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思考与讨论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思考与讨论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思考与讨论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思考与讨论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最新感受,情感态度的思量。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如今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往往会超出教材上的教学起点和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也已略知一二。可见,深入、细致、全方位地分析学情是找准教学设计起点、搞好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前提。

全方位地分析学情,首先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达到何种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什么等。这就是学生掌握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其次,要明确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择优,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路径的设计。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材是提供给教师的一种教学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但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进行科学的与再创造、再加工。

1.关注生活

首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设计的学生生活情境。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买玩具、数文具、整理房间等)、有趣的数学史实(如记时法的发展、量的产生与发展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等。其次,可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本班实际,把学生经历过或感受到的生活小故事、小情景、小游戏等生活经验作为背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与叙述中,主动建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设计第二册“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借助于学生爱搭积木这一特性展开以下四个层次的学习。第一层,上课伊始就创设让学生“搭积木”的游戏,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2)让学生室里找新家”、“走出教室找新家”这两个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我是小小设计师”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体会数学的内在美。

2.知识的重组和再创建。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裁剪与组合,这是优化教学内容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1)课时整合,扩大教学容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孩子见识更广了,知识也更丰富了。对于有些知识的学习已经走在了教学的前头。那么是顺从教材按部就班,还是进行大胆整合呢?毫无疑问,应该选择后者。如:第一册中的“20以内进位加法”,教材要求是分三个课时(即两节新授加一节练习)完成的。但是课前调查发现,班里90%的学生每人每分钟已能正确计算6道题左右,这可是新课标针对结束本单元时提出的技能目标。不过口算方法却五花八门,用“凑十法”的反而较少。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不妨把三课时整合为一课时,把算法多样化、对凑十法的体验和强化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教学设计,学生在上课时一点也没有因为重复学而感到单调乏味,他们在相互不断的交流启发中,切实掌握了“凑十法”,还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真正实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科整合,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介绍有趣的数学史实、调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学生生活情境等方式来实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其文化价值。例如:“识别方向”一课,上课前一天先布置学生回去收集识别方向的方法。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来介绍“识别方向的好办法”。有的说“太阳升起来的地方是东方,太阳落下的那边就是西方。”有的说“北极星升起来的那边是北方。”有的说“森林中只要看树叶,稀疏的那边是南方”等等。大概介绍了七八种方法。其中一个同学更厉害,他拿出自带的指南针介绍了指南针的渊源和使用方法。在这七嘴八舌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自然常识、历史、数学知识融于一体,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合作、实践、交流,转变教学设计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变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1.经历操作,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理解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这说明,我们在设计时应使静态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化,特别是一些几何知识的学习和中低段的学习要为学生预设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操作学具。②学生在观察或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可与同伴讨论、交流,以弥补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③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利用旧知,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知的过程。所以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那些虽是起始知识,但学生已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例如:学习第一册“分类”的第一课时,就可以设计成在上课伊始就出现一个乱七八糟的堆满文具和学具的场景。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感受,你准备怎样整理,为什么?”学生完全可以凭借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找到分类的标准,完成对物品的分类,逐步形成分类的思想。

3.合作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把握好合作与交流的契机呢?笔者认为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的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在确定解题策略等方面都是展开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时机。而且要对合作与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达到收放自如、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10的分解与组成这一环节时,我是进行如下设计的:①让学生独立把10个圆片分成两堆,怎么分?②交流分法;③讨论易记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在独立操作时只有两、三种方法,即使有九种分法的学生也是随意而无序的。通过了交流,让分法少的也变多了,再通过讨论易记方法,又使无序变成了有序,知识就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与相互修正中得到完善,能力就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交流中得以培养。

四、加强课后反思,日臻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不应仅仅是上课前的构思与预设,而且在上课后也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与完善,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优化效果。

现以“识别方向”中认识图上东南西北”这一小小片断的反思与改进为例,谈谈设计的完善。

一稿设计:(1)认识教室的东南西北(前面是东);(2)相互介绍教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摆设;(3)教师介绍地图上的东西南北;(4)让学生按“上北下南”的标准在纸上画出教室的示意图。结果,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同学提出用“上东下西”画教室示意图更方便,对于“上北下南”这一标准就是不能认可。

课后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设计时把教育变成一种告诉,重结果轻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缺少了一种体验与感悟的机会。《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可见,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有利于学生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认识,我对这一环节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设计。

二度设计:课前活动:带学生到操场上认识它的东南西北,并说说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最后让学生面向任意一方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建筑物?

(1)上课伊始让学生展示课前面的示意图并作相应的介绍。估计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2)引导感悟用统一标准作图的必要性。

①质疑:我们学校怎么会出现4个操作?而且教学楼位置怎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呢?②反问启发:4个人朝不同方向,就画出四幅不同的图,那么我们中国有13亿左右人口,朝的方向就更不相同,到底有多少幅中国行政图呢?③教师出示各种大大小小的中国行政图让学生发现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并说说统一“上北下南”作图有什么好处?④从上面4个示意图中挑出符合标准的一幅。

再次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因亲身体会到了作图标准不统一带来的麻烦,所以在老师的反诘启发下,借助平时的生活经验马上感悟到了用统一标准作图的必要性,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增强对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总之,全方位分析学情,优化教学内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优化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板块式非直线型的教学设计又为学生个性的张扬、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课后对教学设计的不断反思与完善更是为《新课程》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3.5

王响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 程整合的案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 《时、分、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十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机上展示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及自身尝试用鼠标随意转动时针、针分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运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转动钟表的时针、分针,掌握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随意转动时针、分针,并认读这些整时的时间,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运用计算机拨动钟表的指针,认读所表示的整时的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 教学工具:教师和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可控制每台计算机、一个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计算机播放音频“滴答”声,请学生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 2、运用计算机演示动画“时钟”,再请学生看一看,看到什么(钟表) 3、大家愿不愿意“认识钟表”,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计算机展示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小学数学分享课设计

分享课设计 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授课人赵增晋所在学校新乡县朗公庙镇马头王学校 课程名称《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 节选片段 名称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 推导》 全课教学 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节选部分 目标图形的割补、剪拼,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掌握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 信息技术在其中解决的重点和难点1、把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能更直观的通过图形的剪拼,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课件以列举法和简单的动画形式,更直观的呈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 容 教师活 动 学生活 动 信息技术手段 环节一用数方格的 方法求三角 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面积为 1平方厘米的方 格图,图中有不 同的三角形,数 格求出不同三角 形的底、高、面 积,并完成统计 表。 数出方格图中三 角形的底、高、 和面积,并一一 列举出来。 白板直观呈现方 格图,学生列举, 引发学生猜想三 角形底、高和面 积的关系 环节二由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公 式推导出三 课件动画演示把 平行四边形分割 成两个完全一样 让学生拿出预先 准备的平行四边 形量出底和高, 直观呈现,动手 操作相结合,能 清晰的使学生认

角形面积公式。的三角形。演示 两个完全一样的 三角形拼成平行 四边形。 再算出面积。然 后沿对角线剪 开,分成两个大 小一样的三角 形,量出底和高 再算出面积,比 对三角形和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 讨论。 识到等底等高的 三角形是平行四 边形面积的一 半。 ……引导学生得 出结论 再次演示课件内 容 尝试总结三角形 面积公式 动画、图片、文 字 听课教师评价 (着重信息技术使用的效果) 1、本课教学中,充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的能力。将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资源综合运用起来用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很好! 2、本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时间,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自我反思 信息技术使用起到什么作用,是否达到预计 目标1、现代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现象直观化形象化,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多种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的促进教学。 有什么不足或遗憾所做课件不够完善,应不断学习,把更多的素材,资源熔入到课件中,能更好的进行日常教学。 如果再上一次,你将进行哪些改进?争取将每个环节衔接好,把更多的教学素材、资源加入到教学环节中去。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经历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例如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节的设计,教材从学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数学就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得科学。 数学素养就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得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与学习中所需要得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得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得不可替代得作用。 一、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得抽象思维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发展。义务教育得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重要得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得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得数学教育,不同得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得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得需要、数学得特点,要符合学生得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得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得形成过程与蕴涵得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得选择要贴近学生得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得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得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得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得关系。课程内容得呈现应注意层次性与多样性。 3.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有效得教学活动 就是学生学与教师教得统一, 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教师 就是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 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 发学生得数学思考,鼓励学 生得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 养学生良好得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得数学学习 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就是一个 生动活泼得、主动得与富有 个性得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同样就是学习数学得重 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得 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得 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得经验 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 启发式与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 得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 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 得基本得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得主要目得: 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 学习得过程与结果,激励学 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应 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得 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 得结果,也要重视学习得过 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得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 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情感 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得发展对数 学教育得价值、目标、内容 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得 影响。数学课程得设计与实 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 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 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得整合, 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 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 得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 丰富得学习资源,把现代信 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与 解决问题得有力工具,有效 地改进教与学得方式,使学 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 得、探索性得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得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 生数学学习得特点,符合学 生得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 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 学本身得特点,体现数学得 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 能得数学结果得同时,重视 学生已有得经验,使学生体 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 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 结果、解决问题得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 下。 (一) 学段划分 三个学段:第一学段 (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 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 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 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 目标与过程目标。结果目标 使用“了解、理解、掌握、 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 使用“经历、体验、探索” 等术语表述 (三)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 个部分得课程内容:“数与代 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与实践”。“综 合与实践”内容设置得目得 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 得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应用 意识与创新意识,积累学生 得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 现实问题得能力。 “数与代数”得主要内 容有:数得认识,数得表示, 数得大小,数得运算,数量得 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 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 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得主要 内容有:空间与平面基本图 形得认识,图形得性质、分类 与度量;图形得平移、旋转、 轴对称、相似与投影;平面图 形基本性质得证明;运用坐 标描述图形得位置与运动。 “统计与概率”得主要 内容有:收集、整理与描述数 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 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 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 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 得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 发生得概率。 “综合与实践”就是一 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 主参与为主得学习活动。 “综合与实践”得教学活动 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 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 重发展学生得数感、符号意 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与模型思想。为了 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得 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 重发展学生得应用意识与创 新意识。 数感主要就是指关于数 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 果估计等方面得感悟。建立 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 活中数得意义,理解或表述 具体情境中得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一)总:六大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作者:郭鹏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

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快乐的大森林》案例 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分析与思路设计: 本节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应用部分的“用数学”知识点,属于第三课时。学生在第一、二课时已经认识了8和9,并掌握了8和9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前面也接触了6和7的应用题,但经常因为不能理解图意而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而平时只是利用主题图来解决问题,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2003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的课件,设计了这节整合课,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我设计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的环节,并融入了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设计这节整合课,为了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多种学科的融合,使数学教学不在乏味。 (二)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通过出示课件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

2018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 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20.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二、多选 1. 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资料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资料 2011年12月28日,在总结多年来全国课改实验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各个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蓝本。各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也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在数学学科,此次修订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课程标准终于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开启了破冰之旅,颇有力度地扭转了曾坚持近60年的“双基”、“双能”传统课程目标导向。从“双基”到“四基”、从“双能”到“四能”,新课程目标在原来的“双基”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原来的“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更多方位拓展了数学基础教育的内涵,在更高层面增益了数学课程教学的价值,让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都更好地反映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2011版)》从体例结构、文本表述、具体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了修改。主要修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在保持《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体验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做了以下调整。

(1)重新撰写“前言” 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功能、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课程性质”。不仅一般性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还特别强调了“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例”等统一放入附录 增加了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课程标准(2011版)》将这些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同时将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中的“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分别形成附录1和附录2。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不仅增加了案例的数量,并对案例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这是为了帮助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学实施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思考与讨论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的思考与讨论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最新感受,情感态度的思量。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如今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往往会超出教材上的教学起点和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也已略知一二。可见,深入、细致、全方位地分析学情是找准教学设计起点、搞好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前提。 全方位地分析学情,首先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达到何种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什么等。这就是学生掌握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其次,要明确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择优,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路径的设计。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材是提供给教师的一种教学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但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进行科学的与再创造、再加工。 1.关注生活 首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设计的学生生活情境。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买玩具、数文具、整理房间等)、有趣的数学史实(如记时法的发展、量的产生与发展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等。其次,可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本班实际,把学生经历过或感受到的生活小故事、小情景、小游戏等生活经验作为背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与叙述中,主动建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设计第二册“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借助于学生爱搭积木这一特性展开以下四个层次的学习。第一层,上课伊始就创设让学生“搭积木”的游戏,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2)让学生室里找新家”、“走出教室找新家”这两个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我是小小设计师”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体会数学的内在美。 2.知识的重组和再创建。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裁剪与组合,这是优化教学内容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1)课时整合,扩大教学容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孩子见识更广了,知识也更丰富了。对于有些知识的学习已经走在了教学的前头。那么是顺从教材按部就班,还是进行大胆整合呢?毫无疑问,应该选择后者。如:第一册中的“20以内进位加法”,教材要求是分三个课时(即两节新授加一节练习)完成的。但是课前调查发现,班里90%的学生每人每分钟已能正确计算6道题左右,这可是新课标针对结束本单元时提出的技能目标。不过口算方法却五花八门,用“凑十法”的反而较少。根据这一调查结果,我们不妨把三课时整合为一课时,把算法多样化、对凑十法的体验和强化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教学设计,学生在上课时一点也没有因为重复学而感到单调乏味,他们在相互不断的交流启发中,切实掌握了“凑十法”,还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真正实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科整合,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 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 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 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 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 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 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 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 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 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 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 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 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_9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论试题 1、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教材》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五大类;《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2、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3、《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判断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改编教材() 2、算法多样化就是一题多解。 () 3、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 4、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察。 ()小组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 1/ 20

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准》明确了四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8、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角色做出相应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9、《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10、在评价中,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1.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中谈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从(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方面来进行。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定,小学低年级主要开设(品德与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1.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前后”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 邢聪寅

“前后”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前后 活动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活动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活动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活动准备: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每组来一位代表上讲台排成队列 8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带领下开火车,学生当乘客按要求站队、调换位置。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二、探究讨论、学习新知

1、引入:老师要和大家去看一场森林运动会。请同学们仔细看, 再想一想你要说写生么? 2、课件演示: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松鼠、小白兔,乌龟、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师:把你看到的用“前后”说给同桌听。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谁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56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游戏活动,体验感悟。 1、游戏一:说一说。 (1)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游戏二:猜一猜,找一找。 师示范:谁的前面是刘嘉康,后面是张和。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三:动物赛车会。

(完整版)最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学段目标 (6)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 第一学段(1~3年级) (8) 一、数与代数 (8) 二、图形与几何 (10) 三、统计与概率 (11) 四、综合与实践 (11) 第二学段(4~6年级) (11) 一、数与代数 (11) 二、图形与几何 (13) 三、统计与概率 (14) 四、综合与实践 (1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5) 一、教学建议 (15)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建议 (28)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3) 附录 (36)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6) 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7)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