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姜夔《续书谱》释读(九)

翻译邓散木解读曹建

【原文】方圆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译文】方圆,是真书和草书的形体本象和书写效果的统一。真书体势贵方正,草书体势贵圆转;方正的体势用笔要参圆转,圆转的体势用笔要参方正,这样才妙。但方圆曲直,又不可过于显露,必须含蓄而出于自然。如草书,更忌笔画横直分明,横直多了,字就像柴堆、苇束般的排列,就没有疏朗的气象,要随时变换才好。

【解读】我在云峰山看过《郑文公碑》的原石,并不似康有为所说的为圆笔之极轨,其方笔特征十分明显。这种对于方、圆的误读,纵然有着版本的差别,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方圆”问题颇具哲学意味。姜夔“方圆者,真草之体用”、“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的观点准确地揭示了方圆之间的关系。明代项穆也认为:“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从形态上讲“真贵方,草贵圆”。换句话说,楷书多用方笔,行草则将楷书的方折变而为圆转,充分印证了孙过庭《书谱》所谓“草贵流而畅”的观点。晚清以来,受碑学影响的书法家误读了这种“方圆”关系,而在行草书创作中,将行草书写得如同楷书一样有着方折的意味。这或许正是清代晚期行草书水平低于晋唐宋元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帖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的说法一度成为关于“方圆”问题的代表性观点。在《圣教》刻本与《兰亭》墨迹之间比较,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是,仔细探究起来,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众所周知,《圣教》为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而成,而其集字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兰亭序》。换句话说,几乎《兰亭序》中的所有字形都被收入《圣教》。因此,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赞同周星莲的观点。就技法而言,如果将方笔、圆笔理解为笔画形态,那么,方笔多用侧锋,圆笔则

多用中锋。因此,有人认为,篆书多用圆笔,隶书多用方笔。前人选择东汉后期的一些隶书名碑来学习的时候,常常夸张经过刻工加工后的方形起收笔,被认为是方笔的点画,必须依靠侧锋才能写出,如《张迁碑》中的点画。对于隶书侧锋偏激的理解,容易忽略中锋在隶书中的使用,进而影响人们对于隶书的认识。实际上,隶书中也有很多圆笔,如《石门颂》。如果把圆笔作为点画的形态,这种圆笔完全可以用中锋来完成。相反,侧锋与中锋的配合,才能保证隶书风格不至于狂怪,而趋于凝练厚重。

关于方圆笔的另外一个理解就是“体方而用圆”。所谓“体方”,主要看其外形;“用圆”则指用笔。理解“用圆”,可从赵之谦的感受说起。赵之谦认为“内功读书、外功画圈”。“外功画圈”可理解为书写过程是在空中与纸上的许多点画所形成的圆圈中来完成的,而起、收笔正是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条的横截面。在这个意义上,书写能够保证其连贯性与鲜活度。《经石峪金刚经》可谓“体方而用圆”的典型。字内的笔画搭配,往往取决于笔势的呼应,这种呼应关系的处理,来源于许多空中用笔,由此带来的含蓄性,往往导致了整幅作品气韵上的闲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价《经石峪金刚经》:“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耶?”

由于版本的不同,《续书谱》各条先后顺序有别。邓散木先生翻译此文所依据的是《佩文斋书画谱》本,《临摹》以下为《方圆》条,与《四库全书》本不同,可参考《四库全书〈续书谱〉提要》中关于版本的比较。此次刊发,以邓散木先生所引《佩文斋书画谱》本的顺序排列。

唐诗宋词单选题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在律诗的定型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A、沈佺期 B、陈子昂 C、张若虚 D、刘希夷 2、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是()。 A、李颀 B、元结 C、张若虚 D、顾况 3、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体诗歌。 A、七律 B、排律 C、歌行 D、五律 4、王维后期的诗作多刻画一种空寂的境界,如()。 A、《观猎》 B、《使至塞上》 C、《竹里馆》 D、《老将行》 5、以七绝著称的诗人是()。 A、孟浩然 B、岑参 C、王昌龄 D、杨迥 6、李颀以自己的()而成为高岑诗派重要成员。 A、赠别诗 B、宫怨诗 C、闺怨诗 D、边塞诗 7、唐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 A、杜光庭 B、李朝威 C、白行简 D、蒋防 8、“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谁评价李白的()。 A、杜甫 B、苏轼 C、李商隐 D、陆游 9、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是()。 A、孟郊

B、卢仝 C、李贺 D、刘禹锡 10、唐代诗人中有意效法陶渊明冲和平淡诗风的作家是() A、韦应物 B、刘长卿 C、贾岛 D、李益 11、下列诗篇中以描写音乐为内容的是() A、《登岳阳楼》 B、《子夜吴歌》 C、《老夫采玉歌》 D、《琵琶行》 12、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 13、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A、《秦中吟》 B、《秦妇吟》 C、《古离别》 D、《乌衣巷》 14、杜甫的()创作于他漂泊西南时期。 A、《丽人行》 B、《兵车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春望》 15、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A、晏殊 B、欧阳修 C、柳永 D、张先 16、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A、苏舜钦 B、王安石 C、苏洵 D、苏轼 17、下列作品用乐府旧题的是()。 A、《送社少府之任蜀川》 B、《长安古意》 C、《春江花月夜》 D、《登幽州台歌》

姜夔研究综述

姜夔研究综述 崔海正先生于1997年初发表的《近十年姜夔词研究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月)对1987年至1996年近十年的姜词研究作了详尽和精辟的论述。本文对1997年至1999年世纪末三年的姜词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近三年关于姜夔的研究论文多达30篇。相比1987年至1996年这十年的20余篇,可谓多矣!这表明姜夔正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姜词题序的研究 姜词现存约84篇,除3篇外,其他皆有题序。其中长序31篇,短序包括词题50篇。20世纪末期的几年时间里,关于姜词题序的研究论文达4篇之多,约占总数的1/9。其中论述新颖的是陈洁的《论姜夔词与题序之关系》(《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陈文指出姜夔词的题序创作之所以典型,不仅在它数量多,更因为词人对这一文体所倾注的浓厚兴趣和真挚的感情。特别指出81篇题序只有一些词题和短序在作词之前完成,而长序则多作在词作完成之后,甚或是后来补作而成。作者还运用统计的方法,发现在姜词中,长序与慢词、自制曲、短序和小令形成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即慢词、自制曲多用长序,令词多用短序。姜夔制作题序的目的,已超出了单纯记录创作经过、缘起的藩篱,而把自我情感的酝酿过程置于重要地位。题序与词的关系,由外而内,呈现出一种感情上的关联。陈文接着指出作者对制词的缘起、思路的提示和情感基调的铺垫,使题序成为一条深入理解词作相对可靠的捷径。其同时也指出了词序的弊端,认为两者互相重合,令人生倦;同时有少数词的情调与题序也不完全一致。最后作者认为,当读者跟着序文的线索读完全词之后,便会觉得不过如此,失去了在神秘状态中探求未知数的成就感。词的多义性和隐喻性才是具有魅力的源泉。因此,当词与题序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回到原文。姚大勇的《姜夔词小序研究》(《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认为姜词小序内容不拘一格,文笔轻灵活泼,多富自然之趣。姜夔拓展小序的领域,是对传统小序概念的突破,体现了词人新的词学观。并认为姜对词小序创作的重视,实是当时推尊词体思潮的一种反映。 二、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 姜夔对音乐具有相当的造诣,其词作无形之中会受影响。这四年来,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的论文也有4篇。其中以赵曼初《姜夔词调声辞配合关系浅说》(《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一文最有特色。赵曼初首先认为姜夔词调可能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声辞配合观念;其词调正处于宋词格律由平仄规律演化为四声规律的重要转折阶段;认为姜词调具有长期的典范意义,在词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然后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进行了研究。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从音阶、音高、音长、音程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姜词语音四声与乐音的联系形式,探求了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规律,认为词的格律形式已由平仄规律发展为四声规律,并且是宏观守平仄规律、局部守四声规律,其中体现了宋词格律的基本原则和完美标准。该文所提供的研究结果与方法,有助于揭示汉语歌曲声辞配合的一般规律,并可为词谱学研究开辟一个联系实际歌唱的新境界。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方式,代表着宋词歌唱的成熟的格律形式,是继周邦彦词之后本色当行的一代典范,其引商刻羽的协律技巧为元曲的格律形式精密化开了先河。 三、对单一词作的解读 近三年对姜夔单一词作进行新的解读的论文共4篇,其中三篇解读《扬州慢》,一篇解读《疏影》。王昌伟《姜白石〈疏影〉词意臆说》(《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高恒文《姜夔〈扬州慢〉的现代阐释》(《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二文颇有新意。对于《疏影》一词的词意历来众说纷纭。作者从文中所用的典故着手,推断出该词确有包含国家兴亡之寄托。王文指出词中借用了赵师雄遇梅神以及寿阳公主的故事。赵师雄遇梅神的男

扬州慢 (姜夔)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 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浅谈姜夔的词与周邦彦的词的区别

浅谈周邦彦的词与姜夔的词的区别 摘要: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似雪中寒梅。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 关键词:语言形式结构江西诗派婉约豪放比较清幽柔弱 周邦彦,号称清真居士,他的一生没有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迫害,曾被提拔为大晟府——即最高音乐机构长官。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成了名重一时的“御用文人”,“宫廷词人”。不过他任期两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放外,即便滞留京城,也只做个芥豆小官。但周邦彦才华横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

成了浑厚、典雅、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而姜夔,号白石道人,他是一位浪迹江湖、寄食权门的游士。青年时代,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一带。又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他多才多艺,诗词而外,还擅长书法、精通音律。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绝意仕途,也抱有政治理想。姜夔两次向朝廷进乐谱,希望获得机会。后一次还获诏允许他破格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此后,他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首先,在语言上,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而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似雪中寒梅。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周邦彦是北宋时期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词至美成,大宗。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评价是相当高的。以周邦彦为首的大晟词人是北宋后期最有影响的创作群体。 其次,在内容题材上,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不够。姜夔的恋情词,则往

13春古代文学复习题 (1) 2

1.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花间集 2.第一个专门写词的晚唐词人是温庭筠 3. 词史上第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的作家是韦庄 4.《花间集》的编辑者是赵崇祚 5. 在宋初“三体”诗中,王禹偁应属白体 6.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是欧阳修 7.在慢词体制形成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作家是柳永 8. “山谷体”是指黄庭坚的诗歌。 9.周邦彦的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以其为代表的词派是大晟词派 10.《江西诗社宗派图》的作者是吕本中 11.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江西诗派 12. 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13. 辛弃疾在宋代词坛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14. 南宋中后期,崛起的一个以姜夔为代表的新词派是骚雅词派 15.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董解元 16. 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是元好问 17. 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梧桐雨》 18.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19.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单刀会》 20.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21.明代戏曲舞台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是传奇 2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录鬼薄》的作者是钟嗣成 23.《琵琶记》的作者是高明 24.杨维桢诗被称为铁崖体 25. 奠定汤显祖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大家地位的作品是其“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还魂记》 26. 王士祯提出了性灵说 27.格调说的代表人物是沈德潜 28.肌理说的提出者是翁方纲 29. 清代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 30.代表清词最高成就的作家是纳兰性德 31. 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2. 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是桐城派 33.描写文人自身生活,借此反思整个封建文化的价值体系,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是《儒林外史》 34.把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推向高潮的著作是《聊斋志异》 35. 中国古代文学的压卷之作是《红楼梦》 36.《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妓女 37.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神魔小说 38.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综述

第20卷 第3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0 No.3 2011年3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r. 2011 文章编号:1008-8717(2011)03-0027-03 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综述 翦 伯 象 (五邑大学中文系,广东 江门 529020) 摘 要: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处于创始期,其体式多为词序短论,其方法多为词话诠释,以张炎的友人最有代表性。这些诠释为后代的张炎词研究奠定了基调,确立了范畴,但方法的单一性与重心的偏失带有负面效应,诠释理论的缺失是其病根。从价值上看,这些诠释抓住了张炎词清虚骚雅的特质,道出了元代词坛倚声应歌的现状,既具学术价值,又具文献价值。至于明人冷落张炎词,是骚雅词派走入低迷、张炎词集失传等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元代明代;张炎;山中白云词;诠释;清虚骚雅;价值;述评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B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1248-1320?)是宋元时期著名的词学家、词人,其词集《山中白云词》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张炎词展开研究,在张炎生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形态有词序、诗歌唱和、信笺、词话、私史、词话等,研究者众多,方法多样。进入明代之后,张炎词研究突然委顿沉寂下去。关于张炎词的这种研究状况,学术界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对该研究的脉络走向、内在特征、学术地位以及不足没有进行认真总结。 一 元明两代的张炎词研究,往往抓住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一点或数点进行扼要的解读,重点是词人不是词作,多采用描述的方法,缺乏分析推理,更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研究。词友为《山中白云词》作序是元代张炎词研究的主要形态,其中郑思肖(所南)、仇远(山村)、舒岳祥(阆风)、邓牧(牧心)四人的序比较有名。 郑序主要从怀抱、源流、雅思、音律、感染力等方面展开诠释,云:张炎词“飘飘征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陪笑,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生清响,不容半点新愁飞到游人眉睫之上,自生一种欢喜痛快。”[1]郑序从创作路径入手,道出了张炎词师法众长以及感人至深的特点。郑序诠释的角度比较恰当,但描述性、抒情性过浓,于形象化议论中传达理性批评的目的显然大打折扣。 仇序认为张炎词思想超脱、音律完美,从古至今惟有白石可与媲美。云:“读《山中白云词》,意度超玄,律吕恰切,不特可写青檀口,亦可被歌荐清庙,方之古人,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2]这是一段读后感,主要论述张炎词的成就,仇氏的评价相当高。正式将玉田词与白石词等量齐观,当从仇远始。但是在浓重的诠释风味中,缺乏必要的概念解说和理性分析,论述的氛围太过稀薄。 舒序(1297年)论述的重心在张炎北上漫游的创作旅程、词作地位、情感品节,对清狂的词人人格给予了高度的赞誉。云:张炎“诗有姜尧章深婉之风,词有周清真雅丽之思,画有赵子固潇洒之意,未脱承平公子故态,笑语歌哭,骚姿雅骨,不以夷险变迁也。”[3]张炎词导源于清真,舒岳祥是第一位发见者,其“雅丽”之评切合实际,但只是点到而已,没有展开。总体上看,此时的张炎研究停留在词序短论的初级阶段。 邓序在吸收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多有发展,论域开阔。云:“丽者莫若周,骚者莫若姜”,“玉田张君,无二家(清真、白石)所短而兼所长。《春水》一词,绝唱今古,人以‘张春水’目之。盖其父寄闲先生善词名世,君又得家庭所传者”,“酒酣浩歌,不改王孙公子蕴藉。身外穷达,诚不足动其心、馁其气。”[4]邓序从周——姜的角度述及了张炎词的特征、代表作、家学渊源、遗民气节等内容,大体上符合实际,后代的研究均以此为基点拓展开去。不过,说张炎词无清真词、白石词的不足而兼有二家之长,是绝唱千古的词人,显然有过誉之嫌;而且 收稿日期:2010-09-27

姜夔《扬州慢》赏析(20191124100131)

姜夔《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 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 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 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 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 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 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 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 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 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 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 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 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 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 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 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 慨。

近五年姜夔词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5652162.html, 近五年姜夔词研究综述 作者:冯淑然王雪 来源:《牡丹》2018年第27期 在中国词史上,姜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词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姜词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并有所突破。近五年来,姜夔词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姜夔词词序研究、音乐研究、艺术特色研究、思想内容研究、传承关系研究以及对比研究等。其整体特点为全面开拓,研究视角多元,成果颇丰,当然也还存在薄弱之处,需要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通晓音律,能自度曲,历来学者对其人其词有诸多品评。杨慎言其于“南宋至负盛名”,其词“不减清真乐府”;薛砺若视其为“南宋词的开山大师”。经相关检索及资料查阅发现,近五年(2013-2017),仅中国知网发表的相关论文有171篇,可见当今学者对姜词关注度之高。本文试图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综述,以梳理五年的研究成果,发现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信息奠定基础。 一、关于姜词思想内容研究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是姜夔对艺术的追求,其词即是对这种追求的印证。姜词中所呈现的不仅是词人瞬间的情感体验,也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词学通论》,姜词大多表达了他对国家处境的幽愤之情,只是其词感慨全于虚处无迹可寻。罗欢的《家国之痛,沦亡之悲——从李清照,姜夔词看心路历程之异同》将李清照与姜夔作比,言二人均经历家国破灭,共有时代之悲哀、亡國之悲、家破之痛,但姜之于李多了几分于己于国的无奈。吴莉莉的《狷行人生路——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格美学取向》,从美学角度将姜之人格以“狷介”界定,言其人生之路与其人格相矛盾。才华横溢却布衣终生,心性高洁却仰人衣食,由于缺乏驰骋疆场的机遇与豪情,只能在词中底吟徘徊。赵维江、谷卿的《“清空”“骚雅”内涵新释——以张炎姜夔之词学为中心》反言,“骚雅”决定了姜夔独特的抒情方式,塑造了姜夔狷洁的文化人格。张艳姝的《姜夔诗词“无我”与空灵的禅悦之风》,将姜词“空灵”的艺术特色归于佛禅精神,由此衍生出姜夔所具有的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 二、关于姜词艺术特色研究 前人谈及姜词的艺术风格无不用“幽韵冷香”“清空骚雅”“格调高迥”等词加以概述,近年来关于姜夔词艺术特色研究的文献资料尤为丰盛,但对姜词艺术特色的认定基本没有超越原有的认知领域。赏析类作品以《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名篇为主,对艺术风格研究有所拓新。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教学参考 0529 1801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荠麦()(2)戍角()(3)黍离 ()(4)豆蔻() 答案(1)jì(2)shù(3)shǔ(4)kòu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雪初霁()(2)荞麦弥望() (3)予怀怆然()(4)自度此曲() (5)解鞍少驻初程() 答案(1)雨过天晴(2)满(3)悲伤(4)自己创作(5)初到扬州 3.请用斜线在下列词句应停顿的地方作出标记。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自/胡马窥江去后(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姜夔,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尧章白石道人《白石道人词集》

5.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____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领袖是____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___。 答案柳永柳屯田苏轼辛弃疾姜夔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扬州慢》,完成6—10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__________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手法,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扬州的繁盛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盛衰对比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8.“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9.《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0.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 1.白体: (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称等先后学习白居易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 (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3)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指玉山。 3.晚唐体: (1)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东坡体: (1)即指苏轼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 (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他的七绝清丽精美,七古雄健豪放。(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5.王荆公体: (1)这是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表现形式上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征。 6.半山诗: (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 (1)这是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 (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 (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10.诚斋体: (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11.易安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 (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 (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原词: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波阳县)人。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全词赏析 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浅谈吴梦窗词

摘要 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不仅现存词数量多,在两宋词人中居第四位,而且还是南宋最具个性和最富创造力的词人之一。他上承周邦彦,在继承传统中另辟蹊径,于辛弃疾的豪放和姜夔的清空之外,另创幽隐密丽一格,他把婉约词向曲幽深婉的方向发展,在南宋词坛上卓然一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词人。在中国词史上,吴文英也是一个引起过不少争论的词人。本文试图从分析吴梦窗词的特点切入,解读吴梦窗的个性,创造力,以及对南宋词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吴文英;梦窗词;个性,继承和发展

Abstract Wu Song well-known poet, not only the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words, in fourth place among the two Song, but also the most personality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He inherits the Liu Y ong,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 in another way, in the ji's bold and Jiang Kui's empty, the other a lattice Lai Chong quiet secret, he graceful words to the song deep Yuen's directio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Zoran an altar, was an influential poet. Word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Wu is also a cause of much debate over the word peopl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 Meng window cut into the word, dream interpretation window Wu personality, creativity,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Wu; Dream Window words; personalit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 宋词一大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9.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温州地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翁卷(灵舒)四人,因均有“灵”,而得名。是对江西诗派得继承者得反拨。以清苦、幽深、枯健、小巧取胜。该派专攻近体,尤其是五律,并以晚唐姚合和贾岛的创作为依据来反对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专在书本上找材料的习气。10.江湖诗人:是继南宋后期“永嘉四灵“而起的一个诗派,由江湖游士,因书商陈起刊印《江湖集》而得名,其宗师是当时文坛领袖刘克庄。其成员大都是落策布衣之士和官场失意的小吏。他们功名失意,进退无据,只得流传于江湖靠献卖艺为生。他们或奔走于公卿权贵之间或招群结友于市井乡间,结诗社推盟首,相互酬唱应和,自然形成一种相近的诗风,多反应底层生活。后人因《江湖集》中的诗的气味相近,故称之为“江湖派”,期中的诗人被称为江湖诗人。 11.散曲: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与杂剧合称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则是用来清唱的曲文。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新诗体。 12.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 13.科范:亦作“ 科汎”。指戏曲程式动作。元杂剧中术语,是对演员作出动作、表现效果的提示语。

烟花中的惆怅——纳兰词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烟花中的惆怅——纳兰词研究 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纳兰性德自幼聪慧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并以词人为后世所闻。”【1】纳兰性德的著述十分富有,现存《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四卷,经解序跋三卷,序、记、书一卷,杂文一卷,《渌水亭杂识》四卷。除此之外,他还编刻过《大易集义粹言》、《词元正韵》、《今词初集》、《通志堂经解》等书。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其所在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他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后被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次年(康熙二十四年)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婉约派,始于南宋时期的词流派。徐师曾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2]婉约词派的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婉约词派其代表为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而纳兰容若的词风,则和李煜一脉相承。梁启超曾品纳兰性德词:“纳兰小词,直追后主。” 李煜作为婉约派“愁宗”的代表,其作品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荒废的生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姜夔《扬州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

关于浅谈如何分析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关于浅谈如何分析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言志,歌咏情,分析古典诗词思想感情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对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笔者就这一问题有关方面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辨别古典诗词题材类型,分析其思想感情类别 学习古典诗词,首先辨明其题材类型。古典诗歌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送别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行旅诗、思乡诗、闺怨诗、咏事诗、边塞诗等,也有行旅诗、边塞诗与思乡诗相互兼属的情况。读古诗词应认真把握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其题材类别和主题类型。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就所表达的情感而言,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别:1.抒写个人际遇、感怀,宣泄伤时、离乱之情,如杜甫《春望》、杜牧《题木兰庙》;2.抒写作者报国之志,表现忧国忧民之情,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陆游《示儿》;3.描述人物羁旅行役,抒发客心思归之情,如刘禹锡《秋风引》、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咏史怀古,寄寓盛衰无常之感,如刘禹锡《乌衣巷》《石头城》、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5.描摹事物独特风貌,寄托诗人个性情志,如李商隐《蝉》、杜荀鹤《小松》、储光羲《咏山泉》;6.追怀亲友昔日情态,挥洒诗人缅怀之情,如苏轼《江城子》、陆游《沈园二首》、贺

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7.描述亲朋离别情状,抒发诗人依依别情,如李白《赠汪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适《别董大二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外,最常见还有一类古典诗歌,即景生情,抒发诗人生活杂感。这类古典诗词以描写景色为主,流露出诗人不同的情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山水田园生活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 3.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4.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借古讽今的感叹,如杜牧《泊秦淮》《赤壁》。 二、抓住诗词内容的六要素,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以王昌龄《送魏二》为例: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仔细推敲,从“橘柚香”看出,这首诗所写时间是清秋,地点是江边的楼上,人物是诗人和魏二,事件是送别,景物先是江边楼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接着江风吹雨进入渡船,使人心境感受凄凉。即使学生不知道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