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说课稿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说课稿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说课稿

《运算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章——《运算律》,教学乘法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新授课的第一课时。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活动,发展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难点: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使计算简便。

四、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经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采用“激趣、引探、释疑、导练、启思”的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教科书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出从图上看到的信息,找出条件

和问题,尝试列出算式。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所以在导课中出现学生日常生活中购物的场景。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一共要付多少元?”先让学生列式,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65+45)×5 和65×5+45×5 。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2)观察特例,引发猜想。

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并汇报)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也可能说等号左边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右边是乘法和加法运算……

在这里我将引导学生: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右边呢?

提出猜想: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3)举例验证,自主探索。

怎么验证?

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举多少个?(无数个)可能举无数个吗?(不可能)

每个同学举3个例子,然后同桌交换相互检查,看看他的算式两边的结果是否相等。

在这里,我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

(4)观察等式,总结规律。

(5)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表达方式。

我会提问学生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有三种表示法:①用文字(数字)表示;②用符号表示;③用字母表示。

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

( a + b ) × c = a × c + b ×c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灵活应用,巩固策略。

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基础题:做课本第55页的“想想做做”。我选第1、3、5题讲一下。

第1题:涉及到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第3题在学生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两道算式的联系。第5题有一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