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的利与弊

面子的利与弊
面子的利与弊

面子的利与弊

中国人有一个外国人很难理解的问题,那就是“面子”的问题。而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中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这里所讲的“面子”不是生理上的,它是非常抽象的,非常微妙奇异而令人难以理解。然而,由于“面子”的本身机制及运用者的不同理念,它不可避免的有利也有弊。虽然它有利也有弊,但是,站的角度不同,利弊就会有所不一。

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享有特殊的地位,被林语堂先生认为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而不少学者也认为面子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甚至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心理及行为的切入点。人们挣面子是因为他们知道挣“面子”有不少的好处。一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大大提高,人家看的起你、尊重你、让人觉得你对他有价值。同时自己在向周围的人似乎在传达“我有一定的能力,这次你要帮我办事,下次你也会有求我的时候了”的信息,也即面子是礼尚往来的。二是人们知道社会尊严和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交往资本。的确,在现代社会人的膨胀欲望使得对金钱看得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很多东西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金钱不仅能够衡量有形的物质,也可以衡量无形的文化、地位、权力,更何况,“面子”和名望呢。

从“面子”规范的有利方向上看,管理者可以适度地运用“面子”的规范作用,维护人与组织的和谐稳定,形成人与组织内在的发展动力。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渠道:第一,发挥“非正式组织”中“面子规范”的积极作用:即信息交流、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以及维护个人品格和自尊心等。第二,适度地把“面子规范”运用到“正式组织”的激励、培训等环节中,激发员工的“面子”和“耻辱感”,促使员工实现自我约束;并通过“面子”的对比和争取,形成竞争的内在机制,构成产业发展和组织进步的源动力。

从“面子”规范的可能会产生的弊处看,虚妄的“面子功夫”通常有两种形态:一种体现为拍马奉迎、见风使舵、阳奉阴违等厚黑学,与“马基雅维利主义”颇为相似;另一种则体现为形式主义、过度的“争面子”、“撑面子”等,鲁迅称之为“面子主义”。在组织中,员工如果施展虚妄的“面子功夫”,必然会给组织造成危害:削弱组织的效率逻辑和制度逻辑;造成人才压制、人浮于事、权术游

戏、风气不正等现象;降低人际信任度,恶性竞争和面子争斗增多,内耗严重;互相掩盖和推卸责任,造成错误失察和时机延误;形成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和部门壁垒;影响组织形象和对外交往。

社会发展其本质是资源的不断利用、重组与整合,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各种不可多得的资源。比如社会资本中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关系资源等。但中国人却对关系资源情有独钟,这或许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有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好面子,喜欢打肿面冲胖子,一句俗语概括的好“死要面子,活受罪”,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好面子的特殊情节。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处处都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所谓的面子,所以中国人生活才如此的累;不仅是身体疲劳,更重要的是内心被一些面子、人情等虚无的东西牢牢捆住,无法释放而做到轻松自在。在现实生活中,“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俯仰皆是:像一个人为了在朋友面前挣足面子,没钱也要穷摆阔,等待。他们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面子。他们这样做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一点利益,反而加重了自己的经济负担,小到家庭、大到社会,这种爱面子穷摆阔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后果不堪设想,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给人们造成盲目攀比的心态。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习俗,在集体中成长;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也应该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健康生活。由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人们对面子有一些狭隘的理解,为了面子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有的甚至不折手段,严重损害了其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利益。必须弄清面子与尊严的关系,明白奢侈不是有面子,勤俭节约、宽容才是有面子,正确对待面子问题,树立一种健康积极地价值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晋 黄光国译 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侯自我都必须依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行。“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然

小学4年级语文《尊严》读后感300字

小学4年级语文《尊严》读后感300字 小学4年级语文《尊严》读后感300字(一) 今天,我们学了《尊严》这一课,哈默坚强的意志使我很受感动,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不管在哪做事都要讲尊严,一个人要自爱、自强自尊,不要做只靠别人劳动救助的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有一个偏僻的地方来了一群逃难的人,镇长想给他们一点吃的,一些人还没来得及说谢谢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当他把饭递到一个年轻人的面前时,年轻人说:“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活需要我干吗?”镇长想,善良的人给一个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没什么大不了。于是说:“不,我没什么活给你干!”年轻人说:“不,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镇长知道不给这个年轻人活干他是不会吃的。于是镇长说:“我的腰痛,帮我按一下!”按完以后镇长感到十分舒服,并很欣赏这位年轻人,于是就把他留在自己的庄园内。并对女儿说:“将来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是个有尊严的人!” 二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富翁,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

我想,做人必须要有尊严,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所以我们要向石油大王哈默学习,做一个有志气有尊严的人。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小学4年级语文《尊严》读后感300字(二) 我读了许多的课文,我最喜欢的就是《尊严》这一篇,因为它让我知道了“尊严”两字的重要。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善良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招待他们,他们太饿了,连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吃起来。只有一个人例外,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镇长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他问:“先生,吃您这么多食物,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说:“不,我没有活需要你干。”这个年轻人说:“我如果不劳动,就不能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说:“我的确有活需要你做,但等你吃完里我再给你派活。”年轻人说:“不,我现在就做。”杰克逊大叔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他是不会吃的。杰克逊大说:“你愿意我捶背吗?”说完年轻人蹲下来为杰克逊大叔捶背。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感到十分惬意,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他立刻狼

从电影《爱面子》看中美面子观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1975174.html, 从电影《爱面子》看中美面子观的差异 作者:刘鹏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1期 摘 ; 要:要面子、讲脸面是一种普遍存在社会文化现象,人们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其对面子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影片《爱面子》以一对华裔母女各自有悖传统观念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祖孙三代在中美文化巨大差异的背景下,从为顾全家族面子、隐藏自我,过渡到放下面子、追求自我的转变。笔者以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为依据,对影 片中反映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情节进行分析,以探讨中美面子观的差异。 关键词:消极面子;积极面子;中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145-01 影片《爱面子》通过讲诉一个华裔家庭在美经历“面子”问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行为所反映的面子观差异。主角小薇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下,在面对自己的同性恋恋情时摇摆不定,一方面追随内心,与Vivian陷入热恋,另一方面却顾及中国 传统文化观念和整个家族的面子,隐瞒恋情。此外,守寡多年的母亲怀孕的消息让小薇的家庭在当地封闭保守的华人圈里备受指点,祖孙三代为挽救面子引发了一系列诙谐却又感人的故事。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Erving 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将“面子”(face)定义为一个人在社会 交往中所追求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或是交际中所展现的正面的个人形象,当个人不能维持自身所塑造的正面形象时,就可能会感到尴尬,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丢脸”。Brown 和 Levinson 以Goffman的面子观点为基础,提出了“面子保全论”。该理论将每个参与交际的人假定为“典型人”,“典型人”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并且有面子需求。简单的说,“典型人”的面子就是每 一社会成员所向往塑造的公众形象。Brown 和 Levinson将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指拥有自主和自由行动的权利,不受他人强迫和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指塑造正面形象,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赞赏或喜爱,以及被群体接纳。前者传达的是对他人的需求,而后者传达的是个人的需求。 二、中美面子观的对比分析 电影中的华裔家庭与许多中国家庭一样,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群体意识根深蒂固。即 使小薇在美国长大,仍旧在中美文化的冲突下挣扎。以下将从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两个方面对影片中反映中美面子观的情节进行分析。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现象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现象 内容摘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丰富性和生动性的重要内容。大 学阶段是情绪与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嫉妒就是一种典 型的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常见问题,本文将结合生活实例, 分析嫉妒这一心理现象的含义,产生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嫉妒心理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这几种现象:某人故意在穿着新衣的小姐身上涂上黑墨;对豪华美观的轿车用硬币或硬物刮擦;在同学想偷看自己的试卷时,故意遮住让他看不到;故意忽视后辈的成就或刻意举出微不足道的缺点,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但在当时,旁观者甚至当事人,能立刻警觉到这含有嫉妒成分的,却是少之又少。有的人可能是真得没感觉到,但我想大多数人,是感觉到了却绝对不愿承认。 《嫉妒心理学》中说,嫉妒是一种难于发觉,又不愿发觉的感情。那么,究竟什么是嫉妒呢?我们的教学用书上的解释是:嫉妒是看到他人在成绩、才能、相貌等方面超过自己时而产生的恼怒和怨恨的心理;或者说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就内心感受来讲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则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眼病、吃醋、吃不到葡萄说葡

萄酸”等等。值得一说的是,羡慕与嫉妒是有区别的,“羡慕是一种爱慕、钦慕,因喜爱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的心理,那是对幸福概念的一种认知,对他人幸福的一种祝福;而嫉妒,是内潜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并对自己所谓的不幸深感无奈的一种心态。”①这也就是羡慕与嫉妒的最大区别吧。 究其产生原因,就拿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吧,在幼、少年时期,嫉妒首先因母爱而产生,我们会比较自己的母亲与身边同龄人的母亲对各自的关怀方式和关爱程度。还有兄妹间的嫉妒,特别是家中有亲生兄妹时,父母亲友对幼子的过多呵护或时而表现出的重男轻女的行为都会引起我们的嫉妒。但在少年时成绩好的孩子似乎不一定受到嫉妒。在青春期,由入学考试产生的嫉妒就比较普遍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现象会越加普遍,在升学的各个阶段,青少年们已经被区分为优秀或低能的,学历的壁垒几乎是绝对性的。再者,“有恋爱就有嫉妒,没有自信才有恋爱的嫉妒,且嫉妒的深度与爱情的深度成正比。”②在团体中,公司,学校是嫉妒的温床。在家庭里,邻居间不同层次的物质条件也是嫉妒的来源。 一提到嫉妒,很多人都会想到女人,而女性确实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或许也是“嫉妒”二字都有女字旁的原因。在生活中,大部分女人的生活会受到男人的保护,特别是有些女人在经济上无法自理,没有固定的职业,只能依靠丈夫为生。抓住丈夫行动范围,也就成了她们的工作之一。她们时时想着要排除威胁自己地位的障碍,嫉妒就 ①摘自《百度百科羡慕与嫉妒的区别》 ②引自《嫉妒心理学》

尊严与爱——《简·爱》读后感

尊严与爱——《简·爱》读后感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①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 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 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一个他人的认同感。因此,面子问题也许就是这么产生的。 给别人留足面子是一种礼貌。在公众场合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不能直接指出,凡事讲究个迂回,先要肯定此人的长处和优点,继而委婉地指出缺点,这在我们的语境习惯中叫做“求同存异”。说话办事时一定要注意到他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一定要懂得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子问题同样需要掌握个度。当今网络时代上的红人毫无廉耻之心,一味地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这种行为真是让人汗颜!过度的讲究面子问题同样危害不浅,官员过度地讲求面子往往会伴随着带来权力寻租,滋生腐败,贪污受贿等丑陋现象,而个人之见如果也是过度的讲究面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淡漠和虚假。 其实,面子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

中国人的面子观

Face Conside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US and its Influence for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exchanges to realiz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hina and the US both have its unique and culture. Face consideration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ir perspective of face, degrees of concern with face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face issues often bring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or even misunderstanding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becoming obstacles to negation. How to conduct cross-culture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ter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for negotiators of China and the US. The thesis makes a relatively detailed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face consider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on business negotiators and giv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and America negotiators in the last. Key words: face considerati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hina and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

我们身边的心理学 叶礼健 这学期学了社会心理学,发现自己对这门课是很感兴趣的,一是因为课程的内容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二十因为授课老师,倪老师的个人魅力。所以,我学会了密切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都会用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情。 实用的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可以先由一个国王的故事带出:有一个国王,最近他懊恼极了,因为他的头发一大把一大把地掉,御医束手无策,用了各种秘方也不管用,眼看头发就要掉光了。“我身为一国之君,我的头发都保不住,岂不是很丢人吗?每次看到年纪比我大,头发乌黑浓密的臣子对我笑,我就觉得他是在嘲笑我,真想把他拖出去斩了!”这话传了出去,满朝文武都不敢笑了,只有几个人不怕,照样对着国王笑,因为他们的头比国王的还要秃,王后对国王说:“你何不把那些秃头的都升为高官呢?于是国王照做了,而且自从秃头都升官以后,国王也就变得很快乐了,因为国王心想:秃头可以做高官,秃头走运,秃头有什么不好?那些有头发的人想秃还秃不成呢! 国王这种对于自己头发的看法的改变也让我想到了自己。因为曾经的我也是对自己的很多的白头发很懊恼,以前经常跟妈妈抱怨:“怎么只有我是十来岁就开始长白发了,姐姐们都没有,我去把它染了又不给······”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学会了坦然接受,换一种心态去看待年少白发这件事情。 心理学中有个情绪管理ABC理论,A表示诱发性事件(也可以理解为已经发生的、改变不了的事情),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国王的秃头和我的白发已经改变不了,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信念去对待,一种是自怨自艾或者愁绪满怀,另一种是坦然乐观的心态,故事中的国王和现实的我都是用第一种心态去面对,只会让自己活得很压抑、很不开心,国王也会忍不住杀了他的臣子;相反地,如果我们换成第二种心态去面对,可以让自己更潇洒更自在,接下来的日子都会是阳光明媚的。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B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换个想法,就能换个心情! 在广州,公车上、地铁上的让座也很常见,所以广州的让座率也是很高的,这就是一种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以帮助他人为目的、完全出于自愿的、不应带有外在酬赏的期望、本身可能会有损失的社会行为。 我们不妨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找不期望任何回报,甚至损失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也会帮助他人呢?那有没有纯粹的利他动机呢?受何种动机支配?受哪些因素影响? 有一种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规范理论。利他行为通常对社会有益,因此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人们的利他行为并非是为了受益,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后产生的。在社会高速发展

《尊严》读后感 三篇

《尊严》读后感三篇 篇一:尊严读后感400字 在预习课文第七课《尊严》时,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小 镇镇长杰克逊送到他面前的食物。因为他认为他不能白吃别人的东西,只有在替别人干完活后,才能吃下这份食物。他不能不劳而获。后来他留在在杰克逊家干活,成为庄园理的一把好手。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杰克逊镇长非常善良,乐于助人,而哈默则是宁可忍着饥饿也要坚持坚持干完活在吃东西,表现了他要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应得的酬劳,也表现了他很有尊严。一个人有尊严,就表现在有骨气,有毅力上,能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品质,哈默才成为全世界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现在像哈默这样的人不是很多。有些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放弃尊严,像那些职业乞丐,宁肯毫无尊严地伸手向人乞讨,看人白眼,也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报纸上说这些人还坐着飞机到处乞讨,以此为职业。我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 这一篇课文让我深深感到:只有尊重自己才能的到别人的尊重,尊严是人生的巨大财富。 篇二:尊严读后感400字

有一个人很饿,但别人给他东西吃,他不要,他坚持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这让我想到老师的一个故事: 有一群逃难的人,他们很饿。有一个大富翁知道后他想显示一下自己的财富,就命令属下把食物摆在大马路上。 那些逃难的人逃到这里,看到马路上有这么多的食物,就发疯似的去抢。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大富翁把美酒端在手上,对这位年轻人无情地说:“嗟,来食。”那位年轻人说:“不要,我不要嗟来之食。”过了不久,那位年轻人活活的饿死了。 是的,我们要讲尊严,诚信因为有了尊严,我们就等于有了精神上的一大笔财富。()如果这个人连尊严都没有了,那他形同一个躯壳,那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 篇三:尊严读后感400字 自从我学了《尊严》这一篇课文之后,改变了我以前许多愚昧的想法。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石油大王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在哈默非常困难、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杰克逊大叔把饭菜放在他的面前时,它不但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而是问杰克逊大叔“先生,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从这一点我可以体会到他拥有尊严,因为他在很饿的情况下还能这样做,这一点是平常人办不到的事。而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_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的,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也是在礼貌的大前提下来谈的。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上的中西方差异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黄光国 西方有关人际行为及交易法则的研究应当扩大其视野,不应单只假设每个社会的社会化都是要求个人依据自我的利益做出理性的决定。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与其他类似的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这些社会十分重视“报”的规范,这些规范又因人们在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彼此间“义务”的性质、以及双方长期刻意操作面子、及其他观念所造成的义务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以及有权力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长期垄断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行为型态的产生。有些外来的力量可能使它们发生变化;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些行为型态不因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理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公平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依其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在“以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利益导向的情境中”(Deutsch,1975,P.143),在“接受者的主要责任是有效率地完成工作”(Leventhal, 1976 b,P.216),或者当“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而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时(Lerner,1975,1977),此一法则最常为人所引用。 “均等法则”不管每个人客观贡献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均分摊利润及损失。它适用于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情境下,强调“促进或维系和乐之社会关系”的场所(Deutsch,1975,P.146),当“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及团结十分重要”的时候(Leventhal,1975a:P.218),或者当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的时候。 “需求法则”认为利润、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应该满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他们个别的贡献大小。它适用于一个亲密的社会团体中,每个成员均热衷于“促进团体的福利与发展”的情境(Deutsch,1975),“成员间关系非常亲密的时候(Greenberg and Cohen,1982;Lerner,1975,1977;Leventhal,1976a)”,或者个人和他人间感情深厚而有亲密的“同一关系”(identity relation)时(Lerner,1975,1977)。 笔者虽然同意:这些行为的法则几乎是普遍而适用于任何文化的,然而笔者以为:它们仍然不足以解释我们在某些文化中观察到的令人着迷的行为现象。由于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结构情境,也各有一组特殊的文化分类体系,它们会使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人际关系,世界各地的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在面对高度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和

《做一名有尊严的语文教师》读后感

《做一名有尊严的语文教师》读后感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包,也没有一匹骏马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读书,开阔我的视野,明我眼眸,省我心智。 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做一名有尊严的语文教师》一文,她对教师的专业尊严的透析,那种崭新的理念跃然纸上,给我快要"锈透"掉的大脑吹进了一缕清风。使我懂得教师的尊严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和教育理念。 文章开篇窦老师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教师的专业,如何真正发展,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即教师要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她认为尊严是教师专业的华彩乐章。 可是如何成为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呢?我非常迷惑,相信大家也很迷惑。因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面对社会偏见和家长责难,我们在工作中很难找到一种职业尊严感。 窦老师认为要拥有老师的专业尊严:一是要拥有专业自信,二是要拥有专业技能,三是要成就专业自我。

谈到"专业自信",窦老师认为教师专业与一般职业相比,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有的、具有公共情怀的服务,教师是否具备这样的专业底气,是能否提供良好教育的前提。所以她认为老师要提高专业自信,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要通过读书、上网、写随笔等渠道让自己真正地走向"专业化"。 ___走向"专业化"?博览群书应该是拥有专业自信的一条捷径。窦老师在书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内升":即强调老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构建积极的专业自信。不过"人间大道是沧桑"要成为一种"内升"型的老师需要教师自觉自主的学习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执着力。比如坚持读书、写随笔,更重要的是要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从这些经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学生主观不努力等原因造成学生英语成绩低,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高质量完成。对此我曾一筹莫展。 ___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___让我的英语课堂"活"起来。终于有一天,在同事的闲谈中我捕捉到了一点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这学期我们外语组新来了一名新老师。她经常谈论她在广州上班时老师是怎样采取哪些策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以及她个人的做法。她的激情感染了我,深深地触动了我。"利用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正是我所缺少的。于是我尝试着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应用这样的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的做法是:谁课堂表现好,谁有

心理学心得体会15篇

心理学心得体会15篇 心理学心得体会(一): 学习这次课程之后,我对心理学有了必须的了解,以前觉得很神秘的一些心理现象虽不能透彻理解,但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茫然;培训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听他想说的,说他所想的。 经过这次培训,使我进一步学会了更好的审视自我、审视身边人,更好的去观察身边人的情绪,了解身边人的心理,理解身边人的需求;心理学不但让人更好的学会应对自我,也让人更好的学会与别人相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工作环境变迁、身边人员流动变得习以为常,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与别人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了解身边不断变换的人的心理,学会更好的方式与身边人交流;人与人相处、沟通,理解是融洽相处的前提。可是这些知识从前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被自我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经过几次培训中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我的帮忙和触动十分大。不仅仅对此刻,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感触也会深远的影响到我的今后生活和工作。 今日的生活是昨日的延续,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心理学的文章和书籍必将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知识的积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教训的反思,都会更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生活。 人生学无止境,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几位教师的精彩讲解,不

但对自我是个提升,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很好的帮忙,感激公司为我们供给这样的培训机会 心理学心得体会(二): 各位教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日有幸第一次能以这样的身份站在那里,与大家分享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首先要感激我们的李春红教师、黄崇教师,是他们的悉心教导和鼓励支持,才让我有这样的机会取得让自我满意的成绩。 回顾心理学的学习历程,最初与心理学结缘是因为复杂的夫妻关系和紧张的亲子关系。我们夫妻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而女儿的叛逆更让我不知所措,我陷入了持续焦虑而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接触到心理学,尝试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来帮忙自我解决问题。最初的效果并不明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正悄然变化。 我感觉到夫妻关系变融洽了,因为我学会了用九型人格去剖析彼此。我了解到我是完美型,而我老公是和平型,我学会了换位思考。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与女儿也开始正常沟通了。因为我明白了女儿在抱怨的时候,并不期望我一味地灌输所谓的成功经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是需要我的倾听,而倾听作为心理学最普遍的咨询技能是我们平时应对亲人时最难做到的。正如孩子常常说到的:我们学校有心理课,我周围各种心灵鸡汤,我真的被你的唠叨烦死了……而倾听让女儿深切地感受到我对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相信她有本事解决自身的问题。说到那里,我很想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学习心理学的动机是什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后感_3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后感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老师》一书是著名教育家窦桂梅的最新力作,也是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当前教育的特色,联系中国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很鲜明的观点,值得借鉴!本书全方位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本书有独到的见解,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教师的尊严来自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和教育理念,关于“主题教学”,关于阅读,等等。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一个教师能走多远,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窦桂梅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形成了她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思想品格。她坚持以科研为教改的动力和方法,注重研究语文教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注重探索语文教改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点燃了很多青年教师投身新课改的热情。书中的课堂教学实录是她魅力课堂的具体表现。 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窦桂梅老师,喜欢她大气的课堂,敬佩她深

厚的语文功底。最近有幸看了窦桂梅老师撰写的新作《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这本书给我什么启发呢?理来理去,两个关键词:读书、思考。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离理想的差距还有多远?还有多少路程需要我去走?回想自己参加工作这二十年多,我恪守职业操守也算是没有违背职业的尊严,但要做到一个拥有专业的尊严的教师,我真的是逊色得很!参加工作至今,我确实一直在追求做一个专业尊严的教师,但一堂好的课,不仅仅是一堂课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名教师要具备真正的教育的内涵和素养,做到厚积而薄发,才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一、读书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就要有专业自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自信?窦老师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一头抓着语文,一头抓着学养,然后从中间串联起学生。真正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人。拥有实践经验的教育者,倘若不通过读书,获得洞察人性的智慧,观点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意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的。对话中,慢慢地,回到自己,关照自我,关乎内心。这样,你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解人家的文字上,而是进一步,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和作者,甚至文字中的人及现象一起产生共鸣。”这是书中窦老师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是一件极其需要坚韧的意志力的事情,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方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能做到

中国人爱面子

实际上很多民族都有这个习俗,一旦吃了共同的东西,就是兄弟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基度山伯爵请他的仇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是不吃的,一口都不吃。因为一旦吃了就是兄弟,这仇就报不了啦!反过来也一样。仇人一旦在一块儿吃了喝了,也就成了哥们,不打了。所以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你要吃他们的东西,奶茶呀,手抓羊肉呀,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能学人类学,不能学民族学。新疆的哈萨克族有一个习惯,请客的时候要给最尊贵的客人一个待遇,由他们当中地位最高的人拿一把刀,把那个羊尾巴上的肥肉切一块下来,塞到你嘴巴里面。(笑声)你不能吐出来呀!吐出来你就是敌人。你得拧着脖子吞下去,吞下去之后,大家就是兄弟了。什么事情他都护着你,你有事他一定拔刀相助。 对人类来说,食物是生命之源。“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东西才能活下去,那么我给你东西吃,是给你生命啊!当年韩信不肯背叛刘邦,就因为“汉王推食食我,解衣衣我”。我吃了人家东西,那么我的生命就是人家的;我穿了人家的衣服,那么人家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在一块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因为就是兄弟嘛!“生死之交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头。”惟其如此,中国人才那么爱请客吃饭。请客吃饭的事情全世界都有,但没有中国人这么爱。有个小品节目里,一个领导干部做检讨时说:“过去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笑声)不要说领导干部了,包括我们大学生,哪个不请客吃饭?过生日、得了奖学金,都吃成风啦!为什么要吃?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生命来源,我们才是兄弟。至少是你我素不相识,但自从我们在一块儿吃过饭、喝过酒以后,你就不是生人,是熟人啦!什么叫生人?就是没在厨房里煮过的人。什么是熟人?就是经过烹调吃过好几次的人。所以所有的熟人都是可以吃的,具有可食性。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就是兄弟,我们就是熟人,这个时候我要是开口求你办点什么事,你好意思不答应吗?你又能够答应了以后不照办吗?不能!如果说你在酒桌上答应了兄弟们什么事,最后你又没有办,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食言”。(笑声)“食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说出去的话又吃回来啦!嘴巴里吐出去的东西能够再吃回来吗?你不能吃回来。所以你不能食言,只有答应。以至于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我们只好不吃饭,坚决不吃。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不仅是吃饭了,还有别的招待,是不是?但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肯定要吃啊! 那么,吃饭有什么讲究呢?嘿呀,这讲究可大了。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坐的那个席子就叫做“主席”,他是坐在当中的。旁边的两列席子叫“列席”。现在是圆桌了,但是也有主次。谁坐这儿,谁坐那儿,谁坐上菜的地方,这是有规矩的,不能乱坐。看什么呢?看面子。请客吃饭这个事情主要是由面子来操作的。比方说哪些人该再三敦请,哪些人顺口说说,取决于面子。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上面,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下面,这也取决于面子。被有面子的人请去吃饭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请来吃饭也是有面子。很多人会回去吹嘘说我今天和谁谁一块儿吃饭啦,甚至不惜花巨款请头面人物吃饭。所以面子在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不可以没有的。我可以讲三个例子来证明面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叫做“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为了面子自杀。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为了面子杀别人。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上朝的时候,忽然手指头动了。他就跟大家说:“今天有好东西吃啦!”进去一看,果然有一只巨大的王八在鼎里面烹煮。可是到了吃鳖的时候,国君灵公却偏不准他吃。因为你说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我偏不让你吃到。子公就没面子,于是非常愤怒地走到鼎面前,手指头蘸了一下。啊,这叫做“染指”。(笑声)“染指而出”,走了。这下子君臣两个就翻脸了。灵公就说:“妈的,我非宰了这小子不

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我对心理学的认识 ——学习《心理学导论》的体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生活压抑,或者感到自己总是闷闷不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感觉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最终导致抑郁或是其他心理疾病,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严重的会自寻短见,跳楼什么的事件自杀时有发生。这可谓是一种悲剧,然而这种悲剧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面对这些问题,怎样走出这些心理误区。这就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心理对我们的行动具有极大的影响,具有一种导向作用,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确认识自己,掌握一些基本心理学知识,走出心理误区,克服心理上的困难,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克服 正文: 当今社会,在就业压力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做出一些难以令人理解的行为,甚至走向犯罪道路。所以,学习心理学显得很必要和重要。 首先,我们简单地认识一下什么是心理学。我的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又包括动物,当然研究动物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简言之,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三大任务:揭示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指导实际运用。最重要的,我想是指导实际运用。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大脑,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是受大脑支配的。作用都是相互的,所以反过来,我们的心理自然也会影响到大脑,心理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说了那么多,下面说点实际的东西,看一下跟我们当代大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走出这些心理误区,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快结束的阶段,青春期向成年过渡,思想逐步成熟,更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