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危机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极为严峻的现实,为此,学术界有必要将呈纷繁之势的生态批评理论予以系统化,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态意识。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为提高民众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责任感,生态批评家需要对生态理论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生态美学追求的同时,发挥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作用,并在生态批评的实践中,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一、生态理论的论争焦点

生态意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但是,生态理论成为显学却仅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虽然生态研究成为显学较晚,可是,在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发展速度却极为惊人,现已渗透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美学、文艺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综观这些学科的生态理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均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批评理论也是如此。无论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多少种解释,在“文学就是人学”①的理论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均是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理论论争的焦点。从哲学认识论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主客体关系之争: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论和环境与人类对立的二元论。在整体论看来,人与自然是同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西方古代思想家泰利士认为海神是创世之母,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水;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火;芝诺则直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为一体的,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或者,换句话说,即我们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统一地生活,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自然万物间的普遍法律”[1]77。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和张载等人总结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说法,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生态哲学观。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则将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等诸方面对立起来,使自然界与精神世界分离开来。尤其是科学主义形成以来,自然被物化,成为与人类相对立的“客观世界”,人则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宗教哲学教义开宗明义地指出,上帝造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来主宰世间万物。这些二元论的思想无疑为人类中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从人本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是为了实现快乐之目的,所以,“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充分遵循天人合一论的。人本经济学强调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主宰者。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必须保护自然,争取与自然万物的相互调适,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自己”[2]。在人本主义经济学看来,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与消费为基础而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一种欣慰和愉悦的人类精神感受就是快乐。这一理论认为消费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如果这种发展损害了保证人类生命存在的自然物,那么这种发展就是得不偿失的。西方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由于没有充分体现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其结果即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3]304-305。这就是“一线胜利”与“二线三线失败”的辩证关系。

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公民权方面又存在着自由主义与城市共和主义之争。一方面,自由主义强调公民的个人权利;另一方面,城市共和主义强调公共利益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责任先于权利、政治德行和公民的生态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生态领域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民权依据的定义是一个公共政治空间中的现象。对于许多批评者来说,无论世界主义的具体内容如何,均不属于公民权理论的范畴,因为,公民权依据的定义只有在民族国

家或近似政治形式的背景下才能被理解。然而,对公民权的生态挑战毫无疑问会将自由主义和城市共和主义的公民权形式扩展到环境方面,需要在这两种互替性公民权的背景下来考虑政治生活中的环境向度。自由主义和城市共和主义公民权是对这一挑战进行解释的两个方面,这样,政治生态学就以公民权理论的话语参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论争。

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问题根源于社会问题,正如文学批评家乔纳森·莱文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不研究这些,我们便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只能表达一些肤浅忧虑”[4]109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与人、制度与制度、社会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各种矛盾,若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做到公平、公正以及责任与利益的平衡问题,因此,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不仅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而且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5]77。这样,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讨论也就被纳入社会学论争的范畴。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了家园意识和场所意识,议题是无家可归与重返家园,其基本模式为:家园—处所—空间—大地—自然。如果说“家园意识”是一种宏大的人的存在的本源意识,那么“场所意识”则与人的具体生存环境以及对其感受息息相关。[6]在文学批评领域,受解构主义影响,半个世纪以来,其研究领域已经从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延伸到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生态批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的反映,因而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再现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就是颇为正常的”[7]。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来美化自然还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来改造自然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自然观。在传统意义上,人按照人的意愿来美化并改造自然,以使大自然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自身利益服务,而当人类这种愿望无法得以实现时,则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因此,这种与“人本主义经济学”相悖的所谓“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与之相关的命题依然是生态文学与环境文学在人与自然之间的论争。生态批评理论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论和整体论,是人与自然间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是生态文学批评的起点和终极目标,其最高价值判断的标准不应以人类或局部的利益为判断尺度。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型,生态文学应当从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单纯描写自然,其探讨的主要内容在于自然对人的影响、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万物与人的联系、人在生态危机中的责任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等方面,进而促使作家和批评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过程中,发挥文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舆论作用,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态意识,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最终使人类走出自身的生态困境。

与之相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环境文学的逻辑起点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在环境文学论者看来,环境文学所探讨的均以人类为中心,非人的物质世界则环绕在人类的四周,所构成的只不过是人类的环境而已,两者之间构成的是人与自然非平等的主仆关系。但是,生态文学和环境文学的术语也常被混用,如何确定两者之间的区别要看其追寻的理论实质。例如,劳伦斯·布伊尔在论述环境文学时就认为,环境文学并非是仅仅作为提供人类活动的背景框架所展现的内容,而是人类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这一密切关系的对象在文学中的再现;人类的自身利益不能被作为生态大环境中唯一合理的利益;与环境文学相关的文本,其伦理价值取向之一是人类对这种环境的责任;文学文本中对环境的描写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感受过程,而不只是既定不变的模式。[8]7-8从表现形式上看,布伊尔所讨论的是环境文学,但从实质上看,布伊尔所论述的与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文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仍应划归生态文学所研究的范畴。综上所述,不论从哪个学科出发,生态理论所探讨的核心均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争论的焦点在于从整体论上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作为出发点来观察这场论争,学术界显然越来越倾向于整体论的观点。

二、生态批评的理论及其意义

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文学由神学转向人学,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在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敬畏情绪是理所当然的。人类在恐惧大自然的同时,又力图战胜大自然。在人类自身力量薄弱的远古时代,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超然于人类力量之上的神灵。由于文学的发展水平是与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所以,远古时代文学的特征是以神学思想为基础的。在神学占统治的时代,上帝存在的意义在于统治人。中外早期文学均以神话故事为主体是人的认识局限性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打破了神学的统治而走向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展道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文学家在其作品中把人视为世间最伟大的生灵。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中这一转向得更为清楚。在以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中把人的私欲本性作为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人们心目中的贪欲如此顽强,无论他的地位升到多么高也摆脱不了;自然把人造成想到一切而又无法做到;这样,欲望总是大于获得的能力。于是他们对自己获得的总觉得不够,结果对自己不满意……因为有些人想要得到更多一些,而另外一些人害怕失去他们现有的东西,随之便是敌对和战争。”[9]199虽然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在相当程度上仍在于会发展史中人与权利的关系,但是,在揭示人类自身贪得无厌的占有欲方面,其人性论却是客观的、实在的,是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批判,并为新兴资产阶级建立起一种新的人生观、价值哲学和政治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其人性理论具有正价值的取向,因为追求人类自身的幸福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反对神权,走向人性的道路上,人类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过分强调了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错位成对立关系,虽然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得了表面上自身利益的巨大胜利,但实质上却失去了人类自身的根本利益,即破坏了人的生存环境。

文学的发展水平又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与经济活动相关,因此,反映人类自身的文学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要反映人的经济活动。从表面上看,经济学似乎是在研究人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经济活动中人类自身对快乐的追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却始终是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学理基础。鉴于此,对于文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证,也必然以经济学为起点,而最有代表意义的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近年来兴起的人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点在于资本的形成与利益的再分配,同时也强调了人类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可忽视生态问题,否则,产生“一线胜利与二三线失败”的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人类自身的自由,而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进程中,人类必须把其自身置于自然界的整体系统中加以考虑。恩格斯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0]456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学理基础讲求人的快乐。快乐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但又绝非仅仅是物质。快乐是一种感受,是人类在物质存在与消费为基础而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一种欣慰和愉悦的精神感受,其中包括影响人类快乐感的工作环境、效率、环境污染和分配制度等因素。所以,“以人为本”绝非是将人置于自然之上的统治者,而是“天人合一”的精神体现。而现代人恰恰是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同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错位,最终使人类陷入当今的生态危机境地。

反映人类自身的文学,其发展又经历了生态意识层面上由集体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演进过程。文艺美学的追求历来被看做是文学的最高价值取向。早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侧重于人类对自然之美的颂扬,尤其是在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对自然之美的颂扬是作家和批评家追求的主要文学价值取向。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仅限于对自然之美的颂扬,批评家并未将生态问题置于考虑之列(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中国作家陶渊明的自然美作品),因而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就算不上生态文学的创作,对这一类型文学作品的批评也就不能算作生态文学批

评。中国文艺美学学者曾繁仁教授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在审美中只讲愉悦、赏心悦目,最多讲到陶冶,但却极少有人从审美地生存,特别是‘诗意地栖居’的角度来论述审美。而‘栖居’本身则必然涉及到人与自然的亲和友好关系,包含生态美学的内涵,成为生态美学观的重要范畴。”“认识论是一种人与世界‘主客二分’的在世关系,在这种在世关系中人与自然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的,不可能达到统一协调。而当代存在论哲学则是一种‘此在与世界’的在世关系,只有这种在世关系才提供了人与自然统一协调的可能与前提。”“人与自然在人的实际生存中结缘,自然是人的实际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包含在‘此在’之中,而不是在‘此在’之外。”[6]真正意

义上的生态批评发生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并殃及人类生存环境,进而产生生态危机的时候。生态的最大难点在于人类既要向自然索取又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对矛盾是当代人所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生态批评的意义就在于解决这个矛盾:“究竟是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来美化自然还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来改造自然,这无疑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应该说,生态批评家并不反对改造自然,但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从文学的环境伦理视角来看,文学应当讴歌前者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对大自然的美化,鞭笞任意改造大自然的不切实际的做法。批评家也应当如此。”[7]如前所述,生态批评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质疑和批判的焦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向自然索取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1]775具有意识形态作用的文学作品及其文学批评在当今生态危机的形势下,毫无疑问应该

承担起唤醒民众生态意识的历史重任。

生态批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研究所有具有正面意义的生态文学的作家和作品,从正价值的视角来挖掘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如对美国当代生态作家拉尔森·卡森的作品《寂静的春天》(1962)的研究;第二,通过分析和研究那些具有反生态意义的文学作品,从负价值的视角批评这些反生态思想的作品,以此来推动学术界从生态思想的视角去重新评价过去的经典文学作品,并以此为基点来重新建构生态美学理论,如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麦尔维尔的《白鲸》等世界名著的批评。生态批评又隶属于文化批评,是超越了国家、性别、种族、阶级等单一视角局限性的一种新的批评视角,其批评理论的广阔视野,要求生态批评与其他文学理论予以整合并进行多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由于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生态文学作品也同样为生态批评提供了研究的素材,而生态批评在反作用方面又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文学作品的创作,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无疑会大大提高民众的生态意识。由于生态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一样,其文艺美学追求及其意识形态作用仍是其终极目标,因此,建立一套新的生态美学理论和加强生态意识形态作用的研究同样是当今生态批评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生态美学思想的构建方面,曾繁仁先生已经在中国学术界开了先河,而美国作家兼批

评家拉尔森·卡森则为我们树立了进行生态批评实践的榜样。

三、生态批评实践的再思考

生态批评理论,据以上分析,其重要意义已不言而喻。但是,对生态批评实践的认识,在学术界尚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探讨。从狭义上看,生态批评实践是指对文学创作及其作品的生态意义研究;从广义上看,生态批评实践是指超出文学作品以外,生态批评家所参与的生态社会实践活动。前者侧重生态批评家对生态文学文本的研究,后者侧重生态文学批评家走出理论研究的书斋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学理论一般说来主要强调文学审美,但是,“在承认文学

独特审美价值的前提下,那种以把文学视为人的某种存在方式,把文学性或美视为人的本真存在之敞开状态的观点为基本预设,以对话为文学阐释基本原则,以建立新的意义空间为阐释目的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语境中的哲学阐释学乃是最有生命力的批评理论”[12]。文学理论的建构如此,文学批评的实践也是如此。通常说来,文学批评的意义旨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在认识论上达成共识的桥梁,既对两者具有分析和批评作用,同时又在一定意义上对两者具有指导作用。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新兴领域,无疑也将起到相同的作用。

早期反映自然之美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危机问题,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批评因此也就不能被列为生态批评的领域。把人本主义植入文学领域,是人类在崇尚人还是敬仰神这一命题上所产生的重大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人类思想史上质的飞越。文学作品由对神学的关注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注,无疑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那么,文学批评的重心由神学转向人学,同样是文学批评发展史上的关键链条之一。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感叹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13]327此时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主要体现在由神学转向人学,探求的是人际间的伦理道德观,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而并非是生态意义上更加宏观的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因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也没有当今意义上的生态主义思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西方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似乎人类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但是,事实证明,人类并没有像莎士比亚所感叹的那样伟大,也并没有那么高的理性,行为也并非像天使,智慧也并非像个天神。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崇尚人性恶,强调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而非赎罪以求来世能上天堂,其目的在于从人的本质上争得民心,进而打垮势力仍然强大的封建主义,而绝非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然而,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使人类最终失去了理智,逐渐走入价值论上的“自然主义谬误”、方法论上的“环境法西斯主义”、认识论上的“整体神秘主义”,或者是本体论上的“客观自然主义”等误区。[14]这种在生态范畴内的集体无意识导致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迈入“人定胜天”的认识误区。对于生态文学来说,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本是一柄双刃剑。直到现当代文学展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讨论时,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批评才真正被纳入生态批评的轨道。“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成为当今文学批评的主旨和基本走向。此间,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对自然之美的探讨,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研究,因为生态批评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方法,考察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的特点在于人类的生态责任。生态文学批评的文本研究经历了从反生态文本研究到生态文本研究的转化过程。在反生态文本研究阶段,文学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并非主动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而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谁为胜者,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探讨的问题”[15]。对美国小说家麦尔维尔的《白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此类小说的生态批评堪称反生态文学文本研究的典型范例。亚哈船长不顾那条白鲸曾经给他的警告,再次出海,最后以两败俱亡而告终,亚哈的信条是:切莫谈什么亵渎神明,即便是太阳侮辱了我,我也要还击;圣地亚哥老人也意识到他不配吃那条大鱼,但他最终还是竭尽全力杀死了那条大鱼,老人的

信条是:人是打不败的。此类反生态文本的研究,虽然是从负面价值上探讨生态意义的,但在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生态批评实践中仍具有重要意义。对英美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和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等大多数文本的研究都具有生态批评的正价值意义。一战之后西方的荒原景象和工业化机器文明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损害,均是这类作家对生态文学的贡献,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具有生态批评的正面价值。

生态批评实践的另一大特征是学科的交叉性。如前所述,生态理论已经渗透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美学、文艺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因此,像传统文学批评那种单一学科内部研究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今生态批评发展的要求。当文

学发展到当今时代,传统的精英文学边缘化、大众文学市场化以及学科边际逐渐模糊化的现状下,生态文本的创作和生态批评与其他类型文学文本的创作与文学批评一样,也必然要走进困境。文学并未死亡,但确实陷入困境,这就必然要影响到生态批评的发展。但是,其他学科的发展,却为生态批评提供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目前的生态批评已并非局限于文学批评领域内,而是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并且成果颇丰。因此,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生态是当今生态文学批评实践的新径之一。以人本主义经济学为例,该学科的学理在于探讨人的快乐,基点是以人为本,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就从根本意义上把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霸权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区别开来;以政治学为例,自由主义与城市共和主义对公民权理论的探讨同样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两个学科对人本主义的研究成果对于以人学研究为己任的文学生态批评具有重要的可借鉴意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是如此。

生态批评的实践需要生态批评的理论来指导。然而,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尚存在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文本的微观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有关生态的理论呈纷繁之势,各个学科都已产生了相应的宏观理论学说。但是,在文学领域内的生态批评却缺乏其微观研究的理论框架,因而生态批评的实践仍浮于表面,尚未形成足以使读者和民众信服的案例。此外,无论是始于以文本为中心的结构主义观点,还是出于强调文本与其外部联系的解构主义观点,生态批评与其他类型的文学批评一样,均需要文学文本作为基础。然而,当前为生态批评的实践活动提供素材的生态文学文本极为匮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批评的实践活动。

生态批评的实践要求批评家不仅要进行理论探讨,还要参与社会活动,这是生态批评旨在解决生态危机这一要旨所决定的。如果说先前的文学批评实践始终紧紧围绕人类自身,如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等方面,那么当代生态批评则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学批评发展到生态批评的阶段,人从自然的主宰者地位转变为大自然中的一个元素,这是文学批评所产生的最新认识。由于生态批评所要解决的问题牵扯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因此,生态批评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生态问题绝非是仅靠理论探讨所能解决的。为此,生态批评家肩上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生态批评既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探讨,同时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伟大实践。

生态批评实践的范畴不能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进一步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之中,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学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经历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认识转变过程。所谓不自觉的过程,是指人类错误地评价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将人类置于自然之上、是主宰自然的上帝,原本是一个大系统的自然却被贬低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人类内部的利益争夺是加剧生态危机的主要因素。在人类争夺利益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对生态危机负有更大的责任。工业革命导致生态破坏的加剧,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当生态危机显露于人类面前的时候,人类才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鉴于此,解决生态失衡问题,生态批评的实践就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不仅仅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同时也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从生态正义论的观点出发来阐释和解决人类自身内部、社会制度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等各个层面上的矛盾,才能在公平、公正以及责任与利益均衡的基础上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生态批评的实践要走出单纯理论研究的领域。事实上,单靠文学的生态批评是无法最终解决

生态危机问题的,而将生态政治学与生态文学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可以使解决生态危机的步伐迈得更大。后殖民主义学者赛义德论及政治与生态的关系时指出:“欧洲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立即改变当地的住所。他们自觉的目的是,把领地改变成我们家乡的样子。这个过程是无尽

无休的。许许多多植物、动物和庄稼以及建筑方式逐渐把殖民地改变成一个新地方,包括新的疾病、环境的不平衡和被压服的土著悲惨的流离失所。生态的改变也带来了政治制度的改变。在后来的民族主义诗人与预言家看来,改变了生态环境使人民脱离了他们真正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政治组织。”[16]320由此可见,对欲望动力论的批判无疑是生态批评的重要入手之处。虽然这是生态批评实践的外延部分,但却是生态批评实践的重要意识形态作用部分。换言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态危机根源的表象,而受欲望驱使所形成的人类集团为争夺各自最大利益才是产生目前生态危机的真正动因,因为人对自然的统治实质上根源于人对人的统治。因此,在生态批评的实践活动中如果仅把关注点置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无法真正发挥生态批评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的。

在生态批评的实践中,美国学者拉切尔·卡森所发挥的榜样力量是值得借鉴的。一个真正的生态批评家必须首先具有为整个人类负责的正义感,而在生态批评的实践中必然要触动某些社会集团的切身利益,因此,一个负责任的生态批评家在生态审美追求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和参与保持生态平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政治家、科学家,又是一个无畏的斗士。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生态批评的实践者更加需要这些必要的素质,因为从拓宽视野的角度去看,生态危机又远非是一个政治利益集团内部可以解决的问题。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人类当今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共生而来的。人类试图通过改造自然而获得人类的自由,结果却将人类自身置于生态危机的困境之中。恩格斯关于自然规律与人类自由之间关系的论述是十分英明的,即人类只有充分认识到自由是人类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自身及外部自然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人在一切本质方面与动物本身一样是不自由的;但是随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人类都是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生态批评思想史在中西自然观上的演变,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争以及最终达成整体论上的认识,为人类重新认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奠定了思想基础,而生态批评的实践活动为解决生态危机则可以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也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最终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怒江水电开发争议焦点及理由

一方面,支持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一是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低,而且大量使用煤炭发电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二是,我国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怒江的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也已规划开发; 三是可以带来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实施这一方案,将使电力行业成为地方新兴的支柱产业,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 四是怒江地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不能开发,没有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五是怒江地区已经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不可能; 六是怒江水电开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 七是只有开发才能有资金解决移民问

题;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八是怒江水电开发符合我国国情; 九是全州唯一支撑地方经济的森工产业也在环保工程实施后推出了历史舞台;十是能解决老百姓生活问题,地理条件好,较小的投资产生较大的回报、少数民族应该优先发展、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反对怒江开发的理由:一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的地理奇观和自然景观; 二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三是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怒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怒江水电开发会产生移民问题、水污染问题; 五是怒江水电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贸然开发欠考虑;六是怒江地区是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河流之一,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考虑到生态破坏,已经停止建坝 七是怒江开发会产生泥沙问题;

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怒江水电开发能否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一方面,支持的理由:一是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大量使用火电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二是当地缺乏支柱产业,怒江开发可使电力行业成为支柱产业、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如带动地方建材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为移民问题提供资金、它符合循环经济要求、较小的投资取得较大的汇报。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超过电力行业本身怒江水电开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三是,怒江水电开发可为当地带来就业岗位;四是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不可能;五是符合少数民族优先发展的原则;六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反对开发的理由是:一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的地理奇观、自

理论热点面对面(最新版)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连载一: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从即日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对《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进行连载。本文为连载第一期。 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射着真理的光芒。2009年,我们伟大祖国迎来了60周年华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60年的辉煌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越来越彰显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越来越得到亿万人民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但都壮志未酬。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才为之一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历史,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始了新的纪元。 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成立之初的共和国却面临着严峻考验。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民生困苦,失业众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克服重重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英雄壮举。 新中国6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新型国家政权的建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从国民经济的恢复到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这是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的60年。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60年的奋斗,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粮食、钢铁、水泥、原煤、有色金属等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一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抗击特大洪水、战胜非典疫情和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一批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举世瞩目……神州大地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根本改善的60年。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49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GDP从35美元增加到3266美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80%和90%分别下降到37.9%和43.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100元增加到1578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50元增加到4761元,人均预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植物生态学报 2001,25(5)514~519 Acta P h ytoecolog i ca Si nica ·植物生理生态学专栏·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 要 简要介绍了最近国内外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着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几大重要环境因子改变而可能导致的植物生理生态变化展开,包括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增加、温度变化、强光、盐生环境扩大化等;部分工作探讨已经存在的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生态适应。其中,围绕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以CO2浓度升高主题展开对C3和C4植物的影响研究依然是众多刊物发表生理生态学原始论文的重要内容,一些特殊功能型如C AM植物的响应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物对于紫外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实验材料的改进是最近植物生理生态学不断出新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野外F ACE实验、叶绿素荧光技术等使一些机理性问题不断被揭示出来。 关键词 植物生理生态学 全球变化 CO2 紫外辐射 强光辐射 高温与低温 REVIEW ON SOME HOT TOPICS TOWARDS THE RESEARCHES I N THE FIELD OF PLANT PHYSIOEC OLOGY JIAN G Gao-M ing (Lab 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Institu 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Abstract Some hot topics i n plant physioecology research have recently made regular appearances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t ernational journals(Science,N ature,etc.).These describe the responses of plant physioecology and g row th to facto rs such as:increasi ng CO2concentration,ul traviolet radiation enhancement,changes in tem-perature,sunlight i rradiation and the enlargement of sal ty habi tats.All of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 th the processes of global climat e change.Some of the research,however,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plant s to existing environmental st resses in specialised environmental habitat s.Among the intensive studies,the carbon budget of t errest rial ecosystems is one of the ho ttest topics,research conducted recent ly,including: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ses,si nk and source dynamics of carbon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rrest rial and oceanic ecosystems.Al though the responses of C3and C4species t o elevated CO2are sti ll the main topics i n most journals,there has been much progress i n study of CAM functional types.Prog 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 echnologies such as st able isotope methods,f 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facili ti es,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t echnology hav e helped g rea tly i n understandi ng these general problems. Key words Plant physioecology,Global climate chang e,CO2,Ul traviolet radiation,High light radiation,High or low temperat ure st ress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圈干扰的不断升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的扩大等。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Phy sioeco logy)是研究生态因子与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La rcher,1995)。由于它能够给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理机制上的解释,因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1-06-01 接受日期:2001-07-3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KS CX1-08-02)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G1998010100) E-mail:jgm@h https://www.360docs.net/doc/275931241.html,

最有效的视力恢复锻炼(贝茨视力训练法)

贝茨视力训练恢复法 核心观点 贝茨医生观点的核心是他的调节理论。“调节”是指一个人转眼注视不同距 离的东西时,每只眼内调节焦点的过程。眼解剖学公认的事实是,这种调节是通过眼球晶状体改变形状夹完成的。当眼睛注视较近的物体时,称为睫肌的一束肌。肉使 晶状体变得更为凸出。晶状体的这种变化已经被人拍摄下来,并且已作过精确的测定。然而,贝茨医生竟然全盘加以否定。他说,晶状体“不是产生调节的因素”。调节焦点是通过改变眼球总长度来完成的,而且这是由于眼球外部的两束肌肉的作用! 贝茨视力恢复训练法步骤 1、手掌按摩法:闭眼,将手掌覆盖住双眼,完全阻挡光线,让眼睛感到温暖、舒 适的感觉,保持五分钟;每日三到五次。 2、尺子游戏:近视从15厘米的短尺开始,竖放;逐步加长最后达到使用米尺。 远视则相反。将尺子边缘向上放置在两眼之间,尺子一边架在鼻梁上,另一边抵住额头下方。捏住尺子下缘使尺子成一直线,刻度与眼睛垂直。这时如果将目光聚焦远处,尺子产生的二重影像看起来像一条隧道的两条边,且两条边缘同样清晰。将视线收回,这时隧道的边缘开始交叉相遇。往复看,每次三到五分钟。 3、眨眼:经过手掌按摩后,以每十秒钟眨2—4次的频率眨眼几十次。 4、呼吸:经常注意自主呼吸,如果发现因专注于某事物抑制呼吸时,注意恢复 正常呼吸。 5、眼睛移位运动:目标从清楚移动到不清楚,来回移动进行眼球移位运动。 6、视觉训练:使用贝茨增视仪进行视觉训练,只需眼跟着发出的三色营养光训 练使眼的睫状肌恢复弹性。

7、视觉记忆恢复 视觉训练方法参考: 一、手掌按摩法 用手掌按摩眼部周围 动作: 1.轻轻闭上眼睛,手掌覆盖到眼睛上,阻挡光线和压力; 2.手掌在颧骨上,手指在额头上,注意保持鼻子的呼吸畅通时间: 保持4-5分钟重复: 每天3-5次要点: 保持宁静 二、眼部日光浴 合上眼睑,享受阳光 动作: 1.少带墨镜,合上眼睑,享受阳光; 2.手掌轻轻按摩,直到影像从视野内消退时间: 第一天半分钟,以后每次延长一些 重复: 第一天2次,以后每天增加一次,直到最高20次 要点: 1.如果没有阳光,可以用聚光灯,注意不要用荧光灯或者紫外线、红外线灯; 2.为了均匀照射到视网膜的每个角落,可以适当缓慢摇动头部 三、视觉融合游戏 1、视觉融合游戏-一支铅笔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减少双眼视差

理论热点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怎么保持物价稳定 https://www.360docs.net/doc/275931241.html, 2011-11-25 来源:江苏公务员网 【字体:大中小】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 (2010) 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汉语盘点2010” ——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2010年的中国和世界。2011年1月5日,经过网民推荐、专家评选、网民投票等,评出国内字、词和国际字、词,分别为“涨”、“给力”和“乱”、“军演”。 ◇组合拳:成效初显压力仍大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一路走低。随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外重要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在这种情况下,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转正,12月升至1.9%,通胀预期有所显现。进入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5月上涨3.1%,10月为4.4%,11月达到5.1%;2011年物价继续在高位运行。为什么物价上涨这么快? 深度解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英文缩写为CPI,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我国统计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8个大类。 成本上升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升高,并引起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应上涨,而这些生产要素是计入生产成本的,其价格上涨也最终体现到了商品价格中。 大宗商品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摘要: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动力能力理论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定位及竞争力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比较;企业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A.一、理论发展回顾 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

如何用3步完成案件争议焦点归纳.doc

如何用3步完成案件争议焦点归纳 1、第一步:明确原被告主张 争点是在充分对抗的诉辩主张中产生的。无争议不诉讼,但当事人争议内容并非都是争点。尤其中国式辩论背景下,有时候对抗双方所讲的不是一个事。所以准确厘定争点,首先要明确原被告各自请求与主张的事实和理由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1.明确原告的主张。就该案例而言,原告的主张基本可以自圆其说,诉讼请求可以从主张的事实和理由中得出。先来分析原告请求权基础:①要求B还款并支付占用费,主要是基于合同约定;②C、D承担连带责任,主要理由是B是实质的一人有限公司与公司人格否定(这里包括了备用主张);③E承担连带责任,主要基于共同合同相对方(混同)。逻辑上没问题,但是否真的成立,要看A的举证。这个过程就是法官在案件庭审前,要对原告主张进行检索,查找原告的请求权基础所对应的要件事实在原告主张的事实和理由中是不是都有体现。比如,合同纠纷中,原告诉请双向返还,那就应该检索他主张的事实和理由中是否包含合同无效、解除或撤销等内容,如有缺失就应该通过释明让当事人补正。检索原告主张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请求中包含的备用主张,比如请求确认合同无效,但又请求合同如有效则要解除;又比如承揽、委托等合同纠纷中主张解除,理由里既有法定解除权又有任意解除权等。按照新诉讼标的理论,原告这样的主张并非没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法官就此预备之诉的主张,也应该要求被告进行答辩。 2.明确被告的主张。被告答辩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①权利否定型,即认为原告请求权基础对应的要件事实不存在;②权利阻碍型,即以其他请求权基础对抗原告的请求权基础,如诉讼时效、履行抗辩、抵销、清偿等。对权利阻碍型的答辩,也应检索答辩请求权基础对应要件事实在其主张的事实和理由中是否都已有所体现。再举前述小栗子,B、C、D、E共同答辩:协议签过,A的1600万元收到,但已归还1400万元,实际还欠A200万元;A出资有迟延,应承担违约责任,在B欠款中扣除,不提反诉;B不是一人有限公司,不应连带;E与本案无关,只是

住客酒店点评对调节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_唐雪梅_赖胜强

住客酒店点评对调节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 唐雪梅1,赖胜强2 (1.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2.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0054) [收稿日期]2013-09-03;[修订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唐雪梅(1975—),女,四川洪雅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为经济学、游客行为,E-mail:u456u456@https://www.360docs.net/doc/275931241.html, ;赖胜强(1974—),男,四川雅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营销。 [摘 要]网络Web 2.0时代,游客在预订酒店时常常通过查 询先前住客点评内容来了解酒店情况。住客生成的网络点评内容是影响口碑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点评内容正负性和详略性的作用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以调节焦点理论为基础研究酒店预订中住客点评的说服效果,通过2×2×2实验研究发现,负向酒店点评对预防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更优,正向酒店点评对促进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更优,详尽的酒店点评内容对预防焦点个体的说服效果更大,简略的酒店点评内容对促进焦点型个体的说服效果更大。[关键词]网络口碑;调节焦点;酒店营销;酒店点评[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4)10-0061-08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4.10.007 1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游客可以通过网络预订 酒店,但酒店属于体验性服务,初次购买的游客对其状况并不了解。在当前Web 2.0时代,先前住客可以方便地在网站上发表自己对酒店的感受,因此,游客可以通过查询酒店点评来了解酒店状况。酒店在线点评是网络口碑(electronic word-of-mouth ) 的一种形式,网络口碑是潜在、实际或者先前的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公司所做的正面或者负面评论,该评论能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大众群体或组织[1] 。网络口碑的说服机制与传统口碑有所不同,传统口碑主要在于人际传播,借助人际的信任关系,口碑具有更大的影响力[2]。而网络口碑多以匿名方式传播,口碑接收者难以判断传播者的身份,因此,点评内容才是影响网络口碑说服效果的主要因素。网络口碑正负性(valence )、详略性是网络口碑 内容的重要特性,正负性是消费者对产品所持的赞 誉或批评态度,详略性是消费者对产品评论的详尽程度,大量研究从这两个维度对网络口碑效果进行实证。叶(Ye )指出,网站上的酒店评分均值显著影响预订量,评分每提升10%酒店的预订量会提升5%[3] ;卢向华等通过在线餐馆点评情况的研究发现网络口碑评分以及负面点评率直接影响餐馆的销售收入[4];赖胜强等的实证研究显示,网络口碑正负比和网络口碑详略对旅游景区的接待人数具有显著影响[5];李等(Lee,et al.)通过实验法证实内容详尽的网络口碑具有更强说服效果[6]。 目前,多数研究都认为网络口碑正负性和详略性是影响网络口碑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研究仍存在一些疑问:首先,一些研究认为口碑正负的影响不大,刘(Liu )以及段(Duan )都指出,网络口碑正负性并不能预测产品销售额[7-8]。这表明网络口碑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网络口碑对产品销售状况的影响应通过影响个体决策来实现,但个体如何来看待网络口碑的正负内容呢?其次,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详尽的点评作用更大,但凯尔史肯斯(Schelle kens )却提出,简略的正向信息具有更佳的说服效果[9],为什么研究结论对立呢?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更为微观的个体消费行为视角研究网络口碑的说服机制。 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中个体心理特征是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在线点评效果研究较少从个体心理特征来探讨,本文拟从此视角对酒店点评说服机制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心理学强调人们在生活形态和行为上倾向于趋乐避苦,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由于动机不同导致他们的目标导向和行为有所差异。希金斯等(Higgins,et al.)的调节焦点理论指出,人们由目前状态到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方式有促进焦点(promotion focus )和预防焦点(prevention focus )两种[10]。促进调节焦点是指个体自我调节的方式是追求得到渴望的结果,积极关注利益获取;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doc

读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 会

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从xx年至今已连续出版了8部,在通俗理论读物方面独树一帜,业已成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理论品牌,不少专家学者对它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近出版的七个“怎么看” ——理论热点面对面·xx~,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热点难 点问题,紧紧围绕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反腐倡廉等关于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答,依旧体现了它独有的贴近群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问题、通俗形象生动的风格,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和洞察力,朴实而不玄虚,浅显而不肤浅,成为集理论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通俗理论读物的基本特征。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就必须走出书斋,来自生活,解读生活;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架起理论与群众的桥梁,是通俗理论读物的重要使命。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了对科学的需求,就能lc-t ‘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同理,广大干部群众一旦有了对党的理论的需求,就能赋予党的理论发展以巨大的动力,而满足理论需求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和回答人们关心的理论问题。如果党的理论能不断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就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实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理论常常滞后于生活实践。为此,黑格尔曾用诗意的语言比喻,作为理论思维之结晶的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总是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列宁为提醒人们注重实践,不要死抱理论,强调“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他曾经引用歌德的诗句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因为实践之树始终莲蓬勃勃,充满生机,总是不断抽出新的枝条和叶芽,当然是常青的。而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体理论,一旦实践发展变化了,具体理论的真理性就会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变成灰色。事实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有的问题在实践中提出来了而理论难以回答,有的问题在实践中已经解决而理论没有及时概括。这既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困惑的问题,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关心的问题。

文学理论选择题

文学理论选择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章练习(不定项选) 1.文艺学学科包括哪几个分支(ABC)。A 文学理论B 文学批评C 文学史D 文学信息学 2.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叫(A)。A 诗学或诗论B 修辞学C 文艺学D艺术学 3,(AB )著的《文学理论》中强调区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的关系。A 韦勒克B 沃伦C 卡勒D 刘若愚 4,《镜与灯》的作者是(B ),本书的副标题是(D )。A 燕卜逊B 艾布拉姆斯C 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D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5,80年代,中国诗歌理论界最重要的争论是关于()的论争。A 七月派B 九叶派C 朦胧诗派D 百花文学 6,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出了“妙悟”说。A 刘勰B 钟嵘C 王国维D 严羽 7,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B )这一概念。A 无意识(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B 原始意象C 净化(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D 移情(德国学者利普斯) 8,丹纳在(AB )中最早提出“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A 艺术哲学B 英国文学史C 拉?封丹及其寓言诗D 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

9,(B)在《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 A 孔德B 维柯C 克罗齐D 莱辛 10,所谓的传记式批评在中国可追溯到(A)的“知人论世”,在法国以( )为代表。A 孟子B 孔子C 杜威D 圣伯夫 二章练习(不定项选择) 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来源于(A )。 A 黑格尔 B 莱辛 C 马克思 D 卢卡契 2.(B)曾指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A 车尼尔雪夫斯基 B 列宁 C 高尔基 D 尼克拉索夫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评《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提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的东西”。 A 莎士比亚 B 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 D 象征 4,德国理论家(B)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A 本雅明 B 哈贝马斯 C 弗洛姆 D 马尔库塞 5,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大致上取(A)和(D)两条路线。 A 人本主义 B 反理论主义 C 直觉主义D科学主义 3章练习(单项选择) 1.提出“神游物外”的是()。A 王夫之B 陆机C 刘勰D 司空图 2.表现论的代表人物是()。A 尼采B 立普斯C 克罗齐D 波德莱尔 3.福科的话语理论对作者作的是()研究。A 历史主义B 谱系学C后现代主义D 解构

《生态学》简答题

《生态学》简答题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3、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4、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 5、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8、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1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1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4、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5、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1、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2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23、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

康乾盛世四大焦点争论

康乾盛世”四大焦点争论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高翔】 近年来,清史学界颇为关注康乾盛世(即康雍乾盛世)问题研究。围绕着能否称康乾盛世,如何看待康乾之世的历史地位、潜在危机以及乾嘉之际的盛衰之变等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近年来,清史学界关于康乾盛世(即康雍乾盛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焦点问题展开。 现综述如下。 焦点之一:康乾盛世是否存在?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坚决否认清朝曾经出现过康乾盛世,认为"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出现的所谓"盛世",其实是时人和后人"吹捧"出来的。既然"盛世"不存在,康乾盛世研究也就成为一个伪命题。另一种观点则充分肯定盛世的存在,认为将康乾时期清朝出现的繁荣景象称为"盛世",是历史当事者对当时国内形势的普遍认可,即所谓"正值太平盛世","轹古凌今,遘史册罕逢之盛世"。前一种观点,将这一被时人广泛认同的提法视为"吹捧",显然有失偏颇。国家统一的完成,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清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此外,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也是那一时期的显著特点。还有学者强调:康乾盛世的出现,"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它都远逾前代,具有集大成之势。它是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在18世纪创造的一个伟大奇迹"。当然,肯定康乾盛世时期存在的学者们对盛世的起始时间和分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盛世持续时间长达115年。康乾盛世的顶峰是乾隆时期清朝统一新疆(1759年)之后的20余年。 焦点之二:如何认识康乾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康乾时期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是他们的发明。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很少再用"停滞"、"超稳定"等术语谈论清代中国,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康乾时期的中国如龙钟老人,"步履蹒跚,缓慢迟滞"。近年来逐渐走向深入的中国早期近代化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康乾盛世实际上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认为,这种转变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充分说明:一是商品经济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市民阶层逐渐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明显的进步和扩张,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企业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三是普通百姓的人

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及基本理论核心思想。

一、景观生态学当前研究热点 答:从“21世纪景观生态学十大论题”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各国学者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提出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异质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过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尺度推绎;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创新;将景观指数与生态过程相结合, 并发展能反映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综合景观指数;把人类和人类活动整合到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数据的获得和准确度评价。 而从美国第十五届景观生态学年会看,景观生态学热点话题除了,景观生态动态模型、生物多样性保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决策支持系统外,新的研究热点方向还包括: 首先,经济观念与生态学研究的融合,生态学家越来越重视经济要素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同时,自然生态价值的经济学量化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关系研究上,以不同方法从不同侧面,剖析景观格局对自然生态过程的影响,在理论上加深对景观异质性作用的了解。例如,景观格局与过程对鸟类繁殖、迁移、觅食等活动影响。 在景观变化分析方面,重要成果包括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森林景观格局动态的模拟模型,可选择性未来景观分析模型等,对由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下过去、未来景观变化进行了对多方位,参数的分析。

在景观生态过程研究方面,主要有流域尺度上的生态过程研究;不同管理措施下林地演替过程的研究;河谷景观的生态功能研究等。另外生态恢复方面研究,体现人们在物质需要满足后,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过渡时期的特点。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答: 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系统内部不断增加的熵达到并维持耗散系统这种新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它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出现的有序结构,它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无序到有序,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实践意义:生态系统是耗散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周围的物质不断的发生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其远离热力平衡态,且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来源于外界环境连续不断的负熵流使生态系统稳定;森林景观系统通过植物和其他生理过程使系统通过耗散结构保持稳定。 等级系统理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上都是有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实践意义:特定的问题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去研究,还需要在起相邻的上下不同等级水平和尺度上去考察其效应和控制机制。 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的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实践意义:景观异质性对景观的功能及其动态过程有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完美打印版)

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考生在申论复习训练过程中,须结合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特定要求和申论考试通常所涉及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有策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来开展复习,作理论的积累以及重要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并不能覆盖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的全部,考生应有选择地展开阅读,阅读积累中要讲究策略,重点关注某一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影响,原因,对策思路以及理论评述性的文字内容,像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及各省地方公务员申论考试很可能会出现的重大社会热点主题,比如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政府信息公开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抗震救灾中的民族精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主要问题、人口老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等,并未出现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当中,考生在利用这本通俗理论读物开展复习申论的实际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申论主题热点范围的扩展,同时要根据申论持点和要求有策略地加以利用本书。 那么,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在复习备考申论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这体通俗读物来应对申论考试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金波老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考生参考,并结合两个理论热点问题举例说明利用本书复习备考申论的策略方法。 第一、根据申论考试的持点,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和领会 在众多的理论热点中有些理论热点,肯定不会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比如第9章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第10章为什么不能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说成是“普适价值”。其中也有些理论点,不太可能出现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比如第2章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8章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其中这样一些理论热点,是值得考生重点关注和领会的,比如第1章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因为今年是持殊的一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两大主题交织的一年,2009年中央机关公务申论考题的主题,考的就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那么2010年中央机关及地方公务员考试会不会出现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关的主题呢,如果出现,也最容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切入。第5章和第6章可以结合起来当作一个主题来切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为“三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所体现的宏观思路就是科学发展。最值得考关注的是第7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7章、第19章以及第21章的内容,其中第13章怎么看网络反低俗行动,第19章“三鹿事件”的警示(为何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第12章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第21章为何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引起广泛共鸣,无疑应引起考生高度重视,并开展精细化阅读和领会。 第二、根据申论命题的持点和规律,有策略地开展重点阅读、提炼和积累,为应对申论作答的基本问题展开训练 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型不论怎样变,都逃不出基本原始题型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考生每面对其中一个重大申论考试热点问题时,都应抓住问题本身,状况+影响,紧迫性和原因,对策思路和中心论点论据等关键线索开展积累训练和复习,因为申论主题不论怎样变化,材料信息都始终如一地紧密围绕上述关键线索展开,变不出什么新花样,也翻不出什么新招式来,理由就在于申论测试考生的四大基本能力类型,几乎是固定而流于规范的。那就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重点测考察考生四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对四种基本能力的测试,就决定了作答要求的具体题型,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难逃申论题型的三大家族题型的限制和范围,纵观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以及地方公务员考试,其申论题型概莫能外,都遵循着三大家族题型的支配和主宰。 第三、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 针对一个重大申论热点问题展开复习时,应利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细心收集和提炼出针对申论考试热点的中心论点论据,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意识地作些文字表达方面的合成、归纳、写作的训练。书中材料所提出的极为重要、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和观点,要重点收集和整理,避免临场发挥时挤牙膏或提炼不出规范贴切、经典权威的结论和论点来。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先做有心人,用申论的眼光和要求去审视本书中的重点材料和表述,用申论的规范语言归纳原因,提炼对策思路以及针对该问题展开论述和写作的思维角度,是复习阅读时要把握住的着力点。多作写作思路的设计和训练,是申论写作成功的致胜法宝。只要写作思路开阔,论点论据信手拈来,不愁写不出好的申论文章。要仔细研读经典段落,看别人是从哪些角度切入并展开的,论点的分层和确立正是以切入点为根据的,因此要细心留意别人从哪些方面来设计、提出、设置论点论据的。申论复习一旦得法,找到突破口,申论成绩可在短期内提高10—15分都是完全可能的,这正是考生在应对申论这种主观试题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 第四、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由于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开始转向当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基本国策、大政方针的测试,要求考生在领会中央精神、基本国策、大政方针基础上来应对现实社会问题,展示自己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考生在阅读《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一书时,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最近最新提出的基本国策和政策方针,尤其是一些重要观点和最新提法,往往隐藏着重要的宏观思路和视角,需要考生细心体味和理解,比如该书中第59页所提出的“为什么既要保增长又要保民生、保稳定?”,关于三者关系的辩证论述,十分重要而精彩,也传达出中央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重大思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切调控思路,都要服从这一宏观思路,值得考生细细琢磨和品味。2010年中央机关公务员申论命题思路,一定会从某一个角度或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切入到中央决策的主轴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观思路上来,这一定是考生关注的重中之重、热中之热。具体哪些问题与保增长有关、哪些问题与保民生有关、哪些问题与保稳定有关,尤其值得考生细心体会领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