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指南四肢骨折

诊疗指南四肢骨折
诊疗指南四肢骨折

四肢骨折(fracture of extremities )

一、四肢新鲜骨折(fresh fracture of extremities )

[诊断标准]

1.病史有外伤史。

2.症状与体征

(1)休克:除骨折外,考虑有内脏破裂,内出血,颅脑损伤等。

(2)骨折部疼痛与压痛。

(3)骨折部肿胀、瘀斑、畸形(包括短缩、旋转、成角畸形)

(4)功能障碍,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5)骨传导音改变,与健侧对比,音调低沉或消失。

(6)X 线改变: 正位、侧位、斜位或特殊位,有骨小梁折断征。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乙肝 5 项,须在1~

2 日内完成。

2 .胸透、心电、摄X 线片,须在2~

3 日完成。

[治疗原则〕

1 .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外固定(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或皮牵引、骨牵引等)

,以及中医中药治疗;开放性骨折要使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血清。

2 .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接骨板、髓内针或植骨等)。

[治疗计划]

1 .一般闭合性骨折,无休克、无内脏损伤时,应在伤后1~4 小时内给予手法复位外

固定治疗。因为肢体尚未肿胀,容易复位。

2 .骨折后肢体肿胀严重,出现水泡,不宜立即复位。应保持患肢抬高,待肿胀消退

后尽早复位,最迟不宜超过7~10 日。

3 .骨折伴有休克、昏迷或内脏损伤时,应首先抗休克,治疗内脏损伤。待全身情况

好转后,方能考虑骨折的复位和治疗问题。在骨折治疗前必须给予适当的外固定。

4 .新鲜开放性骨折,应立即给予清创、闭合创口,同时将骨折复位给予必要的内固

定或牵引、外固定。

5 .股骨干骨折,适于牵引复位者,不论其肿胀程度,均应立即行牵引复位治疗。

6 .有下列情况时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1)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对位不佳者。

(2)骨折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3)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未能达到功能复位标准,而严重影响功能者。

(4)骨折伴有主要血管、神经损伤者,在处理血管、神经的同时必须给骨折复位内固

定。

(5)多发性或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可选择适当部位施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住院日数]

1 .术前当日手术或局部消肿后(1~5 日)手术。

2 .术后手术后住院10~15 日。

3 .非手术治疗

2~3 周。

(1)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者

(2)牵引治疗者5~7 周。

[疗效判定]

1 .治愈标准

(1)闭合性骨折: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无并发症。

(2)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术后创口一期愈合。

2 .好转标准

2 厘米。

(1)闭合性骨折:骨折对位欠佳、肢体短缩不超过

(2)开放性骨折:复位不理想,创口感染。

3 .未愈标准

(1)闭合性骨折:骨折对位不良,假关节形成,肢体短缩超过 2 厘米,出现明显跛行。

(2)开放性骨折:骨不连接,成角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

例如:股骨干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ur of the shaft )

[诊断标准]

1.有直接暴力打击、挤压或间接暴力的杠杆作用的外伤史。

2.多发于20~40 青壮年。

3.局部肿胀、疼痛明显,压痛,功能障碍。

4.伤肢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5.股骨干下1/3 段骨折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6.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2 日完成。

1.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乙肝五项,梅毒、艾滋病抗体,须在

2.胸透、心电图、摄X 线片,须2~3 日完成。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比较稳定的股骨干骨折,软组织条件较差者,可采用胫骨结节或股

骨髁上骨牵引。也可以使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

2.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

3.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4.股骨干近端骨折可采用动力髋(DHS)内固定术或r 钉内固定术。

[住院日数]

1.术前3~5 日。对于肿胀明显者,待肿胀消失后再手术,一般不少于7 日。

2.术后10~16 日。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骨折对位对线满意,骨折处已骨性愈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标准:对位对线尚满意,骨折愈合,髋、膝关节伸屈受限在45°以内。

3.未愈标准:骨折对位对线差,或骨折不愈合,有明显疼痛及异常活动。

二、四肢陈旧性骨折(old fractrue of extremities )

[ 诊断标准〕

3 周,关节内骨折超过两周者。

外伤骨折后未经复位与固定,骨干骨折超过

[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 .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乙肝 5 项,须在1~

2 日完成。

2 .胸透、心电、摄X 线片,须在2~

3 日完成。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术。

2 .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

3 .矫形术。

4 .神经吻合术。

5 .肌键移植术或重建术。

6 .关节固定术。

[治疗计划]

1 .骨折成角畸形,尚未骨性愈合,适用于手法复位,矫正成角畸形后,给予外固定。

2 .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有重叠移位、旋转移位者,手法复位失败者,皆适用于切开

复位,给予植骨内固定。

3 。伴有神经、肌腱损伤的陈旧性骨折,应手术修复神经、肌腱。

4 .关节内骨折对位不佳者,可先行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发创伤性关节炎

者,作关节融合术。

[住院日数]

1 .术前5~7 日。

2 .术后7~14 日。

[疗效判定]

1 .治愈标准

(1)骨折治疗后符合骨性愈合标准者。

(2)复位情况,X 线所见符合要求者。

2 .好转标准

(1)骨折经过治疗,X 线所见复位符合要求,有早期临床连接。X 线片骨折线尚清楚,骨痂少。出院时仍须外固定及定期复查者。

X线所见符合要求,伤口已愈合,出院时仍须较长(2)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植骨术后,

时间外固定者。

3 .未愈标准复位不满意,畸形需手术纠正。

骨伤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妥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 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床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压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排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转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2012) 一、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常发年于老年人,女性为多。 中医诊断:股骨颈骨折(TCD编码:BGG00) 西医诊断:股骨颈骨折(ICD-10编码为:S72.0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中医骨伤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18-119) ⑴有外伤史; ⑵ 症状与体征: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通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⑶ 辅助检查:髋部正侧位X光片检查可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西医诊断 ⑴ 有摔倒受伤历史。 ⑵ 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⑶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 ?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 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分型(影像学评估):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头颈型、头下型和颈中型;根据骨折线的走形分为内收型和外展型。Garden分型法是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分型方法: I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U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川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W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二)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 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证属气滞血瘀。 2.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 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 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 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肾气血亏虚。

胫腓骨骨折诊疗的方案

胫腓骨骨折的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二)分型 1.通常最能指导临床治疗的分类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一般的说,横断、短斜骨折属于稳定型;粉碎、长斜、螺旋骨折属于不稳定型。这种分类必须根据每个病例的不同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按照创伤的严重程度,将胫腓骨骨折分为3度。 I度骨折无粉碎性骨片或仅有极少的粉碎性骨片。骨折移位程度小于骨干横截面的1/5。软组织损伤轻,无开放性创口或仅有微小的开放伤口。 II度骨折的粉碎性骨片较小。骨折移位程度在骨干横截面的1/5~2/5左右。软组织有中等程度损伤。开放性伤口小,污染轻。 III度骨折严重粉碎,完全移位。软组织损伤严重,开放性伤口较大,甚至有皮肤缺损。污染严重。 ⑵开放性骨折按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一度:皮肤被自内向外的骨折端刺破,软组织损伤轻;皮肤创口小于1cm,清洁,骨折不粉碎。 二度:皮肤被割裂或挫伤,皮下组织与肌有中度损伤;皮肤创口大于1cm,软组织损伤不广泛,无皮肤撕脱。 三度: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高能量损伤累及广泛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挤压伤,有需要修复的血管损伤,严重污染,骨折粉碎、节段性骨折或骨缺损而不管皮肤创口大小。 (三)骨折的并发症 1.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局部疼痛和反常活动时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病人的临床症状。 2.感染胫骨骨髓炎及感染性不愈合是胫骨骨折最为严重的并发症,长导致截瘫。 3.骨缺损自体骨松质植骨仍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也可以采取llzarov技术治疗骨缺损。 4.畸形愈合对于胫骨干畸形愈合需要手术矫正的标准至今尚无明确定义。 5.皮肤缺损胫骨前内侧仅位于皮下,所以骨折往往造成皮肤缺损或损伤。 6.血管损伤高能量损伤所致粉碎、移位的开放胫骨骨折、特别是近1/3处的胫骨骨折,常易造成血管损伤,这是由于在胫骨近端胫前动脉从后方穿过间膜。 7.筋膜间隔综合征闭合骨折中前室筋膜间隔综合症发生率较高,在开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扎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腓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致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骨折要超膝关节,下1/3骨折要超踝关节,并根据骨折的类型而放置相应的压垫。须注意预防小腿内侧夹板下皮肤溃疡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 (三)骨牵引疗法 1、适应症 适用于斜形、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以及各种类型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术前治疗。 2、操作方法 在局麻下行跟骨骨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4~6Kg,48小时内摄X线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重叠移位纠正后应减至2~3Kg维持重量牵引,以免过牵。肿胀消退后用夹板固定,残余移位可用手法或改变牵引力线矫正。 (四)手术治疗 1、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适用于大多数胫腓骨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不稳定,夹板和石膏等外固定困难者。 2、外固定架治疗:适合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挫伤、肿胀严重或缺损者,可减少创伤局部软组织损伤,不剥离骨膜,不破坏血运,软组织愈合快,减少钢板外露、骨外露等情况发生。 3、闭合复位弹性钉内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闭合复位成功后,在透视下从胫骨结节内外侧插入弹性钉进行固定。 (五)辨证治疗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样本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骨折,是中老年人常用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重要部位,骨折强度减少,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根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体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限度。 (3)、高龄患者,需增长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依照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重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

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涉及大小粗隆4某些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通过大小粗隆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初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2)中期:血瘀气滞型 临床证候:伤后3~6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教学提纲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1)术后第3天。开始趾关节活动。各脚趾轻微活动,会有一些不灵便和神经麻的感觉。每天3-4次,每次50下。 (2)术后第5天。开始踝关节活动。脚背用力往后拉,为今后下蹲练习打基础,参照健康的脚的角度,一般80-90度就可以了。每天3-4次,每次100下,要用力。 (3)术后第7天。开始膝关节活动。这个是一个比较艰巨的锻炼,非常必要、无法偷懒、耗时长、有时候练起来还有点吃亏。一开始会碰到膝盖弯曲时听到里面的筋咔咔直响,很不顺趟。膝盖弯曲,从180度一90度是第一个阶段,从90度一45度是第二个阶段,从180度一45度是第三个阶段,从45度一15度左右是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天4-6 次,每次10下,正常情况下10天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 (4)术后第10天。开始抬腿练习。练习大腿和小腿的力量恢复,特别是大腿的力量恢复,很重要,避免大腿肌肉萎缩。 (5)术后第12天。开始组合练习一一抬腿、屈膝 (第一阶段)、弯脚背、动脚趾。每天至少4-6次,每次20-50 下。特别的,屈膝练习要忍住酸胀的疼痛用力下压,弯脚背

也是要忍住酸麻硬的障碍,但也要注意,只能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可强来。 (6)术后第20天。屈膝(第二阶段)练习。这个 阶段有时会遭受到医生给你施加的外力,因为90度是个坎,有些人难以突破(俺就是),医生乘我不注意突然一用力,把我压的哇哇直叫,但后来,我就这样突破这一关了。同时趾踝和大腿组合练习继续。 (7)术后第28天。屈膝(第三阶段)练习。这个其实是对前面练习的整理和巩固提高。 (8)术后第30天。健腿下地练习力量。这个有早 有晚,因人而异。但是下地之前一定要适应2天,因为长期卧床,健康的腿突然下地也会感觉力量不足,膝盖打弯,往地下只跪的,搞不好还会伤及伤腿。 (9)术后第32天。伤腿血液循环训练。就是人还在床上,但让伤腿开始垂立,不着地,不承力。伤腿会明显变色,先变红,再变黑,再变成紫红发花,脚也开始肿,有胀的感觉。把脚倒立或是平放,会很快恢复。 (10)术后第35天。单脚落地+架双拐。这个也是一个练习的巩固,对健腿力量练习的巩固,对伤腿血液循环的巩固,同时也开始练习操作拐杖。

【指南】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年第17卷第1期 制定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日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点与致伤机制 流行病学特点 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在老年人骨折中约占8%。胫骨平台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占72.9%和27.1%,男女比为3:1。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占46.7%,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分别占31.1%和18.7%;单髁骨折约占60%,由于膝关节存在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义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约占90%,双髁骨折约占30%~35%。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损伤机制 胫骨平台骨折常由内、外翻暴力、轴向暴力或内、外翻暴力合并轴向暴力引起,骨折形态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通过骨折块的大小及其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大致判断损伤暴力的大小及方向。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单纯外翻暴力可导致外侧平台骨折,受到内翻暴力时可致内侧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受到轴向应力,常导致平台后侧冠状面骨折;屈曲90度时后侧常呈压缩骨折,屈曲30度与60度时后侧常为劈裂骨折。膝关节屈曲时,垂直暴力合并外翻应力可致胫骨平台外侧和后侧骨折、合并内翻应力会导致平台内侧和后侧骨折,应力进一步增加可致双髁骨折。另一种较少的损伤机制是小腿在瞬间同定的情况下膝关节过伸,导致胫骨内外侧平台前方压缩为主的骨折,可累及平台后侧。暴力损伤可同时累及周围软组织,出现软组织肿胀。 高能量损伤引起的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Ⅳ~Ⅵ型)通常累及内侧胫骨平台,骨折更为严重、形态更为复杂。单纯内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Ⅳ型)的损伤常较单纯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更为严重,往往伴有外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甚或出现膝关节脱位、腘动脉和神经损伤等合并损伤。 二、临床诊断 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局部查体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伤情,明确诊断。 病史 明确损伤瞬间暴力方向和强度、受伤部位和受伤时体位有助于判断有无合并伤和骨折损伤机制。 临床表现 ①全身表现:单纯胫骨平台骨折很少引起休克和发热。严重的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其他部位骨折或重要脏器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高热。 ②局部表现和查体:胫骨平台骨折局部表现为患侧膝关节周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肿胀严重时会出现张力性水泡和皮下瘀斑;骨折移位明显或合并韧带损伤时可

骨伤科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肋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局部肿痛,咳嗽、深呼吸及活动时疼痛加剧,受伤部位压痛明显,或触及骨擦感,胸廓挤压征阳性。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及了解是否合并气、血胸。 2.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可有外伤史。 (2)临床表现: ①主诉:胸痛、气促、咳嗽、呼吸困难; ②体征:伤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低或消失,局部触痛和胸廓挤压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骨擦音和骨擦感。多发性肋骨骨折有时可有反常呼吸。 (3)X线胸片检查或CT可观察骨折情况并了解胸内脏器有无损伤或其他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骨折分类 1.少数(≤2)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少数肋骨。局部肿痛,压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少见并发气、血胸者。 2.多数肋骨一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常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 3.肋骨多处骨折:骨折发生于多根、多处肋骨。除肿痛,胸廓挤压征阳性外,表现为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并发气、血胸,常可出现连枷胸。 (三)骨折分期和证候分型 1.早期:伤后2~3周内 气滞血瘀,阻遏胸胁证:损伤早期,胸胁部肿、痛并见,气促,呼吸困难。或胸胁满闷、胀痛,痛处不定;或胸胁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拒动。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2.中期:伤后4~8周 营卫失调,瘀血凝滞证:损伤中期,胸胁瘀血未尽,筋骨未坚,胸胁刺痛,夜间隐痛、胀痛,夜寐不安。舌暗红,苔薄,脉弦而涩。 3.后期:伤后8周以上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胸胁部隐隐作痛。或伴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呼吸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细;或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肋骨一处骨折,无明显移位,一般不需整复;多数肋骨折,成角、移位较多者选择进行复位。肋骨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剧烈,病人呼吸困难,影响咳嗽排痰,易并发血气胸、肺部感染等。因此,肋骨骨折治疗重点在于固定制动、消肿止痛,预防血气胸并发症的发生。 (一)外固定 1.胶布固定法(见附图1) 适用于少数肋骨一处骨折,皮肤过敏者禁用,此法不能敷贴伤药治疗。 常用半环式胶布固定术,患者正坐,两臂外展或上举,用宽约6~7厘米胶布数条,在呼气末即胸廓最小时,由后至前紧贴于骨折侧的胸壁上,胶布两端均超过中线约10厘米,第一条胶布贴在骨折下2肋,然后向上作叠瓦状式固定,互相重叠约1/2,一直至跨越骨折部上、下各两肋骨为止,固定时间3~4周。 2.绷带纸板固定法(见附图2)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皮肤过敏患者可用。 据肋骨骨折区域,准备长方形纸板,软硬度适中,高度超过骨折区上下2肋,宽度超过胸部前后中线5cm,修剪四角整齐并塑形,边缘粘贴胶布以保护皮肤,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再将纸板贴紧骨折区,用宽绷带环胸包扎固定,时间3~4周。 3.肋骨固定带、胸部支具固定法(见附图3) 适用于肋骨一处骨折或多处骨折但无连枷胸者,包括普通多头带、弹力固定带、弹力钢片固定带等,具有操作简便、舒适有效和不易松动的特点。 患者坐位,于骨折处敷贴伤药,棉垫保护,以骨折区为中心,多头带环胸包绕,各接头分别打结包扎固定。目前多选择成品肋骨固定带,一般为搭扣式弹力固定带,对于多根肋骨骨折、损伤严重者,可选用带钢片支撑的弹力固定带,固定时间3~4周。 4.胸壁牵引固定法(见附图4) 适用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引起浮动胸壁,连枷胸患者。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胫腓骨骨折的住院患者。一、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横断骨折; (2)斜形骨折; (3)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胫腓骨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性骨折,有闭合复位的适应症。 3、患者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并同意住院。 4、除外以下情况: ( 1 )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或筋膜间室综合征等。 (2)开放性骨折。 ( 3 )多发骨折。 ( 4 )同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创伤外科小儿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

创伤外科小儿胫腓骨骨折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 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 2. 病史采集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史,皮肤裂伤通骨折端。有无伴发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检查】 1. 全身检查,有无伴发其他部位损伤。 2. 局部检查: (1)一般检查,注意有小腿疼痛,肿胀程度。(2)注意有无肢体短缩,成角或者旋转畸形。(3)注意足背动脉的搏动、小腿及踝足部的感觉、活动、温度、颜色,以确定有无神经或血管受伤。 3. 胫腓骨全长正侧位片,确诊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 4. 入院行三大常规、血型RH血型、凝血四项、生化全系、心电图、B超等,拟手术的病人有必要时行风湿四项、输血前三项检查,有高血压、心脏病史者行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检查等。 5术后3天内常规复查手术部位x片,住院期间每周复查1次 【诊断】

1. 外伤史。 2. 局部症状主要是小腿疼痛,体征主要为小腿畸形,下肢活动受限。 3. X线片可确诊。 【治疗原则】 1. 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骨折或轻度移位稳定骨折且为闭合性骨折,可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或小夹板固定。 (2)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形或者轻度粉碎骨折),如患儿配合治疗,可选择石膏固定或者小夹板固定。 2. 手术治疗: (1)不稳定骨折(斜形、螺旋形或者轻度粉碎骨折),如患儿难以配合治疗,可考虑弹性髓内钉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固定。 (2)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者开发性骨折,在探查神经、血管或者清创时对骨折行钢板螺钉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固定。 【疗效标准】 1. 治愈:骨折对位对线好,膝踝关节屈伸功能好,无下肢旋转、短缩畸形。 2. 好转:骨折经治疗后下肢负重功能好,但略遗有旋转或短缩畸形。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2009 中医诊断:骨断 西医诊断:锁骨骨折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 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 适用于有移位的锁骨骨折。患者坐位,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术者将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其两肩外侧向背部徐徐牵引,使之挺胸伸肩,此时骨折移位即可改善,如仍有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矫正。 (二)外固定治疗 1.三角巾悬吊固定

中医骨折诊疗方案计划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

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舌质紫暗,脉强涩均为骨折初期瘀血阻滞之象。 (2)中期:血瘀气滞型 临床证候:伤后3~6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质暗淡,脉弦细。

胫腓骨骨干骨折治疗指南

胫腓骨干骨折诊疗指南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干骨折。 为进一步了解骨折块移位情况,可行CT检查,指导手术治疗。当末梢脉搏搏动有障碍时,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时,应行血管造影术。 4.应注意检查软组织情况、筋膜室张力、末梢脉搏和下肢神经功能状态。开放伤口,应查清其与骨折端和膝关节的关系。必要时应测定筋膜室压力。 5.胫腓骨干骨折分类:AO分类: A.简单骨折:A1.螺旋形;A2.斜行(≥30°);A3.横断(<30°)。 B.楔形骨折:B1.螺旋楔形;B2.弯曲楔形;B3.粉碎楔形。 C.复杂骨折:C1.有两个内侧骨块;C2.多段;C3.不规则。 (二)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适应证。 1、保守治疗(闭合复位、骨牵引、石膏制动) 适应证:○1小儿骨折;○2胫骨骨干的不全骨折或横行骨折,腓骨仍完好者,复位后辅以石膏外固定可稳定者;○3距下胫腓联合10cm以上的单纯腓骨骨折不出现神经损伤征象者。 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不能承受麻醉或手术风险极大者。 2.手术治疗: 适应证:○1青年和成人的胫骨干骨折为稳定骨折端,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均可手术内固定;○2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及感染性骨折患者;○3脊柱损伤致截瘫患者为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也可手术治疗。○4腓骨头骨折出现腓总神经损害征象者。 手术方式选择:○1开发性骨折,Gustilio I°或污染不重的II°骨折可清创后选择内固定,污染和损伤重应根据情况选择外固定支架固定,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2AO A型和B型骨折可首选胫骨髓内钉固定,粉碎性骨折及长段骨折应选择钢板螺钉治疗。

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胫骨远端骨骺的骨化中心于生后6~10个月出现,18岁与干骺端连接。其损伤以10~14岁发生率最高。胫骨远端骨骺损伤也是全身骨骺损伤中易发生生长障碍的部位之一。暴力作用发生张力和压力致使胫骨远端骨骺骨折,张力型者产生撕脱性骨折较多见,而压力型者产生Sulter-HarisⅣ型或Ⅴ型骨折,此型较少见。 [诊断] 一、病史 均有明显外伤史。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踝关节处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畸形,疼痛,并有明显的功能受限。伤处有明显的压痛,可触及骨异常活动或骨擦音(感)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常规X线检查应包括正、侧、斜位片。在严重病例要做CT 断层或MRI检查。

五、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胫距关节脱位的鉴别:后者多发生年龄较大的儿童,受伤暴力较大。多并发于踝部骨折或踝关部韧带撕裂伤。局部肿胀、疼痛较甚,局部有时有弹性固定。X线片显示胫距关节失常,在整复骨折时,胫距关节脱位常可一并整复,但当胫后肌腱、血管,神经或腓骨长、短肌腱移位,发生绞锁,手法不能复位时,应手术切开复位。 [证候分类] 由于踝关节受伤机理复杂,因此骨骺损伤的类型也较多。Sulter-haris的Ⅰ~Ⅶ型生长机构损伤均可发生,还有表现为旋转骨折、Tillaux骨折、三平面骨折等特殊类型者。Lauge-Hansenr根据冲击瞬间足所处的位置和力的方向,而分为旋后-内翻、旋后-跖屈、旋后-外旋、旋前-外翻-外旋等类型。 临床常根据其受伤机理分为: 1、内翻型:骨骺向内侧移位,有时伴有腓骨远端骨骺分离。 2、外翻型:骨骺向外侧移位,多发生在年龄较小儿童,多数合并腓骨远端骨骺分离。 3、外翻外旋型:骨骺向后外侧移位,常合并腓骨远端之螺旋形骨折。如未合并腓骨远端骨折,则正位X线仅能见到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就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与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瞧,在6-10岁阶段,主要就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与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 2016 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 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 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 L4、L5 或L5、S1 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胫骨近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胫骨近端骨骺损伤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胫骨近端骨骺包括胫骨平台骨骺及胫骨结节骨骺。前者承受身体的重力并提供胫骨的纵轴生长;后者受到股四头肌腱的牵拉,是关节外骨骺,不提供胫骨的长轴生长。此骨骺损伤10岁左右发生率最高。 [诊断] 一、病史 有明显的外伤史或强力按摩疗法矫正膝部畸形时造成。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膝部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畸形、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伤处有明显的压痛,可触及骨异常活动及骨擦感,纵轴扣击痛(+),骨骺分离合并腘动脉损伤时主要症状是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消失。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一般X线正、侧位片可确定骨骺分离的部位及移位方向和程度。有时需拍应力位X线片以确定。 五、鉴别诊断

1、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多由于扭转暴力或侧方直接暴力,损伤后膝部肿胀、压痛,以膝关节内(或外)侧压痛较为明显,侧方应力试验时疼痛加重,膝关节被动伸曲活动可达正常,内侧韧带断裂合并胫骨髁间隆突骨折时抽屉试验(+),膝关节不稳。 2、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膝关节外伤后,滑膜血管扩张,血细胞及血浆外渗,同时滑膜细胞活跃而产生粘液素,故渗液中有血细胞、粘液素及纤维素等。膝关节外伤后,膝关节逐渐发生肿胀,屈膝活动受限。膝关节张力大,液体超过50毫升后髌骨有漂浮感。关节穿刺液为淡红色液体,表面无脂肪滴。浮髌试验(+)。膝部X线摄线,骨质无异常。 [证候分类] Ⅱ型损伤较为多见,Ⅰ型占第二位,Ⅲ、Ⅳ型少见,Ⅴ型是挤压伤的结果。按损伤机理和移位方向,同股骨远端一样也可分外展、内收、伸直和屈曲四型。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胫骨近端骨骺损伤无论是向后移位或向内、外移位多数系Ⅱ型骨骺损伤,可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托功能位固定4-6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