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升四阅读第一课

三升四阅读第一课
三升四阅读第一课

三升四阅读第一课时——阅读深度对比

教学目标:1、对比三年级和四年级的阅读理解的文章和题目,让学生感受到三年级和四年级对阅读的不同要求,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初识四年级阅读,复习巩固三年级阅读的简单技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到三年级和四年级对阅读的不同要求,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

A、导入:用一篇阅读,复习三年级简单的阅读技巧。

例文一:

有三个朋友,他们从小就在一块,挺要好的,长大以后,分手到外地去工作。其中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寒冷冬天里,生活碰到了困难,他迫切需要一件棉衣。那两个朋友知道了,一个尽快把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衣寄去,免得那个朋友挨冻。

还有一个朋友只寄去一封信,说了一大堆好话,信里还说□我只有一件棉袄□自己要穿□等以后再想办法吧□

后来,这个需要棉衣的朋友生活变好了,什么都不缺。他请来两个朋友,到家里去作客。当时没有送棉袄的朋友,这回带来一件崭新的狐皮袄,那个原来需要棉袄的朋友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现在什么也不缺少。我有一件比狐皮袄更宝贵的棉袄。”说完,他拿出了那件旧棉袄给这个朋友看。

1、给这篇短文加一个题目。

2、在第2小“□”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用“√”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挺要好A、硬而直()B、杰出()C、很()

②迫切A、强迫()B、接近()C、急切()

4、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炎热()陈旧()便宜()顺利()

5、为什么说那件就棉袄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呢?

解析:1、三个朋友2、:“,,!”3、C C 4、寒冷崭新宝贵困难5、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朋友脱下自己身上的旧棉袄给了他,体现出了友谊的珍贵,所以在他心中,那件旧棉袄比这件崭新的狐皮袄更宝贵。

☆☆☆技巧归纳:1、必须掌握所学生字词的组词和读音。2、理解关联词的关系(并列关系: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是不是;递进关系:不但而且;选择关系:或者或者,要么要么,宁可也不,与其不如;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3、按课文内容理解词义,可以用近义词法,或逐字解释法。4、归纳课文大意:五个“W”和一个“H”,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为了什么,怎么样做的)。5、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6、针对文章中个别字句的理解,先多读几遍文中的词句,解释其意思,再根据文意和作用进行答题,但必须提到文中体现的精神和品质。7、文章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三四年级只需知道是什么修辞,五六年级需要根据文意解释作用。)8、近反义词,先理解意思,用组词法进行做题。如果遇到在文中找,按题意来,仔细阅读后再填。9、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代入法等方式做题。9、文章顺序:空间、时间、事情发展,标志性词语。10、按意思找词语,先看文章再看词意,在看文章时可以自己先猜意思,一般填写的是成语或四字词。11、“的地得”的用法,形容词+的+名词,形容词+地+动词,动词+形容词。

12、给文章命名,可以选取品质、中心或者文章线索为题,代入法。

B、出示两篇范文阅读进行对比归纳

例文二:迪斯尼和米老鼠

沃尔特·迪斯尼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他在少年时代,曾经到美国的堪(kān)萨斯明星报社应聘,没有被录用。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替教堂做画的工作。

有一天,当他(象像)往常一样在车库工作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跃。他赶紧回到家里,拿了一些面包屑(xiè)给它吃。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有时候,那只老鼠(竟竞)大胆地爬到他工作的画板上,并且有节奏地跳跃着。出于好奇心,他每天都要(带代)一些面包屑去喂老鼠。老鼠美美地饱餐,他就在一旁瞪大眼(晴睛)细细地观看,直到老鼠跑走为(至止)。

不久,他失业了。正当他穷困潦(liáo)倒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跑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他立刻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ku?),《米老鼠》卡通片就这样诞生了。他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阅读练习

1.用“/”划去第2自然段中用得不恰当的字。

2.按意思在文中找词语并写在括号里。

(1)形容无路可走,十分失意。()

(2)比喻因做某件事成功而出名。()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选择正确答案,打“√”。

(1)“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一句中的“彼此”指的是:

A.面包和老鼠。

B.面包、老鼠和沃尔特·迪斯尼。

C.老鼠和沃尔特·迪斯尼。(2)“他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一句中的“一举”指的是:()

A.沃尔特·迪斯尼每天喂老鼠。

B.沃尔特·迪斯尼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C.沃尔特·迪斯尼突然想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跑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A.一只老鼠使沃尔特·迪斯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B.任何人在困难面前都不要低头。

C.创作是离不开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验的。

5.想一想:沃尔特·迪斯尼为什么能画出这只米老鼠呢?在文中找出一句话,写在下面。

解析:1、像竟带睛止2、穷困潦、倒一举成名3、C B 4、C 5、老鼠美美地饱餐,他就在一旁瞪大眼睛细细地观看,直到老鼠跑走为止。

例文三:

①一天,我正在超级市场玩具部忙着。大厅里人来人往,熙熙(xī)攘攘(rǎnɡ)。这时,一位30多岁的母亲走了过来,身边跟着一位7岁的小男孩,模(múm?)样像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②她请求说:“小姐,您能抽点时间听一听我孩子想说的话吗?”

③我立即(jíjì)迎上去,蹲下来问小男孩有什么事。只见他的小嘴巴紧闭着,两眼盯着自己的鞋子。一双小手微微发抖,拿着当时深受儿童欢迎的机器人玩具。

④“快点说!小姐没有那闲功夫等你。”母亲疾言厉色地命令道。

⑤突然间,气氛变紧张。母亲气掉眼泪,男孩哭了起来。我顿时预感到,可能有什么要紧事,自己必须耐心听孩子说出这句话。它或许与母子俩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甚至重要将会影响小男孩今后成长。

⑥过了几分钟,小男孩好不容易结结巴巴地挤出一句话——“小……姐,我没……没想……拿,对……不……不……起。”他边说边伸开手,机器人玩具在被揉摸得皱皱(

zh?u z?u)巴巴的包装盒里露了出来。

⑦听完这句话,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随即(jíjì)要我把玩具部的负责人请来,她得把事情讲清楚。

⑧她的行为很使我感动,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一片爱心,理解到教育子女的不易。我动情地说:“夫人,不必了,玩具钱我收下就行了,让这件事成为我们三个人的秘密吧!孩子既然明白错了,也就够了。”

⑨从此,这个秘密永远藏在我心里,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而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1、用“\”划去文中加点字的不正确读音。

2、加偏旁组成字,再组成词语。

()()

兼()召()

()()

3、请给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加上“的”、“地”、“得”。

4、在原文中找出母亲语气情绪变化的词语。

→→→

5、“它或许与母子俩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A.机器人玩具

B.小男孩

C.母亲

D.小男孩要说的话

6、“听完这句话,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中,母亲叹了一口气的原因是:()

A.母亲很生气。

B.母亲很无奈。

C.母亲很伤心。

D.母亲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7、结尾处“那位母亲离去前几次向我鞠躬致歉的身影,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母亲的身影难以忘怀的原因是什么?

8、请给这篇文章选一个最合适的题目。()A.感动B.秘密C.机器人玩具D.母亲

答案:1、mójìzòu jì2、嫌,嫌疑赚,赚钱镰,镰刀招,招收沼,沼泽迢,千里迢迢3、得得的地的的4、请求,命令,掉眼泪,叹了口气5、D 6、B 7、我敬佩这位母亲,被她的教育方式打动了。8、D

☆☆☆归纳总结:相同点:见上文(☆☆☆技巧归纳)。不同点:1、需要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题目更多。2、对文章中的词句理解更深一层。3、灵活型题目变多,要以文章为基本答题。4、要求学生掌握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5、要求学生掌握省略号、破折号等符号的作用。

C、作业设计

★完成下列阅读,并将(1、3、5题)的答题方法简要写在题目旁边。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怨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画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了眼泪,开始新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

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它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A,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艺术超凡;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誉满天下,技艺卓绝。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十分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阅读练习

1.根据所给词义在原文中找出该词,并写在括号里。

(1)名誉天下人都知道,形容非常有名。()

(2)具有特殊的,超乎于一般的表演艺术或手艺。()

2.文章中A处应填的词语为()。

A.因为 B.所以 C.果然 D.确实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A.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B.眼瞎了,耳聋了,也无关紧要。C.人要战胜命运。

5.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老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4、A

5、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只要努力,就能把握自己的的命运!

第一部分 专题四 第1课时

第1课时 力学中的动量和能量问题 高考命题点 命题轨迹 情境图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016 1卷35(2) 17(3)20题 2017 2卷15, 3卷20 2019 1卷16 “碰撞模型” 问题 2015 1卷35(2), 2卷35(2) 15(1)35(2)题 15(2)35(2)题 16(3)35(2)题 2016 3卷35(2) 2018 2卷15、24

20191卷25 18(2)24题 19(1)25题 “爆炸模型” 和“反冲模 型”问题 20171卷14 19(3)25题 20181卷24 20193卷25 “板块模型” 问题 20162卷35(2) 16(2)35(2)题 1.动量定理 (1)公式:Ft=p′-p,除表明等号两边大小、方向的关系外,还说明了两边的因果关系,即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 (2)意义:动量定理说明的是合外力的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累积效果,与物体的初、末动量无必然联系.动量变化的方向与合外力的冲量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动量方向跟合外力的冲量方向无必然联系. 2.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或p=p′(系统相互作用前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总动量p′),或Δp=0(系统总动量的变化量为零),或Δp1=-Δp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的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守恒条件 ①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虽受外力但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②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系统受到的合力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四年级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四年级小学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1、老办法不管用了 一个炎热的夏天,乌鸦出门去旅游。路上,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它口干舌燥。它决定休息一下,喝口水,歇歇力,于是就收起翅膀,在路边的一个村口停了下来。 说来奇怪,乌鸦从村前找到村后,竟找不到一滴水。村后原有一条小溪,由于天气干旱,早已干涸得没有水了。 这时候,迎面飞来一只花喜鹊。乌鸦问喜鹊老兄这儿有水吗花喜鹊回答说这儿村民用的是井水村村有口井只是井很深得想个办法才能喝到乌鸦说这个我有经验它心里想:以前我喝瓶子里的水,瓶子里也是很深的,丢些小石子,水就涨上来…… 它来到井边看,井水果然很深。于是,就衔来石子,一块一块丢进井里。它一直忙到太阳下山,也没有见到井水往上涨。 又累又渴的乌鸦回到村口,始终没有喝到一滴水。它叹息着:“唉,唉!老办法怎么不管用啦” (1)认真读短文,给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 (2)在下面几个题目中选一个恰当的填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 ①乌鸦的经验②乌鸦喝不到水③乌鸦第二次喝水④老办法不行了 (3)用“——”找出中心句。 (4)根据乌鸦找水地点的变换,用“‖”把短文分为四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2、我爱语文课文 我不爱那小巧玲珑的玩具,不爱那漂亮时兴旺的服装,你问我到底爱什么,我将自豪地对你说:我爱我的语文书!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盼望的就是新语文书。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地看下去。 每当上语文课时,我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倾听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 每当清早霞光四射的时候,我就坐在窗前,放声朗读课文,一遍,两遍,三遍……毫不厌倦。 啊!语文书,我该怎么感谢你呢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ɑ、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了5个春秋,你也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 啊,我爱的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 1、按“我爱语文书”,“我感谢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三个意思分段。(用“||”表示) 2、短文中第2、 3、4自然段都是具体 写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成语写下来。 (1)形容器物的小而精巧。() (2)形容连续不断。() 4、各用一个成语表示下列意思。(可用文中的,也可自选) (1)没学期我一拿到新书就想看的心情。() (2)上语文课时我的神情。() (3)每天清晨我一遍遍朗读课文时的神态。() 5、用“”画出描写语文书的作用的句子。 6、本文的写法是(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1)借物抒情。()(2)借物喻理。()(3)借物喻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有答案)-2019年学习文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有答案)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历史条件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易混易错]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正式形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易混易错]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是最高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成就:到1958 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 (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易错提醒] 1.民族区域自治中的“自治”不是少数民族的自治,而是少数民族地区所有人民的自治,是“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下的少数民族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不等同于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前提是“一国两制”。 【课堂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朱德与民主党派知名人士的合影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 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 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 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在当时它有何重要作用? (2)1954年宪法中的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3)材料三所体现的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调动各阶级、阶层积极性,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在当时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

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一)沙子和泥土 一粒沙子安逸地躺在大地上,骄傲地对泥土说:喂,你没有发现吗?我是一粒多么伟大的金子啊! 你是一粒伟大的金子,这怎么可能呢?泥土说。 你没有听说过“沙里淘金”这句词语吗?那些闪光的金子,都是从我身上淘洗出来的。沙子自高自大地说道。 如果你不能淘洗掉自己身上那些贪图安逸、狂妄自大、只会空想的坏心理,你永远只是一粒黯然无光的沙子。泥土告诫道。 你为什么埋没我呢?沙子问泥土。 如果你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闪光的金子,谁又能埋没你呢?泥土对沙子说。 生为一粒小小的沙子,落入大地,谁又能发现我呢?沙子感叹道。 孩子,当你与大地融为一体时,你就是大地的一部分了。泥土说。 一堆沙子,被一阵大风吹得七零八落。 我们这些苦命的沙子,为什么总经不起“风吹雨打”呢?沙子叹息道。 为什么不试着寻求别人的帮助呢?当你与水泥联为一体时,就能成为坚不可摧的混凝土了。泥土说。 1.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是金子总会发亮的,”找出短文中和它意思相近的一段话。 2.“沙里淘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 3.填写近义词 安逸()埋没()淘洗()

骄傲()告诫()感叹() 自高自大()沙里淘金() 4.用横线划出表明本文中心的句子 5.下面三个疑问句中,与其他两个都不同的一句是() A 你为什么埋没我呢? B 谁又能埋没你呢 C 谁又能发现我呢 6.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一粒黯然无光的沙子 (二)蜗牛与它的大海 有一只蜗牛,很想去见识一番大海。 然而,它算计了一下,悲观地发现,如果按照每日的爬行速度,它的寿命只可能爬完四分之一的路程。 “但是”,它又换了一个角色,自言自语道,“能否到达大海,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于许多到达大海的人来说,大海反而离他们更远了。” “因此,大海或许只存在于向着大海的进行之中。”这只蜗牛继续自言自语道:“如果我现在向着大海迈开了第一步,那么,我就攫取了大海的一部分,尽管微不足道。但是,我如果坚持着向大海行进了四分只一的路程,那么,我就拥有了四分只一的大海——对于一只蜗牛来说,这已经够了。” 于是,这只蜗牛踏上了大海之程。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第一课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同步练习

第一课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同步练习 1.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生90周年时,毛泽东说:“现代中国人……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下列说法,哪一项最类似于完成孙中山民权主义(主权在民)的任务 A.推翻三座大山,赢得民族独立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建立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 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3. 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A.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 B.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 C.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 D.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 4.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评、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主集中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历史发展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B.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1年来,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确立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一制度 A.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决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属于代议制,保障了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D.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7.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这种转变 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 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 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 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 8. 中国人民由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而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代替那封建买办法西斯专政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上引文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习题

一、大墙下的小花苗 春风劲儿真大,把一粒花种子丢落在一堵大墙的阴影里。 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株小花苗。大墙阴影的外边,好多小树、小草都长得生机勃勃,只有小花苗又瘦又小,它难过得哭起来。 “小花苗,你哭什么呀?”蜜蜂飞过来问。“我见不到阳光,长得太小了。”“别难过,我替你把大墙推倒吧!”小蜜蜂用力推起来。可是哪里推得动啊!小蜜蜂叹口气,飞走了。 “你不是也有手和脚吗?靠自己的力量,攀到阳光里去呀!”噢,是墙顶上的小蜗牛在说话。是呀,自己细细的藤儿,这就是手和脚呀!小花苗擦去泪水,鼓足勇气,沿着墙壁开始往上爬了…… 终于,在一天上午,它爬过了高高的墙顶。“啊,阳光下多么温暖!”在阳光照耀下,小花苗长得可快了。它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的花朵。 孩子们从大墙下走过,都说:“瞧,这株小花能爬上那么高的大墙,真勇敢!” 1、填空。 (1)短文按()顺序写,先写小花苗在大墙的阴影里长得又瘦又小,再写小花苗在蜗牛的鼓励下(),最后写孩子们夸小花苗()。(3分) (2)小花苗的“手和脚”指的是()。(3分) (3)在大墙的阴影里, 小花苗();在墙顶上, 小花苗()。(4分)

2、回答问题:假如你是小花苗,爬上了墙顶,你会说些什么?(3分) 二、彭总的故事 我给彭德怀同志当警卫员的时候,他经常对我说:“工农群众养育了我们,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脱离群众。” 有一次我对彭总说北海公园风景很好游人很多咱们去玩玩吧他听了很高兴笑着说好今天下午我们也去逛逛 我按警卫部门的规定,把彭总几点钟到公园的事报告了有关部门。傍晚,我们一到公园门口,看到一块“休息”的大牌子,几个干部和公安人员见彭总来了,急忙上前迎他。 彭总看了“休息”的大牌子,又看了看几个上来迎他的公安人员,问我:“你们搞了什么鬼?”彭总怒了,我还想辩解。彭总冲着我说:“挂起休息的牌子,把群众挡在公园外面,让我一个人玩,这不是让我脱离群众?” 几个公安人员说,他们是奉上级命令,闭园接待首长的。彭总说:“这么大的公园,为什么我来了,别人就不能来?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怎能有这样的规矩?”说着,返身走出了公园。 彭总最喜欢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在一起,他最反对的就是脱离群众。 1.给短文中的第2自然段,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3% 2.结合句子意思,给带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画上“√”。2%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理解技巧(精华版5) 一、语文阅读解题步骤点拨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二、主要题型及解题套路 题型一:归纳段意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题型二:概括中心思想(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一、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1)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2)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3)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4)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5)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理解含义 (1)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2)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题型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题型五: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四年级课外阅读练习精选30题(答案)

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一) 滴水穿石 雨越下越大,本来我要到同学家去学习,这下只好拉倒了。我坐在门口,看着瓢泼大雨出神。爸爸喊我:“你看,雨水都溅在身上了。”我没理会,却好像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爸爸,你看!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着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爸爸还没有回答,我就自己解释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让屋檐滴下的雨水打的。”“是吗?”爸爸故意惊奇地问:“雨水有那么大的尽儿,把石头打出窝窝来?”爸爸这一问,我也愣住了。 爸爸见我答不出,就走过来笑着说:“这叫‘水滴石穿’。咱们这房子已有几十年了,雨点的力量虽小,可是长年累月,它总滴到一个地方,渐渐地就打出小窝来了。”接着,爸爸又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想:“要永远记住‘滴水穿石’的启发。”‖ 1、用“‖”给文章分段。 2、给本文命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3、“我”发现了什么美妙的东西?(用“”划出文中的句子回答。) 4、用“————”标出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 5、联系这篇文章回答: ⑴爸爸为什么要“故意”地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_____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只要长年累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能成功。 (二) 家乡的小河(10分) 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它是宁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她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的七彩绸。 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绚丽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她周围的新鲜东西。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火红的脸庞。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轻波”的嬉戏。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中午的小河真是活泼极了。 傍晚小河真可爱。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红,那处绿。又一阵风来,倒映着的泥岸和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时空坐标 ] [知识线索]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 [目标导航]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 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 (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 (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菜系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完整)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提升训练 姓名:___________ (一)三月桃花水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木,舞动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朵樱花,点点洒在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三月的桃花木,是春天的竖琴。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秦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三月的桃花木,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片片花瓣;边疆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炊烟……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 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木,叫人多沉醉。啊!掬一捧,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1、理解短文内容填空。 (1)第一自然段作者把比作了铃铛、丝绸,写出了河水的情景。 (2)“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淌。”这是一种的写法,写出了。 2、感悟全文,请你从三个方面说说桃花水的美。 3、看到这么美的三月桃花水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 4、“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说说你聪明镜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我看见 我还看见 5、写一句关于春天的谚语。 (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

四年级语文阅读练习[1]

四年级语文阅读练习4 姓名 (一)基础部分: 1、填写表示“多”的成语。 例:花样多——五花八门 人多——形态多——— 数量多——变化多——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 ()教导大汗()()欲试街头() ()称道长途()扶老()()不绝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天空,将任我们翱翔,我们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你能借 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事物吗? (1)柳树: (2)春雨: (3)荷花: 5、按要求写成语。4% 1)写两个表示人的高尚品质的成语。( )( ) 2)带有两种动物名称的成语。( )( ) 6、按要求写句子。8% (1)我们决不允许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 改为反问句: (2)不知谁放了一枪,把树上的鸟儿吓得几乎都飞走了。 修改病句: (3)天空升起了一轮明月。 改成比喻句: (4)请写一句关于诚信的名言: (二)阅读部分:阅读一 ________________ 来到英国,我的第一感觉,便是英国人很傻。

()你在街上,不小心撞上英国人,对方()会很抱歉地说一声:“对不起。”好像是他碰了你,让人不可理解。如果你买了东西,拿回家后,忽然又不想要了,无论你买了多长时间,只要没污损,都可以拿回去退货。没有任何理由,只要你说不喜欢就行。想想,商家也不怕亏本,真傻。 时间长了,慢慢的,我就理解了英国人的傻劲。 一个曾在英国某大学作访问学者的先生讲:“在实验室里,有许多贵重金属,如黄金,白金等,()没有人专门管理,()没有人监视。如果需要,自己去拿就行了,用多少都不要紧的,但不能作私用。如果你一念之差,顺便捎带了些回家,这意味着你的信誉彻底完蛋,以后也不会有任何单位聘用你。” 在这个前提下,再看英国人的傻,却成了诚实的代名词。 上火车是没人检票的,你只要去窗口买好票就行,站台绝对开放,但没人逃票。当然,你根本不用怀疑超级市场会短斤少两而去讨价还价。因为,他们的价绝对实在,也不会在秤上做什么文章。说来也不奇怪,一个社会如果是名誉比金钱重要的话,那么,诚实就成为必然了。 练习: 1.请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 ()你在街上,不小心撞上英国人,对方()会很抱歉地说一声。 许多贵重金属,()没有人专门管理,()没有人监视。 2.填空理解: 一开始,作者觉得英国人很傻,举了两个例子:⑴;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作者觉得英国人,举了个例子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想像拓展: 如果你是商家,面对顾客以各种理由退货,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给短文起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横线上:。 阅读(二) 另一种坚持 中午,懒得做饭,我到附近颇负盛名的牛肉面店,叫了两碗面。伙计看我单身前往却叫了两碗,有些疑惑问:“两碗?”

四年级语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四年级语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课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该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 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课学案

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编号:08—11 使用时间:2012年10月10日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编写:张娜审核人:审批人: 【温馨提示】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规范书写。 2、分层完成,A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B层全部完成,标★题目要求为C层选做。 3、首先依据自学引导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 重点基础知识。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4、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附)必须记住的概念: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读材料、合作探究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激情投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精神。 【预习案——自学引导】 知识导学(基础知识梳理)问题引导 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及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3)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个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创新。 (5)阶级:资产阶级改良道路的失败。 2、提出★ (1)1905年8月,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3、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民族革命。就是以暴力革 命的形式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就是国家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提示:局限性:①没有彻底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②没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二、孙中山未建立真正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原因? 名人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阅读题答题方法 小学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对文章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 考题形式及解题技巧 一、理解加点字、词。 考题形式: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意思。 答题技巧:先答字、词本意,再答出在文中的含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答题技巧:结合文章中心,解释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先分别说出加点字、词和换的字、词的意思,再主要说用加点字、词的好处或换的字、词的不好,所以不能换。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先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删掉有何效果,所以不能删。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 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 水晶盘中…… 问:将文中的“撮”换成“抓”好不好?为什么? 答:

二、理解句子。 考题形式: 1、怎么理解“……”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某句话的理解) 答题技巧: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答题技巧: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 炮火,前进…… ③反问:更有力的强调(把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意思),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 省,激发读者思考。 例:森林不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库吗? ④夸张:突出(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的特征更加鲜明,更让人印象深刻。 例:桂花开的最旺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划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主要突出说明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联系文章)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升华主题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理解 文段选读(一)(28分) 春天的阳光特别的温暖,天地间的万物都苏醒过来了。天刚亮,树林里就传出了鸟儿的欢叫声。傍晚,青蛙都从冬眠中走了出来,在田野里叫个不停。昆虫们都纷纷地行动起来了。春来了,花园里的花开得更加(娇矫)艳。山上山下的桃花,千树万枝就像火焰一般地怒放了。小区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旁,也开出了野花,小野菊也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它们都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春来了,青青的小草长得也很特别。在阳光下,草儿快乐地挺直了腰(杆秆)。分布在广州市区的绿地上,像一块块柔软的地毡,郊外绿油油的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小区的墙角下也长出了小草,新生的绿草笑目般地站立在地上。像是在和低着头的薄公英说着绵绵的情话。春来了,树木长得更加茂盛了,枝头上也吐出了细姨的叶子。连一片黄叶都看不见了,风雨吹洗过的莽莽林海翠浪翻卷,千枝万叶洁净无尘。春来了,火车站里人山人海。他们提着旅行袋、背着行装、(川穿)流不息,原来是南来北往的打工族,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学生们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们穿上了色彩鲜艳的校服,一个个兴高采烈走进鲜花盛开的校园。春来了,面对着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豪毫)情满怀。情不自禁地挥笔疾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1、请给短文加个恰当的题目。(2分) 2、我会划去文段中不正确的字。(4分) 3、照样子,写词语。(6分) 人山人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油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照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4分) ()的地毡()的校园()的校服()的打工族 ()的叶子()的树木()的小草()的火车站 5、在短文中,作者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4分) 6、写出文中的一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我喜欢的另一句格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短文中第三段话运用了____和_____修辞手法,描写了春来时的小草。(2分) 8、同学们你知道春来了,给天地间带来了一派什么的景象?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表述。(2分) 文段选读(二)(22分) 春潮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荫)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朝阳处雪已(溶、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乐!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艰)冰崩溃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训、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春水在阳光下欢笑这,在清风中舞蹈着,仿佛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株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字,恰当的打“√”。(4分)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_含答案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沉睡—()安静— ()丰收—() 2、读短文,补充词语。(6分) 色彩()()颜色() ()热闹()() 生机()()美不()

()丰硕()() 3、在短文中选自己喜欢比喻句、拟人句子抄下来。(4分)比喻句: 拟人句: 4、短文的第1自然段与下文的关系 是。(2分) 5、短文按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2分) 6、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8分)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7、读了这篇短文,你学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4分)

一流风景胜地--漓江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臵,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1. 给下面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4分) 犹如:(1)如同(2)还 陶醉:(1)喝酒过多神志不清。(2)沉迷,过分地爱好。 2. 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4分) (1)全世界一致认为。()

专题四 第一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型:新课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课标导学】: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基础梳理】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1 ,工作重心由 2 转移到 3 ;总任务:从 4 转变为5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6 。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决定——首都、国旗、国歌、国名,通过——7《》,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新中国成立:1949 年10 月1 日, 意义: (1)结束了8 9 和10 三坐大山的压迫。 (2)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11 的国家。(3)确立了以12 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政权。 (4)为13 奠定基石。 (5)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召开。 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特点:体现了14 和15 原则。性质:是新中国16 的宪法。意义: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1956年“17 ”方针提出,标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18 ,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1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