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0-11-10T10:12:44.0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张海燕[导读]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张海燕(河南柘城县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柘城 47620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134-01 摘要:教师要教给学生体验情感的方法,悟领情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与教育。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潜移默化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于受学生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 巴姆尔格说:“阅读首先是一种感受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组合成较大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复杂的思维的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这种定义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即读者和阅读的对象即读物二者建立起的一定关系共同组成的,它是一种双方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阅读对象应该成为读者经验的结果。它的意义在于阅读活动中读者的创造性集合之中。因此,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活动。 其实,阅读教学不仅是认知教育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就无法进行。因此二者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课文有:叙事生动的记叙文、语言优美的散文,感情真挚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精于思辩的议论文和简明平实的说明文,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何使学生在与作品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呢?我认为:情感融入是阅读教学中主要必备因素之一,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自身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是阅读教学的使命之一,是阅读教学思想教育具体化的一个方面。然而,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认知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尤其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情感教育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地运用自身的情感诱导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情感诱导的方式有:设置情境,制造气氛,表情朗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读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表情,声音,动作,神态等媒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进兴奋愉悦或愤怒悲哀的情感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感染和共鸣,因而,潜移默化地也就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教学朱自清《背影》,由于学生与作者时代反差较大,伤感情绪越浓,距离学生生活就越远,障壁就变得越厚,怎么办呢?有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用真情感染学生,打动了学生,他在导语中表情生动地叙述着:“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索取一个证明,父亲送我上了省城的火车,为我找定座位后,又下车来到窗前,不断地对我说着嘱咐的话:“要小心,不要随便离开座位,现在社会大乱。”说定,转身走了几步,攀过乱石嶙峋的月台,去为我买来了当时的稀罕物——苹果和油条,父亲那远去消瘦的背影和来时消瘦的面颊催我潸然泪下,火车开动了,我探身向父亲告别,父亲蹒跚着随着火车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火车加快了速度,离父亲越来越远了,我的嘴唇咬得更紧,泪水更加簌簌地流淌着。此刻台下的学生们受到了感染,动了情,有的默默无语,有的红了眼眶,可见这段导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父亲的感激爱怜之情。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结合课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偏离文章的轨道。如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文中运用了许多拟人手法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济南的山水用以书写景物的特点。如“慈善的冬天”的秀气等,这些词语形象表示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表现了小山的玲珑秀美,在讲析课文时要把这些词在文中的喻义讲透彻,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景物的喜爱之情。 教师的言行举止,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可能影响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影响。当一个充满朝气、洋溢热情的教师出现在讲台时,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它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极易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把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当作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可见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会学知识,不断提高语文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巧读呢?下面本人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读书时,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也很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觉得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两把”、“一盏”、“如此而已”,这样极其简单的摆设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进行对比,来说明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朴;把工作任务繁重与办公用品简单对比;把工作非常劳苦与食物非常简单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道思考题:①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②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我”对哪几件事印象较深刻?为什么?③读了课文,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后,教师逐一提出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清楚,课文主要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三、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正是我们教育想培养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结合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体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如张塞红老师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通过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理解诗意,让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画面,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学生明白了,理解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无私。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注重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如赵延丽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这一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9-13T16:41:41.0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张会娟 [导读]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2627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等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 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 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 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 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 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 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 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 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

情感体验与阅读

浅谈情感体验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学生们做题时最为头疼的部分。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阅读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但是由于在做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深入或不能理解,考虑不够细致等原因,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这是由于他缺乏人生的经历,缺少情感的体验,不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体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在新课标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情感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有了情感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充满个性的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情感体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

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目标。作为学习方式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情感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过程。作为学习目标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悲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在欣赏文学作品后要能把握住主题思想,感受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感,了解作者通过文章传递出来的信息,比如,社会现象、审美观点、道德情操、意识形态、精神意志等,并能进行辨别,分清善恶或是非,准确作出判断。对以上的认识,我们还要进行评价,能运用流畅正确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对文章中有表现力的优美语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由此可见,在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所在,而且也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文本,是否真正的体察了作者的情感及在散文中的感情倾向.这也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运用到自己在课外更加明朗的阅读及生活中去.而这种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获得则需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感悟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开始,从最本真的情感体验入手,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判别的基础上,努力出体会自己的小小感动。每个人似乎都不自觉地生活在自我的圈子里,只有触动了自己的身体或心灵的人、事、物、景,才会引起关注,引发思考,这样的感动,才能引发真正的感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初探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19-02-18T13:35:25.3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作者:徐滨滨[导读]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情感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鹤盛镇中心小学325100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情感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正确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大部分是靠自身的情感兴趣在支配,并且由于小学阶段在学校中的时间很长,因而教师的情感变化对学生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情感教育感受到教材中丰富的情感,也能够加强对学生自身情感管理,从而让积极向上的情感陪伴学生茁壮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1.情感教育的含义。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再通过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情感教育,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2.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性。语文知识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的引导丰富学生的感情,使其了解更多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2)形象性。小学语文的情感教育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学生带入真正的教学意境中来。(3)审美性。小学语文的教材丰富多彩,展现了作者的诸多思想感情,这就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审美对象。在情感驱使与渗透作用下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性,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使其思想境界获得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小学生情感丰富,极易被生动的情境所吸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把学生内心的情感移入所认知的与教学相关的对象上,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出教学内容上的情感,还能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如,在进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讲课时,教师可带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播放较为悲伤的音乐以及有关当时情境的录像,营造教学情境,促使同学们迸发对总理的敬佩以及思念之情,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一个“情”字,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情境教学能够将情感教育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情感表达的能力。 2.挖掘内容,丰富情感教育。小学的语文教材都有着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不管何种题材的文章,都蕴含着教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也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提炼出来,丰富情感教育。 3.联系实际,加深情感体验。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础,同样生活也是多变与缤纷缭乱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一定的计划性与目的性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关心,使学生能够于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更加丰富的情感,这对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展开情感教学极为有利。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节时,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雨带来的情感体验,并让学生以课外作文练习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而后在上课时让学生进行文本内容阅读,并让学生对比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情感与自我的情感体验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而后让学生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谈谈自己对秋天的雨的理解,部分学生认为秋雨是悲伤的、忧郁的,也有学生认为秋雨是温暖的、幸福的。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言传身教,提升自身情感。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应用需要在老师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彰显,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老师需要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打动学生,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需要以一种平易近人的状态开展课程内容,对于学生难以及时掌握的知识点需要细心讲解,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采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投入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与此同时,在情感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老师需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调整也符合了小学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奇的性格特点。 实践证明,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而言,情感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采取多种方法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学中来,使得学生的感情感知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震宇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J].快乐阅读,2012,(16):126。 [2]龚春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浅析[J].新课程:小学,2009,(11):67。 [3]马梅芳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文学教育(中),2017,(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但是,从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长期以来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一直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普遍认为语文教学只要教好了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从而导致了学生终日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任务中,最终学生对语文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反而使很多的孩子早早的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006学年我们对我镇的五、六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关于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讨厌上语文课。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不会学习、不愿学习的现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多数是等着老师讲,或者是等着班级中几个优等生讲,然后他们唯唯应诺。这样的学习,多数学生只是充当了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使部分学生成了语文课的装饰品,慢慢地他们就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策略显然与推进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通过调查、反思,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获得收集、处理信息,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发人的各种潜能,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新课程理念看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教师应该从设计、教学、练习、评价等多方面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世纪语文教师的使命。

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18-07-18T17:00:36.83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8月15期作者:卢丽[导读]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卢丽(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放珠镇放珠小学贵州毕节 551716)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情境;个性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8-0117-01 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 活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提高语言艺术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虽然说课堂上教学情感的引发,可以靠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新课导入,可以靠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范读,也可以靠形象可感的无声演示,还可以靠见其人,闻其声的电教手段……然而最主要的是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显然,这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含情的语言能使人感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 2.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掌握渗透时机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1)深入品析文本,引导体味情感。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要使自己在教学中能用教学内容所内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体验作品的过程。教师理解得越透彻,给学生讲解就越透彻,对学生的感染也越深。(2)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彩,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2.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1)激发兴趣,诱发情感。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兴趣才会有写作的愿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其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例如,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将学生作品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声像渲染”、“生活再现”、“现场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经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情感,语言积累也随之丰厚起来,作文自会大有长进。 三、注意拓展延伸情感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情感的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教学的激情感动学生,激发学生情感的投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艺术 如今的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教学是一种不完整的教学。在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课堂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挖掘,采用了相应的激情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地促进了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下面结合一些教师的实践经验,对其主要艺术试作剖析与探讨: 一、以情动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自身对这种情感缺乏感受和体验,因此,要想启发学生情感是不可能的。因而,教师应首先对作者贯穿于文章的情感有所体验,然后方能启发学生去深切地感受、体验、品味。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歌颂先烈、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好文章,每当我钻研这些教材时总是血往心头涌,他们的广阔胸襟、崇高的品德和献身精神叩击着我的心灵,我有时激动得流下热泪,彻夜难眠。”于漪老师是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沟通作者与学生的情感,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二、入境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设法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进入“情感共振”境界。其主要方法有:(一)音乐喧染。学习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这段描写,就可以用一曲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琵琶演奏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 画面呈现。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相关画面。可以是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录像等。(三) 角色扮演。它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小品、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诵课文等。(四) 实物演示。此时学生不仅可以用眼看,而且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嘴尝,情感体验是全方位的。钱梦龙教《死海不死》,就是先准备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一柄汤匙,一碟食盐,一个鸡蛋,让学生想办法尝试如何使蛋在水中浮起来。通过实物演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三、以声传情 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美读”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常常被冷落,但它对情感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为此,教师指导朗读时要强调:其一,语调要抑扬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体验是个高频用词,是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成功学研究表明,促使一个人的成功不仅有智商的因素,而且还有情商的因素。如果用一个公式可以表示为:20%的智商+80%的情商=成功。而情商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情感体验来培养。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课堂氛围。 建设开放性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一点是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说明和谐的作用,有了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就有了“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必然为学生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对阅读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果课堂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学生的思维被禁锢,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又哪里来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 二、注重多元化解读。 品味文本。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怪异。甚至有时我们老师说,开放了让学生干什么他不干什么,说的都是没用的,其实这一点我们按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是学生放开了,二是学生的认识不一定到位,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能泼冷水,应该尊重他们对课文的独特性感悟,然后平等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在互相交流中逐渐接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这一点是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也是让学生逐步学习交流的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的引导,出现了窘事也正是锻炼我们机智的时候,也正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时候。 三、注重情景调动。 这一点可从音乐调动和氛围调动等方面来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用关于乡愁的音乐入手,调动学生的感观,又如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一大段关于圆明圆美丽的描写,我就运用轻音乐《情人的眼泪》配合,让学生闭目细听朗读,这样会引发学生对圆明园的无限依恋之情。其实对于情境教学还有很多的方式,一个故事,一句幽默,生动的讲解都是我们调动学生思维的技巧方式。。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教师也要敢于下水,比如通过我们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内心世界,也许我们朗诵的不够好,但至少是我们在学生面前的一种情感表露,让学生相信自己也行,我们走近了文本,学生也就走近了文本。领会的也就更深了。比如我对《黄河颂》《雷电颂》等文章的朗读,我们不一定要找朗诵带,我们配上音乐同样会让学生兴奋,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教学体验,一种换位。 四、重视换位体验,贴近文本。 这一点是最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式。比如我鼓励学生充当文中的角色,要么进行角色朗读,如《皇帝的新装》;要么通过换位后,感受人物心情,比如有一课《猫》,我们就可以通过学生养小宠物的感受,让他们谈出自己的心情,这其实也就是让他们的生活溶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独具的匠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要想别人做到,先要自己做到。只有我们努力了,学生才会更加的努力。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