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高鸿业_微观经济学笔记

人大考研高鸿业_微观经济学笔记
人大考研高鸿业_微观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1)定义:资源或物品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而言(资源或物品不能满足欲望或需要)(2)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对任何经济社会,资源或物品总是有限的

资源: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与否取决于时空的稀缺程度)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

物品:经济品(economic goods):衣服、食品

自由品或免费品(free goods):阳光

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waste goods):噪音、垃圾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

(3)“稀缺”是相对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而言,并非绝对

2、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

(1)欲望的特点:多种多样、多层次,由低到高,永无止境,超前性(社会发展的动力)

某一欲望的实现总会产生新的欲望,

(2)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

基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

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

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安全需要(safety):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

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满足后就不再是激励因素

社会需要(social):友爱的需要-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或保

持友谊和忠诚

归属的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

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地位需要(esteem):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价值自我实现需要(self actualization):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

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

一切事情的需要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和利用问题

1、生产什么(what):品种、数量(因时代、生产水平而定)

2、如何生产(how):生产者、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方法)

3、为谁生产(for whom):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分配取得的收入决定(要素决定收入)

4、何时生产(when):资源利用的时间配置,即发展计划(时机选择)

5、谁做决策(who):经济体制问题——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价格引导生产和消费)

混合经济(市场经济为主、政治干预为辅)

三、经济学的定义:

1、经济学是在一定制度下,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以及如何更

好地利用经济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更多物品,以满足人们无限多样需要的一门社会科

学。

2、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的资源

(2)资源稀缺产生资源进行配置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稀缺资源的用途进行选择的问题

(3)资源稀缺使资源具有价格:资源的稀缺程度决定资源的比价

(4)人们的选择具有成本:资源的配置是价格和成本的比较

四、一些重要概念:

1、权衡取舍(trade-off):

(1)原因: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2)本质:选择问题(理性选择)

(3)种类:个人消费的取舍工作(学习)与娱乐(休息)的取舍国民收入消费与投资

的取舍

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取舍(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公平——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全体成员)

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1)定义:一种资源被用于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它各种可能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

大利益。

(2)产生前提:资源的稀缺资源的多用途

(3)本质:一种资源对另一资源的相对性(4)选择:机会成本较小的

(5)特点:存在于任何行为主体的任何选择行为中作出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难以精确估计,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判断现期机会成本的高低与长期收益的关系

3、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1)定义: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充分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按不同比例组合进

行的各种物品生产的最大可能产量。

(2)限制因素:技术的改进、现有资源种类的增加、现Array有条件的改善

(3)特点:各方相互依存,追求高效率与资源充分有效

的利用,存在浪费

4、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

(1)定义:对于任何一种投资或投入,理性人往往都会考

虑边际量,通过分析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间

的关系来判断决策的优劣

(2)本质:微量调整带来的影响增量的影响

(3)资源对需求、欲望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甚

至为负)

(4)最优: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利润达到最大

5、激励(incentive)

(1)定义:影响人们做出不同选择的的动力(2)条件:市场经济中,影响激励最重要的

因素是价格

(3)分类:个人——对不同选择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厂商——受价格影响改变生产计划(产品或资源)

公共政策——与人们面临的利益相关,考虑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6、交易(interact):

(1)地位:市场上的自愿交易保证资源的最合理利用

(2)特点:交易使买卖双方均可从中获得好处、改善双方福利(个人之间、个人与厂商之间、

不同国家之间)

(3)市场:任何发生交易的场所称为市场包括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和虚拟市场(期货)

(4)交易平衡:交易双方最终达成平衡的核心概念是价格

市场就是通过价格波动达到供需平衡、形成最佳资源配置(均衡的价格和数量)7、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1)定义:市场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市场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即市场失灵(2)原因: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这种力量就是垄断力量

(3)解决:良好的公共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弊端,提高经济效率;只是弥补并非主要

定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内容——政府确定的法律结构规范着厂商和私人的活动

政府通过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以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即公共产品

(4)结论:市场是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力量,政府只有在市场出现失灵时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8、信息(information):

(1)地位:信息在决定市场形态以及在稀缺资源有效配置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做出任何选择都需要信息,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判断

(2)信息对称性:不对称性可利用与谋取利益,互联网建立是搜索信息成本降低,信息具有对称性

(3)特点:共享——消费者有为了解信息而付费的激励

重要——信息偏差导致的后果需要政府干预

9、分配(distribution):

(1)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

生产什么——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选择性配置

如何生产——如何配置资本与劳动,以及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谁生产——如何分配剩余价值(涉及政治问题)

(2)原因:收入分配的差异似乎是市场经济的直接后果,人的技能有差异

(3)解决:为了缩小收入分配的差异而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有可能挫伤各类经济激励:为穷人提供免费资助需要增加税收,税收增加有可能挫伤纳税人工作和储蓄积极性

过高福利会提供一种反激励,使人们不愿工作而享受福利

缩小收入分配差异必须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

10、通胀与失业(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1)通货膨胀:定义——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一般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表示

本质——表明货币内在价值减少原因——货币发行过量

影响——资产严重缩水,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步伐

(2)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内存在着一种负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政府须就此作出取舍

含义——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

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五、经济学的分类:

1、研究对象范围的大小: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以及经济变量的个量是怎样决定与变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谓“虫瞰”(worm’s eye)

一般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进行经济决策、如何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经济学(个人、企业如何选择,研究个量变化)

它被称为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生产者、消费者活动形成均衡价格,是重要激励)

(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以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变量的总量是怎样决定与变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谓“鸟瞰”(bird’s eye)

研究经济总量变化和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学

它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论或收入分析、国民收入结构理论

2、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微观经济学多用此法

只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描述事实(客观存在),现状如何,为何会如此、发展趋势如何不含自身价值判断:对经济现象好与不好、该不该如此不作评价

(2)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宏观经济学多用此法

以一定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对经济现状及变化作出好与不好的评价作出该不该如此的判断

流派众多: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排除社会价值判断,描述经济现象

2、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同一现象的不同观点

二、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

1、个量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又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法(某商品价格、产量等)

2、总量分析(aggregate analysis):又称为宏观经济分析法(GDP、经济增长量等)

(1)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具有函数关系

(2)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不是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有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较难衡量,无法认为控制,影响选择)

(3)存量(stock):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变量的时点状态,国民财富)(4)流量(flow):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两个变动方向,GDP)

三、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1、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 ):供求平衡,相对稳定静止的状态

(1)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其他市场和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产品、生产要素或单个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应具备的各种条件的分析方法(使用范围较广)

(2)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

把整个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各种相关经济单位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应具备的各种条件的分析方法(较为困难、科学)

2、边际增量分析(marginal adding analysis):

(1)定义:分析一种经济变量变化(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使得其他相关变量如何变化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质:增量变化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

(1)定义:完全排除时间因素和均衡状态的具体变化过程,来分析某一产品或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2)实质: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1)对某些经济变量变化前后的两种静态均衡的结果进行比较的方法

(2)特点:过程不可知性

3、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1)定义:分析中引入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过程,研究的是经济变量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又称为过程分析

(2)特点:考察整个变化过程

五、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

1、定义:用来描述有关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如逻辑关系、数量关系等)的理论结构

2、形式:文字说明,数学方程式、几何图形

六、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经济人”(Economic man)假定

1、定义: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利润或社会效益的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

2、基本特征: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满足程度)

市场经济中,每个人被假定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客观上也为社会服务

3、原因:(1)多数人选择利己的假定,主观为己、客观有利于社会

(2)收益为物质、精神,有无形、有形之分,无法用货币衡量

4、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密的“经济人”假说

第三节经济学发展简史

一、经济学史中的三次革命:

1、“古典革命”:

(1)威廉·配第——《赋税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创始人,提出劳动价值论和

地租论

(2)魁奈——《经济表》近代第一个经济学家,用抽象图式提出了对经济体系的分析,纯产品学说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国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之一(4)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最高峰

(5)约·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本影响西方经济学教育达半个世纪的

教科书

2、“边际革命”:

(1)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

(2)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最著名经济学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3、“凯恩斯革命”: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创立宏观经济学,反对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

(2)萨缪尔森——《经济学》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

1、并非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

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评选

2、1969年至2009年,共有64位经济学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章小结

1、本章从经济学产生的原因--稀缺性出发,介绍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的定义,解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介绍了经济学的两种分类和经济学的框架结构。

2、本章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作了初步的介绍。阐述了经济学中的最重要假定--理性人假定。

3、本章对经济学发展历史中的三次革命和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供求均衡

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与需求有关的几个概念 1.需求(Demand ):

(1)定义:消费者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商品(或服务)的各种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

的数量

消费者在各个可能价格下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消费者既有购买意愿又有购买能力的一种有效需要,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2)说明: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现实意义上)的统一,需求≠需要,需求=愿意购买

且能够购买

同时涉及两个变量——商品价格及与该价格相对应的需求量

非实际购买量 需求量不一定与实际购买量相一致(供不应求)

(3)分类:

个人需求——单个消费者在各个可能价格下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需要——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在各个可能价格下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

服务的数量总和(计算:个人需求量叠加)

2、需求的表示方法:

(1)需求表(Demand Schedule )(表格法):

定义——描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格 特点——较明确展现该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函数关系 反映出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的需求规律

(2)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图示法): P Q d

βα-=(斜率为负)

定义——显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对应关系的二维曲线 特点——更为直观的反映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需求函数——Qd =?( P ,I ,T ,Pi ,E ,…)仅考虑商品自身价格时的需求函数

3、需求规律(Law of Demand):

(1)定义: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变

动的依存关系(负相关)

(2)例外:价格与需求量同向变化

吉芬商品(Giffen Goods):低档的生活必需品(特殊时期)

炫耀性商品:奢侈品(象征财富和地位)

投机性商品:股票等

(3)解释:

替代效应(substitute effect):

定义——由商品价格变动引发相对商品价格价格变动而导致商品需求量变化的效应实质——该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了改变,其他商品价格未变或降低以相关商品代替该商品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定义——由商品价格变动引发实际收入变动而导致商品需求量变化的效应

实质——消费者实际收入相对该商品发生变化,即实际购买力下降,消费者不得不改变消费组合以降低自己的效用水平(实际收入下降,购买数量下降)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和两种不同性质的需求变动:

1、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或服务自身的当前价格(price)

(2)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相关)

A、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B、互补品(complementary goods):效用互补、配套

(3)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预期价格(expectations):

时间变化的影响,同向变化;预期但并未发生

(4)消费者的收入水平(income):消费行为

(5)消费者的偏好(taste):弱化其他因素的影响

2、两种不同性质的需求变动:

(1)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定义——其他因素不变,仅由价格因素导致商品或服务需求数量的变动

实质——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一条既定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需求曲线并未发生移动

(2)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定义——价格不变情况下,由其他因素(价格以外因素)导致商品或服务需求数量变动实质——由商品自身价格以外其它因素变化引起的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量增加减少,函数关系的平移)

第二节供给理论

一、与供给有关的几个概念

1、供给(Supply):

(1)定义: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某一商品(或劳务)的各种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提出售的数量

生产者在各个价格下愿意出售并且能够卖出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生产者既有出售意愿又有卖出能力的一种有效供给

(2)说明:出售意愿与生产供应能力的统一,供给≠生产,供给=愿意销售且能够销售同时涉及两个变量:商品价格及与该价格相对应的供给量

非实际售卖量供给量不一定等于实际消费量

(3)分类:

个人供给——单个生产者在各个价格下愿意出售并且能够卖出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市场供给——市场中所有生产者在各个价格下愿意出售并且能够卖出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总和(个人供给的加总)

2、供给表示方法:

(1)供给表(Supply Schedule)(表格法):

定义——描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供给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格

特点——较明确地展现该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供给曲线(Supply Curve)(图示法):

P

Q

s

γ

δ+

-

=

(斜率为正)

定义——显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供给数量之间对应关系的二维曲线

特点——更为直观地感应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供给函数—— QS=?( P,a,Pi,E , Pf,……)仅考虑商品自身价格时的供给函数供给数量和影响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价格是关键因素)

3、供给规律(Law of Supply):

(1)定义:影响供给的其它因素既定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向的依存关系(同方向变动)

(2)例外:

劳动力的供给:某些情况下符合供给规律(价格较低),一定价格后可能相反

土地:相对而言供给是一定的,某一行业相符但供给曲线的斜率较大

投机性商品:受收益刺激做出保留或出售的决定

(3)解释:厂商的目标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价格变动影响利润空间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两种不同性质的供给变动:

1、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或服务自身的当前价格: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和行业之间转移

(2)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现在和将来的供给

(3)生产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预期价格:

(4)生产成本:与利润有直接关系

(5)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产量和成本内部负相关

(6)自然因素:自然灾害(非人为控制)

2、两种不同性质的供给变动

(1)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

定义——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由价格导致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实质——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厂商对商品供给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一条既定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运动(2)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定义——价格不变情况下,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实质——由商品自身价格以外其它因素变化引起的厂商对商品供给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变化——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供给变动而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均衡产量

一、几个重要概念

1、均衡(Equilibrium):

(1)定义:经济中的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达到相对静止的一种状态(2)实质:相对稳定的静止不存在改变当前状态的内部因素

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具体:市场价格使得该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的状态

即消费者正好买到该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卖出该价格下自己愿意售出的商品数量(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

2、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1)均衡价格: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和生产者提供该种商品的供给量相等时的价

格(市场出清价格(Market-clearing Price))

商品试产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达到均衡状态时,即市场上供给

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

(2)均衡产量: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即需求量或供给量)(Equilibrium Quantity)均衡价格水平下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的供给量(3)特点: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

反映在几何图形上被称为均衡点,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

二、供求均衡形成过程与供求法则

1、供求均衡形成过程:静态分析-价格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差距至均衡点(差距导致变动)

(1)商品价格处于较低价格水平:市场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供不应求——商品短缺,存在超额需要,卖方市场(卖方主导市场)

消费者——因得不到自己满意的需求量而考虑出更高价格以买到自己需求数量的商品生产者——因价格升高而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

结果——价格提升,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至均衡状态

(2)商品价格处于较高水平:市场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供不应求——商品过剩,存在超额供给,买方市场(买方主导市场)

生产者——试图通过降价吸引消费者,降低产量使得自己的商品全部售出

结果——价格降低,消费者需求量增加,生产者供给量减少至均衡状态

2、供求法则:

(1)定义: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调整,最终会使得供给与需求相等,使用实际价格趋于均衡价格

(2)具体:市场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市场均衡状态,同时使市场实际价格最终趋向于均衡价格,需求量和供给量也最终趋于相等

3、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定义——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愿意且能够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差额所代表

的利益(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

分)

原因——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表示的边际效用(以表示)都大于其价格

边际效用递减律,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

价格,经常高于他们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与愿意且能够提供的价格之间差

额所代表的利益

计算公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

卖者的实际成本

本质——企业赚的利润卖方在出售过程中

得到的收益经济地租

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

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

求最小收益的数量

(3)市场总剩余

定义——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计算公式——生产者剩余=卖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

一卖者的实际成本=买者的评价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

1.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的情况(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影响):(1)原因:非价格因素(外部因素)

(2)变动: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平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大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小

2.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的情况(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影响):(1)原因:非价格因素(外部因素)

(2)变动: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大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平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小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的情况:

(1)同方向变动不变: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不变

左移:均衡价格不定,均衡产量下降(同减)

右移:均衡价格不定,均衡产量上升(同增)

价格上升:需求增加幅度>供给增加幅度

变动幅度大小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幅度<供给增加幅度

价格不变:需求和供给增加幅度相同

(2)反向变动需求右移,供给左移:价格上升,产量不定(供不应求)

需求左移,供给右移:价格下降,产量不定(供过于求)

第四节价格政策——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一、价格控制

1、定义:政府对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设定限制成为价格控制(或价格管制)

2、实质: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对市场的一种扭曲

3、分类:

(1)价格上限:限制价格、最高限价(ceiling price )

定义:政府为了稳定经济生活,对某些商品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目的:大多为抑制某些商品价格上涨,或基于保护消费者的考虑

影响:直接导致商品供给的缺口,易导致

定义:政府为扶持某一行业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目的:大多为扶持某些行业发展,或基于保护生产者的考虑

影响:导致商品供给过剩,政府为过剩的商品买单,损害生产者的利益

措施:政府收购多余产品作为储备,鼓励多余产品出口,限制产量、维持价格

二、税收政策:

1、分类:

(1)向消费者征税政策:

结果消费者购买每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花费增加,收益减少

实际可支配资金减少,即收入水平下降

价格实际付出价格降低,但含税价格高于原均衡价格

生产者实际价格与消费者付出价格相同

政府:以税收收入形式得到销售的一部分收益

影响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供给曲线不变

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减小,消费和生产缩减,抑制消费和生产活动(2)向生产者征税政策:

结果生产者提供每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增加

将税收以价格形式(部分)转移给消费者

价格含税价格下降至新的平衡价格即销售价格

生产者实际价格下降但有损失,消费者付出价格上升,供给量减少影响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消费量和生产量缩减抑制消费和生产活动,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均受损

2、结论:

(1)从价税: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税款,税额不定

(2)从量税:按单位产品或数量征收税款,税额不变

需求曲线的斜率即弹性,关系到消费者与生产者税负分配弹性小:更易于转移税负于消费者(生活必须品)

)(1

p Q

t t s

f -=

)(p Q t

t d

f =

二、蛛网模型的类型: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不同斜率 1、收敛型蛛网模型:

(1)特点:需求曲线较供给曲线平坦,即需求曲线斜率绝对值<供给曲线斜率绝对值 (2)过程:因市场收外在干扰偏离原来均衡状态,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围绕均衡价格和

均横产量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变小,最终回到原来均衡状态

2、发散型蛛网模型: (1)特点:需求曲线较供给曲线陡峭,即

需求曲线斜率绝对值>供给

曲线斜率绝对值 (2)过程:因市场外在干扰偏离原来均衡状态,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

不断波动,但偏离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幅度变大,偏离原来均衡点越远

3、封闭型蛛网模型:

(1)特点: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陡峭程度完全一致,即需求曲线斜率绝对值=供给曲线斜率绝对值

(2)过程:因市场外在干扰偏离原来均衡状态,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按照相同幅度上下波动,但永远到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

三、蛛网模型存在哪些缺陷和措施:

1、缺陷:(1)认为生产者缺乏理性预期,即假设的前提有误

(2)忽略生产水平和储存技术的提高

2、措施:(1)提供足够的信息

(2)政府利用价格控制保护生产者利益(粮食、棉花、大豆等)

进口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

本章重要知识点

1、需求、供给的基本概念。

2、影响需求、供给的主要因素。

3、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与需求(供给)变动的区别。

4、供求均衡与均衡价格的形成。

5、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征税的影响)。

7、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8、蛛网均衡的过程。

第三章弹性理论

第一节需求价格弹性

一、弹性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1、弹性的含义:

(1)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

(2)自变量变动的百分之一导致因变量变动百分之几

(3)弹性是两个变量变动比例之间的比值,与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公式:弹性=因变量变动比例/自变量变动比例(按变量变化的连续性分类)

(1)弧弹性:

一般公式:按定义推导

改进公式:去平均弹性,直接代入数量

(2)点弹性:经济变动量趋于无穷小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

1. 定义:(1)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自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2)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变动率)除

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变动率) 2、分类: (1)需求弧弹性: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即两点之间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2)需求点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即在这一点上价格

变化趋于无穷小时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3、性质:(1)不受计量单位影响

(2)代数值有符号:代表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变动方向性关系 (3)绝对值可大可小:代表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4)不同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不一样,且同一商品不同价格水平下需求价格弹性不相等 (5)同一商品价格下跌时与上

涨时的弹性值不同

4、计算方法:

(1)代数法:对需求函数求导,代入公 式即可 (2)几何法:直线型:

直线上任何点的弹性不一定相等 切线斜率的倒数 直线上中点的弹性为1,低于中点弹性 小于1,高于中点弹性大于1 非直线型: 曲线上任何一点弹性相等且可通过公 式计算

过该点引需求曲线的切线

直线型与非直线型求弹性几何方法的通

式:该点与横轴交点之间的长度/该点与纵轴交点之间的长度

Y X X Y X

X Y

Y

e ? ? =

? ? = =

X 变动的百分

Y 变动的百分

e

= X X Y Y ? ?

lim △X →0 Y X X Y ? ?

? = lim △X →0 Y

X d

X d Y = ? 212

121212

/)(2/)(Q Q P P P Q P P P Q Q Q e d ++???=+?+?=2

12

121212

/)(2/)(Q Q P P P Q P P P Q Q Q

e d

++???=+?+?=Q P

dP dQ Q P P Q e P d

?=???=→?lim 0

任一点弹性可通过向纵轴和横轴引垂线,作需 求曲线的切线,并由相关交点间线段距离计 算求得

弹性计算关键在于P 、Q 值的选取,有中值法 低值法,区别在于弧的两个端点的选取,改变 量用改变变后数值减去改变前数值 5、弹性的分类:

(1)|E d |=0 完全无弹性或零弹性:无论价格 升高或是降低,都不会改变需求量;需求 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函数表现形式是Q=C (2)|E d |= ∞ 完全弹性或无穷弹性:

实质:价格有微小上涨,需求量将从无穷大变为零;价格有微小下调,需求量增到无穷大 需求曲线:水平直线 函数表现形式:P=C 现实生活几乎无此种商品 (3)|E d |=1单元弹性或单位弹性:

实质:需求量变动比例恰好等于价格变动比例(变动幅度相同)——

价格每升高(降低)1% 会导致需求量降低(升高)1% (4)|E d |<1缺乏弹性:

实质:需求量变动比例小于价格变动比例——

价格每升高(降低)1%导致需求量降低(升高)小于1%

例子:生活必需品——粮食、衣服、食品等 (5)|E d |>1富有弹性:

实质:需求量变动比例超过价格变动比例——

价格每升高(降低)1%导致需求量降低(升高)超过1%,例:奢侈品 6、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的可替代性:

影响:商品可替代性越强,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可替代性越弱,需求价格弹性越小 体现:商品替代品的数量、可获得性等方面

(2)商品的用途:用途越广需求价格弹性越大,用途越少需求价格弹性越小

(3)商品在消费者生活必要程度和重要性: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弹性较大 (4)商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在消费支出中占比越大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在消费支出占比越小的商品弹性越小 (5)时间的长短:商品的长期需求弹性大于短期需求弹性

第二节 供给价格弹性

一、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

定义:(1)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自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2)弹性系数等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3)供给价格弹性一般为正:价格与供给同向变化 二、计算公式: 1、定义公式: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比例/价格变动比例 Q P

P

Q P

P Q Q

e S ? ? ? = ? ? =

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试题及参考解答

微观经济学 一、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前面写“√”,在错误的命题前面写“X”;每小题1分,共20分) ( X) 1. 支持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 2. 经济分析中一般假定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 3.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指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 4. 在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需求弹性系数都不一样。 (√) 5. 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是消费者花在每一元钱上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 X) 6.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无差异曲线是可以相交的。(√) 7.需求规律的含义是,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 X) 8. 规模经济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 (×) 9.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平均。 (√) 10、在一个国家或家庭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 11. 边际成本曲线总是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 12. 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 13. 一个博弈中存在纳什均衡,但不一定存在占优均衡。 (√) 14.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获得相同的满足程度时,每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之比。 (√) 15.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 X) 16. 经济学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 17. 需求弹性这一概念表示的是需求变化对影响需求的因素变化反应程度 (√) 18. 消费者均衡表示既定收入下效用最大化。( X) 19. 经济学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 X) 20. 平均产量曲线可以和边际产量曲线在任何一点上相交。 (√) 21. 在长期分析中,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划分是不存在的。 (√) 22.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与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不相同的。 (√) 23. 任何经济决策都必须考虑到机会成本。

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期中测验参考答案精选文档

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期中测验参考答案精选 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2014年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期中测验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计30分。答题要求: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只判断但不写出理由、或判断错误、或理由错误,均不得分) 1、某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是这样的:如果花掉所有的收入,可以买到4单位的商品x和6单位的商品y,或者12单位的商品x和2单位的商品y。那么,此消费者的预算线是12 x。 +y 2= 错误。预算线是16 +y x。 2= 2、取同样一组人,然后考虑一下“的确比……高”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满足完备性、反身性和传递性假设。 错误。满足传递性,不满足完备性和反身性。关于消费者的偏好,有三个公理性假设,即完备性、反身性和传递性。如果A的确比B高,B的确比C高,那么自然也会有A的确比C高,这种关系是传递的。反身性指的是任何一个消费束,它至少和它本身一样好。不能说一个人“自己的确比自己高”,所以“的确比……高”这种关系不满足反身性。完备性要求任何两个消费束都可以比较,但是对于两个身高相同的人来说,则不能用“的确比……高”这种关系来判断,所以这种关系不满足完备性。 3、某个消费者将他的全部收入花在两种商品上,其中一种商品是吉芬商品。如果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那么他对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必定下降。 如果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对吉芬商品的需求将上升,用于购买另一种

商品的收入就会下降,对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必定下降。 4、至少在理论上,一些消费者的偏好无法用效用函数表示。 只有消费者的偏好满足某些条件时,比如:完备性、单调性、传递性、连续性等,才能用效用函数表示。如果不满足某些条件,例如字典序偏好,不满足偏好的连续性条件,就无法用效用函数表示。 5、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比例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解的必要条件之一。 错误[1分]。如果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是内点解,那么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一定等于对应的价格比例。如果,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是角点解,那么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有可能不等于对应的价格比例。例如,对于效用函数 min{x,y},边际替代率等于零或者无穷大,不可能等于价格比例。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一定满足x=y。 6、假设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并且总是花光其所有货币,此时不可能两种商品都是低档商品。 对。 首先低档商品消费量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然后考虑货币为零时情形,此时两种消费商品消费量为零。由此出发,某个数量货币相当于增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经典笔记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 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生产电 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答案 第二章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 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 Q d 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d Q= 50-5P和供给函数s Q=-10+5P代入均衡条件d Q= s Q,有: 50- 5P= -10+5P 得: P e=6 以均衡价格P e =6代入需求函数d Q=50-5p ,得: Q e=50-520 6= ?

或者,以均衡价格 Pe =6 代入供给函数 s Q =-10+5P ,得: Qe=-10+5206=?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如图1-1所示. (2) 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 数d Q =60-5p 和原供给函数s Q =-10+5P, 代入均衡条件d Q =s Q ,有: 60-5P=-10=5P 得7=Pe 以均衡价格 7=Pe 代入d Q =60-5p ,得 Qe=60-5257=? 或者,以均衡价格7=Pe 代入s Q =-10+5P, 得 Qe=-10+5257=?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7=e P ,25=Qe (3) 将原需求函数d Q =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 供给函数Q s =-5+5p ,代入均衡条件d Q =s Q ,有: 50-5P=-5+5P 得 5.5=e P 以均衡价格5.5=e P 代入d Q =50-5p ,得 5.225.5550=?-=e Q 或者,以均衡价格5.5=e P 代入s Q =-5+5P ,得 5.225.555=?+-=e Q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5.5=e P ,5.22=Qe .如图1-3所示.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 Pe -

中国人民大学法硕考研经验贵在坚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硕考研经验:贵在坚持 寄语: “Luck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t, because I have spent many, many hours, countless hours, on the court working for my one moment in time, not knowing when it would come.”– Serena Williams, Tennis Player 运气与成功没有关系,因为我花了很多、很多小时,无数个小时在球场上练习,只为了那特别的一刻,虽然不知它何时来临。–小威廉姆斯 这是我所喜欢的一句话,谨以这句话献给每一位现在看完我的文章奋斗在考研路上的同学们,战友们!考研不易,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努力吧,一定会收获喜悦的! 我考取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总分372分,英语63分,政治74分,基础课119分,综合课116分。 提早准备,根据自身实力,确定考研目标 2012年12月份,当我朦朦胧胧意识到自己应该去考研时,我选择了两个专业:会计or法律。考研只有一个目的:让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生活过的好一点,所以想将来从事金融工作,最好选择北上广城市生活,于是乎朦朦胧胧之中开始了会计专业的复习,每天抱着高数去自习室看书,做练习题。三个月时间到了2013年2月份,看了6章高数,效率可谓是差劲的很,数学实在是基础不好。所以,从13年2月份正式开始转战法律硕士,目标直指北京! 备考攻略解析 时间来到2013年2月份,开始我的正式法律硕士复习:虽然我不是圣人,但是希望回顾自己所复习的一年时间来告诉每一位想考法律的同学们如何去复习: 1.参考书 考研全年复习买的书籍:英语:张剑阅读150篇;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政治:肖秀荣政治1000题,任汝芬序列教材2+3+4,肖秀荣最后四套卷;专业课:指南+配套练习(买上一年的也可以);考试分析和考试大纲买当年最新的(一般最新的每年9月中下旬出版),历年真题! 2.复试时间安排 英语:首先说明俺的四级考了468分,真心不高的说!英语从2月份开始,每天坚持早上背诵单词,将词汇书看到14年1月份考前,一共看了3遍,全部背诵一遍。这点,我确实做到了,因为每天早上用作背诵单词时间1小时,确实不少,自己认为自己英语很差劲,所以拼命的背诵单词。第一轮复习:每天用2小时做1-2篇阅读,做完之后,自己用手机查单词去一个一个的翻译原文,题目,选项,这个过程,非常的繁琐和压抑,有时候自己看不懂文章就去蒙题目,但是感觉这样复习没有效果,所以当我复习一个月左右不去蒙题目,全部是看懂的回答,看不懂的蒙。这样当做完之后翻译文章时可以更好的了解掌握自己做题时的错误和理解文章的思路问题。实话实说,第一轮复习的有点慢,一直复习到7月份,英语才看完第一遍,其实也就是看了2遍词汇,做了一本张剑阅读150篇,系统学习了一遍长难句。第二轮从7月4号开始,因为我们学校去年4号放的暑假;暑假开始,我每天按照考试时间去做真题,今天做一套,明天进行真题钻研。做真题时,最好把答案写到一个笔记本子上面,这样可以将来做第二遍。第三轮从10月份开始到考前,也就是在13年6月份这次考六级,

微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高鸿业,人大版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C )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 D、人们靠收入生活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D ) 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3.说“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B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4.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作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B ) A、选择会导致短缺 B、人们在进行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是自私的,所作出的选择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5.下列问题( C )是经济学研究不会涉及的问题 A、在稀缺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方法 B、如何实现中国人均收入翻两番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D、充分就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 6.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B )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7.下列各项中(C )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物品生产下降 8.下列命题中( C )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已超过30 000美元 9.下列( B )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 A、医生挣的钱比蓝领工人多 B、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公平现象 C、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这一现象也许会保持到2005年 D、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你购买了微软公司的1000股股票,现在你愿意出售的话,你肯定赚不少钱 10.由市场配置资源意味着( B ) A、所有的人都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B、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机制实现的

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试卷

南京财经大学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硕士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试卷(A卷)年级与专业学号姓名题号一二三总分分数 阅卷人 注:1、本卷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时间为二个半小时。 2、考生不得将装订成册的试卷拆散,不得将试卷或答题卡带出考场。 3、可以使用计算器。 一、辨析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二、问答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三、计算题(共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一、辨析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计20分。答题要求: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只判断但不写出理由、或判断错误、或理由错误,均不得分) 1、某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是这样的:如果花掉所有的收入,可以买到4单位的商品x 和6单位的商品y ,或者12单位的商品x 和2单位的商品y 。那么,此消费者的预算线是122y x 。 答:我们假设该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x+by=m ,将(x,y )=(4,6)和(x,y )=(12,2)两点带入到方程中,得4a+6b=m,12a+2b=m 。联立方程的m/a=x+2y,讲(x,y )=(4,6)代入方程,由于m,a 均为常熟,得x+2y=16。 2、取同样一组人,然后考虑一下“的确比……高”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满足完备性、反身性和传递性假设。 答:关于消费者的偏好,有三个公理性假设,即完备性、反身性和传递性。如果A 的确比B 高,B 的确比C 高,那么自然也会有A 的确比C 高,这种关系是传递的。反身性指的是任何一个消费束,它至少和它本身一样好。不能说一个人“自己的确比自己高”,所以“的确比……高”这种关系不满足反身性。完备性要求任何两个消费束都可以比较,但是对于两个身高相同的人来说,则不能用“的确比……高”这种关系来判断,所以这种关系不满足完备性。

人大法学考研专业的详细划分

2018人大法学考研专业的详细划分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难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就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法学考研机构! 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各细分专业介绍及初试科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各专业方向如下: 1.法学理论 2.法律史 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4.刑法学 5.民商法学 6.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证据学,物证技术学 7.经济法学 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9.国际法学 10.知识产权法:法学,法学应用 11.比较法法 12.法律(法学专硕) 以上各专业大部分初试科目是一样的,如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或241德 ③623理论法学 ④806应用法学 其中物证技术学专业课科目为624物证技术学807普通物理与普通化学 法律(法学专硕)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④法硕联考综合(法学) 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近几年法学考研比较热门,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院又是中国法学类重点中的重点,在中国学位排名第一的,相对于其他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难度较大,中国人民大学注重基本功,看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真题都是源自教材,一些教材上找不到的考点凯程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总结重点。 每年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凯程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本科一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三、法学就业怎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人脉资源广,出国机会也不少,在全国的知名度是响当当的,提起中国人民大学都知道他们的法学硕士特别强,社会认可,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近些年,法学硕士专业一直比较热门,薪资令人羡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大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工作。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 得P e=6 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 Q e=50-5×6=20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 Q e=-10+5×6=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如图2—1所示。 图2—1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 60-5P=-10+5P 得P e=7 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d=60-5P,得 Q e=60-5×7=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s=-10+5P,得

Q e=-10+5×7=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7,Q e=25。如图2—2所示。 图2—2 (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s=-5+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 50-5P=-5+5P 得P e=5.5 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d=50-5P,得 Q e=50-5×5.5=2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5.5代入Q s=-5+5P,得 Q e=-5+5×5.5=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5.5,Q e=22.5。如图2—3所示。

中山大学2000-2002中级微观经济学考研试题

2000年考试科目:中级微观经济学 专 业: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 一。选择题 1。若某产品的供给富有弹性,当该产品的需求增加时,则()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同时增加 B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同时减少 C均衡产量增加,但价格不变 D均衡价格上升,但产量不变 2。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9美元下降到8美元,需求量从50增加到60,需求为()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单位弹性 D不能确定 3。假定生产某种商品的原料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的() A供给曲线朝右方移动 B供给曲线朝左方移动 C需求曲线朝右方移动 D需求曲线朝左方移动 4。若消费者A的MRS大于消费者B的MRS,那么A应该() A用X换B的Y B用Y换B的X C要么放弃X要么放弃Y D 无法判断 5。当一个竞争性市场中的厂商蒙受经济损失时,该行业在完全趋于长期均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较高的价格和较少的厂商 B较高的价格和较多的厂商 C较低的价格和较少的厂商 D较低的价格和较多的厂商 6。寡头垄断和垄断的主要相同之处是() A都存在阴谋勾结以限制产量 B长期中,生产的低效率 C行业中都存在法律上的进入壁垒 D以上全对 7。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依据MR=MC最大化其利润,后者不是 B前者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是一致的,而后者不是 C前者拥有市场影响力,后者没有 D以上全对 8。垄断可能会比竞争更可取,这是因为() A垄断厂商有更多的激励来降低其生产成本

B在一个污染性行业中,垄断是限制其产业水平以降低污染的最好办法C由于专利权而拥有垄断地位是回报技术创新的一个最好方法 D给定的市场规模下,单一厂商往往带来规模不经济 9。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厂商将会倾向于进入一个行业() A该行业存在超额利润 B规模经济不构成一个主要的进入壁垒 C该行业的主要资源不被现存的厂商所控制 D以上全对 10。当出现以下哪种情况时,产品异质存在? A一项全新的生产工艺被采用来生产一种相近产品 B一个厂商生产许多产品 C消费者(不一定是生产者)认为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存在差异 D厂商(不一定是消费者)认为其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差异 11。下列哪种情况使总收益下降? A价格上升,需求缺乏弹性 B价格上升,需求富有弹性 C价格下降,需求富有弹性 D价格上升,需求富有弹性 12。哪种曲线可以反映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和两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A供给曲线 B需求曲线 C恩格尔曲线 D收入扩展线 13。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 过程 中,下列何者首先产生 A边际产量下降 B平均产量下降 C总产量下降 D B和C 14。当成本相同时,垄断和竞争一致的是() A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B产出水平 C长期当中的经济利润 D生产的有效率 15。如果一个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弹性很小,它将() A降低价格,增加收益 B提高价格,增加收益 C降低价格,降低成本 D提高产量降低价格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经验吐血分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经验吐血分享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难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就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法学考研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经验 对于法学专业复习的问题,我也是走过弯路的,在这里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先讲虚的吧:兴趣,关注世俗生活是法学家的本性。信心,舍我其谁。 实的: (1)遵循规律:从概念到命题,再到推理,基础不能偏废。 (2)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要自觉地将某一章,某一节看作是一道论述题,思路很重要(3)前后贯通,自己给自己出题,要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 (4)对于考试的案例分析,在于理解法条,而不是题海。 补丁: 在研读教材的时候,首先应该将目录记熟,再展开、要记住树式记忆比链式记忆可靠的多。在看材料的时候,要注意积累素材,例如法言法语,诸如:惟其如此,题中应有之义,与...无涉、排除...的适用,基于...的区别、究其原因etc. 还有法谚,诸如:生效的合同是有效的法律etc 。 答专业课论述题的心得: (1)细化,分类 (2)一正一反,辨证 (3)追本溯源 (4)由大到小(框架大,内容少) (5)由小到大(容易跑题,少用) 对于像我这般另起炉灶的同志来说,我以为研读教材的顺序应为:法律思想史--民法学--法理学--商法,经济法,国际私法--诉讼法,宪法,行政法。 上升到基本原则:对于考研来说,形式比内容重要,思路比创新重要。 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近几年法学考研比较热门,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院又是中国法学类重点中的重点,在中国学位排名第一的,相对于其他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难度较大,中国人民大学注重基本功,看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多真题都是源自教材,一些教材上找不到的考点凯程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总结重点。 每年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凯程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本科一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就业怎么样?

考研微观经济学复习.docx

考研微观经济学考研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经典教材简评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据统计,全国共有257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将高鸿业主编的《四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列为参考书目。 就该书而言,以下几个问题需予以注意: (1)第六版教材于2014年7刀出版,预期一些高校依然会将第五版教材(甚至第四版)列为2016年考研参考书目。复习过程中,适当了解第八版教材变动地方(主要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有针对性的复习。 (2)对于跨专业学生,以及专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即使所报院校未将该书列为参考书目,参考书F1为中级微观教林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建议在第一轮复习吋将该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目。 (3)该书的难度为屮级偏初级,而名校要求达到的层次为小级,具至有些名校要求难度为中级偏高级,因此复习吋,特别是笫二轮复习时,应该参考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或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 (4)对于各章后血的“结束语”,要点归纳部分一定要看,有些部分英至容易出考题。但是,对于批判性的语句不需要看。 2.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 据统计,全国共有15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和关专业将尹伯成主编的《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列为参考书目。 就该书而言,以下几个问题需予以注意: (1)该书有儿个版本,如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笫7/8版),各版本差界不大,建议考牛?选用尹们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広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 (2)该书框架体系与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非常和似,考生可结合高鸿业《四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配套视频复习备考。 (3)强烈推荐考生购买: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8版),部分高校考研真题就出自于木书。木书包括很多单项选择题,可供考卷中包括单项选择题的考生复习使用。 3.平狄克《微观经济学》 据统计,全国共冇19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将平狄克《微观经济学》列为参考书目。 就该书而言,以下儿个问题需予以注意: ⑴该教材的难度为屮级,难度略高于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框架体系非常像)。 (2)该教材的“复习题”和“练习题”非常经典,部分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历年考研真题部分考题就为教材课后习题原题。 (3)対外经济贸易大学“815经济学综合”微观指定教材为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

微观经济学 高鸿业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1. 你对早餐牛奶的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列出决定牛奶需求的诸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讨论需求量与需求变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解答:和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一样,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也主要是与其价格有关。特别是,随着早餐牛奶价格的下降,我们对它的需求会有所增加,反之亦然。除此之外,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还与我们对它的偏好、收入水平、预期、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有关。例如,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我们对早餐牛奶的需求随我们对它的偏好、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又例如,如果预期将来的收入会增加(即使目前收入没有增加),我们也会增加对早餐牛奶的需求。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由早餐牛奶价格变动引起的早餐牛奶购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而把由所有其他因素(包括偏好、收入水平、预期、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变动引起的早餐牛奶购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并用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来分别表示它们。 2. 什么是供给规律它有没有特例谈谈你对经济学中经济规律的看法。 解答:与需求一样,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这一特征被称为供给规律。 供给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因而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就向右上方倾斜。 与需求规律一样,供给规律也存在一些例外。例如,供给曲线可能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这类形状的供给曲线表明,无论商品的价格有多高,生产者只提供既定数量的商品。又例如,供给曲线也可能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这类形状的供给曲线表明,在一个特定的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给任意数量的商品。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生产者对所有商品的供给都满足供给规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学中的规律并不像自然科学中那样精确。正如马歇尔所说,经济学中的规律“不过是一种多少是可靠的和明确的一般命题或倾向的叙述而已”。 3. 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并以此为例说明均衡的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大考研高鸿业_微观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1)定义:资源或物品相对于欲望或需要的不充分性而言(资源或物品不能满足欲望或需要)(2)资源或物品的有限性:对任何经济社会,资源或物品总是有限的 资源: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经济资源与否取决于时空的稀缺程度)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 物品:经济品(economic goods):衣服、食品 自由品或免费品(free goods):阳光 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waste goods):噪音、垃圾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 (3)“稀缺”是相对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而言,并非绝对 2、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 (1)欲望的特点:多种多样、多层次,由低到高,永无止境,超前性(社会发展的动力) 某一欲望的实现总会产生新的欲望, (2)马斯洛的需要(欲望)层次理论: 基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 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 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安全需要(safety):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 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满足后就不再是激励因素 社会需要(social):友爱的需要-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或保 持友谊和忠诚 归属的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 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地位需要(esteem):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价值自我实现需要(self actualization):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 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 一切事情的需要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和利用问题 1、生产什么(what):品种、数量(因时代、生产水平而定) 2、如何生产(how):生产者、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方法) 3、为谁生产(for whom):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分配取得的收入决定(要素决定收入) 4、何时生产(when):资源利用的时间配置,即发展计划(时机选择) 5、谁做决策(who):经济体制问题——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价格引导生产和消费) 混合经济(市场经济为主、政治干预为辅) 三、经济学的定义: 1、经济学是在一定制度下,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以及如何更 好地利用经济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更多物品,以满足人们无限多样需要的一门社会科

2013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状元笔记-高鸿业-微观经济学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五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市场价格高于最小的AC。此时,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即AR>AC,厂商获得利润。厂商继续生产。 第二种情况:市场价格等于最小的AC。此时,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即AR=AC,厂商的利润为零。 SMC曲线与SAC曲线的交点即SAC曲线的最低点是收支相抵点。厂商继续生产。 第三种情况:市场价格大于最小的AVC而小于最小的AC,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但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VC<AR<SAC,厂商出现亏损。厂商收回了全部的平均可变成本和部分平均不变成本,亏损的是另一部分平均不变成本。 厂商继续生产。 第四种情况:市场价格等于最小的AVC。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即AR=AVC<SAC,厂商出现亏损。厂商收回了全部的平均可变成本,亏损的是全部的平均不变成本。 AVC曲线的最低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 第五种情况:市场价格比最小的AVC 还小,这就出现了AR<AVC<AC的状况,于是,厂商出现亏损。厂商收回了部分平均可变成本,亏损了全部的平均不变成本和另一部分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停止生产。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各种情况 2)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 式中,MR=AR=P。在短期均衡时,厂商的利润可以大于零,也可以等于零,或者小于零。 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即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 由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到短期供给曲线 3.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需求(供给):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供给)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供给)数量和影响该需求(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供给)的变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供给)数量的变动。 需求(供给)表: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所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次序表。 均衡:经济事务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价格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成为均衡数量。 供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则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移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移动。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二、效用论 效用: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评价,或者说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 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微观经济学各校考研试题(附答案)整理第六章(00001)

3 计算题 1.完全竞争市场上,目前存在三家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q表示各企业的产量。各企业的生产成本函数如下:企业1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C1(q)=18+2q2+20q,企业2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C2(q)=25+q2,企业3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C3(q)=12+3q2+5q。试求: (1)该产品的市场价格处于何种范围时,短期内三家企业的产量都为正(请说明理由)。 (2)短期市场供给曲线与长期市场供给曲线。(上海财大2005试) 解:(1)短期内只要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就进行生产: 分.)企业1的平均可变成本AVC1=2q+20,其中,q>0,该企业进行短期生产的条件是P>Min(AVC1),(删除此处红色部 ....... 即P>20; 根据MC(q)=AVC(q)的原则,对应不同的成本函数得到以下结论: C1 = 18+2q2+20q→MC1=4q+20, AVC=2q+20 MC(q1)=AVC(q1)→4q+20=2q+20→q min=0 P1=AVC=20 C2=25+q2→MC2=2q, AVC2=q MC(q2)=AVC(q2)→2q=q→=0, p2=AVC2=0 C3=12+3q2+5q→MC3=6q+5 AVC3=3q+5 MC(q3)=AVC(q3)→6q+5=3q+5→q3=0 P3=AVC3=5 (删除此处红色部分 )只有市场价格P≥20时,才可能三家企业都选择短期生产。 ........ 综合上面三个条件可知,只有市场价格P≥20时,才可能三家企业都选择短期生产,即产量都为正。 (2)①短期市场供给曲线 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等于高于平均可变成本的边际成本曲线。 企业1的边际成本为:MC1=4q+20;由于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边际收益MR=P。 企业1遵循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即4q+20=P 所以其短期供给曲线为: q=(P-20)/4,(P>20) 同理可得:企业2的短期供给曲线为:q=P/2,(P>0) 企业3的短期供给曲线为:q=(P-5)/6,(P>5) 把各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横向加总,将得到短期市场供给曲线: a.当5≥P>0时,只有企业2进行生产,此时市场供给曲线为:Q=P/2; b.当20≥P>5时,企业2和企业3进行生产,此时市场供给曲线为:Q=P/2+(P-5)/6=(4P-5)/6; c.当P>20时,三个企业都将进行生产,此时市场供给曲线为:Q=(P-20)/4+P/2+(P-5)/6=(11P-70)/12。 ②长期市场供给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