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人工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

晶状体置换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晶状体置换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凌宇;赵玲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1(020)0z2 【摘要】Objective: T 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 in myopic and cataract eyes. Methods: 58 patients (65eyes)received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 Postoperative effect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visual acuity achieved 0.5 or better in 38 eyes (58. 3%) after 1 month. The 4 eyes have posterior capsule pacifications; 1 eye has macular edema. The RMS values of the overall wavefront aberrations is ranging from 0. 29~2.35μm, mean= 1.32 ±0. 87μm. Conclusion: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es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myopia with cataract.%目的:探讨晶状体置换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行晶状体置换术58例(65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38只眼,占58.3%.术后囊膜混浊者4只眼(6.2%);黄斑水肿1只眼(2.2%).总像差的RMS值范围0.29~2.35μm,平均为1.32±0.87μm.结论:晶状体置换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方法. 【总页数】1页(69-69) 【关键词】晶体;人工;白内障;近视 【作者】凌宇;赵玲 【作者单位】北京煤炭总医院眼科,北京,100028;北京煤炭总医院眼科,北

晶状体置换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晶状体置换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晶状体置换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行晶状体置换术58例(65眼)患 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38只眼,占58.3%。术后囊膜混浊者4只眼(6.2%);黄斑水肿1只眼(2.2%)。总像差的rms值范围0.29~2.35μm,平均为1.32±0.87μm。结论:晶状体置换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 近视安全、有效方法。 【关键词】晶体;人工;白内障;近视 【中图分类号】r7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69-01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 in myopic and cataract eyes ling yu zhao l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 in myopic and cataract eyes. methods: 58 patients (65eyes) received replacement of intraocular lens. postoperative effect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visual acuity achieved 0.5 or better in 38 eyes (58.3%) after 1 month. the 4 eyes have posterior capsule pacifications; 1 eye has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效果临床观察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效果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11-23T13:27:33.520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作者:陈璇 [导读] 目的:总结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湖南长沙 410016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时间在2015.6-2018.2,研究对象为80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回顾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视力>0.3患者有68例,所占比例为85.00%,治疗前后视力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00%。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现代临床研究指出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内障患者发病率有所提升,关于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早期临床报道指出,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手术治疗不仅难度大,而且预后差,造成部分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治疗[1]。白内障手术方法的发展以及应用经验积累,为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我院2015.6-2018.2期间对80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在2015.6-2018.2,研究对象为80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范围在58~79岁,平均年龄是(65.89±4.53)岁;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白内障,不存在视网膜裂孔。就诊时患者存在明显的晶状体浑浊,完全玻璃体浑浊患者38例。所有患者同意手术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具体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治疗方法如下:术前30min常规散瞳处理三次,具体采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剂。对结膜囊使用0.3%的氧氟沙星滴眼液实施冲洗。眼球表面麻醉采用4g/L盐酸奥布卡因,基底为眼球上方穹窿部,眼球结膜切开方位在11:30-12:30方位。找到眼角膜边缘后1mm位置,在这一位置做一1800反眉状1/2板层巩膜切口;切口弦长3.0mm,到达透明角膜内部大约1.5mm,刺入前房中选择3.0mm穿刺刀,上述操作能够形成内切口瓣膜状且具备自闭功能。在9:00方位使用150穿刺刀在眼角膜边缘作一个侧切口,将黏性弹剂注入到前房内,将皮质和核分离,依据不同患者核硬度使用不同破核方法,原位快速破裂法用于Ⅰ-Ⅲ级;拦截劈裂法用于Ⅳ-Ⅴ级。吸除硬核后,继续将黏性弹剂注入,在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常规治疗,包括妥布霉素滴眼液、地塞米松眼液以及托吡卡胺滴眼液[2]。 术后常规护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在术后随访(6.0±0.1)个月,了解患者的视力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1)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2)随访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视力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属于术前数资料,表示为(),差异性使用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 2、结果 2.1治疗前后视力分布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治疗后有85.00%患者其视力超过0.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分布情况[(%)] 2.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随访(6.0±0.1)个月,随访期间晶状体脱位1例、眼压升高1例、双眼后囊膜破裂2例患者,共有4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00%。 3、讨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兼顾白内障以及屈光问题,实际处理中既需要考虑到白内障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高度近视问题,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相对单一的白内障或者高度近视手术,其手术治疗风险较大,术后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临床文献报道指出高度近视与后囊膜下白内障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3]。 结合国内文献资料报道,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存在较多并发症,如RD、PCO、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眼压升高、术后视觉漂移。鉴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病风险较大,因而长期以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研究较少,各类眼科材料以及手术经验积累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研究中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关于白内障使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研究较多,结合已有文献报道,超声乳化方法在白内障治疗中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手术效果好、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并逐渐在我国较

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64例 万娅蕾

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64例万娅蕾 发表时间:2019-03-21T15:20:53.78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期作者:万娅蕾 [导读] 目的:探究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 自贡康立耳鼻喉医院 643000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4例,分为采取常规超声乳化术的对照组与采取改良性超声乳化术的研究组,对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视力矫正结果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具有更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白内障;高度近视;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常规超声乳化术 常规超声乳化术主要用于治疗白内障,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虽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引发并发症,对此临床将这种术法进行改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本文试探究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次年6月收治的64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分别为采取常规超声乳化术的对照组与采取改良性超声乳化术的研究组,两组各有患者32例。具体资料: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8岁 ~ 72岁,平均(60 ± 12)岁。研究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9岁 ~ 71岁,平均(60 ± 1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等资料,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纳入标准:①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诊断标准相符,且近视度数 ≥ 600度;②晶体核硬度在III ~ V级之间;③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④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晓且签署了同意书[2]。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急性感染病或不能耐受手术的全身疾病;②有手术禁忌症,如视网膜脱落等;③患有其他眼科疾病[3]。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超声乳化术,在术眼的角膜或巩膜处取切口,将超声乳化探头置入,将浑浊的晶状体与皮质击碎至乳糜状,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体全部吸出,在确保前房充盈状态的前提下植入人工晶体。 研究组采取改良性超声乳化术,施术者在患者术眼的11点处取一长度为3mm的透明角膜切口,在角膜缘3点钟方向再取一辅助切口,行环形撕囊,将超声乳化机进行参数调节,具体包括:①流量控制在不超过26 mL / 分钟的范围内;根据眼轴长度调低瓶高;②能量区域为30%上下;③维持最大阻塞负压:400 mmHg。随后以超声乳化机将硬核劈碎,取出碎裂的硬核后向前房注入适量的粘弹剂,因高度近视患者多为大囊袋,悬韧带松弛,玻璃体液化,在乳化最后一块晶体核时后囊膜浪涌明显易造成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造成手术并发症,故改良后在最后一块硬核残留情况下以齿镊取出残留的硬核,酌情扩张主切口,将皮质吸出,植入人工晶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视力矫正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收录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数据均以21.0版统计学检验软件SPSS进行计算。本研究中计数资料为并发症发生率,其表示形式为(n,%),检验卡方值。本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视力矫正结果,其表示形式为(),检验t 值。经软件计算后若对应的数据统计学值为P < 0.05,那么便代表两组的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视力矫正结果 术后3个月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视力矫正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视力矫正结果的对比() 3 讨论 高度近视的治疗本身便有一定难度,患者多同时合并有其他眼科疾病,如白内障、弱视、青光眼等,故治疗难度也会随之增加。然而,尽管治疗难度加大,临床依然可以通过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治疗,而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术法主要有常规超声乳化术与改良性超声乳化术两种,常规超声乳化术疗效尚可,但术后易出现角膜水肿、晶体核脱落、眼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等并发症,较长的

人工晶体植入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人工晶状体是目前矫正无晶状体眼屈光的最有效的方法,它在解剖上和光学上取代了原来的晶状体,构成了一个近似正常的系统,尤其是固定在正常晶状体生理位置上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可用于单眼,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易建立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 疾病简介 自从英国著名眼科医生Ridley找到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材料,并于1949年植入第一例硬性人工晶状体以来,已有五代人工晶状体问世。第四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可植入囊袋内,术后可以散瞳,便于检查眼底。第五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可从小切口植入,与角膜内皮接触损伤小,重量轻,在术后短期内能恢复稳定的视力。制造最接近生理状态且具有调节功能的人工晶状体,一直是眼科专家梦寐以求的目的。目前已研制出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调节人工晶状体以及可以矫正散光的Toric人工晶状体等。 人工晶状体分类 1)按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固定位置分类:可分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因术后并发症多,现多植入后房人工晶状体。 2)按制作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分类 A. 聚甲基丙烯酰甲酯(PMMA):聚甲基丙烯酰甲酯是最先用来制造人工晶状体的材料,为硬性人工晶状体的首选材料,其性能稳定﹑质轻﹑透明度好﹑不会被机体的生物氧化反应所降解,屈光指数为1.49。缺点是不耐高温高压消毒,目前多用环氧乙烷气体来消毒,柔韧性差。临床用有两种:一是用PMMA材料一次铸压成型的人工晶状体,称一片式;二是用PMMA 制成晶状体光学部分,用聚丙烯制成支撑襻,称三片式。 B.硅凝胶:是软性人工晶状体的主要材料,热稳定性好,可高压煮沸消毒,分子结构稳定,抗老化性好,生物相容性好,柔软,弹性大,可经小切口植入。屈光指数为1.41~1.46。缺点是韧性差,受机械力作用可变性,且易产生静电效应,容易吸附异物。 C.水凝胶: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是一种亲水性材料,含水量一般为38%~55%,可高达60%,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耐高温,韧性大。人工晶状体可脱水植入,复水后恢复软性并且线性长度增加15%。因其富含渗水性,眼内代谢物可进入内部而粘附污染,影响透明度。D.丙烯酸酯:是苯乙基丙烯酸酯和苯乙基甲基丙烯酸组成的共聚体,具有与PMMA相当的光学和生物学特性,但又具有柔软性。屈光指数1.51,人工晶状体较薄,折叠后的人工晶状体能柔软而缓慢的展开。 度数的测算与选择 1)正视眼的标准度数:后房型需+19D。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不同类型人工晶体选择对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观察

作者单位:广东 511300 广东省增城市中医医院 (陈永健 江伟)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不同类型人工晶体选择对术后 视觉质量影响的观察 陈永健 江伟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不同类型人工晶体选择对术后视觉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R 40e 单焦点IOL 组、REZOOM 折射型MIOL 组和TECNIS ZMA 00(AMO)衍射性MIOL 组(n =40)。术后分别使用标准视力表(5m)测量裸眼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使用视力测试卡(0.4m)测量裸眼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等指标,观察3种不同晶体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结果 3组在BCDVA、UCNVA 视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UCDVA、DCNVA 视力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ZOOM 和ZMA 00 2组在UCDVA、DCNVA 矫正方面均显著优于AR 40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ZMA 00组DCNVA 矫正方面显著优于REZOOM 组,REZOOM 组在UCDVA 矫正方面显著优于ZMA 0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更适合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其折射型和衍射性各具优缺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植入晶体的类型。 [关键词] 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体;超声乳化 随着人工晶体的不断发展和晶体植入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采用植入人工晶体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改善视功能效果显著[1-2]。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自问世以来,已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120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2大类型3种人工晶体后,进行跟踪随访3个月,回顾分析植入3种不同人工晶体术后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广东省增城市中医医院眼科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3]:术前采用IOL-Master 测量眼轴长度为26~28mm,角膜散光=ID,眼底无病变者及无其它累计眼部的患病史。符合纳入标准的共有120眼,随机均分为AR 40e 单焦点IOL 组、REZOOM 折射型MIOL 组和TECNIS ZMA 00(AMO) 衍射性MIOL 组(n =40)。其中AR 40e 单焦点IOL 组,男21眼,女19眼,平均年龄(60.0±12.0)岁;REZOOM 折射型MIOL 组,男18眼,女22眼,平均年龄(61.0±12.2)岁;TECNIS ZMA 00(AMO)衍射性MIOL 组,男22眼,女18眼,平均年龄(61.5±11.5)岁。3组在年龄、性别、眼轴长度等方面之 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术眼术前30min 要充分散瞳,用0.5%盐酸丙美卡因对术眼进行表面麻醉3次。开睑器开睑,在透明角膜上方10~11点方向行3.2mm 隧道切口,在3点方向行辅助切口。超声乳化晶状体核,采用I/A 吸除残余皮质,然后注入粘弹剂充满前房,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囊内。吸除粘弹剂时将人工晶体居中放置正位并紧贴晶体后囊,充分伸展人工晶体并确保其无皱褶。在辅助切口处注水使前房深度与术前相近,水化封闭切口,辅料遮盖至术后第2天。 采用上述手术方式分别植入AR 40e 单焦点IOL、REZOOM 折射型MIOL 和TECNIS ZMA 00(AMO)衍射性MIOL。3组植入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无意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裂隙灯对术眼进行复查,未发现任何异常。光线好的室内条件下,分别使用标准视力表测量患者5m 距离下的裸眼远视力(UCDVA)和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使用视力测试卡测量患者0.4m 距离下裸眼近视力(UCNVA)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DCNVA)等指标,观察3种不同晶体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 ±s ”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 )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3个月,3组患者UCDVA、DCNVA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VA、UCNV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3组IOL 视力测试结果比较(x ±s ) 组别例数UCDVA BCDVA UCNVA DCNVA AR 40e 组400.33±0.050.75±0.190.53±0.120.41±0.19 REZOOM 组400.85±0.150.90±0.210.60±0.150.64±0.20 ZMA 00组400.79±0.100.82±0.250.63±0.190.72±0.23t 值10.8990.9790.2219.312P 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随着眼科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型人工晶体不断涌现。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只有一个焦点,不能进行调节,故只在特定距离下才具有清晰的视力[4]。患者术后需佩戴眼镜。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对焦点进行调节,使不同距离的物体均成像于视网膜上,克服了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缺点,使患者彻底可以摆脱眼镜的束缚,为广大患者所欢迎[5-6]。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原理为将晶状体光学面设计为多个广泛的焦点,这样不同距离目标的光线分别通过不同的焦点后成均像 于视网膜上[7]。折射型MIOL 根据折射原理设计而成,按一定比例分别分配给远视力、近视力和中间视力,但其受瞳孔大小的影响。而衍射性MIOL 不受瞳孔大小的影响。传统的视力检测表采用的视标是黑白高对比度视标,只能反映视功能的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视觉的质量。因此,本研究测量视力时采用的是科学的Snell 标准视力表和Colenbrander Mixed Contrast Card Set 视力测试卡,避免了分析指标的片面性[8-9]。 本研究通过比较植入AR 40e、REZOOM 和ZMA 00 3

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在正常眼轴合并浅前房白内 障患者中的准确性比较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2), 210-216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82882980.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82882980.html,/10.12677/acm.2018.82036 Accuracy of Various Intraocular Lens Calculation Formulas in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Patients with Normal Axial Length Liying Bing1,2, Guibo Liu2, Yuna Ma2, Lin Leng2 1Medic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Mar. 23rd, 2018; accepted: Apr. 16th, 2018; published: Apr. 23rd,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five intraocular lens calculation formulas (Haigis, SRK II, Hoffer Q, Holladay1 and SRK/T) in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patients with normal axial length. Methods: 4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ncomplicated cataract surgery were involv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17. The IOL Master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refractive outcomes for five formulas. Actual postoperative refractions were taken on 3 to 8 weeks after surgery. Refractive error and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 were calculated. The SPSS19.0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refractive errors,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s and the refractive error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IOL formulas. Results: The mean refractive error of the Haigis formula (–0.13 ± 0.76 D)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Hoffer Q (–0.34 ± 0.74 D, P < 0.01), Holladay1 (–0.33 ± 0.73 D, P < 0.01) and SRK/T (–0.31 ± 0.72 D, P < 0.01) formulas. The 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 were 0.58 ± 0.50 D,0.62 ± 0.50 D, 0.62 ± 0.51 D, 0.61 ± 0.51 D and 0.58 ± 0.53 D with Haigis, SRK II, HofferQ, Holladay1, and SRK/T formulas,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m (χ2 = 4.027, P = 0.40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efractive error between different IOL formulas (χ2 = 3.782, P = 0.872). Conclusion: The Haigis formula can predict refraction in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patients with normal axial length with less error. Keywords Cataract, Intraocular Lens, Refractive Errors, Anterior Chamber, Axial Length 人工晶体计算公式在正常眼轴合并浅前房白内障患者中的准确性比较 邴丽英1,2,刘桂波2,马玉娜2,冷林2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 角膜屈光手术如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准分子角膜切削术PRK激光角膜原位磨 镶术LASIK激光角膜热成形术LTK在矫正屈光不正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是随着时 间的推移该类患者中发生白内障的数量将愈来愈多从我们的临床实践和相关文献报道 常规人工晶体计算方法造成IOL度数不足白内障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远视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从角膜生物物理行为的改变角膜屈光度的计算眼轴的测量计算公式的 选择几方面讨论它们对该类手术的影响 一角膜生物物理行为的改变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是通过角膜放射状切口使角膜中央区变得扁平从而矫正屈光 不正,其切口较深中央光学区在3至4毫米左右 1 Koch报告四例RK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短期远视漂移高达+6D可能是因为放射状切口的机械不稳定性和角膜水肿所致这些变化是可逆的,几周内随角膜水肿的减退视力逐渐提 高同时视力也有昼夜波动12但是对于PRK/LASIK术后白内障的病人来说植入按常规方法计算得出的人工晶体术后角膜保持稳定的状态将造成持续的远视状态22 二角膜屈光度的计算 1正常角膜屈光度的测量 角膜曲率计及角膜地形图是通过测量光线投射到角膜表面的反射像的大小计算出该点 角膜曲率再转换为屈光度可表达为 P=N -1/R 1 其中,P为角膜屈光度N为屈光指数R为该点所在曲面的半径 100年前Javal光学系统假想中央区角膜为近视球面或者为一球柱面通过测量值近似地将角膜前表面曲率半经定为7.5毫米并且相当于45D屈光度2由公式1计算出 45= N -1/0.0075 N=1.3375 对于每一个所测定的角膜曲率R相对应的屈光度为: P=0.3375/R (2) 公式(2)的缺陷在于未能够充分考虑空气—泪膜界面泪膜—角膜界面角膜—房水界 面角膜厚度的作用(如图1-B)根据Gobbi泪膜角膜界面屈光度+5.20D可被角膜房水界面的屈光度-5.88D所大致抵消5因此光学上角膜屈光度计算应该以下公式为基础如图 1-A P= N 2-N1/R1+N 3-N2/R2 3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2882980.html,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观察 作者:邓姣玉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超高度近视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近视,患者发病后的眼轴长度通常超过27㎜,屈光度通常在-10D以上。白内障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病,其主要是因为患者发生超高度近视后晶状 体受到影响而发生病变。根据临床实践,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通常无法开展正常生活,并且其病情不断进展可能会导致其失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患者发生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后,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让其病情得到改善。本研究对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7月到2018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患者90例,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25~72岁,平均(43.12±6.84)岁,其中单眼患病患者58例,双眼患病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参加,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经过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症且无其他眼部疾病及眼部手术史。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其中手术前先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对其视力状况、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等进行统计,并排除其它疾病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的晶状体核硬度进行分级,术前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散瞳处理,一般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完成,手术前30min点眼3次,每次间隔5min左右。患者均实施表面麻醉处理,主要是每次使用2滴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连续3次后保持5min左右,在得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后实施手术。其中首先使用2.8穿刺刀在11点处透明角膜内穿刺进入前房作为主切 口,之后在3点方向开辅助切口。将透明质酸钠注入患者的前房内,之后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处理,水分离充分后对患者实施超声乳化治疗,清除皮质和晶状体核,完全保留晶状体后囊膜,确保前房处于充盈状态,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并将粘弹剂用生理盐水置换掉,注水密封切口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进行涂抹,将患眼用纱布包裹后完成手术,术后常规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和其它药物治疗。

IOL-Master A超 B超 人工晶体度数操作流程

IOL-Master A超B超人工晶体度数操作流程 IOL-Master 眼轴长度: 1 告知患者检查项目,取得患者配合; 2 输入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 3 请患者坐在仪器前(年幼儿请家属抱坐于检查凳,行动不便患者直接推轮椅置于仪器前),调节座椅和仪器的高度,帮助患者取得舒适坐位; 4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干净下颌托和额托,嘱咐患者将下颌搭到下颌托里,额头顶住额托,调节下颌托的位置,使得患者眼睛位于可操作范围内; 5 嘱咐患者盯住仪器中的固视灯(视力不佳或斜视的患者辅助其调整眼位),保持不动,确保眼位正,以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性、可靠性; 6 测量患者眼睛轴长:根据患者眼睛情况,选择测量参数,每只眼睛测5次,取平均值; 7 告知患者检查完成,请等待报告单; 8 核对打印出的报告单,操作者签字并交给患者。 IOL-Master人工晶体度数: 1 告知患者检查项目,取得患者配合; 2 输入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 3 请患者坐在仪器前(年幼儿请家属抱坐于检查凳,行动不便患者直接推轮椅置于仪器前),调节座椅和仪器的高度,帮助患者取得舒适坐位; 4 用75%酒精棉球擦拭干净下颌托和额托,嘱咐患者将下颌搭到下颌托里,额头顶住额托,调节下颌托的位置,使得患者眼睛位于可操作范围内; 5 嘱咐患者盯住仪器中的固视灯(视力不佳或斜视的患者辅助其调整眼位),保持不动,确保眼位正,以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性、可靠性。 6 测量患者眼睛轴长:根据患者眼睛情况,选择测量参数,每只眼睛测5次,取平均值; 7 测量患者眼睛角膜曲率:每只眼睛测3次,取平均值; 8 如有必要测量患者前房深度、白对白等数值; 9 告知患者检查完成,请等待报告单; 10 根据医生要求选择计算公式、IOL参数、保留度数,计算并打印结果; 11 核对打印出的报告单,操作者签字并交给患者。 注:如果仪器不能测出患者的眼轴长度,则换用接触性测量法或用B超测量;如果仪器不能测出患者的角膜曲率,则请医生另行测量曲率,输入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B超: 1 告知患者检查项目,取得患者配合; 2 输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 3 请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辅助行动不便患者平卧,辅助有疾患不能平卧的患者取适宜检查的舒适体位),头朝检查者。协助患者摆放好头位,嘱咐患者轻闭双眼不要睁开; 4 将适量耦合剂分别涂抹在患者双眼眼睑和探头上,探头用一次性塑料布包裹防止交叉感染; 5 检查前、检查期间与患者做必要的交流,对患眼情况有初步认识; 6 全面检查患者双眼,(如有必要嘱咐患者眼球转动、头部偏转或者取适宜体位进行检查,对于外伤、术后、眼痛强烈或角膜怀疑存在异物等特殊情的患者检查时轻压眼球,避免造成患者痛苦或二次损伤)。调节增益,对病变区进行多切面、多角度探查。截取有价值的图片供医生参考; 7 测量眼轴长度:嘱咐患者被检眼微闭,另眼注视正上方目标,确保测量眼正位。探头与被检眼眼睑垂直进行水平轴位扫描,截取晶状体及视神经同时显示在声像图中央时的图像。测量距最

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68例

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68例 发表时间:2011-06-23T14:20:08.83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韩志国韩金水[导读] 对于晶体囊袋完整者,选用一体式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 【摘要】目的:评价并发性白内障在施行小切口非超生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同时,根据不同的并发症分别采用青光眼白内障人工晶体三联术,虹膜粘连分离术,并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快,裸眼视力达到0.02~1.0.矫正视力达0.05~1.2.结论:并发性白内障多种联合手术并植入人工晶体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力,是治疗并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并发性白内障;晶体植入;非超生乳化【中图分类号】R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02-01 并发性白内障大多数病情复杂,常合并高度近视、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色素膜炎、视网膜脱离、睫状体肿瘤、低血钙等疾病。我们对68例(76眼)并发性白内障施行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1998年10月~2007年12月治疗并发性白内障68例(76眼)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12~80岁平均(71.6±0.5岁)青光眼25例,复发性色素膜炎16例;高度近视29例;视网膜脱离2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3例;低血钙白内障1例。 1.2手术方法:表面麻醉滴爱尔凯因麻醉3次,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0.5ml开睑器开睑,在上方做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用隧道刀角膜缘后2mm处做6mm长切口,合并青光眼患者做4×6mm巩膜瓣,自巩膜与透明角膜缘前1mm交界处做2×4mm小梁切除及虹膜周切,自侧切口往瞳孔区虹膜后注射粘弹剂,用钝针头分离并注入粘弹剂,粘连严重者行虹膜周边切除,通过些口注入粘弹剂,持囊膜剪刀分离虹膜后粘连。顺时针截囊水分离,转动晶体核游离并浮至前房,圈匙托出晶状体核,并注吸出残留皮质,前房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后囊破孔较大者用囊膜剪剪除瞳孔区及切口处玻璃体,并做虹膜周边切除后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 1.3人工晶体的选择:根据术前检查或术中观察到晶体囊袋情况,选择人工晶体类型和植入方式,以保证术后人工晶体有良好的固定。对于晶体囊袋完整者,选用一体式后房型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晶状体囊带不完整者,选用一体式新型前房人工晶体植入前房,其中植入美国OII后房型人工晶体28枚;日本KOHTO后房型人工晶体21枚;Alcon一体式后房人工晶体25枚;Alcon一体式前房型人工晶体2枚。 2结果 术后随访6~52个月,视力≥0.02-0.06 6例占6.7%,0.1~0.2 8例占11.7%,0.3~0.5 26例占38%,0.6~0.8 28例占41%,≥1.0 12例占17.6% 2.2并发症:3例术中发生轻度前房积血,多见广泛虹膜后粘连瞳孔膜闭并有新生血管无法分离,而被囊膜剪剪开处。在灌注液中加入1:10000肾上腺素冲洗后出血很快停止。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5例术中用囊膜剪刀剪除切口处及瞳孔区玻璃体后囊破口小注射粘弹剂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3例,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2例;角膜水肿12例;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mg和地塞米松3mg一周内消失。 3讨论 随着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的广泛普及开展,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为患者解除痛苦,恢复视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通过对68例(76眼)手术病例观察。该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虽然手术难度和风险大,但是只要医患配合好,认真操作掌握手术技巧,领会手术要领同样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参考文献 [1]姚克粘连性小瞳孔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J]中华眼科杂志 1996,32(5):333~335 [2]杨文辉刘奕志色素膜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华眼科杂志 1992,28(5):287~289 [3]张洪远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J] 2005,23(5)239~240 [4]李汉钊白内障青光眼三联手术的临床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3,25(6):406 [5]刘继敏三连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6,28(1):52~53作者单位:021008内蒙古海拉尔区眼科中心

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64例

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64例 发表时间:2018-12-25T15:00:07.2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4期作者:万娅蕾 [导读] 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具有更显著的疗效。 自贡康立耳鼻喉医院 643000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4例,分为采取常规超声乳化术的对照组与采取改良性超声乳化术的研究组,对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视力矫正结果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具有更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白内障;高度近视;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常规超声乳化术 常规超声乳化术主要用于治疗白内障,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虽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引发并发症,对此临床将这种术法进行改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本文试探究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次年6月收治的64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分别为采取常规超声乳化术的对照组与采取改良性超声乳化术的研究组,两组各有患者32例。具体资料: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8岁 ~ 72岁,平均(60 ± 12)岁。研究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9岁 ~ 71岁,平均(60 ± 1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等资料,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纳入标准:①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诊断标准相符,且近视度数 ≥ 600度;②晶体核硬度在III ~ V级之间;③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④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晓且签署了同意书[2]。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急性感染病或不能耐受手术的全身疾病;②有手术禁忌症,如视网膜脱落等;③患有其他眼科疾病[3]。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超声乳化术,在术眼的角膜或巩膜处取切口,将超声乳化探头置入,将浑浊的晶状体与皮质击碎至乳糜状,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体全部吸出,在确保前房充盈状态的前提下植入人工晶体。 研究组采取改良性超声乳化术,施术者在患者术眼的11点处取一长度为3mm的透明角膜切口,在角膜缘3点钟方向再取一辅助切口,行环形撕囊,将超声乳化机进行参数调节,具体包括:①流量控制在不超过26 mL / 分钟的范围内;根据眼轴长度调低瓶高;②能量区域为30%上下;③维持最大阻塞负压:400 mmHg。随后以超声乳化机将硬核劈碎,取出碎裂的硬核后向前房注入适量的粘弹剂,因高度近视患者多为大囊袋,悬韧带松弛,玻璃体液化,在乳化最后一块晶体核时后囊膜浪涌明显易造成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造成手术并发症,故改良后在最后一块硬核残留情况下以齿镊取出残留的硬核,酌情扩张主切口,将皮质吸出,植入人工晶体。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视力矫正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收录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数据均以21.0版统计学检验软件SPSS进行计算。本研究中计数资料为并发症发生率,其表示形式为(n, %),检验卡方值。本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视力矫正结果,其表示形式为(X±S),检验t值。经软件计算后若对应的数据统计学值为P < 0.05,那么便代表两组的对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视力矫正结果 术后3个月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视力矫正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13%;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