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人不干的他都干过,世人不吃的他都吃过。说起他住的那个房子,是三十六个大天井,七十二个小天井,屋里是风扫地,月点灯,干净得连颗老鼠屎都没有。四十岁上还没有讨个媳妇。这日子摊到谁的头上,那哭都来不及。可偏偏杜老幺一生专爱说个笑话,拆个白,道个字,对个四言八句,那张口就来,无遮无拦,嘴巴从不打封条……

这是一段没有作任何加工的口头讲述实录。这段开场白,朴素简约,却又活脱如画。甜中带苦,笑里含泪。杜老幺的形貌、家境、简历、性格,他的辛苦、他的穷困,他的达观,他的诙谐……似乎历历在目,如此亲切,如此自然。说的是杜老幺,亦可能有讲述者自己的经历,甚至有旁边听众的影子。

口头语言的这种表现力,使民间作品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引住听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工成为可能。

口头文学是伴随着人类的智慧之光一起步及人类生活领域的。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有口头语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

2、口头性的形成与发展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社会历史因素,一是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

(1)社会历史的因素。从社会历史因素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而产生的,在没有文字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惟一的形式,如狩猎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一般人并没有掌握

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继续创作、传播着口头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用口头方式来创作发展自己的文学。

(2)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从口头语言本身因素看,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口头语言本身在表达上有它的优越性,便于传,便于记,便于即景生情,便于即兴创作。

如民间说唱中的《莲花落》:出了门下正北,碰见一个沙堌堆,堌堆顶上一座庙,庙里立着一通碑,碑帽二龙把珠戏,碑座压着一只龟,问龟犯了什么罪,卖酒掺水把心亏。这一即兴创作讽刺了卖酒掺水的商贩。

总之,民众口头语言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口头语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它会源源不断地给民间文学输入常新的内容,使它永不枯竭。

口头语言紧密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只要有人们生活的地方,就有口头语言,就有口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口头语言的存在是民间文学口头性存在的基本原因。看新民歌的口头性:炒股炒成了股东,卖房卖成了房东,泡妞泡成了老公,练功练成了法轮功。再如:俺村比较穷,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对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进行讽刺。口头语言非常形象、生动,是民众生活中的语言。

民间文学不受条件的限制,直接明快,人们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自由的创作活动。如反映封建社会大媳妇小丈夫的歌谣《九岁郎》:十八大姐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再如新时代的歌谣:情人太累,小姐太贵,没事开开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使人们感时而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三)变异性

1、变异性的含义:

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变异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流传地域不同而变异

各地域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再加上不同的演述者各自的口才、风格不一样,因而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

例如,董作宾先生20年代曾将流传于南北各地的一首歌谣《看见她》搜集一处,共得45种。试看其中三首:

陕西三原的: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一袋烟儿就走介。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儿手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的: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浦。买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戴翠花,两只小脚丁gāgā,卖房子卖地要娶她。”

河南南阳的:

(可不写)一个学生去放马,胳肢窝夹了三块瓦。打了瓦跑了马,一撵撵到丈人家。大舅倌扯,二舅倌拉,拉拉扯扯进屋了,两舅倌拿烟又倒茶。吸着烟,喝着茶,隔着箔篱瞄见她:梳油头,戴红花,瞅瞅学生泪花花,就争没有敢说话。不吸烟,不喝茶,迈开大步跑回家。叫声爹,叫声妈,快快给俺搬亲吧!再等二年不娶她,娃要搬到丈人家。

同是一首《看见她》,一北一南一中,情趣各异:陆地骑大马,中原是学生放马,水乡撑红船;北方的醇朴,南方的婉丽,中原的淳朴。(2)因时代的长久而变异

一部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丰富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的生活际遇、感情威望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自然地折射到口头创作中去。

如著名的孟姜女传说,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了它的雏形,那只是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小故事;到了西汉,又多了杞梁妻“善哭”的内容;流传到东汉,又发展了“哭倒城墙”的情节;到了后魏,又传说哭倒了梁山或莒城。到了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动用180万

民筑长城,百姓苦于劳役,怨声载道。于是,民众自然地联系到秦始皇筑长城的历史事实,便利用他们所熟悉的杞梁妻善哭的故事加以改造,发展成杞梁服苦役、修长城,后被杀,筑尸于城墙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直到唐代,才完整地形成了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从这一传说的演变可以看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不仅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常常是以严肃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群众心理为基础的。

2、变异的形成及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1)形成变异性的原因

A、口耳相传造成的记忆与听觉的误差;

B、民间文学是一个流动开放的作品,没有个人专利与著作权的观念,人们随时可以添加修改。

C、时代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

(2)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变化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使作品总伴随着人民的生活一道前进。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遗忘或误传造成原作面目的模糊或精彩部分的缺失。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不能人微言轻听把整理者任意篡改民间文学作品的借口。

(四)传承性

1、传承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世代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相对稳定的传统特点就叫传承性。

如:孟姜女变异大,但哭倒长城的核心不变。

2、传承性的表现;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的传承,即民众的伦理道德观,如勤劳致富、朴实善良、惩恶扬善、同情弱者、反抗暴力、情爱、忠贞等二是作品形式的传承。民间文学作品有相对固定的程式开头、中间叙事部分、结尾都有相对固定的套路,特别是韵文作品,都有固定的调式,如四季歌、五更调、十二月歌等常用比兴、重章叠句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

3、传承性形成的原因:

第一,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民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这一积层,深厚而复杂:既有古代原始信仰的遗留和传承,也有后世关于伦理关系、人生态度、善恶是非、生死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历史认同。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因素,一种集体的文化基因,民众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而具有传统性。如《月儿弯弯照九洲》歌谣:

南宋:月子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洲。

明朝:月子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多少飘

零在外头。

现代台湾:月儿弯弯照九洲,当兵苦闷几时休,白天黑夜修工事,却把青春水里丢。

第二,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民间创作,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作品口口相传,一些易传易记、便于掌握、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式,会自然而然地被广泛使用,代代相传。

总之,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的这几种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其中,创作流传的集体性、口头性起主导作用,变异性与传承性由前两性派生出来,变异促成了民间文学的发展,变异又是沿着民众的心理轨迹方向,所以传承特色鲜明。民间文学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五、表演性

(一)表演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是通过声音、表情、动作来叙述故事,表达民众的意愿和思想感情的,因此民间文学具有一定的表演性。

其基本意义:

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来艺术地表现某种思想感情。

表演是民俗学领域里一专业术语,其含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每次表演都不一样。口头程式理论大师阿尔伯特贝茨·洛德说:“每一次表演都是唯

一的独一无二的,每一次表演都带有歌手的标记。”又说“每次表演都是一首特定的歌,而同时又是一首一般的歌。我们正在聆听的歌是‘这一首歌’因为每次表演都不仅仅只是一次表演,它是一次再创作。”

第二,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第三,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文字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二)表演性的理论基础表演性的理论基础是表演理论。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代表人物为:理查德·鲍曼、戴尔·海姆斯等。

该学说以表演为理论中心,关注民间文学文本在特定情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把民间叙事当做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事件。鲍曼所说的“表演”,是交流实践中的一种模式,是在别人面前对袭击的技巧和能力的一种展示。

(三)表演理论的主张与分析方法:

1、认为民间叙事是一种表演事件,表演是一种艺术性的展示与交流;

2、注重民间叙事发生的情境;

3、考察叙事交流的具体情形和文本的动态复杂的形成过程;

4、从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考察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

5、强调对社区的民族志考察和对个人特色的关注。

如流传在河北景县的谚语:休前妻,毁稚苗,后悔到老。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201109考试批次 《民间文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李杰 学习中心山东省金乡县教师进修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5] 学号 200908576220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层次专升本

民间文学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借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中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民间文学在其发展和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艺术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264863898.html,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 2、论中国民间文学 3、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4、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5、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6、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7、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8、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9、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10、“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述史模式的可能性探索 11、刘绍棠小说与中国民间文学 12、中国民间文学史 13、中国民间文学采录研究的黄金时期 14、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史 15、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英译中诸悖论的统一 16、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传奇 17、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18、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 19、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264863898.html, 20、世纪描述:民间文学学科的历史风貌——《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纪要 二、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民间文学经典论 2、表演理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3、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 4、高校中国民间文学导入课教学设计新探 5、中国民间文学中“鱼”的意象 6、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略 7、试谈《中国民间文学史》中的两个问题 8、喜读刘守华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对谚语、谜语的影响 9、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 10、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阐释 11、论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12、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3、中国民间文学的符号学阐释 14、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5、对《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几点看法 16、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丰碑 17、关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学术意义 18、中国民间文学影响力评价问题研究--以愚公移山故事影响力为中心的考察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民间文学论文

浅析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的一大部分,而民间文学也在古往今来民间简单的士人的智慧 沉淀下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民间文学也随着历史推进积累也在不断的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并且至今仍在发展。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奇是民间文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雏形。他们包括了人们对人类初始的猜测与推断以及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与分析,更创造了新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想。 本次论文以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理解神话传奇产生传播发展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和对 研究者的影响,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神话传说与现代人的结合与发展。 关键词:神话传奇;传播;发展; 民间神话传奇的产生是基于对自然界探索,猜测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敬畏。而神话传奇中神话其实是把神人性化的产物,人们最初会猜测人的产生,以及身边发生一些不理解的事情,人们在脑洞大开的情况下推演出能够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些事情的理由。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情况下,经过不同时代人类的改进下,民间神话逐渐的有朴素转变为华丽,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在人们人们的敬畏中,神话中的人是那么的传奇,神话中的神是那么的伟大,神话中的邪恶总是那么邪恶。人们在敬畏神,其实是在敬畏自然和自己。 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口口相传,在我们远古的先民们繁衍生息中 产生传播以及发展,先民们在部族融合之后找寻共同的信仰,并传承这种信仰,这是朴素神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持续到在文字的出现,这一阶段的神话传播和传承不仅仅靠着口口相传,还有融入在人们生活中的占卜,祭祀等方面。文字出现之后,更为文明的社会出现,人们通过文字记录和书籍传播以及部落宗族之间的口口相传以及与不同部落宗族的交流融合来传播神话,并创造新的神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的加深,书本纸张印刷术的出现或许在古代也产生过信息大爆炸的效果,也有文人雅士在闲暇时间追寻上古秘闻,整理远古先民遗泽加以推演,以及在统治阶级的影响下写出了不同性质的神话传奇小说。另外宗教的产生传播更为神话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这也是符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我们在神话中看到了玉皇大帝,也流传下了“王皇可恕,犬帝难饶”的传奇故事。而古代地域间联系的不紧密也导致,地域传奇或者说是地域风俗禁忌的不同,而这些风俗和禁忌中也带有神话的神秘色彩,同样也是神话传播和发展的结晶。 近代,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也是破除神话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减少,地图 上未知的地方逐步的被发展,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的自己所在的星球,但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观念却深入人心,同时人们对神话的追寻却未改变,所以深入人心的仙侠类文学产生了,这也是神话发展的一些表现。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有很多的神秘不再是神秘,有很多 的神秘却更神秘,在当下我们把它看做是传奇,或许在后人眼中,那可能就是神话。 民间神话传奇的影响 自从文字出现到造字术印刷术成熟这个阶段,文字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品,相对的人类文明程度要低一些,文学的种类多为偏记录,同时也记录着神话,或者说通过神话来表现一些东西。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的普及,文人数量也在增加,他们通过对神话的记录来结合自身的阅历写出一些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自己编撰神话故事来传播发展神话传奇。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题 1、从文体特点上来看,民间寓言具有“形象”和“寓意”两大特点。 从思想角度、民间寓言反映了人民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和教训、反映劳动人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即包含好的品质、对劳动的肯定和思辨的思想。 2、神奇故事的特点是“幻想性”、“神奇性”。本质是“民众话语的狂欢”。 3、民间歌谣的章法包括一、三、多段体。其中三短体中的一二段是喻体,第三段才是本体。它的句式有整齐句、杂言句、长短句 在内容上分为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按体制分包括山歌:对唱、和唱、独唱、爬山歌(信天游)、信天游、民间小调、花儿 4、民间谚语的形式美特点: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 5、谜语的分类:物迷、事迷和字谜 6、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收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立体描写。 7,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8、传说的特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奇性。 9、史诗包括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 10、民间小戏向城市发展,在小地方演奏的说唱戏,称为“小戏”,到大城市演奏的被称为“大本戏 11、民间文学流传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集体性 12.民间故事按体裁分类的标准,民间故事分为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民众话语的狂欢。 1、民间文学:指的是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 2、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人类原始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3、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山川、古迹,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4、民间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是口头的讽刺幽默小品。有些地方把所有民间故事通称为“笑话”,那是广义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民间笑话是狭义的,和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等作品不同,它是具有强烈的喜剧性民间故事。 5、生活故事:指的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是草根生活的展现。 6、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7、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 8、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集中地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抽象的思想内容。它可分为歇前和歇后两部分,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 9、史诗: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人民口头的历史课本。它采用韵文或韵、散文相间的“说唱体”形式,记叙一个民族对宇宙起源的解说或记录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包括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史诗中有以远古的神话为题材的神话史诗,史诗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述 一、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性质 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点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二)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 1.英国: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作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2、芬兰 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协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也称为芬兰学派。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撰的主民民间文学工具书AT分类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采录出版以及对神话的研究;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非提出的流传学派。 4、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学派,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1928年,普罗普出版《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出两个最基本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 5、日本:柳田国男研究“口承文艺”。 提出“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反复出现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 关敬吾:研究民间故事结构 四、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最重要也最常用 2、历时追溯法: 索绪尔:共时(特定时期或阶段的静止状况),历时(不同阶段和时期的

民间文学论文

兼谈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 学院:人文学院 学号:201326099 姓名:赵灿

摘要:民间文学植根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融幽默、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千百年来在民间口耳相传,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可以说凡有井水处即有民间文学。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德育,无可避免会烙上文化的印迹。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民间文学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民间文学是一座绚烂陆丽的文学宝库,它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充实、淳朴乐观、形式丰富多采的文学瑰宝,多少人曾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面前惊叹不已。 在深入地研究民间文学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哪些作品才算民间文学?所以,根据民间文学的特点,找出它和非民间文学的界线,给它划定一个科学的范围,是很必要的一件工作吧。民间文学本是有其历史范畴的。在原始社会里,文学作品本无所谓民间与非民间的区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 对于民间文学,相信每位中国人都有接触和享受,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流传广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孟姜女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当我们在进行田野作业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对方说:“我没有文化……”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的民众,也包括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就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化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文字的权力化’表现出了一种不争的历史事实,更有甚者,它还成为社会价值体现中类似于福柯所说的‘区分|排斥’关系,比如,不懂文字的人被当作‘文盲’,那些无文字的族群、农民、妇女等,在历史上大都被视为‘没文化’人群。”其实,在广大民间,在很少使用文字的地方,流行着无边无垠、无需借助文字的口头文学、表演艺术、音乐、歌唱等“口传文化”。这类口传文化与书面文化有着同等的地位。 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它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话语,众多的学术术语足以构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诸如“神话”、“史诗”、“歌谣”、“传说”、“故事”、“谚语”、“民间”、“口头”、“口头语言”、“田野作业”、“传说圈”、“神话素”、“原型”、“人物”、“旋律”等等。“民间文学”既是一个学科或是学术话语意义上的名称,也是指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民间文学是一门地域性学科,真正的民间文学学者应该从事的是某一地域的民间文学的研究,而不是只笼络地声称自己研究的是传说还是民间小戏。“什么是民间文学”,似乎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权威性定义。如今,关于什么是民间文学的认为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依旧认为“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以及其他人生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并不全面,而是极大地限制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空间。 有要求人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句句是真理,在真理面前只有低头。 有必须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这是训话,没有讨论余地。爱教育的人只有肃立恭听。 有需要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读的。这样读书不由自主,是苦是乐,各人感觉不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民间文学 课程论文

浅谈儿歌的分类及其作用 [摘要]:儿歌,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像一只百灵鸟,陪伴着儿童度过童年。我国儿歌历史悠久。传统儿歌,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四大类:生活性儿歌,思想性儿歌,知识性儿歌,趣味儿歌。传统儿歌,是我国民间歌谣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艺术结晶之一。许多多年流传的传统儿歌,丰富多彩,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并加以发展。这对今天的新儿歌创作和繁荣儿童文学创作,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儿歌民间儿歌作用趣味教育 引言 儿歌也叫“童瑶”,是伴随着大多数小孩度过童年的时光,儿歌的分类也有很多,比如:生活性儿歌,思想性儿歌,知识性儿歌,趣味儿歌。每一类的儿歌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小瑟等等,《左转》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 [1]`它原属民间文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儿歌才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儿歌”这一名称在我国的正式使用,是“五四”以后歌谣运动大发展时期。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排叙、比喻、夸张、联想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在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童年的欢乐。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探索民间文学的美学价值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民间文学是大众文化基础上的归纳总结。其中,民间文学涵括了民众的美学价值,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学审美价值美学价值 在文学的一切价值中,审美的价值是其首要的和最高的价值。俄国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唯一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我国知名美学家敏泽教授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1]这些观点都极力强调审美价值在文学所有价值中的首要性,是可靠的。民间文学是多样文学形式中的一种,体现了民众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世间百态作出了审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价值主体在与其价值客体相互作用中“唯一的”、“最有效的”价值中介。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创作,它用语言构筑形象、编织情节,通过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人们的生活、心理、情绪、感情等等。”[2]其语言在呈现出与一般的文学样式相一致的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它独有的个性。 民间文学作为全民口头文学,包括了生活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曲艺等等。这些不同文学样式采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最初的民众创作,是靠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达各种知识、技能。这就要求讲述者把繁杂冗长的句子进行浓缩,变成简洁凝练的短句,变为大家容易接受的语言。在长期的揣摩探索中,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谚语的精炼简洁一直为大作家们称道。鲁迅称谚语是“炼话”,是“相世相的神髓”。高尔基说:“谚语和歌曲总是简洁的,然而在他们里面却包含着可以写出整部书的思想和情感。”有的谚语只用三、四个字就能说出一条经验或一个道理。如“斤鸡叫”是说公鸡长到一斤多重就会啼鸣报晓,句子结构完整,意思清楚,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则少的精洁程度。 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凿粉饰,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线秀》的语言也非常朴实无华:“你离开我们了,好比池塘里没有鱼,好比草地上没有露水”,“一颗星星照不亮地上的路,一粒种子不会使田野变绿”。《线秀》中的这些语言,完全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乡音口语,非常具有亲切感,常常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语”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是那么的自然、贴切,富有表现力,令人常常情不自禁地沉醉在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中,领略乡间那独一无二的美。 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民间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朴素、简洁和三言两语”却具有“塑造形象的雄壮的力量”。民间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不是像文人创作那样刻意挑拣一些艳丽、夸张,而在于它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引类譬喻”、“借物发端”。在民间文

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浅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浅论民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民族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世代传承的语言艺术和口头创作,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族民间文学的产生和流传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完成的,每次表演和传播都是一次独特的生活经历,民众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从事文学活动。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活中产生的,离开了民众生活,民间文学就不是真正的民间文学。也就是说,民间文学是伴随着物质生产和生活一起产生和流传的。民间文学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记载。所以说,民族民间文学是扎根于生活的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是民族群体的创作,是有某一特定群体共同完成并传承的。所以,集体性是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相对于作家文学,这是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第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集体性重要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完成文学文本或共同经历民间文学生活;任何民间文学文本都为特定群体和地域所共享;任何民间文学文本的表演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时空由特定的表演者和观众

共同完成。也就是说,集体性是民间文学有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与传承过程融于一体。共同展开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文学凝聚集体智慧与艺术才华所获得的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表达了植根于民俗生活的特定民族、地域或时代的集体观念。 与作家文学不同,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传承中的再创作)是在一些群体中进行的,这种由广大民族集体参与的创作活动,创作主体与传承主体相一致,创作与传承同步展开,作品一经创作也就进入了集体传承的过程,始终处于活态的流传状态之中,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被广大人民再创作的过程。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人,既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修改。从这一角度讲,所有的传承人都是作品的创作者。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参与,对作品的不断加工、修改和完善,才保证了民间文学在内容上最直接、最集中德体现广大民众的意志、愿望以及审美趣味,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表达广大民众的欣赏习惯。 与作家文学相比,民间文学很少是由某位作家单独完成的,它总是要在形成或流传过程中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所以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广大人民。因此,民间文学必然表达历史的集体意识。民间文学作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它的主题、选材以及表现形式都直接呈现生活,生活的所以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表现,每一个生活主体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再创作;某个民族、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 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

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有共同的规律,即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发挥社会作用。但是民间文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整个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打夯,就不会有打夯歌;没有礼俗,就不会有礼俗歌;没有农耕生产,就不会有农谚;没有农民革命,也不会有农民起义的歌谣、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所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它的内容是劳动人民最熟知和最关切的事物,与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民间文学始终陪伴着人民的全部生活,拉法格说,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民间文学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具有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一一一一、、、、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一一一一))))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传授礼俗知识。。。。口头讲述或演唱的民间文学可以使人们了解礼仪、民俗风情,如向民众传授关于婚姻等习俗方面的常识: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便描述了传统婚俗中的细节,使观众或听者获得了丰富的民俗知识。附:民间小戏《洪月娥做梦》中的一段: …… 叫声女儿“快起来吧,你梳洗打扮好上车。今天女儿你出闺去,妈我有知心话对你说。公婆面前闲话少说,小姑子不好你别管,小叔子不好你要少说”。((((二二二二))))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传授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其中积淀了民众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如在散文体叙事题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和生产活动知识。附:承载自然和生产等知识《梯玛神歌》土家族祭祀仪式上由祭司梯玛所演唱的《梯玛神歌》即《社巴歌》中有关于时令特点的自然知识。而《社巴歌》的第三部分是讲述诸如割草砍树、挖土、种包谷、犁田、撒谷种、薅草、踩田、背包谷、打谷子等农业生产劳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打镰刀、绩麻、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知识的。二二二二、、、、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传授民众历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一一一一))))传传传传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授历史知识。。。。民间文学是群体口述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间文学的各个类别或者直接描述历史,或者隐含着历史,或者具有历史的背景,它们与人们的历史记忆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的全部口述历史。而其中的口头叙事部分总是或讲或唱已经发生过或存在过的人物、事件。这在原始社会或无文字的人类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原始的图腾神话、族源神话等等便是该群体追溯群体起源的历史。而苗族古歌中对祖先辗转迁徙等方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苗民对自身历史的追忆。民间文学的演述是传统社会民众获取历史知识最为直接和便捷的方式,民间文学的影响使民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历史观。因而,透过民间文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民众对于当时社会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如关于三国曹操的知识。((((二二二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民间文学是以口头方式进行述说和记忆的历史,是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民间文学在民族的层面上,是某一个民族的史书。民族在逝去的岁月中所经历的兴衰荣辱、喜怒哀乐等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等都在口头文学方面有所反映。民间文学所聚焦的是整个民族的劳动创造和奋斗进取。这些记忆中的历史一方面通过平时的讲唱活动等潜移默化地注入民众的心底,成为普遍植根于民间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叙事必须在隆重的场合和庄严的仪式上由该群体公认的权威进行讲唱,借以强调口述历史的神圣与权威,强化民族认同感,在反复的讲唱中实现历史的延续。广泛流传于布努瑶族中的《密洛陀》是长篇叙事诗,内容有女始祖的诞生和创世业绩;有女始祖作古后,布努人的山居生活、族群内外的冲突和矛盾;有布努人的各个分支谱系及其繁衍的历史。每当始祖母的诞辰即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来临之际,即便是远离家乡的人也会千里迢赶回家乡祭拜始祖母并聆听曾不止一次聆听过的《密洛陀》,密洛陀成为布努瑶族群体凝聚力的牢固纽带。民间文学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故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建构往往以民间文学中最具传播力和美誉力的材料作为地域认同、民族认同的标志形象。此特点在近些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争夺,既体现出人们对于传说资源的争夺,也体现出这些群体曾经拥有过共同的历史文化的现实。三三三三、、、、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的功能。。。。民间文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故而具有鲜明的寓教于乐的功能。“摇篮曲”和“儿歌”便明显地体现者这种功能。“谚语”等具有教育的功能。如“买卖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当代应用价值评析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把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相比较,会发现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些特点,比如感情真挚,情节单纯,风格粗犷,语言简朴,通俗易懂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特征。其中,民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其他基本特征的形成也和口头性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口头性,是指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基本特征。尽管个别时候也有民间文学的抄本,还有搜集记录本,现在还有电子本,但文字不是民间文学必须的载体,只是辅助性的载体。相反,作家文学用笔写作、通过书面文字流传。个别时候,作家文学也诉诸口头传播,例如诗歌朗诵会,但口头传播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是辅助性的。到今天为止,人类之间的社会交际还是以口头语言作为最常用的工具。口头语言有很多优越性。第一,人人都会口语,而文字却需要专门学习,所以,口头文学更加适合所有人。尚未学习文字的幼儿,未能学习的文盲,都可以欣赏民间的口头文学。第二,口头表达适合各种生活环境,十分方便,而文字阅读需要占用眼睛,很多场合不适应。农民一边赶牛耕地,一边唱歌。第三,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

民间文学

论民间文学的功能 【摘要】:民间文学的功能,是指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的民间文学,在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中所发挥的效用。我们知道,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而创造文化,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互相联系的各种文化要素构成,其中每一要素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发挥这一定的功能。 【关键词】民间文学功能多形态 民间文学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民间文学的功能具有多形态、多层次性。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传授功能 由于民间文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没有掌握文字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从而,民间文学担负着一项主要的使命,那就是传承民众的知识和经验。 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大量的文本都是知识的汇集。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天地万物的由来和人间秩序的形成,尽管并非真正科学的知识,却是当时人们认识成果的结晶。如中国地理形势西北高东南低的现象,神话是这样解释的: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非常明显,神话叙述中国独特的地理形势,并与日月星辰西落和水向东流的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这无疑成为当时民众传授知识的途径。 神话这样,传说也是如此。民众获得大量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的知识,并不是依靠传统的典籍,而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和传说。尽管这些故事传说与历史真实会有一定距离,但是民众是将其作为历史知识加以认同的。 至于谚语之类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民众通过谚语的运用传授气象、劳动、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就更直接明了了。 二、道德塑造功能 “传统对于社会有无上的价值,所以再也没有比社会分子遵守传统更为重要的了。必须严格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道德规范就是传统中极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众历来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自我道德约束,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大量属于风俗习惯中的村规民约、礼俗禁忌之外,人人们还通过舆论以及家庭教育规范各自的行为,成为人民自觉遵守的传统。而民间文学则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寓教于乐,成为塑造民众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所以恩格斯说:“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三、礼俗伴生功能 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俗大量的被礼制化;而同时,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上下层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使中国的民间文化呈现出礼俗共生、礼俗混生、礼俗叠用的现象。其中,民间文学在礼俗过程中有重要的伴生功能,由此民间文学的功能从一般文学层面进入到社会生活层面。 民间文学的礼俗伴生功能表现得非常普遍,它往往融入礼俗之中,成为礼俗的内容之一,故称之为伴生功能。在人生礼仪过程中,如满月酒、成人礼、婚礼、葬礼等,都伴有相应的民间文学活动;在一些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祭祀习俗中,也常伴有民间文学的内容。 四、娱乐休闲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