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6、滕王阁序(王勃)?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 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 理解文中的典故。

4. 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 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 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 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 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 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 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 朗读与预习:

1. 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霁:ji 天气晴朗

D 逸兴遄飞

遄:chuan 迅速

2. 断句品韵:A 四四对四四:豫章/ 故郡,洪都/ 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2. 临/ 帝子之长州;穷/ 待遇之萦回“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 彭泽之樽“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 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 襟三江/ 而带五湖;潦水尽/ 而寒潭清“三四式”;(2. )龙光/ 射/牛斗之墟;宾主/ 尽/ 东南之美“二一四式”;(3. )落霞/ 与孤鹜/ 齐飞;秋水/ 共长天/ 一色“二三二式”;

(4). 都督/ 阎公/ 之雅望“二二三式”

D. 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E 六四对六四:屈贾宜/于

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 明时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 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 于云间。

H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六. 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 豫章故郡(见注释)。

2. 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 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 豫章故郡故:旧

2. 地接衡庐接:接壤

3.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 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 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 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1. 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 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 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 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 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 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问题:

1. 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一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一一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一地势宏伟

2. 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 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 背诵本段。

七. 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 钟鸣鼎食之家

2.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补充注释:

1. 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 彩彻区明彻:普照

3. 雁阵惊寒惊:被...... 惊扰

4.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 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 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 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1. 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 1. 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 2. 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 3. 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 4. 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 5. 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 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 1. 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 2. 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 3. 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 4. 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 6. 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 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 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 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 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

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

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复习1~3 段中的典故,分析4~6 段。教学过程:

一. 复习典故(略)。

二. 分析第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 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 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 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 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 兴尽悲来兴:兴致。

6.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 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 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 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 穷且益坚:且:反而。

11. 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四段内容:

1. 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 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 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 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 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 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 第七句:是虚写,言

8. 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 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 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四)分析第五段内容:

1. 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 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一“老当益壮……志。”

3. 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一“酌贪泉……犹欢。”

4. 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 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 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①“长安”“帝阍” “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 “李广” / “贾谊” “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 T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三. 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 一介书生介:个

2. 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 有怀投笔怀:心思。

4. 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 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 兰亭已矣已:过去。

8. 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 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10. 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 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 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 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 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 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 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 全文内容: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 写作特点:

1. 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 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 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 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 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

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

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四.语言揣摩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 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2.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滕王阁序教案语文版必修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目标3、4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

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修建的一座楼阁,故址在今天江西南昌赣江之滨。落成时,李元婴封为滕王,所以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任都督阎某又重新修缮,并在公元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但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1.关于本文的写作(见“王勃一序传千秋”) 据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受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在省亲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6岁。他的诗文中常流露出一种愤懑忧郁的心情。有《王子安集》。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正音断句。2、自由朗读: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提示: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节拍为二二式。 六字句大致有四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5、滕王阁序(王勃)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多媒体出示)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着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从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霁:ji 雨过天晴 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岛屿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滕王阁序》理解性默写(最全)

《xx序》理解性默写 (一) 班级姓名 1.《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 2.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的句子有: ,。_________,。 3.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4.直接描写xx壮丽景观的句子是: ,,,。 5.王勃《滕王阁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6.写景表现虚实相映之xx四句是: ,;,。 7.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8.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 9.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

,。 10.用历史典故暗示宴会豪华、人物高雅的句子是: ,; ,。 11.感叹宇宙之大、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12.作者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 ,。 13.《滕王阁序》中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则是从历史上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接着用两个四六句来拓展这层意思,;,,并以,作结,总束上文。 14.直抒胸臆,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 15.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 ,? ,。 16.表达自己乐观xx情怀的两句是: ,。 17.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珍惜眼前岁月为时不晚的句子是: ,;,。 18.用古人的典故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的句子是: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

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 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

滕王阁序赏析

滕王阁序 王勃(唐) 【原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奉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序教案(附原文)】滕王阁序原文

【滕王阁序教案(附原文)】滕王阁序原文《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j 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騑(cān 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

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 )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闾(lǘ)阎(yán) 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dì)眄(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滕王阁序试讲教案-word

滕王阁序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 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滕王阁序》理解性默写(最全)

《滕王阁序》理解性默写(一) 班级姓名 1.《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2.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4.直接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观的句子是:,,,。 5.王勃《滕王阁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6.写景表现虚实相映之美的四句是:,;,。 7.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 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8.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 阁序》中的: ,。 9.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 10.用历史典故暗示宴会豪华、人物高雅的句子是:,; ,。 11.感叹宇宙之大、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12.作者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13.《滕王阁序》中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则是从历史上撷取的两 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接着用两个四六句来拓展这层意思,;, ,并以,作结,总束上文。 14.直抒胸臆,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15.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 ,。 16.表达自己乐观开朗情怀的两句是:,。 17.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珍惜眼前岁月为时不晚的句子是:,;,。 18.用古人的典故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的句子是:,;,。 19.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0.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滕王阁序》理解性默写(二) 班级姓名 21.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盛赞滕王阁因地制宜,依形就势的特征,实现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 22.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渔舟在晚霞中纷纷归航,江 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2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 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解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解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设计

标准实用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高中语文《第5课 滕王阁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滕王阁序》逐句解析

《滕王阁序》逐句解析 【第一段】 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翻译:豫章(原为)旧时的郡治,洪州(本是)新设的都府。分野(正对应着)翼星、轸星,地域紧接着衡州、江州;以三江为衣襟,把五湖作束带,(上)控着荆楚(下)连着瓯越。 讲解:“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二十八列星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翼轸二宿为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有煞尾的作用。“襟”和“带”在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鉴赏:这是扣着题目中的“洪府”介绍滕王阁所在的地方。一连三组,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方面描述了滕王阁所在之地的重要,言辞之间的历史感、空间感、使命感使人在千载之下犹然怦然心动,洪州的地势之雄可谓写得淋漓尽致。 原文: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翻译:物品具有光华,天空显示宝气,龙泉剑光直射向斗、牛二星的位置;人物具有杰出才能,山川显现出灵秀之气,(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雄伟的州郡像云雾一样(从大地上)涌起,杰出的人材如流星一样(在夜空里)飞驰。城池雄踞于蛮夷与中原相交之处,宾主囊括了东南地区的俊美之士。 讲解:“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鉴赏:这是介绍洪州的人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个成语由此而来,“龙光”句与“星分”句遥相呼应,“徐孺”与起句豫章故郡遥遥相接;追溯汉代历史人物为下文的时人出场作好了铺垫。写时人又先写“雄州雾列”,以写地势与上一层含义相连,并将地势与人才形成交叉,有反复渲染之意;“俊采星驰”直写时人,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具体发挥。两组句子,极写洪州人物之盛。 原文: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翻译:洪州的阎都督具有高雅声望,他的仪仗从远方赶来;新州的宇文刺史具有美好的德行,他的车驾在这里暂驻。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綮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鉴赏:介绍了两个著名的与会者,此为点的介绍;自此进入具体的时地人的描写。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把每一节平常课上成公开课 把每一节公开课上成平常课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欣赏《滕王阁序》的美景与真情;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和“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指导背诵。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文体 1、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四大名楼”,你们能说出写这些名楼及其相关诗句吗?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该文集音韵之美、文句之美、景物之美、感情之美于一体,浑然天成,实为千古骈俪绝调,今天我们进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2、简介滕王阁: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此楼在历史上迭废迭兴达28次。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距唐代遗址百余米。今重修后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 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1926年军阀混战时,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建国后,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阁。重建后的滕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

《滕王阁序》23个典故详解

《滕王阁序》23个典故详解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会”读kuài,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