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时评类文章

最新时评类文章

01.月明中秋,一夜乡心九州同

李泓冰

2018年09月21日04: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家是国家和社会最坚实的基石,是人们心灵最温暖的港湾。回家,让陪伴与团圆成为节日最好的礼物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年十二度月圆,总是中秋佳节时最美。中国人爱月,咏之赏之,思之叹之。诗人们对月感伤了千年,也欢喜了千年,这份悲和喜,其实是借着月亮相思。“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纷纷都是想家;阴晴圆缺、人生起伏、时光流转,映照的都是悲欢与离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国的节日,向来和家有关,和团圆有关。中秋节,更直接被称为“团圆节”。一家人围坐一堂,父母给孩子念诵几句与月亮有关的诗词,爷爷奶奶讲讲吴刚嫦娥的故事,一起吃月饼赏月……这样的幸福,古今皆然。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的底色。“家国天下”,家齐,国才能治。古时游子离家,因为书信不便,唯有寓情于月,无论圆缺都成为相思的理由。斗转星移,时代巨变,家,仍然是月下的人们最深的牵挂,也是国家和社会最坚实的基石。相互陪伴、相互扶助、相互支撑,家就是最温暖的港湾。

实现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骐骥一跃,中国家庭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现在的中秋滋味,已从那只“中有酥和饴”的小饼,转到了须臾难离的手机里,潜藏在小小屏幕上时时跳动的节日祝福中。较之从前,传统家庭的结构和氛围已经明显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福利保障的不断完善、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进入有史以来人均寿命最长的时代。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成为常态,人们发现,物质丰盈了、吃穿用度不愁了,但“陪伴”却成了一种奢侈品。

中秋月圆,与陪伴有关的,还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国与家为之牵挂的两桩心事。一端的孩子,是我们的明天,他们若在孤独中长大,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都令人担忧;一端的老人,是我们的昨天,维系着家国记忆、伦理担当和情感源泉。这个中秋,一件最好的礼物,或许就是民政部最近公布的这组数字:全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与2016年全国摸排数据902万余人相比,下降22.7%。这意味着,今年中秋节,更多的孩子可以在父母怀里撒娇,更多的父母可以少一些“遥怜小儿女”的苦楚。

这也是家与国、城与乡携手努力的结果。今天,城市变得更包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多了;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返乡就业创业者多了;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家的时空距离在不断缩减……我们创造着机会和条件,让陪伴与团圆变得更好实现,矢志增进人们的幸福,是国的责任,也是家的担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为家庭谋幸福的人,也才能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中秋的那轮满月,于家于国,都是一个温馨的提醒:团聚,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21日 13 版)

02.“中国农民丰收节”,让全社会共享丰收快乐

李达仁

2018年09月23日00:0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秋分已至,稻谷飘香,蟹肥菊黄,提醒着人们又到了丰收的季节。今天是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让我们向劳动致敬,向丰收致敬,一起与农民兄弟共度丰收节,共享农家乐。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农业的嘉年华、农民的欢乐节、丰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台,以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为契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进军号角已然奏响。

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连日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丰收文化活动,展示各具特色的农业物产,展现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让全社会感受到丰收带来的快乐。丰富的地貌,多样的气候,成就了中华大地不同风情的土特农产。勤劳的人民,勤奋的文化,也涵养出中华民族质朴浑厚的民族气质。“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农民”和“丰收”为要义,既有身份职业特征也有产业地缘内涵,既有现实地理特性也有文化风貌韵味,这一节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赞誉和广泛支持并不意外。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一般的节日,既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的体现。从历史脉络看,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被视作国泰民安的“标配”。从文化现实看,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全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庆祝丰收的新时代先进文化。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也是对中国农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充分肯定。截至今年,从农村发端的改革开放,已走过整整40年。40年来,从安徽小岗“大包干”点燃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热火,到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增进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亿万农民的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释放,推动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政策信号,也是一个鲜明的改革旗号,将极大调动起蕴含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伟大创造精神,提升亿万农民的自信心、荣誉感、获得感,为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周而复始。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适逢其时、适逢重任,必将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03.立足成长,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

桂从路

2018年09月17日04: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作为融入网络、信息交互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味禁止不行,放任自流更不行,关键是要让手机使用符合孩子成长需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在青少年群体中也迅速普及。最近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1%,在小学生群体中拥有自己手机的占比64.2%。未成年人触网日益低龄化的趋势提醒人们: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是一道非常紧迫的命题。

以“0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从一出生就被互联网环境所包围。从网络平台上写作业、查资料,到在线学习成为常态,再到获取信息、拓宽视野、互动交流,都很大程度依靠电脑和手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消费水平、产生了新的生活方式,成长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孩子越来越多拥有手机,也是正常现象。但与此同时,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不足、家长学校的合理引导不够,手机普及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沉迷的现象,不仅偏离了家长买手机的初衷,更给孩子成长带来危害。

在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上,网络游戏上瘾是最令人忧虑的。有报告显示,18%的青少年玩网络电子游戏超过4—5小时,这一比例在农村儿童和留守儿童中更高。在游戏中过关斩将,消耗太多时间难免会影响身心健康,近年来儿童日益攀升的近视率就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无关系。不仅如此,手机阅读的碎片化导致未成年人难以集中精力、购买手机的攀比风气刺激学生虚荣心、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凡此种种,不仅让家长忧心忡忡,也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

今天,信息化构成这个时代鲜明的底色,手机作为融入网络、信息交互的一个重要载体,一味禁止不行,放任自流也不行,关键是要让手机使用符合孩子成长需要,控制在合理健康的范围之内。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既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容错率不高的过程,丝毫马虎不得。最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公布,不论是“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等目标,还是每天累计使用不超过1小时、严禁将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等要求,一个鲜明的导向就是既要避免“一刀切”,也要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政策落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突破口,未来还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为青少年建立起防护网、保护墙。

也要看到,青少年网络沉迷的背后,往往有着网络之外的原因。比如,一些家长对孩子缺少陪伴,或者仅仅通过物质上来弥补,对使用手机不闻不问,对电子产品上瘾的危害也一知半解,等等。再比如,一些网络游戏虽然推出了实名认证、在线提醒等防沉迷措施,但由于缺乏监督和反馈机制,实际操作中轻而易举被破解,甚至有游戏运营者专门设计“套路”吸引青少年“入坑”,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须补齐背后的社会治理短板。除此之外,一些学校明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但也有一些学校出于怕担责不敢管、手段有限管不了,对学生使用手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关制度亟待完善。

在一个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连接的信息社会,让智能手机等产品助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让孩子远离手机沉迷的危害,应当是技术进步不能忘记的初衷。毕竟,呵护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就是呵护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人民日报》( 2018年09月17日 05 版)

04.期待“00后”书写青春精彩

赵婀娜

2018年09月04日04: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天的青年,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青年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

又是一年开学季。据报道,今年的大学新生中有超过2/3为2000年后出生的“00后”。跨入大学校门,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将由此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迎来更加开阔的人生。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的身上曾被贴上各种标签。“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有个性也容易固执己见,有能力也难免不能抗压。当这批孩子迈入大学,人们有担心更有期待:他们会如何完成自己的“成人礼”,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高校开学典礼上传来的年轻声音,让人欣慰。有年轻人自述:大学教会我们懂得“一”的内涵。平凡的“一”是一切伟大事业的起点,寻常的“一”是追梦途中必须守住的初心,从“一”开始,不忘初心,我们才能走向“无穷大”的未来。还有年轻人承认:我们的生活从不缺乏挑战,但平凡的日子里,不平凡的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光芒。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这个时代的使命,努力守住心底的光芒,正是要守住这份伟大的力量,保持一颗年轻、理想、热血的心。更有年轻人相信: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改变,不断超越自己。在以后的每一年里,世界能相对我们变小一点,而我们能相对世界变大一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每一代人都要经历自己的成长。“00后”的身上,同样有着与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世界,也期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能统一起来;他们不会把宏大的词汇挂在嘴边,却也梦想着“诗和远方”的精彩;他们偶尔也会感到迷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