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中心区的形成和发展

华盛顿中心区的形成和发展
华盛顿中心区的形成和发展

华盛顿中心区的形成和发展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ashington center

作者:梁雪

Liang Xue

摘要: 华盛顿中心区建设是规划史上的经典实例,其形成应归功于朗方的原始性规划和它的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城市历史和现场调查,介绍了华盛顿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特别是纪念性轴线的成长过程,同时揭示了目前城城市格局的空间特点。

Abstract: The Washington center is a typical case in the cities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reasons for these are due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original plan by Lenfant and its lasting effect on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 Paper will introduce three processes of the constructing history about Washington D.C, especially in the growing process of the memorial axis ( The M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this area will be explored.

关键词:华盛顿中心区朗方的规划纪念性轴线

Key words: Washington center, the plan by P.C.Lenfant ,memorial axis

作者:梁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图1:

在“外国城市建设史”和各种新近出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书籍中,都会提及美国的华盛ā顿规划和建设,在美国城市中,首都华盛顿是少数几个经过规划的城市之一,采用了放射形干道加方格网的道路系统,改变了18、19世纪大多数美国城市方格网形道路系统的状况,更难能可贵的是1791年所做的规划和主要的规划思想在以后的200年时间内得到贯彻和完善,使华盛顿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到达华盛顿市区的当天,我就随着旅游团参观了位于华盛顿东西向主轴线南侧的美国航空与航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随后,又参观了位于白宫轴线上的杰斐逊纪念堂。从航天博物馆门前向东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出于“林阴道”树冠上的国会山庄的白色圆顶,体会这一建筑在华盛顿中心区,特别是东西轴线上的标志性作用。在杰斐逊纪念堂的西侧则可以看到北侧华盛顿纪念塔和近处杰斐逊纪念堂的轴线对位关系。真是难以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我就亲眼目睹了朗方在1800年所作的华盛顿规划的两条核心性轴线。

提起华盛顿的中心区规划,不能不提到那位法籍工程师朗方(Le Enfant)和他的原始性规划。

1791年,当时的朗方仅37岁。他的父亲曾在法国凡尔赛宫任过宫廷艺术师,这使朗方在儿时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肄业于巴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后于1777年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来到北美,支援那里的独立战争。他以其在工程中的建树得到了华盛顿元帅的赞赏,并成为元帅的朋友。1791年年初,当华盛顿总统请他为新首都进行规划时,他便以充沛的精力、惊人的速度投入了勘察设计,并于同年8月完成了最初的规划设计。

朗方的规划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使两者位于一条轴线上,把国会这个立法机关放在了华盛顿地块的最高处,即高于波托马克河约30米的琴金斯山山顶。然后,从国会山庄和白宫向四面八方放射出许多道路,通往一系列的纪念碑、纪念馆、重要建筑物和广场。

朗方的方案很明显地受到法国凡尔赛宫的影响,整个设计带有很浓的巴洛克色彩。

值得说明的是,当首都的选址得到国会批准后,华盛顿立即与另一位著名政治家杰佛逊一起,开始了与当地居民的讨价还价,展开购买土地所有权的工作。同时,华盛顿另外指派工程师安德鲁·埃利科特开始了对土地的实地测绘工作。在此之前,华盛顿组织了一个华盛顿规划三人委员会以负责处理有关事宜,朗方和埃利科特都是委员会成员。

在朗方的规划之前,托巴斯·杰佛逊曾经勾画了华盛顿的规划草图,并在华盛顿委任朗方之后,经华盛顿转给了他。朗方很不喜欢杰佛逊的格网状道路系统的方案,竭力否定它。好在杰佛逊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并没有以自己的权势强迫朗方接受自己的草图,最后还是朗方的规划方案得以实现,并成为一份世界珍品。

但实际付诸使用的规划图纸并不是朗方绘制的,而是埃利科特和一些随从根据各自的记忆,集中起来重新绘制的。原因是朗方在制定执行方案过程中所坚持的土地政策与政治家华盛顿和杰佛逊的意见相左,并且拒绝交出图纸和报告。

这时,华盛顿表现出了伟人的宽容,朗方仅仅被免职并带走了他的图纸和报告。而经安德鲁·埃利科特修改和整理的华盛顿规划图基本保留了原构思里中心区的轴线系统,并依然以朗方的规划来命名。

以现在的观点看,朗方的华盛顿规划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当时美国的全国人口仅仅有400万,他正确地预见到华盛顿的人口将比这个数目高出许多,他想象中的首都是政府官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城市里将有许多名人的纪念堂和纪念碑;在规划手法上,他使用和改进了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并认为这种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正是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首都所需要的,他曾说:“首都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必须想到要给子孙后代一个伟大的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在城市设计中,朗方的规划充分ā考虑了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利用,合理利用了华盛顿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和朝向。在城市中心区两条主轴线之间预留了大面积开阔的草地和水池,将城市轴线的焦点置于波托马克河边,同时,将开阔的自然景色和绿化引入城市中心。

再好的规划思想都需要后人的理解和贯彻实施,如果说一幢建筑可以在几年内见到效果,那么,一座城市则可能经过上百年的建设才能形成完整的形态,实施一项规划的难度远非规划师在规划时能够想象,这里,既要有继任者的决心,又要有相关政策、法规的连续性支持。

从规划史的角度来看,朗方的规划方案仅是华盛顿城市建设的开始,第二次大规模的规划行动是在1871年,亚历山大·罗倍·西普赫德主持的华盛顿建设和1902年参议院公园委员会所做的规划。好在美国是一个尊重法规和赞赏才华的社会,许多政治家都站在了维护朗方原始规划构思的行列之中。

1871年,亚历山大·罗倍·西普赫德主持华盛顿的建设工作。这时,为了防止波托马克河

对城市的侵蚀,在沿河岸地区修筑了坡岸并填平了一部分河滩,从而扩大了城市用地。这片填充的地块为以后修建杰佛逊纪念堂提供了用地。

至19世纪末期,东西向“林阴道”轴线里出现了一些建筑,有1880年建成的国会博物馆、农业部的办公楼、巴尔的摩的伏吉尼亚火车站等。这些建筑严重地危害了朗方原方案中“林阴道”的设想。如果对这些建筑不加以有效控制,朗方设想中的“城市绿轴”很快会被这些砖石建筑所填满。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居民逐渐地感到应该对华盛顿建城100周年特别是朗方的城规方案诞生100周年庆祝一下,同时探讨今后城市的发展问题。

这种民间自发组织的市民活动也许是市民“参与式”规划设计的开始。当时,一些景观设计师、军事工程师自发地组织起来,做了一些方案以求达到美化城市、探索城市发展的目的。虽然市民热情很高,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但毕竟专业水平有限,距朗方的设计思想相去甚远。随后不久,参议院批准成立了“参议院公园委员会”,专门负责审议制作华盛顿今后的规划及城市发展方向。实际上,委员会的作用远不止公园建设本身,而是扩展到整个首都的中心区域。

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建筑师、风景设计师和雕塑家。为了把握朗方的初衷和吸取规划素材,他们在国会的赞助下,调研了当时欧洲的大批城市和建筑精品,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

1902年,公园委员会将两个巨大的模型和几百份详细的规划图纸公布于众,并介绍了他们的首都方案。

这个方案基本保持了朗方方案的格局,并有较大的完善和发展。东西向“林阴道”被细化为宽度为244米,中间是草坪,两旁为4行橡树的横剖面。为了适应城市交通的变化,纵向的“林阴道”中间被几条南北向道路打断。“绿色轴线”两旁仍然布置着展览馆、博物馆之类的文化建筑。总体上,由国会山庄引出的东西向轴线经“林阴道”、华盛顿纪念碑向西延长至波托马克河东岸,在河边兴建林肯纪念堂,然后轴线向西经纪念大桥跨河至波托马克河之中的小岛,最后,以河对岸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结束。

白宫的轴线向南经华盛顿纪念碑,越过潮汐湖,到填充的新岸与马里兰大街的延长线相交,交点处建一个纪念性建筑(1933年建成杰斐逊纪念堂)。

在国会山庄的东部布置一组方形建筑作为立法中心,其余三面布置一些行政设施。

这些处理手法大体遵循了朗方的最初设想,并细化了华盛顿中心区的轴线系统。而原来朗方的规划设想,是采取一种直接面向波托马克河延伸的开敞格局。只是这个新方案系统在河岸地区加了两个空间定位点(指林肯纪念堂和杰斐逊纪念堂),使总体格局变ā成了一种内向性格局。

这种变动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好在这两个空间定位点体量较小,对从国会山庄和白宫欣赏波托马克河的风景影响不大。公园委员会也注意到要保护从“林阴道”到波托马克河的视野,由此曾将轴线南端的组群性建筑改成了仿罗巴万神庙式的方案(指杰斐逊纪念堂)。当然,对这种基地的扩展也是朗方当时所无法想到的。

市民们对这个方案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和两院政治领袖也赞许了他们的工作,并使“公园委员会”真正成为监督行使实施规划的权力机构,这些措施保证了1902年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

朗方的基本构思反映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利用自然元素衬托人工建筑物的构想。尽管他借鉴和吸收了巴洛克式城市设计手法,但所形成的纪念性格局和氛围都比较符合美国华盛顿这个新兴国家的政治需要。从时代背景来看,在1902年参议院“公园委员会”制定修改性规划前夕,芝加哥于1887年举行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的规划与建筑表明了复古主义的抬头,并引发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美化城市面貌的热潮,即城市美化运动。华盛顿“公园委员会”的成员几乎都是受复古主义影响的人士,因此,坚持朗方的巴洛克式设计思想和手法,要求新建筑具有纪念性,推崇古典主义形式成为一种时尚。使人惊奇的是,这时建成的很多单体建筑,其风格能与100年前朗方的规划风格相对接,并形成一种总体性和统一性的城市格局。

穿行在华盛顿中心区的轴线系统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古典性建筑语言和规划语言所带给人的心灵震撼。由于良好的设计水平和施工水平,这些新古典主义建筑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质量,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永恒感。

朗方的墓地就设在波托马克河对岸的阿林顿国家公墓。据文献记载,他的遗骨曾在1909年安放在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中供人凭吊,享受过伟人般的“礼遇”,后来才迁葬到这块他规划的东西向轴线的延长线上。

在朗方墓地的花岗岩石板上,刻着朗方当年所做的规划方案,那个曾影响了华盛顿城市建设200年的轴线系统。

新乡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 河南省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新乡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电子电器、生物制药、化纤纺织等优势产业为特色的制造业基地。 城市职能 1) 新乡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豫北地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中心城市; 3) 以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为特色的区域性制造业基地; 4) 以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为核心的区域性科技教育中心; 5) 以国家交通干线为基础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6)具有人文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110万人;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70万人。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6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用地分为四类:高强度建设地区、中高强度建设地区、中强度建设地区和低强度建设地 区。 高强度建设地区:容积率为2.7—5.0,建筑密度25%—45%,建筑高度不限。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地段。 中高强度建设地区:容积率为1.7—2.7,建筑密度20%—35%,建筑高度小于100米。主要分布在各组 中心。 中强度建设地区:容积率为0.8—1.7,建筑密度20%—35%,建筑高度小于60米。主要分布在一般城市 建设地段、新乡科教园区等片区。 低强度建设地区:容积率0.3—0.8,建筑密度15%—20%,建筑高度小于24米。主要为市政基础设施用 地、特殊用地、风景区等用地。 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方向 依托金穗大道,跨越京广客运专线和京港澳高速公路向东发展。 中心城区各片区主要职能 1) 中心片区:是城市的核心功能聚集区,承担城市主要的商贸、居住和文化服务等功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前后的两个国际战略体系。前者维持了20多年的世界和平,后者则维持了40多年。两者都是战争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比较中更深刻地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下是史学界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的一些成果。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创立过程的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后仓促建立的,是战胜国急于处置战败国、分享胜利果实的结果。“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实际上是从战后的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开始的,甚至其主体部分——《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盟约》连同《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都是在巴黎委员会这一次会议上完成的。所以,实际创建凡尔赛体系的时间只有一年半——1919年1月至1920年8月。”这么短的时间签订了如此多的媾和条约,其“速度之快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条约制订者们根本无法就条约的具体内容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研究,甚至当德国人已经应召来到凡尔赛时,“条约仍然很不完备,德国人仍然在等待”。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则截然不同,它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还在战争进行之时的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就在纽芬兰附近海域上的一次会晤中拟定了《大西洋宪章》,从而拉开了创建国际新秩序的序幕。此后,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和讨论,到1951年9月旧金山会议达成了战后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雅尔塔体系才最终建立。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从《大西洋宪章》到《旧金山和约》,历时整整10年。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战略格局的不同 传统的世界格局是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由欧洲列强主宰国际事务。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仍然是一个以欧洲大国为中心的格局。美、日的崛起和扩张实质上是欧洲格局的扩大和延伸。而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世界格局核心的地位一去不复返。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为国际结构中心,大西洋时代逐渐过渡到太平洋时代。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性质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经济基础上,由资本主义国家扮演主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列强强权政治、秘密外交的产物,具有十足的反动性质。雅尔塔体系虽带有大国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等旧的痕迹,但在该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的社会制度,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国际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处置的不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失败的。《凡尔赛和约》签订时,战胜国标榜其目的是为了和平,是为了不再发生战争。事实上,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复仇。法国为了报普法战争之仇,使尽浑身解数打击德国,力图使这个国家最大限度地遭到削弱。它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坚持国联是一个遏制德国的体制。《华盛顿和约》也限制了日本人的野心,使之极为不满。这些条约是为了保证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利益受损国的不满。“为复仇而确立的凡尔赛和平体系又准备了一个新的复仇主义温床”。 第1页共1页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历史选修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学案 本单元学习要求: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导入:请同学们看第二单元引言的图片,图上这份和约是由法国保存的一个副本,《凡尔赛和约》被签上字,封装好并装饰上缎带。和约上留下了世界上重要领袖们德亲笔签名。法国保存的条约正本被德国军队在二战中的1940年夺得法国档案后毁掉了,因为德国人深深痛恨这个和约,条约的另外两个正本被英国和美国所保存。战争仅仅是帝国主义解决政治问题的手段,它仅为实现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而外交是政治的延伸,因而,争夺只不过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 合作探究: 第一课巴黎和会 一.1.阅读课本P24第一目,思考: ⑴在巴黎和会上,为什么德奥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⑵看课本P25(巴黎和会“三巨头”),可以得出参加国在会上的地位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美国总统威尔逊。曾任大学校长和教授,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作为解决战后世界问题的纲领,迷惑了不少人,人称“百灵鸟”。回答: ⑴参加和会的意图? ⑵在以下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原因: ①处理德国问题上: ②中国山东问题上: ③建立国联问题上: 阅读材料: “一、公开达成公开的和平约定……二、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三、尽速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四、……五、自由地、坦率地和工正不偏地调整一切有关殖民地的要求。 …… ……十、在各国的地位中得到维护和保障的奥匈各族人民得到自主发展的最自由的机会。十一、……塞尔维亚应得到自由和安全的通往海洋之路。……应建立各巴尔干国家政治和经济独立与领土完整的国际保证。十二、应保证现在土尔其统治下的其他民族的生命安全和自主发展的绝对自由的机会。……十四、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目的是向大小国家提供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 ——美国总统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①根据原则中的一、二、三、美国当时的目的是什么? ②根据十四,美国要求成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什么? ③美国当时的国际地位? 3.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能言善辩。被称为“狡猾的狐狸” ⑴参加和会的意图? ⑵在以下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原因: ①处理德国问题上: ②中国山东问题上: ③建立国联问题上: 4.法国总理克里孟梭,78岁高龄,政治手段狠毒,发言咄咄逼人,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外号“老虎总理” ⑴参加和会的意图? ⑵在以下问题上的态度以及原因:

城市商圈的发展趋势

城市商圈的发展趋势 庞梦轩: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今天我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一个城市商圈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商圈在商业上的定语就是商势圈,一个具体的商圈构造应该由点、线、面、流构成,其中点是指商圈的辐射圈,是市场区域的中心点,一家商店或者一个具体的交易场所就是商圈中构造的点,它就决定了商圈所在地理位置,因此科学的选址是市场建设重要的一点,所谓线是指市场区域内各种买卖的寄存关系,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当前各种相对的优势,制定政策、措施,充分发觉和开发这种优势,地方优势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又是区域市场的生成点,这是生成的线。所谓线是市场影响力的空间光度。零售店60—65%的顾客来自核心商圈,15—20%的顾客来源于商圈,俗话说边远商圈靠特色,同样在商圈规划中合理规划市场布局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商业网络,整合统一市场,减少市场投入中的盲目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圈的势力得到增加和拓展。 所谓流是指区域的变化、动向,这种变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前者如产业结构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变化,诸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因素,后者如市场管理办法、市场经营方针的调整、市场功能的变化等等。现在的商圈已经不同于传统商业区的概念,传统商业区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比如中央商业区,而中央就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正因为如此就出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差异,现在商圈的意义有两个方面,商圈的辐射范围可以透过传统的行政区域,两个商圈也可以叠交到一块发展,商圈是动态发展。 以下几个方面都会影响商圈的变化,分别是交通条件的变化、居民的置换、老城区改造、人口的递增、老商业业态的更新换代。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商圈形成的必然因素,一个商圈的形成需要从体量、位置等方面定义,商圈是一个群体,层次是多元化,因此没有一定体量的商业物体是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商圈的,一个商圈最基本的依托力是消费群体的消费力,位置就是所称低端,商圈的关键在于位置的便利性,便捷的交通就是商圈的基础,打造商圈的目的是如何体现商圈物业价值的最大化和商业经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城市规划,通过商业改造形成良好的非环境,这也是打造核心商圈的重要目的,以上几点就是商圈形成的必要因素。 一个都市商圈的营造需要有科学的业态组合和合理的业态支持,更需要有实力、高度责任感城市运营商与政府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价值。一个城市的发展将会从单一的商业个体竞争发展到商圈竞争,而对于一个商圈的发展应该考虑好很多方面。首先由于新的商家引入,引发直接的竞争会提升商圈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素质,从而优化商圈的企业经营质量,商圈一般从大型的购物中心发端,到多种商业业种经营等。 第二,一个商圈的发展不可避免对周边造成冲击,纵观零售业的发展,业主、业态、业绩之间的复杂变化至少在大城市会发展成商圈的竞争,如果商家解决好特色问题一方面会给别的商家造成压力,另一方面会促进业态的优化,推动整个商业的升级创新。

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资料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 甄峰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区域内部城市间的网络化进程也不断加速 【关键词】 全球化和瞬间通讯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话题(Castells, 1989; Sassen, 1994; Graham and Marvin, 1996; Graham S. and Marvin S., 2001)。信息技术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也使得城市间及其内部活动的空间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Moss and Townsend, 2000)。从全球或区域层面来看,城市的发展已经跨越了自身界限,通过高速网络将各个城市及其设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多样化的世界或区域性城市网络。 1西方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背景 网络,并不是一个最新的概念。可以说,从交通、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到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的内涵不断拓展,也推动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这促使构成城市的网络要素和城市网络进入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组织结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与行为准则。正如在欧洲一些地区,接近多样的城市网络不再是一个额外的或受限制的特定地区或特定社会团体。它是社会必须,一个社会权力、也许是城市生活的象征(Dupuy, 1992)。 1.1信息社会与网络化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新技术的产生及其应用对西方发达国家原有的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对由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则逐渐成为了西方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未来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科学社会science society(Drucker 1969)、后工业化社会(Bell,1973)、第三次浪潮(Toffler)、服务社会(Gershuny 1983)、知识社会(B?hme and Stehr 1986)、通讯革命(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illiams, 1988)、信息社会(John Naisbitt, 1982; Lyon, 1988)、学习社会(Lundvall and Johnson 1993),以及正在浮现中的数字时代或数字社会及网络社会(Gosling, 1997;Castells, 1996)。在西方,这样的转型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继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变化(Graham and Marvin, 1996)。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城市网络,而不是功能等级中的单个及单中心城市是理解今天的知识密集型城市经济的关键(Buijs, S., 1994)。在西方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城市网络(urban network)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被定义为一个水平的、非等级关系的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化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形成过程及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的前期成果,项目编号40301014。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明显区别。现代城市在性质、功能、基础设施、用地结构、市域结构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1.城市功能专业化与服务业化 近代城市的主要启动力量是工业化。“工业革命结束了牧歌和田园诗的时代,那种中世纪城市以其恬静、幽深、典雅著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由喧器、繁忙、紧张和污染所代替”(陈敏之。1985)。一大批工业和商业发达的专业化城市兴起。汽车城、钢铁城、纺织城相继形成。伦敦、纽约等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进入现代城市阶段。现代城市在功能上的特点是服务业发达。从1960年年到1981年服务业在东京经济中的比重由。54.8%上升到72%。纽约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80%。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①加工工业趋向自动化、高科技化、高附加产值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工量减少,对金融、信息、技术、流通的依赖度增加;②闲暇时间增加,对生活服务的要求增加,旅游业、疗养保健业、饮食业等行业繁荣。 2.基础设施现代化与环境优美化 现代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很广。对现代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通”字,包括人流畅通,物流畅通,信息交流畅通,金融流动畅通。香港是新兴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1988年香港启德机场进出旅客1300万人次,接近当年大陆全部民用航空业的旅客1400万人次。香港有电话270万户,相当大陆电话户数四分之三。1992年香港海运集装箱吞吐量达800万只,居世界首位。香港银行资产总额达4000亿美元,资金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没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城市。 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环境质量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差距,环境质量是非常瞩目的。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地成荫,鸟语花香,像座公园。伦敦和华盛顿平均每人有绿地25平方米和46平方米。波恩

华盛顿中心区的形成和发展

华盛顿中心区的形成和发展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ashington center 作者:梁雪 Liang Xue 摘要: 华盛顿中心区建设是规划史上的经典实例,其形成应归功于朗方的原始性规划和它的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城市历史和现场调查,介绍了华盛顿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特别是纪念性轴线的成长过程,同时揭示了目前城城市格局的空间特点。 Abstract: The Washington center is a typical case in the cities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reasons for these are due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original plan by Lenfant and its lasting effect on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 Paper will introduce three processes of the constructing history about Washington D.C, especially in the growing process of the memorial axis ( The M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special character of this area will be explored. 关键词:华盛顿中心区朗方的规划纪念性轴线 Key words: Washington center, the plan by P.C.Lenfant ,memorial axis 作者:梁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图1: 在“外国城市建设史”和各种新近出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书籍中,都会提及美国的华盛ā顿规划和建设,在美国城市中,首都华盛顿是少数几个经过规划的城市之一,采用了放射形干道加方格网的道路系统,改变了18、19世纪大多数美国城市方格网形道路系统的状况,更难能可贵的是1791年所做的规划和主要的规划思想在以后的200年时间内得到贯彻和完善,使华盛顿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到达华盛顿市区的当天,我就随着旅游团参观了位于华盛顿东西向主轴线南侧的美国航空与航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随后,又参观了位于白宫轴线上的杰斐逊纪念堂。从航天博物馆门前向东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出于“林阴道”树冠上的国会山庄的白色圆顶,体会这一建筑在华盛顿中心区,特别是东西轴线上的标志性作用。在杰斐逊纪念堂的西侧则可以看到北侧华盛顿纪念塔和近处杰斐逊纪念堂的轴线对位关系。真是难以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我就亲眼目睹了朗方在1800年所作的华盛顿规划的两条核心性轴线。 提起华盛顿的中心区规划,不能不提到那位法籍工程师朗方(Le Enfant)和他的原始性规划。 1791年,当时的朗方仅37岁。他的父亲曾在法国凡尔赛宫任过宫廷艺术师,这使朗方在儿时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肄业于巴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后于1777年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来到北美,支援那里的独立战争。他以其在工程中的建树得到了华盛顿元帅的赞赏,并成为元帅的朋友。1791年年初,当华盛顿总统请他为新首都进行规划时,他便以充沛的精力、惊人的速度投入了勘察设计,并于同年8月完成了最初的规划设计。

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案例 中规院:萍乡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8.2 城市发展方向 8.2.1用地条件 1、自然条件 坡度评价:萍乡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多为丘陵地形,地貌起伏平缓,除了一些大山和山体余脉外,经改造后多为可建设用地。从坡度分析来看,不适宜建设用地范围为仙峰岩山体及其余脉、三丘田山体和朝形岭南麓余脉等。 地貌评价:在地貌方面,城区周围主要的山体有仙峰岩、三丘田、天子山、岩仔寨、朝形岭南脉、黄岗岭北脉和芭蕉岭北脉等。主要水体为萍水河,贯穿了中心城区。 2、地质评价 从地质角度分析,不适宜建设用地有仙峰岩山体、三丘田山体、朝形岭南麓余脉、东壁、十里和三田煤矿等区域。其中采控区有安源煤矿三丘田采控区、白源采控区、青山煤矿采控区和三田煤矿采控区。 图8-1 萍乡中心城区非建设用地控制图 通过以上分析,城市可拓展空间基本上介于沪瑞高速公路和320国道之间的东西向非连续狭长丘陵区域。适宜建设区有主城区东北部、北部,青山镇区西部,湘东城区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不适宜建设区域有主城区东部、东南部、西南部、主城区与青山镇间的区域、西北部,湘东城区的东南部、南部、西部1。 1湘东地区地质资料为湘东区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提供

8.2.2区域经济联系 从前面区域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在萍乡周边存在着两个较大的经济核心,一个是以南昌为核心的昌景九城镇群,一个是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城镇群。萍乡位于两大城镇群之间,并具有极好的交通区位,这种格局对城市的发展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萍乡过去的城市发展历程来看,萍乡城市主要依托浙赣铁路和320国道发展,与昌景九城镇群的联系较为紧密。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萍乡与长株潭城镇群的交通联系更为方便,联系日趋紧密。因此,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依托319国道和沪瑞高速公路向北发展。 8.2.3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 古时交通以水路为主,随着河道航道业的发展,萍乡由于水路运输之便,在萍水河岸形成了县城、湘东等集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办了萍乡煤矿,随着煤矿的开发,萍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安源镇形成。到民国时期,在萍水河北侧香溪桥一带的萍乡县城已有24条巷(街)道,县城面积达到了1.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萍乡市的雏形。 解放后经过50余年的城市建设,安源镇成为以煤炭生产为主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青山镇成为以水泥和煤炭生产为主的城镇,旧城南部的丹江工业区成为主要的重工业区,集中多家大中型机械和化工企业。至1995年末,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6.64平方公里。 在新的发展背景与新的城市-区域联系格局中,萍乡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城市发展有了迅猛的变化,多项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完工,南部的安源、东北部的苏家屋、西部的湘东都得到较大发展。 到2004年底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已经达到52.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5.17平方公里。 8.2.4发展方向选择 综合以上对用地条件、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空间历史演变三方面的分析,规划确定主城区的发展方向为:重点向北、东北方向发展,控制向东发展,适当向南、向西发展。湘东城区发展方向为:重点向西发展,控制向北发展,适当向南和向东发展。

第7课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岳麓版选修3 第7课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备课人毕晓黎 教学目标: 课标:了解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示法、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回顾凡尔赛会议和凡尔赛体系的内容、实质。指出列强“在最美丽的地方召开了最肮脏的会议”,凡尔赛体系也只是协调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冲突。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加剧,因此华盛顿会议又召开了。 讲授新课: 一、背景: 设问:一战后在亚太角逐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析回答。演变:在亚太角逐的六个国家变成了美、英、日三家争霸的局面。原因:受一战的影响,西欧国家衰落,而美日在战争中受益崛起,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1、英、美、日争霸——美日逞强:(边讲解边演示示意图) 这三国的关系如何呢?首先来看日本与美国。日本在一战期间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强迫北洋政府接受21条,战后巴黎和会确认其夺得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等,日本实力的急剧膨胀严重威胁了美国在华利益,与门户开放政策发生尖锐的冲突。 英国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英日曾数次结盟,英国的目的在于牵制俄国,但是日本的崛起已经威胁了英国的远东利益,因此两国从盟友开始走向对抗。英美一直是利益争夺的对手,但是面对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两国有了共同的利益就是抵制日本,况且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英国的衰落和对美国资金的依赖使它与美国政策迅速接近。 从这幅示意图中可以判断,三国矛盾中最主要的是?美日矛盾。 2、海军军备竞赛——形势紧张: 出示三段材料,让学生通过数据、文字材料了解三国海军军备竞赛的概况。 让学生欣赏漫画,对军备竞赛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 总结:亚太的军备竞赛加剧了该地区国际关系的紧张,也是各国经济难以承受,在战后人民反战浪潮高涨的背景下,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列强决定召开国际会议,协调缓和各国的矛盾。 设问:想一想,列强召开国际会议还有别的推动因素么?与中国人民密切相关。 3、中华民族觉醒——帝国恐慌: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中国代表团拒签凡尔赛和约和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也使各国十分恐慌,因此协调在华矛盾、共享在华利益显得尤为必要。 二、内容(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慕尼黑高科技区园区资料

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始创于1984年,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该园区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成立。园区面积当时为2平方公里,由于符合支助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势,受到企业界普遍欢迎。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目前,园区拥有300多家电子公司,仅西门子一家生产的电子表、集成电路产品就占世界的30%。 德国科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就西欧地区而言,德国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从1983年开始起步,到1990年就发展到90多个,以后几年的发展,充分地体现了德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后来居上之势。由于面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挑战,德国政府希望加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抢先采取产业、技术、贸易三位一体市场的优势地位。德国创建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孵化中心”、“技术园区”、“研究园区”,最为多见。较为典型的有如下两例: 一是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始创于1984年,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投资成立。园区面积当时为2平方公里,由于符合支助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势,受到企业界普遍欢迎。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1992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建设。为使企业在较小的空间创建大的科技公司,并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创业大楼每个单元都安装了100兆的电信网络,微机、电视机、传真机、电话机等都集中在一个盒子里面。科技人员在这里完全可以了解整个西欧地区的产业领域和科技研究动态。园区建设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在这里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当前的信息技术。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一个新的企业、新的领域开始时,首先是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移植到其他地区,再创一个工业园区。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绿色食品科技园、信息产业科技园(均在1.4平方公里左右)。以及宝马汽车公司、西门子电器产业等,都与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有密切关系。 慕尼黑市高科技工业园区除了重视现代科技开发之外,十分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和扶持传统产业的发展。制定鼓励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园区建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其政策导向主要是针对市区规划建设而言。因为慕尼黑市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扩展,导致一些传统工业为保其生存不得不搬出市区。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举办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采取降低地价扶持传统产业发展。并由政府出资,对提升传统产业搬迁提供服务和人员技术培训,把传统产业在调整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目前,园区内有5600平米的标准厂房为传统产业的可租用面积,并有250个企业在园区的扶持下向市场提供供货订单。 由于传统产业是很成熟的产业,他不仅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而且对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慕尼黑高科技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第二个小企业工业园,预计到2010年,整个地区将有1.5万平米的标准厂房可提供小企业使用。 二是海德堡科技园区。创建于1985年,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国际科学园,为专门从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医药技术和环境技术研究的公司提供设施和管理服务。其股东是海德堡市政府和莱茵奈克工商会。 海德堡科技园以生命科学中心著称,位于海德堡市大学校园及其它市区场所,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除筹建一个新的生物医学园外,另有3200平方米孵化楼正在建设中。园区

2.1凡尔赛_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教案(人民版选修3)

专题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2.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课程标准: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重点:1、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及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国际联盟的成立及其历史地位。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亦非理想的国际和平体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及其争霸计划 1.战后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 (1)基本形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和大国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 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大英帝国的衰弱和美国力量的迅速膨胀。 (2)具体表现: ①摧垮了四大帝国。②英、法、意在战争中受到极大削弱。 ③英国在战后开始失去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世界金融中心开始 由伦敦向纽约转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19年1月18日,凡尔赛宫。 (2)性质: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3)中心问题:讨论对德和约问题。 (4)代表:①共有27国代表参加。苏俄没有被邀请参加;德国作为战败国被排斥 在会议之外,听候处置。 ②操纵和会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主要内容: ①德国承担发动大战的罪责。②调整德国的疆界。 ③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④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 拥有重型武器,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⑤德国必须向战胜国提供赔偿, 由一个赔偿委员会确定赔偿总额和赔偿方式。

(3)影响:①它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 ②它把德国民众置于奴隶的地位,由此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的种子。 三、国际联盟的建立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饱经战祸的各国人民渴望找到根除战争、保障持久和 平的途径。 (2)在人民的强大压力下,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了建立国际组织的建议。 (3)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 2.建立: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盟约正式生效,标志着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3.性质: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 4.主要任务: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 5.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厅,其中行政院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4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6.美国与国联:美国是国际联盟的发起者,但由于国联的成立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多少实际利益,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四、华盛顿会议: 1.历史背景: (1)巴黎和会之后,协约国各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华盛顿会议: (1)召开: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正式开幕。 (2)主要议题:一为限制军备问题;二为处理有关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 关系问题。 3.签订条约 (1)《四国条约》:①目的:解决英日同盟问题。②国家:美、英、日、法四国。 (2)《五国条约》: ①签约:1922年2月6日,五国缔结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 国条约》。 ②内容:规定英、美、日、法、意主力舰的比例为5∶5∶3∶1.75∶1.75。 ③影响:a.地位:是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b.意义:美国在海军军备上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地位,而日本海军 实力的发展暂时受到限制。 (3)山东问题的解决:①原因: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悬而未决。 ②条约: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 ③结果: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与胶济铁路路权。 ④影响:是对《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规定的修正,也是中国在华盛顿 会议期间所取得的一项外交成果。 (4)《九国公约》: ①原因: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商讨解决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而中国 问题是这一议题的核心。 ②签订:1922年2月6日,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 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③内容:确立了美国主张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描写德国慕尼黑风情的好句好段

描写德国慕尼黑风情的好句好段 1.年叱咤风云的路德维希国王统一了德国,把柏林作了统一德国的首都。导游告诉我们:慕尼黑是德国著名的出产美人的地方。俗话说: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当年这里出产的无数美女,很多都被路德维西国王收归麾下,换句话说是慕尼黑众多女人们征服了路德维希国王。所以说,与其说路德维希国王统一了德国,不如说是慕尼黑的美女们统一了德国。 2.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慕尼黑成了希特勒纳粹党部的指挥中心是制造灾难的策源地。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希特勒嚣张缔造的第三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坟墓,慕尼黑90%以上的建筑被戏剧‘}生地炸毁而几成废墟。建筑文化遭受空前劫难.这是慕尼黑留给我最初的印象。 3.情的慕尼黑也有深沉的一面。高贵雅致而又历史悠久的皇宫区以及具有鲜明特色的圣母教堂,诉说历史久远,无比辉煌。哥特式的新市政厅、古罗马式的国王广场以及各式现代化的建筑,一座连一座,让你仿佛走进了建筑历史的长廊,不禁感叹“欧洲建筑博物馆”之名的确名不虚传。穿行于各个博物馆之间,颇有点行走在历史和现代间的意味,悠长而又耐人寻味。 4.你行走在慕尼黑城的大街小巷,行走在鹭鸟筑巢的河边,徜徉在恬静和睦的人流里,感受着街道和大路旁那些绿树青草的自然,感受泛着古铜色的古老建筑的气韵,你会感受到人与自然原来可以如此的和谐,几乎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做不做皇帝大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历史包袱真的就那么积重难返吗? 5.伐利亚州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历来是一个富裕之乡,其首府慕尼黑当然更是气派堂皇。来到慕尼黑走在街市上,我发现这是一个古迹很多的城市,街面上的很多建筑恢宏大气,留有依稀可见的古老印记。我女儿住在慕尼黑西南,古旧的楼房很高大,里面铺的老地板走起来总是有些吱吱乱响,走在上面我只好轻手轻脚,生怕惊动了别人。 6.是人非。慕尼黑这些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恬静地矗立在绿树和花丛中,宫殿中的小运河里还流着那样清澈如镜的水,河两岸的树木的倒影那样清晰地和悠远,甚至于一些水鸟和天鹅就在岸边和河中的水草上做窝养育后代,但是,当年曾经辉煌的国家已经不在,当年曾经的奢华迷醉已经不在,那些妙若天仙的美女们也已经纷纷作古。 7.伐利亚的州府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德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航空枢纽。这个充满媚力的城市是巴伐利亚人的骄傲,不仅因为它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德国慕尼黑大学怎么样

德国慕尼黑大学怎么样 德国慕尼黑大学解析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是近几年的热门留学院校,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柴油机之父”狄塞尔及众多名人的母校,在教学的教学质 量上堪称世界第一,是工业留学生心中的理想留学圣地。 【学校简介】 慕尼黑工业大学坐落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拜仁)州首府慕尼黑,是该州唯一的工业大学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 学是国际享有盛誉的德国顶尖大学和稳定的“诺贝尔奖制造工厂”,也是“柴油机之父”狄塞尔,“制冷机之父”林德,“流体力学之父”普朗特,文豪托马斯·曼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及社会名人的母校,包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就读于该校,后受纳粹迫害才转学 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近现代以来,慕尼黑工业大学被认为 是德国最好的大学和德国大学在当今世界上的标志。在世界著名机 构以及杂志的各类排名中,慕尼黑工业大学常年排名德国第一,世 界前列。在德国教育部的大学科研排行榜(CHE)上,慕尼黑工业大学 已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因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优异的科教质量, 慕尼黑工业大学于2006年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三所德 国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被德国政府列为“未来计划”中重点 资助和扶植的对象。学校拥有3个校区,下设13个学院,133个专业。职员工9000余人,其中包括400余名教授,4800名科研人员。在校注册学生超过24000人次。 2014年4月21日,华南理工大学与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慕尼黑工业 大学签署五方协议,拟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建立“华南理工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研究院。

《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 交流等多方面。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 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 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

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 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这些中心城市 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 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 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 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 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 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

曼哈顿+华盛顿城市规划特色及思考

一、纽约城市规划特色与思考 (一)纽约印象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国际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其主要的商业、金融、政治等功能集中在曼哈顿地区。曼哈顿地区包括曼哈顿岛、伊斯特河(即东河)中的一些小岛及马希尔的部分地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等都集中在曼哈顿岛。曼哈顿高楼林立,50层以上的摩天大楼就有600多幢,成为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尔街了,美国许多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以及律师事务所均云集于此。 (二)纽约的规划特色 1、有序的城市交通 纽约市是美国城市中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中又以曼哈顿地区为最。曼哈顿地区虽然高楼林立,开发强度很大,人口密度很高,但是城市交通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忙乱和拥堵,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 纽约的公交舒适、准时、方便、快捷。首先公交车质量较高,也非常干净;其次,公交站点分布密集,一般纵向公交每隔2-3 个街区设一个站点,横向的公交每条街都有一站,便于市民就近上车;第三,在市中心地区专门辟有“公交专用道”,供公交线使

用,其他车辆不得在这条道上行驶,保障了公交的快捷和准点;此外,纽约市政府还充分利用征油税、过桥过路费以及在一定路段除公交车以外的车辆不许“左拐弯”或“右拐弯”等等政策导向来鼓励市民多乘公交、少开私家车。 行色匆匆、川流不息的行人也是纽约街头的一大特色,在纽约的城市交通规划中,行人享有很多优先权。首先,大部分街道交叉口人行横道都有专用指示灯,绿灯的时间可以确保行人轻松通过;其次,纽约禁止红灯方向的车辆右转弯,保证绿灯方向的行人可以安全的走过马路;同时,纽约还规定沿街的商户、住户或者单位对其门前的人行道具有保洁和维护的责任,以保证行人安全。正因为行人具有种种便利和优先的权利,纽约许多上班族都选择步行。 2、巨大的中央公园 在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中央,有一片宽敞的绿色空间,这就是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位于曼哈顿五大道至八大道,59街至110街之间,公园长约4000米,宽约800米,占地面积约为3.41平方公里,占整个曼哈顿岛面积的6%。中央公园的特色不仅仅在于其很大的占地面积,更在于其自然生态的规划设计理念。 中央公园始建于1856年,由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主持设计。中央公园设计特色之一就是分离式交通系统,人行道、跑马道以及观光车道都自成体系。同时为保证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