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等腰三角形难题

各种等腰三角形难题
各种等腰三角形难题

各类等腰三角形难题

例1. 在⊿ABC中,AB=AC,且∠A=20°,在为AB上

一点,AD=BC,连接CD.

试求:∠BDC的度数.

分析:题中出现相等的线段,以此为突破口,构造

全等三角形.

解:作∠DAE=∠B=80°,使AE=BA,(点D,E在AC两侧)

连接DE,CE.

∵AE=BA;AD=BC;∠DAE=∠B.

∴⊿DAE≌⊿CBA(SAS),DE=AE;∠DEA=∠BAC=20°.

∠CAE=∠BAE-∠BAC=60°,又AE=AB=AC.

∴⊿AEC为等边三角形,DE=CE;∠DEC=∠AEC-∠DEA=40°. 则:∠CDE=70°;又∠ADE=80°.故∠ADC=150°,∠BDC=30°.

例2.已知,如图:⊿ABC中,AB=AC,∠BAC=20°.

点D和E分别在AB,AC上,且∠BCD=50°,∠CBE=60°.

试求∠DEB的度数.

本题貌似简单,其实不然.

解: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AB于F,连接CF交BE于点

G,连接DG.易知⊿GEF,⊿GBC均为等边三角形.

∴∠FEG=∠EFG=60°;∠AFG=140°,∠DFG=40°;

∵∠BCG=50°;∠CBD=60°.

∴∠BDC=50°=∠BCD,则BD=BC=BG;又∠ABE=20°.

故∠BGD=80°,∠DGF=180°-∠BGD-∠FGE=40°.

即∠DGF=∠DFG,DF=DG;又EG=EF;DE=DE.

∴⊿DGE≌⊿DFE(SSS),得:∠DEG=∠DEF=30°.

所以,∠DEB=30°.

例3.已知,等腰⊿ABC中,AB=AC,∠BAC=20°,D和E分

别为

AB和AC上的点,且∠ABE=10°,∠ACD=20°.

试求:∠DEB的度数.

本题相对于上面两道来说,难度又增加了许多.且看我下面的解答.

解:在CA上截取CM=CB,连接BM,DM,则∠CMB=∠CBM=50°.

作DG∥BC,交AC于G,连接BG,交CD于F,连接FM.

易知⊿BCF和⊿DGF为等边三角形,CM=CB=CF.

∴∠CMF=∠CFM=80°,∠GMF=100°.

∠GFM=∠GFC-∠CFM=40°;∠FGM=∠A+∠ABG=40°.

即∠GFM=∠FGM;FM=GM;又∠DF=DG,DM=DM.

则⊿DMF≌⊿DMG,∠DMG=∠DMF=50°.

故∠DMC=130°=∠EMB;又∠DCM=∠EBM=20°.

∴⊿DMC∽⊿EMB,DM/MC=EM/MB;又∠DME=∠BMC=50°.

∴⊿DME∽⊿CMB,∠DEM=∠CBM=50°.

又∠BEC=∠ABE+∠A=30°.

所以,∠DEB=∠DEG-∠BEC=50°-30°=20°.

例4.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C的中点,E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M是BE的中点。

思路点拨:欲证M是BE的中点,已知DM⊥BC,所以想到连结BD,证BD=ED。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DBE=∠ABC,而由CE=CD,又可证∠E=∠ACB,所以∠1=∠E,从而问题得证。

证明:因为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C的中点

所以∠1=∠ABC

又因为CE=CD,所以∠CDE=∠E

所以∠ACB=2∠E

即∠1=∠E

所以BD=BE,又DM⊥BC,垂足为M

所以M是BE的中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

例5.如图,在△ABC中,∠BAC=90°,AB=AC,∠ABC的平分线交AC于D,过C 作BD垂线交BD的延长线于E,交BA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

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易证△BFE≌△BCE,所以BF=BC,所以∠F=∠BCE,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性质,CE=FE,再证明△ABD≌△ACF,证得BD=CF,从而证得BD=2CE.

证明:∵∠ABC的平分线交AC于D,

∴∠FBE=∠CBE,

又BE=BE,

∵BE⊥CF,

∴∠BEF=∠BEC,

∴△BFE≌△BCE(ASA),

∴CE=EF,

∴CF=2CE,

∵∠BAC=90°,且AB=AC,

∴∠FAC=∠BAC=90°,∠ABC=∠ACB=45°,

∴∠FBE=∠CBE=22.5°,

∴∠F=∠ADB=67.5°,

又AB=AC,

∴△ABD≌△ACF(AAS),

∴BD=CF,

∴BD=2CE.

例6. 如图,在△ABC中,BO平分∠ABC,CO平分∠ACB,DE过O且平行于BC,已知△ADE的周长为10cm,BC的长为5cm,求△ABC的周长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先证明△BDO和△CEO是等腰三角形,再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BD=OD,CE=EO,根据已知△ADE的周长为10cm,再加上BC的长即可得△ABC的周长.

解:∵BO平分∠ABC,CO平分∠ACB,

∴∠DBO=∠OBC,∠ECO=∠OCB,

∵DE∥BC,

∴∠DOB=∠OBC,∠EOC=∠OCB,

∴∠DBO=∠DOB,∠ECO=∠EOC,

∴BD=OD,CE=EO(等角对等边)

∵AD+DE+AE=10cm,

∴AD+BD+CE+EA=10cm,

又BC的长为5cm,所以△ABC的周长是:

AD+BD+CE+EA+BC=10+5=15cm.

例7.三角形ABC,AB=AC,边BC的中点为D(1)画图:作一个等边三角形DEF,使顶点E,F分别在边AB和AC上(2)你所作的等边三角形DEF

的边EF与BC平行吗?理由是什么?(3)是否可能作一个等边三角

形DEF,使它的边EF与BC不平行?如有可能,指出角A的度数;如

不可能,说出理由

解:

⑴见图

作法:在三角形ABC内部作∠BDE=∠CDF=60度,角的两边分别交AB、AC于E、F,连接EF

则三角形DEF就是所要求作的等边三角形

⑵平行。理由:

因为AB=AC

所以∠B=∠C

因为D是BC中点

所以BD=CD

因为∠BDE=∠CDF=60度

所以△BDE≌△CDF(ASA),∠EDF=60度

所以DE=DF

所以三角形DEF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BDE=∠DEF=60度

所以EF//BC

⑶可能。∠A=120度

证明要点:

因为EF与BC不平行,

所以AE≠AF,不妨设AE>AF

过F作FG//BC,交AB于G,连接DG

容易证明△BDG≌△CDF

所以DG=DF=DE,∠BGD=∠CFD

由DE=DG得∠DEG=∠DGE

所以∠DEG=∠CFD

所以A、E、D、F四点共圆

所以∠A+∠EDF=180度

所以∠A=120度

例8.三角形ABC中,AB=AC,D在AC上,E在AB上,连结DE,已知顶角等于20°,∠CBD=60°,∠ECB=50°.求∠ADE的度数

解: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画弧,交AC于G,连接DG,

则:BG=BC,∠BGC=∠ACB;

已知:AB=AC,∠A=20°,

则:∠ABC=∠ACB=80°,

∠BGC=∠ACB=80°,

∠GBC=20°,

∠ABG=60°;

已知:∠CBD=60°,

则:∠ABD=20°,∠DBG=40°,

∠BDG=∠BGC-∠DBG=40°,BG=DG;

已知:∠ECB=50°,

则:∠BRC=180°-∠ABC-∠ECB=50°;

已知:圆孤,∠ABG=60°,

则:BE=BC=BG=DG,△BGE为正三角形,

EG=BE=BC=BG=DG,∠EGB=60°,

∠DGE=180°-∠BGC-∠EGB=40°;

已知:EG=DG,

则:∠GED=∠EDG=(180°-∠DGE)/2=70°,

∠ADE=180°-∠EDG=110°。

例9. 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C的中点,E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M是BE的中

点。

A

D

1

B M

C E

分析:欲证M是BE的中点,已知DM⊥BC,所以想到连结BD,证

1∠ABC,而由CE=CD,BD=ED。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DBE=

2

1∠ACB,所以∠1=∠E,从而问题得证。

又可证∠E=

2

证明:因为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C的中点

1∠ABC

所以∠1=

2

又因为CE=CD,所以∠CDE=∠E

所以∠ACB=2∠E

即∠1=∠E

所以BD=BE,又DM⊥BC,垂足为M

所以M是BE的中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

例10. 如图,已知:AB C

AB=,D是BC上一点,且

?中,AC

=,,求BAC

∠的度数。

AD=

CA

DC

DB

A

B

C

D

分析:题中所要求的BAC ∠在AB C ?中,但仅靠AC AB =是无法求出来的。因此需要考虑DB A D =和CA DC =在题目中的作用。此时图形中三个等腰三角形,构成了内外角的关系。因此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外角关系定理来求。 解:因为AC AB =,所以C B ∠=∠ 因为DB A D =,所以C DAB B ∠=∠=∠;

因为CD CA =,所以CDA CAD ∠=∠(等边对等角) 而 DAB B ADC ∠+∠=∠ 所以B DAC B ADC ∠=∠∠=∠22, 所以B 3B AC ∠=∠

又因为 180=∠+∠+∠BAC C B

即 180B 3C B =∠+∠+∠ 所以 36B =∠ 即求得 108BAC =∠

说明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沟通本题中角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把边的关系转化成角的关系是此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本质所在。本条性质在解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后边的解题中将进一步体现。

2. 注意“等边对等角”是对同一个三角形而言的。

3. 此题是利用方程思想解几何计算题,而边证边算又是解决这类

题目的常用方法。

例11. 已知:如图,AB C ?中,AB CD AC AB ⊥=,于D 。求证:

DCB 2B AC ∠=∠。

A 1 2

D B

C

E

3

分析:欲证角之间的倍半关系,结合题意,观察图形,BAC ∠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于是想到构造它的一半,再证与DCB ∠的关系。 证明:过点A 作B C AE ⊥于E ,AC AB =

所以BAC 2

1

2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 因为 90B 1=∠+∠

又AB CD ⊥,所以 90CDB =∠

所以 90B 3=∠+∠(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所以31∠=∠(同角的余角相等) 即DCB 2B AC ∠=∠ 说明:

1. 作等腰三角形底边高线的目的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构造角的倍半关系。因此添加底边的高是一条常用的辅助线;

2. 对线段之间的倍半关系,常采用“截长补短”或“倍长中线”等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对角间的倍半关系也同理,或构造“半”,或构造“倍”。因此,本题还可以有其它的证法,如构造出DCB ∠的等角等。

例12.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DE ⊥AB ,DF ⊥AC ,E 、F 分别是垂足。求证:AE =AF 。

A

E F B

D

C

证明:因为AC AB =,所以C B ∠=∠ 又因为AC DF AB DE ⊥⊥, 所以 90CFD BED =∠=∠

又D 是BC 的中点,所以DC DB = 所以)AAS (CFD DEB ??? 所以CF B E =,所以A F A E =

说明:证法二:连结AD ,通过??AED A FD ?证明即可

例13. 如图,AB C ?中, 100=∠=A AC AB ,,BD 平分ABC ∠。

求证:B C B D AD =+。

A

D

1 B 2

E F

C

分析一: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在BC 上截取B D B F =,只需证明AD CF =,

考虑到21∠=∠,想到在BC 上截取B A B E =,连结DE ,易得,则有FD A D =,只需证明CF DE =,这就要从条件出发,通过角度计算

可以得出DE DF CF ==。

证明一:在BC 上截取B D B F B A B E ==,,连结DE 、DF 在AB D ?和EB D ?中,B D B D 21B E B A =∠=∠=,,

80

DEF 100

A BED DE AD )SAS (EBD ABD =∠∴=∠=∠=∴???∴,

又 100A AC AB =∠=, 40)100180(2

1C ABC =-=∠=∠∴ 20402

121=?=∠=∠∴ 而B F B D =

80)20180(2

1)2180(2

1BDF BFD =-=∠-=∠=∠∴

AD

BD FC BF BC FC

DF DE AD FC DF C FDC 404080C DFE FDC 40C 80DFE DF

DE 80DFE DEF +=+=∴===∴=∴∠=∠∴=-=∠-∠=∠∴=∠=∠∴=∴=∠=∠∴

即B C B D AD =+

例题14:如图,可以考虑延长BD 到E ,使DE =AD ,这样BD +AD=BD+DE=BE ,只需证明BE =BC ,由于 202=∠,只需证明

80BCE E =∠=∠

A

D E 1 B 2

F

C

3 4 5 6

易证 6020100180ADB EDC =--=∠=∠, 120BDC =∠,故作BDC ∠的角平分线,则有FB D A B D ???,进而证明DFC DEC ???,从而可证出 80E =∠。

证明二:延长BD 到E ,使DE =AD ,连结CE ,作DF 平分BDC ∠交BC 于F 。

由证明一知: 100A 2021=∠=∠=∠, 则

12060180BDC 603660201001803=-=∠=∠=∠=--=∠,,

DF 平分 6054BDC =∠=∠∴∠

606543=∠=∠=∠=∠∴,在AB D ?和FB D ?中 43B D B D 21∠=∠=∠=∠,, )ASA (FBD ABD ???∴

100A BFD FD AD =∠=∠=∴,,而DE DF DE AD =∴=, 在DEC ?和DFC ?中,DC DC 65DF DE =∠=∠=,, )SAS (DFC DEC ???∴

80100180BFD 180DFC E =-=∠-=∠=∠∴ 在B CE ?中, 803202=∠=∠,

BCE E BCE ∠=∠∴=∠∴,

80 B C B D AD B E B C =+∴=∴,

说明:“一题多证”在几何证明中经常遇到,它是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水平的有效途径,读者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体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例15. 如图,AB C ?是等边三角形,BC BD 90CBD ==∠, ,则1∠的度数是________。

C

A 1

D

B

2 3

分析: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图形中角的度数是等边三角形性质的重要应用。

解:因为AB C ?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 60ABC BC AB =∠=, 因为B C B D =,所以B D A B = 所以23∠=∠

在AB D ?中,因为 60ABC 90CBD =∠=∠, 所以 150ABD =∠,所以 152=∠ 所以 75ABC 21=∠+∠

=∠

例16.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中线的交点在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如图,在AB C ?中,AC AB =,D 、E 分别为AC 、AB 边中点,BD 、CE 交于O 点。求证:点O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分析:欲证本题结论,实际上就是证明OC OB =。而OB 、OC 在AB C ?中,于是想到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角等,那么问题就转化为证含有

21∠∠、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因为在AB C ?中,AC AB =

所以ACB AB C ∠=∠(等边对等角)

又因为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所以EB DC =(中线定义) 在BCD ?和 CB E ?中,

??

?

??=∠=∠=)(CB BC )(EBC DCB )(EB DC 公共边已证已证 所以)SAS (CBE BCD ???

所以2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所以OC OB =(等角对等边)。 即点O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说明:

(1)正确地理解题意,并正确地翻译成几何符号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特别是把“在

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正确地理解成“OB =OC ”是关键的一点。

(2)实际上,本题也可改成开放题:“△ABC 中,AB =AC ,D 、E 分别为AC 、AB 上的中点,BD 、CE 交于O 。连结AO 后,试判断AO 与BC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其解决方法是和此题解法差不多的。 例17. AB C ?中, 120A AC AB =∠=,,AB 的中垂线交AB 于D ,交CA 延长线于E ,求证:BC 2

1

DE =。

分析:此题没有给出图形,那么依题意,应先画出图形。题目中是求线段的倍半关系,观察图形,考虑取BC 的中点。

证明:过点A 作BC 边的垂线AF ,垂足为F 。

E A 3 1 2 D B

F

C

在AB C ?中, 120BAC AC AB =∠=, 所以 30C B =∠=∠

所以BC 2

1BF 6021==∠=∠

,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所以 603=∠(邻补角定义)。 所以31∠=∠

又因为ED 垂直平分AB ,所以 30E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AB 2

1

AD =

(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

。 又因为AB 21AF =(直角三角形中 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

半)。

所以A F A D =

在ABF Rt ?和AED Rt ?中,

??

?

??=∠=∠=∠=∠ 90ADE AFB )

(AD AF )

(31已证已证 所以)ASA (AED Rt ABF Rt ??? 所以B F ED = 即BC 2

1ED =。

1

3

例18:如图,在△ ABC 中,AB=AC ,延长AB 到D ,使BD=AB ,取AB 的中点E ,连接CD 和CE. 求证:CD=2CE

分析:

(ⅰ)折半法:取CD 中点F ,连接BF ,再证ΔCEB ≌ΔCFB.这里注意利用BF 是ΔACD 中位线这个条件。

证明:取CD 中点F ,连接BF

∴ BF=1

2 AC,且BF ∥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 ∠ACB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 AB=AC

∴ ∠ACB =∠3 (等边对等角) ∴ ∠3=∠2 在ΔCEB 与ΔCFB 中,

BF=BE

∠3=∠2 CB=CB

∴ ΔCEB ≌ΔCFB (SAS)

∴ CE=CF=1

2 CD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即CD=2CE (ⅱ)加倍法

证明:延长CE到F,使EF=CE,连BF.

在ΔAEC与ΔBEF中,

AE=BE

∠1=∠2 (对顶角相等)

CE=FE

∴ΔAEC≌ΔBEF (SAS)

∴ AC=BF, ∠4=∠3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BF∥A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CB+∠CBF=180o,

∠ABC+∠CBD=180o,

又AB=AC ∴∠ACB=∠ABC

∴∠CBF=∠CBD (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ΔCFB与ΔCDB中,

CB=CB

∠CBF=∠CBD

BF=BD

∴ΔCFB≌ΔCDB (SAS)

∴ CF=CD

即CD=2CE

说明:关于折半法有时不在原线段上截取一半,而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得到原线段一半的线段。例如上面折道理题也可这样处理,取

AC中点F,连BF(如图)(B为AD中点是利用这个办法的重要前提),然后证CE=BF.

(4)证明线段相互垂直

例19:已知:如图,A、D、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ΔADC、ΔBDO为等腰三角形,AO、BC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本题没有直接给出待证的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先根据已知条件推断出结论,然后再证明所得出的结论正确。通过观察,可以猜测:AO=BC,AO⊥BC.

证明:延长AO交BC于E,在ΔADO和ΔCDB中

AD=DC

∠ADO=∠CDB=90o

OD=DB

∴ΔADO≌ΔCDB (SAS)

∴ AO=BC, ∠OAD=∠BC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AOD=∠COE (对顶角相等)

∴∠COE+∠OCE=90o

∴ AO⊥BC

全等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证明题专训

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1、已知:如图,AD =AE ,AB =AC ,∠DAE =∠BAC .,求证:BD =CE . 2、已知:如图,△ABC 中,AD ⊥BC 于D ,E 是AD 上一点, BE 的延长线交AC 于F ,若BD=AD ,DE=DC 。求证:BF ⊥AC 。 4、如图:AE=BD ,AB=DE ,求证:∠A=∠D 5、在△ABC 中,∠ACB=90°,AC=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6、已知: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以AC 和BC 为边在AB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 △ACM 和△BCN ,连结AN 、BM ,分别交CM 、CN 于点P 、Q .求证:CP=CQ . 7、已知:如图,AB//DE ,AE//BD ,AF=DC ,EF=BC 。求证:∠C=∠F 。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9、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10、如图,在Rt △ABC 中,在斜边AB 上截取AE=AC ,BD=BC ,求∠DCE 的度数。 11、在△ABC 中,∠A =90°,AB=AC ,D 为BC 的中点. (1)如图1,E ,F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BE=AF ,求证:△D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如图2,若E ,F 分别是AB ,CA 延长线上的点,仍有BE=AF ,其他条件不变,?那么△DEF 是否仍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 12、如图,△ABC 中,D 是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F ,交AC 的平行线BG 于G 点,DE⊥DF,交AB 于点E ,连结EG 、EF.(1)求证:BG =CF. (2)请你判断BE+CF 与EF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13、如图,已知∠BAC=90o,AD ⊥BC, ∠1=∠2,EF ⊥BC, FM ⊥AC,求证:FM=FD 。 图1 图2 F E D C B A G C B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教案

《1 等腰三角形》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运用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历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益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证明及应用.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A C A B I 作一条直线L ,在L 上取点A ,在L 外取点B ,作出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 ,连结AB 、BC 、CA ,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这个结论由学生共同探究得出的)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三.随堂练习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要点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2.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性质是: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二.新课学习

史上最全!!!!相似三角形难题精选

相似三角形难题精选 模块一:相似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过点B作射线BB1∥AC.动点D从点A出发沿射线AC方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E从点C 沿射线AC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过点D作DH⊥AB于H,过点E作EF⊥AC交射线BB1于F,G是EF中点,连接DG.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AD=AB,并求出此时DE的长度; (2)当△DEG与△ACB相似时,求t的值. 如图,在△ABC中,ABC=90°,AB=6m,BC=8m,动点P以2m/s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AC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1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CB向点B移动.当其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1)①当t=2.5s时,求△CPQ的面积; ②求△CPQ的面积S(平方米)关于时间t(秒)的函数解析式; (2)在P,Q移动的过程中,当△CPQ为等腰三角形时, 求出t的值.

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6,BC=8,点D在边AB上运动,DE 平分CDB交边BC于点E,EM⊥BD,垂足为M,EN⊥CD,垂足为N. (1)当AD=CD时,求证:DE∥AC; (2)探究:AD为何值时,△BME与△CNE相似? 如图所示,在△ABC中,BA=BC=20cm,AC=30cm,点P从A点出发,沿着AB 以每秒4cm的速度向B点运动;同时点Q从C点出发,沿CA以每秒3cm的速度向A点运动,当P点到达B点时,Q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x.(1)当x为何值时,PQ∥BC? (2)△APQ与△CQB能否相似?若能,求出AP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计算和证明题集锦(全)

一、计算题: 1.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 若∠EDF=70°,求∠AFD 的度数 4. 如图,△ABC 中, 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 作DE ⊥BC 于E ,若BE=AC,BD=1/2,DE+BC=1, 求∠ABC 的度数 7. 如图,△ABC 中, AD 平分∠BAC ,若AC=AB+BD 求∠B :∠C 的值 二、证明题 8、如图,△ABC 中,∠ABC,∠CAB 的平分线交于点P , 过点P 作DE ∥AB ,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求证:DE=BD+AE 9、如图,△DEF 中,∠EDF=2∠E ,FA ⊥DE 于点A ,问:DF 、AD 、AE 间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10、如图,△ABC 中,∠B=60°,角平分线AD 、CE 交于点O 求证:AE+CD=AC A B C D F E

11、11. 如图,△ABC中,AB=AC, ∠A=100°,BD 平分∠ABC, 求证:BC=BD+AD 12、12. 如图,△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ABD=∠ACD =60° 求证:CD=AB-BD 13、13.已知:如图,AB=AC=BE,CD为△ABC中AB 边上的中线 求证:CD=1/2 CE 14、如图,△ABC中,∠1=∠2,∠EDC=∠BAC 求证:BD=ED 15、如图,△ABC中,AB=AC,BE=CF,EF交BC于点G 求证:EG=FG 16、如图,△ABC中,∠ABC=2∠C,AD是BC边上的高,B到点E,使BE=BD 求证:AF=FC 17、如图,△ABC中,AB=AC,AD和BE两条高, 交于点H,且AE=BE 求证:AH=2BD 18、如图,△ABC中,AB=AC, ∠BAC=90°,BD=AB,∠ABD=30°求证:AD=DC 19、如图,等边△ABC中,分别延长BA至点E, 延长BC至点D,使AE=BD 求证:EC=ED 20、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BCD=180°AD、BC的延长线交于点F,DC、AB的延长线交于点E,∠E、∠F的平分线交于点H 求证:EH⊥FH

相似三角形解答题难题含答案个人精心整理

一、相似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1.如图,在Rt△ ABC中,∠ACB=90°,AC=3,BC=4,过 点B作射线BB1∥AC.动点D 从点A 出发沿射线AC方向 以每秒5 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E 从点C沿射线 AC 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过点D作DH⊥AB 于H,过点E作EF⊥ AC交射线BB1于F,G是EF中点, 连接DG.设点D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t 为何值时,AD=AB,并求出此时DE的长度; (2)当△DEG与△ACB 相似时,求t 的值. 点P从A点出发,沿着AB以每秒4cm的速度向B点运 动;同时点Q从C点出发,沿CA以每秒3cm 的速度向A 点运动,当P点到达B点时,Q 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 的时间为x. (1)当x 为何值时,PQ∥ BC? (2)△APQ 与△CQB能否相似?若能,求出AP的长; 若不能说明理由. 2.如图,在△ ABC中,ABC=90°,AB=6m,BC=8m, 动点P 以2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AC 向点C 移 动.同时,动点Q以1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CB向 点B移动.当其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移 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 秒. (1)① 当t=2.5s 时,求△ CPQ的面积; ② 求△ CPQ的面积S(平方米)关于时间t(秒)的函数 解析式; (2)在P,Q 移动的过程中,当△CPQ为等腰三角形 时,求出t 的值.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12cm,BC=6cm,点P 沿 AB 边从A 开始向点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点Q 沿DA 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P、Q 同 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 t <6)。 (1)当t 为何值时,△ 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 当t 为何值时,以点Q、A、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 3.如图1,在Rt△ ABC中,ACB=90°,AC=6,BC=8, 点D 在边AB 上运动,DE 平分CDB交边BC 于点E, EM⊥ BD,垂足为M,EN⊥CD,垂足为N. (1)当AD=CD 时,求证:DE∥AC; (2)探究:AD 为何值时,△BME与△CNE相似? 二、构造相似辅助线——双垂直模型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的坐标为(2,1), 正比例函数y=kx 的图象与线段OA 的夹角是45°,求这个 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7.在△ABC中,AB= ,AC=4, BC=2,以AB 为边在 C点的异侧作△ABD,使△AB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4.如图所示,在△ ABC中,BA=BC=20cm,AC=30cm ,

三角形的证明测试题(最新版含答案)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检测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命题: ①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重合;②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的最短边是底边;④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相等; ⑤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在△ABC 中,∠BAC =90°,AB =3,AC =4.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则BD 的长为( ) A.157 B. 125 C. 207 D.215 3. 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C 边上,且 , 则∠A 的度数为() A. 30° B. 36° C. 45° D. 70° 4.(2015?湖北荆门中考)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8或10 B.8 C.10 D.6或12 5.如图,已知, , ,下列结论: ①;② ; ③ ;④△ ≌△ . 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在△ABC 中,∠A ∶∠B ∶∠C =1∶2∶3,最短边cm , 则最长边AB 的长是() A.5 cm B.6cm C.5cm D.8 cm 7.如图,已知, ,下列条件 能使△≌△的是( ) A. B. C. D.三个答案都是 8.(2015·陕西中考)如图,在△ABC 中,∠A =36°,AB =AC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若在边AB 上截取BE =BC ,连接DE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证明题

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证明题 例1.如图,等腰△ABC中,AB=AC,D是AB边上一点,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BD=CE,DE交BC于F。 求证:DF=EF 分析:要证DF=EF,只需设法证明DF与EF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但由于DF所在的△DFB比EF所在的△EFC显然大,故应考虑添加 辅助线。 作DG∥AC,交BC于G,则∠DGB=∠ACB 从而∠DGF=∠ECF(等角的补角相等) 由AB=AC,得∠B=∠ACB 从而∠DGB=∠B,DG=BD=CE 在△DFG与△EFC中,∠DGF=∠ECF,∠DFG=∠EFC(对顶角相等) 故∠GDF=∠FEC 又DG=CE,所以△DFG≌△EFC 所以DF=EF 例2.如图,等腰△ABC中,AB=AC,D是BC上任一点,DE⊥AB于E, DF⊥AC于F。 求证:为定值。 分析:所谓定值是指不论点D在底边BC的何处,DE+DF的大小总是 等于已知的或隐含的某条线段的长,也就是说定值是一个常量。那么本题的 定值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考虑点D所在的特殊位置,当点D与点B重 合时,DE的长度为0,DF等于AC边上的高,可见,(DE+DF)的定值是腰上的高,因此,作△ABC的高BG,然后只需证明DE+DF=BG即可。 要证,可在BG上截取GH=DF,然后只需证BH=DE。连接DH,则只需证明△BDE≌△DBH。易知四边形DFGH是矩形,从而DH∥AC,∠BDH=∠C,∠BHD=∠DHG=90°=∠BED。又AB=AC,∠EBD=∠ABC=∠C,所以∠BDH=∠EBD。所以∠EDB=∠DBH。又BD为公共边,所以△BDE≌△DBH。 如果注意到高,联想到三角形面积,则 可采用如下简单的证法: 连接AD 则由,得: 又AB=AC 边上的高=定值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练习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练习题进门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 .9 =-B 5 =± 2. 3. ①任何正数的两个平方根的和等于0; ②任何实数都有一个立方根; ③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④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A.1个B.2个C.3个D.4个 4.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在边AB上,将矩形ABCD沿直线DE折叠,点A恰好落在边BC 上的点F处.若AE=5,BF=3,则CF的长是() A.9 B.10 C.12 D.15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3,2)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得点N,则点N的坐 标是() A.(1,1) B.(-1,1) C.(-1,-1) D.(1,-1) 6.一条河的宽度处处相等,小强想从河的南岸横游到北岸去,由于水流影响,小强上岸地点偏离目 标地点240m,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10m,那么该河的宽度为() A.450m B.350m C . 270m D.650m 7.关于x的一次函数y=kx+k2+1的图象可能是() A.B.C.D. 8.如图,直线y1=kx+b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相交,与直线y2=x-1相交于点M,且点M的横坐标为2, 则下列结论:①k<0; ②kb<0;③当x<2时,y1

y2=x-1 y1=kx+b 2 y x O M 1.等腰三角形 一、主要知识点 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证直角三角形全等除上述外还有HL)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 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点。 判定: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叫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 4、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 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二、重点例题分析 例1:如下图,在△ABC中,∠B=90°,M是AC上任意一点(M与A不重合)MD⊥BC,交∠ABC的平分线于点D,求证:MD=MA. 例2 如右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 例3:如图:已知AB=AE,BC=ED,∠B=∠E,AF⊥CD,F为垂足, 求证: ① AC=AD;②CF=DF。

三角形的证明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提高训练 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2 + J 3,腰长为1,则其底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________ . 12 .已知:如图,AB = AC,/A= 36°,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D,则下列结论:①/C= 72。:②总。是/AB C 的平分线;③AAB D 是等腰三角形;④ABCD 是等腰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3 .如图,已知在 AABC 中,AB = AC,/C= 30°,AB±AD,AD = 10 .以长为1、 . 2、2 ,5、3,中的三条线段为边长可以构成 个直角三角形 . (11题图) 二计算题 11 .如图,在△AEC,/C= 90° ZB= 15°,AB 的中垂线DE 交EC 于D,E 为垂足,若BD = 10 cm,^ UAC 等 于( )A. 10 cm B. 8 cm C. 5cm D. 2. 5cm 3 cm,_KU AC 的长等于( ) A. 2 2 cm B. 2.3 cm C. 3 2 cm D. 3 .. 3 cm (13题图) 14.如图,加条件能满足 AAS 来判断/ AC*/ABE 的条件是( A. / AEB = / ADC / C = / D B.Z AEB = / ADC CD = BE C. AC = AB AD = AE D . AC = AB / C =/ B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在△ ABD 和厶ACE 中,有下列四个论断:① AB= AC;②AD= AE ;③/ B =Z C ;④BD= CE 请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 下的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000^0的形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在△ ABC 中,AD= DE AB= BE,/ A = 80° 则/ DE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题图) (3题图) (4题图) 4.如图,/ AO =/ BO =15°,PC// OA PDLOA 若 PC = 4,贝U PD= .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则其顶角的度数为 _________________ 度. 6. 已知:如图,在厶ABC 中,AB=15m AC=12m AD 是/ BAC 的外角平分线,DE// AB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 E ,那么CE= _cm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人。是厶ABC 的中线,/ ADC= 45°,把△ ADC 沿 AD 对折,点 C 落在C 的位置,如果 BC=2, _则BC' = ______________ &在联欢晚会上,有 A 、B 、C 三名同学站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上,他们在玩一个游戏,要求在他们中间放一个木 ABC (6题图) (7题 (12题 图)

北师大版三角形的证明(全章节复习题)

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计算和作图. 3.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过程.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理解反证法并能用反证法推理证明简单几何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1.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作法 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b,BC=a. 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B,C为圆心,以b为半径画弧,两弧 相交于点A; 3.连接AB,AC. △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4.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要点诠释:(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 角(或直角).∠A=180°-2∠B,∠B=∠C=180 2 A ?-∠ . (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要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要点诠释: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一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的交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到底边两端上的距离相等. (4)等腰三角形顶点到两腰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距离相等. 要点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简单的说成: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要点诠释:(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和角关系.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 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

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等腰三角形的证明测试题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命题: ①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重合; ②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的最短边是底边; ④等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相等; ⑤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在△ABC中,∠BAC=90°,AB=3,AC=4.AD平分∠BAC交BC于点D,则BD的长为() A.15 7 B. 12 5 C. 20 7 D. 21 5 3. 如图,在△ABC 中,,点D在AC 边上,且,则∠A的度数为() A. 30° B. 36° C. 45° D. 70° 4.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8或10 B.8 C.10 D.6或12 5.如图,已知,,,下列结论: ①;②;③;④△≌△.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 在△ABC中,∠A∶∠B∶∠C=1∶2∶3,最短边cm,则最长边AB的长是() A.5 cm B.6 cm C.5cm D.8 cm 7.如图,已知,,下列条件能使△≌△的是() A. B. C. D.三个答案都是8.(2015·陕西中考)如图,在△ABC中,∠A=36°,AB=AC,B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在边AB上截取BE=BC,连接DE,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9.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周长是26,斜边上的中线长为2,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A.5 B.2 C. 4 5 D.1 10.如图,在△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交AB于点E ,如果cm ,那么△的周长是() A.6 cm B.7 cm C.8 cm D.9 cm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所示,在等腰△ABC中,AB=AC, ∠BAC=50°, ∠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点C沿EF折叠后与点O重合,则∠OEC的度数是 . 12.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点恰好是此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则此三角形是___ ___三角形. 13.(2015?四川乐山中考)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DE垂直平分AB,已知∠ADE=40°,则∠DBC=________°. 14.如图,在△ABC 中,,AM 平分∠,cm,则点M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_. 15.如图,在等边△ABC中,F是AB的中点,FE⊥AC于E,若△ABC的边长为10,则 _________,_________. 16.(2015?江苏连云港中考)在△ABC中,AB=4,AC=3,AD是△ABC的角平分线, 则△ABD与△ACD的面积之比是. 17. 如图,已知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则 . 18.一副三角板叠在一起如图所示放置,最小锐角的顶点D恰好放在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 边AB上,BC与DE交于点M,如果∠ADF=100°,那么∠BMD为度.

初中数学三角形证明题练习及答案

三角形证明题练习 1.如图,在△ABC 中,∠C=9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与D ,交BC 于E ,连接AE ,若CE=5,AC=12,则BE 的长是( ) 2.如图,在△ABC 中,AB=AC ,∠A=36°,BD 、CE 分别是∠ABC 、∠BCD 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 3.如图,在△ABC 中,AD 是它的角平分线,AB=8cm ,AC=6cm ,则 S △ABD :S △ACD =( ) 4.如图,在△ABC 中,AB=AC ,∠A=40°,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连接BE ,则∠CBE 的度数 为( ) 5.如图,在△ABC 中,AB=AC ,且D 为BC 上一点,CD=AD ,AB=BD ,则∠B 的度数为( ) 6.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射线OC 平分∠AOD ,若∠AOC=35°,则∠BOD 等于( ) 7.如图,在△ABC 中,∠ACB=90°,BA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边于D ,若AB=10,AC=5,则图中等于60°的角的个数是( ) 8.如图,已知BD 是△ABC 的中线,AB=5,BC=3,△ABD 和△BCD 的周长的差是( ) 9.在Rt △ABC 中,如图所示,∠C=90°,∠CAB=60°,AD 平分∠CAB ,点D 到AB 的距离DE=3.8cm ,则BC 等于( ) A . 13 B . 10 C . 12 D . 5 A . 5个 B . 4个 C . 3个 D . 2个 A . 4:3 B . 3:4 C . 16:9 D . 9:16 A . 70° B . 80° C . 40° D . 30° A . 30° B . 36° C . 40° D . 45° A . 145° B . 110° C . 70° D . 35° A . 2 B . 3 C . 4 D . 5 A . 2 B . 3 C . 6 D . 不能确定

等腰三角形的证明习题及答案

M E D C B A 等腰三角形 一、选择题 1. 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ABC 中,DE 为中位线,则四边形BCED 的面积为( ) (A )32 (B )33 (C )34 (D )36 2. 如图,⊿ABC 和⊿C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B,C,D 在一条直线上,点M 是AE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tan ∠AEC=CD BC ;②S ⊿ABC +S ⊿CDE ≧S ⊿ACE ;③BM ⊥DM;④BM=DM.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 和6cm ,那么此三角形 的周长是 A .15cm B .16cm C .17cm D .16cm 或17cm 二、填空题 1. 边长为6cm 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________. 2.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一边长为4,那么,它的底边为 . 3. 在等腰Rt △ABC 中,∠C =90°,AC =1,过点C 作直线l ∥AB ,F 是l 上的一点,且AB =AF ,则点F 到直线BC 的距离为 . 4. 已知等边△ABC 中,点D,E 分别在边AB,BC 上,把△BDE 沿直线DE 翻折,使点B 落在点B ˊ处,DB ˊ,EB ˊ分别交边AC 于点F ,G ,若∠ADF=80o ,则∠EGC 的度数为 5. 如图6,在△ABC 中,AB=AC ,∠BAC 的角平分线交BC 边于点D ,AB=5,BC=6, 则AD=_______. 6.如图(四)所示,在△ABC 中,AB=AC ,∠B=50°,则∠A=_______。

培优专题等腰三角形含答案

9、等腰三角形【知识精读】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 有关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3. 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分类解析】 例1. 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C的中点,E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M是BE的中点。 分析:欲证M是BE的中点,已知DM⊥BC,所以想到连结BD,证 1∠ABC,而由CE=CD,BD=ED。因为△ABC是等边三角形,∠DBE= 2 1∠ACB,所以∠1=∠E,从而问题得证。 又可证∠E= 2 证明:因为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C的中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知识点苏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知识点 苏教版 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有关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

对的边也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3.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相似三角形难题集锦

相似三角形 1.如图,在△中,∠90°,3,4,过点B作射线1∥.动点D从点A出发沿射线方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E从点C沿射线方向以每秒3 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过点D作⊥于H,过点E作⊥交射线1于F,G 是中点,连接.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并求出此时的长度;(2)当△与△相似时, 求t的值. 2.如图,在△中,=90°,6m,8m,动点P以2的速度从A点出 发,沿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1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向点 B移动.当其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 (1)①当2.5s时,求△的面积;②求△的面积S(平方米)关于时 间t(秒)的函数解析式; (2)在P,Q移动的过程中,当△为等腰三角形时,求出t的值. 3.如图1,在△中,=90°,=6,=8,点D在边上运动,平分 交边于点E,⊥,垂足为M,⊥,垂足为N. (1)当=时,求证:∥;(2)探究:为何值时,△与△相似? 4.如图所示,在△中,==20,=30,点P从A点出发,沿着以每秒4的速度向B点运动;同时点Q从C点出发,沿以每秒3的速度向A点运动,当P点到达B点时,Q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x. (1)当x为何值时,∥? (2)△与△能否相似?若能,求出的长;若不能说明理由. 5.如图,在矩形中,12,6,点P沿边从A开始向点B以2的速度移动;点Q沿边从点D 开始向点A以1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6)。

(1)当t为何值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相似?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1),正比例函数的图 象与线段的夹角是45°,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7.在△中,,4,2,以为边在C点的异侧作△,使△为等腰直角 三角形,求线段的长. 8.在△中,,∠90°,点M是上的一点,点N是上的一点,沿着直 线折叠,使得点C恰好落在边上的P点.求证:::. 9.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的边在x轴上,边在y轴上,点B 的坐标为(1,3),将矩形沿对角线翻折B点落在D点的位置,且交 y轴于点E.那么D点的坐标为() A. B. C. D. 10..已知,如图,直线﹣2x+2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以为短边在第一象限做一个矩形,使得矩形的两边之比为1﹕2。 求C、D两点的坐标。

三角形的证明练习题

《三角形的证明》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则顶角为.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它的周长等于. 3. 命题:“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逆命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在△ABC中,已知AB=AC,AD是中线,∠B=70°,BC=15cm, 则∠BAC=,∠DAC=,BD=cm; 5. 已知,如图,O是△ABC的∠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OD∥AB交BC于D,OE∥AC交BC于E,若BC = 10,则△ODE 的周长为.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边的比是1∶2,则它的顶角等于() °°°° 7.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全等的是() A.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两个等边三角形 C.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D.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8. 到△ABC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ABC的() A.三边中线的交点 B.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C.三边上高的交点 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9. △ABC中,∠A∶∠B∶∠C=1∶2∶3,CD⊥AB于点D若BC=a,则AD等于()

2 1 2 3 2 3 3 10. 如图,△ABC中,AB=AC,点D在AC边上,且BD=BC=AD, 则∠A的度数为() °°°° 三、解答题(共30分): 11.已知: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C=BC,∠ACB=90°,直线l经过点C(点A、B都在直线l的同侧),AD⊥l,BE⊥l,垂足分别为D、E. 求证:△ADC≌△CEB. (7分) 12.已知:如图,点D是△ABC内一点,AB=AC,∠1=∠2. 求证:AD平分∠BAC.(10分) 13. 如图,△ABC中,点O是∠BAC与∠ABC的平分线的交点,过O作与BC平 行的直线分别交AB、AC于D、E.已知△ABC的周长为15,BC的长为6, 求 △ADE的周长. (13分) A B C D C B A E O D

(word完整版)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经典练习难题易错题(附详解)

相似三角形难题易错题 一.填空题(共2小题) 1.如图所示,已知AB∥EF∥CD,若AB=6厘米,CD=9厘米.求EF. 2.如图,?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在AB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E,连接OE交BC于点F.若AB=a,AD=c,BE=b,则BF=_________. 二.解答题(共17小题) 3.如图所示.在△ABC中,∠BAC=120°,AD平分∠BAC交BC于D.求证:. 4.如图所示,?ABCD中,AC与BD交于O点,E为AD延长线上一点,OE交CD于F, EO延长线交AB于G.求证:.

5.一条直线截△ABC的边BC、CA、AB(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D、E、F.求证:. 6.如图所示.P为△ABC内一点,过P点作线段DE,FG,HI分别平行于AB,BC和CA,且DE=FG=HI=d,AB=510,BC=450,CA=425.求d. 7.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BD,AC交于O点,过O的直线分别交AB,CD 于E,F,且EF∥BC.AD=12厘米,BC=20厘米.求EF.

8.已知:P为?ABCD边BC上任意一点,DP交AB的延长线于Q点,求证:. 9.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MN∥BC,且MN与对角线BD交于O.若AD=DO=a,BC=BO=b,求MN. 10.P为△ABC内一点,过P点作DE,FG,IH分别平行于AB,BC,CA(如图所示). 求证:.

11.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B∥CD,AB<CD.一条直线交BA延长线于E,交DC 延长线于J,交AD于F,交BD于G,交AC于H,交BC于I.已知EF=FG=GH=HI=IJ,求DC:AB. 12.已知P为△ABC内任意一点,连AP,BP,CP并延长分别交对边于D,E,F. 求证:(1)(2)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不大于2,也至少有一个不少于2. 13.如图所示.在△ABC中,AM是BC边上的中线,AE平分∠BAC,BD⊥AE的延长线于D,且交AM延长线于F.求证:EF∥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