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心亭看雪复习

11.湖心亭看雪复习
11.湖心亭看雪复习

12.湖心亭看雪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

第一段: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明确:(1)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2)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

(2)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志趣。

(3)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鲁迅先生曾认为白描手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5.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6.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明确:(1)角度:①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侧面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的寂寥凄清。

②全景式描写(间接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称为雪雨雾的世界。

③集合式描写(动态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收罗了雪后西湖之景,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7.本文中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雪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明确:(1)作者写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2)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其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何作用?

明确:(1)描绘出了西湖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白雪茫茫的景象,由上到下,由湖到堤,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浑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雪夜静谧世界。

(2)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追求,抒发了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这些副词、量词的使用,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9.“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明确: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10.“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1)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2)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11.品味加点词语,说说下面句子写景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明确:示例一:加点词运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又富含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示例二:加点词语精炼准确地概括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介”“两三粒”突出这些夜色雪景的单调和渺小,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的对比,人与自然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和谐与统一。

12.阅读课文,说一说“痕”“点”“芥”“粒”四个词好在哪里。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明确:(1)四个词用了白描的手法,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出来。“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点”“芥”“粒”写出了亭子、舟、人的渺小。这些夸张之词显得贴切自然,突出了视觉的移动,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2)例如: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等。

13.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的?

明确: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独”不仅仅是形单影只,更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

第二段:

14.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偏题?

明确:不偏题。(1)本文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发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3)本文写景,同时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1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明确:(1)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2)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负责地认为他们是唯一来湖心亭看雪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他们感到惊讶;而后文中舟子的喃喃之语,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3)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16.文中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使文章富有波澜;

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己难逢的惆怅。

1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明确:(1)作者引用舟子的话点明文章主旨,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2)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8.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膳食、淡泊、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19.“痴”是选文的文眼,请分析它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是我之痴,亭中人煮酒赏雪是客之痴,我与客同赏雪是两者之痴。一个“痴”字,表现了客之雅趣,我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20.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

明确:(1)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2)表现了作者喜悦豪爽之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全文:

2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2.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明确:(1)拏、拥、往、看

(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3)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2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明确: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4.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

25.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26.读完这篇文言文后,有同学认为在这样天寒地冻、人和鸟都销声匿迹的情况下,张岱外出赏雪的行为很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我不赞同。正是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张岱才欣赏到了“天地茫茫,一片空阔,万物渺小”这样悠远脱俗的景致,他的行为表现了他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岱才遇见

了和他一样有闲情雅致的知己,并得以和知己在赏雪时畅饮,也表现了他对世俗之外雅情雅致的痴迷。这样的行为不傻。

27.本文借西湖雪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抒发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故国之思。

28.你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岱的“痴”?你是怎样理解的?中国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述其“痴行”。

明确:作者的“痴”表现在(1)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率性认真的一面(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2)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3)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陶渊明隐居南山,喜欢菊花。

29.文章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1)委婉地传达出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拓展:

30.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明确:(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3)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3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明确:独往看雪显情趣,对坐饮酒抒闲情。

32.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极多,请写出几联。

明确:(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3.对比阅读《江雪》《湖心亭看雪》,按要求答题。

[甲]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1)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①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②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2)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明确: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3)用自己语言描述“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明确: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5)试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与柳宗元诗《江雪》在描写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明确:张岱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面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冷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垂钓的渔翁。

34.“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独”有何区别?

[链接材料]: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在文章中映衬的是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作者孤寂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而链接材料中的“独”字体现的是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以及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偏重审美趣味,映衬了两人孤傲独立的性格。

35.张岱在《陶庵梦忆序》里说自己是“痴人”,在本文中也自诩是“痴”,请你结合链接材料和文章体会两篇文章的“痴”所表现出的共同情趣。

[链接材料]: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①,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张岱《陶庵梦忆序》

注释:①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就是现在所熟知的“黄粱一梦”的故事,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②次:以……为次序。

明确:“痴”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首先,他可在大雪日赏雪,他可用写文章来打发时间,从此可看出他有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芳自赏的情怀。其次,原文中他用沿用明朝的年号,材料中“城郭人民”可看出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36.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也描写了雪景,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节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雪》

明确:《湖心亭看雪》使用了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沁园春.雪》中的“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中延伸,给人天地苍茫、纯然一色、磅礴大气的感觉,表现了诗人的豪迈。

37.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出来的“痴”情与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闲”情,有一些共同之处,请你概括。(至少两点)

明确:(1)都有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2)都有热爱自然的闲情逸致。(3)都是在人生愁苦中寄情山水、排遣抑郁。(4)都在快乐、愉悦之下隐藏着淡淡的愁绪。(5)都有遇上知音的愉悦。

38.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张岱和欧阳修情感表达的异同。

[链接材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明确:异:(1)张岱通过写自己夜游西湖,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表达了自己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以及痴迷于山水,超脱于世俗的闲情雅致。还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2)链接材料通过对醉翁亭周围早晚和四季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同:两个文段都意图告诉我们要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和不如意,都要保持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三、疏通文意。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字词小结:

(一)一词多义

是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末语气助词,啊)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极)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一上下一白(全)

余拏一小舟(数词,一)

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上下一白(白色的)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大见余大喜(非常,十分)

余强饮三大白(与“小”相对)

(二)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古义:尽力白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勉强今义:白色

是日更定

是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判断动词

(三)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是金陵人,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四)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2.省略句

见余大喜。(“见”前省略了主语“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而”后省略了介词和宾语“与之”)

是金陵人,客此。(省略了“客”后的介词“于”)

及下船。(省略了“及”后的主语“余”)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更有似相公痴者”)

五、翻译下列语句:

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补充《醉翁亭记》问题:

1.本文用了21个“电”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明确:第1、2、3、4句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

第5、6句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2.《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明确:《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1)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2)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意思没有变化)

(3)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意思没有变化)

(4)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

(5)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1)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迁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在现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水落面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尚写为“水落石出”) (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湖心亭看雪》“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比较阅读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比较阅读 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参考答案: 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8.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是夕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课文翻译: 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去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感知阁: 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及金陵二人事件:看雪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如何理解“痴”? 答;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答:“痴行”(1)“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3)“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白描的手法写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4.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描绘:(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答: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和背景。交代事件以示不忘故国之意。同时,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萧杀的冷寂景象。 6.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种做法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作者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别出心裁,在白雪迷蒙的底色上勾勒,一幅湖山夜景图就展示在眼前,充满了诗情画意。对长提、湖心亭、舟和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8.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答:奇: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不顾天寒地冻,醉心于写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9.如何理解“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教学内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 全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 简答题(72道) (1).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 (1).答案解析:为了增加赏雪的情趣。 (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 (2).答案解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3).《湖心亭看雪》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答案解析: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 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值年关。(4).品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的妙处。 (4).答案解析: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意同也可) (5).《湖心亭看雪》的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照道理作者应该运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 (5).答案解析:作者用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湖心亭雪后的美好景象,而且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上,而是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意对即可) (6).作者写到眼前之景时,为什么用“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湖心亭”、“小舟”、“舟中人”? (6).答案解析:“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三个词极言事物之小,而这正是为了反衬雪之大,在天地之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7).答案解析:不矛盾。因为“舟子”虽与“相公”同行,但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犹如不存在,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 (8).《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8).答案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的“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 (9).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9).答案解析:独往看雪显情趣,对坐饮酒抒闲情。 (10).《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几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10).答案解析:①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作者写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③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11).和作者一同前往的不是还有舟子吗,为什么说“独往”呢? (11).答案解析:一道去的舟子,那是生活所使,没有作者那种独特的审美情趣的。 (12).文章最后,舟子说相公和亭上两人“痴”,他们到底“痴”在何处? (12).答案解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13).《湖心亭看雪》中,开头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初,而作者却用明代纪年开头,表明了什么? (13).答案解析: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这仍是大明的天下,其中深喻对故国的怀念。 (14).《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14).答案解析:路无行人,天下无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15).《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答案解析: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16).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16).答案解析: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17).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17).答案解析: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18).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这句话应该怎么来翻译呢? (18).答案解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中(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最新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 26—— 29题。(14 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 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 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 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 明日乃还。 (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 [ 注 ] 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 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 (1) 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 (3) 濯足于惠因涧 ( ) (4) 27.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2 A. 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 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 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 (1)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中,“ __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 上,“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4 分) (二) 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 !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张岱《湖心亭看雪》 ) 【乙】从武林门而西,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 才一举头, 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 上下一白 ( ) 谒 辨才于朝音堂 ( ) 分)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后赤壁赋》《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3~15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13.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14.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5.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16.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顾安所得酒乎?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 张岱《湖心亭看雪》佳文的知识点有哪些呢?张岱《湖心亭看雪》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篇课文,也是考试的常考一篇文言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一简答题(72道) (1).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 (1).答案解析:为了增加赏雪的情趣。(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2).答案解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3).《湖心亭看雪》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答案解析: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值年关。 (4).品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的妙处。(4).答案解析: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意同也可) (5).《湖心亭看雪》的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照道理作者应该运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 (5).答案解析:作者用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湖心亭雪后的美好景象,而且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上,而是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

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意对即可) (6).作者写到眼前之景时,为什么用“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湖心亭”、“小舟”、“舟中人”?(6).答案解析:“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三个词极言事物之小,而这正是为了反衬雪之大,在天地之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7).答案解析:不矛盾。因为“舟子”虽与“相公”同行,但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犹如不存在,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8).《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8).答案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的“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9).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9).答案解析:独往看雪显情趣,对坐饮酒抒闲情。(10).《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几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10).答案解析:①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作者写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③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

(2014·徐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杭州城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一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问题 翻译句子 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问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试分析其中妙处。 回答:意境是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银白世界。 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二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 (2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3. 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 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4.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 答案:.( )考虑、想到 ()完全没有了 )尽力()于是,就 22. (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他们 很高兴的说,湖上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 (4分。每小题2分) 23. ( 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2)冰花弥 漫 水天一色(2分) 24. 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 痴情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翻译画线句子。(4分) 绝: 遂: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

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孙期传》对比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答: 12.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2分) 答: 13.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 答: 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 分) 答: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答案

(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水中有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 (4)雾淞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分)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16.【乙】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示例一: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惟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石公,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又用图书做甲湖心亭 张岱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 》知识点整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人物介绍】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重点注释】 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拿:撑,划。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14分) 甲.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并湖:沿湖。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普宁、寿圣院:寺名。惠因涧:山涧名。殆:大。 26.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 (二)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z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 一、《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人。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三、重点字解释: 余:我俱:全,都绝:消失挐:通“桡”,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白:全白焉得:哪能更:还强:尽力 客此:在此地客居 三、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文章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每点1分)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每点1分,共2分) 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五、比较阅读: 1《湖心亭看雪》《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有什么异同: ①、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②、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从甲《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和乙《湖心亭看雪》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①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②《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六、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