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老子》选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老子》选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老子》选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作者简介

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

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

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老子认为,大的东西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为了防止事物变到它的对立面,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在新事物刚出现时,就把它消灭掉,免得壮大了不好办。做事要善始善终。

第七十六章,老子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强硬的东西最脆弱、接近死亡。但老子也把“弱能胜强”的原则绝对化了。

有无相生

释文题

“有无相生”一语出自《老子》第二章,原文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有和无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对立的双方是紧密相连,相反相成的。

明主旨

本课选文阐释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正因为如此,老子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老子再三强调:“弱也者,道之用也”“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

转化。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自见.者不明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死而不亡.者寿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脆易泮.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起于累.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现 表现 ②妄 荒谬。一说通“忘”,遗忘 ③判

分离 ④蔂

盛土的工具 (2)一词多义

①形?????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长短相形.:

形.容枯槁: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共?????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三十辐,共.一毂: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子路共.之: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③明?????

绕船月明.江水寒: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

道德之广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左丘失明.: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④易????? 图难于其易.: 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平易.近人: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移风易.俗:

⑤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知.人者智: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草木有生而无知.

: ⑥为?????

皆知善之为.善: 埏埴以为.器: 为.无为: 为.之于未有: 答案 ①身体,形骸/形势/比较,对照/形象,形体/形状,样子 ②共同,一道/聚集/总共/通“拱”,拱手/环绕 ③明亮/明白,清楚,明确/说明,阐明/圣明/视力/次,下一个/明白地,公开地 ④容易/轻慢/平和/交换/改变,更换 ⑤知道/了解/通“智”,智慧/主持,管理/知觉 ⑥是/制作/以……作为/解决

(3)古今异义

①跨者不行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②民之从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③常于几成

..而败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④人之生也柔弱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软弱。

⑤其死也坚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使坚强。

⑥埏埴以为

..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⑦自见者不明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答案 ①走不远。②做事。③几乎(差不多)成功。④柔软。⑤僵硬。⑥来做。⑦不能明理。

(4)虚词归纳

①斯?????

斯.不善已:

斯.是陋室: ②其????? 其.在道也:

当其.无:

③几???

j ī?????

帘外设香几.:

常于几.

成而败之: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jǐ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④当?????

.其无,有车之用: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犯法当.死:

答案 ①就/这 ②如果/它 ③矮而小的桌子/几乎,差不多/隐微/多少

④有、只有/抵御、阻挡/在/主持/判罪

2.词类活用

(1)斯恶.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无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味.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难于其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大于其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以圣人犹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知道丑(2)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做事(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5)形容词作名词,容易的地方(6)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地方(7)形容词作名词,大事(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3.特殊句式

(1)死而不亡者寿。

(2)前后相随,恒也。

(3)柔弱者生之徒。

(4)报怨以德。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0)自胜者强。

(11)自知者明。

(12)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判断句,(4)~(9)介宾短语后置句,(10)(11)宾语前置句,(12)被动句。4.语句翻译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2)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3)(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4)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5)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6)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文本名句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外名句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天下皆 知美之为美,斯 恶已;皆知 善之为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

善,斯 不善已 。有 无 相 生 ,难 易 相

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

成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

音 声 相 和 ,前 后 相 随 ,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 恒也。是永恒的。(《老子》第二章) 2.三十 辐 ,共一毂 ,当 其 无 , 有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

车 之 用。埏埴 以为 器,当其 无 , 有

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

器 之 用。凿户牖 以 为 室,当其 无 ,

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

有 室 之 用。故 有 之 以为利 ,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

无 之 以 为 用。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 3. 企 者 不立,跨 者不行 , 自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

见 者 不 明 ,自 是 者 不 彰 ,自

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 伐 者 无 功, 自 矜 者 不

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

长。 其 在道 也,曰

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 余 食 赘形 , 物 或 恶 之 。故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

有道者 不 处 。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老子》第二十四章) 4. 知 人 者 智 , 自知者 明 。胜 人 者 有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

力 , 自胜 者 强。知 足 者 富 。 强 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行 者 有 志。不 失 其 所 者 久。死而

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得

不 亡 者 寿 。不荒唐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5.

为 无 为 ,事 无 事 ,味 无 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

夫轻 诺 必寡信 , 多 易 必

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

多 难 。是以 圣 人 犹 难

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之,故 终 无 难矣。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老子》第六十三章)

6.其 安 易 持 ,其 未 兆 易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

民之从事,常 于 几 成 而 败之 。 慎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将要完

终 如 始 ,则无 败 事 。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老子》第六十四章) 7.人之生 也 柔弱 ,其死也 坚 强。草木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

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

柔弱处上。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老子》第七十六章)

1.“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谨慎、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2.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②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③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④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⑤要想成就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⑥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⑦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这些选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满哲理,是格言。

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2则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6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选文第7则以“人”“草木”设喻,形象阐明了守弱则强的道理。

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争或争夺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①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②“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③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2)

④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⑤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⑥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怕与不怕的区别。

⑦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3)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

⑧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4)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坚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生出翅膀,飞翔于蔚蓝色的苍穹。思悟亮点

(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用意何在?

提示一开始就引用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既巧妙地切入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

(2)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有何作用?

提示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3)引用林徽因的话展开第二层面的论述,和上一层面的论述有何不同?

提示引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

(4)引用徐志摩的文句有什么好处?

提示鼓励大家要想飞、敢飞,战胜畏惧,展翅翱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