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

一、导入

他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忠实的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胜到衰的苦难岁月,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他的三首古诗。

设计意图:导入语引出本堂课所要涉及到的杜甫的思想风格,杜甫诗的内容倾向和所要学习的重点。

二、课前练习

看2016年的淄博中考题,思考:每个选项考查的是诗歌哪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试着概括诗歌赏析考察的知识点,了解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重要的是引出本堂课讲解的重点——从内容、语言、情感、意境、意象、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鉴赏诗歌。教师总结知识点并呈现到黑板上。

学生表现:此题设计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准确回答或者答不到点子上,需要教师加以概括总结。

诗歌的考查,主要在内容、意境意象、语言、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本堂课诗歌的复习目标是准确的背诵默写经典诗句,并以三首诗为例,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先来回顾作者的相关知识点,填空;作品“三吏”、“三别”分别是?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他的生平及诗歌风格,知道他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杜甫的思想风格。

学生表现:对杜甫一知半解,或者学习新授课时不够扎实,导致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不住或者不牢固。

四、杜甫的三首诗歌写于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虽然时代不同,诗的风格迥然不同,但三者也有着共同之处。

《望岳》《春望》都写到了“望”字,《石壕吏》虽没提“望”,却也处处是“望”之所感所想。试概括,三首古诗分别“望”到了什么?

《望岳》首联远望,俯瞰一切,绵延不断;颔联近看,写出了山的高大、神奇秀丽;颈联,深入腹地去看,茂密的树林只看到归来的鸟;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想要登上东岳之顶,表明了自己的意愿和决心。

《春望》望到的是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景象。

《石壕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达了对凶残官吏的批判与憎恨,对穷苦劳动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诗歌的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的杜甫创作的诗歌内容有哪些不同。并让学生学会概括内容要点。

学生表现:基本能够答出诗歌的写作内容,只是概括不够全面,没有头绪,想到什么答什么。

五、诗歌内容掌握的如何?小测一下,看学案第四大题,一是背诵三首古诗,一会检查;二题根据提示默写,写在学案上。

设计意图:学习和复习诗歌的重要一点,就是熟练诵读诗歌,并会默写经典诗句。学生在默写时,要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找学生到黑板呈现答案,并为下一环节——赏析经典句子做铺垫。

学生表现:学生在诵读方面做的很好,只是有些紧张不够流畅而已。在检查学生默写时,发现出错率较高,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秀”写成别字形旁“山”加声旁“秀”;“凌”写成“陵”。写字能力较差,需要加强动手能力。

六、无论是国家、社会、人民、家人还是自己的现状,他用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融入到诗句中,抒写着自己的悲伤与忧国忧民。

其中,一些诗句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起来赏析几句经典诗句。(提示:注意赏析诗句要细致具体,仔细思考)

设计意图:诗句赏析是本堂课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是最重要的目的。

学生表现:在赏析中,学生多少能够有些思路和方法对语句进行鉴赏,手法、内容、情感基本都能答到点子上。

对意境、意象的分析就少了些。对这些内容的赏析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创作诗歌的目的及思想。

七、诗歌是中考中的一个重要考查点,但鉴赏诗歌却成为我们心中的

伤痛之一,如何鉴赏呢?总得练一练才知道。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学会做题,把握诗歌考查的知识点,准确选择正确答案。

学生表现:基本能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赏析诗歌,能正确选择错误选项并能准确修改,效果还可以。

课堂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初始设计,我是毫无头绪的。刚开始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自己仍旧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一次次地修改与尝试之后,终于在任教和姐姐们齐心协力的帮助下,找到了讲课的切入点和重点。

设计这节课的目标是以三首诗歌为例,结合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着重点放在对诗歌内容、语言、意象、意境的把握上。尤其是对诗歌意象和意境方面的赏析,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学生好似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环境及想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诗歌的理解会深入,甚至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学生不会赏析诗歌,跟我们的应试教育有较大关系。平时对诗歌的赏析,我们更多的是给他们一种模式化的训练方法,“诗歌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却较少教给他们对诗歌意境意象的赏析。通过这一堂课的准备与学习,我才恍然大悟,为何学生总也记不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遗漏答题要点,是我几乎没给他们深入细致地赏析过一首经典的诗歌。对诗歌内容、意境、意象的赏析,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创作诗歌

的内心世界及思想。

在讲完这堂课之后,发现自己仍有太多的不足之处。讲解意境、意象时,我没能很好的把握重点,仍有些浮于表面,不够深入细致,重点不够突出。导致整堂课,学生学得仍是一知半解,没能理解明白透彻。

本节课,在内容上应该侧重于杜甫诗歌思想、风格、手法方面,但因对诗歌理解不够透彻,不能深入到诗人的思想中,所以很多方面都没有涉及到,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败笔,实在是惭愧!

不过,感谢任教和姐姐们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很难忘!真的学到了更多自己平时学不到的东西,让自己又有了一次成长与进步!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主,所有的文章都古代的名家所写,代表了一?个时刻的特征,也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业I时只是分子的个人价值与情感归宿,在学习本单元的文章时我采用了讨论的方法来教学。现现谈谈我对本单元教学的感受: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文章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概括出,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古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了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一个高度。 再次,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我要求学生背诵文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时代性。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一、单元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认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期末教学反思 总结

期末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年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回头反思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有许多得与失,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深入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丰富教学形式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

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每当我上晚自习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赏析名句,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3.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1. 体味诗中蕴含的情感及风格变化。 2. 感受诗人的政治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 熟读三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夫如何青未了决眦搔不胜簪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3.作者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1.猜猜他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诗,了解一个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品格高尚,被誉为“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杜甫。” 2.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重读经典,感受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足迹,或许,还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受 1.自读,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个读,读清节奏,读得气韵流畅。 3.齐读,读出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三、品读赏析 (一)学习《望岳》 1.自由朗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请联系具体诗句来谈谈。 (勾划批注,品味语言) 明确: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泰山的伟大和神奇。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补充背景资料: 投影一: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投影二: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可选关键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伟大的诗圣杜甫教学反思(范)

伟大的诗圣杜甫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大冶市东岳中学范光明 今年,全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到紧张而激烈的“教学大比武”之中。比赛采取的是同课题教学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我选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这两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长安目睹春光里的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于是吟成此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则是诗人目睹兵荒马乱之时,差吏到处抓丁、强征兵役的惨状,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杜甫诗“诗史”的特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颖性 我联系两首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所表达情感基本相同的特点,合并两首诗歌,围绕“诗史”、“诗圣”,用两个问题牵引,同时展开两首诗歌的学习。第一个问题即“根据杜甫诗‘诗史’的特点从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历史现实”,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及诗人个人不幸而悲惨的现实状况,从而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使学生形成了鲜明印象,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两首诗的诗句,

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新颖、独特,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又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三个语文活动来组织本课的学习。第一个语文活动为小组合作填写“你在两首诗歌中读出的历史现实”的表格。第二个语文活动为填写“结合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体味诗人的‘圣人’诗怀”的表格。第三个语文活动为文笔训练,小组合作“抒写对杜甫的评价”。这三个语文活动,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本课第二个语文活动是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上课时,我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朗读诗句、体悟情感。如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师问: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怎样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写出经过战乱后的长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深”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满目荒草,一片萋凉的景象。师问:看到战乱后长安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芜,一片萋凉的景

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2018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年来,我校能够紧紧围绕区去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向 老师提出了在激励中进步、在互动中提高、在反思中发展和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的口号。同时坚持教学管理创新化,采取 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育教 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综合质量在不断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强化创新管理,探究合作策略: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一年来我们树立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做到抓骨干、骨干抓责 任到人、抓大组、带小组人人提高。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我校 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 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 1、抓教师队伍建设,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我们做到: 上学年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大组指导作用,抓大组带小组,开展互动式活动方式。语、数、科任三个大组分别进行了专题学习、 音像资料的观摩、辅导讲座、专题研讨、教学个案分析,学科教研 活动等不同教研学习活动,如:期末我校各学科大组组织教师开展 复习引路课研究活动,活动中我们提倡讲课者与听课者平等的交流 和对话,问题研讨已成为讲座与研讨活动的主要方式。 每学期学校组织交流展示,确实学有成效,教师们对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质量的评价 有了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体 现了自主性、全面性、开放性、激励性的特点。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一年来,学校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出现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出现了许多 发展有特长的学生,更可喜的是出现了后进变先进,智力得以开发 的学生。 2、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能够 开齐、开足课题,认真执行新大纲和学科教学文件的精神,积极组 织教师学习研读,校长主任认真做辅导讲座,带头谈学习体会,安 排骨干教师做引路课,把学习要求落到实处。几年来,学校一直把 教研活动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 内容、有组织、有效果,围绕科研课题研如何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学,A级课均达50%以上,合格率为100%o。 4、学校注重加强和改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一套符合素质 教育要求的管理办法,建立了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对教师进行全 面的分层次的管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层的管理,管理中力求 体现科学性、形成性、自主性、激励性,使其出现良好的运转机制。校长与教学干部能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参加教研,实 地考查,新自指导,校长教学干部参加教研和听课评课的次数均超 过上级领导的要求,记录档案能评为优秀。 7.以反思促提高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引导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以教 师反思行为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活动,就是让教师们通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 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和再比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 总结出经验。 8、学校认真推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 切入点,带动其它工作,力求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转化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上好每一节课。

《杜甫诗三首》古诗赏析

《望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远望泰山. ②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绵延不绝、参天耸地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聚集的意思。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借虚写大自然对泰山偏爱,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虚写) ②“割”: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山南向阳,故明亮;山北背阴,故昏暗。同一时刻,却分割为两个世界。“割”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特点。(实写)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心主旨句) ①如何理解这句话?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思想感情) ②品词:“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像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割,同一时刻,山北山南,一明一暗,两个世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表现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到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丛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因感伤国家时局,看见春花开放也会落泪,怨恨别离,听见鸟儿鸣叫也会心惊。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触景生情,感时伤别。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精品学案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杜甫的三首诗,品味感悟三首诗歌精美的诗歌语言。 2.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赏读《望岳》和《春望》 一、自学指导 1.朗读诗歌,圈点生字词。 岱宗夫如何(dài)(fú)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céng) 决眦入归鸟(zì) 白头搔更短(sāo) 浑欲不胜簪(zān) 2.听老师朗读诗歌。用“/”划出朗读的停顿。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大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 (1)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层。) (2)古今异义 造化钟神秀(古义:天地,大自然;今义:福气,运气) (3)词类活用 ①造化钟神秀(名词用作动词,聚集。) ②浑欲不胜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 4.作品链接 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至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岳”即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二、合作探究 (一)《望岳》 1.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岳》的意思。 【交流点拨】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课后反思 岚皋县城关中学黄平东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典诗歌语典雅而高度凝练,情致深婉,不像戏剧小说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的诗词教学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打破传统的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

教学反思总结大全

教学反思总结大全 教师的工作周而复始,我将好好反思一年来我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立足本职岗位把以后的工作做好,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我帮助和批评,让我的工作更加有声有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以下是整理的教学反思总结大全,欢迎来阅读! 一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初(1)、初一(2)的数学学科,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教学反思总结。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组成一帮二小组,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困生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教学反思总结。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继续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分析规律等;作完初中数学各章的知识树和初中数学的分类知识树;撰写多篇教学经验类等论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7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针对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法还很多。 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 第二,课文内容中联系到考点的部分,应该落实考试,抓住要点和中心,保证对文段分析的准确性(主要针对阅读题型)。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应明确参考答案的范围,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活跃,学生积极性还不够。个人认为,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时,可以加入学生之间

合作探究的环节,以次避免学生自主探究导致的冷场氛围。关于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包括同桌之间讨论、分组讨论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第四,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从中引导。但此次课堂中,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停留在书本表面,没有太深入分析课文,而学生对文段进行归纳总结时,我的启发性语言也不够清晰明白,造成学生理解欠缺。关于这点,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品和作者背景来进行引导。并且,我在过渡问题时,启发性的语言不够优美,组织性的语言也比较欠缺。 以上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前路漫漫,吾当上下而求索”。

教学工作反思总结报告

教学工作反思总结报告 教学工作反思总结报告一 1、线上教学 从3月3号开始,我接到学校通知开始试水线上教学,刚开始时还是比较有新鲜感的,但最大的问题是经验不足,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电脑罢工、直播中断的问题,所以我不得不拿电脑去进行硬件和软件升级。待电脑升级后,为实现跨时空同频,我致力于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我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画每一课的思维导图,在直播教学过程中我主动激活历史知识,我采取多视频,多图画,主题探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学生的自律不够让我一度陷入烦恼。 2、线下教学 5月11号复学后,我先利用前四周的时间对线上教学内容进行串讲复习,首先我让学生俩俩组合,互相提问,激发学生原有认知,接着我鼓励学生做适当练xxx行巩固,从第一次月考来看,效果较好。但是最后几周的学习时间比较匆忙,从整个学期来看,我在教学中有点前松后紧,教学节奏不够顺畅,由此造成教学任务迟迟才能完成,这给后期的复习带来困难,特别是1班和2班的课程时间特别赶,只剩最后一周进行复习,这一点需要吸取教训。 02 工作困境 1、课堂纪律失控 其中2班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特别是每节课都有几个女生不愿意进教室学习,她们宁愿站在教室走廊也不愿意坐在教室里,为什么呢?这说明我的课堂还不够精彩,还不足以吸引她们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而是采用逃避的方式来逃避我的课堂。特别需要警醒的是,2班的课堂纪律到最后两周已经完全失控,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我一开始并没有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关键的是我没有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魅力。 2、满堂灌仍然有 我还是改变不了一节课都在满堂灌,特别是最后一个月赶课期间,我总想把重点知识告诉学生,完全没有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理解,我从上课第一分钟就开始讲,一直讲到下课铃声响,难怪学生要逃避我的课堂,因为我讲得不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杜甫诗三首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杜甫诗歌的发展轨迹和“诗史”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望岳》: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春望》:感受诗人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情感。 3.《石壕吏》: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 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 了解杜甫诗歌内容的发展和特点。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1.杜甫的画像。 2.“安史之乱”的资料。 2课时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由于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变迁,因而被称为“诗史”。同学们曾经读过一些这位大诗人的作品,本课我们将学习他的三首诗,看看他的诗在写作上有哪些变化。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35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攻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战乱,因而能够体会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采。 1.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望岳》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 2.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漉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到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时在风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3.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起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哀妇怨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4.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的创作。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等,但四言、五言、七言较为常见,也有杂言的。古体诗押韵较宽,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韵。古体诗不讲对仗,而且不求工整,不避重字。律诗的格律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有如下规定:(1)限字句。律诗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定韵脚。双句必须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只许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也不能用相同的字押韵。(3)对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规定,一般按照对仗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处理,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4)讲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绝句每首四句,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在平仄和押韵规则上和律诗完全一样,但在对仗上比律诗灵活,可以整首对仗,也可通篇不对仗。 (一)《望岳》 1.了解背景。 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初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 2.课文分析。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首两句写泰山高峻雄伟。泰山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诗句先写对泰山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这是对泰山的远望。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中间这两句写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割”字尽现其锐。这是近望。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学生之后纷纷发言,先读再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最后我让学生从题目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望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全诗,并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由于有了自己的真切感

受,学生能够较好地说出美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最后在全班齐读后背诵中结束《望岳》的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很高兴学生能在读中品,能较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发言较积极,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自己说自己谈,学生比较欢迎这种课。但自己仍然感觉有许多不足,首先自己没认真查好字典,想当然地读,结果闹了个小笑话,联想上次教《桃花源记》时自己也读错了两个字的拼音,我深感惭愧,下次绝对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读课文,课前听好专家范读,有疑问的立即翻阅字典或词典,不欺骗自己,更是对学生负责。其次问题的设计及引导还需细加锤炼。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以学生为本,而并非借鉴参考书。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不断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吧。 篇二: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

教学反思和总结

教学反思和总结 今年我从事八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我从学生和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反思 存在的问题: 今年由于是新接手的班级,学生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他们的英语基础如何,在后来的日常教学中才慢慢的显现出来。我在自己的课堂中总感觉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有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和做笔记,听课效率不高。经分析,原因是自己程度差,课前又没做好预习工作,所以课堂上跟不上、听不懂。而我自己也没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不回答问题或不参与教学活动,只是一味地讲,致使主动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是很多。 现阶段反思如下: 1、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我正好缺乏这方面的运用;其次,课堂效益还体现在如何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2、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获取学情反馈,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3、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切实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即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 4、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二、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时间又少。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获奖教案新人教版1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修辞方式。 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堂实录 一、朗读感知,学习《望岳》 【设计意图:意在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赏析诗歌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 (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 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 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 情? 明确: 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4.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5.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三、阅读赏析《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 1.学生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四、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 一、导入 他背负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忠实的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胜到衰的苦难岁月,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他的三首古诗。 设计意图:导入语引出本堂课所要涉及到的杜甫的思想风格,杜甫诗的内容倾向和所要学习的重点。 二、课前练习 看2016年的淄博中考题,思考:每个选项考查的是诗歌哪方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试着概括诗歌赏析考察的知识点,了解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重要的是引出本堂课讲解的重点——从内容、语言、情感、意境、意象、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鉴赏诗歌。教师总结知识点并呈现到黑板上。 学生表现:此题设计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准确回答或者答不到点子上,需要教师加以概括总结。 诗歌的考查,主要在内容、意境意象、语言、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本堂课诗歌的复习目标是准确的背诵默写经典诗句,并以三首诗为例,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先来回顾作者的相关知识点,填空;作品“三吏”、“三别”分别是?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他的生平及诗歌风格,知道他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杜甫的思想风格。 学生表现:对杜甫一知半解,或者学习新授课时不够扎实,导致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不住或者不牢固。 四、杜甫的三首诗歌写于他的青年和中年时期。虽然时代不同,诗的风格迥然不同,但三者也有着共同之处。 《望岳》《春望》都写到了“望”字,《石壕吏》虽没提“望”,却也处处是“望”之所感所想。试概括,三首古诗分别“望”到了什么? 《望岳》首联远望,俯瞰一切,绵延不断;颔联近看,写出了山的高大、神奇秀丽;颈联,深入腹地去看,茂密的树林只看到归来的鸟;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想要登上东岳之顶,表明了自己的意愿和决心。 《春望》望到的是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景象。 《石壕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达了对凶残官吏的批判与憎恨,对穷苦劳动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诗歌的内容,了解不同时期的杜甫创作的诗歌内容有哪些不同。并让学生学会概括内容要点。 学生表现:基本能够答出诗歌的写作内容,只是概括不够全面,没有头绪,想到什么答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