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20

《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20
《带刺的朋友》优秀教案2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带刺的朋友∣人教(部编版)

23带刺的朋友

本文记叙了一个秋天新月斜挂的夜晚,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文章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特别是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一颗热爱小动物的心,天生和动物有亲密感。学习这篇课文,他们会有浓厚的兴趣,会跟随作者一起去“抓”那个偷红枣的小偷,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在阅读中走进文本。本课教学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体会文中生动的语言,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读、议、思”等多种学习方式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刺猬偷枣这件事中体会刺猬的本事高明,激发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从刺猬偷枣中体会刺猬的本事高明。

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刺猬的相关知识。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找出刺猬偷枣的部分。

重点

会认10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难点

朗读课文,找出刺猬偷枣的部分。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收获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1.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红枣的多。

师:枣儿长得可真好!你们想不想摘一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有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行动了。

2.教师板书:带刺的朋友。

3.出示刺猬图和词语“刺猬”。

师:它是谁呀?它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4.学生交流。

二、整体感知

1.打开书,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书要求: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2.学习字词。

刺枣树一颗眼馋惊讶猜测

监视逐扎聪明忽然圆乎乎

暗暗伸出匆匆水沟偷枣追到

缓慢弯腰恍然大悟

3.同桌相互交流。

4.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教师正音,重点指出“扎”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zhā。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关于刺猬的什么事?(偷枣)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三、朗读刺猬偷枣的段落

1.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部分,做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3.同桌互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方法。

2.教师着重指导“刺、枣、忽、匆、腰”的写法。

(1)注意“刺”与“枣”的写法。

(2)“忽”的上部与“匆”字要区分开来。

(3)“腰”右部上边是“”,不要写成“西”。

3.词语练习。

(1)用“刺、枣、颗、忽、乎、暗、伸、匆、沟、聪、偷、追、腰”做扩词游戏。

(2)教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

五、课堂练习

1.朗读课文。

2.写生字新词。

带刺的朋友

刺猬偷枣

第二课时

1.品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动的语言。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3.从作者对刺猬不同的称呼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2.品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动的语言。

难点

从作者对刺猬不同的称呼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带刺的朋友”是指__________,课文写了它________________的事。

二、再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第1自然段。

(2)指名读。(多媒体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这枣多么诱人啊,真让人眼馋,怪不得会引来刺猬偷枣儿。

2.学习第2~1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画出一句概括介绍刺猬偷枣本领的句子。

(2)出示: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高明”是什么意思?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在哪儿?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第2~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觉到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用波浪线画出来。

(3)学习重点语句。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①轻声读读这些句子,任意选择一句,可以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学生对上面的句子进行交流,体会其生动性。

③边读边找出描写小刺猬动作的词,在下面画上小圆圈。(生画,交流)

④板书:爬归拢滚驮跑

⑤教师小结:正是作者注意仔细观察,抓住小刺猬的动作进行描写,才能让大家如同亲眼所见小刺猬偷枣那精彩的场面。

⑥齐读第11自然段。

理解“钦佩”(赞扬、佩服),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谁能用钦佩的语气来夸夸这只小刺猬呢?(指名读)

3.学习第12自然段。

自由读第12自然段,思考:

(1)作者的好奇心是什么?他找到刺猬住的地方了吗?

(2)“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说明了什么?(小刺猬动作迅速)

4.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1)找出文中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

(2)指名学生回答。

(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

师:从不同的称呼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起初作者不知道偷枣的是刺猬,称“那个东西”,作者当时心里是有些讨厌的;当称“那个家伙”时,作者心中有了温情;当作者钦佩刺猬时,内心已油然而生对它的喜爱之情,所以称它为“小东西”。尽管刺猬偷走了红枣,但它的可爱、本事高明却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心中。

三、复述偷枣,总结全文

师:偷枣的小刺猬可真可爱。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话讲讲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吗?

1.出示开头: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2.学生默读小刺猬偷枣的部分。

3.指导学生讲:除了用口头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肢体语言。

4.学生试讲,全班评价。

5.教师总结。

同学们,从大家的讲演中,我看到了作者笔下的那只偷枣的小刺猬,我还想看到更多的可爱的小刺猬,你们想吗?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篇散文《带刺的朋友》,这篇文章里,除了有我们今天学到的这只偷枣的小刺猬,还有这只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请你们课后找来读一读,然后再和同学们交流你对小刺猬又有了哪些新的印象。

带刺的朋友

刺猬(钦佩、喜爱)

爬归拢滚驮跑

偷枣:高明

本课教学,导入环节的看图说话,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与课文有了初次的接触。第一课时对刺猬偷枣语段的标识、朗读,为第二课时用自己的话讲刺猬偷枣的过程做了铺垫,让学生在反复记忆中熟悉刺猬偷枣的过程,不断加深印象,从而体会生动的语言。课文结束时的散文推荐,促使学生的兴趣不因一堂课戛然而止,引领他们去更广阔的书中打开视野,积累语言。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3带刺的朋友

23带刺的朋友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特的本事。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导入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过渡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呢?用提问的形式导入课文,激发学生

兴趣。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清单二

1.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圈出描写刺猬偷枣时动作的词语。

2.刺猬偷枣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3.为什么作者不能肯定地表示刺猬是在用力摇晃?

4.刺猬为什么要把枣子聚拢?

5.作者对刺猬有着怎样的感情?

6.课外搜集宗介华的相关资料。

(二)小组交流

1.根据小组人数,组长合理分配问题。

2.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后纠正、补充,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全班展示

请四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质疑。每个小组展示一个问题。

三、后教环节

精彩预设与点拨

预设1学生从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中不难体会到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难点在于朗读。方法:教师范读、播放朗读。

预设2对于围绕刺猬所写的事情,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不必拘泥于教师的答案。参考答案如下:

1.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圈出描写刺猬偷枣时动作的词语。

示例:爬、停、摇晃、掉、爬、归拢、打滚儿、驮、跑

2.刺猬偷枣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摇晃、归拢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预设3重点语句的体会

描写刺猬的重点语句:

(1)“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说明刺猬动作快,这的确是一只聪明的刺猬。

(2)“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这句话表现了刺猬偷枣时的动作敏捷及刺猬的机灵。

预设4有感情地朗读

(1)“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读出红枣的特点。

(2)“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读出刺猬的聪明、伶俐。

(3)“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刺猬高明在哪儿?(打滚儿)。想象读:刺猬“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儿,发现前面还有一个枣,再“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儿,又发现左面有一个枣,接着又“扑噜”一下,打了一个滚儿……等把枣子扎完了,它也转晕了,看看,到底还漏了哪个。

四、检测环节

读句子,完成练习。

1.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句中把红枣比作,这样写出了红枣的特点。

(2)“看着就让人眼馋”,是因为()

A.枣树上挂满了枣儿。

B.风儿一吹,枣儿随风摆动。

C.枣树上的一颗颗红枣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

D.枣儿掉落下来了。

2.根据课文内容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填写完整。

缓慢爬树、、、、、驮枣快跑。

3.你是怎样理解“带刺的朋友”这一题目的?

五、本课小结

作者通过写刺猬偷枣,写出了自己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把它称为——“带刺的朋友”。作者是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也是一个有情人,与动物交上了朋友。

六、拓展阅读

《刺猬的优雅》《魔影》《奇妙的田螺》《雪地追踪》《会飞的伙伴》

带刺的朋友(优质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确定多音字的读音,根据情境、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在老师指导下归纳文中刺猬的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从刺猬偷枣中朗读体会刺猬的高明、本事大,体会“我”对刺猬的喜爱与钦佩,并能细心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2、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感悟文字中流露的“我”对刺猬的朋友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创设情景。 1、师: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位朋友,它浑身长满刺,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板书课题:15 带刺的朋友,轻声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在课题中写刺猬呢?我们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刺猬的什么感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到底刺猬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让作者这么喜欢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1、请大家听读课文,认真思考并完成填空。(板书:喜爱) 出示:作者通过讲述刺猬________事件写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地说一说。) 2、课文写了什么事?请找出对应的小节。 3、交流。(板书:偷枣:2-9) 三、读读议议,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一节 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段文字,想一想哪一段中枣子更诱人? 1、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俗世奇人 教案教学设计

俗世奇人教案教学设计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

20俗世奇人-要点梳理

20 俗世奇人 【基础须知】 字词积累 蔫:“蔫”读“niān”。 自来:从来 要哪没哪:方言,意思是要什么没什么,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行。 倒好:倒彩。 营造:这里指建筑行业。 赛:方言,赶得上,如同的意思。 半信半疑:一半相信一半不相信。 派头十足:非常有派头,有架子。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天女穿的衣服,不用针线缝制,没有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 破绽。 搜索:仔细寻找。 露(lòu)馅:比喻不愿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 能耐:能力、本领。 发怔(zhèng):发愣、发呆。 未准:不一定。 挺牛:方言,挺傲气的意思。 横冲直撞:乱冲乱闯。 撂高的:招呼客人的伙计。 大名鼎鼎(dǐng):名气很大的意思。 地界儿:地方。 怵(chù):惧怕。 艺高胆大:手艺精,人的胆子也就大。 砍:方言,这里是把东西扔过去。 抠:读“kōu”。 戳:读“chuō”。 模(mú)子:模型。 【重点梳理】 一、写作背景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 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二、作家作品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 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 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 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 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 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三、文章主旨 这两篇短文以地道的“津腔”“津味”介绍了旧天津两位民间奇人及其技艺,表现了他 们技艺的高超、思维的灵活、反应的敏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民间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 的热爱之情。反映了旧天津码头人才济济,鱼龙混杂的市井风俗。

23.《带刺的朋友》教案

23.《带刺的朋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眼馋(chán cán)缓慢(hǎn huǎn)刺猬(cì chì)恍然(huǎng guāng)聪明(cōng chōng)偷枣(tōu toū)

二、比一比,组词语。 枣()棵()匆()缓() 束()颗()沟()暖() 三、照样子写词语。 1.晃来晃去: 2.一举一动: 3.一颗颗: 参考答案: chán√ huǎn√ cì√ huǎng√ cōng√ tōu√ 二、甜枣一棵匆忙缓慢 结束颗粒山沟暖和 三、1.爬来爬去想来想去走来走去 2.一言一行一心一意一草一木 3. 一个个一片片一只只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带刺的朋友-全文

带刺的朋友 宗介华 一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儿,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缓地往树上爬。 我惊愕地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行动。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权,又爬向伸出的枝…… 挂满红枣儿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枣枝哗哗作响,红枣劈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扑”地一声,径直掉下来。听得出来,摔得还挺重呢! 很快,它又慢慢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向四周,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地归到一起,又“扑噜”一下,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起的那堆枣儿,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涨大了一圈。兴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哎,这不是刺猬吗?!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迫到水沟眼儿处,弯腰望望,

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 二 夜幕悄悄地降落下来,大地被笼罩在铅色一样的暗纱里了。 我偷偷地躲在树丛的背后。 过了好长时间,还没见到刺猬的影子,我忐忑不安起来。昨天晚上刚刚偷了枣儿,窝里一定还有吃的。兴许不来了……不,爸爸说过,刺猾的食量可大呢,一天一夜,它准会饿坏了。那么,一旦它发现墙根儿处都撒了沙子,会不会感到奇怪,猜到了我的心里:噢,想顺着沙子上的脚印找窝呀,我才不去了呢……不,不会的,昨天晚上偷枣儿并没被人看见,今天晚上还得去,红枣儿多甜呀…… 我静静地蹲在那里,替刺猬问着、答着。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皎洁的月光又把庭院洒满了。啊,时候已经不早了。我的心慢慢凉下来,断定小刺猬发现了沙子,是不会再来的了。 突然,我眼前一亮,奇妙的现象终于出现了。小东西钻出水沟眼儿,顺着墙根,直向枣树底下跑来。临上树,它伸出头,四下看了看。 我偷偷扔过去一粒小石子。石子落在地上,发出“啪”的声响。小刺猬闻声,愣了半天,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变化,又壮起胆子,再次准备上树了。我又扔过去一粒小石子。这回,小刺猾兴许预感到了不祥的征兆,转过头,赶忙向水沟眼儿跑去。 我心里暗暗高兴:跑吧,跑吧,带我去找你的家吧…… 我赶忙绕过墙头,来到水沟眼的跟前,打开手电筒一照,哈哈,薄薄的沙面上,留下两行清晰的小脚印。那脚印,顺着墙根,一直向前延伸。

23.带刺的朋友(优质教案)

23带刺的朋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枣、馋”等10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 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事情,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抓住动词,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感受刺猬的聪明、伶俐;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动词,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能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刺猬) 简介刺猬: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最普遍的刺猬种类是学名为"欧洲刺猬"的普通刺猬,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和长江流域也分布很广,这种刺猬冬天冬眠,在苏南民间又被叫做"偷瓜獾"。刺猬体肥矮,爪锐利,眼小,毛短,浑身有短而密的刺,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刚出生两周内刺软眼盲。 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消灭害虫因此有利于农业。和豪猪不同,刺猬的刺不能脱落。刺猬一般能抵抗许多种毒物,但无法抵抗杀虫剂,有时因误食被杀虫剂杀死的虫子而中毒身亡,也因为行动缓慢,有时会被高速行驶的车辗死。刺猬的主要天敌是貂、猫头鹰和狐狸等食肉动物。 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和这位“带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吧。(板书课题:23带刺的朋友)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交流动物,欣赏图片,使学生深深地喜爱小动物、喜爱小刺猬,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走近作者 宗介华:北京人。1948年生。中共党员。中国儿童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太阳花》、《金银花》《山猴子》,中短篇小说集《宗介华含谜小说选》,《爸爸您姓什么》、《魔笛声声》,中短篇科学童话集《马戏团里的不速之客》,主编《中国儿童学50年精选》、《小学生作文全能大全》等书,发表、出版作品共32部。部分作品译有外文版本。创作了《沐浴在和谐的春风里》等儿童歌曲。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学习生字 ①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②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课件出示) a.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b.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精选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精选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精选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几个字词:阔绰撂怵抠戳 (蛮)横 2、赏析几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抓住文章的关键。 2、让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2、了解我国民间艺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及过人的智慧,激发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 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2、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一些民间奇人的故事。 2、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3、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请同学展示搜集到的民间奇人的故事说一说。(学生活动,师适时点评) 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位俗世奇人,他就是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板书课题) 冯骥才,当代优秀作家、画家、文化活动家。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珍珠鸟》。他长于天津,近年来,他为保存中华民族地域文化而奔走呼号,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的《泥人张》也是其中的一种行动。

(二)、自由朗读 1、画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注音。放声朗读。 2、出示投影,检查字词。 给几个字注音:阔绰撂怵抠戳 (蛮)横 3、指名朗读,师纠正。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问题设计: 1、本文读来充满风趣,有些单口相声的味道。相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文章主要写了那两个人之间的故事。(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 2、那么,下面我们带着一个问题“请以泥人张和海张五之间的交锋为中心”自由朗读文章。简要的复述故事的情节。(板书:海张五泥人张)

20.《俗世奇人》研学稿(教师版)

初中部语文学科研学稿 主编:杨静 审稿: 日期:2013-5 协编:吴力文 使用: 八年级师生 一、课题 《俗世奇人》 二、课型分析 自读、展示、反馈 三、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研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 ān ) 擅.长(sh àn ) 绰.号(chu ō ) 刷浆. (ji ān ɡ) 难堪.(k ān) 一瞅.( ch ǒu) 发怔.(zh ēn ɡ) 褒贬.. (b āo bi ǎn) 怵抠..(ch ù k ōu) 戳.(chuō ) 瓢.(piáo )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 (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编号 63

俗世奇人优质教案

《俗世奇人》优质教案 《俗世奇人》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品内涵,感悟作者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技能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情节分析语言品味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和方法] 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学生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再用

多媒体出示一组“泥人张”彩塑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对“泥人张”有一个直观、形象的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读,教师提问和引导探究,把握文章情节、人物、语言。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 《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2、引导性提问——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带刺的朋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23课《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枣、馋、缓”等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会规范书写“刺、枣”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枣树、一颗”等词语。 3.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刺猬图片

2.出示刺猬资料 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最普遍的刺猬种类是学名为“欧洲刺猬”的普通刺猬,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和长江流域也分布很广,这种刺猬冬天冬眠,在江苏又被叫做“偷瓜獾”。 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消灭害虫因此有利于农业。刺猬的主要天敌是貂、猫头鹰和狐狸等食肉动物。 3.刺猬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人们都喜欢它,甚至有人称它为带刺的朋友,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跟这位“带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吧。 4.板书课题:23、带刺的朋友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 cì zǎo kē hū hū àn shēn 刺枣颗忽乎暗伸 cōnɡ ɡōu cōng tōu zhuī yāo

带刺的朋友

教材简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 所想,情趣盎然。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 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能引 起读者的共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 的过程; 2、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 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 猬偷枣的过程; 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受伤”引出带刺的树枝,提问:我该不该跟这个树枝做朋友? 为什么不该?带刺的都会伤害我们吗? (不一定)今天就有一位带刺的朋友想 要跟在座的同学认识一下; 2、想要认识这位朋友可没这么容易,它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题想要考考大 带刺的朋友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那个东西” 那个家伙” “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

家,你们都能答对吗?(认读词语) 惊愕钦佩斑斑驳驳 诡秘蹑手蹑脚 圆乎乎急火火(分别请三位同学读一读,重点指导“惊”是后鼻音,“钦” 是前鼻音,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的样子。) 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带刺的朋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知 1、出示图片 1)看图说话,感受美 说一说图画上都有哪些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么美的景色中,你想做些什么?我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在这么美丽的夜晚出现了。 2)介绍刺猬3)在这么美丽的夜晚,小刺猬被谁给吸引了?(红枣)谁来说一说 你看到的红枣是什么样的?那在作者眼里红枣是什么样的?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画出句子。“如同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这里把红枣比作成什么了?“玛瑙”。(出示玛瑙图片)作者说红枣像玛瑙一样诱人,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想象再朗读一次第一自然段。 2、了解大意 这么诱人的红枣,小刺猬该怎么得到呢?快速浏览课文,告诉老师。 小刺猬偷红枣) 三、解读课文 一)理解偷枣过程 原来这位带刺的朋友居然还会偷枣啊,你们能说一说它是怎么偷到红枣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至第十自然段。 指名学生回答。

新整理《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课文共12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开头: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自然段)详细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第三部分(第一、十二自然段)写了刺猬溜走后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好奇。 本文语言很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诡秘匆匆爬来爬去打了一个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感:二是朦胧斑斑驳驳等环境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枣的趣味;三是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喜爱之情逐步加深,体现了对这位朋友的特殊情感;四是哗哗哪里啪啦噗等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有声有色。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描绘了刺猬摇枣后的情景,新月斜挂,树影斑驳,刺猬摔下枣树,地上枣子撒了一地。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刺猬背上扎满了枣子走的情形。插图有助学生体会刺猬的可爱,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 学情分析:

《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符合三年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小刺猬写得灵敏可爱更是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符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巧妙引导孩子去发现刺猬偷枣的高明,感受生动地语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但本篇课文的易错字较多,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另外,有些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刺猬不太了解,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刺猬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刷子李》公开课优秀教案

课题:《23.刷子李》 执教时间:20XX年5月22日上午第三节执教教师:吴才智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刷浆、屁股、师傅、包袱、透亮、清爽、衔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2、领悟并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3、了解故事的一波三折和曹小三内心世界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几位作家笔下的人物形像:有徐光耀先生笔下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小嘎子);有吴敬梓笔下爱财胜过生命的(严监生);有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今天我们再走进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里面去了解一位奇人:刷子李(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著有《珍珠鸟》、《俗世奇人》……等。 3.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读导读,明要求: 1.学生读导读; 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目标: (1)“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3)找出描写精彩的句子读一读。 三.初读课文: 1.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 (3)想想“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方面? 2.出示新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师生交流:在课文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刷子李刷墙的技艺十分高超呢?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规矩,动作,效果 四.细读课文,体会“刷子李”技艺高超: 1.让学生从课文中画出:“刷子李”有哪些规矩?(a、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只要有一个白点,白刷不要钱。b、一天只刷一间屋子。c 、每刷完一面墙,必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2.学生反馈: 3.出示反馈,师生交流: 有这样规矩的粉刷匠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吗?你们见过的粉刷匠是什么样的?(穿着一身白渍的脏的工作服,不会自己给自己提质量要求,时间就是金钱,想办法用最少的时间干最多的活)从这些规矩里,你能看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吗?像这样没有直接写人物的动作同样表现人物特点的,叫作“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4.接下来,我们再来找一找描写“刷子李”刷墙动作的句子。(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23.带刺的朋友(课堂实录)

《带刺的朋友》课堂实录 师:多诱人的枣儿啊!小家伙刺猬忍不住来偷枣啦!请小朋友自读2-9小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的词语。 生:爬、停、摇、掉、归、扎、驮、跑。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板书) 师:小朋友读得真仔细,找得也非常准确。把这一连串动词放到文章中再读读2-9小节,让你感受到刺猬偷枣时的技术怎样或者说偷枣所采用的方法怎样? (生聚精会神地读课文、思考,读完后,纷纷举起小手) 生:技术高超。 生:主意很好。 生:所采用的方法比一般的小刺猬肯定要好。 师:对啊,技术高超,方法高出一般的水平,我们用文章的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生:高明。 师: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你愿意把这个过程用上:“先……接着……再……最后……”将给同桌听听吗? 生:愿意。(声音响亮,情绪高昂) (同学间互相讲述故事,全神贯注的他们时而伴随着欢笑声) 五分钟后…… 师:同学们刚刚讲得都非常投入,谁愿意给我们来讲一讲呢。

(先是胆大的几个孩子怯生生地举起了小手,随后我又是一番激励) 师:没关系,只要你把手举起来,说明你已经比别人进步了。 生:刺猬先爬上老杈,上了枝丫,停住脚,接着摇晃枝丫,红枣落下,刺猬掉下枝丫,再把红枣归在一起,就地打滚,把红枣扎在背上,最后驮着红枣跑走了。 师:你说得非常好,给予他掌声。他已经把所有的动词都用上去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小朋友了,显然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继续加深难度,加入一些词语,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点,说说,可以加一些什么呢? 生:象声词。 师:很不错,看来你已经发现了写作的诀窍了,相信你的文章一定很生动。还有吗? 生:用上一些比喻句或者拟人句。 生:把当时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写出来。 师:刚小朋友都已经把写文章的一些要领熟记于心了,现在能把他运用于实践吗? 生:只见刺猬先悄悄地爬上老杈,不紧不慢地上了枝丫,灌满红枣的枝丫、慢慢地弯下来了,刺猬见机停住了脚,接着它用力地摇晃着枝丫,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刺猬“拍”的一声,径直掉了下来。听得出还摔得挺重呢!很快,他又在匆匆忙碌着,哦,原来它再把红枣归在一起,就地打了一个滚,把红枣扎在

20、俗世奇人说课稿

《俗世奇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民风民俗”展开的。 本课是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记叙旧天津的民间奇人及其有关绝活的传奇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也反映了旧天津人才济济、龙蛇混杂的市井风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人物形象。这是本课的重点。 2、体会文中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这是本课的难点。 3、了解地方文化,感受手艺人的独特人生,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阅读能力。但是,对于作者和旧天津民俗所知甚少。因此,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特别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有关旧天津民俗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那里的民俗风情。同时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天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着,我用课件出示课题,接着再出示作者资料。老师明确:本课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冯骥才。 此环节,通过老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很好地引出本文的课题。 在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引导学生进入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 1、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注意“怵、抠”等字的读音跟写法。如提醒学生“怵”字的读音是“chù”而不是“xiū”。这样以点到面,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2、接着,课件出示:“泥人张”和“好嘴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作答。并提醒学生,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会倾听。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

《带刺的朋友》教案3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3 带刺的朋友(第1课时) 人教(部编版) 《带刺的朋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课文共12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开头: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自然段)详细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第三部分(第一、十二自然段)写了刺猬溜走后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好奇。 本文语言很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诡秘”“匆匆”“爬来爬去”“打了一个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感:二是“朦胧”“斑斑驳驳”等环境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枣的趣味;三是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喜爱之情逐步加深,体现了对这位“朋友”的特殊情感;四是“哗哗”“哪里啪啦”“噗”等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有声有色。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描绘了刺猬摇枣后的情景,新月斜挂,树影斑驳,刺猬“摔”下枣树,地上枣子撒了一地。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刺猬背上扎满了枣子走的情形。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的可爱,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 学情分析:

《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符合三年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小刺猬写得灵敏可爱更是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符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巧妙引导孩子去发现刺猬偷枣的“高明”,感受生动地语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但本篇课文的易错字较多,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另外,有些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刺猬不太了解,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刺猬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流程:

20俗世奇人练习题及答案.doc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起哄.哄.动 B.屏.障屏.气 C.行.当行.头 D.阔绰.绰.号 2. 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露陷能耐发怔喝采横冲直撞眼刁耳尖 裤裆结帐惊怵营造享有盛誉褒砭不一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________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②曹小山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________刷子李的全身。 ③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________起这团泥巴来。 A.擅长搜索摆弄 B.善于搜查摆弄 C.擅长搜索玩弄 D.善于搜查玩弄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 ....的企业家。 B.高占敏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天衣无缝 ....的程度。 C.这部小说描写特别生动,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 ....的英雄人物。 D.美国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是二十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 ....的设计师。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 B.刷子李倘若没有干完活身上绝没一个白点的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C.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例如刻砖刘、泥人张、刷子李……等等。 D.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段篇阅读 阅读下面的段落和篇章,完成6-13题。 (一) 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①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

带刺的朋友教案2

带刺的朋友教案2 18、带刺的朋友 教学目标: 、借助写出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1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句子不同表达方式,懂得用比喻句能使句子生动形象。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和护身的本领大,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2、根据提纲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题目,读题。 2、通过预习,大家应该都知道这“带刺的朋友”就是——刺猬 (板书:刺猬齐读) 老师请它来跟大家见个面,(出示图)来,和它打个招呼~为什么作者把刺猬称作带刺的朋友呢,接着我们来学习课文,请大家把书打开。 二、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通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理解词义。 2、课文中的词语都不太难,我们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式来理解。 出示近义词练习。 3、作者写了刺猬的几件事,找出相应的小节。

(板书:偷枣2---9 击退黑狗10—15) 三、再读课文 (一)第一件事: 1、下面我们来学习刺猬偷枣这件事,很快地把第2—9节看一遍,文中有一句话直接赞扬了那只小刺猬,找找是哪一句。 2、对啊,好好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表达了作者对小刺猬的什么感情。 (学生交流) 3、大家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讲得真好,接着,老师就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2—9节,边读边思考,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受到 把它们划下来。小刺猬偷枣的本领高明, 课堂交流 4、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是抓住了刺猬哪方面的描写,把它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的,(要求学生圈出有关动词。) 5、从五个语段中挑选一、二个你最喜欢的,认真读一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刚才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也感觉到这可爱的小家伙的偷枣的本领的确十分高明。你看它先“爬上树摇枣”,再“跳下树归枣”,然后“ 打个滚扎枣”,最后“驮起枣快跑”。学到这儿,你觉得刺猬是一种怎样的动物,(板书四组动词) 机灵板书:聪明 7、小刺猬偷枣时的这一连串机灵、聪明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小作者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他会由衷地发出感慨——刺猬这小东西,偷枣儿的本领真高明啊~(齐读)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内容,把刺猬的聪明机灵和小作者对刺猬的钦佩、喜爱之情读出来。 师生配合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带刺的朋友》优质教案

23 带刺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在我们多彩的童年生活中,肯定有许多朋友。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小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揭题:带刺的朋友。(板书课题) 3.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 4.师: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过渡:文章的小作者也非常喜欢刺猬。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2.指名学生认读。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写出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洁的话概括地说。 【媒体出示: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写出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2.学生交流。 (板书:偷枣) 说明:概括地说一件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学生一

些方法,十分有必要。这个环节中,老师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地说好,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媒体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师:这里,老师有一个句子(媒体出示),请你来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数量多、香味、动态美感(起风时)、比喻句) 师:第一句的表述方法有没有错啊?(没有)只是第二句是比喻句,把(红枣)比作(玛瑙),更生动形象。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句,使文章内容的表述更生动形象。 五、作业 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过渡:这枣是多么诱人啊,真让人眼谗,怪不得会引来刺猬偷枣。 二、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2—11自然段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2—11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夸奖了那只刺猬,快速地找找是哪一句,用直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2.师:对啊,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惊喜以及对刺猬的钦佩之情。 师引读: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师:“钦佩、本事”什么意思?谁能用近义词来解释一下?(佩服、本领) 谁来解释“高明”?(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板书 过渡:小作者说,刺猬偷枣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3.师:【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并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 4.【媒体出示】师引读第5—10自然段,体会一下刺猬偷枣的高明。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也感觉到这可爱的小家伙偷枣的本领的确十分高明。 5.【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用“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句话作为总起句,来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