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性的自主独立的学科,成为国内外著名大学普遍开设的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和本质的基础学科和必修课程。本课程通过对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追溯及独特研究对象的分析,试图让学生理解与人类传播相关的诸如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符号、传播信息、媒介、受众等概念及其特点,了解传播的谋略和技巧,知道对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传播理论和方法,而且可以提高媒体素养,增强传播能力,提升传播水平。

(二)可测量结果

1)能解释与人类传播相关的概念,如传播者、传播符号、传播信息、传播媒介、受众等的定义和特点。

2)能梳理传播学发展历史,了解传播学的欧美传统以及传播学学科确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及他们的研究成果。

3)了解人类传播的分类、传播史上几次革命及各种传播模式,如单向传播、双向传播、互动传播和整体互动传播模式。

4)能对世界传播制度研究有全面的了解,能对守门人制度有深入的体会和分析,尤其是守门人制度是如何随着传播技术和媒介的发展而变化的。

5)初步掌握传播谋略和技巧,对传播效果的测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6)形成传播学文献的阅读能力。

7)具有在讨论和团队作业中的批评与合作能力。

注: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程作业以及期末笔试等环节测量。

三、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1)教师讲授(讲授核心概念、案例、总结,按顺序提示下一次课程内容、答疑、公布讨论主题等);(2)课后阅读和课堂互动(按照事先公布的讨论题目和推荐的参考书目,进行小组分工,安排阅读和讨论工作);(3)讨论课(由个人自由发言或小组代表发言、提问回答和教师点评等环节组成,学生在讨论中如能进行尖锐质疑或相互争论,则会在其课堂成绩记录中有所体现);(4)期末考试。

课程要求:熟悉传播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培养思维和传播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中外文传播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形成对人类传播现象和实践的正确认识。

说明:由于课程的性质,授课教师将特别重视讨论环节,每位选课同学在课程开设期间须至少发言2次,在其他小组进行发言讨论时,作为听众的同学如能对其发言进行有分量的质疑和提问,可酌情加分。此外,小组团队建设和合作情况也将纳入成绩考核中。教师也将当场或下次授课时对讨论课情况进行点评,对存有的疑问进行解答或评论。

(二)考试评分与建议

课程成绩一般包括三部分:(1)课堂讨论发言占20%;(2)课程作业(传播学读书报告、传播案例分析、传播效果评估分析等)占20%;(3)期末考试占60%。

四、教学安排

第一、二周传播学绪论与概述

主要内容:

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把握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的学科特点,知道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框架。

了解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知识根源和历史脉络,知道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任务和当代传播研究现状,熟悉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和传播学基本成熟的主要标准。

思考题: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

2.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4.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5.传播学的创始人是哪几位学者?

6.为什么说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建议阅读书目:

1. [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2. [美] 罗杰斯(Rogers,E.M.)著,《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四周传播和传播者

主要内容:

掌握人类传播史上发生的五次传播革命的性质及意义,了解传播模式的概念、功能、标志以及应用模式进行研究的三个原则,知道传播的特点和种类。

掌握传播者的特点、权利与责任,熟记传播者传播有效的五种因素,了解传播者与信源,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掌握守门人理论、特征、功能和责任。

思考题:

1.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2.优秀传播模式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在当今全球传播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传播活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5.为什么说媒介组织具有双元、混合、兼容的特性?

讨论题:

1.你认为未来记者可能是什么样子?

建议阅读书目:

1.[美] 罗伯特·W·麦克切斯克,《传播革命:紧要关头与媒体的未来》,高金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2. [美]马克?波斯特著,《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第五、六周传播与信息

主要内容:

了解信息研究的历程和现状,掌握信息与讯息、知识、符号、媒介的关系,大众传播信息的特点、种类以及社会认知论、框架分析等进行信息传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知道信息爆炸、知识匮乏、信息污染、信息侵略的表现,懂得如何治理信息污染、抵御信息侵略。

思考题:

1.信息与物质、讯息和知识的关系是什么?

2.为什么说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识满溢?

3.信息爆炸易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4.产生信息匮乏的原因有哪些?

5.应该如何拯救阅读危机?

讨论题:

1.为什么“我们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海,反而无所适从?”

2.如何提高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地位?

建议阅读书目:

1.理斯曼、格拉泽、戴尼著,《孤独的人群:美国人性格变动之研究》,刘翔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美]罗斯扎克著:《信息崇拜》,苗华健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

第七、八周传播与符号

主要内容:

掌握符号和语言的特性、功能以及非语言符号的特点、作用和类型,知道符号学产生的主要理论脉络,辨别符号与表述、文本的关系和符号学与传播学的关系,解释符号、语言、编码、译码、语言抽绎阶梯等术语。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2.为什么要提倡易读性?易读的标准有哪些?

3.以普通语义学分析,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常犯哪些错误?

4.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和作用各有哪些?

5.为什么说“空间在说话”?

建议阅读书目:

1.[法]罗兰?巴尔特著,《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第九、十周传播媒介

主要内容:

了解媒介定义的讨论、媒介的基本特点,掌握媒介研究的四种主要理论和媒介分析的不同标准与尺度,知道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以及不同媒介的特点与优势。

思考题:

1.媒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2.可以运用哪些尺度或标准对传播媒介的特性进行分析?

3.麦克卢汉是如何论述“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的?

4.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有何现实意义?

讨论题:

1.媒介是如何改变社会和我们的生活的?

2.怎样让媒介既准确、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又避免被恐怖组织利用而成为他们的间接宣传工具?

建议阅读书目:

1.邵培仁、海阔著,《大众媒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Winston,Brian:Misundestanding Media(《对媒介的误解》),伦敦,劳特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社,1986年版。

第十一周传播的谋略和技巧

主要内容:

知道传播学研究传播谋略的主要理由,懂得获取有效的传播媒略的正确途径和步骤,掌握传播谋略的定义、特点以及传播谋略运筹与决断的原则,了解各种传播谋略的运用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