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习得与学习(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51)

2、偏误与失误(来自钟声整理<第二语言习得问题整理并答案>)

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是特殊情况下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人们说母语时也会发生失误。

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是成系统的、多发的有规律的。

偏误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3、关键期(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22-23)

“关键期” (the critical period)假说,或称“临界期”假说Penfield最先提出

Lenneberg(1967)发展了这一观点,以儿童语言习得与大脑有关作为依据,提出了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2-12岁)

Lenneberg:大脑功能逐步单侧化,最后形成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10岁之前,人对于刺激最为敏感,能够对其过程进行复杂的整合, 以适应流畅和连贯地运用言语和语言的需要。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一般说来, 除了发音之外,凡是在此期间没有

习得过的初步和基本的技能就终生无法补足了。这就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4、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131-132)

5、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31)

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

(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请简要介绍。(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67-72)

(二)简要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历史。(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140、142)

(三)第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5-8) 1、定义:

1)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第二语言学习(包括习得)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2、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主体必须具备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官)和客观条件(必须具备一定语言环境)相结合的结果。

3、不同点: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习得与学习(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51) 2、偏误与失误(来自钟声整理<第二语言习得问题整理并答案>) 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是特殊情况下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人们说母语时也会发生失误。 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是成系统的、多发的有规律的。 偏误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3、关键期(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22-23) “关键期” (the critical period)假说,或称“临界期”假说Penfield最先提出 Lenneberg(1967)发展了这一观点,以儿童语言习得与大脑有关作为依据,提出了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2-12岁) Lenneberg:大脑功能逐步单侧化,最后形成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10岁之前,人对于刺激最为敏感,能够对其过程进行复杂的整合, 以适应流畅和连贯地运用言语和语言的需要。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一般说来, 除了发音之外,凡是在此期间没有 习得过的初步和基本的技能就终生无法补足了。这就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4、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131-132) 5、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31) 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 (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请简要介绍。(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67-72)

(二)简要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历史。(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140、14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 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 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关于 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 (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 1.偏误分析 2.中介语理论假设 3.习得顺序研究 4.监控模式 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 1.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视角 4.社会文化视角 二、理论成熟的标志 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 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 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 (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来的。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9、语言变异: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学习者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目的语中一种形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10、文化适应:Brown (1980a)“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Shumann 认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适应被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二、简答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标志性文章: Corder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2、目前学术界围绕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存在着哪些主要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概

一、名词解释 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里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形的”而不是一种“显性的”语言知识。 2、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3、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点的规则时发生的偏误,是凌乱无序的,学习者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这种特定的规则形式。 4、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也不能纠正错的规则。 5、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 6、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 7、习得的知识:指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输入”。 8、学习的知识: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9、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和整理。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 10、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 1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 12、“同化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3、“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4、“文化休克”:学习者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紊乱、压抑、恐惧等。 15、“刺激贫乏论”: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18、歧义容忍度:学习者对具有歧义性、陌生性、异质性的学习材料或对象所持有的态度。 19、场依存型:倾向于以整体方式看待事物;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易接受暗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喜欢集体学习,需要得到及时反馈,情绪波动较大; 20、场独立型:倾向以分析方式看待事物;很少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喜欢发现式学习;固执,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21、移情:移情就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移情首先是一个理解的心理过程,消除隔阂,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他人的精力和感受,从而接受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 22、融合型动机: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能有所了解或有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或期望参与、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23、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者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实惠或其他好处。(如通过一次考试、获得奖学金、胜任一份工作、提职晋升、出国、在学业上进一步深造等。) 二、填空选择 1、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要点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概括地说,这

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

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 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 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 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 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但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随着两个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语言学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有些理论模式就是建立在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二者之间这种相互影响使二者的界限似乎有些模糊。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下面的分析,依然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语言学家通常把母语者的语言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们所关注的是这种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规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虽然也关注母语系统本身规律的研究,但是,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learner language system)规律的研究。 换句话说,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 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 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 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 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 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 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 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 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一、填空(20X1,)(猜测)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 ・Corder的《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一文,区别了(error)偏误和失误(mistake)。 ・Corder提岀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收集样本、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Seiinker被称作"中介语之父 •课堂话语分析常常会关注一个特殊形式一一三段话语。即教师引发(initiates)、学生反应(responds)、教师反馈(feedback)组成的交流。 ・教师的反馈功能有:确认、补充、修正。 •Carroll and Sap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 ・杨素英指出“把“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完成】。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学科产生的标志: 1967, Corder 'Tli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 (学习者的偏误的意义) 1972, Selmker "Interlanguage”(中介语) •鲁健骥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领域。 •二语习得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特点:跨学科性,交叉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为:语言的语用失误、社会文化的语用失误 •语言变异(Ellis观点):分为共时变异(学习者自身的变异/系统变异/上下文语境效应、情景语境效应、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和历时变异。 ・中介语的特点:具有独立性、系统性、可观察性、动态性和僵化性。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年龄、性格、性别、认知方式和语言学能。 ・Lenneberg (1967)提出了颇有影响的自然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十二三岁左右)到来之前。此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轻松、自然地进行。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的主要内容:“习得”与“学习“的假说一核心概念;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二、名词解释(4个/13,)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来区分的。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之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的目的语。 •母语、目的语、外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国家、种族所使用的语言。 母语与外语是以国家界限来区分的。一语和二语是从个人角度区分的。 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强调的是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的目的语。 •外国人话语(foreignertalk)是本族人对外族人说的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根本没有该语言能 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泄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关键期:又称“临界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 三、辨析异同(2个/14,) •“能”和"会” 一、表可能的: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第一章(填空+名词解释)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说来,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习得”是一种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用语言进行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克拉申把这两个方式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无接口观点、有接口的观点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该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其含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 “语言表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2022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旳基本概念 1.母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旳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状况下,母语一般是小朋友出生后来最先接触、习得旳语言。因此,母语一般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旳语:也称“目旳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旳语言。它强调旳是学习者正在学习旳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旳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小朋友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旳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旳第一语言之外旳任何一种其她语言而言旳。强调旳是语言习得旳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旳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旳语言获得。“习得”一般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旳语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旳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旳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旳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旳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故意识”旳语言知识旳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故意识旳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旳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旳语国家学习目旳语。学习者所学旳目旳语在目旳语国家是公认旳交际工具,固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旳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旳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旳交际工具,并且学习者所学旳语言重要是在课堂学习旳。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旳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旳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旳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旳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并且语言习得一般是在自然旳社会环境下发生旳。 11.有指引旳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引旳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一般是在课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引言 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 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 第二章人 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 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

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8、什么是foreigner talk?31 当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交谈时,所采用的简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可能会不符合语法规范。 9、人们一般认为学习者影响其学习效果,但Hermann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提出的Hermann’s Resultative Hypothesis指什么? 32 一般认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以及讲该语言的社会的态度会影响他学习该语言成功与否,但Hermann提出了另一个看法,称之为Hermann’s resultative hypothesis,认为可能恰好相反,学习者如果学习成功,就能促进他对该语言和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正面态度,如果学习失败或者不太成功,他的态度会是消极的。 10、什么是语言规划?32 11、人们一般把英语分为哪几个环?34-35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anuscript can be freely edited and modified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 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 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 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 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 和反应..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 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 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 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 Jill’s hunger S “I’m hungry” r Jack’s hearing s Jack’s action R

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理的 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人们的 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里讲的“某种刺激” 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环境中; 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由于言语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孩子们就能逐渐地养成语言习惯;学会使用与其语言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强化;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 行为主义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 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 Behavior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行为主义把研究动物所获得的结 论;无保留地运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作出粗略和肤浅的见解;它强调环 境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决定有机体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必然要忽视人在言语行为中的主动作用和独立作用..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掌握某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 二、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 乔姆斯基Norm Chomsky是认知主义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氏认为 任何发育正常的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母语使用能力;这个事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不了..儿童是不可能根据他们听到的数量有限的句子;通过归纳、推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 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 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除母语外的目的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 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 者认为。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 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1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 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途径: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初创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了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四: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1、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早在1945 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3,1957年,Robert 在《跨文化语言学》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集中在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系统对比。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概念

思考题: 1、什么是母语、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2、如何区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区分,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3、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 在两种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在学什么、怎么学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 语言习得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外部因素-社会环境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和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包括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即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社会环境自然发生的(natural setting)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的(educational setting)。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环境”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方式,即学习者语言输入是通过交互方式获得的还是非交互方式获得的。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foreigner talk”和“teacher talk”的研究,以及“可理解输入”的研究等。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Foreigner talk”是指母语者与外国人谈话所使用的话语。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谈话时,常常对正常的话语进行某些调整,以便学习者理解。这种话语有时甚至不合语法。 例: 母语者:你-是-哪-国-人? 非母语者:我-哪国? 母语者:对,你-哪个-国家的? 非母语者:国家?噢,美国。 teacher talk的定义 “teacher talk”指的是第二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 师:请大家打开书。 生:开书? 师:对。书book,打开open. 生:噢。打开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