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实验

药物化学实验
药物化学实验

小学期药物化学实验

学院:药学院

分组:一组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贝诺酯的合成

摘要:本品以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苯酚)为原料合成。阿司匹林与氯化亚砜反应制备乙酰水杨酰氯时以少量吡啶作催化剂,氯化亚砜过量20%左右以提高收率,过量氯化亚砜减压蒸馏除去。本品经口服进入体内后,经酯酶作用,释放出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而产年药效。本品既有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又保持了扑热息痛的解热作用。

关键词贝诺酯;溶剂;合成条件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了解氯化试剂的选择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 通过本实验了解酯化反应原理,掌握无水操作的技能及反应中产生有害气体的吸收方法。

二、实验原理

扑炎痛为消炎镇痛药,常以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苯酚)为原料合成。阿司匹林与氯化亚砜反应制备乙酰水杨酰氯时以少量吡啶作催化剂,氯化亚砜过量20%左右以提高收率,过量氯化亚砜减压蒸馏除去。经过上述合成,扑炎痛既保留了解热镇痛的作用,又减小了原药的毒副作用,并有协同作用,适用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头痛及感冒发烧等病症的治疗。合成反应如下:

三、实验仪器

1 原料与试剂:阿司匹林(药用)、扑热息痛(化学纯)、二氯亚砜(分析纯)、吡啶(分析纯)、氢氧化钠(化学纯)、苯(化学纯)、甲苯(化学纯)、二甲苯(化学纯)、丙酮(化学纯)

2 主要仪器:搅拌机、电热套、铁架台、恒温水浴锅、三口瓶(150ml)、直形冷凝管、抽滤瓶(250ml)、布氏漏斗(60mm)、温度计(100℃)、量筒、滴管

表1-物料规格及配比

表2-物理性质

名称性状熔点(℃)溶解性

阿司匹林白色针状或板 135 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状结晶粉末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乙酰水杨酰氯淡黄色液体

扑热息痛 169-171 能溶于乙醇、丙酮和热水难

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及苯扑炎痛白色结晶 176-178 不溶于水、易溶于热醇中

四、实验内容

1.实验操作

(1)乙酰水杨酰氯的制备

在装有回流冷凝器(上端附有氯化钙干燥管、排气导管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温度计的150 ml三颈瓶中,加入止爆剂、阿司匹林9 g,氯化亚砜5 m1,滴入吡啶1滴(催化反应用),缓缓加热至75℃,维持70—75℃,保温反应至无气体逸出(约2~3 h)。反应完结改成减压蒸馏装置,减压蒸除过量的氯化亚砜后(防止倒吸),冷却,得乙酰水杨酰氯,加入无水丙酮6 ml,混匀密封备用。

(2)扑炎痛的制备

另在装有搅拌、恒压滴液漏斗、温度计的150 ml三颈瓶中,加入扑热息痛8.6g,水50 ml,搅拌下,于10~15℃缓缓加入氢氧化钠液18 ml(氢氧化钠3.3 g加水至18 m1),降温至8~12℃,慢慢滴加上述制得的乙酰水杨酰氯无水丙酮液(约20 min滴毕),调节pH9~10,于20~25℃搅拌1.5~2 h。反应毕,抽滤,用水洗至中性,烘干,得粗品。

(3)精制扑炎痛

将粗品用95%乙醇(样品:95%乙醇=1:8)精制,约得精品5~7 g,mp.174~178℃.收率为44%.具体方法为:

取粗品5 g置于装有球形冷凝器的100 ml圆底瓶中,加入10倍量(w/v)95% 乙醇,在水浴上加热溶解。稍冷,加活性碳脱色(活性碳用量视粗品颜色而定),加热回流30 min,趁热抽滤(布氏漏斗、抽滤瓶应预热)。将滤液趁热转移至烧杯中,自然冷却,待结晶完全析出后,抽滤,压干;用少量乙醇洗涤两次(母液回收),压干,干燥,测熔点,计算收率。

五、实验结果

成品的鉴别

1、取少量成品和扑热息痛原料分别滴加氯化铁溶液,扑热息痛加入氯化铁溶液会显蓝紫色,成品加入氯化铁溶液后无显色反应,说明所得成品中不含有扑热息痛的原料杂质。

2、用熔点测定仪微量法分别测原料和成品的熔点,测得成品熔点为169~174℃,阿司匹林135℃,贝诺酯174℃,扑热息痛169-171℃,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所得成品中不含有阿司匹林的原料杂质。

3、采用薄层检验方法定性判断成品中的所含成分,使用的薄层展开剂:乙酸乙酯-乙醚-冰醋酸(12:7:1),测得结果为成品中不含有原料扑热息痛和阿司匹林的成分。

六、实验讨论及分析

粗制的过程中,首先,由于仪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没有控制在在110-115℃的温度范围之内,因为用的是电热套、油浴锅,也不能保持恒温,不小心温度也有骤升骤降的情况,导致超出适宜反应温度,这样的情况使产率降低,同时副产物增多。精制后,用TLC进行定性检测,发现抽滤得到的滤液和反应瓶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均有对乙酰氨基酚,导致产率低,原因是浓缩过度或没有选择合适的溶剂将残留的固体溶解提取,导致产物的流失。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吕玮,卢泽.贝诺酯的合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

版,2006,25(1):39—42.

[2]韦正友,郭荷民,黄勤安主编.医学有机化学实验教程.安徽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7.1. p101页

[3]刘抚梅. 药物化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76-37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