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方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一、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于2002年9月合并组建。

电子学系的前身—无线电电子学系源自北大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计算机系源自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系。微电子学系源自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在北大物理系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教职员工近400人,各类学生超过3000人,是北京大学最大的学院。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国内同类院校中最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三名。他们分别是:

杨芙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王阳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电子科学家;

何新贵教授,中国工程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治学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全院有教授(研究员)7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97名,其中长江特聘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学院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信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圣地,科研总体实力雄据全国前列。学院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整个学院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部委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和国际著名公司、科研机构组建的若干联合实验室,是北京大学最大的专业学院。

北大是中国的最优秀的研究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作为北京大学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传承了“科学与民主”的传统,以其雄厚的技术科研力量,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整个学院设有软件研究所、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光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研究所、微电子研究院和信息科学中心等研究机构,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攀登计划、军事预研计划等在内的各种科研项目,在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之后,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项获得国家级和部委级的表彰和奖励,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非常重视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提高学术水平。每年都有许多海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学院年年派出大量教师赴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工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每一个学期,学院的学生们都有很多机会参与多场国际知名学者的精彩学术报告会,与大师们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具有一流教学科研环境,能提供给学生国内最好的教学条件。学院现有计算机软件教学实验室、微电子超净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等大型实验室。另外,还设立有以计算机软件和ASIC设计技术为支撑基础的高技术实验室--北京市软件固化高科技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平台与环境实验室,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电路专项实验室。国外著名公司合作建立的实验室有北京大学Intel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大学贝尔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摩托罗拉半导体联合实验室等等。这些具有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验室为我院系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专业图书资料室,为我院的教学科研及时提供了先进而全面的技术资料。

二、本科专业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英文名称学制授予学位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4年理学学士

Technology

4年理学学士07120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71202微电子学Microelectronics4年理学学士

4年理学学士080627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三、教学管理人员

职务姓名办公电话

院长梅宏62753048

教学副院长陈徐宗62751778

基础教育部主任陈徐宗62751778主持全面工作

基础教育部副主任李文新62753425负责计算机系的教学组织

基础教育部副主任甘学温62761099负责微电子学系的教学组织

基础教育部副主任胡薇薇62766700负责电子学系的教学组织

基础教育部副主任谢昆青62756920负责智能科学系的教学组织

基础教育部副主任王志军62757494负责全院的实验课程建设

教务员杨朝晖62756479负责计算机系和智能科学系教务工作

教务员于淑环62755414负责电子学系和微电子学系教务工作

教务员董晓晖62755414负责文科计算机和辅修/双学位教务工作

第一学年课程

一.公共必修课

大学英语、政治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自愿)、军事理论(第1学期)

二.学院要求课程

第1学期(一上):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计算概论A/计算概论A(实验班)、高等数学(I)/数学分析(I)、线性代数/高等代数(I)、力学B/力学A

第2学期(一下):微电子与电路基础、程序设计实习/程序设计实习(实验班)、高等数学(II)/数学分析(II)、高等代数(II)(可以不修)、电磁学B/电磁学A

1.院专业课程:(13学分)

编号课程学期安排周学时学分

1信息科学技术概论一上21

2微电子与电路基础一下32

3基础电路实验二上21

4计算概论A一上43

4A计算概论A(实验班)一上43

5程序设计实习一下43

5A程序设计实习(实验班)一下43

6数据结构与算法A二上43

6A数据结构与算法A(实验班)二上43

说明:一般学生要求必修1,2,3,4,5,6共13学分。优秀学生可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新生入学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4A人选;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5A人选;第一学年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6A人选。4A、5A和6A分别是4、5、6的强化课程,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2.数学物理基础(20-26学分)

编号课程学期周学时学分

1A数学分析(I)一上65

1高等数学(I)一上65

2A数学分析(II)一下65

2高等数学(II)一下65

3A高等代数(I)一上44

3线性代数一上44

4A高等代数(II)一下44

5A力学A一上54

5力学B一上43

6A电磁学A一下54

6电磁学B一下43

说明:1和1A,2和2A,3和3A,5和5A,6和6A不得同时选修,选修3A的学生可以选修4A,也可以不选;选择3的学生不必选4A。一般学生最低修满20学分。优秀学生可以修满26学分

电子学系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学生课程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要求学分

学校要求课程42

学院要求课程33-39

专业要求课程69-63

毕业论文6

总计150

一、学校要求课程(42学分)

1.公共必修课(26学分)

课程名称周学时学分

大学英语(1-4)88

中国近代史纲要2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2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上)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2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22

体育系列课程84

军事理论22

2.通选课(16学分)

通选课目前分为5个基本的领域:A、数学与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哲学与心理学D、历史学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二、学院要求课程(13+20=33学分)

说明1:符号“*”为必修课程。

说明2:要求学生必修1,2,3,4,5,6各编号课程共13学分。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说明3:新生入学通过学生自主报名、考试等方式确定A班学生名单;第一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学期考试成绩等方式确定A班学生名单。

说明1:符号“*”为必修课程。

说明2:要求学生必修1,2,3,5,6各编号课程共20学分。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 替代同编号课程,加修4编号课程,最高可修满26学分。

说明3:新生入学通过学生自主报名、考试等方式确定A班学生名单;第一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学期考试成绩等方式确定A班学生名单。

第一学年课程指导:

(数理选课建议,以下两位组合数,十位字母表示数学,个位字母表示物理):

AA组合(适合数理基础好、有研究及创造兴趣的学生):选修1A,2A,3A,4A,5A,6A;

AB组合(适合数学基础好的学生):选修1A,2A,3A,4A,5和/或6;

BA组合(适合物理基础好的学生):选修1,2,3,5A,6A;

BB组合(适合文理兼修、综合型、应用型培养需求的学生):选修1,2,3,5,6。三、电子学系要求课程(69~63学分)

1.限修课程(43学分)

5普物实验二上2*

6A电动力学A三上4*

6电动力学B3

7A量子力学A三下3*

7量子力学B2

8近代物理二下3

9理论力学二下3

10热统三下2

说明1:符号*为必修课程,系定最低要求(物理B)为17学分。

说明2:物理A=普物A(力电光热近)+理论物理A(理论,电动,量子,热统),其中除量子和热统为物理学院的04系列课程外,其他均为物理学院的05系列课程。物理B=普物B(力电光热近)+理论物理B(电动+量子(或理论物理I+II)),其中除热学和量子为本系自定外(控制难易),其他均为物理学院的04系列课程。物理A和物理B的学分差异为14学分(A-B=14学分,见附件1)。

说明2:至此,必修课程的总学分为:26+13+20+17+13=89=59.3%

说明3:数理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总和,系定最低要求为43学分。也就是说,数理基础修课学分少的学生,必须在专业基础课中修满规定的学分。

2.专业方向(核心)课程(8-9学分)

通信电路通信电路三下3

说明1:在选修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必须选择一个方向。

说明2:根据课程的先修要求,在选修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之前,必须先选修先修要求课程。3.选修组合课程(3+4~3+15学分):1+X

以下外院基础课程任选一门

本系专业任选课程(至少二门)

电子线路/数字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四上3

电路

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四上2

数理方法声学基础三下3

必修课传感器原理与技术四上2

必修课测量与控制三小2

说明1:选课组合要求说明:1+X=1门外院自然科学基础课程+X门任意课程组合(任意门,不限院系,其中本系专业任选课至少二门,多选不限,以修满150学分为准)。

附件1:物理A和物理B的学分差异一览

附件2:电子系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草案(150)学期顺序一览表

附件3:电子系学生四年修业建议举例

10

11

12

13

14

微电子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学生课程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要求学分

学校要求课程42

学院要求课程33

专业要求课程69

毕业论文6

总计150

注:必修课占60.7%

一.学校要求课程(42学分)

1.公共必修课(26学分)

课程名称周学时学分

大学英语(1-4)88

中国近代史纲要2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2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上)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2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22

体育系列课程84

军事理论22

2.通选课(16学分)

通选课目前分为5个基本的领域:A、数学与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哲学与心理学D、历史学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二.学院要求课程(13+20=33学分)

1.院专业课程:(13学分)

编号课程学期安排周学时学分

1信息科学技术概论一上21

2微电子与电路基础一下32

3基础电路实验二上21

4计算概论A一上43

4A计算概论A(实验班)一上43

5程序设计实习一下43

5A程序设计实习(实验班)一下43

6数据结构与算法A二上43

6A数据结构与算法A(实验班)二上43

说明:一般学生要求必修1,2,3,4,5,6共13学分。优秀学生可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新生入学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4A人选;第一学期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5A人选;第一学年结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考试的方式确定6A人选。4A、5A和6A分别是4、5、6的强化课程,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

2.数学物理基础(20-26学分)

编号课程学期周学时学分

1A数学分析(I)一上65

1高等数学(I)一上65

2A数学分析(II)一下65

2高等数学(II)一下65

3A高等代数(I)一上44

3线性代数一上44

4A高等代数(II)一下44

5A力学A一上54

5力学B一上43

6A电磁学A一下54

6电磁学B一下43

说明:1和1A,2和2A,3和3A,5和5A,6和6A不得同时选修,选修3A的学生可以选修4A,也可以不选;选择3的学生不必选4A。一般学生最低修满20学分。优秀学生可以修满26学分。

三.微电子专业要求课程(69学分)

a)必修课程(32学分)

i.专业理论基础(7-9学分)

课程开课学期周学时学分

光学A二上33

光学B二上22

热学A二上33

热学B二上22

半导体物理二下43

说明:A、B类课程不得同时选修。最低修满7学分,优秀学生可以修满9学分。

ii.电路基础(6学分)

课程开课学期周学时学分

电子线路二下33

数字逻辑电路二下33

iii.专业基础(12学分)

课程开课学期周学时学分

半导体器件物理三上33

集成电路工艺原理三上33

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三下43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三下33

iv.实验或实践训练基础(7学分)

课程开课学期周学时学分

基础物理实验二上42

电子线路实验二下42

微电子器件测试实验三下21

集成电路设计实习四上42

b)选修课程(37学分)

选修课程采取3+1+3+X组合,:即:选择至少3门理论基础课+至少1门计算机类课程+至少3门专业类课程+X门任意选修课。

i.理论基础类课程

课程开课学期周学时学分

电路分析原理二上43

近代物理二上33

数学物理方法B二下33

概率统计B三上33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B三上33

信号与系统三上33

量子力学B三下33

ii.计算机类课程

课程开课学期周学时学分

微机原理三上33

微机与接口技术实验三上42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三上42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B三下33

iii.专业类课程

课程开课学期周学时学分

微米纳米技术概论二下33

课编程逻辑电路二小62

Verilog语言三上33

科技交流与写作三下33

数字信号处理三下43

电子系统设计三下42

纳电子器件物理导论三下33

射频集成电路四上33

PSoC应用开发基础实验四上42

集成电路CAD四上33

半导体材料四上33

半导体功率器件四上33

说明:任意选修课可以在信息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选择

c)研究课程(4-6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研究课程(如学校设立的君正基金、泰兆基金、校长基金等资助的研究项目),以学年为单位,最多拿一次学分,可以在学校内的研究室,也可以在学校同意的研究机构;毕业论文不能计入研究课程学分。

附件一:微电子专业学生选修课程选择的指导性建议(非强制性组合)

学生1:希望本科毕业后选读ULSI新器件方向的研究生

理论基础类选择:近代物理,数学物理方法B,热力学与统计物理B,量子力学B。

计算机类选择:任意选择。

专业类课程选择:科技交流与写作,纳电子器件物理导论,半导体材料,射频集成

电路,半导体功率器件。

学生2:希望本科毕业后选读SOC方向的研究生

理论基础类选择:电路分析原理,数学物理方法B,概率统计B,信号与系统。

计算机类选择:,微机原理,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B。

专业类课程选择:Verilog语言,科技交流与写作,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CAD,射频集成电路。

学生3:希望本科毕业后选读MEMS方向的研究生

理论基础类选择:近代物理,电路分析原理,数学物理方法B,信号与系统。

计算机类选择:任意选择。

专业类课程选择:微米纳米技术概论,科技交流与写作,数字信号处理,纳电子器

件物理导论,半导体材料。

本科毕业后准备出国或在国内读研的学生最好参加在微电子相关实验室的科研实习。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系本科生课程安排(2007-07)

注:(1)毕业总学分150学分(含毕业论文6学分),必修课91学分(全校公共课26学分、学院必修课33学分、专业必修课32学分)、选修课53学分(包括通选课16学分)。

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小学期课程之间用粗线分开,只列出主要选修课;同一格里用斜线分开的2门课只能选其中1门。

(2)该课程表只做参考,具体课程以每学期发布的课程安排为准;选修课可以自主安排何时选修,只是注意每门课的先修要求。

(3)学生每学期可选课最少为14学分,最多为25学分。

19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学生课程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要求学分

学校要求课程42

学院要求课程33

专业要求课程69

毕业论文6

总计150

一、学校要求课程(42学分)

1.公共必修课(26学分)

课程名称周学时学分

大学英语(1-4)88

中国近代史纲要2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2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上)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2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22

体育系列课程84

军事理论22

2.通选课(16学分)

通选课目前分为5个基本的领域:A、数学与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哲学与心理学D、历史学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与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二、学院要求课程(13+20=33学分)

1.院专业课程:(13学分)

编号课程学期安排周学时学分

1信息科学技术概论一上21

2微电子与电路基础一下32

3基础电路实验二上21

4计算概论A一上43

4A计算概论A(实验班)一上43

5程序设计实习一下43

5A程序设计实习(实验班)一下43

6数据结构与算法A二上43

6A数据结构与算法A(实验班)二上43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扬“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发挥学生自我设计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体现与资源勘查工程、资源环境等相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学生专业渠道。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培养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资源勘查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论框架,基本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为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除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将通过参与各种科研工作,培养学生比较全面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适应未来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信息科学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需要。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工作,以及从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进行环境资源调查、监测、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 (三)培养要求 1.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 2.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掌握地理信息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专业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地理学、资源环境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进展; 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合理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能力; 5. 其它相关方法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获取地理学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6. 外语达到国家外语四级水平,具有熟练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毕业论文合格。 7.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和组织、决策能力;热爱祖国,具有振兴中华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开拓进取、严谨务实、勤奋敬业的作风;奉公守法、举止文明、情趣高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身体健康。要达到思想与心理素质综合评定合格。

信管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102)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本专业培养具备鲜明信息通信行业特色,融合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强调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企业管理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尤其是信息通信行业及IT软件企业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标准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及维护技术; 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本专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7、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达到学校相关规定的要求。 三、专业主干课程与核心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四、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年,管理学学士。

五、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带“★”的为核心课程)表一、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总体规律,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和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有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也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乡土地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地质与地貌实习、气象与水文实习、植物与土壤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实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分散实践: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等课程实践。

北大经济学院经济学及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

经济学专业 一、专业简介及培养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对经济学基础理论人才的需要,基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经济学专业培养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宽厚、综合素质高,具备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经济数学运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经济活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经济学专业充分吸收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经济学系的课程设置思想,通过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经济分析工具、部门经济等系列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系统、严格和规范训练,学生将具有在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攻读研究生学位、从事高级经济工作和公共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学位 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140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86学分 2.选修课程:51学分 3.毕业论文:3学分 学习好帮手

1)全校公共必修课程:36学分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03835061大学英语(一)22全年 03835062大学英语(二)22全年 03835063大学英语(三)22全年 03835067大学英语(四)22全年 02533180政治经济学(上)33秋季 02533190政治经济学(下)33春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04031650 22全年 础 0403166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2全年 学习好帮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031681 22秋季 (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34全年 04031730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831610文科计算机基础(上)33秋季 00831611文科计算机基础(下)33春季 60730020军事理论42春季 ――――体育系列课程-4全年 注:全校公共必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课程的内容,分别用本院开设课程“政治经济学(上)”和“政治经济学(下)”涵盖,经教务部批准,准予代替开设。 学习好帮手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为GIS)是一门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科学。从学科角度定义,GIS属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地理学、测量学、制图学、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其中计算机制图、数据库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和计量地理学形成了GIS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科学广泛的应用在不同领域的建模和决策支持,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向着集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 专业编号:110812 专业代码:0705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处理的方法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专业技能,具备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软件应用与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能在资源、环境、生态、规划、国土、农业、交通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力法; 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掌握遥感(RS)原理、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方法;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及方法。 5.具有熟练地运用RS、GIS、GPS技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

支持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6.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课程 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GIS软件工程、GIS设计与应用等。 四、学制及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理学 二专业代码:******** 三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 相近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 四专业简介 本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经多年建设已形成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扎实教学科研基础的专业体系。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七、第八学期安排18周的教育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12周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以“实操技能”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通识能力 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二)专业能力 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三)发展能力 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的基础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70504) 一、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地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化企业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基础空间信息建库、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1总体业务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3)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国防知识,具有遵纪守法、团结合作、苦干实干、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及一定的公关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5)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创造学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从事的业务范围 通过四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矿山、地质、土地、交通、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3知识、能力及技能要求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具有测绘学、地理学、土地科学及环境科学等综合背景,兼有理工结合的复合性专业特色。经过本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习,本专业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技能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数据库、地图学、遥感技术、数字矿山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科学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和管理能力; (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兴专业。2004年全国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数量为251所,到2013年共有上千所院校开设本专业。由此看出本专业的发展规模十分迅速,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然而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却并不理想,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深厚的基础,怎样才能把信息管理专业办出特色,使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分析,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的思考 1.现状及问题。广西财经学院是2004年才组建的一所本科院校,从2006年开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我们对本专业的定位是为现代企业、各机构部门培养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人才,即培养管理理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管理者从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来看,在课程的设置上基本是管理类与计算机类课程并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广、兼顾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特点。但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往往对管理理论理解不深,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比较欠缺。这样的状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特别

是很少有企业组织在招聘人才时直接明确专业需求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使信息管理的毕业生只能去竞争管理类或者是计算机技术类的岗位,而他们被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认为管理理论及素质不如管理类专业,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单位认为他们的技术能力不及计算机专业。形成尴尬局面的原因包括多方面,比如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占比重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没有提到日程中。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分析存在以下问题: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由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统一归并而成的,是一个新兴专业。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

北大本科培养方案设计_哲学

大学哲学系、学系 一、院系简介 大学哲学系位于燕园校区未名湖东北岸的人文学苑第二、第三号楼,南面是第一体育馆,西面和北面是朗润园,东面是经济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12年,191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一百多年来,已培养近10000名毕业生,具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申府、朱自清、金岳霖、友兰、贺麟、朱光潜、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牟宗三、顾颉刚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或求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独秀、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学系。1982年哲学系设立本科学专业,学系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一流、国际著名的研究重镇。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两系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教师60人(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2人,助理教授1人),科研、教学水平均居国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8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美学4个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哲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挂靠的12家研究中心以及《儒藏》编纂中心,在国际权威的QS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在亚洲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名。 两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85人,在读双学位118人,在校硕士生162人,博士生247人。本科每年计划招生45人,其中半数以上是第一志愿入学,且多数学生在各省高考中名列前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毕业学生有60-70%左右将会转入国外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余本科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 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哲学系、学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哲学的历史、现状,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引领时代的哲学高级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专业优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哲学人才。 作为中国建系最早、影响最大的哲学系,哲学系的本科教学,既继承北大哲学系自身的学术传统,又吸纳海外同行的新思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世界一流的哲学人才培养软环境,形成了“跨学科培养”的哲学教育模式,致力于中国哲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综合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哲学。 新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训练,主要课程包括: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学导论等。近些年来,哲学系大胆创新,在这几门主干基础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飞跃发展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飞跃发展 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设备先进、技术现代化、学科齐全、医教研相结合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成为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与国内知名IT服务商神州数码旗下的神州数码系统集成合作以来,北大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更是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 神州数码系统集成为北大人民医院提供的是IT桌面外包运维服务,包括网络、系统、主机、安全等运维外包服务,及硬件的维保服务。一年多来,在神州数码系统集成的专业服务下,医院的IT系统高效安全稳定运作,使得医院整个办公系统和医疗系统输出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也使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得以全面提升。而且在神州数码为北大人民医院量身定制的创新解决方案下,北大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更是有了质的飞跃。 项目初期的磨合阶段,双方成立的共同项目组首先明确了基本服务流程保证工作效率,制定了操作系统安装标准来规范计算机环境,创建了软件服务器以达到资源的共享。在之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神州数码本着以技术为根本,用户满意为导向,并以北大人民医院技术中心和设备处的工程师为后盾,全心投入医院的IT服务中,针对存在问题的协调管理、运维实施、紧急事件及用户使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共同完成北大人民医院的各项IT需求。 神州数码系统集成不愧是国内一支专业的队伍,他们不仅限于IT技术专家,更深入了解医院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在做好日常运维服务的同时,神州数码系统集成还不断进行着创新。IT桌面外包运维基于服务流程和模式的创新就是其中一项内容。内容包括:1、由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始终以客户应用为中心,通过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响应机制不断完善服务模式,针对事件性质和用户属性制定case级别和SLA达成标准;2、建立基于ITIL的服务模式,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事件的全程追踪;3、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处理流程并实施应急预案;4、征集用户满意度,推广基于SLA的用户表扬与投诉。 另外,先进管理体系的引进成就了数字化医院。在神州数码的建议下,医院安装启用了CASE系统,将IT服务流程依托CASE系统以达到标准化,通畅整个服务流程,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同时通过CASE系统中的问题管理,方便将故障分类统计,从而更好制定规避措施。这些创新方案加快了问题响应及解决速度,提高了医院业务的高效运行。自IT桌面外包运维项目开展以来,神州数码系统集成的服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质量,北大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大提速。 通过这次合作,北大人民医院看到了神州数码系统集成作为IT服务商的实力和专业服务态度,同时医院也认识到,面对日益复杂的IT环境,需要不断创新,吸取外部优势资源,合理调配并把控全局,这样才能整体提高IT运维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医疗同行在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中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北大人民医院这次信息化完善实践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找到适合的方法,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管理学基础、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组织与信息管理基础理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和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国家各级管理机构等部门的信息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及监理等工作。 二、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成熟的心理素质;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有强烈的责任心、上进心、良好的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 本专业注重提升学生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能够解决信息的获取、加工、检索、控制、开发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技能,并拥有一定的信息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和信息系统项目分析与设计的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与业务能力 专业特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横跨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质。本专业以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为教学

特色。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管理软件开发、计算机建网技术、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能;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外语基础(国际信息交流) 和中文组织表达能力; 具有一定的管理系统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力; 具有主动学习、拓展知识的能力,能及时跟踪本专业领域发展动态。 五、主干课程设置 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存储与检索、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与预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课程。 六、课程体系及构成 (一) 课程模块介绍 第一模块课程: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修高等数学必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线性代数必修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必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必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大学英语必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C语言程序设计必修 军事理论必修工程图学与计算机绘图必修 军事训练必修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 体育必修大学物理必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就业指导必修 大学生职业发展必修专业教育必修 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必修 第二模块课程:学科基础课 运筹学必修预测与决策必修 应用统计必修ERP实验必修 计算机网络限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必修 数据结构限选宏观经济学必修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The Teaching Schem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专业代码:070504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地理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2、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具有空间分析和数学建模的基本能力; 4、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解决地理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相关问题; 5、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 6、能熟练使用常用GIS专业软件,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建设与应用能力; 7、接受水利信息技术特色课程教育,具备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等领域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 四、主要课程 地图学、自然地理学、数据结构、地理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遥感技术、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等。 五、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3~6 年,符合郑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北大本科培养方案-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一、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位于燕园校区未名湖东北岸的人文学苑第二、第三号楼,南面是第一体育馆,西面和北面是朗润园,东面是经济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12年,191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一百多年来,已培养近10000名毕业生,具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张申府、朱自清、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朱光潜、张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牟宗三、顾颉刚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或求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宗教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学系。1982年哲学系设立本科宗教学专业,宗教学系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宗教研究重镇。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两系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教师60人(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2人,助理教授1人),科研、教学水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8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美学4个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哲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挂靠的12家研究中心以及《儒藏》编纂中心,在国际权威的QS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在亚洲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名。 两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85人,在读双学位118人,在校硕士生162人,博士生247人。本科每年计划招生45人,其中半数以上是第一志愿入学,且多数学生在各省高考中名列前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毕业学生有60-70%左右将会转入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余本科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 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哲学系、宗教学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哲学的历史、现状,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引领时代的哲学高级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专业优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哲学人才。 作为中国建系最早、影响最大的哲学系,哲学系的本科教学,既继承北大哲学系自身的学术传统,又吸纳海内外同行的新思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世界一流的哲学人才培养软环境,形成了“跨学科培养”的哲学教育模式,致力于中国哲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综合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哲学。 新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训练,主要课程包括: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宗教学导论等。近些年来,哲学系大胆创新,在这几门主干基础课中全面推广“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形成了训练扎实、少而精的课程体系。第四学期分专业方向选课,两系共有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哲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宗教学专业。 二.专业及专业方向: 1)哲学专业; 2)哲学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与逻辑学方向);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和可视化表达及初步的GIS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素质,掌握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稳定的专业意识,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2)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科学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现代团队意识。 (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地理信息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空间信息管理与应用开发能力,具备结合社会需求进行GIS应用模型创新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 (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系统学习GIS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沟通技巧、学习能力和在GIS应用中解决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具备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利用GIS专业知识对相关应用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建模处理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3)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具备较强的数理建模基础。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①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一定的社会交际技巧。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④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3)自然科学知识:①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利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初步应用。 (4)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能解决常规性技术问题的工程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有关的工程设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武汉大学信管本科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20102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新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与特征,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获取、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管理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通识(26必+34通识教育)+专业(38必+ 24选+实践必修24)+4任意选修 五、学位授予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c语言、信息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运筹学、信息经济学、数据库系统原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分析、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计量学、信息服务与用户、Java语言程序设计、市场营销、专业英语、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 双语课程:信息检索、经济学原理 特色课程: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导论、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0学分)、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108学时,3学分)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108学时,3学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108学时,3学分)、信息管理课程实践(108学时,3学分)、毕业实习(144学时,4学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288学时,8学分)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达到武汉大学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经验

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经验 复旦大学信息门户的建设目标是将分散的应用和内容进行聚合,实现应用关联和信息共享,使师生员工可以通过一个入口浏览到相互关联的信息,同时可以进行相关的业务处理。目前,校园信息门户一期已能够为师生员工提供诸如文档管理、内容搜索、资源预定等多方位的信息服务,整合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应用系统,通过协同工作、内部交流、知识管理等平台帮助信息化校园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 1系统架构 在结构上,校园信息门户由负责身份认证、应用集成、数据分析、个性化服务等的多个功能模块构成。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内部系统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使得信息门户可以提供可扩展的端到端的个性化服务。 从架构上看,信息门户有六个逻辑层次组成:门户支撑框架、应用集成插件、内容管理模块、个人服务模块、公共服务模块、协作服务模块。 2实现功能 2.1个性化Web桌面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门户提供以下功能: 栏目管理功能。支持管理员增加新的栏目,修改或删除已有栏目,同时 提供栏目分组管理功能用于方便管理员对栏目的管理; 栏目授权功能。支持管理员实现按栏目授权给用户组或用户; 内容页管理功能。用于管理员创建不同主题的内容页,同时支持二级内 容页的定义; 页面风格扩展功能。支持管理员灵活扩展用户可选择的页面风格; 最终用户个性化定制功能。最终用户可以自主选择页面风格,并自主定 义自己的内容页;

2.2应用集成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门户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应用集成: URL资源管理。对URL资源类和资源明细进行维护和授权,灵活定义 不同的URL资源显示栏目,用于支持不同应用系统的菜单级集成; IFrame集成。嵌入其他系统的页面,实现无缝集成,并可以控制集成后 栏目的表现形式; WebClipping集成。从可以访问到的页面进行区域裁剪,裁剪后的内容 作为门户的栏目进行统一管理; 凭证登录。对未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的系统采用凭证登录的方式实现单点 登录; 2.3个人服务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门户提供以下个性化的个人服务: 个人邮件。为用户提供邮件服务,用户登录门户后不需要再进行邮件系 统认证,可直接处理; 个人记事本。为用户提供在线记事服务,并能查询、搜索; 个人文件夹。根据个人权限分配网络空间,用于上传、下载、检索电子 资料,并可以将文件或目录授权给好友或指定用户共享; 个人相册。提供图片的上传、维护,提供图片按比例在线浏览,同时用 户可以将图片文件或目录授权给好友或指定用户共享; 个人收藏夹。用户可以在网上管理可用的网络书签资源等; 2.4公共服务 复旦大学校园信息门户提供以下可定制的公共服务: 网上投票。提供网上投票定义、按用户组授权功能,调查表格可按需扩 展,并提供图形化统计和分析功能,用于收集特定群体对特定问题的看 法,可按权限发布详细投票信息; 公告管理。提供管理员和授权人员依据通用的模式维护公告列表和公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开发的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二、基本业务规格 1.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 2.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进行以物流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施技术; 3.具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有计划、管理、实现信息化方案的能力。 6 具有较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CET-4水平; 7.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达到浙江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三级水平。 三、基准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六、专业主干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https://www.360docs.net/doc/2915353750.html,。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32学分,基础教学课程42学分,专业教学课程4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素质拓展环节10学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安排表

有关说明:1.周学时一般不高于23学时;最后一学期一般不安排理论教学课程。2.专业主干课程以★号表示。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增加每周2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增加每周1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与室内实验)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 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五、教学计划表

六、修读要求 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院系平台课程 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学分(选修), 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 读。 七、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授予学位 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