必做题目 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 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 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

1.1.3实验仿真 (1)实验框图 (2)图表及说明 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 #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模拟调制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HUNAN UNIVERSITY 实验报告 题目第五章数字基带传输 学生姓名谢琰 学生学号20110808223 指导老师肖玲

1.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MATLAB软件模拟模拟调制的过程使我们加深对几种模拟调制机制的原理和过程过程的理解。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需要将输入的数字序列映射为信号波形在信道中传输,此时信源输出数字序列,经过信号映射后成为适于信道传输的数字调制信号。数字序列中每个数字产生的时间间隔称为码元间隔,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符号数称为符号速率,它反映了数字符号产生的快慢速度。由于数字符号是按码元间隔不断产生的,经过数字符号--映射为向银行的信号波形后,就形成了数字调制信号。根据映射后信号的频谱特性,可以分成基带信号和频带信号。 通常基带信号指信号的频谱为低通型,而频带信号为带通型。 2实验内容 脚本文件T2F.m定义了函数T2F.m,计算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T2F function [f,sf]=T2F(t,st) %This is a function using the FFT function to calculate a signal's Fourier %Translation %Input is th etime and the signal vectors,the length of time must greater %than 2 %Output is the frequence and the sihnal spectrum dt=t(2)-t(1); T=t(end);

df=1/T; N=length(st); f=-N/2*df:df:N/2*df-df; sf=fft(st); sf=T/N*fftshift(sf); 脚本文件F2T.m定义了函数F2T.m,计算信号的反傅里叶变换。 %F2T function [t,st]=F2T(f,sf) %Ths is function calculate the time signal using lfft function for the input %signal's spectrum df=f(2)-f(1); Fmx=(f(end)-f(1)+df); dt=1/Fmx; N=length(sf); T=dt*N; %-T/2:dt:T/2-dt; t=0:dt:T-dt; sff=ifftshift(sf); st=Fmx*ifft(sff); %st=real(st);

交通运输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一、系统描述 1.1.系统背景 本系统将基于下面的卫星屏幕快照创建一个模型。当前道路网区域的两条道路均为双向,每个运动方向包含一条车道。Tapiolavagen路边有一个巴士站,Menninkaisentie路边有一个带五个停车位的小型停车场。 1.2.系统描述 (1)仿真十字路口以及三个方向的道路,巴士站,停车点;添加小汽车、公交车的三维动画,添加红绿灯以及道路网络描述符; (2)创建仿真模型的汽车流程图,三个方向产生小汽车,仿真十字路口交通运行情况。添加滑条对仿真系统中的红绿灯时间进行实时调节。添加分析函数,统计系统内汽车滞留时间,用直方图进行实时展示。 二、仿真目标 1、timeInSystem值:在流程图的结尾模块用函数统计每辆汽车从产生到丢弃的,在系统中留存的时间。 2、p_SN为十字路口SN方向道路的绿灯时间,p_EW为十字路口EW方向道路的绿灯时间。 3、Arrival rate:各方向道路出现车辆的速率(peer hour)。

三、系统仿真概念分析 此交通仿真系统为低抽象层级的物理层模型,采用离散事件建模方法进行建模,利用过程流图构建离散事件模型。 此十字路口交通仿真系统中,实体为小汽车和公交车,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资源为道路网络、红绿灯时间、停车点停车位和巴士站,需要实施分配。系统中小汽车(car)与公共汽车(bus)均为智能体,可设置其产生频率参数,行驶速度,停车点停留时间等。 四、建立系统流程 4.1.绘制道路 使用Road Traffic Library中的Road模块在卫星云图上勾画出所有的道路,绘制交叉口,并在交叉口处确保道路连通。 4.2.建立智能体对象 使用Road Traffic Library中的Car type模快建立小汽车(car)以及公共汽车(bus)的智能体对象。 4.3.建立逻辑 使用Road Traffic Library中的Car source、Car Move To、Car Dispose、

通信原理2DPSK调制与解调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 2DPSK基本原理 1.2DPSK信号原理 2DPSK方式即是利用前后相邻码元的相对相位值去表示数字信息的一种方式。现假设用Φ表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并规定:Φ=0表示0码,Φ=π表示1码。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2PSK信号是用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去表示相应的数字信号而得出的,在接收端只能采用相干解调,它的时域波形图如图2.1所示。 图1.1 2DPSK信号 在这种绝对移相方式中,发送端是采用某一个相位作为基准,所以在系统接收端也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相位。如果基准相位发生变化,则在接收端回复的信号将与发送的数字信息完全相反。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一般不采用绝对移相方式,而采用相对移相方式。 定义?Φ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假设: ?Φ=0→数字信息“0”; ?Φ=π→数字信息“1”。 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下: 数字信息: 1 0 1 1 0 1 1 1 0 1

DPSK信号相位:0 π π 0 π π 0 π 0 0 π 或:π 0 0 π 0 0 π 0 π π 0 2. 2DPSK信号的调制原理 一般来说,2DPSK信号有两种调试方法,即模拟调制法和键控法。2DPSK 信号的的模拟调制法框图如图1.2.1所示,其中码变换的过程为将输入的单极性不归零码转换为双极性不归零码。 图1.2.1 模拟调制法 2DPSK信号的的键控调制法框图如图1.2.2所示,其中码变换的过程为将输入的基带信号差分,即变为它的相对码。选相开关作用为当输入为数字信息“0”时接相位0,当输入数字信息为“1”时接pi。 图1.2.2 键控法调制原理图 码变换相乘 载波 s(t)e o(t)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仿真实验报告格式 (2)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专业10级 学号: 姓名: 实验所属课程: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 实验室(中心):软件与通信实验中心 指导教师:李益才 2013年3月

一、题目 扩频通信系统仿真实验 二、仿真要求(以下两种要求满足其中一种即可) 要求一:扩频通信系统的多用户数据传输 ①传输的数据随机产生,要求采用频带传输(DBPSK调制); ②扩频码要求采用周期为63(或127)的m序列; ③仿真从基站发送数据到三个不同的用户,各不同用户分别进行数据接收; ④设计三种不同的功率延迟分布,从基站到达三个不同的用户分别经过多径衰落(路径数分别为2,3,4); ⑤三个用户接收端分别解出各自的数据并与发送前的数据进行差错比较。 要求二: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对扩频增益进行性能仿真 设计仿真方案,得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扩频(扩频序列用m序列)和不进行扩频的BER性能结论,要求得到的BER曲线较为平滑,并说明这种结论与理论上的结论是否相符,为什么? 三、仿真方案详细设计 扩频通信的信号带宽与信息带宽之比则高达100~1000,属于宽带通信。信号的频带宽度与其脉冲宽度近似成反比;如果很窄的脉冲序列被所传信息调制,则可产生很宽频带的信号,这种很窄的脉冲码序列(其码速率是很高的)可作为扩频码序列。在扩频通信中接收端用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扩频码序列与收到的扩

频信号进行相关解扩,恢复所传信息。 DSSS: 直扩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扩频系统通过相关接收,将干扰功率扩展到很宽的频带上去,使进入信号频带内的干扰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干比,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处理增益成正比。 (2)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抗侦察、抗窃听、抗测向的能力。扩频信号的谱密度很低,可使信号淹没在噪声之中,不易被敌方截获、侦察、测向和窃听。直扩系统可在-15~-10dB乃至更低的信噪比条件下工作。 (3)具有选址能力,可实现码分多址。扩频系统本来就是一种码分多址通信系统。用不同的码可以组成不同的网,组网能力强,其频谱利用率并不因占用的频带扩展而降低。采用多址通信后,频带利用率反而比单频单波系统的频带利用率高。 (4) 抗衰落,特别是抗频率选择性能好。直扩信号的频谱很宽,一小部分衰落对整个信号的影响不大。 5.抗多径干扰。直扩系统有较强的抗多径干扰的能力,多径信号到达接收端,由于利用了伪随机码的相关特性,只要多径时延超过伪随机码的一个切普(chip),则通过相关处理后,可消除这种多径干扰的影响,甚至可以利用这些多径干扰

通信原理实验模拟调制系统(AM,FM)实现方法

实验一模拟调制系统(AM,FM)实现方法一、实验目的 实现各种调制与解调方式的有关运算 二、实验内容 对DSB,抑制载波的双边带、SSB,FM等调制方式下调制前后的信号波形及频谱进行观察。要求用system view 或Matlab中的基本工具组建各种调制解调系统,观察信号频谱。 三、实验原理 AM: 1)标准调幅就是常规双边带调制,简称调幅(AM)。将调制信号m(t)与一个直流分量A叠加后与载波相乘可形成调幅信号。AM信号的的频谱由载频分量、上边带、下边带组成。上边带的频谱结构与原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相同,下边带是上边带的镜像。 2)DSB。若在AM调制模型中将A0去掉,即得到双边带信号(DSB)。与AM信号比较,因为不存在载波分量。 3)SSB。单边带调制(SSB)是将双边带信号中的一个边带滤掉而形成的。产生SSB信号的方法有:滤波法和相移法。SSB调制包括上边带调制和下边带调制。 解调: 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其作用是从接受的已调信号中恢复调制信号。解调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 1)相干解调。解调与调制的实质一样,均是频谱搬移。即把在载频

位置的已调信号的浦搬回到原始基带位置。 2)包络检波。包络检波器就是直接从已调信号的幅度中提取预案调制信号。 FM: 调制中,若载频的频率随调制信号变化,称为频率调制或调频(FM)。调频信号的产生方法有两种:直接调频和间接调频。 1)直接调频。用调制信号直接控制载波振荡器的频率,使其按调制信号的规律线性变化。 2)间接调频。先将调制信号积分,然后对载波进行调相,即可产生一个NBFM信号,再经n次频倍器得到WBFM信号。 解调: 调频信号的解调也分为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相干解调仅适用于NBFM信号,而非相干解调对于NBFM和WBFM信号均适用。 四、实验内容 (一)标准调幅信号 实验代码: f=5; T=1/f; fc=500; A=1.5; ts=0.001; fs=1/ts; t=0:ts:2*T; mt=cos(2*pi*f*t)+cos(2*pi*2*f*t);%调制信号 ft=cos(2*pi*fc*t);%载波 yt=(mt+A).*ft;%调幅信号 N=2*T/ts;%设置抽样点数

物流系统flexsim仿真实验报告

物流系统f l e x s i m仿真 实验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物流系统仿真实验 通达企业立体仓库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翟晓燕教授专业:物流管理1101

目录

一、企业简介 二、通达企业立体仓库模型仿真 1.模型描述: 仓储的整个模型分为入库和出库两部分,按作业性质将整个模型划分为暂存区、分拣区、储存区以及发货区。 入库部分的操作流程是: ①.(1)四种产品A,B,C,D首先到达暂存区,然后被运 输到分类输送机上,根据设定的分拣系统将A,B,C,D分拣到 1,2,3,4,端口; ②.在1,2,3,4,端口都有各自的分拣道到达处理器,处理 器检验合格的产品被放在暂存区,不合格的产品则直接吸收掉; 每个操作工则将暂存区的那些合格产品搬运到货架上;其中,A, C产品将被送到同一货架上,而B,D则被送往另一货架; ③.再由两辆叉车从这两个货架上将A/B,C/D运输到两个 暂存区上;此时,在另一传送带上送来包装材料,当产品和包装 材料都到达时,就可以在合成器上进行对产品进行包装。 出库部分的操作流程是:包装完成后的产品将等待被发货。 2.模型数据: ①.四种货物A,B,C,D各自独立到达高层的传送带入口端:

A:normal(400,50)B:normal(400,50)C:uniform(500,100)D:uniform(500,100) ②.四种不同的货物沿一条传送带,根据品种的不同由分拣 装置将其推入到四个不同的分拣道口,经各自的分拣道到达操作 台。 ③.每检验一件货物占用时间为60,20s。 ④.每种货物都可能有不合格产品。检验合格的产品放入检 验器旁的暂存区;不合格的吸收器直接吸收;A的合格率为95%, B为96%,C的合格率为97%,D的合格率为98%。 ⑤.每个检验操作台需操作工一名,货物经检验合格后,将 货物送至货架。 ⑥.传送带叉车的传送速度采用默认速度(包装物生成时间 为返回60的常值),储存货物的容器容积各为1000单位,暂存 区17,18,21容量为10; ⑦.分拣后A、C存放在同一货架,B、D同一货架,之后由 叉车送往合成器。合成器比例A/C : B/D : 包装物 = 1: 1 :4 整个流程图如下: 3.模型实体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考点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第1章概论 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以下为了解) 1)互调干扰。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 P r=(A r/4πd2)P t G t 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4.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电磁波的极化可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线极化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电场方向平行于地面的水平极化和垂直于地面的垂直极化。在移动通信中常用垂直极化天线。 5.极化失配: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只有同被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形式一致时,才能有效地接收到信号,否则将使接收信号质量变坏,甚至完全收不到信号。 6.阴影衰落又称慢衰落,其特点是衰落与无线电传播地形和地理的分布、高度有关。 7.多径衰落属于小尺度衰落,其基本特性表现在信号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8.多普勒频移:f d=(v/λ)cosα,式中v为移动速度;λ为波长;α为入射波与移动台方向之间的夹角;v/λ=f m为最大多普勒频移。

通信原理(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五双极性不归零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极性不归零码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和功率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分析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双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4.示波器 5.功率谱分析仪 三、实验原理 双极性不归零码是用正电平和负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码1和0的 码型,它与双极性归零码类似,但双极性非归零码的波形在整个码元持续期间电平保持不变.双极性非归零码的特点是:从统计平均来看,该码型信号在1和0的数目各占一半时无直流分量,并且接收时判决电平为0,容易设置并且稳定,因此抗干扰能力强.此外,可以在电缆等无接地的传输线上传输,因此双极性非归零码应用极广.双极性非归零码常用于低速数字通信.双极性码的主要缺点是:与单极性非归零码一样,不能直接从双极性非归零码中提取同步信号,并且1码和0码不等概时,仍有直流成分。 四、实验步骤

1.按照图3.5-1 所示实验框图搭建实验环境。 2.设置参数:设置序列码产生器序列数N=128;观察其波形及功率谱。 3.调节序列数N 分别等于6 4.256,重复步骤2. 图3.5-1 双极性不归零码实验框图 实验五步骤2图 N=128

实验五步骤3图N=64 N=256

六、实验报告 (1)分析双极性不归零码波形及功率谱。 (2)总结双极性不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实验六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极性归零码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双极性归零码的波形及功率谱的测量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和功率谱分析仪对信号进行分析 二、实验仪器 1.序列码产生器 2.单极性不归零码编码器 3.双极性归零码编码器

北邮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XXXX27页

通信原理软件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 一、通信原理Matlab仿真实验 实验八 一、实验内容 假设基带信号为m(t)=sin(2000*pi*t)+2cos(1000*pi*t),载波频率为20kHz,请仿真出AM、DSB-SC、SSB信号,观察已调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二、实验原理 1、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幅度调制信号AM 该幅度调制是由DSB-SC AM信号加上离散的大载波分量得到,其表达式及时间波形图为: 应当注意的是,m(t)的绝对值必须小于等于1,否则会出现下图的过调制: AM信号的频谱特性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以发现,AM信号的频谱是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信号的频谱加上离散的大载波分量。 2、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DSB—SC AM)信号的产生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信号s(t)是利用均值为0的模拟基带信号m(t)和正弦载波 c(t)相乘得到,如图所示: m(t)和正弦载波s(t)的信号波形如图所示:

若调制信号m(t)是确定的,其相应的傅立叶频谱为M(f),载波信号c(t)的傅立叶频谱是C(f),调制信号s(t)的傅立叶频谱S(f)由M(f)和C(f)相卷积得到,因此经过调制之后,基带信号的频谱被搬移到了载频fc处,若模拟基带信号带宽为W,则调制信号带宽为2W,并且频谱中不含有离散的载频分量,只是由于模拟基带信号的频谱成分中不含离散的直流分量。 3、单边带条幅SSB信号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信号要求信道带宽B=2W, 其中W是模拟基带信号带宽。从信息论关点开看,此双边带是有剩余度的,因而只要利用双边带中的任一边带来传输,仍能在接收机解调出原基带信号,这样可减少传送已调信号的信道带宽。 单边带条幅SSB AM信号的其表达式: 或 其频谱图为: 三、仿真设计 1、流程图: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信息代码的要求。 2、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持时间、位同步信号同步抖动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 1、观察数字环的失锁状态和锁定状态。 2、观察数字环锁定状态下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现象及相位抖动大小与固有频差的关系。 3、观察数字环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与固有频差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1、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 2、20M双踪示波器 一台一台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好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 2、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再按下开关POWER301、POWER302、POWER401和POWER40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LED301、LED302、LED401和LED402发光,CDMA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均开始工作。

3、发射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扩频”均拨下,“编码”拨上,接收机拨位开关“信码速率”、“扩频码速率”、“跟踪”均拨下,“调制信号输入”和“解码”拨上。此时系统的信码速率为1Kbit/s,扩频码速率为 100Kbit/s。将“第一路”连接,“第二路”断开,这时发射机发射的是第一路信号。将拨码开关“GOLD3置位”拨为与“GOLD1置位”一致。 4、根据实验四中步骤8~11的方法,调节“捕获”和“跟踪”旋钮,使接收机与发送机GOLD码完全一致。 5、根据实验五中步骤6~7的方法,调节“频率调节”旋钮,恢复出相干载波。 6、用示波器双踪同时观察“整形前”和“整形电平”,并将双通道置于直流耦合,零电平、电压设为一致。调节“整形”旋钮,使整形电平置于“整形前”波形上部凸出部分。用示波器观察“整形后”的波形,并与“整形前”比较,如完全相同,则整形电平调节正确。 7、用示波器观察接收机“BS”信号,该点即为接收机恢复出的位同步信号,将其与发射机的“S1-BS”进行比较。 8、改变系统的信码速率,按“发射机复位”和“接收机复位”键,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BS”信号的变化。 9、将“第一路”断开,再连接,通过与发射机的“S1-BS”对比观察接收机“BS”信号的变化。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DOC)

通信系统实验报告——基于SystemView的仿真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目录 实验一、模拟调制系统设计分析 -------------------------3 一、实验内容-------------------------------------------3 二、实验要求-------------------------------------------3 三、实验原理-------------------------------------------3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4 五、实验心得------------------------------------------10 实验二、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设计分析------------11 一、实验内容------------------------------------------11 二、实验要求------------------------------------------11 三、实验原理------------------------------------------11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2 五、实验心得------------------------------------------16 实验三、数字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分析------------------17 一、实验内容------------------------------------------17 二、实验要求------------------------------------------17 三、实验原理------------------------------------------17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8 五、实验心得------------------------------------------27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AM调制和解调的仿真原理:1)AM调制的原理是,发射信号的一侧将信号加到高频振荡上,然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在此,高频振荡波是载波信号,也称为载波。调幅是通过调制信号来控制高频载波的幅度,直到其随调制信号线性变化。在线性调制系列中,第一幅度调制是全幅度调制或常规幅度调制,称为am。在频域中,调制频谱是基带调制信号频谱的线性位移;在时域中,调制包络与调制信号波形具有线性关系。设正弦载波为:C(T)= ACOS (WCT +φ0),其中a为载波幅度;WC是载波角频率;φ0是载波的初始相位(通常假设φ0 = 0)。调制信号(基带信号)为m(T)。根据调制的定义,幅度调制信号(调制信号)通常可以表示为:如果调制信号M(T)的频谱为m(W),则SM(T)= am(T)cos(WCT),则调制信号的频谱SM(T):SM(W)= a [M(W + WC)+ m(w﹥6 ﹣1wc)] /22。从高频调制信号中恢复调制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也称为检测。对于幅度调制信号,解调是从幅度变化中提取调制信号的过程。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产品类型的同步检波器可用于解调振幅。可以将调制信号与本地恢复载波信号相乘,并且可以通过低通滤波来获得解调信号。下图显示了AM解调的原理:原理图和仿真结果:参数设置:正弦波WAVE1和正弦波WAVE2

模块分别在发送器和接收器处生成载波信号,并且角频率ωC设置为60 rad / s,并且调幅系数为1;调制信号M(T)由正弦波模块产生,为正弦波信号,角频率为5rad / s,幅度为1V。直流分量A0恒定。低通滤波器模块的截止频率设置为6rad / s。承运人:sin60t;调制信号:sin(5T)sin(60t)2 2. B DSB调制和解调模拟调制原理:在幅度调制的一般模型中,如果滤波器是全通网络(= 1),则滤波器中没有DC分量。调制信号,则输出调制信号是没有载波分量(DSB)的双边带调制信号。当源信号的极性改变时,调制信号的相位将突然改变π。SDSB (T)= m(T)coswct调制的目的是将调制信号的频谱移动到所需位置,从而提高系统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DSB调制原理的框图如图4-3所示:图1:DSB信号本质上是基带信号和载波的乘法,而卷积在频域中。表达式为:调制后,s DSB(W)= [M(W + WC)+ m (W?6?1 WC)] / 2(1),已调制信号的带宽变为原始基带信号带宽的两倍:模拟基带信号的带宽为W。则调制信号的带宽为2W;(2)在调制信号中没有离散的载波频率分量,因为原始的模拟基带信号不包含离散的DC分量。(3)(4)某个信号的频谱或随机信号的功率谱是基带信号的频谱/功率谱的线性位移。因此,它称为线性调制。解调原理:DSB只能进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实施通信类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实施通信类实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光通信系统实训---4G承载网建设”为例1 谭传武刘志成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摘要:本文基于虚拟仿真平台实施通信类实训课程“光通信系统实训”教学改革。通过深圳市艾优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IUV-4G全网仿真教学软件”(简称IUV平台)完成密集城区承载网设计与实现。从网络规划、设备配置、数据配置、业务调试等方面完成承载网的建设及优化。通过调试和测试检测城区连通性,最终实现全市各小区能够快速、稳定上网。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实施实训课教学,能确保实训任务同步完成达到实践训练的效果,特别适合通信类专业设备昂贵、网络系统庞大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 关键词:虚拟仿真;课程改革;实训教学;承载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虚拟仪器技术及网络功能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真实工程环境与虚拟教学环境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基于此类技术的虚拟实训教学平台以丰富的资源共享性、互动操作性等特点,在信息化教学和实践教学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 通信系统的认知和实训是通信专业中最为重要的实训课程[2]。通信系统设备产品多样、更新迅速、价格昂贵,以现有学校的实训经费投入,学生很难看到全网的真实设备,更难做到亲手操作体验,对所学课本知识很难消化,不利于以后的实际工作和应用[3][4]。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与虚拟环境的各个仿真模拟设备接触,能够增强职业性的体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内容的理解[5][6]。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工作任务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增强学生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改善学生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推动了通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7]。 本文基于深圳市艾优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IUV-4G全网仿真教学软件”(简称IUV平台)平台,实施“光通信系统实训”课程教学,以“4G承载网建设”的内容为例,对实训课教学进行尝试,从网络拓扑规划、容量规划及IP规划、设备配置、数据配置等方面完成密集城区(万绿市)的4G承载网络建设, 从而使学生达到全程全网的意识。 1、网络规划 承载网的站点之间采用光传输网OTN,站点采用PTN与路由器混合组网形式,在核心层部署路由器加强IP转发能力,结合了PTN和路由器两种组网方案的特点。本文使用网段192.168.35-38.0/24模拟网络建设。详细地址规划如表1所示。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谭传武(1984—),男,湖南茶陵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通信技术。 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院2016年度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JGB2016014)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systemview-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无码间干扰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 (2)掌握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特性;

(3)通过时域、频域波形分析系统性能。 二、仿真环境 SystemView 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它主要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收滤滤器和抽样判决器组成。为了保证系统可靠有序地工作,还应有同步系统。 1.信道信号形成器 把原始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这种变换主要是通过码型变换和波形变换来实现的。 2.信道 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媒质,通常为有线信道,信道的传输特性通常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甚至是随机变化的。另外信道还会进入噪声。 3.接收滤波器 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特性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4.抽样判决器 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而用来抽样的位定时脉冲则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 (2)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奈奎斯特准则提出:只要信号经过整形后能够在抽样点保持不变, 即使其波形已经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在抽样判决后恢复原始的信号, 因为信息完全恢复携带在抽样点幅度上。 奈奎斯特准则要求在波形成形输入到接收端的滤波器输出的整个 传送过程传递函数满足: 令k′=j -k , 并考虑到k′也为整数,可用k 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理想低通滤波器是不可能实现的,升余弦滤波器 是在实际中满足无码间干扰传输的充要条件,已获得广泛应用的滤波 器。 升余弦滤波器满足的传递函数为: ???=+-0)(1])[(0或其它常数t T k j h b k j k j ≠=???=+0 1)(0t kT h b 00≠=k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