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剖析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剖析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剖析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

学号:20141013017

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

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

1.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

维达尔﹒白兰士根据拉采尔所著地学第二卷的论述形成了或然论,认为自然

为人类的居住地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白兰士的学生白吕纳进一步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有联带关系,其关系并非自然环境单方面的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也有选择的自由和活动的余地。法国历史及地理学者费玻尔在所著的历史学的地理学导论一书中称这种观点为或然论。或然论强调了人类的选择力和创造力倡导并发挥了人力足以改变自然的具体概念,与决定论一样或然论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或然论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适当可行的方法解决复杂的人地问题。或然论缺乏决定论那样的研究深度,对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环境改变后的环境又如何作用于人类的研究尚无实质性推进,而这一研究本是或然论可望取得理论进展的最佳方向。

1.3适应论

适应论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他认为,认为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他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即意味这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人群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4生态论

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于是生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人地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生态论的要义可概括为: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既避免了决定论和或然论各持一端之嫌,又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无论观点;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模式,如结构与功能、营养层次与连锁反馈、生态平衡等观点,以

及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测度方法,使其研究更科学化。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联姻有助于加强环境观点和生态观点的结合,地理学综合分析方法与生态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的结合,空间地域的研究与物质流、能量流的研究相结合,并可望取得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突破。然而,生态学的研究并不能涵盖地理学和人地关系的所有内涵,也不能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无限制的应用与扩展。

1.5环境感知论

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他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称之为环境感知。,他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有。人们一旦形成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客观现实环境。这样,人群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要了解某一接团在该环境中为何会产生这种不全面的误差,就必然从文化集团所产生的环境感知入手。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由于人对环境的感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他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又影响着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所以,环境感知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6“天人合一”论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二为一[2]。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起源很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后经儒、道诸家的共同补充和发展,形成了我国较早的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该思想对我国文化形成影响极大。这其中,比较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北宋哲学家张载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物我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充分认识“天道”的规律性。这样,这里所说的顺应、改造也都是适应当时环境条件的顺应和改造。

1.7文化景观论

在近代科学实证主义思潮影响下,德国学者施吕特尔在拉采尔文化景观概念基础上,创立了“景观论”概念,后经帕萨格尔、美国的索尔和苏联地理学者的推进确立了地理学的景观研究方向。景观论者认为,人是地表景观形成的主要力量,强调通过景观识辨、景观分类、景观过程、景观评估、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来建立系统的景观研究体系,以此来考证地表各种可见和可感事物的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景观研究有其优点:景观把自然与人文兼容并蓄,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景观作为区域的整体外观,体现了地理学的地域性;景观论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中抽出实体的、可见的或可感知的事物,使其研究对象趋于具体明确,易于观察,便于实证,避免了“关系”的模糊、笼统之嫌。然而景观论同样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它忽略了社会的运作、人类行为、文化及社会营力,难以建立完整的系统理论。在“时地事”的开放系统中,若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区域联系相结合,单纯的景观研究往往会出偏差。景观研究本质上是土地综合体、土地利用研究的一个方面,离开土地综合体的景观研究必然走向死胡同。因此,景观学派要发展,必须回归其母体——土地综合体上,并要注重人地相互作用中潜存与现实、过程与结果的研究。

2协调论

协调论认为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应建立协调发展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人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必须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张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人类具有智慧,具有可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但人类并非优于其他生物,不应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然环境。人类只有改变征服和统治自然的对立关系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才能寻求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协调论强调人类的生存与幸福取决于生态平衡,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阈值,更不能以生态灭绝为代价。

人地关系协调论在看待人地关系时彻底地抛弃了环境决定论、意志决定论的思维模式,不认为“人”和“地”之间哪一个更根本、更基础,不存在着谁决定谁的关系,“人”与“地”之间应该是处于平等、互补的关系,是共同生存、协调发展的关系。二者不应是谁优于谁的关系。

3人地系统的实质和内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指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3.1人地系统中的“人”

系统是以一定秩序相联系的一组事物,人地关系是包括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变量的一种系统。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人。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许多物质转化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并将废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同时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人类具有思维、创造能力,并能制造工具和开发技术,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作为具有价值力的人群,不仅要寻求发展,而且还要不断开发自然,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占据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并在生存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拓展。其他生物种群与人一样,都是人地系统的的一员,都拥有各自生存的权利、需要和价值。人类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协调的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人类没有任何理由使自己的活动凌驾于整个人地系统之上。只有当人类活动能够促进人地系统的和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的活动才是正确的。

3.2人地系统中的“地”

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地球气相、液相和固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转化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特定的生存空间。二是指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能力影响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人为环境的主体是人类,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由人类改造或控制下的人为环境迅速扩大,其扩张性和力量已迫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地”有以下属性:①数量的有限性;②地域的

差异性;③制约性和可变性;④有限的稳定性;⑤层次性和复杂性;⑥整体性3.3“人”与“地”的关系

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4人地系统的演变和调控

4.1人地系统的演变

从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而且还与同一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经济活动相联系。一定的人地适应模式对应了一定的人地系统结构,人地相互适应模式确定以后,系统结构相对稳定,而每一种模式的系统功能只能在系统结构的约束下发挥作用。若系统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变革系统结构。而人类社会系统与其他物理系统、有机系统不同,它具有创造和主动变革其系统结构的能力,以满足人类生存和不断发展两个目标,所以不断地在转变人地相互适应模式,实行结构性创新,特别是以科技为先导的结构性创新。这样,致使人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发生演变,而且日趋复杂。

采集狩猎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原始工具获取天然食物,利用火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天然食物有限,分布不均衡,工具落后,所以只能通过小群体的合作以维持个体延续的低水平物资消费。工具作为一种技术因素,加入到人地系统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靠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社会组织的广泛联系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人地系统随之广泛联系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人地系统随之发生变化。

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通过不断发达的科技成果、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手段、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维持高水平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的技术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的变

化,从而导致人地系统的又一次转换。

信息社会是继工业社会之后的新文明模式。因为信息技术将使人类社会制度、组织、管理结构、生产方式、消费及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信息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其得到更合理的利用,最重要的是可能看到一种新机制的建立,它建立在高效的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基础上,使我们能预知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迅速处理危机问题,促进不断地创新和超越。在这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全新的人地系统结构模式。

4.2人地关系的调控途径

人地关系调控的最终目的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新提出的生态建设概念等。

4.2.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环保战略,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更是21世纪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发展模式。清洁生产的大潮正逐渐在全球掀起。在清洁生产的概念中不但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赢利性,体现经济利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清洁生产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是达到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总体说来清洁生产就是为了缓解人地的矛盾关系,起到调和作用。

4.2.2循环经济

以物质、能量梯次及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理念自提出以来,既突破了传统的环保理念,又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循环经济实现了产业内部或产业间的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以及产业间的废物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或者是变废为宝,其目的是减轻人类工业活动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4.2.3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人类理性行为参与下积极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指在自然力无法实现修复或者需要加速修复过程的情形下,以积极的人为参与和调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生态建设的直接目标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结构、功能和过程并使之达到健康的状态。因此,生态建设是解决受人类生产活动

影响后的生态环境问题,修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奇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更新。人地关系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协调性等特性,决定了人地关系理论体系的复杂性。在人地关系的发展中,伴随而来的为解决人地关系的观点和理论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等,目标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

5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

5.1主要问题

5.1.1理论研究滞后。

缺乏对人地系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如相互作用机理、动态过程模拟、协调与调控机制等,对人地系统机理的解析过于粗浅和表面化,不能从机理和过程上加以剖析、分解。还有的学者将人口与土地的关系等同于人地关系。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的粮食需求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关系,人地矛盾即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5.1.2方法论远还不能满足需要。如协调程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过程模拟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人地系统协调优化的决策支持系统等。5.1.3实践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对于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人地系统的研究比较少。而且以对某一单项要素或侧重点的研究居多,缺乏综合性研究;大量的实践工作有待于总结提高并上升为理论,同时所提出的调控措施只具有短时效性,缺乏长时效性。

5.2今后的研究重点

吴传钧先生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理,为有效地进行区域开发和区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这个目标,吴传钧先生提出地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险分析;人与地2个亚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构和潜力,预测特定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区人地关系协调的优化调控模型,亦即区域开发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吴先生所提出的上述精辟的论述虽然已经10多年了,但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1世纪已经到来,在新的世纪里,知识经济的普及与全球化已经成了一个大趋势。知识经济,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提高了信息流动的速度。信息的流动使人流、物流的方向、结构和效率发生了变化,使人地系统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人地系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地系统具有新的地域分异特征和空间组织结构(集聚与辐散)特征。经济全球化同样会对人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传统的生产地域分工体系将重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向也会改变,使人地系统演进的方式和速度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地理学研究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赵荣;王恩涌;赵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36-41

[2]顾朝林.人文地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P368-370

[3]王爱民,缪磊磊.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评述[J].地球科学进展, 2000,15(4).P415-417

[4]李广全,刘继生.思维方式与人地关系理论[J].人文地理,2001,16(6).P78-79

[5]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11(3).P1—6.

[6]赵明华,韩荣青.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P9

[7]焦宝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及其调控[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3).P16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第29卷第10期2010年10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29,No.10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60697004)。作者简介:张洁(1982-),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zhangxiyue1982@https://www.360docs.net/doc/2715290497.html, 1178-1184页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张洁1,李同昇2,王武科2 (1.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32;2.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127) 摘要: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 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调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仿真模拟;渭河流域 1引言 除了干旱的和寒冷的地区,全球陆地表面的大 部分区域都是由流域构成的[1]。流域是以河流为纽带的,以水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融合的,上、中、下游之间紧密相连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纵横交错的多维复杂的带状区域[2]。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是人与地以流域为依托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变量、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3-4],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相互反馈过程是推动人地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5]。随着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扩大,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流域区逐步成为生态脆弱地区和敏感地区,流域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关注点之一。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基础上的,以反映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特征的一类动力学模型,其突出特点是擅长处理非线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时变性等系统耦合问题[6]。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寻优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寻找系统较优或次优的结构与参数,以求得较优的系统功能。SD 模型通过 设定系统各种控制因素,以观测输入的控制因素变化时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从而能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实验。 由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用动态的、系统的、内部紧密关联的观点来研究流域,能很好的反映流域人地系统的独有特征,对研究和规划复杂的未来行为和相应的长期战略决策有独到的优点,因此有很多学者借助SD 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王武科等[7]、喻小军等[8]、鲍超等[9]、王慧敏等[10]、秦丽云[11]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方创琳等[12-13]、李同升等[14]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优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此外,李林红[15]将SD 模型与投入产出表、郭怀成等[16]将SD 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IFMOP)有机结合研究流域环境系统。借助SD 模型既可以进行时间动态分析,又可进行部门间的协调,它能对系统内部、系统内外因素的互相关系予以明确的认识,对系统内所隐含的反馈回路予以清晰的体现[17-19]。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支撑,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实例建立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型,并进行多种方案调控试验,求解流域人地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人文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环境与规划学院

人文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12级地理科学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值来度量,在地理学的研究中,一切地理要素,如:区域的规模、道路的长短、人口增减等,均可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地理现象,可以做出确定性解释和精确预测与判断。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有着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数学方法研究地理问题的程序:观察实践→先期模式→提出假设→对资料进行筛选→建立模型→反复检验→建立理论和法则。数学方法所采用的推理方式以演绎推理为主。 关键词:数学方法地理学应用 前言: 将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地理学,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开展地理学的定量化研究,建立定量模式,这种定量化研究之热潮,就是所谓的计量运动。经过40多年的发展,计量地理学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目前,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已经涉及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它不但继承了计量运动的成果,而且还吸收

了40多年以来数学、系统理论、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科学、现代计算机理论及计算方法等领域内的相关成果,其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 本文主要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一、 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为了成功的运用数学方法,达到定量化研究的目的,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地理数据的筛选与质量问题(2)模型建造问题(3)与GIS的结合问题。 总结: 客观上讲,在地理学研究中,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数学方法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对于某些地理问题,目前人们还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数学方法去处理,这是外部局限性;另一方面,单纯的用数学方法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究竟可以达到怎么样的深度,这是内部局限性。只有认识这些局限性,并不断的寻求克服他们的途径与措施,才能使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不对发展和完善。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卷试题及答案

关于人文地理学期末模拟 卷试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学科特性是社会 性、、 。 2.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 区、、 。 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 。 4.关于农业的起源 有、两种主要学说。 5.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和佛教。 6. 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现称黑河)到云南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7. 按照语言谱系分类法,英语和德语都属于语系日耳曼语族;汉语属于语系。 8. 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效益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9. 英国政治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 “”学说。 10. 近代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 创立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论。 11.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最核心的思想是既满足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1.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2.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3.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4.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 ()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5.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 ()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6.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7.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8.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 方方言是—— ()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9.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 简单的是—— ()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10.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 ()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文化区(举例说明): 2、人口转变: 3、城市化: 4、国家(政治地理学角度): 5、地理物象: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四年級 B90208002 石瓊心 【題目】廣告中的女體操作-性別、空間與權力關係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大致上分為三個部份: 1.量化內容分析 蒐集市面上的廣告(以電視廣告為主),並進行整理,希望透過性別意識量表(Scale of Sexism)的建立,就其廣告的訴求與所呈現的性別訊息進行分析。 圖1 性別意識量表 由於電視廣告數量龐大,而類型也相當多元,而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究廣告中女體是如何被操作(指被當作推銷商品的工具,無論是直接地展示或以隱喻的方式),所以不會限定某種類型的廣告來做討論。 也因為廣告橫跨時段甚多,所以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經由選擇幾個較熱門的時段,如晚上八點至十點、晚上六點到八點和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將廣告錄下來。先進行初步的分類,並從中建立性別意識量表(專門針對女性的地位與角色而論),其他如產品類型、訴求分布等也是會做出清楚的圖表來對廣告內容做初步的說明。

2.符號學分析 對於廣告內容進行三層意義的的解讀。 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 圖 2 符號表徵的三層意義(van Zoonen,1994) 如圖所示,廣告內容可分為這三層意義來做探討,一是明示義,為廣告 的表徵意義;二是隱含義和迷思,為廣告所反應的社會文化價值;三是意識 形態,乃是廣告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或其價值形成之體制。 3.深度訪談 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對廣告創業人做訪談,挑選幾個比較有爭議性或在黃金時段強力播放之廣告,訪問其廣告內容所訴求的對象、劇情的設定(女性在其中是如何被運用、被選擇的)以及由商品引申出來的意念或標語是如何制定的;另個是針對廣告訴求的對象做訪談,大致上會鎖定前面訪談過的廣告創意人所製作過的廣告為主,對觀眾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廣告訴求有無被消費者接受,或是訴求對象有無體察到廣告中充滿性別意味的訊息,或是有無思考過廣告內容的女體操作手法等。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供参考)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 第二版 赵荣 考研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 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 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化、社会化、计量化和生态化等趋势。在出现人口、资源、旅游、文化和民族等概念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建设地理学和工程地理学等应用性强的学科。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协调人地关系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开始得到重视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心理学方法和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在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论: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嗨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

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19世纪中叶以前):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9实际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西方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学解释。

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_土地利用变化

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 樊 杰, 吕 昕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骨干项目(CXIO G E0105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131010) 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被认为是“综合性”和“地域性”。前 者强调,由于研究对象是由自然圈层和人类智慧圈层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是一门在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构成等方面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综合性”———用系统观和整体观研究地理环境,始终是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地理学者努力探讨着“有机地综合集成”的途径,但从对当今地理科学所呈现出的两大发展趋势———宏观层面上的综合集成、孕育和滋生统一地理学;微观层面上对过程的研究、在学科研究深化的同时导致地理学内部的进一步分化———比较分析来看,微观层面的深化依然是学科发展的主流和学科前沿的集中领域。 近年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地理学者的重视。除了采用地理学经典的方法———区域研究解决区域性综合问题之外,更多探索性的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经济发展中,强调自然环境的作用,包括发展状态评价、发展目标选择,如国土开发与区域规划中,越来越重视资源合理利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等问题。其二,重大的自然过程中,探究人类活动因素的作用。除了国内重视驱动力问题研究之外,国外还非常重视对自然过程调控对策体系的经济评价等。如全球气候变化的人类活动因素。这种探索性工作都没有能够从有机整体去探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地域系统的视角研究人地复合系统,应当有3个重要方面内容:第一,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尺度间的转换规律;第二,相同(近似)大小的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作用的差异性及其特征;第三,不同人地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及其由此形成的更大尺度人地系统的整体性。此外,从时间维度认识以上3者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深化。以上所有作用过程和结果的可见形式,从平面效果看主要是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从立体效果反应主要是综合景观 形态与演替。即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平面投影。 对人类活动进行地理研究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其核心概念是区位,区位的组合形态是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区域发展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发展则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体对象与主要目标。由于“区位”包涵着地理学科学机理层面的研究内容,在应用层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其选择是多种过程和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当说它也是统一地理学的理论内核。土地利用是区位选择的集成结果或综合呈现形式,是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客观反映。由于人文(经济)地理诸现象的空间分布在土地利用上的映射关系不是单一的平面投影效果,其中非物质形态的地理现象往往需要通过相关人类群体的活动空间、人造景观等方式,间接地在土地利用上给予呈现,给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土地利用仍不失为研究人文(经济)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呈现形式。 驱动区位选择和土地利用的行为动机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消费需求、经济利益以及(理性)行为方式。其中,对经济利益的驱动研究是以往土地利用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在人类自身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在产业经济活动层面和社会生活活动层面的分异,使土地利用的驱动机制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从驱动主体而言,是产业结构演替与城乡聚落变化;而从驱动力的核心机理分析,是土地利用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遵循着区位租金定理,区位租金曲线决定着生活和生产场所的选址。城市用地的扩张越来越多地占用农用地,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中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显著增加,工业企业从市区外迁而让位于第三产业,城市核心区逐步由一般商贸业转换为包括金融保险等在内的高级服务业等等,这些过程,是高地租土地利用方式替代低地租土地利用方式的过程。如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相应的土地利用不是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换,那么,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也将难以实现。在现实中,一些非经济的因素会影响到土地利用的方式,如国家政策、消费者偏好等。非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除了强制性手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首创“地理学”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理解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吴传均院士提出的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我将这个其拆开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部分的综合。(1)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和进行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在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能够认识地理环境,进而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生产服务。无论历史上的何时,地理学的研究都没有脱离过对人和地的探讨。人地关系始终是地理学最传统的主题。 研究地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地理知识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同时保障地理环境在可承受范围内的变动达到可持续。因此,人地关系的最优化协调,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 (2)地域 人地关系是地理研究的核心,但并非是地理学的专属特性。地理学最终还是研究“地”的“理”,是建立在对地球表层中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演化、规律的探究上。地理学者的应当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将目光放在地表不同范围不同尺度下的人地关系的地方差异,究其缘由,然后根据地域特点规划调控。 区域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导致区域间人地关系差异,这是地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独到的地方。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地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地区、不同尺度下的差异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好的理论参考。 (3)系统 地理学研究不同区域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异现象和规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这些要素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一个变化但是要素间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可叠加性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耦合相干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动态系统,是具有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分别是两个子系统,可以单独成研究但实际上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是强行切割开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只作为独立个体势必会产生片面的结果。应当将二者融合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地理学的优化调控目的也是整个系统的协调、平衡和最佳产出,而不是某一个子系统甚至地理要素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地理学应将人地作为系统整体来看待,依照不同地域系统的特点制定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指的是以探究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域系统,其目的是探究使得系统间各要素相互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达到平衡的调控机制,协调区域内、区际间和代际间的人地关系,得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最优化,最终在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下,促进人类社会的产出量向人地系统中的最大投入产出潜力靠拢。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人文地理学》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4×5分,共计20分): 1.地理环境决定论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的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3.文化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自然资源 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二、填空(15×2分,共计30分): 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 主要特性是、和。 社会科学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生态工业是是世界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工业运用原理、方法和人 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以为目标,建立工业生产体系,把纳入工业生产全过程。 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 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4.凡是能激发旅游者的,对旅游者有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效益的现 象和,均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动机经济、社会和环境事物 三、简答下列各题(5×5分,共计25分): 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是什么?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学者是德国学者拉采尔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了经济发展成就。 3.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新兴力量崛起,殖民体系崩溃 政治空间重划,两极格局形成 世界走向多极,矛盾更趋复杂 世界政治地理背景出现三条冲突带或者三条危机弧。 4.正确的资源观包括哪些内容? 在资源的数量方面,自然资源存在数量有限性; 在资源价值方面,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其价值与其它商品或物品并无本质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