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

科学小实验
科学小实验

科学小实验

实验一、拉不开的书本

虽然没有用胶水粘起来,两本杂志却紧密地粘合在一起。

实验材料:任意书两本

实验步骤:

1.准备两本尺寸和页数都差不多的书。

2.将两本书每隔两三页互相交叉叠在一起。

2.让孩子试着将书沿着水平方向拉开。可以看到,无论孩子怎么使力就是拉不开。

奇妙科学原理

大气压力会使纸和纸紧贴在一起。纸和纸之间还有摩擦力,虽然每两张纸之间的摩擦力并不大,但整本书的纸张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却很大。

实验二、金鸡独立的硬币

一张薄薄的纸币,不但能站立在桌面上,还可以稳稳地放上一枚硬币不掉落。怎么会这样呢?

实验材料:一元硬币一枚,一张纸币(新)

实验步骤:

1.将纸币对折,角度保持在接近直角的位置,放上一枚硬币。

2.小心地捏住纸币两端,慢慢地往两边拉开。

3.在拉动纸币时,硬币会稍稍晃动,但当纸币被拉成一条直线时,硬币却不会掉下来。

奇妙科学原理

纸币渐渐被拉开的过程中,会和硬币之间产生摩擦,硬币的重心随之移动,以保持平衡。当纸币被拉成直线时,硬币的重心也刚好落在这条直线上,自然不会掉落。

做这个游戏时,请尽量使用新钞票,同时拉动纸币时力量要轻,速度要慢,这样成功的几率才会更高。

实验三、筷子圆圈舞

摩擦吸管所产生的静电,有时可以高达数千伏,在静电作用下,卫生筷就会跟着吸管转圈圈。

实验材料:吸管一根,餐巾纸一张,一次性筷子一根,台架子一个(任意表面光滑的小瓶罐)

实验步骤:

1.将一根一次性筷子放在台架上。小酱油瓶、牙签筒、糖罐等都可以当作台架,只要瓶罐有圆形的盖子,盖子够光滑就可以。

2.用面纸摩擦吸管五六次。

3.将吸管靠近一次性筷子的一头,一次性筷子就会被吸管牵引,吸管一动,筷子马上就会跟着动,好像追着吸管转圈圈。奇妙科学原理

吸管经过面巾纸摩擦后,就会带上负电荷。用这根吸管接近一次性筷子时,筷子上的正电荷会被吸管上所带的负电荷吸引而聚集到靠近吸管的那一端。筷子就变成了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

吸管的负电荷和筷子的正电荷相互产生了牵引作用,就造成了筷子追着吸管转圈圈的现象了。

面巾纸摩擦吸管所产生的电荷静止在吸管上,我们称之为静电,其电压有时可达数千伏。

此外,筷子上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一样多,只是因为受到带电

吸管的影响而暂时分开。

实验四、漏不出来的水

当杯子倒立过来时,满满的一杯水,却被一张纸拖住了,真让人惊讶!

实验材料:A4纸一张,装满水的杯子一个(为了便于观察,实验中用有颜色的茶水代替清水)

实验步骤:

1.杯子里装满水,再拿一张纸,把它剪成比杯口略大的尺寸后,盖在杯子上。

2.一边用手轻压着纸,一边慢慢将杯子倒过来,然后手放开纸,杯里的水可是一滴都不会漏哦!

奇妙科学原理

水的表面张力使杯子和纸完全闭合起来了。此时,杯里水对纸片的压力小于杯外的大气压力,因此,大气压力就帮纸片托住了水。

这么多的小实验快跟孩子一起玩吧~更多好玩的小实验,关注奇思妙想玩转发明课堂,带给你的孩子不一样的体验,科学的玩需,愉快地学习!

实验五、会游动的牙签

实验材料:●一盆清水●牙签●肥皂●方糖

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操作步骤:

1.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 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然后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实验六、不沉的纸船

实验材料:●两张白纸●蜡笔●大盆●水

思考:孩子们在做实验前,先想一想并大胆猜测一下,哪只小纸船会先沉入水中?

操作步骤:

1、选择两张大小相同的白纸,将其中一张叠成纸船;用蜡笔把另一张白纸正反两面涂满颜色,然后也叠成纸船。

2、然后把两只纸船同时放入水盆中,可以观察一下,比比看哪一只纸船最终不会沉入水底。

这又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用蜡笔把白纸涂满色之后,就相当于在白纸上覆盖了一层蜡。因为蜡的密度比水小,并且蜡是脂溶性的,不溶于水,所以涂了蜡的纸船不会被水浸透下沉。

实验七、橡皮筋上的“蜗牛”

实验材料:●橡皮筋●“蜗牛”(任何轻盈有环的物品)把“蜗牛”放入橡皮筋里,拉长橡皮筋

当我慢慢松开位置低的一侧时

大家看到“蜗牛”在慢慢往上爬吗?

“蜗牛”为什么会爬

因为小铁环和橡皮筋之间存在摩擦力,松开位置低的那一端的橡皮筋后,橡皮筋开始收缩,摩擦力带动小铁环一起向上收缩,就会在视觉上有一种“向上爬”的视觉效果。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一: 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 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六年级

框架承重实验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框架》 二、创新实验目的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框架”承载向下的压力。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基本框架,并发现三角形框架的稳定。 3.通过操作,进一步研究怎样把四边形框架加固,认识斜杆的作用,在活动中认识框架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胶水、用过的A4纸多张、施工线、1cm宽胶带、磅秤、重物等 四、实验创新之处 1.教材中是以木棒作材料进行捆扎来做框架的,这样不好体现承重的多少。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承重”二字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选用的材料是木棒,自然承重的观念在学生心理上已生成,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用废弃的A4纸来制作框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激情。 (四)实验操作 1.组装实验器材: (1)把A4纸卷成小纸筒状,要卷结实; (2)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来确定纸筒的长与短或卷多少根; (3)用胶水把纸筒粘牢; 2.制作框架 (1)首先设计自己小组的框架结构。 (2)根据需要把卷成的纸筒剪截。 (3)小组内合作,根据实验要求制作。 (4)框架斜杆每一面不能超过两根。 框架制作完成后,把承重的数据填入记录表格中。

3.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 (五)实验要求: 框架承重记录表记录表第小组 三、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1.亲自动手,形象、直观 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制作中动脑思考、改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增加了趣味,学生乐学,乐于参与 学生在参与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合作意识,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设计比课本上的实验更加有趣味性,学生乐学,乐于探究。

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1)神奇的牙签 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 操作: 1.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 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讲解: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创造:请你试一试,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它物质,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 (2)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 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手绢的秘密

思考:在水龙头下把手帕撑开摊平,打开水龙头,水是不是透过手帕而流下去呢?材料: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流程: 1、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让水冲在手帕上。 3、水流进杯子里约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说明: 1、从杯子上面冲水时,水会透过手帕流入杯内。 2、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不会流出来。 延伸: 如果盖住杯口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1.做测量实验,体验生活 学了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后,先估计一个鸡蛋的质量,然后用天平进行测量,看你估计的是否准确。再用天平称出10个鸡蛋的质量,算出每个鸡蛋的平均质量,与你估计的值进行比较。 2.做惯性实验,有惊无险 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张硬纸片,再在纸片上放一个鸡蛋,用手把硬纸片突然弹出去,鸡蛋会安全地掉进玻璃杯。 3.做惯性实验,判断准确 用生熟鸡蛋各一个,分别放在桌面上,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旋转,因为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固定,所以旋转平稳,而生鸡蛋由于惯性,摇晃不定,很快停止转动,由此可准确判断生鸡蛋熟鸡蛋。 4.做压强实验,直观明了

小学科学实验室布置方案

小学科学专用教室的设计与布局小学科学专用教室既是实验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校决定开展了以“营造教室文化,共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教室文化布置设计活动。现将实验室布置如下: 一、科学家的故事:2个(北墙柱子与窗户之间) 1、第一个称量地球的卡文迪许(90cm宽,100cm长) 英国人卡文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一百多年前,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推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为5.517),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常数。后人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在研究电学的时候,卡文迪许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试验仪器,根据身体各部位的麻木感觉,来估计电流的强弱。凭着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他发现了电荷的平方反比定律等重大电学规律。 卡文迪许还善于将科学应用于社会。他曾为火药仓库研究避雷装置,为国家造币厂研究减少金币磨损消耗的办法。 卡文迪许在科学上有那么多的贡献,可在生活上却被称作怪人。他腰缠万贯,但没有一件不掉扣子的衣服;他有一处宽大漂亮的住宅,却没有妻子儿女;他不善交际,见人会脸红,甚至连女仆也回避,因此还得罪过不少人。 他死后留下大量资料和手稿,麦克斯韦整理了五年,最后出版了《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 一生俭朴的卡文迪许留下大笔遗产,其中一部分由他的家族在1871年捐赠给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用这笔钱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对一百多年来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后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6人。 2、轮椅上的世界 ──史蒂芬·霍金剪影(90cm宽,100cm长)

50个科学小实验

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 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1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 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二、正文 (一)、实验设计意图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撩排开的水量”。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所需器材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量筒(量杯)、圆柱体、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盛水容器、接水桶、红墨水。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原教材中是以物体放入烧杯前后两次液面之差来理解物体“排开的水量”(见教材上一节),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太差,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果物体太小,或浸入水中太少,那么物体排开的水量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烧杯底面较大,导致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就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这样实验的直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有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有难处。 2、制作的简易溢水杯,对于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以及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首先,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准备。其次是通过量筒(量杯)测出每次实验排

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力秘“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 (1)溢水杯装满水; (2)接水桶放在溢水管口下方; 2、测出圆柱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填入记录表格中。 3、将圆柱体分别以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全部(分两次,只是深度不同)浸入溢水杯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并用量筒测出每次排开的水量,填入记录表中。 4、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 (1)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是什么原因?怎样计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吗? (3)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物体排开的水量与物体深入水中的深度到底是什么关系? 5、先测出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的重力,填入表格中;再将三个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再用量筒测出每个铁块排开的水量,填入表中。 6、求出三个铁块在水中各自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讨论: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一.《不湿的手绢》 准备:两只杯子、两块手绢 1.猜一猜。把两只里边塞着手绢的杯子采用不同的方式放入水中,哪快手绢会湿,那块不会湿? 2.做一做。把手绢紧紧塞入杯中,使手绢不会掉下来。一只杯子采用垂直倒扣放入水中,另一只杯子斜放入水中。结果是垂直放入水中的手绢没有湿。 3.说一说。告诉孩子这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流入,所以垂直放入水中的手绢没有湿。 4.玩一玩。让孩子用塑料袋兜空气,然后把口系上,感觉空气的存在。获得经验,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提示: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随时告诉孩子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二.《旋转的玻璃弹球》 准备:玻璃弹球、果酱瓶 把一个玻璃弹球放在桌面上,用一个果酱瓶口朝下把球扣上。你不必把瓶子反过来,就可以随意把瓶中的球移走,这怎么可能呢? 通过转动杯子让里面的球旋转起来。球被离心力压到了瓶壁上,并产生要突破旋转轨道外逃的倾向。如果你转动瓶子时稍微倾斜一些,那么狭窄的玻璃瓶口就能够制止球被甩到外面去。 三.《被缩短的勺子》 准备:勺子、碗、水 平行看一只装满水的水桶水面,将一把勺子垂直插入水中。水中的勺子,一下子就变短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错觉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被插入水中的勺子所反射的光线,不是以直线的方式进入眼帘的。光线在水面上被折射成为一个角度,所以才看到勺子的尖端比实际大大靠上。水域的水由于光的折射,看起来总是比实际深度浅很多。印第安人对这一点就知道得很清楚。他们用箭或矛在水中捕鱼时,总是向更深的地方瞄准。 四.《发声的酸奶杯》 在一只空酸奶杯底穿一个孔,把一段线穿进去,然后在里面用半根火柴横着把它固定住。线上抹上蜂蜡(用蜡烛即可)。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去摩擦它,它就会发出吱嘎吱嘎和嗡嗡的响声。发粘的蜡在手指抽动中摩擦。这个压力差别传递到了杯底,杯底像薄膜一样发生震荡,并在空气中产生声波。缓慢摩擦,声波亦缓慢低沉。快速摩擦,声波即会短暂间歇,从而发出高音。 五.《神奇的牙签》 思考: 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 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 操作: 1.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 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 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电磁铁的磁力》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电磁铁的磁力》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舜德小学秦少奇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和难点。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也是本节的关键和重点。 电磁铁的磁力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第2课。这节课既是对电磁铁的研究,又是对电磁铁听话的初步感知,是“听话的电磁铁”这一章承前启后的一节关键课。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教材是从各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不同,来引出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从而导入课题。导入平凡、无新颖。 (2)教材实验,用电磁铁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衡量电流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 (3)教材实验,用电磁铁逐项逐项、单项式试验它的磁力大小的。这当然无直观对比性,效率也不高。 (4)教材纯粹电磁铁实验,没有与单元课题《听话的电磁铁》巧妙的结合。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创新导入,魔术表演,将电池节数隐藏在背面操纵,磁力说增就增,说减就减,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创新装置,用电磁铁试验的对比项在同一个装置中同时进行,增强直观对比性,更能提高实验效率。 (3)创新材料,用大头针代替回形针,会更细致、准确地衡量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4)改进实验过程,首尾呼应,紧扣课题,与单元课题巧妙的结合。

4、实验器材 演示课件、一号电池8节、开关、电池盒8个、铁芯5个、大头针1盒、小烧杯3个、塑料夹子3个、带绝缘皮的铜线3米、自制装置板。 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1)实验原理: A、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 B、电磁铁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C、其他条件不变:电流越大,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2)实验装置平面图及装置说明如下: A、电池多少可根据实验需要自由更换; B、塑料夹套在横栏上夹住各种类型的电磁铁; C、接通电源后,电磁铁产生磁力吸起大头针,再用空玻璃杯装好被吸的大头针,断开电路后,就可以比较大头针的多少。 6、实验过程 实验一:魔术表演。点题: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二: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流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三:围绕课题电磁铁的磁力,探讨电磁铁线圈圈数与磁力大小的关系。(详见课件) 实验总结:归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概括这些因素与磁力大小的关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压缩空气实验设计 江门市陈白沙小学袁亦文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活动4《压缩空气》的内容。在学生认识了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定是存在的,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的基础上,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本实验是本节核心和难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课程安排的实验是拍皮球,给皮球充气,在实际实验中,小学生往往很容易一想到:皮球弹跳是由于橡皮胶的原因。实验不能直观的观察、感知弹跳是由于压缩空气的作用。另一实验中用注射器压缩空气,让学生感受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在实验中,多次使用的塑料注射器容易产生漏气,实验效果差。如用玻璃注射器,大力拍打活塞会出现玻璃炸裂,出现安全事故。同时在教学中,仅这两项实验体验还是不够的。 三、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之处 压缩空气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感受,但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应该是可行的,本实验设计做了大胆尝试,利用打气筒、可乐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可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通过观察、体验,让学生知道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可以产生巨大的力。 本实验坚持“简单”的课堂,慎重选用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为了保证安全,实验用一根约2米长的棉绳,把可乐瓶与固定物连在一起,可乐瓶不会飞出安全范围,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 四、实验器材

一个可乐瓶、一条两米长的棉绳、一支打气筒、控制空气进出的阀门与架子、喷嘴。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阀门固定在架子上,阀门的开关通过拉手控制。通过喷嘴与阀门控制,在打开阀门前,空气只能进不能出,用打气筒把气压进可乐瓶里。 (2)用2米长的棉绳把一头系在可乐瓶颈,另一头系在架子上,以保证瓶子不会飞出安全区域,确保实验的安全。 六、实验过程: (1)用棉绳把瓶子与控制架子连起来,棉绳一端系在瓶颈上,另一端系在控制架子上。 (2)把喷嘴拧紧在可乐瓶口,然后装在阀门架子上。 (3)先让学生感受打气筒压出的气,把打气筒接上阀门后,往可乐瓶打气。 (4)在打气的过程中,让学生分几次挤压可乐瓶,感受到由于压进了空气越来越多,瓶身越来越坚硬。 (5)压进一定量的气体后,打开阀门,可乐瓶飞出去,棉绳把瓶子拉回地下。 七、实验效果 本实验具有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开放性能力性和创造性,研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压缩空气可以产生巨大的力。 八、实验拓展 本实验可以引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的科技探究活动《水火箭的制作和发射》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具有独立的传授特色,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观察、思维、动手能力。实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的设计或者实验材料的选用,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身居一线的科学教师因地制宜进行改进。其实这种改进就是创新。 一、改进实验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方式就是老师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详细而周密地告知学生,甚至将实验现象、结果也公布于众,学生只“照方抓药”动动手就完事。如鄂教版五下第12课《怎样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实验,验证性实验如案例方法是:1.老师先告诉了实验结果,用水冲叶轮,水轮就会转动起来。2.出示实验材料。3.告诉注意的几点。4.老师演示、学生观察。5.总结验证结论。而这种验证实验,是走过场,平淡枯燥。如果改用探究性实验,水分两色,效果明显不一样。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在老师启发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其探究性实验方法是:1.提出问题:用水冲洗、水轮能转动吗?转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一猜; 3.制定研究计划(1)实验方法、对比法;(2)器材选用是:小水轮、水、水杯;(3)需要改变 的是:水冲的高度; 4.实验记录; 用水冲水轮转动快慢记录表 5.实验操作并收集证据,学生观察并轮流实验、作好记录; 6.分析与论证,师生共同分析论证、推断,得出结论; 7.总结和评价; 8.结合水力发电进行拓展与交流。 二、改进实验材料,选择“活性”材料为好 所谓“活性”材料,就是在大自然选取的有生命力的材料。它的音容笑貌未变,学生能直接感观,拓展新知。 如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课《观察蛙在水中运动是蹼足的作用》。我们必须走出教室,去池塘或河边选择“活性”材料,亲眼目睹青蛙蹼足是怎样游泳的。同学们会瞪大眼睛,细心观察,从中去发现,了解蹼像船桨,是帮助游泳的。有的学生还发现蛙腹内充足气,以增强水面浮力,学生智力自然拓展,效果倍增,老师授课轻松,学生也感快乐。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乐山市县街小学安琥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摩擦力的秘密》 一、实验名称: 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本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当物体的接触面的状态不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也不同。因此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也可以以改变物体接触面的不同状态开始。使物体接触面变光滑和变粗糙,通过测量小车的运动(平行拉动和下降运动)形成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当接触面不同的时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也会不同,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改变接触面的状态,可以增大或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三、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状况,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四、实验器具 小车,木板,测力计,砂纸,尺子,书 五、实验操作: 小组活动一:探究如何减小摩擦力 材料:小车、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木板(在木板一面粘上粗砂纸)

操作指南:把小车翻过来,连接上测力计,在木板的中间画上一条线,固定小车和测力计,拖动木板,让翻过来的小车分别在光滑板表面上,粗糙的表面上拖动,匀速拖到白线时读测力计的数字,并记录,再把小车放正(轮子朝下)再做一做。 相同的条件:小车测力计 不同的条件:光滑的表面粗糙的表面小车的正反面 实验结论: 1、接触面越粗糙,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越光滑,拉动小车所用的力越小,(摩擦力越小) 3、接触面能滚动时,所用的拉力更小(滚动摩擦时摩擦力更小) 小组活动二:改变小车的状况探究摩擦力。 (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 材料:小车、斜面。 操作指南:搭一个斜面,第一次让小车轮子朝上沿着斜面滑下去,第二次让小车轮子朝下沿着斜面滚下去,比较两次小车行驶的速度,说明什么道理?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 平昌县鹿鸣小学孙晓兰

实验设计意图: 1.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得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2.通过实验,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所需器材: 水槽(也可用水盆等无盖的容器代替),去底的塑料瓶,乒乓球,水,塑料袋。 实验创新之处: 1.变零散的个体为整体,增强了连贯性。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四个小实验:一是用注射器往水里注入空气,有气泡产生;二是用塑料袋兜空气;三是杯底塞紧纸巾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巾会不会湿;四是想办法把装入塑料瓶的气球吹大。我设计的实验从开课的设疑导入到最后的巩固感知都是同一装置,贯穿整堂课使用,更有连续性。 2.变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可信度。通过我的改进,学生能借助“你想让乒乓球在哪个位置就在哪里”这个游戏看到水中乒乓球的位置发生改变,使实验现象更直观,形象,很轻松就找到了这里面的秘密就是:空气占据空间。能通过“让乒乓球反复的听我们的使唤”这个游戏自己亲手将塑料袋的空气赶到塑料瓶,再让塑料瓶的空气回到塑料袋中,使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 3.变厌学为乐学,增强趣味性。改进后的实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通过两个游戏变得看得见,也摸得着。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此顾彼,增强知识的联系性。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提高了实验的

成功率和实验效果,使学生轻松掌握本节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以后的学习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埋下伏笔,增强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 实验步骤: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如果用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此环节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含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从中找到答案。在发给学生的塑料瓶中分为两类:一些瓶盖是完整的,一些瓶盖有孔。学生实验后的答案也就有两种,水底和水面上。学生会很好奇的去寻找为什么不同,瓶盖完整的空气在瓶里占据了空间,水出去,乒乓球下沉;瓶盖有孔的空气出来了,乒乓球仍然在水面上。 2.设疑“能不能让乒乓球听我们的使唤,想让它在哪里就在哪里”,学生动手实验,瓶盖完整的,先将塑料瓶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在水底;再松开瓶盖随即盖紧,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打开瓶盖,乒乓球浮出水面。瓶盖有空的先用手捂住孔,将塑料瓶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在水底;再松开捂住的小孔随即捂紧,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松开,乒乓球浮出水面。做完后小组讨论“乒乓球能听我们使唤的秘密是什么?”,就是:空气占据空间。 3.设疑“能不能让乒乓球反复的听我们的使唤?”这时分发实验材料塑料袋。教材上有用塑料袋兜满空气的实验,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小学科学作业设计

浅谈小学科学作业设计 新教材标准指导要求调动学生科学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学生课堂 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的检阅手段。学生认真完成课外作业,有助于巩固和消化课上所学的知 识并通过学习形成技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在创设有趣的课堂之外重构科学作业设计,就要改变传统作业纸上谈兵的特点,给作业加点“新”味,让学生享受作业的过程,作业也不再是一种烦人的负担,焕发 出科学课堂该有的动力和活力,让学生能在自觉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那如何在新 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可以尝试了以下几种作业形式: 一、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合作、讨论为基本形式,运 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能极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在完成探究式的作业过程中,由于其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不同,不同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所感所思,而且他们也会发现同伴的探究积累也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 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就能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 例1 电磁铁的磁力(六上第三单元) 本探究活动的任务是:通过设计研究计划并实验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 圈数关系。要求每6人为一个研究小组,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来进行。 (1)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 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并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 □线圈圈数□电池多少□有无铁芯 (2)建立假说: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如果,磁力大,如果,磁力小。

13个简单易学的科学小实验

简单易学的科学小实验 一.烧不断的棉线 思考:为什么棉线烧不断? 材料:棉线一根、清水一杯、食盐、筷子、火柴 操作:1、在一杯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2、将一根棉线放入配制好的浓盐水里浸泡一下,拿出来放在桌上晾干。 3、将晾干后的棉线用手提起,点燃一根火柴去烧棉线。 4、棉线从下端一直燃烧到上端,但烧过后的线灰仍象一根线一样没有被烧断 二.烧不断的棉线 思考:为什么棉线烧不断? 材料:棉线一根、清水一杯、食盐、筷子、火柴 操作:1、在一杯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 2、将一根棉线放入配制好的浓盐水里浸泡一下,拿出来放在桌上晾干。 3、将晾干后的棉线用手提起,点燃一根火柴去烧棉线。 4、棉线从下端一直燃烧到上端,但烧过后的线灰仍象一根线一样没有被烧断。 三.糖的燃烧 思考:小朋友,糖可以燃烧吗?什么条件下糖才可以燃烧? 材料:糖1—2块、火柴1盒、烟灰少许、盘子1个 操作:1 将方糖放在盘子上,用火柴点燃,观察糖是否燃烧 2 在糖上放烟灰少许用火柴点燃,观察糖是否燃烧 三.水制放大镜 思考:水也能当放大镜,你知道吗?

材料:水、保鲜膜、大碗1个、彩色珠子 操作:1. 把彩色珠子放入碗中,用保鲜膜封住碗。 2. 用手轻轻把碗口上面的保鲜膜向下按一些,使保鲜膜成倒锥形。 3. 将水倒在保鲜膜上,通过水看碗中的物体,观察彩色珠子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四.汤匙变磁铁 思考:你知道金属汤勺为什么变成了磁铁? 材料:金属汤匙、磁铁、铁钉、曲别针 操作:1、用金属汤勺去吸铁钉、曲别针 2、准备一支金属汤匙,手里拿一块磁铁慢慢地在汤匙上来回摩擦。 3、汤勺将铁钉、曲别针吸起来了 4、将汤匙在桌子上一敲,汤匙的磁力又消失了 五.会自动倒下的一摞硬币 思考:横放在桌上的一叠硬币为什么会自动倒下呢? 材料:十枚硬币、磁铁 操作:1. 将十枚硬币叠成整齐的圆柱形横放在桌面上 2. 拿磁铁在硬币的上方2—3厘米高的地方接近桌面上这叠横放的硬币 3. 横放在桌面上的硬币自动倒下 六.不同的承载量 思考:为什么卡纸变形后,它的承载量会不同 材料:纸卡1张(30×20cm)、相同高的纸盒两个、硬币若干枚 操作:1、一张卡纸悬空平放在相同高度的纸盒上,纸上只能放两枚硬币。 2、把纸卡折成波浪形状,架在相同高的纸盒上,波浪形状的卡纸上能放多枚硬币。 七.神奇墨水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教案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 二、参加教师所在单位 珙县珙泉中心校梁红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地位与作用 《神奇的小电动机》这一实验课题,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的第五节。他是在学习了电磁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能量的转化。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该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它让学生从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为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用一只倒扣的杯子和两根橡皮筋作固定装置,将转子安放在铁丝支架和“v”形电线架上,连接电池开关,使转子转动起来。并通过改变电磁铁的远近和电流的大小来改变转速;通过改变电磁铁的电极来改变转子转动的方向。 实验的不足之处: A、装置图虽简单,但难操作。倒“v”字线头与铁丝支架高度仅靠 两根橡皮筋难统一高度,从而导致转子转不起来或转动过程中掉落下来。 B、由于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手持磁铁,易造成遮挡,阻碍了学生

对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的观察,不易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成功率低,很多教师都不易将实验成功演示。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A、改进固定支架,使转子无论怎样都不会掉落。 B、增加了一个固定磁铁的支架,让学生便于观察。 C、增加一条有色毛线,更利于学生通过毛线的转动情况,得知转 子的转动方向和转动快慢。 D、能更好与初中物理实验中的电机部分相衔接。 4、实验器材 转子、电池组、导线、开关、彩线、电板、磁铁、小电动机模型5、实验原理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6、实验过程 A、安转支架和电路 B、安放转子 C、让小电动机转子转动起来。 D、改变转子转动方向和快慢。 7、实验效果 成功率高,便于学生通过观察,效果好。 8、自我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组装的创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趣很浓,提高了可视度和实验的成功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是一门有趣的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说课稿-运动起来会怎样

检验人呼吸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教师姓名:学校名称:教材版本:教科版 【实验教材分析】 本实验出自于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的第三课《运动 起来会怎样一》一课,从整个单元的编排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呼吸时 空气中氧气含量是有变化的,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实验原理】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呼吸需要消耗氧气,呼吸次数越多,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 2、木条燃烧需要氧气,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会熄灭。 知识与目标: 1、合理地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 、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实验教学重难点】 实验重点: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 【实验教学创新】 原实验的不足: 1、将点燃的木条放入到呼吸多次的空气中时,木条仍可以长时间燃烧。 2、学生在吹气的同时还要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那么到底是该吹气呢还是 该收集气体?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气球、橡胶管和吹气面罩组装成气体暂时储存装置来 加以改进。实验时,只需学生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吸入的空气全部吹入气球内即

可,如果要多次呼吸的空气,那么就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反复呼吸气球内的空气 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肺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往气球内吹气也更加地简单, 你想收集多少气体就收集多少气体,只要你的气球够大,最后这个装置还可以将 吹气与收集气体的步骤分开,先吹气再收集气体。 原实验的不足: 3、教材出示的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太过繁琐,学生一只手要拿集气瓶, 一只手要控制导管吹气,最后还要一只手盖玻璃片,实在不易操作。 4、学生吹气力度不易把控,吹气力度过大,会导致水花四溅,水溢到桌面 难以处理;吹气力度不足又把集气瓶中的出排不出来。 改进: 针对这两点,我选择用集气瓶、橡胶塞和玻璃导管组装成新的排水装置来加 以改进。实验时只需将集气瓶装满清水,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 管即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操作难度,还可以避免学生吹气力度过大 而导致的水花四溅。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 装满清水的排水装置 2 套、集气瓶 1 个、玻璃片 3 张、气体暂时储存装置 1 套、金属夹 1 个、木条 1 根、废液缸 1 个、打火机 1 个、抹布 1 张、水槽 1 个 【实验步骤】 1、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取集气瓶一个、玻璃片 1 张,将玻璃片盖在集气 瓶口,贴上标签,新鲜空气收集完成。 2、收集一瓶只呼吸过一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 气,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 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3、收集一瓶呼吸过多次的空气:取气体暂时储存装置一套,先深吸一口气, 然后将其呼至气球中,紧接着用手捏住鼻子,用嘴继续呼吸气球内的空气。取排水装置一套,将导管连接至离瓶底较远的那一支玻璃管,然后将气球内的空气通过排 水法收集气到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贴上标签。

(完整版)小学生爱做的100个科学小实验

小学生爱做的100个科学小实验 ¤ 开水养鱼¤ 水中点灯¤ 水往高处走¤ 绿枝化妆¤ 绿叶爱心¤ 向往光明¤ 柔弱的 纸神奇的纸¤ 蛋壳成了“顶天柱” ¤ 智能答题器¤ 蜡烛也坐跷跷板¤ 难舍难分¤ 摔鸡 蛋的学问…… 小实验大学问 ——小学生爱做的100个科学小实验 “开水养鱼”“水中电灯”“绿枝化妆”“绿叶爱心”“蛋壳成了顶天柱”……这些名字是否引起你十 分的好奇心?如果告诉你,这都是些实验的名称,你是否想立即动手,亲自操作,到科学世界去探索? 本书介绍的100个科学小实验可以带你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植物是怎样生长的,动物是怎样生活的,静电是怎样产生的,柠檬汁如何点亮灯炮,一张普通的白纸怎样才能承受一个灭火器的重量……本书将指导你如何动手动脑,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请注意,这些答案蕴藏在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中,你的亲自参与无比重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只有亲自参与,你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你的亲自参与无比重要! 这100个小实验所用的材料大多都是家庭必备的物品,你完全可以独自完成。比如家里的调味品柠檬汁加上一点儿发酵粉,就可以做成汽水;比如把一个鞋盒子做成迷宫,把土豆放进去,可以让土豆在里面走迷宫……有些实验需要讲求操作方法,你得耐心地重复多次才能成功。有些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你必须用三天五天甚至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成功。有几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你需要成年人的帮助。 做这些实验,除了能增长你的科学知识,还能丰富你的生活。在科学实验中生活,多么有创意的生活!你不是经常为作文没有什么东西好写而苦恼吗?那么,请您动手做几个小实验,将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你就能写出好文章。你可以写下自己的成功,也可以写出自己的失败;你可以写出一帆风顺的喜悦,也可以记下多次实验失败的苦恼;你可以写自己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的,你也可以写自己的新发现……“我手写我心”,写出你心所思,这是作文的全部奥秘。好了,你已经急不可待了,是吗?那么,就请你动手吧!愿这100个实验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 第一章 柔情水科学理 开水养鱼 你需要:水试管(或比较长的玻璃杯)酒精灯小鱼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李悦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 案李悦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兴隆县半壁山镇车道峪小学 授课题目:磁铁的力量 授课教师姓名:李悦 指导教师姓名:徐银平、王海荣 一、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于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吸引的物体,能找出组成它们的材料的性质有何不同; (2)能用定量的方法,观察磁铁吸引铁制品的“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3)能与同学合作实验,并从实验结果中,发现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区分可以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能通过反复实验,确定某一物体是否能被磁铁吸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磁铁的磁力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有关磁铁的实验; (2)能意识到得出的有关磁铁性质的结论需要通过实验反复验证; (3)能进行猜想、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磁铁、曲别针、钉子、铝丝、订书钉、尺子、石头、铅笔、铜丝、铁丝、铁制品若干。 三、实验原理: 1、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2、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吸引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四、实验创新点: 《磁铁的力量》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这一课集实用性、开放性、生活性为一体,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的力量,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以及两个探究实验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我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通过“磁铁让曲别针在空中跳舞”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初步感受“磁铁的力量”。 第一个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种材质的物体的实验。该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该实验原来的设计是给定实器材料。修改后,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并且由学生搜集把他们所猜测的磁铁可以吸引的物体带到学校来验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余。通过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