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答案

苏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历史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苏州是吴国所辖的势力范围,故A项错在“越地”。周秦汉唐并未定都苏州,排除B项。荆楚是楚国势力范围,故C项错误。苏州园林闻名于世,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的文化措施,题干考查的是秦朝,故排除含有

②的选项,选B项。

3.【答案】C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时间是“唐玄宗”,结合教材知识,可知A、B、C、D四项分别是汉朝、唐太宗、唐玄宗和清朝的盛世,故本题选C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张骞通西域的地理范围涉及新疆,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融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由此可知,本题选D项。

5.【答案】D

【解析】《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代发展特征,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合题干中描述家庭的主题。

6.【答案】A

【解析】表格中的时间是“1843年”,反映的主旨是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发生明显变化,这源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依据“招八国兵”,可知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故排除含有①的选项,选D项。

8.【答案】C

【解析】“忽如一夜春风来”指的是此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即发展势头较好,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紧扣题干中“1919年”“拒绝签署巴黎和约”“学校里年轻男孩女孩推动”的信息,可知这符合五四运动的特征,故选C项,其它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吻合。

10.【答案】A

【解析】井冈山会师是1928年,百团大战是1940年,遵义会议是1935年,中共一大是1921年,由此可知,本题选A项。

11.【答案】A

【解析】1953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对农业和手工业采取建立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形式,故本题选A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中“1955年”和“亚非会议”的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成功召开,故选B项。A项是1953年,C项是1971年,D项是1979年,均不合题干要求。

13.【答案】A

【解析】题干指出了此时的人文主义内涵是提偶人性和人的情感,要求摆脱神学束缚,追求现世的幸福,这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特征,故选A项。启蒙运动时期提倡理性主义,强调人的权利,故B项错误。C、D两项也都是启蒙运动时期。

14.【答案】C

【解析】“北大西洋东岸”指的是欧洲,再结合时间信息,可知这是发生于1789年的而法国大革命,革命过程中,《人权宣言》发表,是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故选C项《权利法案》是1689年发表于英回,不合题干时空背景。B、D两项都是美国,不符合题干的空间背景。

15.【答案】B

【解析】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主张。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出了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动力的主张,故选B项。

16.【答案】B

【解析】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而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其不可能在电灯下绘制火车图纸,B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

17.【答案】A

【解析】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是在其推行新政期间实行的,故其内容可能涉及工业复兴问题,选A项。B项错在“号召分期付款”,正是因为此,才导致美国经济危机。C项错在“减少”,新政的突出特点就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信息高速公路是第三次科技

革命时期提出的计划,而此时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

18.【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正是因为日军偷袭珍珠港,才导致美国参战二战的转折点战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故本题选D项。

19.【答案】B

【解析】紧扣“1948年”,此时美国已经发动了对苏联的冷战,题干中的现象是一种文化冷战的现象和表现,体现了美苏关系的敌对和对抗,故选B项。A项是二战中建立的国际组织,故排除,C项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局面。D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

20.【答案】C

【解析】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作用是促进成员国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同时制定规则,调节国际贸易纠纷,由此可知,题干中欧盟诉诸的国际组织是WTO组织,故选C项。

二、判断题

21.【答案】A

【解析】两宋政权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导致了“三元”现象严重,从而使其政权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导致此时周边众多民族政权并立。故题干正确。

22.【答案】B

【解析】《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发表的文章,宣扬的是社会主义思想,主张中国学习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新文化运动主要是1915年左右。

23.【答案】B

【解析】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并未把土地变为公有制,而是分给了农民,实际上变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故题干错误。24.【答案】A

【解析】一战中,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德奥意组成同盟国集团,由此可知,本题表述正确。

25.【答案】B

【解析】《九国公约》主要协调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尤其是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地区的新秩序,故题干错误。

26.【答案】A

【解析】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科学领域内革命性的变革。而伏尔泰等

人极力宜扬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故题干正确。

三、填空题

27.【答案】黄帝

【解析】与炎帝部落结盟的是黄帝部落,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国第一个王朝建立者是禹。

28.【答案】京师同文馆

黄埔军校

【解析】洋务运动期间,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培养近代科技人才,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为了推动革命发展,国民党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

29【答案】南北战争

明治维新

【解析】紧扣“1861年和美国”,可知此时美国在奴隶制废除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爆发了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推翻幕府政权后,权力重心转移到天息手中,为此,日本政府推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1)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2)根本原因: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科技进步。政治制度特点;君主集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对外关系政策;实行“闭关镁国”政策(禁海政策),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3)认识:要自主创新(不能总是依赖他人或成为别人的技术附庸);要坚持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解析】第(1)问,紧扣设问中的“人类文化传播”和“航海事业”两项关键信息,可知这两项发明成就是印刷术和指南针。第(2)间,考生依据材料二中“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信息,可知这是科举制的阻碍,然后结合设问中政治和对外关系两个维度,回忆明清时期在这两个层面的特征来作答即可。第(3)间,从材料三中习近平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发展科技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

31【答案】(1)战略意义: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战役:淮海战役。

(2)伟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构想:

“一回两制”(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奋斗目标:从建国起,用一百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第(1)问,首先理解图1军事行动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然后从战略发展态势的角度来指出其历史意义,即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结合图2的时间和地点“徐州”,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第(2)问,图3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由此可知此次会议的伟大决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图4反映的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事件,由此可知,这是对一国两割构想的成功实践。第(3)问,“奋斗目标”的回答,考生依据材料三中“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的信息,即可归纳和总结出答案。“经济体制”的回答,考生回忆教材知识即可。

32【答案】(1)主要经验;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斯大林主张;剥夺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以农促工”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信息,即可归纳出答案。第(2)问考查两人对建设资金来源的争论,布哈林的观点,依据材料二中“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的信息,不难归纳。斯大林的观点,考生依据材料二中“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的信息,可知其办法是牺牲农业来换取工业发展。第(3)问,“国际环境”的回答,依据材料二中“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的信息,可知此时苏联面临国际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经济体制”的回答,考生结合教材知识,不难答出此时斯大林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