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以空前的规模和巨大的力量影响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智慧,科学知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高得极快。科学与社会之间建立了日益紧密和更加多样的联系。科学正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进程迅速发展。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双重性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科学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广义上说与它相关联的还包括人的本质力量能够达到的人化世界,在狭义上说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观念的影响程度,科学团体因公平的洞察力而得到的声誉,给予科研和教育的优先权,都已对国家的成功做出贡献。科学的前沿领域从未像现在这样前途远大,充满机会。从纳米技术到生物工程、弦论、空间科学,我们正处在一个发现与创新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尽全力改善人类健康、福祉和安全,并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尊重和鉴赏科学。我想引用古希腊人所谓的“集市”这一简单隐喻来说明这些概念。它是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和“一般大众”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场所。政府占据四分之一,包括决策者、立法者、官僚、管理者、法院以及法律本身。工业和私有经济部分,从商人到公司,占据它们自己的财产份额。宗教部分,即教堂、清真寺、犹太教会堂、寺庙,占据它们在集市上的位置。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学术界——塑造未来的教育家和学生。这种集市就代表了社会关系。这个集市是公众选择“真理”(或者换种不同的说法,社会将接受的“事实”)的地方。这是领导者做出公开政策决定的地方。但是,科学在扮演着什么角色?科学家在这个舞台上处于什么地位?科学家的作用如何决定公共政策的形成即科学与社会的实际关系?在我们试图用图来表示我们这个时代——21世纪初——的集市之前,理解若干关键趋势的趋同是十分重要的。趋同现象深深地嵌刻在科学和工程研究本身,即多学科性倾向。想一下纳米技术的高速发展。如果之前有人让你为军人设计更有效的装甲,你会以研究分子水平上的物质操作作为开始吗?可能不会。然而,纳米技术——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操作物质的技术——的研究者已经在为军人开发能够在战场上迅速活化的“动态盔甲”形式的坚固防护服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还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

出一种自组装蛋白凝胶,它可以刺激加快细胞增长的生物信号。利用细胞、工程材料和生物化学因素的一种组合,这种凝胶可以替换、修复已损坏的组织或使其再生。因此,在许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多学科性中,存在一种固有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可以看作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体。科学作为一种求真的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所形成的认识模式及认识成果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成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方面,因此可以把科学看作社会的某层次的子系统。社会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至少有两个基本性质:其一是社会必然处于发展运动中,其二是需要保持自身的内稳态。社会的一切子系统都首先要维持这两种性质,科学也不例外。

首先科学作为独立的认知活动和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就其自身而言,一方面新的认识成果的形成和应用往往会引发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又会激发新的探索;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得到不断的改善,整个科学的发展就呈现惯性加速的运动。科学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功能,因此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其它子系统也随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部分子系统并没有科学所具有的自我加速的性质,因此当科学发展过于迅速时,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有可能无法或来不及达到平衡,当这种失衡超过社会系统维生功能所允许的限度时,系统就有可能瓦解。科学的本意是以主体的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最终目的,但是这种“人的需要”由于科学对价值领域的渗入而已经被片面地理解,单向地体现了自在的人的某些方面,已经与自在的人分离。这样,在价值领域与科学领域的互相交流中,信息输入输出就处在完全不平衡的状态,这种失衡必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子系统之间的失衡已经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所谓后现代主义、反科学主义思潮就是反映了人们在这种失衡状态下的焦虑和不安。但是如果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交流的失衡是必然的过程,思想的反思不足以消解矛盾。可以说,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包括思想文化领域都必然要发生重大的调整。

社会作为有机的系统,必须处于发展运动的过程中,它体现在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彼此消长和调整中,基本的推动力就是科学。因此不能因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否认科学的巨大作用,更没有理由也无法阻挡科学发展的历史潮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理性的主体不能放弃对科学自身的反思。无论如何,科学作为人所具有的手段是为人所用的,它不应该超越主体自身。

首先应当辨证的认识科学自身。科学的确定性离不开人,科学无法产生脱离主体的纯粹真理。同时科学具有自己相应的研究领域,不能代替其它领域,就像不能因为科学的饮食而忽视对美味口感的追求一样。

其次,要努力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科学与社会的隔绝,以及科学与其它领域之间信息交流的失衡。在

认识活动中,应当加强科学领域与价值和审美等人文领域的相互联系。通过人文领域的渗入来规范指导科学发展的方向,以抑制科学自我发展所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同时对科学向人文领域的渗入应当限定在良性的范围内,不能以科学的观念去代替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在物质实践过程中,应当强调科学的手段意义,通过实践的历史发展来应用科学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对作为科学主体的科学家要努力消除由于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知识面的狭窄.要强调科学家对人文领域的关注。

总之,在人类享受科学所带来的种种成果的同时,也应当对其所带来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只有真正实现科学与人和社会的交融,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实现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

科学依赖于其存的社会,每个人都明白“各种不同的社会影响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直到二十年代所谓的“纯粹科学”的观点的出现,我们才区分开纯粹的科学和完全未受社会影响的科学。之前并没有那么详细的了解和区分这一观点的纯粹性。然而,一系列社会事故的发生,引起人们在社会对科技的影响性问题上发生变化,例如三十年代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时期对“对科学的破坏”;纳粹德国的兴起,它对“亚利安科学”的鼓吹,以及它对犹太科学家的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原子弹的爆炸中它对科学之急迫的、大规模的应用达到顶点等等。这些时间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社会对科学的影响,而极端的“纯粹科学”是不能站得住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相当直接并且详细地断言,科学依赖于它存在于其中的社会。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重点在于研究经济因素对科技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用“经济因素所指的常常是一种意义不确定的范畴,充斥着实际上不同的成分。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其影响多样,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同,其影响强弱也不同,呈现出时而强烈,而另一时段又相对较弱的情况。并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从来都不是连续的。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所以对于度量社会对科学的影响来说,我们只能用粗略的技术进行衡量,但是,这种粗略的度量不是重要的。物理学可能会受到一种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例如二战时期;但另一个时候,一个社会因素可能会更强烈地影响生物学,并且这个因素没有触及物理学的领域,而这个社会因素又是相对的,其重点有可能会出现逆转,甚至转移至其他领域,如化学。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但是,这个复杂的过程的意义并不在于其复杂程度已经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意识到科学其内在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才是更重要的,这是我们必须尽可能多认识的部分。

科学存在自身的相对自主性,虽然人类科技史上每一次科学的进化都是取决

于社会的变迁,但在一定的范围内,科学依旧保留了其相对自主的一片领土,这是因为,科学具有其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其自身发展的操作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利用理性发展了高度概括化的概念框架。显而易见的,科学其自身的核心概念框架越是高度概括化,科学自身所的独立性范围就越大,这说明了科学有社会影响,这在现当代是不争的事实,并且不能视而不见的。在这里,仅罗列一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种影响:科学改变经济结构,科学致命性地对宗教提出挑战,验证宗教的无知,以及科学促使当代家庭和共同体成员之间关系发生史无前例的撼动。当然科学的发展不是绝对的,它仍然要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去实现自身的进化与发展。在当代受各种因素影响,社会科学发展受社会的影响强度现要比社会对物理科学的影响强度更大。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科学的概念框架较弱的缘故。科学系统的高度发展的今天,具体科学自身的某种发展路线由其概念框架决定着;但是,概念框架并不是简单地根据某种“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例如,尽管在当代社会有一种急迫的需求去有效治疗癌症、艾滋病等,但是生物科学的概念框架还没有完全恰当处理好这些现象。当然,科学的自主性不仅仅依靠概念框架来确保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体现了科学相对的自主性。

科技和社会的互动性,虽然在上文中着重论述了科学依存于社会以及科学的相对自性,实际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性始终隐含其中。显而易见,科学具有社会影响,如每一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都对社会生活甚至世界政治格局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整个社会是一个不出不断互动之中的结构之网,其中影响是反复交错并且反作用于自己的。通过寻求这个互动之网上面的路线来追寻各因素的痕迹,目前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存在着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自发作用和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互动机制”论,又分为“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两类。前者认为:“现代科技与社会作为各自相对独立的两个实体发生互动作用”后者认为:“科学技术通过知识、技术和产品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社会通过各种资源的投入作用于科学技术”。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这种“互动机制”始终是存在于科技和社会之中的。是不能忽视的,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

2019年精选人教版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课后练习第七十六篇.doc

药物治病机理 青毫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内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红零素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功能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A蛋白质 2019年精选人教版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课后练习第七十六篇 4第1题【单选题】 结合以下图表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的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④和⑤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①、②和③过程【答案】: D 【解析】: 【解答】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DNA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④是RNA复制、⑤是逆转录.所以在人体健康细胞中不可能发生④和⑤过程;青毒森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利福平是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转录过程,而不是抑制DNA的复制;结核杆菌体内也不发生④和⑤过程r所以A、B、C都不正确。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分别能抑制细菌的 ①、②和③过程,即DNAM制、转录和翻译,故D正确。 [分析]本题需要对概念深度理解。要求学生识记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的理解。 4第2题【单选题】 在绿色消费的概念中,包括绿色蔬菜、绿色水果。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一般不使用杀虫剂,若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原因是() A、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 B、害虫发生了基因突变 C、农药失效了 D、害虫发生了染色体变异【答案】: 【解析】: 【解答】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选择,适者生存,化学杀虫剂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的害虫,但是仍然有少量的昆虫能够生存下来,可以生存下来的害虫世代繁衍下去,日积月累,能够抵抗这种农药的害虫越来越多,目然就产生抗药性了,人类就要尝试其他更剧烈的农药来对付这些“适者“?故选A.【分析】本题考查有利于和不利于环境{耕的消奏行为,意在考查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等相关知识.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陈先达 《光明日报》2003年7月8日 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论断,对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极为重要的。 事实已经证明,自然科学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越重要。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绝大部分是社会问题。例如,从世界范围看,当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技术应用不当,也引发了所谓全球性问题,包括各种各样的危机、如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生态危机,等等。这些问题不少是社会问题,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也就是说,当代自然科学的应用不当,即技术化过程所引发的负效应,超出了单纯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范围,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参与,是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的。 从社会角度看,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可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它的技术化的两面性同样会引发社会问题。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负效应问题。他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马克思还批评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错误论调,如反科学技术论、政治代价论,等等。他说,“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5页)这就涉及到如何以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观点来认识科技作用的正负效应问题。比起马克思说这段话的19世纪40年代,当今科技发展所引发的已不止是一部分劳动者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变化、道德观念的变化、高科技犯罪以及许多原来无法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属于社会问题,是单纯依靠自然科学本身所无法解决的。 从生产力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是科学技术不会自动地变成第一生产力,自然科学以技术为中介,首先要变为可操作的技术。而技术的应用要通过产业化来实现。所以自然科学与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需要管理科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等社会科学门类的参与。仅仅局限在自然科学与技术自身,它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最优化的组合和作用,甚至难以进入生产过程。 就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文的关系看,自然科学的新发现给人类带来的是祸是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技术上的应用,而技术化的过程就包含着科学应用的目的和方式。这种目的和方式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取决于如何处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结合,就会变为精确制导的导弹和推行单边主义的工具;与恐怖主义结合就会变为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恐怖行为的手段。只有与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及真正的人道主义结合才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的伟大力量。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人类的幸福并不单纯取决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而且要有合理应用自然科学与技术新成就的制度和价值观念。这就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 从国家的职能角度说,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个人研究的范围,变成大科学多学科的合作,变成科学集团,技术也不再是个人的生产经验的积累,而是以科学新发现为依据的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家的统筹,需要有正确的科技战略与政策,这个科技政策、战略和科技管理本身,也超出了单纯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以空前的规模和巨大的力量影响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智慧,科学知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提高得极快。科学与社会之间建立了日益紧密和更加多样的联系。科学正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进程迅速发展。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双重性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科学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在广义上说与它相关联的还包括人的本质力量能够达到的人化世界,在狭义上说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学和科学家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观念的影响程度,科学团体因公平的洞察力而得到的声誉,给予科研和教育的优先权,都已对国家的成功做出贡献。科学的前沿领域从未像现在这样前途远大,充满机会。从纳米技术到生物工程、弦论、空间科学,我们正处在一个发现与创新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尽全力改善人类健康、福祉和安全,并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尊重和鉴赏科学。我想引用古希腊人所谓的“集市”这一简单隐喻来说明这些概念。它是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和“一般大众”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场所。政府占据四分之一,包括决策者、立法者、官僚、管理者、法院以及法律本身。工业和私有经济部分,从商人到公司,占据它们自己的财产份额。宗教部分,即教堂、清真寺、犹太教会堂、寺庙,占据它们在集市上的位置。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学术界——塑造未来的教育家和学生。这种集市就代表了社会关系。这个集市是公众选择“真理”(或者换种不同的说法,社会将接受的“事实”)的地方。这是领导者做出公开政策决定的地方。但是,科学在扮演着什么角色?科学家在这个舞台上处于什么地位?科学家的作用如何决定公共政策的形成即科学与社会的实际关系?在我们试图用图来表示我们这个时代——21世纪初——的集市之前,理解若干关键趋势的趋同是十分重要的。趋同现象深深地嵌刻在科学和工程研究本身,即多学科性倾向。想一下纳米技术的高速发展。如果之前有人让你为军人设计更有效的装甲,你会以研究分子水平上的物质操作作为开始吗?可能不会。然而,纳米技术——在原子或分子水平上操作物质的技术——的研究者已经在为军人开发能够在战场上迅速活化的“动态盔甲”形式的坚固防护服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还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 出一种自组装蛋白凝胶,它可以刺激加快细胞增长的生物信号。利用细胞、工程材料和生物化学因素的一种组合,这种凝胶可以替换、修复已损坏的组织或使其再生。因此,在许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多学科性中,存在一种固有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2019-2020年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第4节 生殖健康人教版习题精选二十四

2019-2020年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第4节生殖健康人教版习题精选 二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据报载,一名高龄妇女顺利产下一名试管婴儿,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福音,在生物学上试管婴儿技术属于 A、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B、无性生殖、体内发育 C、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D、无性生殖、体外发育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这三者可以说是现代生物科技的杰出成果,下列对其生物学原理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无性生殖 B、都属于细胞工程的技术范畴 C、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D、都体现了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设计试管婴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合适的胚胎的处理问题是设计试管婴儿所引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B、设计试管婴儿利用了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和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技术 C、设计试管婴儿必须得到政府的审批而试管婴儿则不需要,这是因为前者技术复杂有一定的危险 性,而后者技术上已经很成熟 D、若将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用于设计婴儿性别也是该技术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对“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培育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试管婴儿”的产生是有性生殖②克隆动物的产生是无性生殖③“试管婴儿”是辅助生殖的技术④可以用雄性动物的体细胞核进行克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试管婴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提取卵细胞要选择健康的 B、选取精子数量要超过每毫升20000万个 C、精卵结合要通过显微注射技术 D、直接移植受精卵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借鉴与比较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借鉴与比较 摘要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各种方法之上的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取向,其对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策略和程序做出了一系列基本假定和规范。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质上是哲学上的方法论原理在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作为科学,它本身又构成了一门软科学,它是为各门具体自然科学提供方法、原则、手段、途径的最一般的科学。文章通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探讨,发现两者在研究对象上有根本上的不同之处,但是如果仅仅认为两门的科学方法论之间不能相互借鉴是不可取的,这两门科学不是相互封闭对立的科学,反而是有极大想通之处的。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正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结合。 关键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结合

1.引言 作为一名本科是自然科学类专业跨专业到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结合自身所学,发现两种学科之间有多方面的互通与差异之处,通过学习马克思与社会主义方法论对我有很大启发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探索这两种科学的兴趣,通过课上听讲并且在下课后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之后让我对两个学科之间的理解不仅仅停留于这是两个不同学科那么简单,让我深刻理解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与相互借鉴学习之处。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论 2.1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对于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各国以及各个时期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卡普兰将方法论理解为使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社会科学探究过程的本身而不强调仅仅着眼于社会科学探究的结果,指出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研究、描述、解释而不是方法本身”。布鲁默认为,方法论是一整套有关研究的策略和程序,包括描绘经验世界的图景、提出有关这个世界的问题、寻找这样做的最佳方式等;而方法只是方法论的一个小部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袁方、范伟达以及风笑天将方法论与一定的哲学观点和学科理论联系起来来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性哲学;仇立平也认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本身的理论”;林聚任等人则提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方法,是一系列有关方法的理论与学说,是方法的哲学“。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定义,可以将社会科学方法论界定为: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各种方法之上的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取向,其对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策略和程序做出了一系列基本假定和规范[1]。 2.2什么是自然科学方法论 首先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方法论实质上是哲学上的方法论原理在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作为科学,它本身又构成了一门软科学,它是为各门具体自然科学提供方法、原则、手段、途径的最一般的科学。 但是我们想要进一步的透彻的去了解自然科学方法论,我们要还需要明白什么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即以自然界中的客观事物、现象及其联系为研究对象。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以自发、盲目为动力,当然无须

浅析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浅析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摘要:科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本文以四大发明的发展史为引子,就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阐述,并浅析如何处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科技;社会;相互关系 A brief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ear and develop in a certain social environment, while they have a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is pap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were elaborated briefly, and how to deal with this relationship was analyzed simply.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Relationship 科学技术[1]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人们发现自然并利用自然的表现形式。从古至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开始出现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钻木取火、四大发明、蒸汽机等的出现。中国的四大发明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四大发明的出现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使得四大发明得以发展和完善。 一、四大发明的发展史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一般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火药,中国人于9世纪发明,是炼丹的副产品,除了可制作烟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种炸药,被运用到战争上成为军事用途。13世纪,由阿拉伯国家传至欧洲,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黑火药兵器才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的航行依据。 13世纪初经过了阿拉伯人有效改进后才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课程论文 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2014年4月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 (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为哲学提供理论根据,从具体科学当中汲取养料,丰富发展哲学,为哲学的具体运用,指导科学研究提供桥梁,充当中介对科技研究,将哲学的抽象理论具体化,为科技研究提供认识原则,启发人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可以使还不成熟学科继续前进,自然辩证法还充当着逻

2019-2020年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人教版习题精选四十三.doc

A 、 B 、 C 2019-2020年生物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人教版习题精选四十三 4第1题【单选题】 下图为生活污水处理的一种装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援料/n 沽杜污花co 流节 A 、 曝气池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厌氧性细菌 B 、 污泥中的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主要通过厌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C 、 污泥中的细菌属于异养生物,主要通过需氧呼吸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 D 、 利用沉淀池的污泥产生沼气和废渣,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用翼轮旋转,增加生活污水中的含氧量,使得好氧性细菌育绸污水中的有机物彻底分解;A 错误。污泥中的 细菌应主要是异养生物,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进行有氧呼吸;B 错误、C 正确。利用沉淀池的污泥产生沼气和废渣,产生较多的 无机盐能实现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D 错误。 4第2题【单选题】 发菜与下列哪种生物的结构相似( 大豆 大肠杆菌 线虫 酵母菌 【答案】: B 【解析】: 【解答】发菜属于细菌,与大肠杆菌相似.故选B.【分析】本题考查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f 属于基础课题,学生孰记即可,难 度不大 .

4第3题【单选题】 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格禁止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彳 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后,不会发生的是()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B、一般会缺少其天敌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不适应新环境,很快灭亡 【答案】: 【解析】: [解答】被夕房物种入侵的地区,一般会因为缺少天地而得到较好的生存条件,种群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T型培长. 而入侵害虫的大量繁衍,将入侵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故选D.【分析】本题考查生物性污染,主要是生物入侵的特点,属于常考题。 4第4题【单选题】 下列对生物净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 B、清除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的过程 C、利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的过程 D、清除生物体表的污染物的过程,乂指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答案】: 【解析】: 【解答】生物净化的实质是利用生物体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清除的过程,故选C.【分析】主要考查生物净化的』楚的了解生物净化的原理。 4第5题【单选题】 在绿色消费的概念中,包括绿色蔬菜、绿色水果。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一般不使用杀虫剂,若长期使用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原因是() A、农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 B、害虫发生了基因突变 C、农药失效了 D、害虫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科学,但有区别,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现象,不过,两者都研究现象和规律,这是相同的,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际上应当是统一的。其实,在古代,学者对自然和人文的区别并非截然,例如,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和自然互相协调的关系,并未把自然和人文严格区别开来。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本质上取决于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联系与区别。社会科学越是远离物质领域而趋近精神领域,其包含的自然科学内容就越隐蔽。弄清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社会科学的总体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有利于在社会科学领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及时纠正形而上学的理论错误,彻底清算唯心主义的思想残存,使社会科学得以健康而迅速的发展。事实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依存,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黑格尔曾经指出:“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随着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深化,一方面是农业、畜牧业、工业、商业等社会实践部门、社会实践行业的涌现和细化,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含数学)、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含逻辑学)等人类认识的分工与整合。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依存、彼此制约。 二、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特殊规律,它所解决的是世界的物质秩序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所解决的是人类的活动的秩序问题,作为道德的力量,作为生活的方式,它决定、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向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必然要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表现出来。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则有利于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如此紧密的不可分割,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曾指出: “要想把自然科学搞上去,先要把社会科学搞上去” 三、由于社会规律以更多的模糊性和浑沌性特征来体现自然规律的确定性特征,即各种社会规律由于变量太多、太复杂往往不容易清楚而准确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通常只能进行不精确的定性分析。其结果是,根据相同的社会事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总结出若干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社会规律,形成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姓名:王青芬班级:11级会计学号:114A1140 科技的发展能加快社会的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引起科技改革。两者相辅相成。 从古到今,人类历史进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每一次科技发展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它们都是科技发展的体现。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必要在社会发展中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技的发展不仅沿着自己的历史轨道在前进,而且也造成了人类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并且他还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而蒸汽磨产生的却是资本主义,这就很明确地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变迁。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当今社会的先进文明是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以及人的消费生活和社会对它的服务,都是依靠科学和根据科学原理而形成的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的。东亚国家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和解放后,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成为崛起的国家,科学技术是一个重要原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并且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向前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丰足的物质前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消耗的过程,人的体力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可是人的智力发展却是迅速的。其次,科学技术能够促使劳动工具更新的速度加快,从根本上去改变生产的面貌。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社会革命。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要:传统上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故本文研究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通过回顾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史,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同时,本文对当今时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字:科学,技术,关系,发展史,趋势 一、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普通民众和媒体将那些他们搞不清楚的专业学科知识统称为科技。但在我们看来,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词汇。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正确的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于预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是很重要的[1]。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科学的:科学,运用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本文中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科学又可分为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两种[2]。纯粹科学又称为基础科学,其目的在于增加关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而事先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用科学政策的行话来讲,就是所谓“好奇取向”。应用科学的目的则是对某一明确认识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研究,增加关于此事物的知识,有明确的应用目的,即所谓的“任务取向”。 而对于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其下了一个简明的定

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3]。这个定义包含了五个要点:技术是为某一目的,有别于科学;强调技术是通过“共同协作”完成的;指明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工具、硬件”;④指出技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⑤技术和科学一样,落脚点是“体系”。 从上面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科学主要类似于大学的理科,而技术则类似于工科。一个研究理论,另一个则关注实践。但是,二者的划界问题远比理科、工科的界限要复杂,其是技术哲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在每个发展阶段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新的科学的理论、概念、规的诞生为标志;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 1.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之前 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对实际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发明了各种生产器具,学会了冶炼、农事、建造房屋。这就是技术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体现形式,它直接发端于实践经验的手工技艺。 而科学,是在奴隶社会出现文字和脑体分工之后才出现。早期的科学还属于经验形态,它和古代哲学融为一体,称为自然哲学。古代科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希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惟有如此,才能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利益问题,以及意识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和决策。 二、课程内容 下设4个主题,分别是“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 三、实施策略 1.在高二年级开设,15课时,每周1课时; 2.面向年级全体学生,由一名教师担任课务(或由其他教师兼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3.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才能,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放眼社会,感受身边的生物科学,体悟生物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检查教学质量,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促进自己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应当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评价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从

知识、态度观念和能力三个方面,对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应当体现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应当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应当根据不同内容,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四)评价的方式 教学评价的方式包括通过平时提问、交谈、实验报告、形成性检测等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教师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如形成性检测结果分析、对学生撰写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作出评价、观察记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或课题研究活动的程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