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作文专项复习:动作描写

2020年中考作文专项复习:动作描写
2020年中考作文专项复习:动作描写

作文指导——动作描写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动作描写的含义及主要意义;

2.能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动作描写是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既要写“做什么”,也要写“怎么做”。

如实地写好一个人的动作,才能够把人物写活,使人物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因此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出人物做事时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形成深刻鲜明的印象。

动作描写的内容:头颈、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等动作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这些描写可以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听着老师的表扬)她红彤彤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一双手不停地抚弄着衣角,头低得简直快要埋进衣领里了……

——《我的同桌》

【作用辨析】

(一)体现人物的心理

1.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周扬努力抬起头来,但觉得头有千斤重。他挺了挺瘦小的身子,左手拉了拉旧书包的带子,尽量背得整齐些。他走过操场,眼睛有些发涨,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那熟悉的教室,脚步变得更加沉重。他咬咬嘴唇,握紧右手提着的口袋,低下头,急急地迈开步子,逃也似的离开了学校大门。

——主人公周扬辍学离校,通过几个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好强和无奈。

2.刘老师猛地站起来,厚实的手掌“啪”的一声击在讲桌上,一双严厉的眼睛射出利剑一样的光,直直盯着李欣。

老师那拍击桌面的声音使李欣猛地一颤,他握着的手一抖,纸条从手指间滑了下去。他赶紧抬头瞄了老师一眼,又迅速把头低下去,盯着桌上的某一个东西,再也不敢动了。

——这是课堂上经常发生的的一幕——传纸条。老师的“击”、“射”、“盯”,形象地表现出老师的愤怒;而学生的“颤”、“抖”、“瞄”、“低”,则表现了他的胆小、紧张和内疚。

(二)刻画人物性格

同样是笑,内向的人可能是红着脸、害羞地低着头,外向的人则可能笑得自然大方;淳朴的人笑得爽朗,狡猾的人则显得诡秘。正是“一言一行,透出性情”。

妈妈从挎包里拿了一瓶桔汁,拧开盖,倒进茶杯里,又拿起暖壶往杯里兑了些开水,用勺子搅了搅,然后舀起满满的一大勺,慢慢地放到嘴边吹了吹,又把一滴桔汁水滴到手背上,试了试凉热,接着,把勺送到我嘴边,我喝着这酸中带甜的水,感到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我的妈妈》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展现了妈妈为我准备水的过程,不但准确而且生动,尤其像“搅了搅”、“吹了吹”、“滴到”、“试了试”及“送到”这些词把一位细心、爱孩子的慈母形象勾勒得历历在目。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的老师》

食堂里,张老师急着要去上课,他端起饭盆,一仰头便呼呼噜噜地将里面的米粥喝下去;一低头,却发现衣襟上洒下了几滴粥,于是他撩起衣襟,伸长舌头将粥滴舔入口中。

——《节俭的张老师》(三)表现人物情绪,揭示文章主题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呆”、“靠着”写出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悲愤、痛苦之中,不能自已,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但这些动作却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祖国必胜的信念,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方法点拨】

方法一: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即:将要描写的动作分解为几个阶

段,然后对每个阶段进行描写,就能写出好的动作描写)

(一)片段举例:

放爆竹

他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离得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点着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这个片断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解为三步:1、把爆竹放在地上;2、伸长胳膊往前凑;3、手打哆嗦,扭头就跑。用“放到、伸长、凑、打哆嗦、跑”等五个动词,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既具体地写出了“他”放爆竹的经过,又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抓蝴蝶的动作

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打篮球的动作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二)牛刀小试:任选两题用分解动作的方法写一写。

(1)放学了,他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回家去。

放学了,他把书本练习簿什么的一古脑儿往书包里一塞,书包扣带只扣了一个,就把书包往肩上一撂。蹦跳着,还哼着小调。到了校门口,他左右一望,正是车流空隙,就一窜过了马路。他拐过一条小街,这才慢慢走着,因前面就是他的家。

(2)足球场上,一位同学中场拿球,带球绕过对方球员,直奔禁区,起脚射门……

只见他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3)下雨了小红没带伞,看着同学们都回家了没办法小红走出教室,奔向雨中

小红走出教室,站在走廊里,抬起头,望了望越下越大的雨,猛地缩起胳膊,踮起脚,向雨中奔去。

(4)在放学的路上,我看见一位盲人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在放学的路上,我看见一位盲人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只见他一只手拿着竹竿,先伸向前方,用竿头点着地面探探有无障碍,再敲击敲击左右两边,测算一下宽度够不够,最后才慢慢地向前挪动双脚。他机械地重复着这一套程序,随着“笃笃”的敲击声,渐渐远去。)

方法二:选用准确的动词,

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使用动词千万不能笼统,如“看”这个动作,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看”法:集中视力看叫“盯”,睁大眼睛看叫“瞪”,从小孔里偷偷看叫“窥”,斜着眼睛看叫“瞟”,很快地大略看一下叫“瞥”,望上看或向前看叫“瞻”,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单音节词;表示“看”的双音节词就更多了——饱览、察看、打量、端详、俯瞰、顾盼、窥探、了望、目击、凝视、旁观,瞥见、觑探、扫视、审视、眺望、围观、巡视、瞻仰……等等,要仔细辨别其含义的细微差别,一旦用到,要尽量选择最恰当的,而不宜泛泛地用一个“看”去表现这些有区别的动作。特别是连贯性动作要注意动作的前后联系和各自特征,写得有序而具体。

(一)选词填空:

上课铃声响了,教室仍然一片喧闹。这时,教室外传来老师的脚步声……

我立马__ _(提、竖)起耳朵 _ (缩、弯)下身子,直向座位__ _(走、蹿)去。然后身子一_____ _(直、扭),屁股一_______(坐、落),课本一______,(竖、拿)若无其事地看起书来……(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动词如果换成小括号里的动词,好吗?为什么?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走)而去。

我终于爬(登)上去了,蹲(站)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走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靠)过去。“看见了。”我说。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找)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走一步再走一步》(三)牛刀小试:

原句:“吃饭了,小表弟坐上凳子,夹起一块糖醋排骨吃了起来。”

分析:这句话说的是小表弟吃糖醋排骨的事情,可骨头多香啊,小表弟又是多么可爱呀,他到底是怎样吃的呢,岂是一个“吃”字就能说完的。

升格:一股诱人的香味飘来,小表弟使劲地嗅了嗅,“好香哪!”他一边说着,一边放下手里的游戏机,一溜烟地跑到餐厅。原来桌上摆上了一盘糖醋排骨。他一屁股爬坐到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筷子,沾了点汤汁,放在唇边抿了一下,“哇——好鲜哪!”迅即夹了一块糖醋排骨塞进嘴里,咬下精肉,剔出骨头,然后津津有味地嚼了起来。

这段话将“吃”具体化了,用上一系列的动词,如“抿”“夹”“塞”“咬”“剔”“嚼”,进行了描摹,读者读了,仿佛看到了人物动作的一幕幕精彩的镜头。

方法三:动词前填加修饰语。

动作的描写关键是把动词用好,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恰当的动词或给动词加以修饰,就会收到理想效果。

(一)片段举例:

1、老王用右手捏起一块芝麻烧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手掌,在下巴处接着;待一个烧饼吃完,那纷纷而落的芝麻也就铺满了一手掌。老王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细嚼起来。——小说《老王》

2、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二)牛刀小试:

原句:我吃了饭背着书包去学校。

分析:这里有三个动词“吃”、“背着”、“去”,从这个句子中,不难看出这三个动词只是起到叙述的作用,没有描写的味道,也不能表现任何情态,但经过加工便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了。

1、心情十分着急

我匆忙地扒拉了几口饭,抡起书包,扑向学校。

2

我好不容易咽下一口饭,把书包向背上一扔,硬着头皮向学校蹭去。

3、十分无聊

把剩下的半碗饭一推,抓起干扁的书包,向学校溜去……。

4、身体不舒服

我实在吃不下去,咽了一口就哇哇地要吐,于是有气无力地夹着书包,晃晃悠悠地向学校挪去。

5、十分愉快

我笑眯眯地吃着可口的饭菜,把书包整理好,唱着歌儿,美滋滋地奔向学校。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悟出动词选用及修饰语所起的作用,就会让语言生色,不难度过语言关。

方法四:描写可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

片段举例:

1、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阵旋风冲过终点。

2、小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吮着、嚼着、咽着,两腮鼓得像两个乒乓球,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大人们被这个“小谗猫”逗得哈哈大笑。

3、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选自《精彩校运会》

思考:选段用了那些动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别有何作用? 这

短短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

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势描写得准确而逼真。用比喻写出了运动员的强健有力,蓄势待发的状态。

方法五:适当加入其他描写。

动作描写不是孤立的,它常常和人物的神态、语言等描写结合起来。

(一)片段举例:

1、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2、一股诱人的香味飘来,小表弟使劲地嗅了嗅,“好香哪!”他一边说着,一边放下手里的游戏机,一溜烟地跑到餐厅。原来桌上摆上了一盘糖醋排骨。他一屁股爬坐到椅子上,拿起桌上的筷子,沾了点汤汁,放在唇边抿了一下,“哇——好鲜哪!”迅即夹了一块糖醋排骨塞进嘴里,咬下精肉,剔出骨头,然后津津有味地嚼了起来。

(二)牛刀小试:

情景:小明进教室喝水。

一写动作:小明走进教室,拿起矿泉水瓶,拧开瓶盖,举起瓶子,喝了起来,然后盖好盖子,放回原处。

二写,加上神情:

小明急冲冲走进教室,赶紧拿起矿泉水瓶,使劲儿拧开瓶盖,高高举起瓶子,大口大口喝了起来,然后轻轻盖好盖子,慢慢放回原处。

三写,加上语言:

小明急冲冲走进教室,边走边说:“渴死我了!”赶紧拿起矿泉水瓶,使劲儿拧开瓶盖,高高举起瓶子,大口大口喝了起来。喝完水,吸了一口气说:“好爽啊!”然后轻轻盖好盖子,慢慢放回原处,嘘了一口气说:“这下舒服了。”

“好的动作描写”万能公式:好文章=语言+动作+神态

【教你几招】

给动作“量体裁衣”符合个性

给动作“涂脂抹粉”加上修饰语给动作“加上表情”与神态结合

给动作“配上声音”与语言结合

给动作“插上翅膀”运用修辞

【学以致用】

情景:刘翔跨栏

写作提示:

写身体部位:双腿双臂双眼

选定合适的动词描写动作:跨越摆动盯着

加修饰语:双腿迅速地跨越双臂奋力地摆动双眼紧紧地盯着一声枪响,炸裂长空。刘翔展现出无人能及的起跑速度。只见他的双腿在栏架上方迅速地跨越,他的双臂奋力地摆动,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前方的每一个栏架。

加感受、修辞、想象观众的反应

一声枪响,炸裂长空。刘翔疾如炸雷,快如电光,展现出无人能及的起跑速度。只见他的双腿在栏架上方迅速地跨越,他的双臂奋力地摆动,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全身充满了力量。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前方的每一个栏架,目光中陡然射出浓浓的“杀气”,像是要把栏架踏个粉碎。他舒展身姿,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成千上万的观众此时突然鸦雀无声,紧张地注视着他,共同期待着见证奇迹的时刻。

【实战演练】

1、描写男同学和女同学吃橘子。

她拿起橘子,小心翼翼地剥开橘子皮,一下、两下……橘子皮在她的手中变成了美丽的花瓣,诱人的果肉露出来了,她脸上洋溢着喜悦,轻轻掰下一瓣橘子,放在嘴里,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尝,“好甜呀!”她情不自禁地说道。

他抓起橘子,三下五除二剥开橘子皮,顿时橘子皮四分五裂,连汁水都流出来了,他顾不上这些,仰起脸把橘子瓣扔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嚼着,瞧他那腮帮子鼓得就像塞进了乒乓球,“这……这橘子还真甜!”他一边嚼着一边说着。

2、病文升格

(1)王敏每次听课都十分认真,非常专心。她从来不做小动作,也不

和旁边的同学说话,把老师讲的都记住了。

分析:王敏怎样认真听课的行为动作没有写具体,所以读者看不出王敏怎样认真的样子。

升格:

上课时,王敏总是很认真地听讲。她面对黑板,腰板直直地挺着,双脚成九十度平踏在地上,眼睛睁得圆圆的盯着老师和黑板,有时还眨巴着眼睛思考,有时边听边点着头记。

升格后写出了王敏在听课时身子怎么坐,双手怎么放,眼睛怎么看,从而把王敏认真听课的样子描写得栩栩如生,显得非常具体、真实。只有细致生动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才能具体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2)今年夏天,爸爸带我到南湖去学游泳。爸爸带着我骑着自行车去南湖。路上瞧见建筑工人在造房子,听到树上的蝉儿在不停地鸣叫。到了南湖,从自行车上面跳下来,放好自行车,脱下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来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游泳真开心。

分析:“带着”、“骑着”、“瞧见”、“听到”、“放好”、“脱下”、“走到”等动词,可以装满一箩筐。但读来枯燥无味,好像工厂流水线在做机械运动。毛病的病根在哪里?

(原来动作描写,并不是动作堆砌,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动作去写。就是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

建议:删除和学游泳无关的动作描写,着力描写学游泳的动作,来体现学游泳的感受。

升格:

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来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来了笑容。

赏析:“两脚发软”、“紧紧地抱住”、“两脚夹住”、“口里直喊”,真实的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害怕心理。“壮着胆”、“稍微向后伸了一下”,体现了小朋友的小心谨慎。

3、家,多么温馨的字眼,提起它,每个人心中都涌荡着一股爱的暖流。家是什么?家是母亲村头守望的身影,家是父亲烧旺的冬日炉火,家是哥哥亲手雕刻的木枪,家是姐姐细密针脚缝制的沙包。家是父亲无意中端过的热茶,家是母亲轻掖的被角,家是哥哥关切的呵护,家是姐姐编织毛衣飞舞的棒针。家是父亲鼓励的眼神,家是母亲絮絮的唠叨,家是兄弟无休的争执,家是姐妹长谈不熄的灯光。家也是父亲呵斥的棍棒,家也是母亲精心准备的可口饭菜。家是一个个具体而充实的小事,情和爱是它们立体的灵魂。用心去捕捉心底的那一丝真挚悸动,回首时,才感觉到家的温馨。当一缕家的阳光斜射在游子的身上,他们漂泊的灵魂就有了皈依。是家给予了我们身心的庇护,是家给予了你我前进的勇气,是家给予了智者般的棒喝,是家使大家有了魂萦梦牵的惦记。

用心去体会琐事中那浓浓的情爱,世间最真最美的情愫,定将绽放为你灵动笔下的璀璨鲜花,吐日月精华的芬芳。选择一个最触动心灵的细节,灵活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记下感人瞬间。

【美文欣赏】

淡淡的橘香

——献给父亲对于一个北方的孩子来说,橘子的印象应该是淡薄的,可是,在我心灵的旷野上,却永远飘着一阵阵淡淡的橘香。

几年了,永记心头的那遥远的风雪黄昏,那橙红色的橘子……

那一年,我在四中上初中……

课外活动的铃声一响,就听到教室外有人喊我:“李瑜,有人找

你!”我出门一看,噢一父亲!我知道父亲10天前去山西了,走时把自行车放在我这里,看样子今天刚回来。“爹,你回来了!”“嗯。下课要出来玩玩,别累坏了身子……”说着,他抖抖大衣上的雪花,搓搓冻得发僵的手,从粗布包里掏出几个剥好的橘子递过来:“我刚剥了皮,快吃吧!”“我不吃,爹。”看到四周有好多同学,我觉得不好意思。“怎么不吃?傻孩子!这是我单给你买的。”说着硬往我怀里塞。看着四周的学生指指点点地看我们,我又羞又急:“爹!你别嚷好不好!”爹吃了一惊,看我不高兴,“好,不吃……给——给你留着……”他抽回手,看看我,朝四周望望,又看看自己的一身破衣服,似乎意识到什么,“孩子,你给我推车子去,我在后大门等你。”说完,他提起布包转身朝学校后门走去。“爹,你等等……”我喊着,他并不停下。

无奈,我推了车子来到后门。雪还是纷纷扬扬地下着,爹在后门等我,不停地在雪地上踩着脚。看我来了,他向身后扭下脸,又很快转过来,我不安地说:“爹,我送你回家吧!”“不用,你在这好好念书吧!”他抖掉身上的雪花,把布包挂在车把上,忽然又解下来,“噢,忘了。给你买了一件毛衣,天这么冷,你可以套在里面。”他又包了几个橘子给我,我接过那灰色的毛衣,又看看父亲那一身不知穿了几年的破冬装,一阵心酸。

父亲的身影消失在茫茫雪雾中。我伫立在雪地里,抚摸着那一个个带香气的橘子,眼前尽是爹爹那急匆匆离去的影子。

“爹一定是生我的气了,他一定认为我不愿和他站在一起,为了这,他匆匆地走了……”我想着,泪水滴滴落下。

雪下得更大了。回到教室,我的心像压上了一块盘石。十多年的哺育情,像扑不散的云烟笼上心头:那小河边爹爹宽宽的臂膀;那独轮车上悠悠的童年;那淡蓝色的炊烟里一声声呼唤;那风雨夜中胸怀里的温暖;那多少次窄小灶屋里孤灯下的对望;那多少次伴着秋虫夜曲的月下叮咛;多少次给我一支支婉转的柳笛,吹出绿色的梦幻;多少次给我编成活泼的牧羊鞭,甩出童年的天真;多少回,扯着我的手走向田野;多少回,抱着我渡过艰难……

呵!父亲,我童年岁月的长明灯,生命小舟的一叶帆,在那没有橘红色的日子里,是你抚养我长大!

爹!你这个长大的儿子使你伤心了吧?我的心一阵疼痛,我借了车子,走进了雪的世界。风卷起雪浪迷住了我的眼睛,我的脑海里尽是父亲的影子,心里默念着:“哦,爹爹,原谅我……”

到家的时候,屋里正点着灯,我把车子放在院里,正要推门进屋,忽听到父亲正和母亲说话:“……把包里的橘子给小瑜留起来吧,下个星期天看他回来不?今天,我从他那里来,咱小瑜可懂事了,老远就喊我,拉着我的手,直问我冷不冷……”

啊!爹爹在说谎!啊,多么伟大的虚荣!我怎么就没想起问爹爹一声冷不冷呢?我推开门,一头扑进父亲怀里,“爹!”泪水便从心底涌出……

那一年,我15岁,哦,那风雪的黄昏,那淡淡的橘香,在我心灵里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点评:

行动描写首先要准确,本文在描写人物行动时注意了这一点。如在一个“风雪黄昏”,父亲从山西回来看望在校的儿子,见到儿子时“他抖抖大衣上的雪花,搓搓冻得发僵的手,从粗布包里掏出几个剥好的橘子递过来”。这一连串的行动描写既生动又准确,“抖”“搓”写出了风雪黄昏的寒冷,“掏”“递”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行动描写还要能够传递人物的情感。“爹在后门等我,不停地在雪地上跺着脚”,简单的动作描写,使人仿佛看到了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父亲耐心地等候儿子的样子。临别时他“又包了几个橘子给我”,其中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挚着的爱。本文的行动描写虽占篇幅不长,但在表现人物上确是神来之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