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散文两篇》

导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散文两篇》
导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散文两篇》

导学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散文两篇》

一、2020年秋《教师教学用书》整体把握

1.《永久的生命》

从标题看,作者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但课文写法是先抑后扬,有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入崇高的思想境界。“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课文共5段,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

第1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似乎是悲观论调。作者以三十多岁时人们的变化为例,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说人们“非常可怜”。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势。

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是各段的中心句。这些段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以具体的代词“它”来称呼,是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文章从很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

第5段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住全文,令人印象深刻。好的议论性散文并不空谈哲理,

总是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是很好的范例。

2.《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曾经奋起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并为此而多方弃走。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示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课文的结构比较清晰,为“总一分一总”结构。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爱情虽属于个人情感领

域,但它却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将追求知识与同情人类苦难列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则体现了作者的大我意识。这段文字包含了两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其中第二句较难理解,要结合下文才能更好地明白其含义。

下面三段是分述,是对上述三种人生追求的详细解释,即“我”为什么会以此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知识则可以增进人们对自然、对科学、对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的求知欲,使人类的精神更加充实,眼界更加开阔,并且这种探求本身也能造福人类,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这二者都是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东西。除此之外,作者认为痛苦,特别是人类的苦难也是促使他活下去的动力之一。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苦难一一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困和痛苦一一的存在,所以作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尽管常常失败,并为此而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作者依然痴心不改,愿意为此继续奋斗。对这一点,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认识到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价值,是作者大我意识与博爱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文章主题思想的闪光之处。

最后一段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认为自己这样活是值得的,有意义的,与开头相呼应。

本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文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

第二,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慼情色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如“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就形象地表现了三种追求对“我”的影响。(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二、课文助读

第一篇:永久的生命

(一)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

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

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文主题

《永久的生命》这篇散文抒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第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母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三)理解词义

1.俯瞰:俯视。

2.遏制:制止,控制。

3.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4.濒临:紧接,靠近。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

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写出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的情怀。

三、拓展延伸

延伸阅读:清明记

四爷爷因病去世,我们这些晚辈在年节之后又一次的舟车颠簸中返回故乡奔丧,恰值又一个清明节。

草长莺飞,故乡的空气中依然延续着冬春交替的凄冷,淡淡的春阳在阴郁的天空里没有一丝温暖,春的气息却无所不在。脚下的泥土柔软酥润,恰似芳龄少女的肌肤,遮挡不住的春颜早已悄悄地绽放,明媚着枯焦了一个冬天的人心。

四爷爷早年当兵,后来转业进地方税务部门干了一辈子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家族中算得是吃皇粮的人,只是晚年多病,身体遭受着诸多的疾病损耗,人也就显得虚弱无力,少了早年的英武干练。好在此刻儿女俱已成人,孙辈们环绕膝下,也算不虚此生。

自从进入而立之年,家族中的老人便如枯朽的老树一棵棵相继倒下。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婉,又是一种彻底清零的空白,我们在为这种灵魂的远去而哀歌,又为这种人生的清零而失落。于是一种特别的气场便在同辈兄弟姐妹们心中形成,当又有老人去世,我们见面之时便心照不宣的点头会意,那会意中有一种别样的沉重,似乎面对这特殊的氛围,谁也不敢放纵地微笑却也无法彻底地痛哭。无可置疑,死亡是一种对心灵的摧折,它的气息如此浓烈而势不可挡地向我们的脸庞袭来,面对这种气势,我们心中便时时会滋生出一种凛冽和清寒。尤其是当我们环绕着寿棺向已逝亲人鞠躬告别,当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已逝者不再呼吸的脸庞,那种内心的惊涛骇浪和血液中剧烈冲撞令人无法呼吸又不得不呼吸……

乡村之中的丧礼非常繁琐,晚辈们必须穿白戴孝在灵前长跪迎接祭奠者的焚香烧纸。每来一个客人,灵前的孝子们都必须叩头答谢,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死亡仪式,是对逝者和生者都非常重要的节日,每一个人的年龄和辈分在此刻开始被以一种仪式感公开承认,在乡约和家族的谱系之中得到认同。此刻的跪拜是对逝者的功德和一生历程的盖棺定论,也是对生者传承衣钵谨守家业的鞭策和激励。这场合无疑是严肃的,却也有着紧张活泼的一面,这往往以逝者的辈分和年龄而论,凡是寿终正寝者,晚辈们间或的嬉闹也是一种喜丧的象征。

四爷爷的墓地被确定在村子下面的坡地里,下葬时必须请村人们将棺木抬下沟去。我们的村子属于较为平坦的黄土塬地,沟坡地一层层如多米诺骨牌般有序排列在山谷丘陵之中。下葬的早晨,百余人的送葬队伍在唢呐和亲人的哭声中,也在穿白戴孝的孝子们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的繁重礼节里往墓地行进。沿途家家门口悉数有人点燃送丧的篝火,鞭炮声声中只听得小叔举起灵前烧纸的纸盆在十字路口举头猛然一掷,随着一声瓦盆坠地的脆响,孝子们便在跪拜之后开始起身徐徐前行。

抬棺木的都是本村的青壮男子,棺木的身后跟随着诸多扛铁锨的男子,均是为墓地送丧合坟而来。孝子队伍分男女两列,男子队伍居前,女子队伍居后。不同的是送葬路程中地势陡峭,棺木在路途中只能用人力架子车运载,行进异常艰难。而越是到了陡峭地段,抬棺的村人越是放慢速度让孝子们跪拜行礼,凡是戴孝的本族男丁都得出红包作

为谢承。因此越是跪拜的孝子们叫苦不迭,越是出力的村人们欢声叫好,此种场面也算是送葬场合中的别样风俗。

真当棺木到了墓地要沉入墓穴之时,场面便立马肃穆起来,人心也都跟着凛冽起来,那是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即将埋入黄土的一种惊心动魄,泪水在此刻开始无法抑制的奔涌,人心的撕心裂肺和儿女的哭声震天也便都成为人生中最残酷的一场生离死别。悠扬的唢呐奏出穿越灵魂、穿越生死的天籁,那深深的数米土坑将从此将生死阻隔,把阴阳分界。

棺木沉入墓穴,孝子们跪在坟前,所有的花圈、纸钱在此刻一起点燃成熊熊的烈火。烈火之前有人扬起第一锨黄土,一道优美的圆弧划过天际,黄土悠扬地冲天而起,然后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棺木之上。随之是数十上百张铁锨一起动土,数十上百道钢铁光芒叫醒在初春的温暖中沉睡的黄土层,如雨如烟的尘土便从天空中朝下一齐涌来,墓穴前泣号的女眷们一声尖利的长号还没有落地,熊熊烈火之前的墓穴转眼已成一座如山土坟。

墓穴填平,坟堆隆起,孝子们开始起身接替送丧的村人,从他们手中接过铁锨为地下的亲人培土,将坟堆筑成一座长而狭的梯形土塬。此时,我们内心涌起的那股当初的悲凉和孤愤随着坟堆的落成开始一点点散去,已逝者入土为安,在生者逐渐收起这眼前的荒凉,以继续未完的人世。

也许我们早已不属于黄土,而黄土也不属于我们。黄土埋葬的只是我们的父辈,而我们也许终将死无葬身之地,或灰飞烟灭,或挫骨扬灰。

父辈们令人羡慕,因为他们是最幸运的一代人,也是最后幸运的一代人,他们仍然有柔软的土壤在死后温暖他们的骨骸,有鬼神的信仰在死后让他们回到天堂……

忽然间就想起了顾城的那首《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

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象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四、考场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法]帕斯卡尔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

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

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

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的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啊! 然而,这种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的愚蠢啊!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这一切的可悲,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

1.全文要表达一个什么观点?

2.标题“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用“苇草”比喻人,有什么含义?

3.对“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句话如何理解?

4.“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中“这”指代什么?

5.“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什么意思?

6.阐发“这一切的可悲,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2.说明生命的脆弱。

3.批评那些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男盗女娼的伪君子。

4.指思想的两面性。

5.指仅仅认识到可悲,而不再思考,是真正的可悲。

6.帕斯卡尔认为要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即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这就是真实的人。“伟大”就在于人的思想进入无边的“宇宙”,它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正是思想赋予了人主宰世界的能力,使得人在自然中高于其他万物,在宇宙中有了绝对的优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