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

第五节.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
第五节.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纲)

考点说明:

(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北越

知识结构:

重点提示:

1.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

张骞、班超经营西域,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加强了两汉政府对边地的有效管辖以及对外交往的起步。因此,评价两个人的活动,要结合两个人的具体贡献及影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一是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二是把先进的文化远播中国周边的各少民族,使各民族渗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三是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大团结。四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五是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送礼汉桓帝,这是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始。

2..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优化方案》21页)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分别是在()

A.汉元帝、汉明帝 B.汉高祖、汉武帝 C.汉元帝、汉武帝 D.汉文帝、汉明

2.“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首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是由于()

A.对汉代和亲政策的肯定 B.王昭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

C.昭君出塞消除了外敌的威胁,是民族英雄 D.昭君出塞改善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3.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的战争C.单纯防御性战争 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4.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

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弱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6.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的行动是()

A、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班固经营西域

7.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

A.越族地区

B.河套地区

C.四川、云贵地区

D.西域地区

8.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

A、是汉政府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说明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10.汉武帝曾在南越地区设南海等九都,进行有效管理,南越即()

A.福建、广东地区 B.广东、广西地区 C.浙江、福建地区 D.浙江、广东地区二.非选择题

1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时,(甲)曾两次出使西域。(甲)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通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2)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开辟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等。

(3)你认为(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考点说明:

(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知识结构:

重点提示:

1.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结合教材认识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及路线,注意结合地图。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有三条“丝绸之路”,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叫“丝绸之路”是因为在这几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而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出现,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家一致公认以中国的丝绸来命名这条国际贸易往来的通道最为合适。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由西汉张骞、东汉班超出使西城后打通的西去中亚、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即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这条丝路自西汉的国都长安,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中西交通的中心敦煌。再往西就遇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阻拦。因此这里路分南北两条,绕过大沙漠西行。南路西出阳关(唐时高度繁荣),经鄯善(今新疆境内的古楼兰)、于阗、莎车,再往北到达疏勒(今喀什),又往西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境内的费尔干纳盆地)。北路是西出玉门关(汉朝时比较繁荣),经车师(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龟兹(今新疆库车),到达大宛。在大宛南北两路会会继续往西到达安息(即波斯,今伊朗)、

条支(今伊拉克)和大秦(即罗马帝国),全长7000多公里。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国的漆器、陶瓷器以及养蚕、丝织技艺、火药、造纸、印刷等,都通过这条道路传到西方。与此同时,西域和欧洲的物产如葡萄、苜蓿、胡桃及玻璃制品、宝石、香料等也都由此传入中国。佛教、景教、伊斯兰教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也相继进入我国并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对于发展中国与欧亚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促进作用。

2.综合本节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在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特点。(阅读教材,自己总结)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两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辰韩被称为“秦韩”的原因有①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②嫁娶礼仪、语言、称谓均与秦相似③与中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④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汉武帝时,我国与日本的联系主要通过 ( )

A.互派使者 B.朝鲜半岛 C.海上通航 D.汉人东渡

3.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 )

A、应用性技术B、农作物良种C、手工业产品D、书画艺术品

4.汉代“丝绸之路”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张骞通西域,使中西交通畅通B、西域都护的设置,保护了商旅往来

C、汉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5.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汉朝先进生产技术有:①铸铁术②井渠法③造纸术④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汉武帝时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A.波斯湾 B.非洲东岸 C.东南亚 D.印度半岛南端

7.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在 ( )

A.江苏刘家港 B.浙江宁波 C.福建泉州 D.广东沿海港口

8.关于丝绸之路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先后西传 B.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C.佛教由此传入中国 D.中国与西亚、中亚、东南亚及欧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9.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D.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10.既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转手贸易的是()A.安息 B.大秦 C.大月氏 D.身毒

11.通过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的国家是 ( )

A.印度 B.安息 C.康居 D.大宛

12.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者是通过下列哪条线路到达中国的()A、陆路B、海路C、海路和陆路D、安息

13.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 )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丝绸之路。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国交往情况以及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培养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和分析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2.在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中国人民也吸取和借鉴了外来的文明成果,发展了中华文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各国之间联系较少,但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着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纪史上,意义尤显重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往来。 教学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本章的引言,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秦汉的历史地位与当时世界各大文明区域历史发展的大致情况: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 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 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节的授课,指出:汉朝在当时是空前强大,并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使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突破了东亚的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讲授新课: 一、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密切往来 ①朝鲜与中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②战国纷争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指马韩、辰韩 和弁韩)曾多次派人赴汉。 ③秦汉文化对朝鲜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辰韩就有“秦韩”之称。 2.中朝贸易的发展 ①朝鲜特产输入中国,朝鲜特产檀弓、文豹、果下马、班鱼皮等输入中国, ②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 ③中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对朝鲜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影响。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初一七年级历史练习题第25课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两者之间共同之处,能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 象和历史人物 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D.鉴真 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4、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到非洲、欧洲的国家是 ( ) A.天竺 B.波斯 C.大食(阿拉伯) D.东罗马 5、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6、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 ①遣唐使②鉴真东渡③“大化改新”④明治维新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8、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史记》 9、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 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 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 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 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 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铁 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 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抽测】 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2、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3、唐朝时期出现的农用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4、唐朝陶器中的精品是什么? 5、唐朝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哪里?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两点统治措施? 【学习目标】 1. 能记住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2.能掌握中外交流频繁的条件及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能记住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并理解其重要意义。 (独学完成) 阅读教材P12—14,在书上标记出:①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②北方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③藏族祖先的名称;统一吐蕃的首领;他迎娶的汉族公主;汉藏通婚的影响;④唐蕃会盟的时间、盟约及意义。 2.阅读教材P14—16,在书上标记出:①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②与唐朝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③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目的地、他的著作及其地位;④唐玄宗时赴日本的僧人及其贡献;⑤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与频繁的中外交往的意义;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综合提升】(独学完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履我国都。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的“文皇”和材料二中的“联”指的是谁?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朕”之前的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怎样的?“朕”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3)“文皇统治”,为了密切汉藏之间的关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有什么历史意义?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你有什么建议? 【知识梳理】(独学完成) 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 民族关系唐与吐蕃:吐蕃概况:吐蕃是中国古代政权名,7世纪前期,统 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定都罗些。 唐蕃交往史实: 对外交往唐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局面的原因: 对外交往的表现: 对外交往的特点: 根据新知探究阅读教材并在书上做好圈点勾画,然后完成综合提升、知识梳理3、对学内容: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 一、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 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边疆各族及其分布 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 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第25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25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③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④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导入新课 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和同为一家 探究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朝的疆 域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 系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开明、平等、一视同仁 读图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表现:(1)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唐朝多次击败突厥,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2)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朝对其进行册封,曾 3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唐朝与靺鞨的关系:唐朝对其进行册封,与唐朝长期保持和好。 (4)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开元年间,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A、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 B、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赞普)“和同为一家” 唐蕃通婚的意义:增强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C、9世纪初唐蕃结盟,建立会盟碑,此碑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都有哪些措施? ①册封;②战争;③设立行政机构;④和亲;⑤会盟。 和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形式。历史上除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外,还有哪些汉族公主与边地少数民族首领成亲? 715年,固安公主嫁奚王李大(酉甫) (宗室出女辛氏) 717年,永乐公主 嫁契丹首领李失活(东平王外孙女杨氏) 722年,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郁于 (宗室出女慕容氏) 726年,东华公 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玄宗侄甥女陈氏)等 二、西行与东渡 探究点:唐朝的中外交往 1.背景: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外交通发达。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doc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2.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 3、秦汉时期,下列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河套平原②珠江流域③云贵高原④天山南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④①② 4、西域各族通过与汉朝的往来 ①摆脱了匈奴的压迫②使佛教传到中原地区③获得大量物资和技术④与内地联为一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是 ①新疆地区与内地第一次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为开辟中西商路创造了条件A、① 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7、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8.下列事件或现象发生于东汉时期的是①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麻纤维纸②传统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的奠定③中国皇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与欧洲开始了政治方面的往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明朝时期,对外交流基本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其原因属于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新情况是 A.外国侵略者侵扰东南沿海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人民反抗 10、我国古代对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开发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匈奴族 B.吐蕃族 C.党项族 D.女真族 11、下列地区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的时期,对应不正确的是 A、西域一西汉 B、西藏一元朝 C、台湾一隋朝 D、云南一西汉 12、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始于 A.秦始皇时期 B.西汉初期 C.汉武帝时期 D.东汉末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姚大力 2002年第4期 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问题时,元朝灭亡后的那几十年中方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明初甘为元遗民者为数众多。这里所谓遗民,指的是经历改朝换代后拒绝这样一种遗民概念的完全形成,大概要到元明之际。但是,凡在前一个王朝作过一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从宋朝起就得到大力提倡和强调的。所以宋朝灭亡以后留下当然上述道德约束并没有要求作遗民的人直接去反对新政权或者从事秘密抵抗运合法性,只要采取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不再作官)就可以了。著名的宋遗民谢枋得就只不过他本人已是“宋室孤臣,只欠一死”而已。1传说中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土国家的概念去考量这段史事时,他们发现,像这样作遗民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草,莫不属于周朝所有。因此他们宁可把“不食周粟”解释成不接受周的俸禄。当那意思是:“伯夷久不死,必有饭之者矣。”这是实际上在婉转地说,他们并不是食。 元朝这样一个由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也留下大批心甘情愿的遗民,并且其中个人遭遇差别很大。其中名声最大的三个被明人称为“国初三遗老”,入明后分别考试的试卷等文化活动,但拒绝到明政府里面正式做官,居然都安然无恙地活到杨维桢写过一篇《老客妇谣》,借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不愿再嫁的话题来表诗拿给朱元璋看,建议朱元璋杀他。朱元璋说“老蛮子止欲成其名耳”,没有采取行因为也有一点名气,躲了几年,还是被政府找出来,强迫他们做官,结果只好自当然更多的人没有这样戏剧化的命运,能够平安无事地以遗民身份了却一生。 二是遗民心态的泛化。如果遗民是指拒绝在新王朝做官的人们,那么遗民的范王朝做官的机会而又拒绝了这种机会(包括拒绝科举考试)的人们。这样的人数量总能扩大到比之大得多的社会范围中去。元明之际的遗民心态突出地表现在对改仕舆论中间。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人宋濂晚年因为子孙犯罪受牵连,被流放四川,息说,宋濂对自己一生小心为人,却几次遭遇命运颠簸很有点想不通。在夔州的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老和尚问他,“于胜国尝为官乎?”宋濂回答,曾经作翰林国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元朝回族形成 三、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1“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的交通路线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D郑和下西洋 2“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A天竺B新罗C日本D波斯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印度南端C好望角D波斯湾 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儿歌中的“戚爷”()。A打退了沙俄侵略军B七下西洋C荡平东南沿海倭寇D收复台湾 5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重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A沙俄侵略者B 荷兰侵略者C法国侵略者D英国侵略者 6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当时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A伊犁将军B黑龙江将军C驻藏大臣D乌里雅苏台将军 7美丽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关于新疆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派班超出使西域B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C清朝打败回部噶尔丹的叛乱D郑成功收复新疆 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A——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1)指出图中A代表的城市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首次远洋航行对比表 (2)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从材料二看,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往史上的典范。请指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也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清朝,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 (2)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西藏喇嘛教首领除了材料三中的达赖还有谁? (3)为了有效地管理西藏,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上所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答案)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抢分试题】 一、选择题 1.B 2.C 3.C 4.B 5.A【解析】依据材料语境的大意分析推断。 6.B 7.C 8.B 9.A【解析】玄奘西游是到印度,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10.B【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语“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③戚继光是抗击外来侵略,没有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故排除。⑥郑成功收复台湾不是对外活动,也可排除。11.A12.A 13.A【解析】B与邓世昌有关;C与谭嗣同有关;D与林则徐有关。 14.D【解析】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15.B16.C17.B18.B19.A 20.C【解析】我国能够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相应的提高,才能把半殖民地时期割让的领土收回,而综合国力的提高是由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非选择题 21.(1)目的。①创造互惠互利、和平双赢的未来。②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尽绵薄之力。(2)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②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③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3)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合则两利,离则两伤;统一才能双赢。 22.(1)鉴真;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 (3)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日本政府

高考历史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测试

第七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本节学习重点: 1、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 2、朝鲜三韩与两汉的交往; 3、日本与两汉的交往; 4、中国传入越南的主要技术; 5、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到达地区和意义; 6、东汉与大秦往来的两件大事; 7、两汉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一、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概况 1、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前提: 2、两汉时期的对外政策: 3、两汉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① ② 二、两汉与朝鲜的关系 1、两汉与朝鲜的往来:①秦汉之际: ②两汉时期:A、三韩: B、辰韩: 2、中朝贸易的发展:①朝鲜: ②中国: 三、两汉同日本的交往 1、西汉汉武帝时: 2、东汉光武帝时:①使节交往: ②经济往来: 四、中越经济文化交流 1、越南: 2、中国: 五、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时间: 意义:①沟通了 ②是 ③促进了 A、传出: B、传入: 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①时间: ②线路: ③意义: 六、两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两汉与安息的往来:①地理位置: ②陆上交往: ③海上贸易: 2、两汉与大秦的往来:

①地理位置: ②阻隔国家: ③主要事件:A、公元xx,派出使,到达 B、公元年,的使者到达,这是 中关于 基础网络 ”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三韩多次派人晋见武帝和光武帝。 。 30多国通过朝鲜“使译通于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 。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加拉湾沿岸各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xx,甘英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安敦使者到达东汉,《后 重点、难点、考点问题 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 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 ③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 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④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⑤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⑥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 原因: 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②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③丝织、冶铁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张骞沟通西域; ⑤交通发达,两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人; ⑥科技文化成就辉煌; ⑦阶级比较重视 基础金题

第五节.两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doc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导纲) 考点说明: (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北越 知识结构: 重点提示: 1.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认识 张骞、班超经营西域,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加强了两汉政府对边地的有效管辖以及对外交往的起步。因此,评价两个人的活动,要结合两个人的具体贡献及影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一是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二是把先进的文化远播中国周边的各少民族,使各民族渗入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三是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大团结。四是开拓了“丝绸之路”,既发展了各族人民的经济,又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五是开拓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和大秦王送礼汉桓帝,这是中国古代外交的开始。 2..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优化方案》21页)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昭君出塞”,“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分别是在() A.汉元帝、汉明帝 B.汉高祖、汉武帝 C.汉元帝、汉武帝 D.汉文帝、汉明

帝 2.“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首诗高度评价了王昭君是由于() A.对汉代和亲政策的肯定 B.王昭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 C.昭君出塞消除了外敌的威胁,是民族英雄 D.昭君出塞改善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3.秦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反对掠夺的战争C.单纯防御性战争 D.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 4.汉武帝时西汉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是() ①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强盛②解决了王国问题使中央政权巩固③匈奴分裂,势力衰弱④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 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 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 6.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的行动是() A、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D、班固经营西域 7.张骞“凿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的地区是() A.越族地区 B.河套地区 C.四川、云贵地区 D.西域地区 8.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 A、是汉政府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B、职责是沟通汉与西域的联系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说明汉与西域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10.汉武帝曾在南越地区设南海等九都,进行有效管理,南越即() A.福建、广东地区 B.广东、广西地区 C.浙江、福建地区 D.浙江、广东地区二.非选择题 1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民族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时,(甲)曾两次出使西域。(甲)是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通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么? (2)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物质生活;开辟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等。 (3)你认为(甲)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试抒发你的意见。

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 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驻藏大臣的设置 ①清统治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③驻藏大臣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18世纪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3)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 (4)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 6、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巩固基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新罗留学生多,以崔致远最有名。②长安及沿海城市设“新罗坊”等。③仿唐朝制度立国,设立国学,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等,日常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1)政治:从贞观年间开始,派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授儒学,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2)天竺:贞观时遣使唐朝;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玄奘西游天竺,义净从海路到天竺。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波斯:隋朝时互遣使节;唐朝时其国王居长安;许多波斯商人在唐开设“波斯店”;波斯舞蹈传入中国。 (2)大食:唐高宗时通使交好,持续一个半世纪;造纸术传入大食。 (3)东罗马:有使节往来,进行技术交流。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优秀教案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掌握唐代民族政策思路,体会合同为一家的含义。 (2)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唐代与少数民族交往史实的学习,了解唐代开明民族政策,树立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培养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理解我国现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民族政策。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点】 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理解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特点。体会民族交往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双方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图片导入新课。 问:上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情景。唐太宗接受他的请求了吗?此后,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一)“和同为一家” 1.师展示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提问: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学生回答。 2.展示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出示材料: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师提问:根据材料并思考:唐太宗为什么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 学生回答,师总结。 3.简要介绍松赞干布的事迹。提问: (1)松赞干布为什么想和唐朝联姻? (2)唐太宗给文成公主准备了什么嫁妆? (3)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社会带来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师提问:文成公主与藏和亲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新的友好交往? 学生回答。 5.简要介绍唐蕃会盟碑。 (二)西行与东渡 1.师展示唐朝中外交往路线图。 2.讲述遣唐使含义。 3.师生共同探讨 材料一:“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钱文忠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关系 【预习设问】 1、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 2、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 3、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 4、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 6、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7、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 8、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自主预习】 北方: 边疆各族东北: 南方: 西方:各族 经济:为主,也从事。深入、和各个领域。 政权:秦汉之际,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地区,形成强大的制国家。

汉初“ ”:迫于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往。 大战:卫青、霍去病率兵进行了三次。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②后,匈奴内战不已。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有的。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关系,兴旺起,化往增多,和睦相处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与汉人;北匈奴退居,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②、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北匈奴政权。 目的:武帝为反击匈奴,两次派张赛出使西域。 第一次: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 ”。 第二次: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意义:天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中原同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社会进步,丰富了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标志。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明帝时经营西域,联系加强。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西南夷:西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入汉朝版图。 百越: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越人的总称。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

高中历史教案: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考点7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命题报告:本考点是高考的一个热点。民族关系中主要掌握两汉与周边民族关系尤其与匈奴、西域的关系。对外关系中重点掌握“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在历史上得到肯定,主要是因为 A、安定了北部边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B、有效地打击了匈奴贵族的侵略活动 C、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D、开辟了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2、秦汉对匈奴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修筑长城 B、和亲 C、军事打击 D、互市 3、“和亲”是汉族政权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西汉时王昭君出塞反映的是 A、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 B、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 C、汉族统治者拉拢匈奴贵族的手段 D、从根本上遏制了匈奴贵族的贪欲 4、关于两汉时期匈奴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汉时期,汉政府与之和亲 B、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 C、东汉时期大败北匈奴 D、东汉时期与南匈奴交战 5、汉武帝时期得以打败匈奴的原因不包括 A、休养生息使国力强盛 B、反击匈奴顺应人民愿望 C、匈奴分裂,势力衰落 D、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干 6、关于两汉时期与匈奴战争的性质分析准确的是 ①侵略与反侵略战争②中华民族之间的战争 ③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④不利于民族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7、下列对秦汉时期匈奴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当时还不是中国境内的民族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③对秦汉北部郡县的侵扰,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④匈奴族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北方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反击匈奴的需要 B、密切与西域各国的关系 C、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D、打通了“丝绸之路” 9、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其历史意义不包括 A、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B、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C、开始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 D、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10、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比第一次顺利是因为 A、西域各族政权对汉使的态度截然不同 B、经过第一次出访,沿途情况了如指掌 C、随行人数众多,便于相互照应 D、匈奴已被打败,扫除了主要障碍 11、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中国与西亚等地区的交通往来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12、汉代,我国与西亚地区的通商交往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 A、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联系 B、西亚商人喜好汉朝的手工业品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和控制 D、汉政府设置安西都护府 13、今新疆地区历史上正式归属中同政府始于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注:清代关于西藏地区的知识点较多,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雍正帝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亦叫金奔巴瓶制)。 近代晚清政府基于海防需要,于1883年将台湾设为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 二、民族融合 1、特点:①范围广: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全国范围;②程度深: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和少数民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③规模大: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各民族间的融合,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融合;④影响深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⑤中心内容: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封建化,经济上农耕化;⑥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2、基本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汉、唐、元、清;②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如

文成公主进藏,俺答汗与明修好;④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班超经营西域;⑤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如生产工具,经验技术的推广,边境榷场(宋)和互市(明);⑥民族间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关系。 3、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1、古代的对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 ①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西汉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越葱岭,往西南先后可达大月氏、安息、大秦,往北可达大宛、康居。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大秦安敦王遣使来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