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4课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4课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4课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内容课

(4)恶劣的自然环境,匈奴的堵截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

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5)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

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过渡语:汉通西域中的张骞被称为“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汉通西域最

终又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板块二丝绸之路

观察丝绸之路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依照丝绸之路线路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并

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过哪些地区?

(3)假如你是汉朝的商人,你想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中原沿丝绸之路输

出的物品都有哪些?沿丝绸之路输入中原的物品都有哪些?

(4)丝绸之路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结合课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绘制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

并思考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1)从陆上道路运到地中海的西方世界的所有物品中,丝绸是中国

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2)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长安(往西)→河西走廊→西域→中亚、

西亚→欧洲。主要地区: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

(3)输出: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输入:良种马、

香料、玻璃、宝石等,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多种乐器和歌舞

等。

(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

了积极作用。

(5)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

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

响。

过渡语: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为了更好地加强对

西域的经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进行管理,东汉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板块三对西域的管理

(1)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是什么?它的职责有

哪些?意义如何?

(2)东汉明帝时,派谁出使西域?你能说出与他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吗?

答案:(1)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

队,征伐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

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

南的广大地区。

(2)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结束语: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大一统的汉朝政治、经济史的延续,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板书设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当堂达标1.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

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B)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在(B)

A.公元前139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138年

3.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C)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

之路的起点是(A)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杭州

5.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在(B)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战国

教材图片分析1.丝绸之路线路图:此图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亚、欧洲等的陆路贸易往来的线路图。注意能够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地名: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葱岭、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大秦(古罗马,在今地中海地区)的大体方位和位置。

2.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它形成于汉武帝时期。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史料积累“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风俗画的出现和发展及代表作;书法"宋四家和赵孟顺"。 2.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史学、文学的繁荣发展与其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宋元文学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作品的学习和了解,提高学生对宋词、散文等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通过文学作品透析历史的能力。通过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及采用编年体体裁编写史书的学习和了解,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史书的体裁和特点两方面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概括及将知识系统化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创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联系,教给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在学习"文化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注重从整体上、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学习方法。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和教育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以此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通过对宋元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杰出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这些文学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社会、关怀民情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以此教育学生做人要德才兼备。通过对五代宋元时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对艺术的感受、理解和情趣,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等。 难点:《资治通鉴》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宋朝为什么词发展的辉煌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宋元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领先世界的成就?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社会科学的殿堂,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中国古代史学界有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并称为“二司马”,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引导学生回忆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知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时间,主持编写了一部多达294卷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比较一下《资治通鉴》和《史记》在编写体例、内容、记述的历史阶段方面有什么异同?《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鉴于司马光和司马迁都对我国古代史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把他们并称为“二司马”。

(完整版)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课型:新课审核: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 鉴》;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2、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赏北宋张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都市街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和元 代书画家“赵孟頫”。 3、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4、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 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 鉴赏力。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学习难点】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导入新课〗《司马光砸缸》故事: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 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 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 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 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 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四、巩固小结:(教师讲述)宋元时期创造了继隋唐之后的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高峰,是什么因 素促使这一时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呢?之一:此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各民族、各地区 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之二:继承了隋唐文化;之三:吸收了外来文化;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 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五、达标检测 1、同学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编写的,这叫“编年体”,下列在编写体例上与历 史教科书类似的是()A《资治通鉴》 B《史记》 C《梦溪笔谈》 D《诗经》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出现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 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4、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5、《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 A.唐都长安 B.北宋都城东京 C.南宋都城临安 D.元大都 6.作品被誉为"神品"的画家是(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赵孟甫 D.顾恺之 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哪位词人作品的词句?(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苏轼 D.欧阳修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1)上面词句是谁的作品? (2)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 (3)上面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风格?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明太祖,应去() A.南京 B.北平 C.西安 D.洛阳 2.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3.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 A.市舶司 B.锦衣卫 C.东厂 D.三司 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5.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6.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①废行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1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这就可以展现出丝绸之路的诸国 经济繁盛的大概了。 丝绸之路的没落: 海运的兴起,曾经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宋代以后逐渐没落。由于西域的风沙化,导致当地的特产不再丰富,饥荒也变得逐渐的频繁起来,再加上战乱等多种因素导致丝绸之路从此不复存在。 本文资料节选自知乎,百度知道,百度百科 丝绸之路图片 玄 奘西行图:东 京国立 博 物 馆 藏 大唐西域记 玄奘著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明太祖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太祖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历史知识:丝绸之路

;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缫丝的国家。公元前138年一公元前119年,西汉的外交家张骞就沟通了这条古道。他率使团携黄金和绵帛,到达搂兰(今若羌一带)、尉犁、龟兹(今库车)、疏阿姆河流域等地区。勒(今喀什)、于田(今和田)、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新疆及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他的副使还到达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国进行访问。这些地区的国家也派使节去中国中原,商旅往返,络绎不绝。丝绸、铁器、黄白金、铜镜、漆等大量流入中国的中原地区。 公元73年,中国又派班超率36人出使西域,他的副使甘英到达大秦(古罗马)和波斯湾(阿拉伯湾),保障了丝路的畅通并进一步拓展了丝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道”是指把在中国织成丝织品运往地中海沿岸诸国这条横断亚欧的古代贸易之路,它起自中国的安西(古代长安),西至罗马。 “丝绸之路”一词的来源:19世纪末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国的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看到从东面来的商队,便想这是否就是古代运送丝织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句话便被广泛地用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贸易之路。 绿洲之路:丝绸之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陆路又可分为经中亚、天山以北草原的草原之路和经天山以南的绿洲之路两条。其中绿洲丝路又分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西域北路和经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经中国南部、印度、波斯湾抵达红海。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还是把目光转向陆路丝绸之路。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这条路以西安(古代长安)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为三条,它们分别是: 1、天山北路:西安—敦煌—哈密—乌鲁木齐—伊犁—现原苏联境内—罗马 2、西域北路:西安—敦煌—哈密—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 3、西域南路:西安—楼兰—且末—尼雅—和田—喀什—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 这条连接绿洲之间的商队之路是人类与严酷的自然斗争中开创的道路。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状况:位于丝路中央位置的帕米尔高原西侧,是久负盛名的蓝宝石产地,这里所产的宝石在很久以前就被运往地中海沿岸。此外,在帕米尔高原东侧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的和田,以出产玉石而闻名,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此处所产玉石为上乘之品而极为重视。因此,丝路开通以前,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至西亚诸国“蓝宝石之路”和通往中国内地的“玉石之路”就已经开通了。 1 2 3 4 5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个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个重点问题上。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实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三、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使用网络,而且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能注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但七年级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准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准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故事发,自主学习探究法,启发式讨论法等结合。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视频。 八、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计划课时1课时。 九、教学流程设计 新课导入 播放一带一路视频导入,联系社会生活,探寻古代丝绸之路。出示课题 出示皇榜 出示汉武帝时期皇榜,引出张骞通西域历史学习。 自古以来,我族人民常被匈奴压迫,黄河附近的人民更常遭匈奴骚挠,为大举反击匈奴,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灭匈奴。重赏。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

路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变迁 陆上丝绸之路是原来将亚欧大陆连接的一条历史要道,它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直至15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道路本由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古罗马帝国。起初它是没有命名的,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时,大家就接受了这个称呼。 (上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总图) 丝绸之路的兴起: 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 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于途中 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 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 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 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在张 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 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 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丝绸之路的繁盛: 丝绸之路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时期,在丝绸之路 东段,大漠南北与西域各国,修了很多支线通丝绸 之路。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 国相通。敦煌、阳关、玉门这些地方,成了当时“陆 地上的海市”。唐朝贞观年间,中国僧侣游历印度 的东道,并详细记载了从河西,经青海,由西藏进 入尼泊尔的具体路线。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从玄 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宜穈、麦,有粳稻, 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产黄金、 铜、玄奘西行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提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学生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提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4.“宋濂请客”的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5.历史与现实: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展示《举子看榜图》 2.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隋朝。唐朝。 3.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提示:(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①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③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4.展示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提问: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目标导学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学生阅读课本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成就。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丝绸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因其名中的“丝绸”一词,长久以来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条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丝绸贸易的通道。不过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认为,丝绸之路远不止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两千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的动脉和静脉”。你以为丝绸之路只是一条贸易通道? “错!三大宗教、造纸术、黑死病统统沿着这条路传遍全世界!”你以为哥伦布远渡重洋,是为了发现新大陆? “错!哥伦布最初的目标,是去寻找通往丝绸之路的其他途径!”你以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都在欧洲? “错!欧洲列强在丝绸之路上利益博弈的失控,才是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丝绸之路》这本书3天狂销10万册,《人民日报》破天荒地在一个月内两次刊文推荐。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作者彼得·弗兰科潘(牛津大学顶尖历史学家),首次以世界史的视角,彻底讲清了中国政府打造“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战略背后的历史逻辑: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谁能赢得丝绸之路,谁就能在未来领

先一步。彼得·弗兰科潘历史巨著《丝绸之路》作者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曾多次在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公开演讲。 一直以来“大部分欧洲人都将丝绸之路视作充满异域情调,但本文作者认为,丝绸之路并不处在世界的边缘,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将持续影响当下的世界”,比如三大宗教的兴起、人类地理大发现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两千年来,丝绸之路上发生的15 件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大事儿!1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当时的西方没有城市,没有文化,没有尊严,没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机遇——同样还有威胁——统统都来自东方。 亚历山大在继位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诸东方,他一路东进,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诚,巨大的城邦、富足美丽的城市,纷纷拜倒在这个年轻英雄的脚下。 丝绸之路上的资源使得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马其 顿王国,同时亚历山大也促进了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及中国文明的交汇融合。亚历山大与第欧根尼2 汉武帝进攻匈奴公元前129年,汉王朝为了摆脱不断向匈奴的进贡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势,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

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冀教版)

第15课丝绸之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上看只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内容,但从政治看反映了国家的统一,从文明史的角度考察,反映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汇。本课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地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概念。本节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故事,或者学生自己收集的故事,引导学生评价张骞;通过对比,找出张骞和班超的共同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2.通过每一目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的3条丝绸之路

历史上的3条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七次到过中国)于1877年提出,此后,各种著述层出不穷,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有所拓展,如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交流带。这个通道是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丝绸之路的路线、兴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响等,都值得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份必要的历史资源。 丝绸之路到底有几条路线? 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欧亚之间的一条陆路通道(后被称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中途经过亚洲腹地,在干旱的沙漠、戈壁和高原中由绿洲相连而成。而中间又有分道,如从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在新疆境内分为南、中、北三道,其中南、中两道到喀什又汇成一道,翻越帕米尔高原后进入中亚地区。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为主的中亚两河流域,到达伊朗高原,然后再到达地中海沿岸。其实,这一路线在中国古籍《隋书·裴矩传》中已有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相似。 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或可以算是法国汉学家沙畹,1903年,他在其《西突厥史料》书中说到丝绸之路可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1968年,日本三杉隆敏出版《探索海上丝绸之路》。而在中国,陈炎是最早关注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他于1980年正式提出、而后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则包括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 关于草原丝绸之路的提出,目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法。西方学者更多地将其称作草原之路,其实就是一条天然的草原通道。因为在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北亚遍布寒冷的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中亚又有崇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而这个地区恰好就是草原地带,向西可以连接中亚和东欧,向南越过阿勒泰山可以连接新疆,向东南则可通往中国的中原地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路线的五次考察 关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最有影响力的应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的整体研究:对话之路”。这是自1988年开始历时10年的大型学术活动,共进行了五次考察:1990年从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1990-1991年从威尼斯到大阪的海上丝绸之路、1991年中亚草原丝绸之路、1992年蒙古游牧丝绸之路,以及1995年尼泊尔佛教丝绸之路。除了佛教这一小段亚洲国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 作者:本报记者户华为《光明日报》(2015年04月20日05版)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之路 记者:一般认为,汉朝出于军事战略需要,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以“断匈奴右臂”,所以才派张骞出使,“凿空西域”。但近年来的研究则表明,实际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亚欧非三大洲就已经有较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是这样吗? 邢广程: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商贸之路,更是三大洲之间多层面的交流之路。古代欧亚非三大洲文明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独自形成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华夏文明像四颗珍珠散落在北非和欧亚大陆的广阔空间。囿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各文明相互之间无法实现直接交往,甚至相互之间不知对方的存在。但是,历史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它们必然要向外界伸展探索之臂的,间接信息传递和文化贸易往来逐渐出现,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华夏文明也在不断探索与西域的古代文明进行交往。 古希腊文明对欧亚非大陆的文明交流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6世纪末,古代希腊与当时其他一些文明中心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从希腊考古和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公元前6世纪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就已经传入希腊。战国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者们就将当时的中原地区认定为与丝绸相关的地区,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将中国称为“赛里斯”,“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的意思。从古代中国的情况看,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西征犬戎就曾到达中亚一带,沿路还将丝绸、“黄金”、“贝带”和“朱丹”等中原贵重物品作为礼物馈赠给当地部落首领。尽管《穆天子传》等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却提供了古代各族分布、迁徙和交往的历史素材,描述了古代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基本状况。这些都表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中原内地和西域之间的交往和接触就已经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这种交流越来越频繁。

七年级历史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案 执教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