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的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rD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

[编者按]2007年4月13—15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主办了以”世界历史

上的文明: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高等院校,研究

机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学者们围绕着世界文

明进程中的战争与和平,不同文明/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明

交流的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并对”全球化”,”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等

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刊发几位学者提交研讨会的文

章,意在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近代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

要推动力量,也是人

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

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在这一过

程中,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

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

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

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

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

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

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

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

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

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

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

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

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维也纳会议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根据”正

统主义原则”恢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

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会议还通过了《关于

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以及《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等

文件,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作出了决定.随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神圣同盟

条约》,并与英国签订《四国同盟条约》,以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随着法国相继参加这两

个条约,这一目的已经达到.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

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它的重要补充.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

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强权政治.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

不仅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第二,它是一个五

极均势结构,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

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

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这也被称为”欧洲协调”

②.

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之间相互妥协的国际体系.但是该体系

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在19世纪已经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

际格局之下,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但

是世界其他地区是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而进入这个体系的,因此只具有从

属性.第二,该体系的缔造者们至少建立了一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程序以应对形势的变

化,这种”定期会晤进行协商的思想表明,各大国在决策过程中,已经将兼顾考虑多种因素的

①KaleviJ.Holsti,PmceandWar,ArmedConflictsandInternationalOrder1648—1989,CambriageUniversityPress.

1991,P.40.

②GordonA.CraigandAlexanderL.George,ForceandStatecraft,DiplomaticPro blemsofOutn.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0,PP.43—51.

6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作用制度化了”.①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是一种监督和控制潜在的国际冲突的机制,从而使该

体系在力图维护集体安全方面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前进一步.第三,”均势”原则已经成为

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第四,它

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

洲大约一百年的和平.但是它既没有消除各国的扩张野心,也没有停止它们之间的争斗.

1854--1856年以英法为一方,以俄国为另一方为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而进行的克里米亚战

争,以及此后接连爆发的法,意对奥地利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是列强用武力改变欧

洲政治版图和实力分布的重要表现,并使该体系严重动摇.随着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随着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西欧列强的

实力对比终于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竞相对外扩张瓜分世界,矛盾不断尖锐.于是各国为

了自身利益的需要,逐渐结成两大军事集团,并制造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最终导

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维也纳体系也荡然无存.但是,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

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

人类文明史

人类文明史

论题:论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摘要: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其清除了思想障碍,它在当时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兴起了一股思想解放大潮流。 关键词:文艺复兴,思想,资本主义,封建宗教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比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史上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①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

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在初中阶段就接触到了文艺复兴,当时就对期间出现的各领域的大师的作品产生了好奇。除了众所周知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外,我最为感兴趣的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大卫》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块被人损坏过,而没有雕刻家再敢于动手的,闲置了近半个世纪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的健与美的英雄形象。在米开朗基罗以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过大卫的形象,往往是表现战斗胜利后的大卫形象。如多那太罗的青铜雕像《大卫》,显出喜悦和悠然自得的神情。而米开朗基罗却是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一刹那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紧紧地凝视着敌人,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拳头,外表的平静,使塑像更具内在的紧张和运动感,更加显示出大卫的沉着、勇敢和必胜的信念。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获得了盛大的成功,雕像的勃勃雄姿成了当时佛罗伦萨市民心目中抵御外敌、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的化身。它被西方美术史称为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对于文艺复兴,我认为有以下七个重要影响: 1、人的价值观的转变。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了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

论国际关系中的的文化因素

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姓名:赵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韩玉贵 20040426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 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芝fp 孙纷铉哗肛 签字日期:2004年中月彩日签字日期:2004年#月“日 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中文摘要 文化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与政治、经济、 军事等因素不同,文化深入地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因素中。随着国际关系 研究的发展,人们不满于单单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所谓“硬”因素的研究,尤其是 冷战后,国际关系领域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中有影响的新观点往往都是以文化作为切入口。 与此相应,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也出现了一股文化热。但目前在国际关系领 域内的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意义与影响这个角度,对文化

如何影响国际关系的进程却探讨不多,本论文就是尝试着从“怎么样”这一角度来说 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近年来,文化视角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新宠儿。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刚刚 才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但它充分反应了国际关系学者们对已有研究范式的不满 和对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索。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概念和国际关系 理论研究范式中的三种文化视角。通过几种“文化”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国际关 系领域里的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信念为内核的,影响国家对外行为和对外政策制定执 行的观念系统,就是指行为体的互动而形成的集体知识,是一种社会共有的、结构化

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中国长城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仝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视全球化为美国化或帝国主义化,主张对其全面拒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但不少人思想的钟摆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自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自然结果。陷入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全球化进程给予科学的定位分析,未能明晰全球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对此,本文试做初步分析。 一、“世界历史”与初级阶段全球化 盛行于当代的全球化,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拉开了序幕。对于全球化的发端,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则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所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既是其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又是其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全球化进程常常受到其主体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由此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基于此,当代全球化可称为初级阶段的全球化。 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其一,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推动经济市场化,发展高科技,倡导民主与法治观念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二,全球化也加速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移民难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具体而言,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物质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尽快地增值,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二战”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确立了旨在保护其利益、非公正的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资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体制是最活跃的部分,既为基本制度服务,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凝聚着人类制度建设的共同智慧和经验,是全人类共同贡献、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欧洲的起源,席卷整个世界;民主与法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而专制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20世纪是战役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在战争历史的坐标上,人类由机械化战争走到高技术战争、信息化战争。作为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战役,也从陆地、海洋走向了天空、太空,从有形的战场走向了无形的空间。难以计数的会战、空战、海战、登陆战等构成了机械化战争时代战役的主要内容,千机轰炸,百舰聚首,千辆坦克大战,几百万人的军队厮杀成为它的典型画面。一个"大"字可以说是这一时代战役的最根本特征。 60、70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后,战争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尽管临近世纪末,战争仍处于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过渡期,但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仍显示出陆、海、空、天、电全维立体作战的信息化时代战役特征和高效、低耗、精确、灵敏、即时等战役特性。随着通讯、指挥、控制、打击等战争手段日益完备,一些战术、战役行为往往能达成战略目的,战略、战役、战术3者的界限更加难以区分,战役层次在战争中的轮廓日益模糊。即使如此,20世纪仍有许多战役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堑壕前的大厮杀。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 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 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德军损失65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此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阵地消耗战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此战德国大伤元气。战争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内容提要】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文化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表达为“文化控制”。美国的外交行为的那种世所共知的独特个性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特性,外交行为的特性是文化特性的一种转移、复制和表达。文化的工具性功能和它在外交行为中发挥的导向性功能使它在美国国际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双重意义。 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认为:“文化因素进入现实政治领域的程度,要比专攻国际关系和相关研究的许多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所承认的要大得多。也许可以再一次在不同程度上说,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他在这里强调了文化与现实国际政治的深刻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向我们提示了文化要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本原意义。 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 一、作用机理与控制模式 迈克尔·H·亨特在《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了建国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历程。他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应该从与文化体系相关联的角度去理解它,忽视文化价值的作用会走入误区。的确,文化作为一种本原性和导向性的要素,影响着美国外交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那些曾经左右过以及现在正在左右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表达过这方面的体验。吉米·卡特就曾说过,世界的新现实要求“一种新型的美国外交政策——永远坚持我们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乐观主义基础上的政策”。乔治·W·布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外交政策中的一些不变的精神:“自我们国家的初建时日以来,许多已经改变了,但指导我们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仍然相同。在未来的年月中,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体现美国的最高理想。”这里所说的数百年不变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和最高理想,都来源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亨利·基辛格曾经从观念的角度谈论文化对决策者的影响,“领导人登上高位前形成的观点,是一笔智力财富,他们在整个任职期间会经常用到。”这里所说的观点是指这些领导人在共同的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外交行为作为一种由特定的人和人群实施的国家行为,从其内容到实

《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又名《全球通史》) 全24卷中文版介绍

人类文明史图鉴全24卷彩图中文版资源类型: ISO 发行时间:2004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通过安全测试] 杀毒软件: Symantec 版本: 8." 1. 0."821 病毒库:2005-10-5 共享条件: 百灵带宽,上载理论不限 共享时间:12小时开机在线,除非线路故障或者机器故障。[通过安装测试]WindowsXP SP2

软件版权归原作者及原软件公司所有,如果你喜欢,请购买正版软件 原图: http: 48."jpg|800x249 《人类文明史图鉴(全24卷彩图中文版)》 开本: 大16开 封面形式: 精装本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定价:8800元 现卖价:1680 [特色及评论] 《人类文明史图鉴》(全24卷彩图版)该书是美国着名的时代华纳(Time-Warner)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的品牌图书。400万字,附有精美插图近5000幅。该书剑桥、牛津、哈佛及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着名学府、博物机构的专家学者撰稿,对人类文明人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新的阐述。全书就人与自然、城市、家庭、战争等文明侧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书涵盖世界各大文明,并十分重视历史的分析。对各个文明的起源、发展演变、现状都以通俗明快的语言作了历史的评析。浏览全书如同漫游人类文明史的“纸上博物馆”。 权威该书是全球顶尖级出版公司,美国时代华纳(Time-Warner)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最有影响的图书。

新颖绝大多数是全球出土的各种文物照片,包括一些雕塑、绘画图片。 精美既注重日常生活场景的细部描述,又不忘勾勒历史文明发展的部体面目与线索。 生动一流的专家撰稿,一流的编务班子策划制作,学术性、普及性、鉴赏性浑然一体。 视野宽阔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以全新的角度提供另种历史思考的坐标。 气魄宏大从文明初曦崛起的帝国;从东方之光到独裁的阴影各种场景撼天动地。 风格独特在叙述中营造历史的现场感,引领读者想象、触摸、体验和思考历史。 内涵丰厚融汇考古学、艺术史、自然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新成果。 思想深遂深切的人文关怀再现文明历程,简洁通俗的语言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人类文明史图书系列中的一个重要产品,原名《时代生活之世界史》是一部美国出版界极为典型的品牌图书,充分利用时代出版公司(拥有《时代》、《生活》、《人物》、《财富》、《娱乐》等着名期刊)藏量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源来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本书目录] 第1卷人类的黎明 进化之路/人类的分布/驯化自然/初民社会的创立者 第2卷神王时代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在地球生物圈中,物质和意识组成我们这一现实世界,组成了地球生物进化文明的序幕,使得我们这一现实世界五彩缤粉。 在当代人类的眼里,科学与文明是一盏不可分割的神灯,它带给人类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爆炸力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同年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使两个城市瞬间化为废墟,举世震惊。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航天时代的到来。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一次实现了数千年来月亮旅行之梦。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现晶体管后,电子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每5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和成本降低10倍,把人类带入了电脑化时代。 20世纪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生产力,创造出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伟大奇迹。在物质领域,高分子化学材料、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等;在意识领域,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均步入电脑时代,都在点缀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异彩纷呈的物质、意识文明,人类不禁会产生这一个信念,科学文明简直是万能的,它会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呢?如果它现在无能为力,那肯定是因为它还不发达,只要继续发展科学文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然而,在科学文明成功的背后,人类已经看到一个无比强大的潜在危险正在显露出来,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市的一名叫特伊.加斯帕尔的男婴降生了,这事引起全世界的特别关注,连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德奎利亚尔先生也专程赶到医院探望。事情的关键并非由于这个男婴自身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因为,他是地球上的第50亿位居民。50亿,也许算不得什么惊人的天文数字,但对地球来说,不啻于足球场上亮出一枚黄牌,50亿人口,对地球生物圈环境而言,的确是一声洪钟般的警告。到了1997年,人类的人口已近60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预测今后50 年内,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翻,大大突破百亿人口大关,这意味着人类将面临生存与毁灭的严峻挑战。 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物质、意识领域的同步均衡增长,人类通过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球自然,掌握更高的能量,支配自然,从而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但地球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圈,既无法承受人类掠夺性的野蛮破坏,同时,最终也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 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这是地球在演变过程中花了近30亿年积攒下的非再生能源,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在一个不远的将来,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被彻底耗光。到那时候没有新能源供应,氧化文明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可是环境呢?地球是否会回到30亿年前的原始荒芜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呢?空气中缺乏氧气, 二氧化碳可能成为超过氧气的主要气体,碳氢、碳氧、氧化氮、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有毒气体会窒息地充满在大气层内。由于工业、农业的污染,大量含氯类的工业及消费品的排放,将彻底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紫外线将长驱直入地杀伤地球生命。同时大气在失去臭氧层的情况下, 会失去保温层的作用,昼夜的温差变化极大,狂风暴雨,炎热干旱酷暑严寒将扫荡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盘庚迁殷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商朝的内服与外服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国并存 汉代“推恩令” 唐朝节度使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元朝行省制度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武帝削弱相权 汉武帝时期设刺史监察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谏议制度(隋唐的门下省和宋代的谏院) 宋元宰相地位变化 宋朝的提点刑狱司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唐代设御史台监察 明清时的“科道”监察 君主专制的演进 孝廉 九品中正制 军功爵制 科举制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的理藩院;改土归流 元朝的土司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三国鼎立(魏、蜀、吴)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隋文帝兴建两都 南北重归统一 大运河的开通 两税法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回纥的勃兴 车书本一家 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的关系 玄奘西游(唐僧) 盟旗制度 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辽、宋、夏的和战 金和南宋的对峙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使 康熙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虎门销烟(林则徐) 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三元里抗英 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不同社会性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组成了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形成了正义和平力量对邪恶战争势力的大包围。世界反法西斯的各联盟国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支援。最终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伟大胜利。 情感升华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江泽民 二战给人类留下了什么“历史启迪”?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⑧国际社会无论过去与未来,都需要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关系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 珍贵。——江泽民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是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胜利,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英军在阿拉曼战役胜利,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第二,二战的胜利。在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通过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了合作。加之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说重点、难点: 1、重点一: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材的中心环节之一。它使苏德战争的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极大提高勒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勒世界各国人民;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与团结,促进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1)让学生阅读、看《地图册》战争形势图。 (2)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视频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讲解。 (3)思考讨论:为什么发生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会是整个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2、重点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第二战场的开辟、苏军在东线向德军发动猛攻,两个战场遥相呼应,这样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便陷入东西两面夹攻之中,腹背受敌,加速了走向灭亡的过程。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指导学生从第二战场开辟的背景、过程、意义全面掌握该知识点,同时结合讲述二战中的三次著名的登陆战役:美英盟军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一并巩固掌握。 3、重点三: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这些会议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强了合作,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但同时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因此重点讲解。 突破策略: 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目的、召开、内容对该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同时针对其意义进行讨论分析。 4、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人类文明黄金时期

为什么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500的时间里,世界上爆炸性地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出现,基本框定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格局。直到今天,我们在骨子里还是没有逃开由他们划定的圈子,比如说,中国人无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骨子里我们基本上还是两种人,要么是孔子式的,要么是老子式的。 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突然繁荣,产生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社会几千年,直到今天,西方人还认为:"全部西方哲学都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注脚。"基督教正式形成于公元元年左右,而基督教的前身《旧约》则在公元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它的早期思想也可以上推到公元前几百年,我们推测大约也是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那是不必多说的。 印度佛陀住世的时间虽然有争议,但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0年前后,释迦牟尼创建了博大精深的佛学体系,使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十二因果、轮回报应、八识等思想在亚洲影响了几千年,如今,佛教的精神和修炼方法正飘洋过海,在欧美等国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的情况就更加特别了。公元前400年前后,正当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突然迎来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好像都很有文化的样子,到处乱蹿的"士"们,从这个诸侯国跑到那个诸侯国,四处发表自己的看法、宣讲自己的主张,古史称为"百家争鸣",那是一个令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都怀念不已的时代,可惜它一去几千年不返。中国一下子出现了一大批令人费解的思想家,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孙子等人给我们留下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 奇怪的是,自从公元前400年以后,世界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思想繁荣。就拿中国封建社会来说,在漫长的2000多年里,居然没有出现一位成气候的思想家,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时期的理学,都没有突破老子、孔子、墨子划定的圈圈。

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战争汇编

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战争汇编 埃及与赫梯的战争(公元前十四世纪) 埃及与赫梯的战争是有和约传世的最古老的战争。 古埃及与赫梯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统治权,爆发连年战争,其间曾会战与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轻敌战败。此后,战争又延续了十余年,至前1280年,埃及利用赫梯国内发生王位争夺的机会,迫使赫梯新王哈图西尔与法老签订和约,才结束战争。 亚述帝国的征服(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 前三千年代末亚述国家形成,先后遭到米坦尼、阿拉美亚等国的侵略和统治,前十世纪后开始强大,随即开始长时期的对外扩张和征服战争。前858年至前82 4年,那西帕二世和萨玛那萨尔三世征服两河流域北部和叙利亚一带。从前744年开始大规模扩张,先后征服米底、乌拉尔图、巴勒斯坦、腓尼基等国家和地区。前688年,攻陷并摧毁巴比伦城。前671年,亚述王阿萨哈东率军越过西奈半岛侵入埃及,攻克下埃及旧都孟菲斯,前663年再陷底比斯。此后直至前651年,埃及始摆脱亚述的统治。前648年,亚述再克巴比伦城,巴比伦王自焚。前642至前639年,亚述对埃兰发起强大攻势,最后攻入苏萨,将埃兰置为属地。前七世纪后半叶开始,亚述帝国开始衰弱,遭到米提亚人和迦勒底人的轮番进攻。前612年,米提亚和迦勒底的联军攻陷帝国首都尼尼微,前605年卡赫美士战役后,亚述彻底灭亡。 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 希腊城邦反抗波斯帝国侵略的战争,导火索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生的反波斯统治起义。 波斯军队先后三次大举入侵希腊:第一次在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摩多牛斯率海陆军远征希腊,因陆军在色雷斯境内受阻,海军行至亚陀斯海角遭受风暴,损失惨重,遂无功而返;第二次在前490年,大流士遣达提斯率约十万军队、六百艘战舰横渡爱琴海,先攻占优卑亚岛西岸的埃勒特里亚,然后在雅典北部的马拉松登陆,在此地爆发了马拉松之战,波斯军大败退回;第三次在前480年,薛西斯一世率军五十万、战舰千艘进攻希腊,陆军夺取德摩比利隘口,进占并破坏了雅典城,但海军在绕过苏尼昂海角后,于萨拉米斯湾被雅典打败,仓皇退却,次年,陆军又败于中希腊的布拉。前478年,提洛同盟建立,希腊开始转守为攻,前449年,在塞浦路斯岛的萨拉米斯城附近打败波斯军,迫使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合约》,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斯巴达和雅典为争夺希腊的霸权而爆发的长年战争,因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而得名。公元前432年,雅典借口伯罗奔尼撒同盟成

简述文化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关系

为什么说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如是说。党和国家已经敏锐的意识到文化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的重大意义。从国际竞争看,现在国力竞争更加注重软实力,未来的斗争将主要是文化的竞争。正如美国战略家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一句话道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真谛。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旭东说,约瑟夫·奈是在上世纪80 年代美国学术界围绕美国国力是否衰败及未来发展的大辩论中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的,从概念看,“软实力”提出的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和表现。在那场辩论中,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提出了“衰落论”的观点。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衰落,而是其本质和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冷战期间东西方对抗的轴心是“硬实力”(军事机器、核威慑力等),技术、教育、经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应该考虑运用所谓“力量的另一面”――能够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这就是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真正的强国。一个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靠一个经济的躯体,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首先,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它令其他的民族也向往也撼动也景仰。因此,各种肤色的人画着中国的脸谱,穿着鲜艳的中国戏服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起了我们的国粹--京剧;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外语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文化每每在国外产生轰动效应:2004 年春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披上了中国红,香榭丽舍大街上舞动着中国龙;一曲江苏民谣《茉莉花》,无论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中国文化节上还是在日本爱知县的世博会上,都让外国友人听得如醉如痴。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软实力的威力和作用。其次,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在当今美国400 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1/4 是文化企业,有其出口额在2000 年就达到了720 亿美元。从1996 年开始,美国文化产业的出口超过了航空业、重工业等传统工业,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达到其GDP 的30%左右。日本虽然是汽车工业大国,但在2000 年,其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汽车业。韩国的影视、音乐、手机、电子游戏等产业,2003 年的增长率已达到两位数,出口额超过了钢铁工业。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

世界历史上的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rD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文化比较与交流 [编者按]2007年4月13—15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主办了以”世界历史 上的文明: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五十多个高等院校,研究 机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学者们围绕着世界文 明进程中的战争与和平,不同文明/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明 交流的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并对”全球化”,全”球史观”和”全球史”等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刊发几位学 者提交研讨会的文 章,意在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徐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 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

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 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 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在这一过 程中,以1648 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 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 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 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 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 2012年12月15日金灿荣 來源:凤凰网台湾站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在2012“两岸人文对话”中的发言,演讲题目是《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人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 各位嘉宾好。我第一是介绍一下国际关系和文化这几年怎么挂钩的,指三个现象,有两个前面已经提过了,亨廷顿比较敏锐注意到一个现象,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的主要的组织形式,因此也成为我们观察国际关系主要的范式,现在人们的宗旨渐渐走向了文明,文明的认同不同会导致战争,冷战以后发生的冲突往往是发生在文明的结合带,特别是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带,有个名言“伊斯兰的边界充满鲜血”。当然世界上很多人不同意,从反恐战争以及伊斯兰的矛盾实际上文明的冲突是有事实的依据。不管是不是同意,一个事实也发生了,随着文明冲突论的出现文化视角被引入了。1990约瑟登《转变中的国际关系》,一个判断是跟全球化有关系,人类现在生存的状态是符合相互依赖,不像以前古代都不认识,地理大发现以后整个旧大陆的人不知道新大陆的存在。以前大家封闭发展,现在相互依存了,而且现在的依存越来越复杂,所以创造了一个词“符合相互依赖”。符合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很多的问题靠以前的力量实现不了,要靠软力量,核心价值和文化魅力,坦率地讲中国古代也强求天时地利人和,现在研究战略发现中国战略很丰富,我们端着金饭豌满世界讨饭,实际上我们的家底很丰富,一个民族五千年一以贯之大概只有我们。 去年9月初以色列的朋友要求我去十天,参加四个会,所有的以色列发言者,思想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国文明其二就是犹太文明,而且下面坐的是欧洲人。犹太人其实很惨,两千多年被打的东倒西歪,但是他们对文化越珍惜,中国人以骂自己的文化为荣,所以说路肯定是错了。嘉尔布雷斯(美国的经济学家),他说人类的毛病就是把莫名其妙的悲观叫做自立超群。 第三个美国文化的现象,是皮特卡森说的,文明国家的概念分析中美,他认为中国和美国都不是文明国家,理解这两个国家是理解未来世界的关键。他在美国是有争议的,大部分的美国人好象不太同意。我之前说,我们了解卢森堡只能跟海淀区相比。中国是14亿人,两个欧洲啊!俄罗斯算在欧洲才7个亿,你们家池塘前的水也是水,太平洋的水也是水,能一样吗!能不能改变西方学界看中国的方法,我不知道。 美国的几个现象,都是在努力用新的文化框架来理解现在的国际政治。关于美国我想讲,美国所处的属于北欧民族的一支,我个人并不是研究欧洲文化的,我去欧洲跟他们对话,我把欧洲主流文化分成三大支,北欧、南欧和东欧,小的北欧三支,一支是英美这一支,这支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二千四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演说和著作里曾经说过,比他早九千年,大西洲的居民已经有了很高的文明。他还对大西洲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式样,作了生动的描述,说那里有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周围还栽上了枝叶茂盛的树木。但是不知哪一年,这个大西洲在一夜之间,突然沉没在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中了。 如果柏拉图所说的确有其事,那么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文明。不过,这个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了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他们从八百米的海底里取出了岩心,经过科学鉴定,这个地方在一万二千年前,确实是一片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导出来的结论,竟然同柏拉图的描述如此惊人的一致! 其实,最近三十年来,考察大西洋海底的科技人员,曾经多次在大西洋底发现庞大的古建筑群。那里有长长的道路,有雕刻精美的石柱,还有其他许多文物。一九七九年,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区,又有惊人的发现。经过美、法两国调查队的仔细考察,证明了这个海区的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的建筑时间,比古埃及的金字塔还要早得多。根据科学测定,这座海底金字塔每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距离海面100米。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极快的流速从洞中穿过,激起了海面上一片汹涌澎湃的狂澜。 那么,早已沉落在大西洋中的古大西洲的居民,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怎样建设起文明来的呢?他们还给人类创造过哪些奇迹呢?非常可惜,现在还没有人能够作出确切的回答。再说,时间已经相隔一万二千多年,因此对于这些富有兴味的问题,看来只能让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和考察了。 自从古猿下树走到地面上来生活,并且用石块作为劳动的工具,到现在已经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祖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改造着客观世界,也创造着人类自己。人,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敏的双手,也有丰富的语言和严密的思维。正是依靠这些,在悠久的历史年代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文明。 尽管大西洋底的文明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去进一步揭开,但是,广泛存在于世界上的丰富的历史古迹、众多的地下文物在大量的文字记载,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和长江之滨和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五、六千年来,她们孕育着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开创了源远流长和科学和艺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开始,讲讲五千年来世界各国的种种历史故事吧! 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分布 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两河流域,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了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