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答案

运动生理学 答案
运动生理学 答案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表现五个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__运动现场测_法,实验研究法。

3、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 _物质代谢_和能量代谢___,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观察赛跑时血压的变化属_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5、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合成代谢,又有分解代谢。

6.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三.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B )。

A.生物学B.生理学C.动物学D.体育科学

2. 人体在一次练习、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称为(B )。

A. 应激

B. 反应

C. 适应

D. 兴奋

3.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C)。

A. 反射

B. 反应

C. 适应

D. 应答4.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D)。

A. 运动训练引起的形态变化

B. 运动训练引起的结构变化

C. 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D. 运动训练引起的机能变化及其调节

5.运动时人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B。反应C。反射

6.体育锻炼能导致人体血管硬化的速度减慢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B。反应C。反射

四.判断题

1、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只能通过对人体实验测定,获得运动时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

2、运动生理学对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组织运动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3、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4、运动训练导致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诸方面的变化,是人体对运动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5、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引起人体机能的良好变化,这种适应与运动项目无关。(×)

6、生理学实验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其中人体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五.简答题

1、体育专业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

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时,或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功能产生反应与适应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第三,可学习并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果。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组成肌纤维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二.填空题

1.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浓度_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_高于__细胞内。

2. 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__全或无_____和__不减衰传导_____。

3. 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越低_。

4. 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肌小节_。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__缩短__,H带__缩短_____。

5. 横桥与_肌动蛋白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6.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其中骨骼肌是人体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有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_等动收缩__。

8.骨骼肌的物理特性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和收缩性。

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Na+运出细胞,并将K+运入细胞。(√ )

2. 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 )

3. 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

4. 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 )

5.如果适当改变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就有可能改变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幅度。(√)

6. 适当增加神经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可增高。(√)

7.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ATP。(× )

8.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 )

9.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 )

10.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 )

四.选择题

1. 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A )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2.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 A )

A.K+

B.Na+

C.Ca2+

D.Cl-

3.骨骼肌的收缩蛋白是指(B )。

A 肌球蛋白;

B 原肌球蛋白;

C 肌动蛋白;

D 肌钙蛋白

4. 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C )

A.阈电位

B.时值

C.阈强度

D.强度-时间变化率

5、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 B )

A.不发生叠加

B.发生叠加

C.幅值变大

D.幅值变小

6、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B )。

A.明带缩短,H带不变

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

C.暗带缩短,H带消失

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7、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B )。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

8、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C )。

A 只做等长收缩;B只做等动收缩; 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

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

9、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C )。

A 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

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

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C )。

A 收缩力量大,耐持久;

B 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

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 收缩力量小,不持久

11、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C )。

A 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

B 对肌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

C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D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

五.简答题

1、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对于可兴奋的组织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在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的作用时间,引起组织兴奋的阈强度也随着发生变化。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刺激时间是作用时间呈反变关系。

2、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静息时的膜电位,是一种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其成因是细胞膜两侧Na+和K+分布的不均衡和静息时膜对K+有同透性所致。也称为的K+平衡电位,便形成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成因首先是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当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水平时,膜对Na+和K+的通透性会发生一次短促的可逆性变化。即Na+通道突然打开,使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大。膜两侧形成了Na+的平衡电位,便形成动作电位。

3、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答: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即兴奋-收缩耦联;横桥

运动引起肌丝滑行;收缩肌肉的舒张。

兴奋-收缩耦联:当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进入三联管,横管膜去极化使终池大量释放Ca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激活横桥上的ATP酶的活性,分解放出能量,横桥牵引细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终池不断地将肌浆中的收回,肌浆浓度下降,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

第二章呼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其大小反映了呼气的贮备能力。

4.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5.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6、最大通气量: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

二、选择

1、内呼吸是指。(B )

A、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线粒体膜内外之间的气体交换

2、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C )

A、呼吸

B、内呼吸

C、肺通气

D、肺换气

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于。(C )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4、中等强度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C )

A、呼吸深度的增加

B、呼吸频率的增加

C、两者都是,以A为主

D、两者都是,以B为主

5、下列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 D )

A、功能余气量

B、肺活量

C、补吸气量

D、时间肺活量

6、下列对肺活量的错误叙述是。( C )

A、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B、深吸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C、等于深吸气量

D、最大吸气后尽力所呼出的气量

7、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B )

A、肺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最大肺通气量

D、肺活量

8、正常人无效腔容量约占潮气量的。(C)

A、70%

B、10%

C、30%

D、5%

9、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500毫升减少到250毫升,

则( D )。

A、通气量增加

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

D、肺泡通气量减少

10、无效腔容量加倍而肺灌血量不变时,通气/血流比值将。(D )

A、加倍

B、减半

C、增大但不到加倍

D、减少,但不到减半

11、呼吸中枢分布在( D )

A、脑干和脊髓

B、间脑

C、大脑皮

D、以上所有部位

12、血液中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理化因素是(B )

A、缺氧

B、PCO2的变化

C、H+浓度的变化

D、温度的变化

13、缺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 D )

A、延髓呼吸中枢

B、中枢化学感受器

C、长吸中枢

D、外周化学感受器

三、填空;

1、肺通气是指肺与__外界环境___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在进行中小强度运动时,机体一方面通过调节呼吸运动__增大肺通气量,另一面增加心输出量,使_通气/血流比值_保持稳定。但当运动强度过大时,心输出量的加大跟不上肺通气量的增加,此值升高。

3、气体交换的动力是_分压差_ ,于是气体就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_扩散。

4、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规律为:有训练运动员在从事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___增加__ ;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_呼吸频率的增加。

5、肺容积由四个互不重叠的部分组成: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

6、肺活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_,是最常用的测定___肺通气____机能指标之一。

7、肺总容量是指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也即_肺活量与余气量_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__5000_ml,女性约为_3500__ml。

8、运动时O2和CO2的扩散速度取决于当时血液与交换部位之间的O2和CO2__分压差__。

9、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_通气量_和每分__吸氧量__ 的比值(VE/VO2 )。氧通气当量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氧通气当量__小_ 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

10、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由于组织的PO2低于动脉血PO2,而PCO2高于动脉血,因此,O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2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经组织换气后_动脉血变成了___静脉血。

11、___肺_ 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不断从肺泡获得O2,放出CO2;而___体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则不断向组织提供O2,运走CO2。

四、判断

1、呼吸全过程包括:外呼吸、血液在气体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 )

2、吸过程是呼吸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舒缩活动来实现的。( √ )

3、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 )

4、肺内压,在吸气之末、呼气之末或呼吸暂停、声门开放呼吸道畅通时,均与大气压相等。( √ )

5、胸内负压,对肺泡扩张、肺通气、肺换气和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都有重要意义。( √ )

6、运动时,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从而造成静脉血回心障碍,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昏眩。( x)

7、潮气量是指每次吸入或呼出气体的量。( √ )

8、通常,补呼气量大于补吸气量。(x)

9、肺活量是反映肺通气能力的静态指标;而时间肺活量则是反映肺通气能力的动态指标。(√)

10、每分钟吸入或由肺呼出的气量为每分通气量。( √ )

11、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 )

12、人在从事中小强度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可分为运动开始后的快速增长期、运动后的慢速增长期和稳定期。( √ )

13、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形相关。( √ )

14、呼吸运动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自动节律性,所以它不受大脑皮质的控制。(x)

15、呼吸运动也可以建立条件反射。( √ )

16、运动开始时,运动肌肉本体感受性反射是引起肺通气量迅速增加的调节机制之一。( √)

17、剧烈运动时肺总容量可较安静时增加两倍。(x)

五、简答

1.何谓呼吸?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构成?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Respiration)。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2.影响换气的因素?

1)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气体扩散速度)

2)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3)通气/血流比值

4)组织局部血流量

3、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70Kg的男性其容积约为150ml。因此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即肺泡通气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分)

若安静时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则肺泡通气量为(500-150)×12=4200ml。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有不同的影响。当潮气量减半而呼吸频率加倍或呼吸频率减半而潮气量加倍时,每分通气量都是6000ml,而肺泡通气量则因解剖无效腔的存在将发生很大变化,例如,潮气量为25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4次,而肺泡通气量减为2400ml;而潮气量为1000m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6次,则肺泡通气量增至5100ml。故从提高肺泡气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2.碱储备:由于血浆中的NaHCO3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称其为碱储备,或碱储。

二、选择

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C )

A.维持血浆的渗透压

B.使血液有一定的粘滞性

C.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D.参与细胞免疫

2、每个人的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 C )

A.4%

B.6%

C.8%

D.10%

3、贫血主要是指血液中的。(D )

A.白细胞数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血浆量减少

D.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4、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皮下出血,其主要原因是血小板(D )

A.不易聚集成块

B.释放的凝血因子激活物量不足

C.使血液的粘滞性降低

D.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三、填空

1、血浆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_93%,溶质中绝大部分为_血浆蛋白_ ,其余为__小分子有机物和___无机盐___ 。

2、红细胞中含有_血红蛋白,它是运输O2和CO2的重要载体。

3、蹬山运动员和居住高原者,红细胞数量_增多___,主要因为高原空气中氧分压_低之故。

4、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 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 025-1. 034,红细胞比重约为1.090。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_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的血红蛋白量成正比。

5、血液中的CO2也是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运载的,其中物理溶解约占5%,而以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占95%。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有_碳酸氢盐_形式(占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6、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除了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之外,还表现在当机体因损伤而出血时,出血能_自行制止,避免__过度失血__。因此,它是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这是由__血小板实现的。

四、判断题

1、将血浆和血细胞的总量称为血量。( √ )

2、只要红细胞的比容值增大,血液运输O2和CO2的能力就增强,反之则减弱。(×)

3、血浆蛋白除能维持血浆渗透压外,还具有缓冲血液酸碱度、参与机体免疫、运输和凝血的作用。( √ )

4、血液中的绝大多数无机盐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其功能是维持晶体渗透压,体液的酸碱平衡,组织细胞的兴奋性等。( × )

5、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体积的比值越大,其可塑性变形能力越小。(×)

6、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越高,则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就越强。( ×)

7、血小板因无细胞核,故不属血细胞。(×)

8、成人的各种血细胞起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

9、在进行任何运动的开始阶段或短时间轻微的体力活动后,以及在赛前状态下,都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 √ )

10、训练水平较差的运动员,在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时,有可能出现白细胞数量的先增加,而后锐减的不良现象。( √ )

五、简答

1、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合称全血。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血浆占全血量的50—55%,血细胞占全血量的45—50%。

血细胞又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

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运输作用

3.调节作用

4.防御和保护作用

2.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

⑴上段:PO2在60-lOOmmHg时,曲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即使PO2从

1OOmmHg降至8OmmHg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6%。保证低氧分压时高载氧能力。有利人体的肺换气。

⑵PO2在6OmmHg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O2为40-lOmmHg时,曲线更陡,此时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O2保证组织换气。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人安静时射血分数为55-65%。

3、血液循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4、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心率:单位时间内(通常以分计)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6、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二、选择

1、下列有关心动周期的错误叙述是。(B )

A.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

B.心动周期是指心肌电活动周期。

C.心房和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D.当心率为75次/分,每个心动周期历时0.80秒。

2、左心室壁薄右心室壁厚是由于左心室。(D )

A.每搏输出量较大

B.射出的血液所流经的管道狭窄

C.心指数大于右心室

D.比右心室做更多的功

3、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回流血液的充盈主要是由于。(D )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血回流

C.心房收缩

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4、在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最高的时期是。(D)

A.等容收缩末期

B.心室收缩末期

C.快速充盈期

D.快速射血期

5、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D )

A.快速充盈末期

B.快速射血末期

C.心室收缩末期

D.减满充盈期

6、正常人在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将减少,其主要原因是。(C)

A.快速射血期缩短

B.减慢射血期缩短

C.快速充盈期缩短

D.减慢充盈期缩短

7、平均动脉压是指。(D )

A.(收缩压-舒张压)/2

B.收缩压+1/3舒张压

C.舒张压+1/3收缩压

D.舒张压+1/3脉搏压

8、下列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错误叙述是。(C )

A.此反射通常发生在动脉血压迅速变化时

B.此反射对缓慢的血压变化不敏感

C.当颈动脉窦内压上升到27000帕斯卡时即可引发减压反射

D.在正常情况下,此反射对维持血压的稳定有重大变化

9、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刺激最敏感的是。(A )

A.PCO2上升

B.H+

C.PH下降

D.局部代谢产物

10、下列关于肌肉活动时加速静脉血回心的正确叙述时。(B )

A.静脉管壁平滑肌节律性收缩,起着“静脉泵”作用

B.骨骼肌收缩与舒张,起着“肌肉泵”的作用

C.因直力运动,致使静脉血回心加速

D.运动时组织液生成减少,因而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也增加

11、运动中,当运动强度达到30%-40%最大吸氧量时,每搏输出量。(A )

A.已达到本人的峰值

B.开始增加

C.开始减少

D.比安静时增加20%

12、健康人的射血分数为。(A)

A.55%-60%

B.20%-30%

C.70%-80%

D.80%-85%

13、运动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是。(D )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14、心肌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D )

A.肌质不发达,钙离子贮量减少

B.心肌收缩是“全或无”式的

C.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D.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三、填空

1、在心传导系中,以_窦房结_中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通常以___窦房结___ 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_窦性心率。

2、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是_心输出量;射血分数;搏功。

3、形成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循环血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4、全身血管中,总横接面积最大的是_毛细血管,最小者是_主动脉。

5、在运动实践中,通常认为对提高心力贮备的有效办法是_有氧耐力训练_____。

6、运动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是_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

7、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进行最大负荷运动时,心血管的机能变化特点是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8、估计人体最高心率的经验公式是_ 220-年龄_。

9、血管根据其功能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弹性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和容量血管四类。

10、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分为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_三个时期。

11、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_心脏泵血;外周阻力_;另外,循环系统的_血液充盈程度也影响动脉血压。

12、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__每搏输出量_,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13、_延髓是心血管的基本中枢,它们可以分为_心血管交感中枢;心迷走中

枢两部分。

14、副交感神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主要在安静状态下,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促进机体恢复,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迷走神经活动加强时,心率_减慢____、消化道功能_增强__,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能量补充。

15、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经常进行有氧运动,使机体安静时心率___降低___。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提高_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__ ,另一方面是降低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有关。

四、判断题

1、心房和心室在一次兴奋过程中所出现的电变化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

2、人在运动中,心率增加是一种反应,故心率增加的幅度与体能水平无关。( ×)

3、心室的充盈主要依靠心室舒张,而不是心房收缩。( √ )

4、在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中房室瓣及半月瓣均关闭,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急剧变化。( √ )

5、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依靠搏出量的增加。( ×)

6、在相同强度的亚极量运动时,经过耐力训练的人,心输出量增加的幅度较无训练的人大。( ×)

7、耐力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加,故射血分数增加。( ×)

8、心肌兴奋性在一次兴奋后的变化,突出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因而心脏不产生完全性强直收缩。( √ )

9、由于在剧烈运动时心室不能过分扩大,而射血分数可明显增加,故收缩期贮备比舒张期贮备大得多。( √ )

10、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是因为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要延续至舒张早期。(√)

11、心电图不仅反映了心肌的生物电变化,也反映了心肌机械活动的变化。( ×)

12、由于心室的射血是间断的,故血管系统中的血流也是间断的。( ×)

13、左心室壁厚是因为左心室必须射出比右心室更多的血流。( ×)

14、当血压突然升高或突然下降时,主要通过减压反射而使血压得以维持相对稳定。( √ )

15、肌肉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作用,使局部血流量增加。( √ )

五、简答

1、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何生理特点?其生理意义如何?

(1)部分心肌细胞特化为自律细胞,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使整个心脏活动,即使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也能作自动节律性舒缩,表现为自动节律性,同时,心脏又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心脏的功能可随神经冲动的变化而改变,心肌的这些特征,保证了心脏一刻不停地泵血,并使心脏活动适应体内代谢的需要;(2)传导性:心肌细胞有传导兴奋的能力,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纤维均有传导性,房室之间的兴奋要靠心脏特俗传导系统传递。存在于心房和心室内特殊的传导组织传导速度快,这样可使兴奋几乎同时到达所有的心房或心室肌,引起所有心房肌或心室肌产生同步性收缩;

(3)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有一个历时较长的平台期,使心肌细胞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而总是舒缩交替,确保了心脏有效地泵血。

2、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

(2)心肌收缩力

(3)静脉回流量

剧烈运动时,为了适应体内组织细胞代谢增强的需要心输出量不但明显增加,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系。如正常人安静时心输出量为5升/分,在剧烈运动时,最高可以达到15-20升/分。心输出量的增加取决于心率和搏出量增加的程度。研究表明,在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心率的增加于运动负荷增大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而搏出量的增加则在30%-40%最大吸氧量负荷时已达到本人的峰值。这说明,在30%-40%最大吸氧量强度以下时,心输出量的增加是由于心率增加和搏出量的增加共同实现的;在此强度以上时,心输

出量的进一步增加几乎全靠心率的增加来实现。另外,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特征还与体位和运动的形式有关。安静卧位时,搏出量已接近本人最大搏出量,故水平运动时,心输出量也有所增加,但此时搏出量的变化不大,心率的明显增加是心输出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3、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答:

.动脉血压的形成

①血管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

②血液的动力

③血流的阻力―阻力血管尤其小动脉口径

● a.心脏每搏输出量(收缩压)

● b.心率(舒张压)

● c.外周阻力

● d.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 e.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 f.体育锻练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太极、气功、慢跑等)

第五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一,名词解释

1.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2.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称为氧亏。

3.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

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成为最大摄氧量。

4.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

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二填空题

1.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得因素有体温、儿茶酚胺的影响,Ca2+浓度,磷酸肌酸的再合成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2.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有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两种。

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

4. 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的常用指标。其判断的方法多采用通气量的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来确定。

5.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最大氧亏积累。

6、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__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__极限_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最大吸氧量反映___机体氧运输系统_ 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7、最大吸氧量取决于_心脏的泵血功能__和心脏容积___。此外,最大吸氧量还受__遗传_、年龄、性别及__训练因素__的影响。

8、乳酸阈值可用于预测和评定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及训练后耐力能力的提高。由于乳酸阈反映肌肉的氧化能力,它与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_体积__ 、____氧化酶的活性__ 及__毛细血管的发达_ 密切相关,因此,可用乳酸阈评价运动能力水平和训练效果。

三.选择:

1、运动成绩与最大吸氧量相关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D )

A.400米跑

B.800米跑

C.1500米跑

D.10000米跑

2、评价耐力训练效果最理想的指标是。( D )

A.最高心率

B.每分通气量

C.最大吸氧量

D.无氧阈

3、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一般人高,主要原因是。( D )

A.血液运氧能力提高

B.慢肌纤维的百份含量

C.肌细胞内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

D.心泵功能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与利用能力提高

4、与最大吸氧量相比,无氧阈更能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这是因为。( C )

A.它是在有氧情况下测得的

B.它是在无氧情况下测得的

C.运动时,体内代谢都不是在达到最大吸氧量后,才开始转向无氧代谢的

D.在有氧代谢结束时,无氧代谢才开始

5、无氧阈值高的运动员是。( D )

A.短跑运动员

B.投掷运动员

C.体操运动员

D.长跑运动员

6、最大吸氧量自然增长的峰值,男子年龄为。(A )

A.18-20岁

B.20-23岁

C.25-26岁

D.10-12岁

7、为了提高有氧耐力训练效果,训练必须达到强度阈值,通常此值为最高心率的。(D)

A.80%

B.40%

C.50%

D.60%

四、判断题

1、肺通气是体内有氧运输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因此,肺通气功能是限制有氧工作能力的因素之一。( √)

2、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氧运输系统各环节均可以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 ×)

3、运动结束后,由于肌肉活动停止,机体的吸氧量可立即恢复到安静水平。(×)

4、运动时所欠下的氧债,相当于恢复期为消除运动中糖酵解产生乳酸的过氧耗。( ×)

5、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而无氧阈则是反映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

6、研究证实,耐力跑成绩与最大吸氧量呈高度正相关,因此,最大吸氧量指标是决定耐力跑成绩的唯一重要因素。( ×)

7、无氧阈指标是反映机体对最大吸氧量的实际可利用率,而最大吸氧量则是反映机体最大吸氧量能力的可能性。( ×)

8、近来研究表明,用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的能力。( √)

9、无氧阈比最大吸氧量更能反映人体的有氧能力,原因之一在于前者是在亚极量运动下测得的,后者是在极量运动时测得的,而有氧运动都属于亚极量运动。( √)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在亚极量运动中,无氧阈可提早出现。(√)

11、正常人进行有氧训练时,训练初期最大吸氧量增长较快,而后期则增长较慢,这是因为后期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已达到或接近峰值之故。( ×)

12、激烈运动时,肌肉流血量比安静时增加约20倍,因为充足的血供是肌肉摄氧的源泉,所以反映泵血功能的心输出量是最大吸氧量的决定因素之一。( √)简答题

1.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P262

答: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肺通气和肺换气)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Hb含量和心输出量)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动-静脉氧差(肌纤维类型))

2.简述影响无氧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1.能源物质的储备(ATP 和CP和糖原含量极其酵解酶活性);

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

3.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4.最大氧亏积累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物质代谢: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2.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3.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称为消化。

4.吸收:食物的成份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5.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6.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应在清晨、空腹、静卧及清醒状态下进行,而且室温要保持在18~25℃之间。

7.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8.梅脱:即代谢当量比值,是指运动时的耗氧量(能耗量)与安静时的耗氧量(能耗量)的比值。

二、选择题

1、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B )

A.蛋白质、糖类、脂肪

B.糖类、蛋白质、脂肪

C. 糖类、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脂肪、糖类

2、胆汁中于消化有关的最重要的成分是(A )

A.胆盐

B.胆色素

C.胆固醇

D.胆汁酸

3、肝脏最重要的功能是(D )

A.消化

B.供能

C.排泄

D.代谢

4、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D )

A.唾液

B.胃液

C.胆汁

D.胰液

5、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 )

A.胃

B.小肠

C.食管

D.大肠

6、下列关于糖类吸收错误的叙述是(C )

A.在小肠吸收

B.己糖吸收很快

C.K+对单糖的吸收也是必需的

D.单糖吸收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7、低血糖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器官是(B )

A.心脏

B.脑组织

C.肾脏

D.骨骼肌

8、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途径是(B )

A.肌糖原的分解

B.肝糖原的分解

C.糖异生

D.抑制糖的分解

9、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大部分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的器官是(C )

A.心肌

B.骨骼肌

C.肝脏

D.肾脏

10、下列体内能源主要来源是糖类的情况是(B)

A.禁食后

B.剧烈运动时

C.长期饥饿

D.糖尿病

11、运动员膳食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最适宜比例是。(B )

A.4:1:1

B.4:0.7~0.8:1

C.2:1:1

D.6:2:1

12、下列关于糖类、脂肪、蛋白质三者互变的描述错误的是(A )

A.脂肪可转化为蛋白质非必须氨基酸的碳链部分

B.蛋白质可转化为葡萄糖

C.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

D.脂肪可转化为蛋白质

13、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时,有训练者较无训练者( B )

A.动用脂肪量较多

B.动用糖原和脂肪的量较少

C.利用的ATP和CP 较多

D.利用脂肪供能的比例较小

14、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况是( D)

A.主要是糖类

B.完全靠糖类

C.糖类的利用多于脂肪

D.糖类的利用低于脂肪

15、呼吸商是指机体在同一时间里(C )

A.ATP合成与释放的比值

B.通气量与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比值

C.二氧化碳生成量的比值

D.ATP合成与ATP生成量的比值

16、氧热价最高的营养物质是( C )

A.脂肪 B.蛋白质 C.糖类 D.糖类和脂肪

17、呼吸商接近1时,主要供能物质是( A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糖类和脂肪

18、一般情况下,对于食用混合膳食者,呼吸商为( D )

A.0.7

B.0.78

C.0.80

D.0.85

19、人群中基础代谢率最高的是( D )

A.老年人

B.成年男子

C. 幼儿

D.优秀运动员

20、直接测热法是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 A )

A.发散的热量

B.消耗的氧量

C.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

D.消耗能量物质的量

21、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

A、糖酵解 B.糖类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的合成与分解

22、在完成同样负荷时,有训练者肌肉机械效率高,是因为( D )

A.以糖类供能为主

B.以脂肪供能为主

C.呼吸商较低

D.消耗的总热能较少

23、从工作中利用的总能量来看,有训练者利用脂肪供能比例与无训练者相比较( B )

A.完全相同

B.要大

C.要小

D.明显要高

2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

A.肌红蛋白的含量

B.血乳酸水平

C.30米冲刺跑

D.无氧阈值

25、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

A.都不需要氧

B.都产生乳酸

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

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

26、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

A.CP含量变化不大

B.ATP含量变化不大

C.CP生成较多

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

27、脂肪在氧化时比同量的糖类( B)

A.耗氧量少,能量放出少

B.耗氧量多,能量放出多

C.耗氧量少,能量放出多

D.耗氧量多,能量放出少

28、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了,这说明( D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

B.肌红蛋白含量增多

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

D.ATP-CP供能比例增大

三、填空

1、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人体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是_胰液_ ,缺乏时可引起食物中的_脂肪和蛋白

质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

3、血糖的来源有糖类食物的消化吸收、_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_ 。

4、1 mol葡萄糖经糖酵解过程净产生 _2mol__ATP,若从糖原的葡萄糖单位开始,则产生_3mol_ ATP。

5、剧烈运动后血中乳酸消除的途径主要有_氧化供能_和___糖异生___。

6、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_中心环节,也是上述三大物质相互转化的___主要渠道___。

7、肝脏对机体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以__代谢_ 功能最为重要。

8、体温测量的常用部位包括口腔、直肠和腋窝。人体肌肉活动的最适宜温度是38℃

9、机体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直接能量来源是_ATP__ 分解,而最终能源是糖类和脂肪的氧化分解。

10、.肾脏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它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球两部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