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开篇的话(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

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

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

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抵御外来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了

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重点: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难点: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2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重点: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本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2学时)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外国垄断资本在中国的扩张

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3.外国资本的急剧膨胀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对派是如何建立反动专制统治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新民主义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难点: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重点: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2学时)

一般知识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四、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2012)

本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2学时)

一、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了解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重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难点: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了解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重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学时)

一般知识点: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了解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

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难点: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三、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

实验名称(0学时)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32 学时,理论 32 学时,实验0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课程内容

理论课

(学时)

实验

(学时)

小计

(学时)

开篇的话 2 2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2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2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2 2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2 2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2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2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4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2 2 下编综述: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2 2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2 2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 2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 2

期末复习结束语 2 2

五、考核方式:考试

1、考核方式:半开卷考试

2、考试题型及比例:

单项选择题:40% 多项选择题:20% 论述题:20% 材料分析题:20%

3、认知层次及比例:

识记:30% 理解:30% 简单应用:30% 综合应用:10%

4、课程综合评定办法

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国家统编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二)主要参考书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王宗华《中国大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

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

《邓小平文选》( 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共中央党史办《中国改革开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

( 执笔人:田英审定人: )

2015年3月3日

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帮

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要求学生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答案要点 综述:风去变幻的八十年 ⒈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⒉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①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主要的是前者。 ②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基本特征: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所有制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很弱小,且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地方割据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受三座大山压迫,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⒊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①历史任务:独立解放和富强富裕 ②相互关系:只有争取前者才能为后者实现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客观上:列强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痛苦,中华民族以百年的耻辱和贫弱为代价换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而且这一代价的付出是别无选择的,是侵略者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虽然在外国侵略的刺激下产生了资本主义,但其因受到外国侵略的严重制约而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和可能,始终无法获得正常的充分的发展,使近代中国形成了殖民地色彩浓厚的畸形发燕尾服的经济体系,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所以从结果来看,西方的侵略并没有将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难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的中华名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1)控制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者制造舆论 三.反侵略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1.失败原因:(1)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2)经济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弱 2教训:(1)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的胜利要在科技方面奋起直追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战争的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1意义:(1)太平天国的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者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2)太平天国的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3)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4)太平天国战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解放中,太平天国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得一次他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精心整理)

自考《纲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 5.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经济方面: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方面: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 7.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10.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1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14.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 15.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完整word版)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期 检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中期测验卷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9分)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者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洪仁玕 D.魏源 2、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战略失误导致北伐失利 C.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野蛮屠杀和平居民的地点是( ) A.大连 B.旅顺 C.平壤 D.花园口 4、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 A、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D、1790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5、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的条约是: A、1842年《南京条约》 B、1860年《北京条约》 C、1858年《爱珲条约》 D、1895年《马关条约》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林则徐 D、魏源 7、由李鸿章管辖的清政府海军主力是: A、广东水师 B、北洋水师 C、南洋水师 D、福建水师 8、标志着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9、太平天国后期担任军事指挥的青年将领( ) A.杨秀清、石达开 B.萧朝贵、冯云山 C.陈玉成、李秀成 D.石达开、韦昌辉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 A.日本 B.俄国 C.德国 D.英国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半殖民地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13、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 ) A.《四洲志》 B.《定国是诏》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天朝田亩制度》 14、左宗棠开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A.湖北织布局 B.继昌隆缫丝厂 C.福州船政局 D.发昌机器厂 15、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 ) A.山东 B.直隶 B.天津 D.北京 16.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洋务派 D.义利团 17.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18.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的旗号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 C.“扶清灭洋” D.“求富” 19.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理论特点是()。 A.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B.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C.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20.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开始于()。 A.金田起义 B.永安整顿建制 C.洪秀全东乡称天王 D.定都天京 21.太平天国运动面对着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所不曾有的新情况,“新情况”是指()。A.尖锐的阶级矛盾 B.满汉地主阶级的共同镇压 C.内讧导致力量削弱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2.下列太平天国的诸活动中,能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王干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2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考试用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前,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诞生的新的阶级特点: 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产生出来,旧的封建统治 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土地,掌握国家政权,对人民进行 专制统治,但地主阶级发生变化,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 为城居地主。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然是人数最多的 被剥削阶级。新兴的被压迫阶级为工人阶级,也是近代最 革命的阶级。同时在外国资本入侵的成长刺激下新产生了 中国资产阶级。 (新兴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人数最多的被压迫阶级:农民阶级。 统治阶级:封建通知的地主阶级)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 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赋予创造前提,开辟道路也只有 通过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 行现代化建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 人民的富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 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 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章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 军事侵略(战争、侵占土地、勒索赔款) 政治控制(控制内政外交、镇压反抗、扶持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 销和资本输出、操纵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制造侵略舆论) 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危害: 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 坏,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萎缩和衰败。使得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经济附庸,除了沿海城市的畸形繁荣,广大经济濒临破产,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6、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为根本 原因,因为政治制度的腐败使得经济落后的情况长期无法 得到改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 众的广泛动员和抵抗。对抗中相比于经过工业革命经济技 术飞速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落后的经济技术和 作战能力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双方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 实力相差悬殊,并且反动统治阶级一直实行错误方针,政 策压制人民群众的反抗动员。 第二章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并不是新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能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 团腐败的现象,也无法保持内部团结。太平天国靠宗教组 织群众并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还给 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以虚幻力量代替起义者自身的努 力,未能正确对待纲常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侵掠者缺乏 理性认知,其失败表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这些 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事业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兴办近代工业,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企业都为官办。 还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 2.建立新式海陆军(湘军,淮军,北洋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赴美幼童)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虽然办起了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 首先其具有封建性,企图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代史》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历史学教育 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54 6、总学分:3 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二、课程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以后教学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的影响, 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掌握《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 答案(中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集(选择题) 中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党的五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2.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工人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会议是() 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四大 3.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4.1927至1949年,统治中国的是()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 C.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政府 5.1840年以来,清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等为担保的。 A.田赋徭役 B.关税厘金 C.关税盐税 D.车船税 6.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A.国民军 B.东征军 C.国民革命军 D.北伐军 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8.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A.认清革命性质 B.认清革命发展前途 C.认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 D.认清革命的发展过程 9.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 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0.中国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在( )。 A.辛亥革命以后 B.五四运动以后 C.北伐战争以后 D.南昌起义以后 11.近代中国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仍然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2.1919年-1949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封建经济 C.官僚资本的垄断经济 D.社会主义经济 13.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最主观原因是 ( ) A.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 B.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 D.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 1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 ) A. 护国战争 B. 五四运动 C. 五卅运动 D. 北伐战争 15.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不包括的是() A.工人 B.民族资产阶级 C.农民 D.小资产阶级 1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封建革命 B.农民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17.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8.中国政府废除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时间是() A.1919 B.1927 C.1937 D.1943 19.不是三座大山的是() A.无产阶级 B.外国资本主义 C.本国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20.1919年到194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 A.无产阶级 B.封建阶级 C.农民阶级 D.资产阶级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项选择题总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项选择题练习题汇总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A 、救国救民 B 、民主 C 、打倒军阀 D 、还有青岛 E 、科学 2、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发生的主要战役有( )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3、在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争执的焦点问题是( ) 5、康有为系统提岀变法维新理论的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 《天演论》 C ?《孔子改制考》 6、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有( ) A 建立新式海军 B 创办军事工业 C 创办资本主义企业 D 创办新式学校 10、 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是 A 、谭嗣同 刘光第B 、康有为 杨秀清 C 、林旭 杨深秀 D 、杨锐 康广仁E 、梁启超 邹容 11、 以下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表述,正确的有 A.红军被迫实施的一次战略转移 B.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人员损失过半 C.在陕北吴起镇同红十五军团会师 D.历时1年,穿越11个省E ?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一起穿过草地 12、 20世纪30年代,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的国家有 A 、法国 B 、德国 C 、加拿大 D 、日本 E 、意大利 13、 下列活动与陈独秀无关的是 () A.创办《新青年》 B.指导和推动五四运动 C .岀席中共一大 D. 1920年初开始考虑成立中国共产党 E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4、 下列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的有 A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岀 B 洋务运动的刺激 C 清政府放宽了设厂限制 D 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运动的斗争 E 工人阶级的壮大 15、 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成员有 A 、毛泽东 B 、陈独秀 C 、李大钊 D 、张国焘 E 、李达 16、 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阶段,人民解放军发动的几次大的战役有 A 、百团大战 B 、辽沈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E 、平津战役 产主义的速度 18、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的作用是 () A 提高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 B 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C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加强了各阶 层人民的团结E 有利于与国民党相抗衡 21、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对共产党的方针是 A 、剿共B 、防共C 、限共 D 、溶共 E 、反共 22、长期与共产党合作的民主党派有 A 、民革 民盟 B 、民建 民进 C 、民促 社会党 D 、农工党 致公党 E 、九三学社 台盟 23、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E.《五口通商章程》 25.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B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 C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帆风顺的 A.政治问题 B. 军队问题 C.解放区政权问题 D. 宪法问题 E. 停战问题 E. 豫湘桂战役 《变法通论》 E .《仁学》 E 选派留学生岀国深造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件年表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 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 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 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 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 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 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 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 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 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 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 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 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 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 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 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陕北 洛川会议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 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 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 风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 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 布投降 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 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 始 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 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 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 始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 始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 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 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 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开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 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中苏签定<<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彻底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 始实行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抗 美援朝胜利 1954年4月至7月日内瓦 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 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的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 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 厂---------沈阳第一机床 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 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 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 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 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1月全国各地掀起 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一月 风暴"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 炸成功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 逝世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 团 1971年10月25日我国在 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 发表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 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 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 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 恢复名誉,我国在广东的深 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 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8月12日刘少奇 追悼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 召开 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刑法>> 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 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 亚洲运动会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1840-1999)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 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 产阶级产生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 国建立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 战争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 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 签订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 京条约》签订 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产生 60—90年代洋务 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7—1895.4年中日 甲午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 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898年(6.11—9.21戊戌变 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10月10日武昌起 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 国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 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 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护法运动开始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解答:(1)近代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腐败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延续和追求的目标。 3.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其二,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不能灭亡中国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

4.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及其意义: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纲领。它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主张建立圣库制度,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些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具有进步意义,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们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不可能实现。 6. “洋务运动”(性质、时间、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意义):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了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为主要内容的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企业管理的腐朽性,因而失败。 7. 什么是“戊戌维新”的意义? 解答: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