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

——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学校:廊坊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贺莹

姓名:李彬

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11010141012

目录第一章摘要

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

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

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

第五章正文

第六章

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

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

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

4.对人性当中暴力

第五章附录

一、摘要与关键词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

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

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生死疲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农村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以奇幻的手法借用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以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土改中送命之后投胎转世为各种动物的视角来写那五十年的农村的历史事实。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因为莫言在这部作品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之精妙,风格之奇谲”。更加给到我的感触就是,莫言是一个敢说真话的并且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部小说当中,莫言笔下的西门闹是个开明的地主,他并没有怎么剥削他的佃户,另外他对待他的下人还是可以的。偶尔还会发发善心。他这个地主所有的财产都是靠着祖祖辈辈勤俭节约,会过日子积攒下来的。就是因为他的地多,就是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比别人好,他就该死么?如果这样,那么现在中国那些不种地的,生活条件好的,岂不是都该死?退一步说,他不把他的地租给那些农民,那些没地可种的穷农民还该怎么活?所以,莫言通过对《生死疲劳》中西门闹这一个地主家庭悲剧的描写,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政策的失误,甚至是残忍。莫言的小说起初就是因为作品当中浓烈的政治批判性而遭到封杀。试问,现在有多少作家写的作品不是“高大泛”之流的。无视新中国成长历史背后的“心酸”,一味的歌功颂德,写那些高大,空泛,且自以为美的东西。

当我读到《檀香刑》时候,在感叹莫言高超的文学想象创作力的同时,又被他极其细微且逼真的细节描写所折服了。《檀香刑》这部书是以清末为时代背景的。写了清末义士孙炳的人生际遇,唱得一嗓子的好猫腔,颔下拥有高密最长,最密且黑亮的胡须。因反抗德国殖

民者修建胶州铁路而被告老而还的侩子手赵甲施以檀香刑而痛苦死

去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孙炳的女儿眉娘与钱知县的感情纠葛,侩子手赵甲的处决的一系列犯人的往事等小说的支线。莫言在这部小说中,对各种刑法的执行过程写那时相当的细微且真实的,那些画面就好似放电影似的步步展现。他的这种细节描写,就好似用望远镜透过时空的阻碍,把画面定格在那个时代那个场景般真实,给人一种穿越之感。例如《檀香刑》赵甲对钱雄飞实行凌迟时的场景:“钱雄飞竭力做出视死如归的潇洒模样,但灰白的嘴唇颤抖不止。钱的掩饰不住的恐惧,恢复了赵甲的职业荣耀。他的心在一瞬间又硬如铁石,静如止水了。面对着的活生生的人不见了,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他猛拍了钱雄飞的心窝一掌,打得钱双眼翻白。就在这响亮的打击声尚未消失时,他的右手,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就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钱的右胸脯上旋了下来。这一刀恰好旋掉了钱的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1]这段文字只是摘取赵甲处决钱雄飞的文字中的很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很详细的描写了刽子手赵甲的每个动作与心理和钱的表情。在没有摘录的关于钱被赵甲行刑的文字中,莫言对赵甲处决钱雄飞的细节描写甚至都精确到了每一刀。关于莫言精致的细节秒的在这部书里还有很多。在莫言的其他小说当中也是有这样的描写的,比如《红蝗》中,在描写就老妈陷进淤泥当中被九老爷救出来之后身上淤泥时,莫言的描写甚至都精致到了九老妈身上淤泥的不同颜色。

最后,最重要的最吸引我的是莫言作品中对人性的解读。莫言是

状人的天才,在他的一部部作品当中,写尽了人百态,写尽了人态之丑。在丑陋当中来把人性之中的丑与卑都给展现了出来。在莫言的笔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许多都脱去了虚伪的用于掩饰或标榜自己的礼法教化的外衣,显得个个都是快意恩仇。莫言把人还原成了原始的天然的人,不加一丝的雕琢,这样让自己更好的认识到了自己,一个作为智慧生物的人。而往往人就其本性来说,难免就会有些动物的特征,因为人毕竟作为大自然创造的千万生命物种中的一种,即是动物的一种。另外莫言在小说中也用了很多丑的意象,比如:《红蝗》中对于大便这个意象的描写。《檀香刑》中对于流脓、苍蝇等意象的描写。由此可见在莫言的小说当中,描人叙事则多以写其丑者居多,“审丑”也是莫言在创作当中的一大特色了。

针对莫言作品中“审丑”的这一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莫言在人性之丑,状物之丑的时候,往往为许多被文明社会驯化了数千年的“人们”难以接受。认为莫言对于人的描写把人写的乏理性,把人与动物放在了同等水平上了。也不应该把那些丑陋的意象过多的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有专家学者认为,莫言在描人写物当中的审丑手法,是不符合传统艺术创作的原则的。审丑过多,是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的。但是我认为作为理性的智慧的人来说,更应该正视承认我们人性当中的丑。人性中的丑毕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同时像大便,苍蝇,流脓等意象亦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因为莫言敢写人性当中的丑,人们生活当中的丑,才使得莫言作品下的人更加的真实,更加接地气,更加的受人欢迎吧。

三、莫言的生平与创作

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同时,也是要研究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的。毕竟,字如其人,文也是如此。莫言成经说过:“一个作家不可能永远写他的亲身经历的事,那些事会很快耗干,像我们移植一棵树,树上的一块老土的养分很快就会被耗干,如果要想继续成长,必须要扎到新的土壤里。”莫言的这句话主要论证了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创作源泉的问题。从莫言的这句话中,莫言在创作源泉上的观点,首先他肯定了一个作家的创作来源是跟作家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次莫言也同意要在周边的生活当中积极寻找新的元素和题材,通过整合再创造,把这些元素跟题材融入到自己的新的创作中。

莫言的少年与青年是具有挫折与磨难性的。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脑袋最需要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时候。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饿,我绝对要比现在聪明。当然也未必,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就与食物有关。”

[2]莫言用这句略带幽默性质的话道出了他在童年与青年时期的苦涩

与辛酸。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五岁那年入学读书,但是到了十一岁,因为家庭成分被定成了富裕中农,被村代表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辍学在家开始务农。1967年莫言十二岁,那时候超前的公社化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加上自然灾害使中国正处于饥荒时期,中国的广大人民都饱受饥饿病痛虚

弱的折磨。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少年莫言因为饥饿偷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在被发现后少年莫言被带到了生产队所在的工地接受批斗。回家后又遭到父亲的毒打。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事会对一个十二岁的少年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啊。据这段惨痛的难忘的回忆,莫言后来写成了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透明的胡萝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世悲惨的且有异常坚韧,敢于向不行命运抗争的的“黑孩”形象,他从小失去了母亲,经常受到后妈的虐待。它能够在寒冷的冬天光背赤脚,不怕打铁炉中烧红的钢铁,他非比寻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能闻见别人闻不见的气味。在这部小说中的“红萝卜”的意象也许是这个命运多舛的黑孩对一个温暖的,幸福的世界的憧憬吧。《枯河》描写了一个叫小虎的孩子的悲剧,他在村书记的女儿小珍的纵恿下爬上了书记院后村里最高的白杨树,为小珍折数枝。不料树枝折断了,小虎连同树枝砸晕了小珍。于是小虎遭到书记,父亲,母亲,哥哥的暴力毒打,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

这两部小说,也许是莫言对自己的悲苦的童年生活的一种回忆与缅怀吧。

莫言十六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实在山东高密的农村这个大环境

下生活成长的。他做过农民工,参加过挖掘胶莱运河的运动。在棉纺厂做过工人,司磅员。也做过棉纺厂夜校的语文教师。

二十一岁,历经阻碍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莫言参军成功,可谓是莫言人生之中最大转折点了。因为,他怀揣着满腔的抱负与热血走

出了他熟悉的落后的农村,走向了军旅,走向了城市。莫言在军队里与战友之间的关系处的是非常的融洽的,表现也是积极的,勤劳的。他不怕干脏活,累活。为战友打扫院子,清理厕所。虽然他不张扬,但这些事都被他的战友和上级看在眼里。与此同时他在军队里还坚持学习,提高文学修养。

莫言在他二十六岁的那年,在河北保定双月刊《莲池》第五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这部短篇小说是书信体例的。描写了一个新婚不久的少妇,对他远在海岛上当兵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此时莫言刚刚结婚不久,他的女儿管笑笑也即将出生,可见莫言的婚后生活还是相当的甜蜜的。

二十七岁,因为在军队当中表现优异,而得到提拔,被调往北京延庆当干事。从此莫言就在生活上几乎彻底告别了农村的生活,伴着他的只有他过往在农村生活过的记忆。

三十一岁莫言以山东高密为地域原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红高粱》。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可以说是莫言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锤定音之作吧。这部小说以“我”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这部书里即有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爱情故事,也有我爷爷和我奶奶抵抗日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山东告密的地域民风,也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力。

四十岁,莫言为了纪念去年去世的母亲,创作了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当年冬天这部长篇小说在《大家》杂志连载。这部小说描写

了关于母性的伟大,朴素与无私。但是这部小说中关于母亲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关系,生育儿女的情节,备受人们的争议。把莫言的推向了文学创作的风口浪尖,许多作家学者把莫言当做“文学叛逆”的代表。

四十六岁莫言发表了长篇小说《檀香刑》,再次引起文学界的热议。

在莫言四十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正是莫言人生最辉煌的时候,首先他在文学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获得过各式各样的文学奖。其次,莫言也先后取得了文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并且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先后受聘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做教授。最重要的是,莫言在五十七岁那年,也就是二零一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从这分关于莫言生平的简历以创作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莫言的成功与他的家乡——山东高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莫言经过了少年与青年的各种磨难直到后来一部部走向中国当代文坛领袖级的人物。莫言先生这样的人生历程几乎可以说是先苦后甜的典型例证了。

诚然,莫言的作品的写实程度显的有些残酷,具有浓烈的批判性色彩。也许,莫言正是用他极富道德批判性的作品,为当下的日益堕落,日益安逸,道德日益沦丧,兼职观念日益扭曲、贬值的国人敲响的警钟吧。

四、对莫言作品的研究现状

莫言是一位富有争议的作家。1985年以前,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在这之前他总共发表了不过十几篇短篇小说,艺术上也还没有想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始初露头角的是他1983年的短篇《民间音乐》,因其“空灵缥缈,与众不同”而得到前辈作家孙犁的青睐,但是也仅仅是认为其“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而已。可是,1985年中,他突然先后在《中国作家》、《收获》、《钟山》等刊物上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中篇小说,和《秋千架》、《枯河》等八个短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奉献出一个多达数十万字的作品群。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这时候渐渐地关注莫言的开始多了,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一些文学评论家和大学教授对于莫言的作品是持批判态度较多的。曾经针对莫言的作品,有张闳、李建军、蒋泥、王干、陈辽等近四十位文学批评家,大学教授,还有中国家协会成员都对莫言的一系列作品展开过批判。这种批判是全方位的,包括莫言创作中的艺术创作手法、内容、语言、修辞、主题等方面。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师李斌是莫《言批判》这本书的创作者于2013年3月21日,在他的个人微博中发表一篇标题为“恶之声”与《莫言批判》一书——我为什么要批判莫言的博文。在这篇博文中他这样说:“正因为热爱文学,我对于时下的文坛有不满,这种不满来源于创作,也来自于评论。文学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结晶——当然也可以是暴露于鞭挞假恶臭的结晶,应该给读者以真善美的引导,使

读者阅读之后获得一种激动人心的向上力量······我们以为作家不应故弄玄虚、故作高深······[3]”

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直接的对莫言的艺术创作手法

提出了批判。他认为莫言的文学创作蔑视了文学创作的规律。不能给与读者在审美上愉悦,不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也不能给与读者积极的精神引导。莫言在看待艺术创作手法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看,艺术方法无所谓中外新旧,写自己的就是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顺心顺手就好。······无论在创作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不妨有点随意性和邪劲。”在《莫言批判》这本书的序中李斌曾这样评价莫言说的这句话:“这种言论若不是自以为是的极端狂妄,便是因见识浅薄的极端自卑而生成的极端反弹。”

针对莫言艺术创作的手法,蔡梅娟也针对莫言的《丰乳肥臀》这本书写了一篇“对真善美的叛逆”的学术文章。

潘新宁也曾发表过文章“《红高粱》的失误及其原因”的文章指出莫言创作中的“溢恶”问题。

在莫言创作的主题方面许多作家指出了莫言作品进行了批判。有的人批判莫言作品中的许多人都表现出了蔑视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

特征。比如:汪树东在他的文章“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中,指出余占鳌与已婚的的戴凤莲在高粱地里翻云覆雨,大胆野合,除了在表现了他们的生命强力之外,还表现了他们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无视。

有的人批判莫言的作品主题存在歪曲或者偏差。以丰乳肥臀为

例。有人认为《丰乳肥臀》不仅仅表现母性朴素、无私与伟大。在精神内质上海是对母性的亵渎。如:王金成在他的文章“从崇拜到亵渎:莫言小说的母性言说”中分了三部分,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阐述了莫言对母亲、母性的亵渎。王金城认为《丰乳肥臀》中的性语言的泛滥,以及上官鲁氏跟各种不同角色的人结合,生育儿女的情节构设。使该书赞美母性的主题走向了偏差,歪曲,甚至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总之,现代很多专家学者对于莫言的作品,就文学评论方面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莫言的作品也不乏人们的喜爱,莫言的作品毕竟有其自身的优点的,是与中国的很多的作家是不同的,他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色彩,想象奇谲,充满了空明神秘的色彩。莫言的小说在语言上也多是运用了民间方言,描写的内容也多是取材于民间。题材各式各样,叙事手法也是多变估计这些就是广大读者喜爱莫言作品的原因所在。

五、正文

1.对人性大发中个性自由之我见。

这里所说的自由指的是乏理性影响之下的自由,人作为一种高等生物自燃性中的所表达出来的自由。这主要表现在敢爱敢恨,直来直去,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一种担当。

中国上下五千年,没有那个和平时代不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比作是“千里之堤”的话,那么这个社会中的各个社会

问题就好比那一个又一个的“蚁穴”。如果忽视它,在积年累月,水滴石穿的作用下,这个千里之堤将会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俯视古今,一统天下的秦朝,四海臣服的唐朝,万里无疆的元朝,到了最后不都是被那些小小的蚁穴给击溃了吗。

诚然,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是繁荣的。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也是在逐步的提升。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当今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社会当下的发展而去忽视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文学院大学生,作为一名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并不一定是文采,而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在这种情怀中,我们关心国事民生,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

目前,我们中华民族在物质上不再像民国以及新中国刚刚建立时那么贫乏了,但是我国部分国民在精神状态上仍然显得萎靡,廉价,空想与安逸。在这个社会思想消极疲软,病态百出,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的社会进步和我们本民族的发展。

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我国是一个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十五世纪的西方,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什么是一个自由的人”的人性问题,同时也逐步展开了工业革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反观当时的我国,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海禁”“文字狱”都大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当时的国人谁会思考“自由”的字眼?人们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罢了。至于自然科学,那更可以说是寸步未进了。

另外,也许正是现在国家物质的充足,使曾经在物质上极度缺乏的的国人在精神上出现这种问题吧。这些算是是我国某部分国民在精神状态上有着萎靡,廉价,空想与安逸等精神病态的历史性根源吧。

确实,在这个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年代,谁还会记得59年到62年饿死的那几千万人的饥苦?在这个炊烟缭绕,谁家的阿猫阿狗丢了或者死了都算是这家的大事儿的年代,谁还会记得我们的祖辈,冒着枪林弹雨扛大炮洒热血的丰功伟绩?

现在的国人,贪污受贿徒有虚名者有。追名逐利蝇营狗苟者有。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者亦不鲜闻。在这个有钱是仙,没钱是鬼的年代,在这样一个人性日益失真,人性冷漠,拜金主义泛滥,道德日益贬值的年代自然而然的就把人们分成了两样: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在这里我把“酒神”精神献给那些在这个充满了不公,邪恶的社会的底层苦苦求生,处处失意的人们吧,希望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积极,向上,乐观。对于那些生活富裕且有涵养的人,他们的道德自觉性是不需要看了,至于那些生活富裕有为人处世无底线、无原则的人,谁会关心呢?

2、对人性之中的软弱性之我见

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总是有其局限性的。我们的祖先在面对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高不可攀的陡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莫名深邃的雷电等不可抗的因素的时候,总会产生对自身弱小的认知以及对大自然的膜拜之情。正是因为人们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人们

自身的软弱性。

随着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文明的飞速进步,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人类征服了大海,高山,雷电,甚至展开了对星空的探索。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我为我们人类目前所做出的一切文明成就而感到骄傲。

在我们的现代文明当中,人们的理性能够合理的制约人们的感性欲望。这种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人们理性的自觉性以及经人们对经人们理性而制定法律的畏惧。比如人们因为知道抽烟有害身体健康,所以很多人压根儿就不去抽,或者那些原先抽烟的戒掉了,这就是人们理性的自觉性。至于人们对于法律的畏惧这就很好理解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遵纪守法的人。一旦某个人跨过了法律规定的界限,那么他必定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我想大多数人,不违法恐怕是承受不起违法的后果吧。

如果有谁能够告诉我,现在还有那个人不是“欺软怕硬”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个人一定算是“国宝”级的了,而且还得被贴上一个“傻”的标签。

在莫言《丰乳肥臀》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患有“恋乳症”,只能依靠女人的乳房生存的,软弱的近乎于低能的上官金童的形象。

上官家的男人是无能的,软弱的,尤其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上官金童,他们仿佛是中了魔鬼的诅咒般,那种人性的软弱无能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在上官鲁氏的那一代,一家之主的地位其实早

就是她的婆婆上官吕氏了。上官鲁氏的丈夫也是软弱的,甚至都到了自己几乎都到了无法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于是这本小说一个关于女性的“悲剧”就上演到大家面前了。

上官鲁氏的丈夫在性方面是存在障碍的。上官鲁氏为了巩固自己在上官家的地位,她分别与自己的姑父,和尚,土匪,乃至是江湖郎中“借种”。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借来的种生下来的都是女孩儿。

最后,上官鲁氏跟一个身高体胖的瑞士牧师马洛亚生下一对儿女。不过很可惜,这一对儿女自生下来就有着先天的缺陷,她的女儿是个瞎子,她的儿子“金童”也是一个废物。

莫言通过描写这个阴盛阳衰的家族,到底是想我们展示了一个怎么样的文学问题呢?有人说是为了赞美东方伟大的母性,有人说是为我们展示了性爱的滥觞,让我们得到暂时放逐其中的快感。也有人说是通过这部小说讽喻我们现代人“种的退化”。

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说法都是有各自的道理的,但是我通过对“上官金童”这个人物的解读,我在他的身上深深的看到了人的软弱性,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现代人在某些方面执拧与愚昧。上官金童是个离不开女人的乳房的人,否则就不能生存,活活饿死。他奸过尸,在强奸尸体的过程中还充满了喜悦与神圣感。他当过公司的经理,但是有因为自己的愚蠢与无能而遭到失败,也许,这就叫烂泥扶不上墙吧。

在这本小说中,上官金童的母亲都到后来感到,养一个一辈子

只能吊在女人乳房上的无能、软弱、窝囊的儿子,还不如让他死了算了。

看到上官金童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的“拼爹一族”。放眼整个现代社会,现在有多少人在他二十岁成年能走上独立的道路,那怕即使是有一部分有为青年确实是依靠着自己的努力真切走上了自己的路。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下的中国的大多数青年都是要依靠自己的家里的。

在2011年的夏天,在河北大学的新校区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校园飞车事件”。在这个事件当中有一句话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我爸是李刚”。如果肇事者没有他那个作为保定公安局局长的父亲。在撞了人他还会这么理直气壮嘛?这个例子就是现代父母的太娇惯和

一些青年恃宠而骄,为富而骜对这个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危害。

另外,最近在娱乐圈也是有着不少趣事呢。前段日子中国功夫巨星成龙的儿子因吸毒儿被逮捕。大名鼎鼎的电视巨星张国立的儿子也是因为吸毒而被逮捕。希望那些有远见的父母最自己的娇儿玉女多家约束吧。

武汉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也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哲学教授邓晓芒曾经说过,“中国每个文人的灵魂深处,都住着一个上官金童。”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是呢?

现在的大学生,就好比是“上官金童”在当今社会中的投影。二十四五的年纪,一辈子都过去了快三分之一了,还是离不开父母。

当然在上学离不开父母是理解的,但是现代中国的大学生堕落如斯就很难让人理解并体谅了。

现在的大学生,有真才实学者少,不务正业者多,日复一日,虚度光阴,惶惶不可终日。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工作的也是大有人在。

现代的大学生是“廉价”的,是具有人性当中的软弱性的。今时不同往日,现代的大学生可不比以往了,可以说是现代国民中一个非常尴尬的群体。我是深有体会的。在2013年我去到北京的一个星级饭店打工,在那里干的活是脏的累的,而且工资也是很少的。而当时与自己一起工作的都是十几岁不上学的小孩,在许多人情世故上自己甚至都比不过他们,毕竟他们在社会上历练的久了。

那段回忆也许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了。

现在的教育制度不是完美的,改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制度仍然屹立不倒,可以说是我国国民弱行的体现吧。如果有一天,在我们中国“上官鲁氏”式的父母和“上官金童”式的孩子少了,教育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改革,这样我国才有可能由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

只有这样,国民素质才能提高。否则,不可能。即使我国发展成为了一个物质发达的国家,国民素质也将成为制约我国再一步进步的软肋。

3.男欢女爱的背后。

性是人的本能之一,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两性话题在当今去多文人的笔下都为我们展示过,比如说余华。而在莫言的作品中,在描写两性之爱,女性特征方面更是明显。

几乎莫言的的所有小说中,都描写过男女之爱。如:《红高粱》中余占鳌与戴凤莲之间在高粱地里的野合,《红蝗》中四老爷与邻村小寡妇的通奸,《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的到处借种,《檀香刑》中孙炳的女儿眉娘与钱知县的通奸,《神嫖》中对于季范先生招了二十八个妓女到家里来等等。

对性的描写,自然是少不了一些关于描写女性特征的不雅的词语的,在莫言的这种词句可以说是有很多了,如果让我评价一下的话,我觉得这种词句有点多了,甚至是泛滥。如:

右手四个指头握着光滑的像女人小腿一样的枪托把子。

(来弟)双乳在上下一笼筒的黑袍中剧烈的摇摆着,大多开着瑰丽的毛羽,像是两只刚刚交配完的雌鸟。

《丰乳肥臀》皎洁的满月高高的悬挂在中天,宛如一位一丝不挂的美人。

他的心就如遭受了突然打击的牛睾丸一样,痛苦的收缩了起来。

鸟枪手和弓箭手也满脸的尴尬,走在书院外的大街上,如同裸体游街的奸夫。

《檀香刑》

莫言小说

莫言小说艺术评点 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莫言:《天马行空》 有人这样评价他:如果说1985年的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的话,那就是出现了莫言。也许莫言的名字对于相当多的人们来说,还不很熟悉。1985年以前,他总共发表了不过十几个小说,艺术上也还缺乏明显的个性。开始有些与众不同的短篇《民间音乐》,因其“空灵缥缈”而得到前辈作家孙犁的青睐,也仅仅是认为其“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而已,默默无闻是自然的。可是,1985年中,他突然排炮式地在《中国作家》、《收获》、《钟山》等刊物上连续轰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五部中篇,和《秋千架》、《枯河》等八个短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奉献出一个多达数十万字的作品群,这已经是蔚为大观了。但仅止于此,我们至多也只能把他称作为一个“快手”。值得庆幸的是,他创作的质量几乎和产量等高(如果可以这样比较的话)。他不仅是带着“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而且也是带着立足继承传统而又着意打破传统钳束的“邪劲儿”,带着从中外小说艺术的融渗中脱胎出来的独异的小说风貌登上文坛的。因此,要及时地对其作出较为全面的审美批评以及成因分析,的确是一件艰巨甚至危险的事情。所以本文只能仅仅就莫言小说艺术的十点特色,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一次粗浅的,然而是关于艺术本体的评析与探美。但愿能对读者的审美和作者的“创美”活动均有所启示。 一“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这是莫言曾经作过的一个有趣的梦,这个梦使他如闻天籁,如悟禅机,创作发生了嬗变。从这个梦里,他获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而奇特的意象。这个意象像一段电影,一个童话,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感受,他觉得很妙,妙不可言,只有诉诸笔端。于是,这个意象不断膨胀,这种感受渐渐发酵,终于变成了一个小说。这就是后来颇为人们称道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我们先不讨论小说中那种迷离恍惚的梦幻感与这个梦之间究竟有什么血缘关系,我们只想指出,这种小说的产生(或构思)方式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多少年来,我们总习惯于一种所谓“从外往内注入式”的构思方法,即往往是带着某种需要的眼光,去生活中“量体裁衣”,甚至“削足适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大脑动力定型”。直至今天,不少人仍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禁锢自己,在固定的模子里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是十分可怖的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而莫言则不然,他或者从一个梦境里得到一个意象,并由此产生《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或者从川端康成的《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样一句话里,唤起一种遥远苍凉的情绪记忆,从而捕捉到一种叙述的“调子”,写出了《秋千架》。总之,都是用受到了某种激活的主体心灵去融铸生活积累,进而显示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个性。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方法,并认为它比那种“从外往内注入式”更接近艺术创作的规律。一个作家能自如地运用它,也就获得了相对的创作自由。丹纳早就发现:“有艺术才能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强烈而自发的印象;二是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当然所有“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必须和生活中和才能发酵。那么,在“生酵过程”中遇到生活不足的部分怎么办?莫言的经验是“用想象来补足。” 想象,则是莫言艺术的最大特色。 二“一个文学家的天才和灵气,集中表现在他的想象能力上。”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慢慢地倾斜,慢慢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在渐渐西斜的深秋的阳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447414122200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参考文献…………………………………………………………………………………………………………致谢词……………………………………………………………………………………………………………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以其丰沛的想象与复杂的文本表述引起读者与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关于莫言小说的评论与研究是非常多的,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的张灵著《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无疑是这诸多研究中富有个性的一部,不仅有自己观察莫言小说的独特视角还有个案的分,为莫言小说研究贡献了一个新的内容。 这部著作是张灵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几经修改、增补而成的,比较严谨厚重。张灵研究莫言小说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的关系。张灵从身体在莫言小说中所表征的问题出发,找到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现实与精神境遇,涉及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民间文化特征,指出:“莫言的‘民间’的根本点在于‘心态’而不在于所谓‘民间文化形态’。前者是根本,后者只是其凝固化的一种‘形迹’,前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因此,这样态度的作家没有与人物的地位上下的距离,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或者遗忘了个体的‘你我他’的差异,而每每沉落人物的内心,以人物的心与视角、五官,浑然为一;他也不抱高人一等的启蒙立场。”“他关心的是人物的内在心理,内在生命以及他们肉体的存在与感受”,“‘民间文化形态’只是表、末,只是一种显现形式、方式与恰切的载体,真正进入生命主题世界的是‘心态’,作为老百姓的心态及其背后或主导下的视角、立场,所以,‘我爷爷’、‘我奶奶’、‘我姑姑’、‘我姐姐’这些‘发明’,成为莫言创作自己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发明,但这个发明的精神原理或意义的根本,即在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确实找到了张灵自己研究莫言的独特角度,即从精神主体存在本身出发看问题,也找到了莫言小说的本质特征。张灵并且从莫言小说的文本意象出发,如“尿”、“乳房”等等,研究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精神的独特症候。 该著还对莫言小说《欢乐》《飞鸟》《拇指铐》《牛》《师傅越来越幽默》《丰乳肥臀》等做了个案研究,从文本出发,对莫言小说做了文化的、文学的、哲学的分,对莫言小说的肌理、结构特征,以及人称使用和语言特点都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作者指出,莫言作品的另一个更普遍、更自觉地采取的艺术手法、营造作品的章法是对手法的现代性运用。这一思路对分莫言作品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作者对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个案分不仅是学理的还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深深浸润着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批判,指出,“小说充分地展现了底层下岗者的生存困境,但又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又进一步地揭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以及在他们生命历史与现实处境的交叉坐标下他们的生命主体精神所遭遇与经受着的失落、迷惘和焦虑。”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批评者的主体意识与道德良知。 该著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与批评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的,作者对莫言研究的专著与理论文章是相当熟悉的,不仅大量引用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自己的分与总结,比如,作者对日本学者近藤直子研究莫言作品的观点的分就比较恰切,作者认为,近藤的想法不免有些书生意气、不贴实际,因而对小说的意义作出了一些阐扬的同时,不免也造成了一些遮蔽。这些看法的确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有这样的研究基础,

莫言《丰乳肥臀》研究综述

莫言《丰乳肥臀》研究综述 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丰乳肥臀》是莫言作品中研究成果较多并具有争议的一部作品。1999年到2006年,武汉大学的四位教授曾围绕该作品进行了长达八年的争论,表达了对《丰乳肥臀》的不同态度。本文以此争论为线索,展现了自《丰乳肥臀》出版以来学者们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和态度。 关键词莫言《丰乳肥臀》综述 一莫言研究成果追溯 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莫言开始进入评论家们的视角。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整理,可以反映出学者们对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情况。从1985年开始,关于莫言的研究越来越多,1988年和1999年达到小高峰,进入21世纪之后,研究数量逐渐增多,2012年和2013年成果最为丰硕。如表所示: 表2:中国期刊网相关文章数据统计表 检索项关键词篇名 检索词莫言莫言 1985 1 1 1986 5 9 1987 5 10 1988 9 10 1989 10 8 1990 7 6 1991 2 3 1992 4 5 1993 5 9 1994 2 4 1995 1 3 1996 2 8

1997 0 3 1998 0 3 1999 5 7 2000 5 13 2001 8 18 2002 12 24 2003 13 26 2004 11 32 2005 23 35 2006 54 48 2007 64 51 2008 50 46 2009 72 59 2010 84 63 2011 78 53 2012 411 272 2013 478 359 注:数据来自中国期刊网,2013年为不完全统计。 研究呈现的态势与莫言的创作情况有关,1986年,莫言第一部长篇《红高粱家族》诞生,这也是他得到一致认可的一部作品。1988和1989是莫言创作丰收年,相继创作了《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和《食草家族》。莫言创作时间持续最久的一部作品是《丰乳肥臀》,与上一部作品相隔时间为六年,可见这部作品对莫言的重要性。其长篇小说创作篇名、时间与研究文献数量如表所示: 表1:莫言长篇小说创作时间表 作品时间研究数量(检索项:篇 名) 《红高粱家族》1986 10 《天堂蒜薹之歌》1988 1 《十三步》1988 0 《酒国》1989 7 《食草家族》1989 0 《丰乳肥臀》1995 22 《红树林》1999 1

莫言小说简介

莫言来自于农村,他根植于高密东北乡,他写他熟悉的事情! 《红高粱家族》 【书籍信息】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7年5月第1版 【内容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红高粱家族》(1987)出现具有审美转型的深刻意义。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用“酒色财气”颠覆“英雄崇拜”,用“灵魂救赎”挑战“旧梦新知”,并以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宣告了**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 《天堂蒜薹之歌》 【书籍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年第1版 【内容简介】 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蒜农冲击县府,酿成严重“蒜薹事件”。 莫言长篇小说力作《天堂蒜薹之歌》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 小说的景物描写优美绚烂,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在一种逼真的然而却是荒诞迷离的景物描写中,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起来,使读者在为小说人物命运扼腕的同时,又不禁为其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所感染。 《酒国》 【书籍信息】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年第1版 【内容简介】 《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檀香刑》 【书籍信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3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

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英雄主义情结

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英雄主义情结 巴俊玲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当代山东作家莫言继承了民间英雄主义传统,创作出了有浓烈个人风格的草根英雄形象余占鳌、孙丙等。他大胆地改造了传统的英雄心理模式,尽力发掘出人物的强悍生命力,笔下的民间的英雄人物身上有着明显的游民性,忠义本色与齐鲁民间英雄传统一脉相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民间的本色英雄。 关键词:莫言;民间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2-0047-02 在山东文学史上,除了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描写鬼狐花妖的神怪传奇外,梁山好汉代表的英雄传奇一直是民间津津乐道的对象。东汉以后,由于国家政治权力中心集中在黄河中游和长江下游一带,山东地区的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支配力减弱,民间文化得以繁荣起来。由于山东作家纷纷转向俗文学创作,“以歌颂山东江湖豪杰和绿林英雄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山东民间广为流传。”〔1〕到了隋末唐初,“乘见‘山东豪杰’之语,此‘山东豪杰’者乃一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之集团,常为当时政治上两方争取之对象。”〔2〕相应地,描写隋唐“山东豪杰”传奇人生的小说层出不穷,最负盛名的是《说唐前传》。到了《水浒传》,梁山好汉们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于民间英雄的渴望,水泊梁山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地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讲话》中指出的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成为唯一的创作道路,民间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得到了普遍的肯定和实践。山东文学中,政治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化形态融合为一体。“十七年”时期,山东作家创作英雄主义题材作品时,往往将共和国理想和民间英雄们的江湖生活结合起来,创作出了《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等红色经典小说。曲波的《桥隆飚》讲述了草莽英雄桥隆飚率领“飚字军”逐步走上人民革命道路的过程。与桥隆飚的思想改造过程相比,读者们更倾心于江湖英雄们逍遥自在的绿林生涯。非山东籍作家如杜鹏程、吴强等的作品缺乏民间英雄主义的支撑,着重歌颂解放军将领和人民子弟兵杀敌报国的豪情,作品的史学价值明显大于文学价值。六十年代山东文学中,英雄们纷纷过滤掉了身上的“杂质”,演变成为忠于党和国家的高大完美的人民英雄形象。 到了莫言的小说,英雄形象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民间英雄不再高大无比,也没有很高的阶级觉悟,他们被还原为平民英雄的原生形态。”〔3〕莫言褪去了英雄们身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外衣,使他们重新焕发出“人”的生机。莫言的这种转变来自他在故乡受到的民间英雄主义的影响。“在民间口述的历史中,没有阶级观念,也没有阶级斗争,但充满了英雄崇拜和命运感,只有那些有非凡意志和非凡体力的人才能进入民间口述历史并被不断地传诵,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提高。在他们的历史传奇故事里,甚至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一个人,哪怕是技艺高超的盗贼、胆大包天的土匪、容貌绝伦的娼妓,都可以进入他们的故事,而讲述者在讲述这些坏人的故事时,总是使用着赞赏的语气,脸上总是洋溢着心驰神往的表情。”〔4〕在继承民间英雄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莫言创作出了有明显个人风格的草根英雄形象。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英雄余占鳌、孙丙等人身上有着明显的游民性。1919年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中以大量的篇幅谈到了中国的游民文化问题。“游民是在主流社会失去容身之地的人。他们所托命的空间称作江湖。不过这个‘江湖’与文人学士‘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江湖’是完全不同的,那里风波险恶,一饱难求。他们朝不保夕,因此轻生忘死,所追求的只是‘大称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有朝一日能‘发迹变泰’。‘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是他们的美好愿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他们的最高理想。”〔5〕《红高粱家族》中余占鳌出身农民,与母亲耕种三亩薄地度日。后来他刺杀了与母亲有染的天齐庙和尚,在逃亡的途中开始了自己的游民生涯,混迹于三教九流。游民文化“以尚游侠,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计,疾恶官吏,仇视富豪为其特色。”〔6〕余占鳌在脱离了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后,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度日。余占鳌身上有着强烈的游侠风范,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花轿遇劫时,余占鳌沉着冷静,主动上前制伏了土匪。当他知道花轿中的美貌女子要嫁给麻风病人时,夜入单家用那柄短剑刺杀了单氏父子,挽回了她的悲剧命运。余占鳌原打算只杀新郎单扁郎,单老头当日给轿夫们赏钱时的倨傲和吝啬激起了他对有钱人的仇恨。此时他想的是“积德行善往往不得好死,杀人放火反而升官发财”。〔7〕这是典型的游民意识。而刺杀单家父子,既满足了余占鳌用暴力主持正义的心理,又使得他成为日后单家烧酒锅实际上的男掌柜。只有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富于主动进攻精神,他才有机会改变命运。 强烈的帮派意识是游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以结拜为起点的游民帮派是游民帮派意识的基础,帮派意识有强烈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甚至影响他们正确地判断极为普通的是非曲直。”〔8〕余占鳌在击毙“花脖子”后,就离开烧酒作坊,过起了打家劫舍的土匪生活。小土匪们纷纷前来投奔,余占鳌领导的土匪帮进入了高密东北乡土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占鳌拉起一支半是农民半是土匪的队伍,加入抗日大潮。国共两党都想收编这支有着相当实力的抗日力量,余占鳌却拒绝受制于人。墨水河伏击战后,几乎全军覆没的余占鳌转投黑眼的铁板会,再次入匪帮。熟读“三国”、“水浒”的五乱子直呼余占鳌为“主公”,向其献计。余占鳌要在高密东北乡地区打出“铁板国”的旗号,然后一统天下。乱世之中,“皇帝轮流做”的思想是深植于余占鳌的头脑中的,这种意识也注定了这支队伍的江湖游民气。余占鳌领导的铁板会有着自己长远的发展目标,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鱼肉百姓的基础上的。铁板会为了敛财,强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对百姓变相盘剥。余占鳌为戴凤莲出大殡就是靠这种不义之财,而且抢夺了前清秀才的珍贵棺木。在余占鳌心中,一切是非曲直是以自己帮派的利益为标准,不惜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恶劣行为。他一方面显得英雄豪迈,一方面也欺压良善,全然不觉得有何矛盾而于心有愧。 余占鳌身上体现出来的突出的复仇意识也是游民的特征。中国人本来是注重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的,反对极端复仇主义。“而脱离了主流社会的游民则不愿意接受中庸之道”,他们“是把复仇当作美德的,而且,睚眦必报。”〔9〕极端复仇意识一直贯穿着余占鳌的行为始终。当他知道母亲与大和尚有私情时,明明知道和尚对他们母子是有真情的,却碍于礼教,必须为生父复仇,洗去耻辱。戴凤莲被土匪“花脖子”所劫,余占鳌苦练“七点梅花枪”,智闯 文学界·文学评论 47 ·· 文学界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红高粱——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前言】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 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 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的、自然的结构。”“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成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艺术独特新颖,与以前的中国小说的叙事大相径庭,并开创了小说叙事的新纪元,作者在历史叙事和事实叙事、叙事时间上既有西方的理论影响,又有中国民族特色,为以后的叙事提供了经典的仿效范本。 1.虚构叙事和历史叙事 1985年,当代文学开始了“寻根小说”的创作潮流,莫言也深受其影响,开始

莫言主要研究资料汇编

莫言主要研究资料汇编 汉师0701班张纪红 1502070126 莫言研究专著: 《莫言评传》,叶开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莫言论》,张志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怪才莫言》,贺立华、杨守森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莫言研究资料》贺立华、杨守森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莫言研究资料》,杨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莫言研究资料》施战军、路晓冰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莫言作品研究资料: 《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徐怀中等,《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游魂的复活——评<红高粱>》,雷达,《文艺学习》1986年第1期《混沌迷茫中的活力——谈莫言新作<高粱酒>》,俞玉,《小说评论》,1986年第5期《荒野弃儿的归属——重读<红高粱家族>》,孟悦,《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丰乳肥臀>:性变态视角》,彭荆风,《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2期《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丁帆,《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从<红高梁>到<檀香刑>》,莫言,王尧,《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莫言:反讽艺术家――读<丰乳肥臀>》,张军,《文艺争鸣》1996年第3期《拾遗录:现代小说中的意象――序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李陀,《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1期《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洪治纲,《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有一种叙述叫“莫言叙述”――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吴义勤,《文艺报》2003年7月30日

莫言艺术风格研究资料: 《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张清华,《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小说“写意”手法谈》,朱向前,《文学评论》1985年第2期 《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特点》,朱向前,《文学评论》 1986年第2期 《奇情异彩亦风流——莫言感觉层小说探析》,张志忠,《钟山》1986年第3期《莫言小说“写意”散论》,朱向前,《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4期《莫言小说模式及其意义初探》,贺绍俊,潘凯雄,《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5期《情绪、情感、问题意识——读莫言的小说》,赵玫,《北京文学》1986年第8期《陌生化——感觉的重构——谈莫言的创作》,张志忠,《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1期《莫言小说里的“恶心”》,李洁非,《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5期《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吴非,《小说评论》1994年第5期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 ——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学校:廊坊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贺莹 姓名:李彬 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11010141012

目录第一章摘要 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 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 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 第五章正文 第六章 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 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 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 4.对人性当中暴力 第五章附录

一、摘要与关键词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 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 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莫言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15~17题。(15分)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

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入学年度 2013级 学习地点奈曼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姓名张晓梅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3、1

浅论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张晓梅2013级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莫言就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得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方面取得得成就引人瞩目。杨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语言来写作,有时就是先天注定,无法更改得。大家都在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有得作家作品有自己得语言特征,而有得人却没有呢?这就是因为有得作家通过某种发现,唤起了语言中沉睡得不被人注意得东西,而这种语言就是属于作家个人得,只有她能够感受,只有她能够将这种语感得灼热得温度传达出来。一个作家只有寻找到这种语感与语言得表达方式,才算就是开始了自己得文学语[1]。”莫言正就是这样得一位作家,她作品得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关键词】莫言;艺术风格;《红高粱》;《檀香刑》 艺术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同具体话语情境所营造得相对稳定得整体话语特色,它包括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得特定融合,就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得得标志。其形成就是以作者生活实践得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倾向得创作为方向,并受到时代精神、阶级属性等众多因素得影响,并最终形成作者独特得风格特点为表现,就是一个不断积淀突破得过程。 一、雅俗共赏得语言 高尔基曾说“文学创作得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就是一切著作,特别就是文学作品得基本材料”,即文学得第一要素。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就是一种“莫言式”得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得主要特点为:

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内容摘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在言说的气质上具有异质性:以民间立场消解官方话语,凸显自由意志以颠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以土匪形象解构典型英雄。为了达到言说的目的,莫言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并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文体与结构等的综合使用上具有探索性与实验性,尤其以站在民间立场的写作引人关注。如此手段的运用,虽然给莫言作品增色不少,但也产生局限性的瑕疵。本文试从叙述的异质性、多种手段的运用及二元对立的局限等方面浅析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与得失。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特征 Abstract:Mo Yan is a heavyweigh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his works reflects on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igests civil position, highlight the re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a typical hero with regard to the image of bandits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 works, Mo Yan use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means , and i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person and perspectives, sound and color, style and structure , Mo Yan is doing a revolutionary and experimental,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folks position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The use of such means, although the adds much color to the works of Mo Yan, also p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rawbacks . I will 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s the heterogeneity 、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o Yan's narration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works. Key words : Mo Yan ; novel ; narration ; features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是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行,进入了世界文学之列。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言上也不断追求民间口语、戏剧的特点。他的小说运用了很多表现力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浓墨重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震撼力。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人以先锋色彩;而后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充满进攻型、反叛型。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言的创作特点,下面的内容将会从我个人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对莫言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一、莫言小说的题材内容方面 莫言小说的创作一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一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莫言自己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一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尽管他一直骂

这个地方,恨这个地方,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方的联系。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只要他一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就会产生一种眷念。因此在以后的一系列创作中,农村的生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比如说莫言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火,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孩虽不是莫言本人,但与他是一体的,心灵相通的。他在农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部一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小说,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莫言能一直用农村题材继续小说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编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种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生活来写,可以把从某个角度生发想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来写,这也就是一种想象力。莫言故乡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写入了小说中,《红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许多这种故事。莫言的故乡与他的创作题材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巢穴。那个地方在他的脑中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二、莫言小说的语言表达方面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八十年代涉入文坛。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文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莫言艺术感觉的研究 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莫言的艺术感觉。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1)、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2)等文都认为,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他有着奇特的艺术感觉,它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王慧在《莫言小说评点》(3)中说:“莫言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对象的描写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描画的逼真酷似,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莫言的艺术感觉具有产生通感的能力,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把握了莫言艺术感觉的特点,阐明莫言在外部

形态上所具有的特征,但还未能作深入底蕴的分析。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4)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感觉世界是通过超常的变态的感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阀限的、同幻觉杂糅的、心理变态下的感觉的特点。研究已逐渐深入莫言小说的艺术内核和深层机制,来探讨其艺术感觉背后的支撑物。 当然,关于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评论界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他(指莫言)的艺术感觉固然颇为特异,但缺乏节制,任其泛滥,有时反而会淹没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且造成重复与冗长。”吕芳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与拉美“爆炸”文学影响》(5)一文中则更是不客气地指出,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那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觉笔调确实耀眼夺目,但在发表几篇力作后,莫言的感觉开始重复与泛滥。至《欢乐》、《红蝗》等篇,那种神秘感的丧失与泛性主义因素的过度介入,使莫言的感觉走上宿命之途。文中,吕芳还对此分析了原因,认为这与莫言在吸取马尔克斯影响时,没有顾及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关。 二、对莫言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对此,评论界看法不一。 对于莫言《红高粱》中审丑描写,一些评论家是持包容甚至是褒

【莫言小说评论】最早的_莫言研究资料_校读札记

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校读札记 张书群 伴随着莫言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莫言创作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出现了大量的有关莫言创作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文章更多散见于报章杂志,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界对莫言创作的深入研究,为了给学者们研究莫言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爬罗剔抉”、编选整理,便成为一项极具学术史意义的工作。作为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集,贺立华、杨守森合编的《莫言研究资料》汇集、编选了大量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以附录的形式展现了莫言作品发表、出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索引,既可以为莫言文学研究者继续研讨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也可以使他们在资料查找和检索方面更为便捷,对于深化、拓展莫言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 贺立华、杨守森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8月第一次印刷。该书大32开本,共444页,37万字,印数4000册,定价12元。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著名女画家王颖为该书设计了素朴而又精美的封面,齐涛担任责任编辑。该书目录前为读者提供了十一幅与莫言相关的照片和莫言小说《辫子》的创作手迹,每幅照片下都配置了一些文字性说明,为读者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第一手资料。这部资料集是编者历经几年经过认真搜集、整理而成的。编者在1992年6月30日的编后记中明确写道:“几年前,早在动手撰写《怪才莫言》的时候,我们就计划编选一部《莫言研究资料》集,并开始了有关资料的搜集工作。”由此可知,此书从最初着手搜集资料到最后编辑成书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 清代文史专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讲,“沉潜者尚考索之功”,作为学术研究中最基础也最辛苦的一项工作,资料的搜集、编选与汇编既需要编选者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也需要编选者遵循严格的编选原则。为了充分保证资料研究集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编者严格依据选

莫言经典代表作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2月17日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其间曾经到棉花加工厂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10月转业到报社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1980年开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庭》、《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八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白棉花》等二十四篇,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等六十余篇,电影、电视、话剧剧本等多部。 代表作《红高粱》内容摘要: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粱》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小说中所描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印象,散发的中国民族魂,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与以往“寻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相异性。小说展现出的一系列独特意象:“颠轿”、“野合”、“敬酒神”等撼人心魄的情景,那方圆百亩随风摇曳、舒展活泼且情感热烈的棵棵高梁;那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的十八里坡;那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与血红的高梁……所有这一切,都能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丰乳肥臀》内容摘要: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